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郭松龄起兵反张作霖——反了。~~

安禄山是如何起兵的
安禄山是如何起兵的
安禄山自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出生,在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55岁时被自己信任的部下和儿子安庆绪合谋杀死。纵观他的一生,13岁以前是一个漂泊的孤儿。大约从15岁开始到30岁,他混迹在边疆地区,是一个不太安分的商人。他从30岁步入军旅,仅仅不到4年的时间就做到平卢将军。在进入军队最初的十年当中,即安禄山39岁前,他的仕途与人生道路也有过波折起伏。他曾两次死里逃生,却最终东山再起。刚刚步入40岁门槛的那年(天宝元年)正月初一,一跃成为驻守边疆的藩镇最高军事统帅——平卢军节度使。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飞黄腾达。在唐朝严格按照“循资格”的任官体制下,创造了在和平年代中边疆蕃帅仕途腾达的神话。天宝十载二月,也就是他49岁的时候,已是身兼三镇节度使,同时兼领平卢、河北转运使、管内度支、营田、采访处置使。自40到49岁,安禄山从一方节帅到身兼三镇,所获得的荣耀与君宠达到顶峰。从50岁开始,有迹象表明他开始一步步策划变乱。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起兵叛乱,第二年(756年)称大燕雄武皇帝,55岁那年的春节被杀。
安禄山在政治上的一步步崛起以及他在边疆的卓绝“战功”,无疑是建构唐玄宗盛世的重要内容。安禄山在唐玄宗时期发动的叛乱,被史家视为大唐盛世败落的标杆。
与第一次人生转折
历史上安禄山的身世,虽然留有很多疑问,但他的出身还是清楚的。《旧唐书》说他是“营州柳城杂种胡人也。本无姓氏,名轧荦山。母阿史德氏,亦突厥巫师,以卜为业。突厥呼斗战为轧荦山,遂以名之。少孤,随母在突厥中”。安禄山之母阿史德是个突厥姓氏的巫婆,相传她是向轧荦山祈祷,神应而得子。因为她后来嫁给胡将军安延偃,才给本无姓氏的孤儿取名为安禄山。安延偃在开元初归顺唐朝,安禄山也一同居住在营州一带。渐渐长大的安禄山“为人奸贼残忍,多智计、善揣人情,通九蕃语”,遂在范阳(今北京)做了互市牙郎(经纪人)。在几年商场经营中,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转折。
安禄山30岁的时候,他在生意场上“盗羊事发”,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将他追捕归案,本欲将他“棒杀”。生死系于一线,范阳节度使张守珪竟然“奇其貌,壮其言而释之”。那么,安禄山相貌如何?又出何等言语?史书上一说是见其“肥白”,一说是“伟而皙”。看来,正值壮年的安禄山之相貌,不仅身材高大、皮肤皙白,而且体态丰肥。既然说张守珪“奇其貌”,大概在他眼中安禄山是个不同寻常的胡人。然而又为何“壮其言而释之”?安禄山之言是:“大夫不欲灭奚、契丹两蕃耶?而杀壮士。”
安禄山此言何以能够打动张守珪呢?唐玄宗时期,东北地区的奚与契丹力量强大起来。他们都系东胡种,早年被强敌匈奴所破,退居北方。后来,奚与契丹以射猎游牧为生。契丹东邻高丽,西即奚,南境即为营州(今辽宁朝阳),北为靺鞨、室韦等族。唐太宗时于其地置松漠都督府(治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东),首领赐李姓。后契丹屡降屡叛,唐王朝或讨或抚,双方在幽州、营州一线相峙。奚也在太宗贞观时入朝纳贡,西为突厥,南为白浪河。其首领与契丹首领都娶了大唐公主,但亦常附契丹为患。奚、契丹常被称为“两蕃”。他们强大以后,对唐政府之东北的威胁增大,范阳、平卢节度使的重要职责就是扼制契丹与奚两蕃的侵扰,确保东北地区边境局势的稳定。因此,担任范阳、平卢两镇节度使的人选,不仅要统兵临戎,而且更能威服边圉、绥靖两蕃,使边境无风尘之警。安禄山所言,说明他在经商过程中对唐帝国的边疆政策和边境态势非常了解。他不仅相貌奇异,而且一番言语也的确不同寻常。张守珪竟然改变初衷,不仅没有杀他,而且留之军前驱使。
就这样,安禄山得到机会进入唐朝的边防军中,从而得到机会施展他的聪明和机智。这成为他人生道路的一次重要转折。
与第二次人生转折
步入军旅以后,安禄山成为一名捉生将。捉生就是活捉两蕃的人口,同他一起捉生的还有一个同乡叫史思明,他们以活捉的两蕃人口作为战绩。由于安禄山对地形和山川十分了解,常常以三五人骑马出去,会抓回数十人,给他增加人手,他也常常更加成倍地完成任务。很快,因为“行必克获”,安禄山做到了偏将军。安禄山的骁勇赢得了节度使张守珪的赏识,遂认其为义子,以军功任衙前讨击使,并被授以员外左骑卫将军的职衔。张守珪把他当成了养子,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更亲近了一层。
