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君思故乡明我锦衾寒 为什么思念一个人要锦衾寒呢?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历史是一个任人推倒的萌妹纸(*/ω\*)&&&&&&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登科后&唐 &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咫尺画堂深似海
忆来惟把旧书看 几时携手入长安
浣溪沙&【 唐 】韦庄&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指点牡丹初绽朵,日高犹自凭朱阑,含嚬不语恨春残。&欲上秋千四体慵,拟交人送又心忪,画堂帘幕月明风&&此夜有情谁不极,隔墙梨雪又玲珑,玉容憔悴惹微红。&惆怅梦馀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红纱,小楼高阁谢娘家&&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绿树藏莺莺正啼,柳丝斜拂白铜鞮,弄珠江上草萋萋&&日暮饮归何处客,绣鞍骢马一声嘶,满身兰麝醉如泥。&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万里思春尚有情 忽逢春至客心惊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宋】欧阳修&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於染。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
少年努力纵谈笑
看我形容已枯槁
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朝代:唐代作者:杜甫&文章有神交有道,端复得之名誉早。爱客满堂尽豪翰,&开筵上日思芳草。安得健步移远梅,乱插繁花向晴昊。&千里犹残旧冰雪,百壶且试开怀抱。垂老恶闻战鼓悲,&急觞为缓忧心捣。少年努力纵谈笑,看我形容已枯槁。&坐中薛华善醉歌,歌辞自作风格老。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何刘沈谢力未工,才兼鲍昭愁绝倒。&诸生颇尽新知乐,万事终伤不自保。气酣日落西风来,&愿吹野水添金杯。如渑之酒常快意,亦知穷愁安在哉。&忽忆雨时秋井塌,古人白骨生青苔,如何不饮令心哀。
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朝代:唐代作者: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天兵十万勇如貔 正是酬恩报国时
宣武军镇作
朝代:唐 作者:王彦威 体裁:七律 
天兵十万勇如貔,正是酬恩报国时。
汴水波澜喧鼓角,隋堤杨柳拂旌旗。
前驱红旆关西将,坐间青娥赵国姬。
寄语长安旧冠盖,粗官到底是男儿。
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
长安多权贵,珂珮声珊珊。
送张秘书充刘相公通汴河判官,便赴江外觐省&唐岑参&前年见君时,见君正泥蟠。去年见君处,见君已风抟。&朝趋赤墀前,高视青云端。新登麒麟阁,适脱獬豸冠。&刘公领舟楫,汴水扬波澜。万里江海通,九州天地宽。&昨夜动使星,今旦送征鞍。老亲在吴郡,令弟双同官。&鲈鲙剩堪忆,莼羹殊可餐。既参幕中画,复展膝下欢。&因送故人行,试歌行路难。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长安多权贵,珂珮声珊珊。儒生直如弦,权贵不须干。&斗酒取一醉,孤琴为君弹。临岐欲有赠,持以握中兰。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 & & & & & & & & &七哀诗
& & & & & & & & & & 王粲&东汉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sicijianshang/shicimingju/_2.htm
  &七哀&,《文选》六臣注吕向注云:&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这是望文生义。元人李冶《敬斋古今黈》云:&人之七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殊,今而哀戚太甚,喜、怒、乐、爱、恶、欲皆无有,情之所系惟有一哀而已,故谓之七哀也。&亦颇牵强。《七哀》是乐府歌辞,今人余冠英说:&所以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上的关系,晋乐于《怨诗行》用这篇诗(指曹植《七哀》)为歌辞,就分为七解。&(《三曹诗选》)较有道理,可以参考。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西京,指长安。东汉都城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故称长安为西京。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长安乱得不成样子,是因为李傕、郭汜等人正在作乱,他们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这两句写社会的动乱。诗人正是在这种动乱之中离开长安的,这里交代了诗人离开长安的原因。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这里点出诗人离开长安以后的去向。&复&,值得注意,这说明诗人的迁徙不是第一次。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驱使吏民八百万人入关,诗人被迫迁移到长安,此时为了避难,又要离开长安。这个&复&字不仅表现了眼前凄楚的情况,而且勾起了悲惨的往事,蕴涵着无限的感慨和哀伤。&中国&,中原地区。我国古代建都黄河两岸,因此称北方中原地区为中国。&荆蛮&,指荆州。荆州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楚国本称为荆,周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楚在南方,故称荆蛮。这两句是说,离开中原地区,到荆州去。这是因为当时荆州没有战乱,所以很多人到那里去避乱。