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后来朱棣怎么死的的

当前位置:&&正文
残忍:朱元璋怀疑后宫不纯 用铁裙刑处死了朱棣生母
老百姓有言,古代皇帝没有一个不好色的(除了小皇帝啊),此言有道理。虽然朱元璋与马秀英两人之间感情极好,但并不是说朱元璋的后宫生活就不丰富,朱元璋也是男人,是男人就喜欢美女,他性生活同样出色。《明会典》称,“太祖四十妃嫔,惟二妃葬陵之东西,余俱从葬。”又有史书称是四十六嫔妃。不论到底哪一个数字正确,至少可以证明一点,朱元璋死前碰过的女人不低于40名。具体见《国榷》中记载,有昭敬充妃胡氏、成穆贵妃孙氏、淑妃李氏、安妃郑氏、庄清安荣惠妃崔氏、安妃达氏、b妃、宁妃郭氏、惠妃郭氏、顺妃胡氏、郜氏、韩氏、余氏、杨氏、周氏、贵妃赵氏、贤妃李氏、惠妃刘氏、丽妃万氏,等等。朱元璋对女人管理很严,甚至很残酷。一旦发现身边的女人对他不忠,或如刘邦的老婆吕雉那样有“红杏出墙”之嫌,那必死无疑。民间有一种说法,朱棣非马皇后所生,其母亲是b妃。但生下朱棣后,b妃便受铁裙之刑惨死。“铁裙刑”是中国古代男人惩罚不忠女人的一种酷刑:将铁片做成刑具,形如裙子,逼犯人穿到身上,然后把“裙子”放在火上烘烤。刑具受热,犯人的皮肉如被烙铁烙,其惨状不言而喻,结果可想而知。b妃怀孕不足月便产子,受铁裙之酷刑。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对待自己早产的女人?原来朱元璋怀疑她与人私通怀孕。当然,朱棣生母之死是一种民间传说,并不真实。但是,从中透露出朱元璋对待不忠女人的态度,还是有几分道理的。汉、明两朝的帝王们,在生活上都是很荒淫的,两朝都出了很多风流帝王、荒淫皇帝。如汉武帝“金屋藏娇”、汉成帝“牡丹花下死”、明武帝“豹房纵欲”、明世宗“炼丹恋色”。但是,朱元璋虽有众多嫔妃,连政治对手的女人也不放过,却独独没有“荒淫皇帝”的骂名,令人称奇。刘邦不同了,同样是开国之君,民间则认为他是一位“流氓皇帝”。这到底为何?对性生活的态度决定历史形象。刘邦与朱元璋历史形象的明显区别,也许还与他们各自的生理需要不同有关,不过最终还是各人在对待女色、对待妻子(皇后)态度上的不同所致。刘邦一见吕后年老色衰,就拿结发妻子不当妻子了,而独宠戚夫人。朱元璋则不同,虽然马皇后生的是一双大脚,这在过去是很丑的女人,但朱元璋一直视之如贤妻。马皇后病了,他是“朝夕尚食,手剂之”。这种只能在寻常夫妻中才能看到的情形,出现在朱元璋的后宫中,实在是难得啊。马皇后在朱元璋的女色消费上,也不是不管不问的,还是有节制的。但马皇后对朱元璋并不采取性控制的手段,让他专宠她一人(事实上也不可能),而是允许、甚至鼓励朱元璋纳妃子,包括前朝元顺帝的妃子洪吉喇氏(有人称是朱棣生母,后文会说此事)、朝鲜女人李氏、对手陈友谅的小老婆。如果是吕后,这些女人恐怕早给折磨死了。但马皇后却很好地理顺了这么多女人之间的关系,宽厚仁慈,同样难得!家有贤妻旺夫啊。对于帝王来说,这道理是一样的。刘邦和朱元璋虽然都出身平民,但在史上留下了不同的评价,我想与两人皇后的优劣不无关系。但归根到底,还是与两人对性生活态度的不同造成的。如果刘邦如朱元璋那样,性生活讲点规矩,对老婆善待一点,吕雉的行为或许也会收敛一些的。可能吕雉当年真的就是这样想的――你刘邦能乱搞女人,我为什么不能养汉?!
(编辑:dq1000)
大旗网版权所有 京ICP证100319号 京公网安备号 京ICP备号-5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不为繁华易素心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隋炀帝替明成祖死了一次
隋炀帝替明成祖死了一次游宇明读历史,我常常会思考一个问题:明成祖朱棣与隋炀帝杨广有非常多的共同之处,为什么一个被视为历史上的有为之君,一个被看作是十恶不赦的政治魔鬼?朱棣后来的成功是缘于运气,还是有着某种内在的因由?朱棣与杨广第一个相似之处是他们都满怀帝王的梦想,却因为不是嫡长子而被排除在外。杨广有哥哥叫杨勇,此君虽然毛病多多,但限于祖制,其父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总是下不定决心将其废掉。朱棣有个哥哥朱标,此君人品极好,也很有民望,但魄力差了些,朱元璋几次想废掉他的太子称号,换上朱棣,遭到大臣反对,只好作罢。朱棣与杨广都没有纨绔气,注意个人形象,才华出众,深受父皇信任。杨广13岁被封为晋王,并被任命为并州总翻案,授武卫大将军。他生活节俭。他的晋王府没有珍宝古玩,没有丝竹美女,大家穿的都非常朴素。20岁那年,他被任命为五十万大军的统帅攻打南方的陈国,因为指挥得当,以极少的代价取得了胜利。仗打完之后,杨广命令下属收取陈朝政治档案和典章文物,“封存库府,金银资财一无所取”,“秋毫无所犯,称为清白”,“天下皆称广以为贤”,“昆弟之中,声誉独著”。统一江南后,父亲任命杨广做江南总管,杨广尽心政事,“广搜英异”,希望将杰出人才都延揽到自己府中,为己所用;他主动学习南方方言,尽力资助当地的文化事业,由此赢得了江南上层人士的好感。朱棣也同样表现不错。朱元璋68岁时,其他儿子为让父亲开心,费尽心计,搜括天下珍宝孝敬父亲,朱棣只送父亲几株嘉禾。所谓嘉禾,就是庄稼结穗之特别大者。朱元璋出身于贫农,少年时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甚至一度乞讨为生,一生对农民怀有非同一般的感情。加上嘉禾自古即为祥瑞。进上之后,“太祖大喜,为诗一章赐之。”朱元璋的儿子普遍有流氓气,在封国之内纸醉金迷、好色如命、为非作歹、不守法度,只有“燕王(朱棣——游注)在国,抚众安静不扰,得军民心。众咸谓其有君人之度。”也正因为极其欣赏这个儿子,朱元璋才将北京这样的军事要地交给朱棣防守。杨广后来做了太子,顺理成章成了皇帝;朱棣直到父亲去世依然只是燕王,不过在父亲死后,他通过武力从侄儿手中夺取了皇位,算是心想事成。两人都经过一些波折攀上了大位,结局却迥然相异:朱棣活了64岁,身死之后明朝的江山延续了二百二十年;杨广只活了五十岁,隋朝在他手里灰飞烟灭。杨广与朱棣后期的人生际遇相隔天壤,主要在于他们的个性大大不同。杨广浮躁冒进,做事不计后果。上任之初就大修各种工程、四处征战。仁寿四年(604年)11月初四,他下令征发数十万民工,在洛阳以北挖了一条长逾千里的长堑,用于预防突厥骑兵南下。十七天后,他又发布诏书,公布了营造东都的计划。第二年三月十七日,兴建命令正式下达,数百万民工被征调到落阳,洛阳一夜之间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地。兴建东都的命令只下达了四天,杨广又发布开凿大运河的命令,百余万民工奔赴通济渠。过了九天,杨广喜欢折腾的性情再次发作,六名大臣被派往江南,建造万艘巨船,以备五个月后的南巡之用。大业五年(609年),杨广亲征平定吐谷浑,并下诏征兵准备进攻高句丽。大业八年至十年,隋政权三次对高丽用兵,死伤惨重。杨广征发劳役这样猛,老百姓的痛苦可想而知。修运河时,“僵仆而毙者十四五”, 为了逃避劳役,许多人开始逃离家乡,到偏僻的地方开荒种地,有的甚至自残手脚,并谓之为“福手”、“福脚 ”。 征战高丽的劳民伤财,更是直接打开了民变的魔盒,大业十四年(618年),杨广命丧叛将之手。