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期的韧性何在怎么概括

中国经济今天有足够定力保持巨大韧性|中国经济|服务业|工业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中国经济今天有足够定力保持巨大韧性
  周子勋
  李总理的讲话包括了三层涵义:明确了增长目标的弹性,显示中央对经济波动的容忍度;对当前经济并不担忧;政策重心已从“稳增长”转向了“促改革、调结构”。在整体经济形势依然险峻,而经济结构的转型正在加速推进的重要关口,企业、产业乃至地区经济的重新整合在所难免。值得欣慰的是,今年以来尽管外商直接投资(FDI)整体走低,但服务业利用外资金额一直在增加,中国经济朝“服务大国”的转型趋势已越来越明朗。
  李克强总理前天在天津与出席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对话交流时,就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明确表态:不可能再依靠增发货币来刺激经济增长。下一步要实现主要预期目标,仍应在保持定力的同时有所作为,坚持定向调控,实际上这也是结构性调控,根本上是靠改革来激发市场活力,同时增加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实体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
  李总理的讲话包括了三层涵义:一是明确了增长目标的弹性,显示出中央对经济波动的容忍度;二是重申经济仍处于合理区间,表明中央对当前经济并不担忧;三是在完成7.5%的预期目标和就业指标不值得担心的情况下,政策重心已从“稳增长”转向了“促改革、调结构”。毋庸讳言,面对中国经济运行新常态,必须通过改革才能在转型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实现经济爬坡过坎、固本培元、行稳致远。李克强总理为中国经济打气,增强了市场信心,也打消了市场“微刺激”变“强刺激”的猜疑。据此,现在的政策思路可以概括为:激活力、补短板(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强实体。预计未来政策将保持正常连续性、稳定性,继续以预调、微调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在央行一系列金融数据即将公布前夕,李总理意外地提前披露了8月融资数据,这颇耐人寻味。他说,今年8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只有12.8%。这一增速比7月的13.5%还要低,也是5个月以来的最低值。截至8月28日,工、农、中、建四大行8月新增贷款仅为1250亿,存款减少4500亿。而此前7月四大行新增贷款为2100亿左右,低于6月的2900亿,持续创下新低。而7月中国信贷数据算是个标志性事件,其异常低迷的程度令市场震惊。当月新增贷款及社会总融资分别创下2009年12月及2008年11月以来新低。为了安抚市场,央行在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予以解释,强调进入8月上旬后,贷款基本上每天保持着300亿至500亿元的增量,并据此乐观预计未来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仍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然而,看最新数据,这个预期怕已落空了。
  在笔者看来,银行信贷增速放缓反映出银行“惧贷、惜贷”的特征。随着上半年信用风险的扩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上升趋势加剧,银监会半年会议业已明确将风险监管从重点防控转向全面防控,除了先前的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都已成风险防控的重点领域。正是基于对国内银行风险担忧的全面提升,银监会8月27日发布《商业银行并表管理与监管指引(修订征求意见稿)》,拟全面修订2008年颁布的《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重点在强调银行内部管理的首要责任。
  显然,银行放贷意欲低企的主因并非贷款需求疲弱,而是银行积极“去除风险”。但是,扭转风险需要时间,上半年内地银行逾期90天贷款余额亦普遍增长40%至60%,未来有很大几率变成不良贷款,暂时未见到银行资产质量好转的曙光。这种情况引发的后续问题就是,中国存在企业大面积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WIND数据以2014年半年报为依据的统计显示,有1494家公司半年报显示的每股现金流量净额呈负值,企业用自身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展开经营活动的能力下降,这进一步凸显当前经济的不振。企业现金流紧张将对企业下一步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阻碍,而银行因风险上升已经普遍惜贷,如何保证企业不因现金流断裂而导致生产经营活动受阻,需要宏观调控部门拿出有效办法。
  吊诡的是,受到经济形势波动,以及企业主动补库存的影响,全国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整体大幅上升。发改委的数据显示,7月末,东部地区11个省份产成品库存同比均上升,升幅较大的山东、广东分别上升27%和23.1%;中部地区8个省份产成品库存同比均上升,升幅较大的江西、吉林分别上升22.5%和21.8%;7月末,西部地区12个省中有10个产成品库存同比上升,升幅较大的新疆、宁夏分别上升23%和21.2%。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快速增加,将使得企业面临的去库存压力增大,同时也加重了企业资金压力。这一方面表明当前工业产能过剩没有得到明显缓解,PPI长期处于通缩状态,引起了工业企业的被动加库存。另一方面也表明7月库存回升可能是生产快速扩张背景下企业主动加库存。尽管这种库存回升是企业主动行为,但最终结果是库存水平将处于更高位,未来经济弹性继续变小。