王粲因为荆州刺史刘表,与自己是同乡,而且刘表曾就学于王粲的祖父王畅,两家有世交,所以去投靠他。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写离别时的情景。这两句是互文,&悲&的不仅有&亲戚",还有&朋友&;&相追攀&的也不仅有&朋友&,还有&亲戚&。诗人描写送别时的表情和动作,固然是为了表现诗人和亲戚朋友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制造一种悲惨的气氛,使人感到这是一场生离死别。  诗人离开了长安,离开了亲戚朋友,一路上见到的景象触目惊心:&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见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无垠的平原。这是&豺虎&作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场战乱造成的悲惨景象,曹操《蒿里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所咏是同样的情景,可以参阅。以上是&鸟瞰&,下面六句写的才是典型事例:&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这六句同样紧承&出门无所见&。诗人见到的不仅是&白骨蔽平原&,还有&饥妇人&弃子的事。妇人爱子,这是正常现象;妇人弃子,这是反常现象。这种反常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战乱。因此,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鲜明而生动,催人泪下。吴淇说:&&出门&以下,正云&乱无象&。兵乱之后,其可哀之事,写不胜写,但用&无所见&三字括之,则城郭人民之萧条,却已写尽。复于中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六朝选诗定论》卷六)张玉谷说:&&出门&十句,叙在途饥荒之景,然胪陈不尽,独就妇人弃子一事,备极形容,而其他之各不相顾,塞路死亡,不言自显。作诗解此举重该轻之法,庶几用笔玲珑。&(《古诗赏析》卷九)都道出了这种写法的艺术特点。这种写法对杜甫是有影响的,所以何焯说:&&路有饥妇人&六句,杜诗宗祖。&(《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  妇人弃子的惨景,使诗人耳不忍闻,目不忍睹。所以他&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这表现了诗人的哀伤和悲痛。诗人乘马继续向前行进。&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所在地,在今陕西长安县东。汉文帝是汉代的明君,史书上赞他&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汉书&文帝纪》),有所谓&文景之治&。诗人南登霸陵高处,回首眺望长安,自然会想起汉文帝及&文景之治&。如果有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在世,长安就会不如此混乱、残破,百姓不至于颠沛流离,自己也不至于流亡他乡。登霸陵,眺长安,诗人感慨万端。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连同上面两句,同为全篇的结尾。下泉,是《诗经&曹风》的篇名。《毛诗》序云:&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下泉人&,指《下泉》诗的作者。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面对着动乱的社会现实,诗人才懂得《下泉》诗作者思念明王贤君的急切心情,因而从内心发出深深的哀叹。张玉谷说:&末日&南登&&回首&,兜应首段。&伤心&&下泉&,缴醒中段,收束完密,全篇振动。&(《古诗赏析》卷九)方东树也说:&&南登霸陵岸&二句,思治,以下转换振起,沉痛悲凉,寄哀终古。&(《昭昧詹言》卷二)都指出了此诗结尾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写得悲凉沉痛,真切动人,是建安诗歌中的名作。方东树评为&冠古独步&,不是没有道理的。
终不似、少年游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
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
故人今在不?
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
终不似、少年游。
谢混《游西池》
&游西池东晋 & 谢混&悟彼蟋蟀唱,信此劳者歌。有来岂不疾,良游常蹉跎。
逍遥越城肆,愿言屡经过。回阡衩陵阙,高台眺飞霞。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褰裳顺兰沚,徙倚引芳柯。美人愆岁月,迟暮独如何?无为牵所思,南荣戒其多。&& & 谢混(4世纪?-412年),字叔源,小字益寿。[1]东晋大臣、文学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琰幼子,谢安之孙。&& & 历任中书令、中领军、尚书左仆射。曾为时人认为&风华江左第一&,工于诗,钟嵘《诗品》评谢混诗,谓&其源出于张华,才力苦弱,故务其清浅,殊得风流媚趣&,《南齐书&文学传论》称&谢混情新&。被晋孝武帝司马曜看中为女婿,王珣说:&卿莫近禁脔。&,即&禁脔&一名的由来,后娶晋陵公主。&& & 谢混在政治上支持北府兵将领刘毅,与刘裕抗衡,谢混堂兄谢澹,常为此担忧,因而逐渐跟谢混疏远。晋安帝义熙八年(412年)谢混被捕入狱,隔天刘裕即赐谢混在狱中自尽。其妻晋陵公主被贬为&东乡君&,被迫改嫁琅琊王练。刘裕受禅时,谢晦告诉刘裕:&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谢益寿奉玺绂。&刘裕也很后悔说:&吾甚恨之,使后生不得见其风流!&。