朱棣则充分吸取了杨广的教训,做事比较顾及民众的感受。朱棣也建新都,但他没有像杨广一样不顾民众死活地催工期,杨广建都十个月现了轮廓,朱棣却耐心地建了五年,民众所受劳苦尚在可容忍的范围内。朱棣也四处征战,一生先后五征漠北,最后甚至身死军中,但由于采取了军事屯田制和收取盐业交易税以充军饷的做法,老百姓的军粮负担并不太重,他的战争组织也较得法,不像隋军一样动辄死亡数十万人。朱棣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之本,鼓励民众开垦荒地,重视兴修水利,在赈灾方面也做得不错,这样一方面使国家税款有了长久的保障,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了明代最高峰;另一方面也让老百姓获得了较为富裕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杨广其实是先替明成祖朱棣死了一次,而朱棣则是磨砺了心性的杨广。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还没有评论哦,&
凤凰博报用户登录
支持更多帐号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亲,您在凤凰博报的用户名为
绑定凤凰帐号
散文杂文作家,大学文学教师。《读者》、《格言》等刊签约作家。《不为繁华易素心:民国文人风骨》荣登《全国图书馆推荐书目(2012年度)》。新著《皇帝其实也知道》即将出版,收集了本人写晚清的大量广被转载的作品,欢迎垂注。
博文皆系原创(若非原创,会特别注明),欢迎报刊转载。刊用后请寄样刊、稿费(不知联系方式者,请加QQ:)。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编辑推荐 13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先占个位置,随后细看。
  @春水秋望
9:26:00   先占个位置,随后细看。  -----------------------------  你牛,一点就占了个分页沙发。
  再次赶过来看望一下张兄,写的不错,加油啊。。。。
  @hrs-16 10:56:52    再次赶过来看望一下张兄,写的不错,加油啊。。。。   -----------------------------  多谢多谢,回头写个关于职场的,请批评指正。
  三、朱棣为什么成一炮走红    朱棣的第一次亮相相当给力,在老爸朱元璋那里留下了良好的口碑,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这一仗尽管难度其实并不大,但却至关重要,影响深远。他不仅打败了蒙古人,也打败了三哥朱棡。  有的人打了一辈子的仗,却只能为世界留下一次次的平庸记录,这是能力问题;有的人头一回上战场,就让对方小兵的冷箭给射死了,什么都没有留下,这是运气因素。一个成功者,能力与运气缺一不可,都非常重要。  而我们的男一号朱棣,恰恰这两点都不缺。  朱棣三十岁一战成名,一炮走红,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不仅仅是个出色的将领,更是一个天才的领袖。他的成功,并不在于他活捉了元朝高官,带回了不少战利品,这些都是次要的。  更重要的是,他展现出了对战争进程超凡的驾驭能力。  朱棣虽然是第一次独立带兵,却表现得相当老练沉稳。做事有章法,不急不躁。大军出关,先派出探马,探听敌人方位,而不是贸然行动,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影响士气。  他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进军敌营途中遭遇大风雪,很多人打退堂鼓,他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主张,得以出奇制胜。  他明白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道理,知道用武器不能解决的问题,用谈判可以解决。他完全可以用武力消灭乃儿不花,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胜利,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给父皇留下的印象深刻。  他注重信用,不搞阴谋,在把乃儿不花带到自己大营招待之时,没有趁蒙古人群龙无首就搞袭击(其实这也不是多见不得人的事),这更让对方能死心塌地投降。  他为人豪爽,不拘小节,因些在军队中有很强的认同感,他重视细节,演技逼真,让蒙古人感激涕零,真心投降,而不象蓝玉一样,硬要把自己脏衣服往人家身上披。细节决定成败,朱棣做得相当到位。  沙滩上建不起高大的城堡,县体校里出不了梅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雄心,从零开始。南京皇宫的竹林中,有过他刻苦练武的身影,凤阳郊外的山路上,有过他长途跋涉的记录;忽必烈当年住居过皇宫里,他秉烛夜读,学习兵法战略;关汉卿曾经生活的小巷中,他微服私访,了解民生疾苦。  朱棣的成功看似一鸣惊人,一炮而红。但成功的背后,是他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与付出,坚持与执着。  正因为朱棣的表现如此完美,朱元璋才会看到眼里,喜在心头,知道老四很有自己当年的神韵,才会很自豪地说:“清沙漠者,燕王也,朕无北顾之忧矣!”  朱元璋不光口头表扬,还有物质奖励,他奖励给朱棣一张面额一百万两的宝钞,这些钱的购买力约合今天的人民币一个亿。其实这个宝钞,据说是他是想奖励朱棡的,但老三却无功而返,白白浪费了国家无数粮食,当然不能奖给他了。  因为朱棣大获全胜,这一年闰四月,各王府及百官和朱元璋进《贺平虏表》,为皇帝歌功颂德,但朱棣因为是胜利的操盘手,也在朝中为自己赢得了相当高的声望。  第二年春,朱棣再次出征,他在傅友德的配合下,顺利击溃了蒙古将军阿里失的军队,虽然没有能抓获阿里失,但依然歼敌数千,并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他的声望进一步上升。   在以后的岁月里,朱棣驻扎在北平,风里来雨里去,为大明王朝看过北大门。在战场上,他身先士卒,冲击在前;在营帐中,他爱兵如子,问寒问暖。对北平百姓来说,他是胜利的化身,对蒙古贵族来说,他则是噩梦的代名词。
  朱元璋很快就进入古稀之年了,活一天少一天。他知道,让老四在北平戍边,让老大在南京监国,自己就会很轻松,可以安安稳稳地享福。让人感到有点凄凉的是,朱元璋虽然欣赏老四,但从来没想到让朱棣代替朱标,因为朱标做得还不错,而他对朱棣,根本就没有那样的安排。  
  @记忆里你的温度  19:03:14        《朱棣是怎样炼成的》        易读 整理版: http://www.xunlei-mz.org/art_.html    ......  -----------------------------  易读整理版是天涯社区的吗?