  虽然PPI、CPI、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宏观数据稍后才能逐一公布,但从7月起,发电量、货运量、贷款供应量等数据纷纷跳水,已公布的多项8月数据虽有回调,但幅度很小。比如8月外贸延续“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出口增速平稳增长,进口增速意外下滑,贸易顺差再度创出单月历史新高。而8月官方PMI及汇丰制造业PMI双双回落,引发一片悲观预期之声。不久前刚刚预期中国经济将好转的外资投行,又在调整预期。高盛高华的经济学家预计,今年三季度以及全年GDP增速或将落在7.3%,低于中国政府预设的目标。
  值得肯定的是,在严峻的整体经济形势下,经济结构调整却有加速的迹象。8月汇丰服务业PMI从历史记录最低点涨至54.1,创2013年3月来新高。此次服务业PMI的大幅反弹表明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仍在加速推进。在2013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之后,中国经济朝“服务大国”的转型趋势就已越来越明朗。今年以来尽管外商直接投资(FDI)整体走低,但服务业利用外资金额一直在增加,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中国市场朝服务业转型的认识已达成一致。虽然银行业畸高的利润与金融市场垄断的现状有很大关系,但这依然反映出服务业在未来的发展潜力明显超过制造业。
  在整体经济形势依然险峻,而经济结构的转型却在加速推进的重要关口,企业、产业乃至地区经济的重新整合在所难免。
  (作者系资深宏观经济评论人)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2014年 12月 9日 星期二 13:11
重温稿-中国经济:保持在合理运行区间,有信心实现中高速增长--总理
路透北京7月14日 -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周一强调,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市场预期向好,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改善民生都有新的进展,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增长潜力和回旋余地,对经济能够实现中高速增长和持续健康发展充满信心。
中国政府网引述他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并称,当前经济平稳运行,但仍面临很多风险和挑战,下行压力和困难在一段时期内会持续存在,要有清醒认识和应对准备。
“面对世界经济纷繁复杂、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企业不能坐等观望,而要抢抓机遇、敢闯敢试、主动转型。”李克强说。
他指出,当前一些企业逆势增长,充分说明抓紧促改革、调结构、推动转型升级才是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
李克强并表示,要继续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为企业松绑。各级政府都要尽快出台实施公开透明的权力清单制度,坚持放管结合,切实取消不必要的审批。
同时,要完善支持实体经济的各项政策,多措并举、对症下药,有效降低融资和交易成本,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负担,促进比较充分的竞争,保护公平竞争。向民间资本更多敞开准入大门,使企业有更多投资选择。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三(16日)将召开二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公布二季度GDP及6月生产、消费、投资等数据。路透调查中值显示,中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持平于一季度的7.4 %,略低于年初政府设定的7.5%全年增长目标。 (完)
(发稿 张晓翀;审校 张喜良)
石油需求放缓而供应充裕,国际油价迅速告别百元时代且一路下滑,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等严重依赖石油收入的国家苦不堪言。
&路透一周全球财经新闻荟萃
路透全球财经新闻荟萃,依托路透全球新闻平台,专业视角甄选一周精彩,为您奉上详细报导与深度分析。
点击邮件名称可预览样本。
* 您输入的两个货币是相同的, 请重新输入
* 您的输入不是一个有效的数字
人民币元(CNY)
阿联酋迪拉姆(AED)
阿尔巴尼亚列克(ALL)
安哥拉宽扎(AOA)
阿根廷比索(ARS)
阿塞拜彊马特納(AZM)
孟加拉塔卡(BDT)
保加利亚列弗(BGN)
巴林第纳尔(BHD)
文莱元(BND)
玻利维亚诺(BOB)
巴西雷亚尔(BRL)
白俄罗斯卢布(BYR)
刚果法郎(CDF)
智利比索(CLP)
人民币元(CNY)
哥伦比亚比索(COP)
哥斯达黎加科朗(CRC)
捷克克朗(CZK)
丹麦克朗(DKK)
埃及镑(EGP)
斐济元(FJD)
匈牙利福林(HUF)
印度尼西亚盾(IDR)
以色列谢克尔(ILS)
印度卢比(INR)
冰岛克朗(ISK)
科威特第纳尔(KWD)
立陶宛立特(LTL)
马耳他里拉(MTL)
墨西哥比索(MXN)
挪威克朗(NOK)
新西兰元(NZD)
菲律宾比索(PHP)
巴基斯坦卢比(PKR)
俄罗斯卢布(新)(RUB)
沙特里亚尔(SAR)
瑞典克朗(SEK)
南非兰特(ZAR)
人民币元(CNY)