作品早佚,今存诗3首,收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江左第一风华&魏晋是个盛产帅哥的时代,陈郡谢氏是东晋的顶级豪门,谢混祖父谢安被誉为&风神秀彻&,父亲谢琰是出了名的&美姿容&,谢混本人更是被时人称之为&江左风华第一&,对此《宋书谢晦传》、《南史&谢晦传》记载:&时谢混风华为江左第一,尝与晦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谢混因政治原因被刘裕赐死后,&谢晦谓刘裕曰:&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谢益寿奉玺绂。&裕亦叹曰:&吾甚恨之,使后生不得见其风流!&另据《南史》列传第十三载:&(王)智无子,故父僧朗以景文继智。幼为从叔球所知怜。美风姿,为一时推谢。袁粲见之叹曰:&景文非但风流可悦,乃哺歠(歠&chu&&饮;喝:&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亦复可观。&有一客少时及见谢混,答曰:&景文方谢叔源,则为野父矣。&粲惆怅良久,曰:&恨眼中不见此人。&&当听到尚书令袁粲称赞太常王景文&非但风流可爱,就是吃饭喝酒的样子也很好看&时,他的一位早年见过谢混的朋友却说:&拿王景文比谢混,则为一介野夫了。&弄得这位宰相惆怅不已,恨不得一睹其风采,只可惜未能如愿。
陈郡谢氏传承
&形容光采赤红如火。《文选&左思》:&丹沙赩炽出其坂,蜜房郁毓被其阜。& 李周翰 注:&赩炽,赤光,丹砂色也。& 唐 陶拱 《五色比象赋》:&青为山兮嶤嶷而争峻,赤为火兮赩炽而含燠。&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歌行。这首诗在格调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前者是乐府题。代,如同&拟&,仿作的意思。用&代&字的乐府题,南朝诗人鲍照的集中特多。一般情况下,乐府诗不另外再加题目,这里因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拟一个字面上与唐诗完全对称的、更具体的诗题。&&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1)耿耿: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2)助凄凉:《红楼梦》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3)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红楼梦》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4)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5)&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泪烛,融化的蜡脂如泪,故名。也是以物写人。&移&,《红楼梦》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6)摇摇:指烛焰晃动。爇,点燃。檠,灯架,蜡烛台。(7)&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8)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不奈:不耐,不能抵挡。(9)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10)连宵:整夜。脉脉:通&霢霢&,细雨连绵。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11)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12)滴沥:水珠下滴。
妾似丝罗 愿托乔木
丝萝依乔木,蒹葭托玉树,古代女子的自谦之语。&&《琵琶记&第十九出&画眉序》:&攀桂步蟾宫,岂料丝萝在乔木。&&《虬髯客传》红拂之语&妾侍杨司空久,阅天下人多矣,无如公者。丝罗非独生,愿托乔木,故来奔尔。&&《红拂记》红拂自荐时也是&妾本丝萝,愿托乔木&。《荆钗记&第八出》:&丝萝共结,蒹葭可倚&。
及文帝崩,质思慕作诗
曰:&愴愴懷殷憂,殷憂不可居。徙倚不能坐,出入步踟躕。念蒙聖主恩,榮爵與眾殊。自謂永終身,志氣甫當舒。何意中見棄,棄我歸黃壚。煢煢靡所恃,淚下如連珠。隨沒無所益,身死名不書。慷慨自僶俛,庶幾烈丈夫。&
吴质出身寒门,但因才学通博而与曹丕兄弟们交好。后来先后任朝歌县长和元城县令。曹魏建立后,曹丕征召吴质,并任命为北中郎将,使持节都督幽、并诸军事。
转自知乎【古代人的夜生活是怎样的?】
睡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夜来风雨声很传神,画面感)
发呆&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喝酒&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等人下棋&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会基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叹气&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织布&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洗衣服&这里经过@康少林 提醒更正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听小曲(送人?)&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想媳妇&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想老公&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睡别人老公&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好吧...这个...其实最后两句是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偷东西&闻有狗盗者,昼伏夜潜行。摩弓拭箭镞,夜射不待明。
逛青楼&......诗词尺度有点大,就自行查阅吧,婉约词里,还有很多古典名著里...很多
各种爬楼(来自 @熊奔奔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看月亮(来自 @许悦伊)&床前明月光......
