《诗经.豳风.七月》是中国文字的源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请以《七月》为例加以

地区:全国
上传人:UMdW****@
版本:通用
类型:工作计划
上传时间:
已有5062人下载该资源
内容简介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下载文档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15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新人教版)
第15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明备考方向 握主旨精要
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本讲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其突出特点是农耕经济占据突出地位,手工业发达且荣誉世界。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突出特点;古代手工业存在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的情况,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尤其是纺织业和制瓷业发达,产品远销海外
考纲要求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手工业的发展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2)发达:距今七八千年。
原始农业 商周农业
生产工具 以石刀、石斧、石犁为主 少量的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 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
作物种类 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生活方式 经常迁徙 开始走向定居
(4)影响: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生产工具:
①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
③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
④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
春秋战国 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西汉 赵过推行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耕作技术:
①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灌溉技术:
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②灌溉工具:曹魏时期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①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
②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组织形式 一家一户为单位
生产目的 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生产技术 努力提高耕作技术
①积极: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和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②局限:经营规模很小,承担沉重的徭役,十分脆弱。精耕细作的含义
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如生产工具的革新、灌溉、施肥技术等),进行细致耕作,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产品总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是中国古代农民的伟大创造,为中华文明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官营手工业
①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②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
③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①经营方式: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②产品质量: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③历史地位: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冶金业 冶铜:①原始社会晚期:已掌握冶铜技术。②商周时期: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冶铁:①西周晚期:已有铁器。②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③南北朝:灌钢法
制瓷业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⑤宋朝: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⑥明清: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②商朝: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③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④西汉: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⑤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⑥宋朝: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⑦明清: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2.民间手工业
(1)形式: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
①家庭手工业: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②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春秋和秦汉 兴起
魏晋南北朝 遭受摧残
隋唐 得以恢复和发展
两宋以后 继续发展,民间所需的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元朝 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明中叶以后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使用花楼机;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3.享誉世界
(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①西汉: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②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③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中国古代手工业
[知识体系构建]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
2.生产模式: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重视水利的兴修,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生产方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4.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并存,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形式。
[例1] (2012·广东高考)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解析] 商代牛骨的出土能够证明商代有了牛,不能完全证明有了牛耕,故A项错误;《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故《诗经》的记载不能反映商代的社会状况,B项错误;孔子及其学生冉耕生活在春秋时期,故冉耕的名字不能反映商代的社会状况,C项错误。甲骨文属于商代的象形文字,故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的文字反映了商代牛耕的出现,D项正确。
[例2] (2011·山东高考)右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器和牛耕,故A、C错误;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图片反映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体现了汉代农民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为B。
[命题解读]
已考角度 1.考查中国古代耕作技术的进步,如例1
2.考查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表现,如例2
预测角度 中国古代农业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考查的角度主要有:
(1)从生产力的角度考查精耕细作农业出现的条件、表现,如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
(2)从生产关系的角度,以文学、艺术为载体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从“三农”问题、民生问题等社会热点的角度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
1.下图出自《天工开物》。这一组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注 耙:碎土,平地;耔:培土。) (  )
①农业精耕细作 ②农业技术先进 ③农民辛勤劳作
④水利设施的完善
A.①②           B.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对图片的解读可知中国古代农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实行精耕细作的生产,①②正确;③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这首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商品经济发达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农业的落后性