  楼主快啊,急死人了
  更新太慢了。。。
    作者:珞珈人 回复日期: 21:18:44  回复
         《朱棣是怎样炼成的》            易读 整理版: http://www.xunlei-mz.org/art_.html      ......    -----------------------------    易读整理版是天涯社区的吗?   ==============================================================  of course 不是,是天涯追杀的盗版者
  全新视角了解朱棣,令人开卷有益。  
  @姚旗  07:01:43    全新视角了解朱棣,令人开卷有益。  -----------------------------  过奖了,请多批评哈。
  记号  
  第五章 竞争储君失败,铲除威胁完胜    对于汉朝和宋朝那些有知识有教养的皇帝,朱元璋还是相当欣赏和佩服的,甚至有一种发自骨子里的自卑感,而朱标父子的风度气质,恰恰类似汉宋皇帝。选择朱允炆,既维护了长子继承制的大原则,又改善了朱家门风,如果总是武夫当国,显得很不专业,难免让后人取笑。    一、朱标之死    朱棣不是没做过当太子的梦,不是没想过夺权,但是他知道,自己面前横亘着一座大山,高得让他不得不仰视,自己面前有一条鸿沟,没有非常规措施,想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朱元璋的长子,大明帝国的皇太子及监国,他的大哥朱标。  朱标只比朱棣大五岁,有他在,朱棣想继承皇位,连理论上的可能性都没有。除非朱标死了,他才有可能接班。可是,按明朝人的平均寿命,朱标死还得许多年。再除非,他是非正常死亡——那就不得走李世民的道路了。尽管有道衍的白帽子之说,但朱棣如何迈出这一步呢,难!他必须耐心等待。  可是,有一天,这座山突然倒下来,这条鸿沟已经不存在了,那你会不会有想法?  有想法当然是正常的,不想当皇帝的皇子不是好皇子。  洪武二十五年五月十七,一条消息从南京传出,宛如惊雷,在朝野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太子薨了!朱元璋培养了二十多年的接班人朱标不幸去世,享年三十七岁。朱元璋非常难过,将其安葬于孝陵,追谥为懿文太子。  消息传到北平之后,经过短暂的伤心之后,朱棣突然心中升起了希望——莫非是上天有意成全我?  两年前,自己刚刚收降了乃儿不花,声望得到了很大提高。大哥死了,留下的几个孩子都小,最大的朱允炆还不到十六岁。自己的二哥三哥,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招父皇待见。  如果有一个皇位摆在你面前,你会不会珍惜?  元至正十五年(1355),朱标生于太平。因为这是第一个儿子,朱元璋非常重视,吴元年(1367),朱元璋立还没有名字的老大为世子,并安排他回凤阳老家扫墓。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后,很快把朱标立为皇太子,一点犹豫的功夫都没有。   朱元璋还特意挑选功勋老臣和有才能的新官员,兼任东宫官,这个阵容也豪华得有吓人: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有这三位重臣压阵,其他还有数十位大臣共同兼任东宫。并下诏说,他在东宫不单独设立府僚,而让重臣兼职,因为战争没有完全停止,如果自己需要亲自带兵离开京城,就留下太子监国。如果设立两套班子,东宫的大臣就有一个忠于太子还是忠于朝廷的问题,反而会容易产生不信任。  朱元璋不仅聘请明初第一学者宋濂亲自为太子授课,还从国子监中挑选了国琦、王璞、张杰等十余个德才兼备的年轻人,陪太子读书,而朱棣和二哥三哥都没有这个福份,他们所受的教育,都是粗线条的。  洪武十年,朱标已经23岁,朱元璋觉得他长大了,下令朝中政事先要汇报给太子,经其审阅后才传皇上。这是对朱标才华和能力的进一步肯定。  朱标天性仁慈宽厚,解决问题对事不对人,这一点很象马皇后,而与朱元璋形成鲜明的对比。  朱元璋与陈友谅激战的那些年月,由于经常需要行军,马皇后就把朱标随时背在身上。等朱标被立为太子后,他为了纪念这段经历,就特意请画师画了皇后负子图,并随身携带。  当李善长因为受胡惟庸案牵连被赐死时,朱标进谏说:“父皇父您杀戮太多,恐怕要让众大臣心寒了。”朱元璋当时不说什么,心想,这小东西,居然教训起老子来了!我给他点颜色看看。  第二天,朱元璋把朱棣叫到寝宫,把一根带刺的木棍丢在地上,让朱标捡起来抓在手上。朱标一看,这不得把我扎得满手血吗,不干。于是就对老爸摆出了一个为难的POSE,朱元璋乐了:“朕命你抓住木棍,你都知道棍上有刺刀,怕伤到手,如果把上面的刺去掉,不就没事了吗?我老人家现在诛杀李善长等一干权臣,就是为你拨刺,我的一片苦心,你这都不明白吗?”  说的倒是很直白,很坦诚,显示了一个好父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而朱标的答复,使朱元璋更是突然来了精神。他猛地站了起来,活动活动胳膊,转身……操起座椅就朝宝贝儿子身上砸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朱标是这么说的:“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潜台词无疑就是,你自己远远达不到尧舜那样的贤明,难怪大臣们个个都成成了乱臣贼子。这样讽刺老爸,确实也有些不象话了。朱元璋同志什么时候受过这种挤兑,难怪他要发飙了。  好在朱标躲得快,他跪倒在地,从怀里掏出皇后负子图,还准备继续行凶的朱元璋看了之后,不由得想起了过去马皇后的好,于是也下不了手了。  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秦王、周王两哥们曾经多次因为过失,惹怒了朱元璋,多亏有太子说好话做工作,才让他们免予撤藩,重回封地。  秦王朱樉被封在了西安,因被秘密举报,在地方上有诸多过失,朱元璋把他抓回南京教训,同时派太子前往关中视察,朱标回来后,不但呈上了最新的陕西地图,还劝说父亲让秦王就藩,朱元璋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把朱樉放回西安。  晋王朱棡曾被人举报有谋反之心,朱元璋准备采取行动,朱标为了保住弟弟,在朱元璋面前长跪不起,放声痛哭,终于把老屠感动了,总算没有拿自己的亲骨肉开刀。  朱元璋当初打天下时,为了收买人心,把大哥的儿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及沐英等十多人收为养子,其实是想让他们在战场上给自己多卖命——亲生儿子死了心疼,养子死不死没多大关系。