拉屎(来自@Oulove&)&郁金堂北画楼东,换骨神方上药通。(李商隐)
撸管(来自@Oulove&)&独坐书斋手作妻,此情不与外人知,若将左手换右手,便是倚妻再娶妻。(笑林广记)
打猎(来自@夏朵)&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打仗(来自@夏朵)&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母别子&唐 & 白居易&&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
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
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
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母别子,子别母,白天的阳光似乎都因为悲伤而失去了光彩,哭声中无限凄苦。一家人住在关西长安,丈夫身居大将军的高位,去年立了战功,又被加封了爵土。还得到了赏赐的金钱二百万,于是便在洛阳娶了如花似玉的新妇。新妇来了不满足,就要丈夫抛旧妇;她是他掌上的莲花,我却是他们眼中的钉子。喜新厌旧是俗世的常情,这本来也不足为悲,我就要收拾行装,无奈地离开。但悲伤的是,留在丈夫家的,还有两个亲生的小孩。一个才刚刚会扶着床沿走路,一个才刚刚能够坐起来。坐着的孩子啼哭,会走路的孩子牵着我的衣服。你们夫妇新欢燕尔,却让我们母子生离死别,从此不得相见。此时此刻,我的心有诉不出的悲苦,人的薄情啊,还不如林中的乌鹊,母鸟不离开小雏,雄鸟总在它们身旁呵护。此情此景,倒象是后园的桃树,曾经遮蔽着花房的花瓣已经随风落去,幼小的果实还将挂在梢头经历霜雪雨露。新人新人你听我说,洛阳有无数的红楼美女,但愿将军将来又立了什么功勋,再娶一个比你更娇艳的新妇。
  《母别子》是《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这两句是写将军遗弃妻子,迫使母子别离时妻子说的话:我们母子生离死别,连林中鸟儿都不如;那些鸟儿母亲不失儿女,丈夫陪伴妻子,过着恩恩爱爱、白头到老的生活。凄婉哀怨,声泪俱下,比喻真切,意境独到。
七哀诗 曹植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本诗通篇表面上描写思妇诉说被夫君遗弃的哀怨情怀,实际上暗喻自己被长兄疏远排斥的苦闷和郁抑,这是另一种意义上运用了&比&的表达方法,这是诗人更深层的自况自喻。
清河作 曹丕
方舟戏长水,澹澹自浮沉。
弦歌发中流,悲响有余音。
音声入君怀,凄怆伤人心。
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
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
《杂诗》二首和《清河作》内容浅显易读,与《广陵于马上作诗》、《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情感上一脉相承,均反映了战争的艰难,流露出征人何时归乡的悠怨。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 & 季氏篇》
损:损害。谅:信实。便辟:阿谀奉承。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便佞:花言巧语。&
【翻译】 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與曹公論盛孝章書》附译文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孔少府集》
&&&&&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為始滿,融又過二。海內知識,零落殆盡,惟會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於孫氏,妻孥湮没,單孑獨立,孤危愁苦。若使憂能傷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 《春秋傳》曰:&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桓公恥之。&今孝章實丈夫之雄也,天下談士,依以揚聲,而身不免於幽縶,命不期於旦夕,是吾祖不當復論損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絕交也。公誠能馳一介之使,加咫尺之書,則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 今之少年,喜謗前輩,或能譏評孝章,孝章要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以稱嘆。燕君市駿馬之骨,非欲以騁道里,乃當以招絕足也。惟公匡復漢室,宗社將絕, 又能正之。正之之術,實須得賢。珠玉無踁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昭王築臺以尊郭隗,隗雖小才,而逢大遇,竟能發明主之至心,故樂毅自魏 往,劇辛自趙往,鄒衍自齊往。嚮使郭隗倒懸而王不解,臨溺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高翔遠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稱引,自公所知,而復有云者,欲公崇篤斯義 也。因表不悉。