阿联酋迪拉姆(AED)
阿尔巴尼亚列克(ALL)
安哥拉宽扎(AOA)
阿根廷比索(ARS)
阿塞拜彊马特納(AZM)
孟加拉塔卡(BDT)
保加利亚列弗(BGN)
巴林第纳尔(BHD)
文莱元(BND)
玻利维亚诺(BOB)
巴西雷亚尔(BRL)
白俄罗斯卢布(BYR)
刚果法郎(CDF)
智利比索(CLP)
人民币元(CNY)
哥伦比亚比索(COP)
哥斯达黎加科朗(CRC)
捷克克朗(CZK)
丹麦克朗(DKK)
埃及镑(EGP)
斐济元(FJD)
匈牙利福林(HUF)
印度尼西亚盾(IDR)
以色列谢克尔(ILS)
印度卢比(INR)
冰岛克朗(ISK)
科威特第纳尔(KWD)
立陶宛立特(LTL)
马耳他里拉(MTL)
墨西哥比索(MXN)
挪威克朗(NOK)
新西兰元(NZD)
菲律宾比索(PHP)
巴基斯坦卢比(PKR)
俄罗斯卢布(新)(RUB)
沙特里亚尔(SAR)
瑞典克朗(SEK)
南非兰特(ZAR)
布伦特原油
100盎司黄金
热门文章点击排行首页&&&中国评论&&&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的韧性
中国经济的韧性
来源:FT中文网 日
我觉得在今天上午演讲与随后讨论中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大家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方向上没有分歧,可以把这个作为一个前提来讨论后面的问题。大家对于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奇迹在未来是否能延续,显然有不同的看法。林毅夫刚才的演讲在经济收敛的框架里面用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相对收入水平来推测了中国未来的潜在增长率,并且认为这个增长率还是相当的高。我相信在这一问题上大家会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继续讨论。
事实上,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的经济增长率会是多少。但我仍然相信,东亚经济在过去50年特别是前30年所经历的制度转型与结构变化的阶段是我们研判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前景的理想参照。我始终也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接下来的发言就与“东亚经济奇迹”有关。
在中国经济的增长还能持续多久的问题上,悲观者居多。持这种看法学者来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中国经济出现问题一面,特别是过去五六年来出现的增长降速现象,伴随经济降速,还有债务、产能过剩、房地产投资过多及某些地方出现“鬼城”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存在,但不可否认,这些问题也都不是第一次存在。回顾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过去20年,也多次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只是有些问题出现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不仅中国如此,如果回顾一下东亚发展经历,特别是在其早期30年的经济转型与发展中,这些问题也屡见不鲜,比如在台湾和韩国,甚至在日本超常增长阶段,这些也是非常典型的增长现象。
观察中国和东亚经济的发展现象时,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这些经济可以持续发展这么久的时间?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走过了35年,实现了9.7%的年均增长率。韩国和中国台湾,从低收入的阶段成功地跨入高收入的阶段,也走了40年。为什么其他的经济体,即使从最低的收入阶段起,多数也许只经历了10年甚至更短的经济增长,然后基本就停滞不前了。为什么我们能保持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为什么亚洲四小龙,特别是中国台湾和韩国,能完成从低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的跨越?如果这样来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话,我们一定会猜测,或许这些成功的经济体里面一定有一些能越过这些问题而持续增长和发展的动力存在。
经济发展,特别是从低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的经济发展,其实是充满挑战和风险的曲折过程,这个过程中会经历反反复复的经济起降,会经历外部冲击和震荡,所以一个经济体要成功地实现从低收入向高收入阶段的发展,一定是要能成功地应对和处理这些挑战,化解这些风险,也要去不断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结构性问题。能做到这一切的经济体数量不多,东亚经济和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经历都应算是成功的案例。就这一点而言,我们也许应该把中国和东亚经济体视为有“韧性”的经济——而且我认为,“韧性”这个概念很可能是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在过去30年以及东亚(特别是韩国和台湾)在经济发展的头40年里成功发展的最重要原因。
在讨论有些经济体为什么会有韧性之前,首先我要简单描述一下,一个有韧性的经济是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的——这其实就是东亚经济和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经验。还回到前面我提到的那些经济超常增长的问题吧。由于经济快速增长,过度投资、产能过剩和债务的问题总是反复出现。
