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眼怎么能彻底根治键定寿山石的浅浮叼是谁的作品

当前位置:正文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寿山石雕的技法,主要有透雕、钮雕、薄意、圆雕、浮雕(高浮雕)等,而浅浮雕、镂空雕、镶嵌等,则是在上述主要技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圆雕
与殷、商、周、秦、汉、唐的石雕一样,圆雕也是寿山石雕最基本、最古老的技法。它又被称为立体雕,是物体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中看到物体的各个方面。寿山石雕不论是出土的南朝的寿山石猪还是南北宋的人兽俑,都足以为证,而且到了清朝初期寿山石雕的鼎盛时期,雕制人物、动物,使用的主要技法仍然是圆雕。这个时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艺人杨璇、周彬、董沧门、魏汝奋、魏开通等,全部是圆雕大师,尽管雕刻风格各不相同。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周彬的《弥勒》、杨璇的《僧人卧像》和魏开通的《伏虎罗汉》等十几件寿山石雕作品以及福州市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杨、周、魏、董的传世之作,都显示了清朝初期寿山石圆雕技艺高超的水准。例如魏汝奋的《数珠罗汉》,表情异常生动,面额饱满,两眼微闭,鼻宽且丰,两唇微翕,欲言又止,神态悠然自得,坐势自然舒展,人体比例准确,衣纹用刀流畅,富有动感。无论是从作品前面观看还是从背部来看,都显得同样的和谐自然,是一尊圆雕的杰作。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石雕艺人已善于利用巧色,懂得用石材的无色部分雕刻罗汉肌体,有色部分雕刻外披的袈裟。有的还描花巧填金粉于罗汉趺坐的蒲团之上。杨璇更是在罗汉服饰上面镶嵌宝石,使雕像衬托得更加庄严辉煌、瑰丽多彩。
另外一位杰出的圆雕高手是清光绪年间福州寿山石雕“东门派”的鼻祖林培谦。他的圆雕风格受杨璇的影响,并且有明代德化建瓷高手何朝宗的遗风,他雕刻的人物题材多是仙佛之类。造像侧重于传神,形象比较肥大,造型略显身短,衣纹如行云流水一般地流畅飘动。“东门派”传人郑仁蛟、林元珠、林友竹等也都是圆雕高手。郑仁蛟吸收牙雕、木雕、青石雕的长处,融进了寿山石圆雕之中,使之风貌一新。林元珠在圆雕的基础上,创造了“立体雕”,即人物和山水相结合以表现戏曲情节、民间传说、故事等。
圆雕可以分为把玩件、摆设品和实用品三大类。古代的圆雕作品大多为人物、仙、佛和马、羊、猪等家畜,讲究造型生动,因材施艺,但色彩纹理比较单调。近代,随着色彩丰富的寿山石新品种的不断m现,寿山石艺人们努力发掘和利用石质、石色、石形的天然神妙,通过构图布局,讲求平衡、对比、虚实、空问和掩映等现代绘画知识的运用,在取色用“巧”方面不断地创新,从而使大型圆雕作品的意境显得更加自然生动,也极大地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寿山石雕题材的不断扩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断地发展,日趋丰富。在圆雕技法的基础上,出现了链条雕、镂空雕、人物雕刻和动物的大型群雕,使圆雕更加精美完善。例如陈敬祥的镂空雕《求偶鸡》,以创新独到的刀法表现群鸡亢奋恣肆的形态,令人振奋。冯久和雕刻的一群母子猪造型的《猪崽满园》,反映了农家的兴旺。林亨云“无水而游鱼,胜似鱼游水中”的群鱼雕《海底世界》,令人快然乐哉。郭功森的山水雕《武夷风光》,以小见大,集闽山碧水于咫尺之间,意境无穷。林廷良的链条雕《九宝连环章》,九章喜相连,环环石链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艺人们利用大体积的五彩斑斓的高山石,在纯熟的圆雕技法的基础之上创作的,是寿山石雕从题材、造型到巧色利用上的重大突破。二、浮雕与透雕