译文:&&& 岁月不等人,时光如流水。不知不觉就年过半百了。您五十刚满,而我却五十有二了。国内相识知交,死的几乎差不多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可他却被东吴孙氏囚禁,妻子儿女早已死去,单身一人孤独无助,处境危险十分愁苦。假如忧愁损命,此人恐怕不能长寿了。&&& 《春秋公羊传》里说:&诸侯之间有互相吞并的,齐桓公救不了,齐桓公感到羞耻。&当今的盛孝章确实是男人中的豪杰,天下游说之士,都借盛孝章之名宣扬自 己。而他本人却逃不过被囚禁的厄运,性命危在旦夕,看来当今天下没有必要再提孔子交友的利害之论了,倒是朱穆的《绝交论》派上用场了。您如果能立刻派一个 使者,带上一封信,把盛孝章招来,救他一命,那么交友之路从此就发扬光大了。&&&&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诋毁前辈,孝章也难免有些被人非议。但重要的是孝章名扬天下,九州之人都在称赞他。当年燕昭王高价买来千里马的死骨头,并不指望它上路 飞奔,只是用它来表明爱马的诚意,以便招来更多的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挽救危难中的汉朝王室,在国家命运面临颠覆之际,要它重新走向安定,急需得到一批佐国 贤才。只要真心喜欢,没腿的珠玉还能够到了人的身边,何况是长着两只脚的活人呢!燕昭王建了黄金台,表示敬重才不绝顶的郭隗,郭隗得到了很高的礼遇,燕昭 王借此表明了自己立志求贤的诚心。于是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时郭隗遭遇了像盛孝章现在如同吊在二梁上一样的艰难处境, 燕昭王不予解绳相救;假如郭隗当时遭遇像盛孝章现在如同掉在河中即将淹死一样的处境,燕昭王不予拯救,那么那些名士也各自将远走高飞,不会踏上辅佐燕国的 道路了。以上所说,你自然明白,而我重述提醒,是想引起你对这件事的重视。请谅解此书不能尽意。&&&【解題:】&&&&& 本篇是孔融向曹操推薦盛孝章的一封信。信中敍述了孝章處境的危困,希望曹操像歷史上一些能夠重用賢才的人物一樣對盛孝章加以援引。盛孝章名憲,會 稽人,曾任吳郡太守,為當時名士,深為孫策所忌。孔融與孝章友善,憂其不能免禍,乃與曹操此書。操徵孝章為都尉,徵命未至,果已為孫權所害。&&【赏析:】&&& 《与曹操论盛孝章书》写于汉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是孔融任少府时向曹操推荐盛孝章的一封信。盛孝章名宪,会稽人,也是汉末名士。曾任吴郡太守, 因病辞官家居。孙策平吴后,对当时恃才放达睥睨自己的名士很是嫉妒怨恨,盛孝章因此曾经外出避祸。孙策死后,孙权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孔融与盛孝章是很好的 朋友,知道他的处境危急,所以特地写了这封信,向当时任司空兼车骑将军的曹操求救。曹操接信后,即征召盛孝章为都尉,征命还没有送到,盛孝章就被孙权杀害 了。&&& 本文首先叙述了盛孝章所处的艰难困境,接着引用历史上重用贤才的故事,从交友之道和得贤的重要性来打动曹操,希望曹操出使征召以解救危难中的盛孝章。全文通情达理十分恳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这封举荐信开篇没有直接陈说被举荐人,而是以当时人们普遍关注的生命的意识忧患话题开头,&岁月不饶人啊,时间过的飞快,你也已经五十了,我比你还长两 岁,不知不觉就年过半百了。&看似寒暄之词,但作者却从人生几何的迟暮共语角度开篇,借以激起暮年人的情感共鸣,以说不尽的同龄共忧话语拉近了朋友间相知 相怜的距离。叹人生苦短是魏晋时期文人常谈的哲学命题,英雄迟暮是胸怀大志者共有的感慨,孔融、曹操、盛孝章他们都是年过半百的一代豪杰,作者开篇便紧紧 抓住对方的心,使他不得不往下看。&国内的朋友们大部分人已经死了,只剩下一个盛孝章还活着,可他活的很不好。无妻无子孤孤单单还不算,而且被东吴军阀孙 氏囚禁,性命不保。&言外之意是说:&我们年轻时的朋友们,死的差不多了,只有盛孝章还活着,可是也活不长了。&对方一定会想为什么呢?当然是:处境危 急,孙氏随时会把他杀害。凡是大英雄都有取义救人的豪爽气概,孔融在这里不紧不慢地把盛孝章的不幸遭遇摆在这位叱咤风云而又职掌汉家实权的英雄面前,不但 激发了对方物伤其类的恻隐之心,而且诱发了对方义不容辞的英雄义气。自古英雄吃不住软泡,英雄往往喜欢充当弱者的救世主。但英雄受不了啰嗦,在火候点到之 际,下文便从另一角度叙说。&&& 第二段使用的是激将推波法。首先以齐桓公不能挽救邢国于亡国的典故,阐述了身为天下霸主的责任与义务。春秋时上无天子,下无方伯,齐桓公是五霸之首,邢亡 不能解救是齐桓公的耻辱;而当今曹操也是天下说一不二的实权霸主,他与齐桓公的身份跨历史而吻合,这里明说齐桓公,实际是在提醒曹操:天下人寄予雄才大略 者厚望,救死扶弱是霸主义不容辞的责任,救,方显英雄本色,不救,将是奇耻大辱。但这些话只能使对方意会,而不能点破,点破将有要挟之嫌。于是作者急转话 锋,另外立论从解救盛孝章的政治意义来阐述。