马皇后对这些养子如同亲生儿子一样,太子看在眼里,也记在心中。  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看到自己的亲生儿子都渐渐长大了,把当年为他流血卖命的养子们看成威胁,千方百计找由头想除掉他们,而太子却总是尽自己的力量,来劝说父亲不忘旧情,对这些兄弟加以保护。  朱元璋曾经想过迁都西安。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派朱标去陕西视察。他对太子说:“天下山川,唯有陕西号为险固,我安排你前去考察民情风俗,慰劳三秦父老子弟。”  朱标知道父亲的打算。西安自古帝王都,南北有山脉保护,东西有雄关可守,是天然的建都所在地,是周秦汉唐四大最强盛帝国的都城。在陕西期间,他视察了多处城防,收集整理了很多资料,并且绘制了详尽的地图。  朱标回到南京,献上陕西地图后就病倒了,病中还不忘迁都的事情,并且向太祖建议应该定都洛阳。  可以说,朱标是个好太子,很敬业,很仁义,也不缺乏自己的主见。他的去世,是大明王朝的重大损失,是大明皇帝朱元璋的重大灾难。  
  二、朱元璋选错接班人    朱标的死,意味着朱元璋二十多年培养接班人的计划彻底失败,无数心血付之东流。  人生最惨痛的几件事,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他朱元璋全部赶上了。六十五岁的年级,在那个经济条件落后的时代,绝对称得上风烛残年了。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朱标死了,自己也快死了,必须尽快确定皇位继承人,可是,选谁呢?  元朝和清朝这样的少数民族政权,没有嫡长制的观念,皇位是由皇帝指定的,或者由贵族集体讨论决定。但汉族政权中,自周武王以来,已经就形成了长子继承制的传统。蒙古皇帝因为不能早定太子,引起皇位交接中多次出现严重问题,最严重的一次,就是忽必烈的强行继位,引起了蒙古帝国大分裂。因此,朱元璋一直引以为戒。  朱标死了,秦王朱樉就是皇子中的老大了,但是,朱元璋一直不喜欢朱樉,要不是朱标劝阻,他把朱樉的王爵都想拿掉。晋王朱棡原来很受朱元璋喜爱,但有被人举报有在五台山藏匿兵器、试图谋反的前科,而且和朱棣比起来,朱棡在作战指挥方面,就象一个白痴,朱元璋怎么能放心呢。  这两人在朱元璋看来,显然不够资格。   朱棣则是最象自己的,他面相忠厚,粗看似乎全无心机,实际上是胸有城府,大智若愚。不象有些人,一点聪明劲都写在脸上,但遇到大事,就突然没有了主见。他表面为人豪爽,不拘小节,但实际上心细如发,心明如镜。他不仅有指挥重兵作战的素养,还有亲自上马杀敌的能力。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仅是天生的战士,还是一个天生的领袖。他作战勇猛,但不仅仅是个武夫,他还有治国的天赋。他的名字不仅让蒙古人闻风丧胆,也让北平布政使司的老百姓交口称赞。  朱棣重视民生病苦,特别痛恨欺压百姓的行为,这一点也非常类似朱元璋。其实,朱棣是一个天才的演员,他的目标如果只是当一个藩王,就不会有过多其他领域的出镜。在北平,关于燕王疾恶如仇、保守弱小、为民除害的事情非常多,这种故事的流行是很不正常的,我们试分析一下。  据说有一次,燕王微服出寻,看到一对逃难的父女,父亲因为生病倒在路边,女儿因为无钱看病而不停哭泣。过路的小年轻,不但不帮忙,甚至还想调戏这个女孩。朱棣见此情景,立即停下脚步,下令把父女二人送到自己的燕王府,安排太医亲自给老人看病,病愈之后,又送银两,让两人回山东老家。   这样的事情,如果燕王自己不透露,别人如何知道?北平处于边关,如果那两父女是蒙古人的奸细,带回王府,随时搞暗杀怎么办?如果北平的人都知道了燕王乐善好施,都装出一付苦兮兮的样子,等于他来拯救,这世界还不乱了套了?  所以,这样的故事,肯定是燕王让人故意放出来的,收买人心的。其志不在小。  朱元璋不是没考虑过朱棣,但是,在讲究长幼尊卑在汉人政权中,嫡长制已经成为一种天经地义的纲常伦理,神圣不可侵犯。想选择一个非长子长孙的人当皇帝,反对的声音太大了。  《奉天靖难记》中记载,朱元璋曾经想过立朱棣为太子。他秘密召集重臣商量说:“太子死了,孙子辈的不懂事,国家江山必须交给得力的人。我想立燕王为太子,以承担治理天下的大任,这样江山社稷都的巩固就有保障。”众人默不作声,不知道是应该附和,还是直言,害怕又是朱元璋的阴谋。这时终于有不怕死的站出来了,翰林学士刘三吾不知趣地说慷慨陈词:“陛下,您要是立了燕王,那将置秦王和晋王于何地?而且皇长孙(朱允炆)已经长大,可以立为太孙,将来继承大位。” 朱元璋于是作罢,非常不乐意地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  这个故事纯属杜撰,决定立储这么重大的事情,看不起读书人的朱元璋,怎么可能叫一个书呆子参与,而且大家都不吱声,朱元璋怎么可能因为一个人的意见,就改变了主意?如果朱元璋坚定地想立朱棣,全中国、全世界谁敢反对?刘三吾同学有几个脑袋可以砍,敢这样对朱元璋说话?  这个故事,无非是想给朱棣的篡位,制造一些合法性,而且,即使再拙劣的谎言,总会有人上当,而能看破谎言的人,却未必敢说三道四。  说朱元璋最希望立朱棣,显然是后来的歌德派学者的附会,但说朱元璋没考虑过朱棣,恐怕也不符合事实。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元璋正式下旨,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正式确定其为皇位的第一继承人。  当朱棣同学知道这个结果之后,其失落的心情,显然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毕竟自己已经三十出头,而那个皇太孙才十四岁。  但是,自己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你又有什么合法的理由,能让父皇绕开他们,直接选择你呢?他们两个,还不是一样觉得不公平。  有种观点认为,在朱标死后,朱元璋足足拖了四个多月,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直到九月,才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正式下诏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继续大统。这说明,朱元璋是非常在乎朱棣的,在皇孙和四子之间反复犹豫。如果对朱允炆没有顾虑,他也不会思考这么长时间。比起他刚当吴王就立朱标为吴世子,当上皇帝的当天,就宣布朱标为太子,这一次差得太远了。  但这种看法显然不靠谱。之所以九月才立太孙,是因为八月才将太子安葬于孝陵,马皇后陵附近(不知道古人是如何处理尸体的),而在朱标死到安葬这几个月里,已经六十三岁高龄、自己也非常难过的朱元璋,应该是没有精力考虑继承人的问题,而等朱标下葬之后,他实际上是很快就做出了选择,虽然他并不是没有担心。  