浮雕与透雕在全国各地无处不见,无时不在,有着悠久的历史。较早的例如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即494年的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集中了古代雕刻艺术的精华。洞内佛龛林立,浮雕出完整的佛教故事,龛楣上的雕刻形象如同连环画,其中扬幡起舞的飞天,婀娜多姿,意趣横生;菩萨、伎乐天、供养女形象生动。
福建各地古代的透雕与浮雕作品更是不胜枚举。西安的唐太宗昭陵六骏浮雕,是古代艺术的代表作。泉州开元寺院内仁寿、镇国两塔上的浮雕十分典型。塔内的浮雕佛像有80尊,有的慈眉善目,有的雄壮伟烈,有的庄严秀丽,有的刚健威武,具有宋代的风格。寿山石雕的发展都受到上述这些浮雕艺术的巨大影响。例如寿山石中的透雕和薄意,便是在借鉴中国古代宫殿、寺院、亭台楼阁、小桥、寮舍等装饰雕刻,以及砖雕、木雕、摩崖石刻等技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是,寿山石雕属小型的作品,是一种几案上的艺术,因而有着其自身固有的特色。寿山石浮雕最早出现在明、清时期印章的方柱四面和寿山石砚四周。清乾隆时期的名雕师周彬,所刻的夔龙与博古图案,便是早期较为完美的寿山石浮雕艺术,他尤其擅长在寿山石巨玺四周进浮雕。北京故宫明清艺术馆就收藏有他的运作品。清末民初时期,“东门派”的第二代传人林元珠是一位浮雕艺术的高手。他尤其擅长利用多色界的寿山石进行浮雕,以景衬人。刀法灵动,近、中、远景处理得当,意境幽深,艺术效果相当好。另外的浮雕行家还有近当代的林寿堪、王雷庭。林寿堪的代表作《鹅燕薄意笔筒》、《天堑变通途》等,都是运用浮雕与高浮雕技法制作的。其作品《稻香千里》,整个画面一派生机,近景、远景处理得当,疏密有致,充分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艺术天赋和精强的技艺功底。作品是采用寿山旗降石雕制的,这块旗降石黄、白相问,色界分明,在构思上作者采用了焦点透视法,上面的白色层刻了6只从近处向远方飞翔的白鹭,下面的黄色层雕成微风中的一片金色的稻浪在摇摆起伏。这部作品现在收藏于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南昌起义纪念馆》是林寿堪的另一件现代建筑物的雕品,是作者首次运用焦点透视法,并将透雕与浮雕相结合雕制而成的。在处置作品上端部的朵朵祥云时,作者别出心裁地运用了透雕技法,这样一来不仅大大增强了云彩空间的流动性,又以其合理的通透而进一步突出了主体,在咫尺的画面中作者游刃有余地表现了雄伟的大楼和宽敞的广场,这些都是建立在其三维空间布局的合理之上的。在寿山石雕史上,对于山水题材,不仅将透雕与浮雕相结合,还能表现出新题材,这是十分罕见的。
另一位在浮雕艺术上有着非凡造诣的是“西门派”薄意大师王雷庭。他的许多山水作品例如《山村新貌》、《长汀长岭寨》等,都是用浮雕技法来表现的。他的刀法浑厚、圆润,尤其他的构图往往别开生面,欣赏他的作品大有“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的感受。他常常采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使作品中的山峦远近高低各不相同,而从整体看起来又层层重叠而上。
70年代末期,寿山石雕出现了一个新品种——“寿山石镶嵌”。石刻镶嵌就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图画,将颜色不同的石片,进行分解,刻成浮雕,然后按照图稿把它嵌饰在漆器的挂联、桌屏、屏风、器皿等上面。这种技法是由寿山石雕“东门派”的正宗传人林寿堪在自身高超的技艺的基础上首创的。石刻镶嵌在浙江一带颇为流行,但在福州更具优势:第一,从主观说,福州脱胎漆器的技艺在全国首屈指,而刀法流畅、灵利,技艺精湛的林堪,其镶嵌作品尤佳。第二,从客观的物条件来说,福州的寿山石色彩异常丰富,“人间诸色它具有,人间所无它也有”。这是其他诸石所无法比拟的。
20世纪80年代左右,寿山石浮雕品日渐增多,随着浮雕技艺的不断发展高,依据雕刻的深浅程度浮雕渐渐发展为“高浮雕”和“浅浮雕”两类。侧重于画构图的寿山石浮雕,能够较好地体现石材的天然情趣和俏色层次,因此不仅用于表达古典文学中的历史故事,而且可以表现现代题材,尤其很适合于表现面宏大、人物众多的题材。