解析:选A 从材料信息“门外春波涨绿”“轧轧鸣梭穿屋”可知,这首词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现象,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2012·嘉兴一模)有学者说:这种生产结构“虽然脆弱,……但破坏了极容易复活和再生,……古人所说‘乱’而后‘治’,其中一个缘由,便是这种……生产结构在起作用”。“这种生产结构”的特点是(  )
A.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B.男耕女织分工合作经营
C.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D.以重农抑商为主要政策
解析:选C 从材料看,这种生产结构虽具有脆弱性,但材料重心是强调其优点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社会的稳定,因此正确答案为C。
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不断发展。
2.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才占据主导地位。
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7.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例3] (2012·江苏高考)《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解析] 材料信息“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说明当时官营手工业中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充分体现了生产专业化的特点,因此正确答案为C。
[例4] (2011·浙江高考)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右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这四处名窑所属的省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钧窑在河南省禹州市,定窑在河北省定州境内,景德镇窑位于江西省,耀州窑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因此答案为D。
[命题解读]
已考角度 1.考查官营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如例3
2.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成就,如例4
预测角度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成就是近年高考比较集中的命题区域,主要的命题角度有:
(1)以图片材料切入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水平
(2)引用新材料设置新情景考查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侧重考查官营手工业的经营特点
(3)链接中国古代农业、商业的发展,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4.下列图片所示文物分别是我国四个地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根据所学知识,按照其制作技术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距今最近的是(  )
解析:选D 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A项应是在明代,B项为春秋战国,C项为汉代,D项是在清朝。
5.(2012·合肥八中一模)班固《汉书》:“(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选A 由材料可知:西汉时,张安世家中有纺织产业和七百位凭纺织手艺做事的家童。我们可据此推断出西汉时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而B、C、D三项与材料不符。故选A。
6.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推测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B.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C.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解析:选B 明清之际江南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手工业发展迅速,妇女地位提高。A项说法错误,古代中国妇女地位低下,受教育的机会较少。C项说法错误,明清之际妇女受封建礼教束缚。D项说法错误,没有史实体现。
(2012·四川高考,节选)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思维流程]
1.审设问,明确阅读重点
本题共有两问,一是概括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表现,二是分析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原因。
2.定时空,锁定答题范围
由材料和设问可明确界定时空范围是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
3.建联系,找解题突破口
第(1)问:分析图表可知,解题关键是对内容一栏进行分类,具体可分为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历法与耕作技术等,然后再结合时间跨度达两千多年及备注说明,便可从多方面概括精耕细作农业的具体表现。
第(2)问:从我国人地关系、生产力和政策三个角度分析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原因。
4.读材料,获取有关信息
(1)略读材料,明确层次大意:
本题材料共有六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涉及耕作技术、水利工程和历法。第二个时期涉及到播种工具和生产技术。第三个时期涉及灌溉工具和农书。第四个时期涉及到灌溉工具和生产工具。第五个时期涉到生产工具、农书和历法。第六个时期涉及到农书。
(2)精读材料,细研关键语句:
①“牛耕、铁农具”“耧车”“曲辕犁”“踏犁”农具不断改进,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②“都江堰、郑国渠”“翻车”“筒车”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和改进灌溉工具。
③“测知二十四节气”“选种、育秧”“《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十二气历》”“《农政全书》”适时耕种,注重总结农业经验指导农业生产。
5.扣教材,条理作答
  [满分之答] 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状元纠错本]
1.下面是某人观察汉画像砖《牛耕图》后的感悟,正确的是(  )
A.汉代农用动力发生根本变化
B.汉代耕犁更有利于调节耕作深度
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
D.中国传统步犁形状基本定型
2.《尉潦子·治本》载“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诸储。……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上述材料无法体现(  )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以家庭为单位
D.富足有余
3.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  )
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
C.民营制瓷业的形成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形成
4.明清时期,最能体现当时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手工业经营方式是(  )
A.官营手工业
B.私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集体手工业
答案:B[易误点提醒]
1.精耕细作农业的标志
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适应各种土质的精耕细作。
2.对自然经济的理解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农民的生活非常艰苦。
3.官营手工业的地位
官营手工业并不是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占据主导地位,到明朝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孕育出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4.对民营手工业的认识
民营手工业虽然发展条件受政府政策的制约,规模小,但其生产产品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带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特点,因此,从长远看,该生产经营形态最具有生命力。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青岛期末)八卦(见右图)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
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D.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解析:选C 根据“春耕秋收”的提示,八卦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对于人们思想文化的影响。
2.(2012·唐山一模)“……七月亨(同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lu)。禾麻菽麦。”《诗经》的这段记载反映了(  )
A.统治者重视农业
B.人们农业劳作应勿忘农时
C.俗称的五谷在西周时期已有明确记载
D.奴隶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辛
解析:选C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这首《幽风·七月》描写了西周时期奴隶劳动的场景,其中提到了“菽”“黍”“稷”“稻”等,说明C项正确。A、B、C三项在题干的诗句中没有体现。
3.(2012·肇庆一模)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材料表明(  )
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解析:选A 材料反映出牛耕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对国家的强弱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答案为A。
4.(2012·德阳一诊)南宋张孝祥《瑚湘以竹车激水诗序》载:竹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此诗记载了下列生产工具中的(  )