  楼主,你写的是应该是人,而应不是流水账
  顶一下,希望楼主多更新些  
  @一个负戈  23:20:19    楼主,你写的是应该是人,而应不是流水账  -----------------------------  呵呵,谢谢提醒。我当然不想写成流水账。
  @sigmapi
09:39:41    顶一下,希望楼主多更新些  -----------------------------  好的,没问题。
  牛人姚广孝。。。
  在朱元璋70岁时,秦王和晋王都已先后去世,当时燕王是实际上现存的嫡长子,按照礼制,如果这时没有遗嘱的话,则朱元璋死时,应当是燕王继位。
  @dragut
17:42:57    在朱元璋70岁时,秦王和晋王都已先后去世,当时燕王是实际上现存的嫡长子,按照礼制,如果这时没有遗嘱的话,则朱元璋死时,应当是燕王继位。   -----------------------------  朱元璋63岁月时朱标就死了, 老二老三都活着, 但老朱封长孙朱允文为皇太孙,成为法定继承人。朱元璋死时,老二老三是都不在了,死得也很蹊跷。
  看得有滋有味,等更新……
  两三天更新一段,晕了。不过还是顶一下,lz辛苦。  
  楼主加油啊 等看更新
  每个人的成功,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历史
   二、朱元璋选错接班人:续    朱元璋其实挺喜欢朱允炆的,因为他的性格,但又为他的未来担心,还是因为他的性格。  和父亲朱标比起来,朱允炆同样仁慈,但更加柔弱。这在常人来说,不算是什么大问题,但要登基坐殿,处理天下大事,这样的性格可能会带来许多的麻烦。朱元璋并不是庸才,他看眼光很毒,扶不上墙的烂泥,不可能入他的法眼,比如自己的老二。  实际上,朱元璋选朱允炆是最合情合理的,也可以说是必然的。他不是没考虑过朱棣,可能也考虑过朱樉和朱棡。但是,朱允炆却是朱标最合适的替身。  首先,朱元璋非常喜欢朱标,而朱允炆性格酷似其父。  朱元璋是个粗人,出身底层,没读过几天书,对于知识分子有本能的不信任。但是对于汉朝和宋朝那些有知识有教养的皇帝,自己还是相当欣赏和佩服的,甚至有一种发自骨子里的自卑感,而朱标父子的风度气质,恰恰类似汉宋皇帝。选择朱允炆,既维护了长子继承制的大原则,又改善了朱家门风,如果总是武夫当国,显得很不专业,难免让后人取笑。虽然朱允炆不是朱标长子,也不是正妃所生,但常妃所生的朱雄英已死,吕妃所生的朱允炆是活着的孙辈的老大。  其次,马皇后最喜欢的儿子是朱标,当年也很疼爱这个孙子。  在熄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随时需要逃跑的日子里,马夫人一直把朱标随身背着,没听说她背过其他四个弟弟。(我一直怀疑,朱标才是马皇后唯一的亲生儿子,性格气质都更接近。其他四个都是冒充的,然而证据不足)不让朱标的后人当皇帝,朱元璋就会觉得愧对马皇后。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朱允炆自己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招皇爷爷喜欢的地方。  朱允炆小的时候,就很招朱元璋喜欢,经常摸小允炆的脑袋,有一次,朱元璋看到他把头睡偏了,就笑说着说他是“半边月”。这也许是对他未来的某种担心,但也说明了,朱元璋确实喜欢孙子。  但朱允炆长大之后,可以说是聪明懂事,好学不倦,尊敬长辈,举止得体,大有其父朱标小时候的神韵,朱元璋也相当满意。  十四岁那年,朱标出巡陕西,回来就得了重病,朱允炆守在病床前,经常是昼夜不离。第二年,太子去世了,他为父亲戴孝守灵,几天饭都不吃一口,非常疲惫,身体健康受到了很大影响。  见过无数的朱元璋一生亲手终结了无数人的生命,也亲手为无数人送葬,但像朱允炆这样的孝子,他还是第一次见到。他心里也很伤心,六十三岁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但看到朱允炆这样,都实在看看不下去了,反而要过去安慰他了。  朱元璋像当年一样摸着孙子的头,伤心地说:“你至诚至孝,可你父亲已经不在,为了你爷爷我,你也不能这样啊!”朱允炆毕竟是听话的孩子,这才肯吃一点东西了。  朱允炆是半边月,那他写首关于月亮的诗如何呢,史书上还真留下了一首据说是他创作的诗,还是跟自己的父亲朱标一起写的。有天晚上,天上挂着一轮新月,朱元璋和自己的长子长孙在一起赏月,这时,他想考察一下自己两个有文化的后代,到底水平怎么样,于是下令,让朱标父子俩以新月为题做首诗。   朱标做的是一首七绝:    昨夜严陵失钓钩,何人移上碧云头。  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照九州。  严陵是东汉开国时刘秀的谋士,隐居 富春山,经常钓鱼(不知道这哥们有什么其他收入养活自己),而未得团圆相,不知从何说起,整首诗显得比较悲凉。  换上朱允炆了,朱元璋以为他能写出一首明快的,他随口吟出了一首五绝:    谁将玉指甲,掐作天上痕?  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    朱元璋看后,不免更为失望了,这完全没有帝王家的气势,感觉就像农家少女在抒情。  当然,后来有些历史学家分析,这两首诗并不为朱标父子所作,是后人的移花接木,硬要算在他们头上,为他们后来命运的合理性造势。  据说朱元璋曾经让朱允炆和朱棣对对子,他出的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在南京学习了多年的朱允炆,对的是“雨打羊毛一片毡”,显得是软弱无力,既没有美感又缺乏力度,而成天在北平跟人打架的朱棣这个粗人,倒对出了“日照龙鳞万点金”,对仗工整且透出了一种大气。高下立分。  这个广为传播的段子,九成也是杜撰。朱标死时,朱棣还驻守北平,并没有回来奔丧,马皇后葬礼时朱棣倒是回来了,不过那时候朱允炆才五岁,也不可能对对子,其他时候,两个人一起见朱元璋的机会,几乎还真没有。再说,朱允炆一直都在南京,由最好的学者教育,而且聪明有见识,怎么可以把一个简单的对联对成这德行,这无疑是好事者编出来黑朱允炆的。人家没你说的那么弱智,好不好?不会杀人不等于不会对对子,OK?  