当大多数经济的增长受制于这些问题而不能增长的时候,东亚和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经验显示,它们的增长战略和政策往往会做出很大的调整并且会推进制度改革,目的未必是直接去化解这些问题,而是希望通过这些政策的调整和制度的改革来诱导出更新的和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一旦这些经济活动得到鼓励,新的增长现象就会发生,从而使得原来的债务可以变成资产,原来的产能过剩部分地得到了利用。
假如没能够鼓励出更新和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产出增长还主要依赖那些背负债务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话,我想这个经济是不可能持续发展这么长时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我们看到这些经济体相对其他的经济体,比如拉美和南亚,能持续这么长时间的经济发展过程,一定是因为它们总能灵活地实现政策和体制的调整,总能鼓励和支持更新的和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出现,这就是经济的韧性。
对于有了韧性的经济体,你会发现它们的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熊彼特讲的“创造性毁坏”(creative destruction)动态升级过程:用更新、更有效率的新经济活动去冲销那些旧的和失去效率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是让经济发展不至于“断流”的重要策略。
当然,不是所有的经济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这样一个创造性破坏的机制。但是我个人觉得,东亚经济体做到了,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总体上也是做到了的。回顾一下我们过去30多年的经济发展,在每次遇到波折的时候,在每次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尽管也要对债务进行重组,对国有企业进行结构性的改革,对产能过剩作一些压缩,但政策改变的重点如果不是放在大力鼓励和创造更新、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的成长,去取代或者冲销那些没有效率的或浪费的经济活动的话,这个经济是不可能持续发展到今天的。
林毅夫他们这本《中国的奇迹》正好也回顾与总结了中国在改革头20年的重要经验。我想这个改革经验就是所谓的“增量改革”,而增量式改革的结果必然是更多的和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不是从现存的部门里产生,而是在这些部门之外通过改革体制和调整政策被鼓励和创造出来的。这本书里面谈到的农业的改革以及整个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崛起,都是增量改革的结果,为我们在80年代实现平均接近10%的年均增长率立下了汗马功劳。进入90年代以后,外部条件发生了改变,我们发现中国经济又面临很大的挑战,除了国有企业的持续亏损,还遇到了90年代初的房地产泡沫,形成了大量的烂尾楼和银行的不良资产等。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上并没有什么高明的手段,只是因为我们在政策和体制上做出了艰难的改变,去鼓励和创造了更新和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冲销和补偿掉了原来的没有效率的那一部分经济。
我前面所说的经济的韧性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有韧性的经济就是政策和体制,总能在关键的时候做出适应性的改变,去激励一轮一轮更新和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在价值上来冲销上一轮增长扩张可能留下的代价。我在2012年的“世纪中国论坛”上演讲的时候说,中国迄今为止经济发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总能在恰当的时候成功地推进制度改革。2008年前后,由于经济超常增长,出现了很多过度投资的领域,说它们是浪费,说一些产能是过剩的,这都没有错,是对的,这些是上一轮增长扩张的结果。它们的确会变成经济发展的累赘,政府也要对它进行处理。但如果指望处理好这些累赘之后才能实现未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的话,基本上没有太大希望。所以,既然是产能过剩,既然是浪费,我想我们最好要把它毁坏掉。但这个毁坏,是要在价值上用更新和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来冲销的。如果是这样,我想经济的发展就可以延续下去。
我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如果可以延续到后面20年,保留住这个经济的韧性才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这个韧性,新兴的经济活动在每一次中国经济遇到挑战的时候大概都可以通过政策和体制的适应性改革来激发出来。一个有韧性的经济发展就是熊彼特意义上的一个用创造去毁坏的动态过程。