A.①            B.②
解析:选B 材料是对灌溉工具筒车的描述,因此对照图片信息,正确答案为B。
5.(2012·茂名一模)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男女分工明确
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解析:选D 从“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可以推断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中国的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古代中国农民负担沉重,不可能出现生活自然悠闲的情况;诗歌内容也难以推断出田园生活自然悠闲,故正确答案为D。
6.秦人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主要反映中国古代(  )
A.小农经济的封闭保守性
B.小农经济受天灾的危害
C.小农经济对自然的依赖
D.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
解析:选D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有荒无救,有年无成”“忘我苍生”可知小农经济下的农民遇到灾荒,往往陷于贫困破产,因此答案为D。
7.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方面能超过古代中国人。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在(  )
A.原始社会末期          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选B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因此答案为B。
8.(2013·苏州调研)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
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工场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解析:选B 从材料信息“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可看出,南京云锦应出自官营手工业,因为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之一是:不入市场、不计成本。
9.(2012·东城区统测)“锦上添花”“丝丝入扣”等成语都是对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赞誉。下列对古代纺织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商周时期丝绸远销欧洲
B.唐代黄道婆改进丝织技术
C.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D.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选C 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A项错误;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B项错误;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D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C。
10.(2012·合肥八中调研)下列古代发明、 技术的出现与右图同属一个时期的是(  )
解析:选A 图片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冶铁工具水排,由此可判断青瓷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11.(2012·太原学段测评)古罗马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写道:“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材料反映出(  )
A.当时中国与罗马有直接贸易往来
B.苏州是当时著名丝织业中心
C.中国的丝织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D.当时罗马朝廷生活奢侈腐化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人工巧妙达到极点”可知反映了中国纺织业技术水平精湛。
12.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国家的作品《群神宴》上画有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这三件器皿都是中国的青花瓷。《群神宴》中画家把瓷器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这反映了(  )
A.古代中国有“世界瓷国”之称
B.古代中国瓷器对外销量很大
C.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格外珍视
D.当时中国官营瓷器享誉世界
解析:选C 由关键信息“《群神宴》中画家把瓷器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可知,当时欧洲人很看重中国瓷器。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4分,第14题16分,共40分)
13.(2012·滁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例如埃及、朗巴底、荷兰等处的治水工作。印度与波斯的治水工作,也是如此。这些国家借人工运河所行的灌溉,不仅供土地以不可缺少的水,并在淤泥的形式上,由山上流下矿物性肥料。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与西西里的产业繁荣的秘密,就是在灌溉工事上面。”
——《资本论》
材料二 唐朝初年,北方中原地区“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旧唐书》卷71
材料三 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棹灌溉之利,成总而成之。
——《唐六典》卷7
凡京畿之内,渠堰陂池之决坏,则下于所由而修复之。每渠及斗门,各置长一人。至于溉田时,乃令节其水之多少,均其灌溉焉。
——《唐六典》卷23
材料四 唐朝水利工程建设(单位:个)
地区 关内道 河南道 河东道 河北道 陇右道 山南道 淮南道 江南道 剑南道 岭南道 共计
前期 11 20 16 54 1 5 4 22 27 3 163
后期 13 7 2 3 1 6 13 49 4 3 101
注:道:唐朝地方行政单位。统计资料来源于《新唐书》、《元和志》、《通典·州郡典》、《括地志》中有年代记载的水利建设项目。
(1)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是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4分)
(2)农业灌溉工具的创制和改进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三国、唐宋、明清时期人们是怎样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的?(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指出唐朝前期水利工程兴修的原因。根据材料四分析唐朝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10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认识。(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教材知识列举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注意时间限制。第(2)问围绕着灌溉工具加以归纳。第(3)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以及材料三中“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概括出原因;分析图表内容,从水利工程的数量以及分布地区等方面归纳特点。第(4)问从水利工程对国家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重要性回答。
答案:(1)战国:秦国蜀守李冰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或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为秦的统一提供了大量的粮食。
(2)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3)原因:唐朝建国之初,北方中原地区经过连年战乱,生产破坏,人口流亡。要巩固政权,必须首先恢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是其必要条件;唐朝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设专门官员管理水利事业。特点:唐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多。唐前期约占全数的3/5;唐后期约占2/5。唐前期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多在北方中原地区,唐后期大多在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
(4)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的兴修,提高了农业生产发展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封建社会繁荣的基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国内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水利建设是封建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4.(2012·德州联考)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 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从历史悠久、器物种类繁多、工艺先进、“远销世界各地”几方面归纳其特征,“影响”从手工业对农业、商业的影响角度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提炼出信息回答明清时期制瓷业的特点,并从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分析经济结构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
答案:(1)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影响: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2)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经七月流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