在石材的选取上,浮雕的要求还是较低的。比如和圆雕相比较而言,许多薄的不能用于圆雕的寿山石石料。却可用于浮雕。近些年,浮雕中有很多作品是巧妙利用了石料上的许多被称为“皮”的部分。其中比较有代表陛的作品,如20世纪60年代初,名师林发述在布.时运用国画的手法,在一块银裹金旗降的红色石面上,雕刻了白莘夷花和一只屏的白孔雀等景物,红底缀白,形成了烈的对比,画面异常鲜明。
现代大型浮雕作品对构图空间和面层次都十分讲究,景物的过疏过密都能降低作品的艺术品位。正如大部分艺所认为的,浮雕相石过程中,设计画面重中之重。在我国,相石设计的画面往都具有很浓郁的中国画风格,浮雕大多采用色彩对比度较强的薄形石料。
浮雕逐渐成为寿山石工艺品市场的一种主流产品,是在20世纪90年代。它的题材非常广泛,不仅有表现近觋代题材的作品,也有表现古代山水、古典文学中的历史故事或典故的作品。这些作品例如《延安精神》、《普天同庆》、《满园春色》和《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大禹治水》、《东坡游赤壁》、《三溪虎啸》等作品,不仅景物众多、层次明晰,而且场面壮观、气势宏伟,给观赏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浮雕就是在石面上雕刻凸起的物像,根据物像凸起的程度,又有高浮雕和浅浮雕之分。在浮雕作品中,只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对其背景部分全部或者局部镂空,这称为透雕。透雕的表现形式多为插屏。透雕又有单面透雕和双面透雕之分。单面透雕就是只刻正面,双面透雕则是将正、背两面的物像都刻出来。寿山石浮雕讲究石面的宽大平整和石料的色界分明。两层色界的寿山石,可以在上层石色上进行雕刻,而将下层石色作为衬底,或者刻薄意于衬底之上,就如同浮雕与壁画上下交相辉映一般。色界层次多的,可以用来雕刻高浮雕的作品,这样产生的艺术效果会更加理想。
浮雕一般分为4个步骤,即选石审石、墨绘勒线、铲地分层、雕刻磨光。在完成第一步审石设计定稿以后,就要进行墨绘勒线。墨绘勒线通常是先在纸上勒出要雕刻的石料的形状,然后在这个形状里面画出设计的图稿,再依照图稿绘到石头上。现在,也有一些艺人不是用纸,而是借助泥塑,先用泥土捏出设计的大致效果,然后按照泥塑的布局草绘在石面上。浮雕铲地就是将所要表现的景物分出层次来。铲地中,铲除画面空余的部位是用平口卡凿,深度应该以显露出里层的石色为好。将大面积的底地铲平以后,接下来就要剔除景物问的细小空隙,这就要用到小钻头或者小手凿。在完成铲地以后,艺人就要用小铲刀和手凿来雕刻景物。在雕刻过程中,由于比较讲究近景与远景之间的关系和透视关系,为了形成视觉上的变化,让人感受到石雕的天然情趣,就要根据景物分布的大小与前后的不同要求,雕刻的厚度有所变化,厚薄不一。以上过程都完成以后,最后一步再进行磨光。
透雕作品的雕刻技法与浮雕相似,只不过多采用扁平形寿山石材,先是将石材锯成两面都是平面的原材,留出边框,然后在中间构图进行通透雕镂,而且两面都要雕刻。近代透雕作品的代表作《南昌起义纪念馆》是20世纪70年代著名寿山石雕刻艺术家林寿堪创作的。这部作品选用一块长方形框状的寿山石,作为框内主体的南昌起义纪念馆,其上面部分被镂空成为飘浮在天空中的黄、红等颜色的彩云,非常富有空间感和立体感。
另外,寿山石的透雕技法在过去还缉常被运用于雕镂笔筒和桌屏等。三、钮雕
钮雕,起的是装饰印章的作用,专指印章上部的雕刻。印章和印钮,无所谓谁先谁后,从有印章开始,就有了印钮装饰。印钮,俗称印鼻子,开始纯为实用,用来系结穿绳,以后才加以巧饰,例如在鼻钮上雕刻不同的兽头,可以用作各级官阶的标志。印章始源于周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以印章作为权力和凭信的象征,古今皆是。秦汉六朝时期,从官印上区分官爵的高低。除了以金、银、铜等质料不同为标志之一外,还在印钮的装饰上加以区别。例如汉朝时期,玉玺虎钮代表的是皇帝,金玺虎钮代表的是皇后,金玺驼钮代表的是诸侯王,金印龟钮代表的则是皇太子、丞相、太尉、列侯、三公、左右将军等。银印龟钮为食二千石,铜印象钮为食二百石以上至千石。除此以外,历代作为印钮饰物的还有虎、麒麟、辟邪、龙、凤、饕餮、螭、狮、鳌、熊、驼、鸟、蝙蝠以及十二生肖中其他的一些动物。