首先肯定盛孝章是大丈夫中的豪杰壮士,在天下很有名望,天下的游说之士都借他的声望抬高自己的身份。言外之意 对于这么一个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如果不救他于水深火热之中,对于实际职掌朝廷大权的雄才来说,不仅是一种失职,同时会在天下人面前损失威信,招来耻辱。天 下人会怀疑当今执政党没有正气,以至社会风气堕落颓毁,那么孔子的交友之道也会被否认,而朱穆的&绝交论&从此会被人们认可。这对朝廷中实际执政的曹操来 说不但是有损个人体面的事情,而且关系到为世人不齿的政治失策。&&&&& 《论语&季氏》记载了孔子说的交友之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 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就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诚信,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表面奉 承而背后诽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朱穆《绝交论》是针对汉末道德沦丧、伦常浅薄的世态人情而讥笑交友之道的。孔融在这里是说像盛孝章这 样的人,在倒悬的危困中得不到救援,就没有必要再谈论孔子的交友之道,而要向朱穆那样写绝交论了。曹操与盛孝章曾经相识,即使交往不算深,也是朋友。曹操 不但是盛孝章的朋友,而且是当世士人中的精神领袖,如果对盛孝章不予相救,就意味着世风彻底腐朽了,朋友之道就没必要再提了。反过来说,如果你能够派一介 使者,带一封信,召来盛孝章,不但救他于水火之中,而且还可以在当今世风日下的沦落中,弘扬交友之道,树立交友正气。这举手之劳可以传为万世佳话,何乐而 不为呢?话说到这个份上,曹操不得不救了。但是为了解除曹操冷静后的疑心,以防万一节外生枝的反复,作者又提醒曹操不要居于盛孝章的个人小缺点而误了他对 当朝的政治大影响。&&& 第三段借典攻心。&当然难免有些年轻人毁谤指责盛孝章,但是他的好名声传遍天下,受到人们的一致的赞美。&这里的年轻人指的就是孙权等人,(此时的孙权不 到三十岁),作者担忧曹操因孙权等人对盛孝章的毁谤,而不予相救,所以提前做了铺垫。&盛孝章的好名声传遍了天下,好多游说各地的辩士都借盛孝章之名抬高 自己的声誉。你如今救了盛孝章,就赢得了天下的人心,天下贤士都会因为你爱护贤才而投到你的门下。&就像郭隗说的那个古代&喜爱骏马的国君用五百黄金买了 死马的骨头,目的不是让死马在路上跑,而是借它宣扬爱马的好名声,借以招来更多的好马。&大家都知道&你现在极力挽救即将要倾覆的汉家江山,国家正当用人 之际,当务之急是得到贤才良将的辅佐。救盛孝章正好表明你真心爱才立志求贤的决心,那么全国的人才会闻风而动纷纷聚结到你的身边。因为人们喜好珠玉,所以 宝珠即使生在江河中,美玉即使产在深山里,宝珠不长脚美玉不安腿,可它们却能聚结到人的身边。如果你真的爱惜人才,何患长着腿脚的人不跑来找你呢!&作者 这里反复提醒对方,救盛孝章的政治影响非同小可,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政治使命与朝廷的命运,这里立意很高,卓越而又有远见。话说到这里不能光喊口号,要有事 实作为依据,才能进一步的以理服人。&燕昭王为了表示对郭隗的尊重,不但厚遇而且尊他为师,并筑了黄金台,虽说郭隗才不绝顶,但是凭借他的影响力,亮出了 燕昭王的爱贤之心。才使得乐毅从魏国来到燕国,剧辛从赵国来到燕国,邹衍从齐国来到燕国。&作者说到这里,没有继续叙说从此燕昭王雪耻报恨取得了转折性重 大胜利,创造了燕国的辉煌时代,也没有叙述上述贤才对燕国的重大贡献,这些历史典故曹操自然知道,再多说便有居高狂妄之嫌,这里也是点到为止。接着来了个 陈述性的反诘:&假如郭隗处于倒挂的危难之中,燕昭王不解救,假如郭隗淹死在河里燕昭王不打捞,天下的名士就会高翔远走离燕国而去,没有人会掉头踏上去燕 国的路。&这里的反诘句,是个假设句,不是史实,也不是实指。作者意思是说要想取得天下名士的信任,必须有爱贤的实际行动,否则将会失掉人心。言外之意是 说:不救盛孝章,就会失去天下贤才的信任,那么当此国家政治动荡时期,国内各派政治力量都在争夺人才,不招贤纳士,其政治地位就得不到巩固。这对具有远大 政治抱负的曹操来说,当然是一个重大失策了。但是此话不可直说,直说便有冒犯亵渎之嫌,所以还是点到为止。&&& 这篇文章从交友之道入手,以得贤之重阐述,从情感上一副豪爽热肠动人心魄,从理论上一套治国策论奇崛卓越,安邦救友一举两得,攻心之术依情合理。&&& 其艺术表现特征:立意高远有如高屋建瓴而又点水不露,用典自如而舒卷捭阖。类比排偶,左右援引;说理透彻,言辞有度。&/liyubing2008/item/d451ab376617baf
【华夏来源参考】“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杜预、孔颖达《春秋左传注疏 & 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名称的由来新探和6000年前的华胥古国& 张一方&&&一.引言&&&&& 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应用多学科(考古学,古文献学等)综合方法确定先秦三代,夏商周的历史时期及相关史绩的重要研究工作.