安禄山一如既往地依靠对付契丹、奚的功劳作为他进身的资本。有时为了邀功,他不惜用欺骗手段诱杀两蕃人众,“常诱熟蕃奚、契丹因会,酒中实毒,鸩杀之,动数十人,斩大首领。函以献捷。”同样,为了获得更多邀功请赏的资本,安禄山有时也会主动出击,但这往往会冒很大的风险。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已经担任平卢将军的安禄山出讨契丹失利,就险些丢了脑袋。本来可以处置他的节度使张守珪却给朝廷上奏,请对他处以斩刑,实际上心存侥幸,将球踢给了朝廷。宰相张九龄看得明白:“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也认为不应免死,坚持杀他。还是唐玄宗“惜其勇锐,但令免官,白衣展效”,没有杀他。
这第二次死里逃生,使安禄山有惊无险,得以重整旗鼓。到开元二十八年,也就是他38岁的时候,重新担任了平卢军兵马使,再次成为藩镇之中的高级将领。从此以后,他不仅知道了如何创造功绩,而且深深体会到了皇帝生杀予夺的无上权威。经历了这次死里逃生以后,安禄山才真正开始走上了发迹的快车道。
笼络朝廷官员
安禄山38岁以后的个人发展,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如何能够得到皇帝的恩遇上。为了能够准确得到朝廷的动态信息,安禄山按照惯例派亲信在京城的进奏院(类似办事处)探听消息。事实证明,这一思路确保了他的步步发迹。他是如何做的呢?
他费尽心思贿赂朝廷官员、攀附宰相,依靠众人的赞誉推美,营造个人发迹的政治环境。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河北采访处置使张利贞到营州考察,任平卢军兵马使的安禄山对张利贞及其随员厚赠金帛,张利贞在回朝复命之时对他大加称赞,第二年,安禄山就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过了两年,又兼任了范阳节度使。天宝五载(746),吏部尚书席建侯为河北黜陟使监察河北,安禄山又如法炮制,和当年“厚赂往来者,乞为好言”一样,结果席建侯在向朝廷的报告中力称安禄山“公直、无私、严正、奉法”。这些皇帝的亲信大臣“并言其美”,皇帝对安禄山的宠信就“意益坚不摇矣”。尤其是他后来媚事宰相李林甫,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取到更多的政治利益。所谓“右相李林甫与禄山交通,复屡言于玄宗,由是特加宠遇。”
实际上,在这一时期,大量胡人成为唐朝边防军战士,对担任边帅长官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军将及节度使能有效统驭蕃兵,另一方面则要胜任守土安边之职。盛世之下内地不闻金鼓,不习攻战,汉族将帅数量相对减少,能够为朝廷所用的将领更是寥若晨星,蕃兵蕃将成为边地唐军的重要构成,统领边军的节度使多由胡人担任,遂势不可当。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也正是这样一种形势之下的必然结果。旧史中把安禄山之叛归罪于李林甫重用蕃将的建议,实际上天宝年间重用蕃将乃是天宝军事体制变动的结果,是边疆防御局势的要求。李林甫即使首先动议重用蕃将守边,也是由于这一客观形势所迫。只是安禄山这一胡人能够得到重用,与李林甫等人的推美是有直接关系的。
安禄山还善于利用掌握的权力进一步创造政绩。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就是要让朝廷确信他可以确保唐朝东北边防的安全。为了“以边功市宠”,他常常利用欺骗手段诱杀“两蕃”。如历史记载:他前后十余度欺诱契丹,酒宴之时酒中放莨菪子,预掘一坑,待其昏醉,斩首埋之,皆不觉死,每度数十人。甚至不惜有意侵掠两蕃,制造事端,恶化边境形势。天宝四载(745年)三月,唐以宗室之女赐公主名嫁于契丹、奚,实行和亲,双方关系趋于缓和。但因两蕃不堪安禄山屡事侵掠,遂于当年九月“各杀公主,举部落以叛”。这样,安禄山有了出兵的理由,也就有了立功的机会。
本来,东北边帅身兼“押两蕃使”,绥靖两蕃、确保东北边境安谧乃其职守,安禄山却借之成为他仕途腾达的阶梯,其阴毒残忍与狼子野心可见一斑。更可悲者,唐朝廷却把安禄山视为东北的“万里长城”,在封赏诏书中盛赞他“声威振于绝漠,捍御比于长城”。直到叛乱前夕,唐玄宗还对他寄予厚望,说“东北二虏,藉其镇遏”云云。安禄山正是利用东北边防之势,挟两蕃以邀其功,一步一步博得了朝廷的信任、玄宗的恩宠。
讨皇帝欢心
安禄山利用进京朝觐的条件,极力利用一切机会赢得皇帝的欢心。
安禄山看准了唐玄宗对东北形势的态度,明白自己身当守边重任,向皇帝表达忠心十分必要。因此,安禄山总不失时机地以个人的方式向唐玄宗传达这种信号,除了时常进献贡物、俘虏以表明东北的安定外,安禄山很会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表忠售奸。进京觐见时,他总是会用很肉麻的话表达忠心。在宴会上,安禄山进奏:“臣生蕃戎,宠荣过甚,无异材可用,愿以身为陛下死。”唐玄宗以为“诚”,甚是怜爱。在唐玄宗面前,安禄山反应敏锐,回答皇上的提问,有时还不乏诙谐。安禄山长得很胖,晚年益肥,腹垂过膝,自称得三百五十斤。禄山每行,必有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有次朝见,唐玄宗指着他的大肚子开玩笑:“胡腹中何有而大?”答曰:“唯赤心耳!”诙谐中很恰切地表达出自己对皇上的赤诚忠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安禄山赢得皇帝的欢心,最著名的有三件事可说。