由于寿山石的特性非常适合于做印材.因此从元代王冕用花乳石雕制印章开始,人们就竞相采用寿山石制作印材。寿山石不仅具有柔而易攻的特性,更由于它的色彩斑斓、洁净如玉等优点,因而备受各方人士青睐。明朝时期,钮雕被广泛使用于寿山石印章上,并日渐兴盛,逐步发展成为寿山石雕的一种特殊品种和艺术。印章为人“所持信也”,官方印章以区别等级。除此之外,对系印章的绶带在颜色上也分为紫、青等。
元朝中期到明朝,随着民间尤其是许多文人大量使用印章,印钮雕刻从原来只是简单地在“印鼻子”上穿洞,逐渐发展成为在印章上部的平台上进行雕刻装饰。尤其是明、清之后,雕刻内容更加丰富,雕刻手法更加精致美观且富有变化。印钮从简单的纹路扩展为“古兽”,再扩展为人物、博古图案、鸟兽、翎毛、鱼虫等多种类型。当时的雕刻艺术突飞猛进,出现了诸如杨璇、周彬等许多印钮巨匠。杨璇为突出兽钮的情、趣、神,充分发挥寿山石柔而易攻的特色,施以精艺,使作品表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他的钮饰风貌是集中体现了古代玉玺铜印的规范。高兆在《观石录》中评道:“杨璇作钮者,八九韩马、戴牛、包虎,出匣森森向人,檗薄尽致,出色绘事。”周彬的制钮风格,与他不同,以清灵、流畅、华茂著称。周彬很擅长撷取夔纹图案雕刻博古平钮,并刻浅浮雕锦褥纹于印台四周,而后对古铜器上的图案加以演变为边纹。他的博古图案间隔紧密,针线难入,直处平整,转角处流畅圆浑,实为一绝。而且为了强化形象,达到微妙入神的境界,周彬常常使用夸张手法。清朝时,寿山石印钮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各代君王也都很喜爱寿山石印章。乾隆、嘉庆年问,印钮名师有妙巷鉴、奕天等;道光年问有陈德兹、薛文藻等。20世纪50年代初,福建泉州苏大山先生捐献清朝同治年间修葺李氏宗祠时出土的两枚明朝李卓吾的遗印。这两枚遗印刻的都是蹲坐侧首的单狮钮,神态很是淳朴。其中一枚上面镌刻朱文“卓吾”,另一枚上面镌刻白文“李贽”。迄今为止,可见的明代寿山石印钮艺术品只有这两枚遗印。
另一位精于印钮与博古图案雕刻艺术的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问福州“东门派”的鼻祖林培谦。他所刻兽头的形态,刀法非常灵动,须发都是用的开丝,从不问断。他的得意弟子林元珠所刻的印钮,神态逼真,道健有力,尤其擅长刻画毛、须、鬃、发。另一位可以称得上是寿山石钮雕一代宗师的是“东门派”的后人周宝庭。他的兽钮雕刻能兼融东、西门流派的风韵,总结出了百余种名目的古兽钮。除了周宝庭,“东门派”刻钮的后人还有很多,例如林寿堪、郑仁蛟、林元水、林友清等杰出的刻钮大师。他们虽然都同承师法,但是风格不尽相同,各有新意。
“西门派”的作品风格与“东门派”迥异,因为“西门派”的宗业本来就是治印雕钮。他们的作品厚重浑朴,大方古雅,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从潘玉茂开始,到潘玉进、玉泉兄弟,以及后续弟子陈可观、陈可铣、林文宝等等,都是雕钮名家。
印章有钮还是没钮,其经济和艺术价值会相差很大。当今,比较高档的寿山石印章,几乎都有雕钮。不仅刻古兽钮,还要雕刻人物、花果、鱼草,现代植物、动物,还兼雕薄意,这些是对古代流风的延续和发展。
印钮雕刻的题材非常广泛,主要有人物、博古、古兽、动物、鱼虫、花果等。其中,寿山石印章的常见钮式是古兽钮。古兽大多是选古代神话中的奇兽、怪兽、猛兽,主要是螭虎和狮。另外还有麒麟、饕餮、龙、凤、夔、角端、辟邪、天禄、鳌鱼等。动物钮主要是狗、牛、马、猪、羊等家畜,后来逐渐扩充为“十二生肖”和其他鸟类。常见的鱼虫钮主要是蜜蜂、蝴蝶、鲤鱼、金鱼、螃蟹、蜘蛛、甲虫、蚕和蝉等。花果钮是新兴的一种钮式图案,它可以充分展示石质的“俏色”,生命气息很浓。古代寿山石印章中比较少见的是人钮,不过现在有许多刻制,主要是寿星、弥勒、罗汉、许仙、刘海、和合二仙等,也有诸如《刘海戏蟾》和《神仙骑兽》等人物与兽类相结合的。
印钮雕饰根据所选择的印章形制来决定。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是开料,又叫做“解石”,就是将原石锯成章坯。清《观石录》中有记载:“石质厥润,锯行其间则热,行久热迫留燥则裂。解法,水解为上;锯行时,一人提小水壶徐倾灌之。”章坯形成后还要进行“过砖”,就是磨光磨平印坯。