  小学生阿萌,xinba2008,citizenxp, 1861年的花儿, 独孤慕雨,感谢几位的支持。最近在看张居正的书,想重新写一下他的传记。
  回复第329楼(作者:@珞珈人 于
14:20:35.0)   二、朱元璋选错接班人:续   朱元璋其实挺喜欢朱允炆的,因为他的性格,但又为他的未来担心,还是因…… ==========  
  楼主速度啊速度 很精彩 持续关注
  楼主更新太慢了吧!!  
  发帖一个月,自提一下。
  好久没来了噢...
  回复第336楼,@珞珈人    发帖一个月,自提一下。  --------------------------  更新太慢了楼主,让我们这些等待的人心急如焚啊    
  @liyang-21 21:50:10    回复第336楼,@珞珈人  发帖一个月,自提一下。  --------------------------  更新太慢了楼主,让我们这些等待的人心急如焚啊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哈哈,不敢当。
  lz啥时候更呐…天天守着呢  
  表示很喜欢朱棣哈。。持续关注中。。
  @彡人糸羽  22:18:50    lz啥时候更呐…天天守着呢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谢谢支持。过几天更新。
  @偏执的_疯子  22:38:35    表示很喜欢朱棣哈。。持续关注中。。  -----------------------------  喜欢朱棣?这人也不是好东西。
    @偏执的_疯子  22:38:35  表示很喜欢朱棣哈。。持续关注中。。  -----------------------------  @珞珈人
12:22:00  喜欢朱棣?这人也不是好东西。  -----------------------------  O(∩_∩)O。。好吧。。不过还是觉得他还不错啊。。
  求更新啊!!!!
  mark之。  
  新建群,明朝历史
欢迎各位爱历史爱好者加
救时宰相于谦
抗倭英雄戚继光 万历首辅张居正
东林悍将杨涟 天下 己任
  永乐“大帝”!历史上这么多皇帝,得此称号的又有几人?
  各位圣诞节快乐!
  强帖啊张兄!  祝圣诞快乐&新年快乐!
  @北京袁泉
15:34:12    强帖啊张兄!  祝圣诞快乐&新年快乐!  -----------------------------  袁兄好,双节快乐。
  各位新年快乐。
  回复第355楼,@珞珈人    各位新年快乐。  --------------------------  你更新的快,我们自然就乐,快点更新吧楼主    
  @偏执的_疯子  20:03:12      @偏执的_疯子  22:38:35    表示很喜欢朱棣哈。。持续关注中。。    -----------------------------    @珞珈人
12:22:00    喜欢朱棣?这人也不是好东西。......  -----------------------------  洪武三十二中燕王很有霸气。很喜欢
  楼主 go on 啊
  锤子,太监了~~~~  
  lz弃楼了?
  元旦将至先祝楼主及各位反淸复明人仕新年发财身体健康.之后强烈要求楼主更新速度快点,俺不强求一日三更一日一更这合理吧.  