那么,一个经济如何才能做到有这样的韧性?我个人的看法是,一个经济要变得有韧性,需要政府和市场形成良性的互动。这一点往往在我们讨论成功的经济发展案例时总被忽视掉。相反,在经济学家讨论东亚经济成功的经验的时候,就像我们今天讨论中国经济成功的经验一样,往往把政府和市场看成是完全对立的,而不认为这两者之间要有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超越把政府和市场完全对立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把政府和市场看成是一个可以良性互动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找到东亚经济在发展的前40年和中国经济过去30年里值得总结的发展方面的宝贵经验。我认为这也应该是我们看待中国未来转型和发展的基本概念框架。
关于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在解释东亚经济成功因素的文献里并不多见,但前不久过世的耶鲁大学的古斯塔夫·拉尼斯(Gustav Ranis)教授于1995年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Another Look at the East Asian Miracle”(对东亚奇迹的再审视)。在这篇论文里,他说,我们不应该过分地强调在东亚的经济发展里面到底是市场重要还是政府的产业政策重要,这个是非常狭隘的看法。他说,如果东亚发展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这个秘诀就是决策者在用持续不断的政策改革和一个有弹性的体制来应对不同发展阶段所产生的不同要求。 他接着说,“由于这个有弹性的体制,东亚经济体在每个发展阶段上都能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防止了断流。每10年有每10年的挑战,而对于每个10年,政府的政策都能去顺应而非阻碍私人部门所要求的变化。” 这显然是一个超越了市场和政府对立的“两分法”的思想了。这样的思想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些东亚经济体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的发展,必须不断面对外部的挑战和冲击,必须不断面对内部的增长战略的转换。如果没有政策上面的巨大调整的弹性,没有体制的适应性改革去满足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的需求,一段时期的超常增长或投资扩张遗留下来的那些累赘就会越积越多,拖垮经济的发展,让经济增长失去动力和活力。
过去30多年,中国总体上保持了政府和市场之间相对良性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维持了中国这个经济体到目前为止的韧性。这种互动性的关系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经济学家可以对之做很好的研究。比如说,中国的财政体制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央力求向地方分权,高度的财政分权形成高度的地方化和地区之间的竞争,市场化的趋势得以形成。我觉得这是互动关系非常重要的体现。
刚才大家谈到了产业政策的问题,我一直觉得中国的产业政策在国家层面上体现得很弱,产业政策基本是在地方政府层面上体现出来的。这是中国有竞争力的产业的发展往往是以产业集聚的方式在地方形成与扩张的原因。中国的产业发展不是以中央部委主导的产业集中的方式而推进,这一点使市场的导向和力量得以在产业发展中保留了下来。还要提及的一个互动的方面是,地方政府始终保留了公共性的资本支出责任,没有这样的责任,中国的基础设施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改进。基础设施的改进实际上为私人的投资行为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稳定了私人投资的回报。当然,也不可忘记,地方政府始终希望帮助地方企业去连接全球生产链也是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重要表现,像浙江、广东就做得非常出色,它们把地方企业成功地连接到了全球生产链中去了,这也是今天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部分。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都比较支持局部制度的创新,从当年的乡镇企业、财政包干,到上世纪90年代的私营企业的崛起,包括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再到现在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都是靠地方的局部改革试验来形成主流和共识的。这样就可以不断克服经济面临的新约束。中国经济走到一定阶段,就要面临新的约束。没有任何一次的改革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需要不断地克服各种各样的约束。这需要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而不是对立割裂才有可能。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遭遇的全球危机的影响以及前几年因刺激政策引发投资过度产生的债务和产能危机,再次让中国经济走到了十字路口。在过去两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趋势。面对这个局面,推进政策的变革和体制的改革,鼓励更多更新的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和经济部门的发展,很快就成为了共识,这该是我们的经济依然保持着韧性的证明。只要我们能够像过去那样保持政府和市场间的互动,能够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韧性,新兴的更有效率的经济互动就会不断地出现。中国的人均GDP水平、人均资本存量水平还非常低,只有发达经济体的10%-20%。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担心我们有没有需求以及需求无法创造出来是没有太大必要的,因为在人均GDP还比较低时,消费结构会有很大的变化和升级的空间,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升级的趋势也会不断创造投资机会。刚才华生先生讲到的城市化过程本身就代表了更新、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产生的巨大机会。