第二步是“相石”,这是印钮雕刻成败的关键所在。印章一共有四面,首先要确定的是它的朝向,俗称“朝面、立向”。设计钮头的时应该充分发挥石质的特色,对印顶石料的瑕疵要妥善掩盖处理。钮雕的图像设计要与印章的整体高度成一定比例,通常为整颗印章的1/3,一般最长不超过l/2。
第三步是雕制。印钮雕制分为两种,即平台和自然台。平台雕法比较讲究,刻钮之前首先要起台,在平台上雕刻,而平台之下,还要保持方正无缺。平台上有的雕刻人物,有的雕鸟兽,有的雕刻吉祥物,有的雕刻瓜果,创作者根据其色、形、巧,务求作品古朴、端庄、尊贵的效果。自然台的雕法大多是由于章端不规则而采取的权宜之法,因此布局随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整个雕刻程序是这样的:首先是起台,然后是锉型,第三是凿坯,最后是修光。雕刻的时候如果发现钮头石质有瑕疵、裂纹等,完全可以结合薄意等其他的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尽可能完美。四、薄意
薄意雕刻艺术是从浮雕技法中逐渐衍化而来的,是寿山石雕一种比较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薄意属于寿山石雕的专用名词。著名的书画金石家潘主兰先生曾经指出:“薄意者技在薄,而艺在意,言其薄,而非愈薄愈佳,固未能如纸之薄也;言其意,自以刀笔写意为尚,简而洗脱且饶韵味为最佳,耐人寻味以有此境界者。”
薄意雕刻面世比较晚,只有百余年的历史。薄意的雏形产生于清朝。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问,杨璇、周彬二人,便常常雕刻环边不断纹和极浅的浮雕锦褥纹在印台的四周。后来,潘玉茂继承二人遗法,在印章的四周雕刻各种图饰,以来掩盖石疵。然而他们的雕刻方法都比较简单,意境也稍嫌呆滞,刻法都没能达到十分理想的程度,难以达到掩饰瑕疵的最佳效果,但这确已是薄意的雏形了。
寿山石中名贵稀少,价值极高的冻石、田黄石、芙蓉石等石种,常令“雕人睨视不敢琢,审曲面执争分毫”,但是这些天生尤物的石种,也难免在色彩斑斓、莹澈通灵中出现裂痕、砂格、石纹和其他杂质,因此务必用特殊的技艺在保护原石形状的基础上加以遮掩或清除。这就为薄意艺术雕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用场。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正是福州寿山石雕“西门派”艺术的 鼎盛时期。该派名师陈可应的人室弟子林清卿,工诗能画,天资聪慧,巧琢善雕。年未及冠,已负声名,更是擅长薄意。他认为前辈的薄意作品中,普遍存在着不 究布局,不讲画理,缺乏画意的弊病。为 改变上述弊病,他暂时放下雕刀,“艺外学艺”拜师学水墨画,还研究古代石刻、画像石和秦砖汉瓦,从中领会中国画的 圆理、笔意、章法以及金石篆刻、书法,等到学有所成,能够融汇贯通以后,他又重操旧业,专攻薄意艺术,后来成为福州独一无二的薄意大师、石雕巨匠。
林清卿的薄意作品融美石、精工和中国诗、画的意境为一体,使薄意技法大大丰富了。他的作品能够做到“利用石病,反见自然”,“因材施艺,巧掩瑕疵”:在章法上,格局清新,繁简有致;在内容上,大多是取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典文学情节;在题材上更是无所不及,无可不精,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应有尽有。他的这些相当杰出的成就,后人无所能及。以至于后人这样赞美寿山石,说它是无言的诗,凝固的歌,无诗化的艺术。直到今天,中外收藏家仍然争相高价收藏林清卿的薄意作品,从观赏中获得妙不可言的艺术享受。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林清卿还总结了一套处理斑驳瑕疵“掩拙扬俏”的经验:“刻当相石。凡不色俏,则宜花卉;凡石呈裂痕,宜山水,以尽石势。下刀之先,心开一境,以尽画意诗情。”当代书画大师陈子奋称赞他:“花卉之妩媚生动,虽写生家罕能及,山水竹也静穆深厚。难得在利用石之病,而反见天然。”书画鉴赏家龚礼逸这样称赞:“精巧绝伦,真能用刀如笔,在杨(璇)、周(彬)二家别开生面者。”