  三、借刀杀人除异己    朱允炆当上了皇太孙,朱元璋又任命冯胜和傅友德为太子太师,蓝玉为太子太傅,这三个当时明朝最重要的武官,都被安置在了朱允炆周围。遗憾的是,这三人在随后两年时间里,全被朱元璋处死了。  借用小沈阳的名言——这是为什么呢?  蓝玉作为徐达之后的明朝第一武将,捕鱼儿海一战立下了不世之功,让他的声望达到了极点。然而辉煌的顶峰之后仅仅五年,朱标刚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的第二年,蓝玉就遭到了灭顶之灾,不仅满门抄斩,牵连进来,黄泉路做伴的人数,更是有一万五千之多——也许说明了蓝玉平时的人缘相当不错。这个名单包括有开国公常升,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等十三侯,以及吏部尚书詹微、户部侍郎傅友文等高级干部,可以说是阵容强大,班底豪华。   而冯胜和傅友德在随后两年内也先后被处死,这样,明初的开国名将们,就像红楼梦中的经典台词——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三位名将特别是蓝玉之死,与朱棣到底有多大关系,现在已经成为了永远的谜,因为相关的史料已经被销毁了,我们只能说,蓝玉的死,朱棣是有很大嫌疑的;冯胜傅友德的死,朱棣是受益很大的,仅此而已。  蓝玉案是朱元璋在世时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清洗运动,传统的观点,说是为太孙允炆继位扫清威胁,这个结论显然经不起推敲。  蓝玉是什么人?他是常遇春的内弟,太子朱标正妃常氏的舅舅,虽然朱允炆不是常氏所生,而是吕妃的儿子,但蓝玉和朱标的关系,确实不同一般。  常遇春在洪武二年就去世了,洪武六年,朱元璋为了显示自己对当年结拜兄弟的关心,不仅把常遇春封为开平王(大明第一个封王的异姓,当然活人是不能封的),而且要朱标娶常的长女为正妻,当时朱标已经有了一个妃子,但并未生育,有传言说妃子的问题,果然,婚后第二年,常妃就为朱标生下了长子朱雄英。  因此,蓝玉也就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保护外甥的义务。也就是说,蓝玉这个武夫,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太子党。太子死后,又成为顽固不化的太孙党。  史书上说,蓝玉“长身赪面,饶勇略,有大将才”。徐达、李文忠先后去世,冯胜又被拘押,蓝玉当仁不让地在武将中名列第一。据说朱元璋非常欣赏蓝玉,(老朱欣赏谁,谁肯定没好下场)因此蓝玉居功自骄傲,行为不端,豢养多名家奴和义子。(谁让你收的,人家朱元璋收义子是为了国家,你收有谋反嫌疑)明史还给蓝玉安了一大堆罪证,反正人已经被杀了,死无对证:  第一, 强占东昌民田,当地御史过来劝阻,居然把御史打跑了;(不尊重农民)  第二, 北征胜利后,带兵回喜峰关时已是深夜,当地驻军不给开门,居然攻打自家城门;(猖狂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第三, 发现自己抓获的故太子必里秃妃年轻貌美,就强行霸占(也不知道献给朱元璋,没规矩),太子妃含恨自尽;(破坏太祖的民族团结政策)  第四, 在军队中安插自己的亲信,培植自己的势力范围;(谁让你不安插朱棣的亲信,太反动了)  第五, 朱标死后,封他为太子太傅,位列冯胜、傅友德之下,这俩是太子太师,他大为不满,“我不堪太师耶!”。(心直口快,没有心机也是罪过!)  蔡东藩先生为蓝玉写了一首诗,抄录如下:    功狗由来未易全,况兼骄恣挟兵权。  朱公泛棹留侯隐,毕竟聪明足免愆。    还是蔡老看得清楚,有再多的军功,在朱元璋眼里只是一条功狗,不过要让蓝玉学习陶朱公范蠡和留侯张良,也太强人所难了,他连韩信的眼光和能力都没有。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突然弹劾蓝玉谋反,蓝玉随后被抓——要谋反的人,临死前居然不反抗,乖乖就擒。抓捕用的公文上说,蓝玉伙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阴谋造反,想趁皇帝出寻时起兵谋反。在最短时间内,这些罪犯及他们的九族,都遗憾地进入了大明帝国的死亡名单。前后被杀的人数有一万五千之多。这些人的名字被列入了《逆臣录》,永远受到谴责与唾骂——活着被收拾,死了也不得安生。这份逆臣录的字数超过了五万字,比作者一千多年之后写的硕士论文,字数还要多。  有一句话叫杀鸡给猴看,朱元璋杀蓝玉时,还特意把冯胜和傅友德两位老将军专车接到南京,让他们领教一下造反派的下场是什么,见识一下自己是怎么消灭反皇帝集团的。这俩老朋友吓得够呛,赶紧表示坚决维护朱元璋的英明决定,坚决批判蓝玉的反动行径。但你害怕,不等于人家就不收拾你。随后在两年内,这两人也被莫名其妙地死了。据著名学者王世贞分析,应该是被赐自杀。  蓝玉死了,谁最高兴?肯定不是他的甥孙朱允炆。  朱元璋高兴,总算把这个不安定因素铲除了,大明江山更安全了;北元的残存势力高兴,杀人狂一死,我们多活几年的小小愿望就可以了实现了;小帅哥李景隆高兴,大将军的位子,名将二代里面最有希望的就是自个了;担任兵部尚书的文官会高兴,少了难说话,不好伺候的大将,挺好啊;大明百姓高兴,人民的好皇帝朱元璋,惩治腐败分子,真是一点都不手软啊……  但最高兴的还不是他们。  这会儿,朱棣与道衍哥俩,很可能会在大庆寿寺的某个密室里痛饮,以庆祝前进道路上,扫除了一个重大障碍。  征讨纳哈出一役,朱棣跟随冯胜出征,但他还是主要留在冯胜大营中做后勤,冯胜为了保护他的安全,并没有让其出战。而蓝玉作为先锋,雪夜入庆州杀果来的的战绩,让所有人无不刮目相看,钦佩这个常遇春的小舅子能够当上大将,并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出身。  朱棣虽然对蓝玉的军事才华非常佩服,但也不敢和他走得太近,一来蓝玉是太子的人,自己不能有拉拢之嫌,二来也不希望让父皇生疑。  蓝玉从辽东班师回京,途中在北平休整,见到朱棣时,他特意送上几匹非常名贵的蒙古战马,希望和朱棣圈套近乎。  朱棣这时候就体现出自己圆滑的一面了。他首先表示了感谢,装模作样地说了一大通客套话, 然后客气回绝道:“马未进朝廷,而我先受献,显得对父皇不够尊重,还是请蓝将军将马献给父皇和太子殿下吧。”不过其中的潜台词却是:“蓝玉你这个粗人,有好马不送给我老爸,就先送到我这来,也太不懂规矩了!”  蓝玉回到南京,立即去见朱标。  他说:“我看燕王在他的封国,举止行动,就像一个皇帝。我又听会看地气的人说,燕地有天子之气,希望殿下事先预防,对朱棣留一手!”  太子一向仁慈厚道,劝蓝玉说:“不会吧,燕王对我很尊重啊,肯定不会有这种事。”  蓝玉急了:“殿下对我非常照顾,所以我才把掏心窝的话给你说出来,希望我说的话会落空,不希望它变成真事,那可就太晚了……”,  太子乐了:“舅舅您太过虑了,四弟和我手足情深,他不会的。” 昏倒,显得蓝玉倒像是搬弄是非的人了。  朱标平时的保密工作一直做得不到位,两个人说的话,据说早让已经被朱棣秘密收买的太监听到,并想办法通知了主子。朱棣因此非常讨厌蓝玉。  燕王回南京述职,与朱元璋单独会谈时,他不失时机地提醒父亲:“在朝廷中有一些被封了公侯的人,纵恣不法,将来恐怕尾大不掉,应当妥为处置……”朱元璋是何等聪明的人,知道他指的肯定是刚刚封了凉国公的蓝玉。凉这个字让人听着有点怪怪的,据说朱元璋本来想封蓝玉为梁国公,但为了提醒他做事收敛,不要让自己心凉,特意想出了这个主意。但蓝玉这个粗人,理会不到朱元璋的苦心。  王世贞曾经认为,蓝玉被控谋反和被处决,燕王要负主要责任。这个观点并不是空穴来风,三大将领的非正常死亡,与朱棣都脱不了干系,而正是因为他们的缺失,使得在靖难之役中,军事才能并不出色的朱棣,可以找不到真正的对手,可以凭借八百壮士起兵,一举而定天下。  与朱允炆争夺皇储的斗争,朱棣暂时失利,但是,他却成了蓝玉案的最大受益者。三大威胁都被清除,朝廷中已经没有能让朱棣害怕的将军了。  
  各痊新年好啊。前一段时间忙别的事,现在恢复更新。
  各位新年好啊。前一段时间忙别的事,现在恢复更新。谢谢大家关注。
  顶一下,各位新年快乐,今天再不翻页的话,我决定彻底停止更新。哈哈。
  楼主威武啊!新年第一天就看到更新了,激动得我泪流满面。  
  朱棣不是蒙古人生的吧。哪有硕妃的记录啊。除了太子之外,其他的儿子就算是皇后生的也都是庶子啊,以周王为庶子来推断他们非皇后所生也太不可了吧。  马皇后虽然看似厚道,还不是因为有儿子傍着啊,60年朱元璋还是个小罗罗呢,哪有闲功夫搞那么多女人啊,有个马大脚都不错啦
  使得在靖难之役中,军事才能并不出色的朱棣,可以找不到真正的对手,可以凭借八百壮士起兵,一举而定天下。  ======================================================  朱棣也不能说才能不出色吧,只能不是最出色。楼主再推敲....    另外为翻页尽一份力..................