&&&&& 中国虽然在世界上号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但比起埃及6000年的历史,巴比伦和印度5500的历史[1],中国历史从比较确定的有甲骨文为证的殷商算起仅有3400年,从夏禹王开始是4100年,从黄帝起是4600年.
&&&&& 现在,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一系列新方法,新技术(如史前考古学,物理考古学,分子考古学,航空考古学等[2])的采用,人类及人类文明史正向更古老的年代延伸.目前已发现最早的古城有最早的9000年前中东的耶利哥,6000年前的埃利都,波斯5000年前的古都苏萨,土耳其5000年前的特洛伊城,以希腊克里特岛和迈锡尼为代表的爱琴文明已经确定具有年的历史[1,3].;年报道在南美洲利马以北350公里处发现3800年前居住有成千上万人的安第斯古城,其文明约有;年的历史[3].面对这些科学事实,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也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关注.
&&&&& 当然,中国历史到底有多长是一个科学问题,绝不能无中生有的杜撰,如汉纬书中所说的几百万年.因为中国历史具有3000年连绵不断,详细记载的文献毕竟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作为反思,外国考古学家把神话传说变成历史,最著名的例子是年德国考古学家H.谢里曼对特洛耶城的发掘证实了荷马长诗《伊利亚特》的历史真实性.而中国的某些学者却把可能的历史归为神话,不仅否定伏羲,神农,甚至认为黄帝,大禹都是传说.这些过于强烈地反差,是否值得国人深思?!&
二.华夏二字探源
&&&&& 中国号称华夏.华夏二字源于何处?现代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各无华夏条.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华夏(Hua Xia)条目为:"中国和汉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的夏人,商人,周人和其它部落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华夏族."《辞海》华夏条为:"中国古称华夏.《左传.定公十年》(孔子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疏:'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疏:'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
&&&&& 由此可知华夏之称早于春秋,先于中国.然而由左传引文可见,华为荣,夏为大等解释均为不妥.这似乎只是中华成为泱泱大国以后的望文生义.我认为,华夏应类似炎黄,源于实体,并非形容词.夏应源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名字.正如阴历又名夏历,据说因为夏朝就已经采用此历.华先于夏,与夏并称,故来源应相似.遍阅辞源,古典,华应该源于中华始祖伏羲的故土,华胥国之名.
三.伏羲和华胥古国
&&&&& 华夏初祖为伏羲(太昊),见于《尚书.大传》,《礼》,《易.系辞》,《汉书》,《路史》,《春秋运斗枢》,《白虎通》,《帝王世纪》,《春秋命历序》等典籍.同时伏羲的别名还见于《伪三坟》,《左传》,《管子》,《淮南子》,《尸子》,《世本》等书.《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也述及以太昊为祖.
&&&&& 据《帝王世纪》,《舆地广记》,《遁甲开山图》等记载,伏羲生于成纪.不晚于清乾隆年间的《通鉴辑览》记载[4]:"太昊伏羲氏.帝生于成纪.帝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华胥古国,寰宇记,蓝田县有华胥氏陵.成纪故城在今甘肃秦州秦安县."明代袁黄,王世贞所缉《纲鉴合编》记载与此类似[5].《路史.太昊纪》:"华胥注,谓纪云所都国,有华胥之渊,当时殆为国名."因此,我们相信华胥国并非子虚乌有,结合考古学的一系列发现,本文从空间,时间和史迹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通鉴辑览》纪元为[4]伏羲距神农1260年,神农距黄帝520年,黄帝为公元前2698年,故伏羲约为公元前4478年.于是上述古文献构成一个初步的时空参考系.