在林清卿之后,擅长薄意雕刻的有“东门派”的林友清、林寿堪父子,“西门派的王雷庭和王炎铨。其中林氏父子用刀尖利,其薄意作品画面层叠,意境纵深,与“西门派”的风格迥异。后来由于陆续吸收了许多美术院校的毕业生,寿山石雕艺术便融东门、西门两派技艺为一体,其薄意构思奇特新颖,神情毕自。作品清新隽永,矫健华丽,富有创意。人们誉林友清为“东门清”,称林清卿为“西门清”。青年雕刻家林文举尤其擅长鸟竹薄意,曾经出版《林文举薄意艺术》专集。他不仅秉承家法,国画基础深厚,又学艺于林清卿,潜心研究,深得林法真谛。他将二者结合,在画面上,用书法补自得心应手。另一位毕业于艺校的女雕刻家刘爱珠,创造了薄意人物造像。她不仅师从王雷庭,而且也得林清卿薄意真传,在薄意创意上颇有建树,为世人所仰重。
薄意既重于“刀”,又重于“画”,故又称“刀画”。这就要求创作者既要有运刀如笔的娴熟技艺,又要有深厚的中国画和中国诗词文学的功底。薄意更注重“相石”。例如民国时期林清卿住在收藏家吴元家中描摩石性,往往几天不动一笔一刀。他请吴元购鹅,精熟地观察之后,刻出了世人皆称之为神品的《羲之爱鹅》。
薄意雕刻在进行墨绘勒线的时候,注意要有笔触与墨韵。大多数艺人墨绘都很细致,很有“石以画传”之风。而且熟练的老艺人还能凭借丰富阅历与经验,勾出简单的构图布局,然后用尖刀勒线定稿。
勒线之后的下一步,就要进行剔地分层了,雕刻的关键阶段也在于此。铲地的刀法讲究均衡、平顺,薄意大多是用珍贵田黄、水坑和山坑冻石这三类,由于“惜石如金”,艺人们往往不愿多加雕琢损坏石头,因此铲地忌深;但是如果太浅的话,景物又很容易模糊,层次明暗不够分明。习惯上,艺人以半毫米左右为适度,铲地追求线条明快清晰,而且要垂直,起伏有度,免流于俗。
开纹雕饰就是将薄意技法细化的过程。为使景物呈现出细微的综合艺术效果,它十分讲求刀法的变化。因此,在开纹雕饰中,艺人们很讲究刀具的选用。不同的景物要用不同的刀具,有的需要概刮,有的则需要细刻,做到疏密相间;正刀、侧刀还有逆刀,讲求快慢、深浅和弧度的变化。
开丝以后,就要进行核稿或墨拓了。核稿就是用水将作品抹湿,审视作品是否与构思设计的思路相符,如果有不足的地方,可以用石粉来涂抹,然后再用雕刀修饰,直到满意为止。墨拓,就是艺人在作品基本完成后,将雕刻画面用宣纸等拓印下来。通过观察这些拓片,分析得失,决定采取何种手法弥补。薄意作品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磨光。但是薄意作品的磨光在手法要求上要比高浮雕、圆雕更高。既要保留刀法的韵味,又要提高亮度,还要保持刀法的走向以及景物的疏密远近,所以有成就的薄意雕刻艺术家一般不请人磨光,而是多由自己来做。 五、镂雕
镂空雕是从中国传统的石雕工艺中发展而来的。古代就有了最简单的镂空雕,例如在龙钮石章中活动的“珠”。石匠常常雕刻口含石滚珠的龙,龙珠在龙嘴中滚动但并不滑出,它比龙口要大,是剥离于原石材的。镂雕的代表作之一,例如被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华君武称之为《求偶鸡》的一部作品。这部鸡笼内外群鸡共乐的作品,是寿山石雕名师陈敬祥在1955年雕作的,作品展现了自然界美妙无穷的生命活力:鸡笼两侧4只生动形象的大母鸡、大公鸡与10多只活蹦乱跳的小鸡亲热嬉戏;蹲在鸡笼上部的一只公鸡与一只从被镂空的鸡笼中伸出头部的母鸡相互示爱,这些共同组成了生意盎然的欢乐画面。
在石料的选取上,镂空雕要求比较高,尤其是镂空的部分,寿山石应该尽量少有高密度的砂隔以及裂纹,材质性要既细且纯。
镂空雕通常是与其他雕刻技法相结合使用,成为整件作品的组成部分之一。镂刻内部景物用刀通常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不易。为了“镂空”,艺人们特制勾型刀、长臂凿、扒剔刀以及小锯刺等新刀具。而且在操作过程中,除了要求艺人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之外,还需要有精湛熟练的圆雕基本功。镂空雕的雕刻往往遵循“先外后内”的顺序,等所有的凿坯工序例如外层景物、其他衬景等全部结束之后,再进行镂空,从而保证镂空处的石头不会蹦裂。六、链雕