中国经济今天这个局面的确有令人悲观的一面,比如杠杆率和信贷密度过高,部分产能过剩以及国有部门的垄断问题,但是像过去一样,这个局面也往往会促使政策和体制做出适应性的改变以求得新的和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力的释放,实现创造性毁坏的新的增长,从而继续保持了经济发展的主流。这一次看上去也没有例外,值得期待。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也可以说,我们每次面临的冲击和危机都不会被浪费。
本文为张军在 “《中国的奇迹》新一版出版座谈会暨中国的未来发展与深化改革对话”发言。
作者介绍:
现任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教授。张军博士是80年代后期成长起来的新生代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增长有深厚的研究,在经济学界有较高的知名度。
他1992年在复旦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以后,曾在英国学术院和皇家学会的“王宽诚博士后奖学金”和“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的博士后研究基金的资助下先后在英国萨塞科斯大学和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继续从事了两年多的博士后研究,回到复旦大学后先后被破格晋升为经济学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十年来,他先后受聘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南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等10多所高等学校的兼职教授、还是韩国庆北国立大学、全南国立大学以及日本青山学院的“特聘讲座教授”以及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伦敦经济学院以及丹麦奥尔胡斯大学等著名学府的高级访问学者,并多年受聘担任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S)和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ASM)的EMBA和IMBA的指定《管理经济学》讲座教授。 。
他不仅每年有许多重要的研究论文在国内外发表,他还担任国内多个学术期刊如《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经济学季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等学术编委以及复旦大学《世界经济文汇》的主编。他是国内许多著名报纸和期刊(如《经济学消息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上海证券报》等)的特邀主编、主持人或专栏作家。他对中国经济问题发表的评论和观点经常见之于国内的重要新闻媒体,国外的新闻媒体(如BBC,《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朝日新闻》、《金融时报》等)也不断引用张军教授的观点。
他曾于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和教育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1998年4月荣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二等奖)。1999年在激烈的竞争中被评为“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2002年5月经严格的投票程序而在上海地区一人独获“蒋学模经济学研究大奖”。他还是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CSCC)研究项目、美国福特基金会和英国文化委员会、欧盟委员会等资助项目的承担者以及国家教育部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上海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负责人。
评论 Comments
我们尊重每位用户发言的权利,我们鼓励思想交锋,您的评论是最重要的内容,但请注意语言文明。
评论允许:字;已输入:字;剩余:
用户名:密码:
凡本网站转载的文章,均由原载媒体审核后发表,仅反映原作者自己的观点,不代表“第一智库”网站的观点。
中国-东盟基金·安邦合作项目
中信信睿·安邦合作项目
(安邦集团)北京安邦世纪国际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法律顾问:君合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ICP证110923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浒传每回概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