第一件是他当庭跳“胡旋舞”。胡旋舞是唐朝时西域传入的一种乐舞。据说舞者要在一小圆毬上,“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于毬子上”,舞姿十分奇妙、引人入胜。精通音乐的唐玄宗对此十分喜爱,安禄山也练就一副好身手,每当玄宗兴起,令其作胡旋舞,都能得心应手,“其疾如风”,令许多专门的伎人都为之汗颜。要知道,安禄山身体肥胖,行走都不甚方便,为了讨得皇帝的欢心,竟能一丝不苟地完成难度极大的胡旋舞,其心可知。诗人白居易《胡旋女》还曾借事咏怀:“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团圆。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第二件是天宝六载(747年)初春的朝会上,安禄山不拜太子。当时,唐玄宗把太子李亨向安禄山作了引见,他却没有以礼拜见。众人都觉惊讶,劝促他赶快行礼,安禄山拱手而立,根本不正眼看太子,还说“臣不识朝廷仪,皇太子何官也?”唐玄宗曰:“吾百岁后付以位。”他答以:“臣愚,知陛下不知太子,罪万死。”乃行礼再拜。其实,这是安禄山借口不知皇太子而向皇帝表达忠心。
第三件是天宝六载安禄山请做杨贵妃养儿,此举得到皇帝的准许。这一年他45岁,比杨贵妃年长十六七岁。安禄山朝见,必先向贵妃行礼而后再拜见皇帝,唐玄宗很奇怪,他答曰:“蕃人先母后父。”时杨贵妃得宠,宫中称为“娘子”。杨贵妃以安禄山为子,宫中称之为“禄儿”。安禄山每次入京朝圣,遂可自由出入禁掖,有时与宫人调笑,也毫无避讳,有时与贵妃对食,甚至通宵不出,以至于有许多绯闻传出。安禄山请做贵妃养儿,博得了唐玄宗的更大恩宠。当时,唐玄宗对他出入禁中从不生疑。天宝十载正月,杨贵妃为安禄山做洗儿礼时,他还兴致勃勃地前往观看,并高兴地按照宫中洗儿礼的规矩赏赐他们。
安禄山起兵反叛之前,不仅身兼三镇节度使,有亲王的封爵,还兼领河北、河东地方行政长官,同时兼群牧使、闲厩使,能够控制边地牧场和马匹,职权渗透到陇右(西北)地区。妻子为命妇、儿子得恩赏,京城之内赐豪宅,平日美馔珍馐,无以复加。安禄山更是深得皇帝的信任,每当有人向玄宗提及安禄山的不是,玄宗就不高兴。即使其信任的宰相杨国忠和皇太子劝他不要对安禄山如此宠信,玄宗也不放在心上。那些提醒他安禄山会造反的人,玄宗甚至就将他们送到安禄山那里处理。到了后来,安禄山已经起兵叛乱,玄宗还坚持把认为安禄山会反的人押往范阳。总之,安禄山所得封赏、爵位、官职、恩宠、身份,在当时的国家体制下,是任何一个胡人都无法与之比肩的。
安禄山从唐朝的边疆守将走上叛乱进而与皇帝分庭抗礼,不是朝夕之事。这与安禄山自身的经营有关,也与唐朝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形势有关,不可一言以蔽之。在安禄山的行动还能遵循帝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准则时,即使朝廷施加的恩宠再深,似乎也是可以容忍的。但是他最终走上了叛乱,后世评论他的步步高升,就视同为盛世的“怪胎”、“妖魔”。无论如何,是当时的客观条件给安禄山的野心和投机提供了舞台,这样的人能够发迹并且能够红透北部边疆乃至映照到唐朝中央朝廷,正给我们思索大唐帝国从太平盛世走向动乱和衰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安史之乱
唐代在玄宗开元年间,进入鼎盛时期,但是就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极大的社会危机。755年(天宝十四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它成为唐朝前后期的分界线,也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不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而是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安史之乱后,唐的统治日见虚弱,最后终于在农民起义打击下走向崩溃。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安史之乱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因素引起的,它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总爆发。