链雕最早见于玉器的雕琢,同镂空雕一样,它也是从圆雕技法中发展出来的。人们见到链雕最早的实物,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由一块硕大的田黄石所雕刻而成的田黄三连章。这块乾隆皇帝曾用过的《三连章》,特色在于其环环相扣,活动自如的3条链环,但是寿山石链雕技法确切始于何年,文字资料并没有相关记载。寿山石的链雕,由于寿山石本身硬度比玉石低,所以显得比较不易,若稍有不慎,则链断石毁,前功尽废。链雕方章关键在于石链。首先,在选材上,要采用无裂、无格、无砂的寿山石。链数一般为多环,在相石打坯过程中,要安排好链条的位置,由于所选用的石料比较大,艺人常用拐弯法取链以避免石质碰裂。其次,所有链环力求同大、同长,以求链雕方章的对称。再者,利用巧色也要讲求对称。艺人一般是把石材从左往右调,好颜色在下边的要调到上边,作为钮饰,同时还要顾及链条的长短以及调好色泽的位置,这就是所谓的“调石”法。当时的代表作就是《九宝连环章》,这部链雕作品是著名雕刻艺人林廷良用时3年创作的。作品全长64厘米,宽26厘米,高37厘米,麟、狮各33环,角端、交雌各31环,四周各35环,链环共计268个。链条的左右两边为麒瞵和狮子,两边八方章刻有23只古兽,中问章体四边上方刻有商代夔龙纹。印台刻的是春秋战国时的兽带纹,两边是交雌和角端,两枚钮台四周是用西周时的鸟纹来加以装饰的,而后从《九螭虎穿环》的四个角上牵出分别连蛟、龙、鳖、鳌4枚钮台的四条链。以双不断纹装饰前方的两枚钮台,以双交纹装饰后面的两枚钮台。在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这部作品荣获了“优秀创作设计奖”,还获得了多项省、市奖项。
链雕过程的关键在于雕环。雕环的技法极细致,难度极高,通常是先顺着每环的内廓前排钻孔,各个孔之间要略留距离,这时使用的是小型钻具,接下来,要用特制的针钻或者小链刀,依顺序脱环。每雕刻好一环就要用“可回性打样膏”固定,以防止已脱链环损坏。等到整条链环刻成以后,再用温水浸泡胶合的部分,从而使其脱环。
现在,链雕的题材也日趋多样化。既有《飞夺泸定桥》等现代题材的作品,也有《九鲤连环卣》、《鳌链双花篮》、《双链花果篮》等传统生活题材的作品。链雕工艺日渐被寿山雕艺人广泛使用。
七、镶嵌雕
镶嵌雕侧重于对嵌饰主体——挂联、漆器屏风或器皿等的选择及其画面的设计。其中,画面设计包括“器具造型”和“雕刻画面”两方面的内容。二者力求相互衬托,相互辉映,尽显协调统一。镶嵌雕的底板色调大多是采用诸如黑漆等暗色,粘贴石刻片的板面在通常情况下也应该略低于外框。各种颜色的寿山石石片的色彩要注意光亮度和对比度,而且粘贴出来的画面也要疏密有致,符合画理,从而使整件作品光彩耀目,引人喜爱。
镶嵌雕与高浮雕的方法略同,只不过是分解了而已。通常是根据整个设计图的要求,按照原先设计分解好的小图纸的纸样大小与色泽,用相应大小和色泽的石料粘贴上去,石片锯成1厘米左右的厚度。锯片过程中,要注意小块画面的衔接处一定要留出余石,这样才能增强其立体感。在雕刻时切成斜面,这样一来才能保证小块面衔接的紧密度。过去的胶合剂主要有树脂或漆糊,现在大多使用502黏剂与二合一。完成粘贴以后,作品要水平放置,等干后再进行修整磨光。
寿山石微雕是一种崭新的别具一格的艺术,它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下,继承书画艺术和篆刻艺术的基础上创新而形成的。
微雕艺术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微型雕刻。萧艾的《甲骨文史记》中有记载:“甲骨文刻的技巧十分精妙……小的细如芝麻,或峭拔苍劲,或秀丽多姿。”战国时小如累黍的玺印,印文却有朱白之分。众所周知的《核舟》(王叔远)就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典型作品。在寿山石方面,清朝福州的石雕艺人杨璇、周彬,也喜爱在花纹等静僻处刻以小字。清末福州“西门派”薄意大师林清卿常常在他所雕刻作品的石缝和草丛中用极细的笔划刻上自己的名字和年月。篆刻边款艺术也是微雕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自明清以来,许多文人在印章这方寸中自刻自文。他们大多有学识、通书法,追求意境,用铁笔作书、作画寄托情趣,与友人共赏,亦自我陶醉。明代的文彭首创了镌进印章旁款的书法。清人西冷后四家中的陈鸿寿、陈豫钟,会稽的赵之谦,皖派的邓石如的边款艺术,在刀法笔意、运刀和书法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大大超过了前人。书、画、篆刻皆风靡于海内外的福建陈子奋、浙江吴昌硕都常在印章边上作人物的造像,呈现汉画的风格。但是由于印章的体积有限,不能够充分表达作者的意兴,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在有限的空间里表达无尽意境的新的艺术形式,这个时候寿山石微雕艺术应运而生。