&&&&& 发人深省的是,明清记载的华胥在陕西蓝田,成纪在甘肃秦安.而1963年-1964年在蓝田县陈家窝和公主岭考古发现78-85万年前的蓝田人遗址.因此,这是华夏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年在秦安发现具有仰韶文化不同时期的大地湾遗址,分为公元前年的前期和公元前年的后期[3].先人所载神也,岂妄言乎!与蓝田,秦安相距不远的考古遗址[3]还有仰韶文化前期(公元前年)的陕西华县元君庙墓地和老官台遗址,仰韶时期的西安半坡遗址(公元前年),临潼姜寨遗址(公元前年),宝鸡北首岭遗址(公元前年),其余还分布于华阴,渭南,华县等地.仰韶文化后期的马家窑文化(公元前年)遗址存在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兰州青岗岔,永昌鸳鸯池,青海乐都柳湾等地.此外,与陕西相邻的河南渑池仰韶,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山西芮城西王村,夏县西阴村,万荣荆村等处都发现同期遗址.因此,从伏羲诞生前到炎黄出现时存在的华胥古国相当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约为公元前年,地域主要为甘肃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及黄河流域之一段.
&&&&&& 《通鉴辑览》记载[4]:伏羲"始结网罟以教畋渔","养牺牲以充庖厨",用书契代替结绳纪事,制嫁娶,画八卦.由考古学可知[3],仰韶时期猎渔业中确有网坠,鱼钩,箭头等,饲养家畜,出现刻划符号形式的原始文字,存在夫妻制的迹象,并且已出土7000年前的八卦符号.同时,从伏羲,女娲的轮流为主可以推测,这是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社会交替时期,而它正好与考古结果一致.
&&&&& 以后的大汶口文化(公元前年)晚期和龙山文化(公元前年)相当于炎黄时期到夏朝建立.夏(公元前21-17世纪)可能相应于更晚的晋南,豫西的二里头文化(公元前21-17世纪).这与典籍所载夏禹,夏启建都城于安邑(山西夏县),钧台(河南开封)[4]一致.
四.几个问题
&&&&&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华胥古国已经是一个宫殿巍峨,等级森严的王国.伏羲 "神灵首出,开物成务","德协上下","有圣德,象日月之明"[4],可能更类似非洲近代的某些聪明睿智,德高望重的酋长.或者至多只是一个太平洋诸岛上的国王.但是半坡,姜寨,马家窑等地已经出土的就有上百座房屋,中心广场,上千人的墓葬,有烧陶,纺织,制革业,甚至有铜器,商业和殉葬人[3].这些都需要有组织人,召集人,高贵者.并且宽6-8米,深5-6米的大壕沟围成的遗址应该是一个草创的古城镇了.而且各城镇之间一定会产生交易,竞争等关系,由此就会形成一个或者多个古城构成的国家.
&&&&& 由于此时国家还处于雏型阶段,其残酷的一面尚未充分暴露出来,所以历经战乱,渴望和平安宁,故崇古之风甚炽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可为代表之一)的《列子》说[6]:"华胥氏之国在合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师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适无痟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咳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于是黄帝梦游的华胥国(庄子也曾两次谈到赫胥氏)演变成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更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使华夏文化在长达550年的战乱后再遭浩劫.因此注重史料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始把黄帝作为中华之祖.结果华夏,中华的"华"字反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们应用多学科综合的方法,乘着由古代典籍文献和现代考古结果共同编织的小舟,沿着悠悠的历史长河溯流而上,对华夏的由来和中国上古史的重建进行一些新的探访."威慴万乘,华夏称雄"(曹植).我们相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考古学的不断进步,华夏古史将会重露风采.我们也殷切希望各界专家和人士的深入研究,多方合作定能使这一工作得到进一步的确定和展开.
[1].朱锡强等编,外国历史大事纪年.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2].Scientific American(科学).V258-271().[3].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4].两朝增批历代通鉴辑览(乾隆丁亥年)[5].袁了凡,王凤洲,纲鉴合编.世界书局(1936).[6].列子,岳麓书社(1989).
(原文发表于《科学》.-60.转载于《易学纵横录(香港)》.-22.)&&/p/&&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人思念一个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