  @火车艳阳旅店
12:42:39    朱棣不是蒙古人生的吧。哪有硕妃的记录啊。除了太子之外,其他的儿子就算是皇后生的也都是庶子啊,以周王为庶子来推断他们非皇后所生也太不可了吧。  马皇后虽然看似厚道,还不是因为有儿子傍着啊,60年朱元璋还是个小罗罗呢,哪有闲功夫搞那么多女人啊,有个马大脚都不错啦  -----------------------------  朱棣的母亲还有说是韩国人的。1360年朱元璋已经是掌握二十万兵马的大军阀了,搞几十个女人真不难。
  @citizenxp
11:23:44    楼主威武啊!新年第一天就看到更新了,激动得我泪流满面。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哈哈,这不是讽刺吗……
  你光听流言不推敲实在不可取,正史后妃上也跟本没什么蒙古高丽母亲记载,朱四自己口口声声说自己是皇后子难道还有假?朱元璋死后,朱四是长子了,建文败后,朱四更是无敌了,诸弟哪个不俯首称臣??他有必要乱认娘亲??哪个皇帝知道生母后不是孝顺的?宋仁宗如何?李隆基如何?楼主实在太谬,人家是朱八的长子了,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都是一个母亲,现在只剩老五了还号称同母。他哥俩有必要不认亲母???就楼主这水平还写张居正呢!!没张居正明朝不会那么快灭亡,远不如高拱,一个小人,爆发户有啥好写的?很多水平比你高的人都写烂了
  还60年朱元璋元帅呢,不过一草寇,还蒙古女人,高丽女人,YY来还日本女人呢!
  @火车艳阳旅店  16:38:44    你光听流言不推敲实在不可取,正史后妃上也跟本没什么蒙古高丽母亲记载,朱四自己口口声声说自己是皇后子难道还有假?朱元璋死后,朱四是长子了,建文败后,朱四更是无敌了,诸弟哪个不俯首称臣??他有必要乱认娘亲??哪个皇帝知道生母后不是孝顺的?宋仁宗如何?李隆基如何?楼主实在太谬,人家是朱八的长子了,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都是一个母亲,现在只剩老五了还号称同母。他哥俩有必要不认亲母???就楼主这水.....  -----------------------------  我水平当然不高, 但总不能等到和黄仁宇那么高才动笔吧。你说呢,宽容一些吧。写作过程中,水平自然会提高。
  更新好慢呀,楼主可不敢坑了呀!  
  @蜗瓜猫
19:35:00    更新好慢呀,楼主可不敢坑了呀!  -----------------------------  不坑,历史又不是小说,把结局发出来都可以。买书的人和在网上看的人,大部是不重合的。
14:20:25    使得在靖难之役中,军事才能并不出色的朱棣,可以找不到真正的对手,可以凭借八百壮士起兵,一举而定天下。    ======================================================    朱棣也不能说才能不出色吧,只能不是最出色。楼主再推敲....        另外为翻页尽一份力..................  -----------------------------  有道理,用词可以更到位一些。谢谢。
  所谓“正史”也不代表完全公正的,朱四有没有乱认娘,这个还真不好说,只能推测了。    楼主也是一家之言嘛,赞同顶个贴,不同意见可以心平气和讨论的,骂人就没有素质了,有水平可以抖出来和楼主比比。我们围观的人还是比较公正的,哈哈
  MARK一下,楼主继续啊,一晚上就看你这个了,期待下文。。。。。。
  @闪闪也快乐
23:01:24    MARK一下,楼主继续啊,一晚上就看你这个了,期待下文。。。。。。  -----------------------------  好的,谢谢,有下文的。
22:50:24    所谓“正史”也不代表完全公正的,朱四有没有乱认娘,这个还真不好说,只能推测了。  楼主也是一家之言嘛,赞同顶个贴,不同意见可以心平气和讨论的,骂人就没有素质了,有水平可以抖出来和楼主比比。我们围观的人还是比较公正的,哈哈  -----------------------------  说得很在理啊。
  关电脑,各位晚安。明天应该翻页了吧。呵呵。
  回复第375楼(作者:@珞珈人 于
20:50:02.0)   @蜗瓜猫
19:35:00   更新好慢呀,楼主可不敢坑了呀!   ---…… ==========历史么,大家都知道。只是比欣赏这样说历史的形式。  
  @蜗瓜猫  06:58:59    回复第375楼(作者:@珞珈人 于
20:50:02.0)   @蜗瓜猫
19:35:00   更新好慢呀,楼主可不敢坑了呀!   ---…… ==========历史么,大家都知道。只是比欣赏这样说历史的形式。  -----------------------------  早上好啊。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棣的儿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