当代福建的陈忠森以及一批有志于寿山石创新的艺术爱好者,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中认识到寿山石质的柔而易攻,认为以刀代笔寿山石是最理想的书写用材。他们在研究篆刻、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同时,在寿山石上作微雕艺术的尝试,历经艰辛,终于在寿山石上刻出不仅纤如毫发,而且变化微妙的历代名家墨迹。由于寿山石质比较脆,刀每过一次刀痕就被粉尘湮没,不可能做到看一字刻一字,因此需要集中意念,屏息凝神,毫厘千钧,一气呵成,使刀法笔意和书法完美地统一起来。而且依据寿山石特有的纹理和斑斓色彩,配以相应的花鸟、山水、人物,首创了既别于金石书画,又熔金石书画于一炉的新艺术品。如今寿山石微雕艺术已受到今东南亚及欧美的许多艺术品收藏家都对寿山石微雕艺术颇为青睐。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寿山石微雕《百只熊猫乐园图》参加1999年美国“世界艺术中心”举办的评奖会,是19个国家1万多个作品中评出的唯一的“特别金奖”。他生前还被赠以“铁笔”的称号。20世纪90年代,游嘉瑞在寿山石的案头摩崖上配以微雕书法艺术,使千姿百态、小巧玲珑的石刻艺术品更具有欣赏价值,开辟了“案头摩崖石刻”的寿山石书法微雕新品种。同一时期,微雕研究会在福州市成立,有会员10多人,另外还有不少从事薄意、圆雕、印钮的寿山石雕艺人如陈达、叶林心等积极参与微雕创作。微雕家余斯清在一块寿山石上刻写了《赤壁赋》,每平方厘米刻了1688个简体汉字,每字只有0.145平方毫米。微雕家陈明德雕刻观音佛像及《心经》的全文于一粒直径为12厘米的l/3寿山石佛珠面上实在令人叹奇。
在创作用材上,寿山石微雕书法和国画是十分讲究的,被雕刻处的石质含不得半点砂隔和裂纹,要绝对精纯。而且,应该具备既尖又锋利的细刀。其次,还要求雕刻者有精熟的国画和书法功底。有时眼力已不敷其用,只能凭运笔走势和所谓的“意念”去雕刻。创作者要全神贯注,屏息凝神,进人高超的艺术境界,将训练有素的美感,倾注于刀下。再者,微雕力求用刀稳、准、狠,因此要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微雕的刀就是笔,如果功力不足的话,就会因微失控,从而刀不达意。微雕创作者应避免字之歪斜,行之不齐,画之失准,见大显丑,配之失调等。最后,应该把握好刀具与石材所产生的线条变化的艺术效果。 生活小贴士如何分享: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分享到朋友圈。如何关注:加微信号“fzssbsw”或点标题下方蓝字微信扫一扫更精彩!
分享给好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第一步 打开微信底部扫一扫
第二步 扫下面的文章二维码
第三步 右上角点击转发
相关文章Relevant
“我是演员”第三季 新年重磅回归,这到底是观众还是托!我书读的少,你们不要骗我!!!
中 财 国 际微信号:zcgj365财富管理和运营、农产品贸易和投资、教育投资和咨询.这两天,一则视频被加上《2015央视春晚终于请...
先上对比图给大家感受一下,同样的角度,不同的时期下面看看她到底是怎么从“凤姐”变女神14岁时纯天然照片,鼻子明显不如现在...
自从跟了出版社的项目,这种调查做起来越来越顺了,对于那些性冷淡并难以取悦的人也进入了尾声,想起巫昂老师在三联做的《当代...
1、上帝思维“关爱别人,受益自己.”上帝说,天堂里的居民,凡事都是这么想的,世人要是拥有爱的思维,那他无论身处何方,都...
感知CG,感触创意,感受艺术,感悟心灵 国外百年前的绘本和现如今的实景,今昔相比,历史的尘埃犹在.∨今昔相比来源:互联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能让头发长得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