而这个总爆发,又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1) 统治集团的腐败


(2) 府兵制的破坏与地方割据势力的增长


总之,在当时腐败的统治之下,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唐中央政府权力的衰弱,给地方割据军阀以可乘之机。755年(天宝十四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胡将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的经过


安史之乱,首领为安禄山、史思明。安禄山是西城胡人,本姓康,后母亲改嫁胡将安延偃,故改姓安。史思明是混血胡人(突厥人与西域胡人),二人为密友。安禄山因参与镇压奚人与契丹人,甚得唐玄宗信任,几次入朝见玄宗,并被杨贵妃收为养子,称玄宗为“父皇”,从而职位步步迁升。742年,安禄山任平卢节度使,744年兼领范阳节度使,751年又兼领河东节度使。史思明官至平卢兵马使。


安禄山叛乱前,经过了十年的准备。他收罗了不得志的汉族士人高尚、严庄作军师,并逐步用心腹胡将三十二人,代替不服从他的汉将。当时,唐中央大臣韦见素曾提出警告:“难将作矣”,但玄宗不听。同时,他又积聚了大量粮草、战马、兵器。一切就绪后,755年11月,安禄山以“奉密旨、诛杨国忠”为名,与史思明在范阳起兵,率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军士十五万,号称二十万,南下攻唐。

安禄山叛乱发生到长安陷落。 
长安的收复与史思明叛乱的再起 

(3)安史之乱的最后平定


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始于755年,到763年平叛,前后8年,时间上不算长,地区也并不大。但是,对唐代社会的影响非常大。安史之乱成为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给北方经济带来巨大损失,促进了封建社会各类矛盾的尖锐。唐初那种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1)经济上:给北方的经济带来破坏,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


(2)政治上:安史之乱削弱了唐帝国的实力,打乱了它的政权体制。在这种情况下,宦官势力又开始抬头。


(3)军事上: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是并不意味着地方割据势力的消灭。


(4)民族关系上:在镇压安史之乱中,唐政府曾二次向回纥借兵,但回纥兵攻占城市后大加抢掠,加深了民族矛盾。


总之,安史之乱在各个方面造成的严重影响,远远超出了这场战争的本身。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唐朝开始一步步走向没落、衰败和腐朽,最后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其他回答 (1)
安禄山表面上装得呆头呆脑,其内心则狡黠异常。他的命部将刘骆谷常驻京师,专以窥测朝廷内情,一有动静则飞马报讯,故范阳虽距京师有数千里之遥,但安禄山对朝廷的情况却了如指掌。或有应上的笺表,骆谷也代作上通。他每年除献俘以外,所献杂畜、奇禽、异兽等珍玩之物相望于道,“郡县疲于递运”,安禄山却以之博得玄宗的恩宠。   其时天下承平岁久,玄宗春秋渐高,嬖幸艳妃,骄情荒政,李林甫独专大权,纲纪大乱。安禄山“计天下可取,逆谋日炽”。于是安禄山表面上对玄宗忠诚无二,暗中作谋反准备。他以防御敌寇为名,在范阳城北筑了雄武城,里面储藏了不少兵器和粮食。为了兼并西北的雄兵劲旅,他奏请让陇右、  朔方、河东、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率兵前来助役,欲乘机留下其精兵猛将。也许是王忠嗣识破了他的醉翁之意,故“先期而往,不见禄山而还”。并上奏禄山有谋反之意。安禄山欲兼并西北劲旅的阴谋破产了。   天宝十载(751),玄宗命在长安亲仁坊为安禄山建造新宅,敕令“但穷壮丽,不限财力”,厨厩之物也都用金银装饰,其奢侈华丽,“虽宫中服御之物殆不及也”。安禄山进入新宅时,玄宗特意停止了击毬游戏,命诸宰相前来贺乔迁之喜。   此时,安禄山已身兼数职,既任平卢、范阳两镇节度使,又兼任河北采访使、御史大夫、左羽林大将军,封东平郡王,又请求任河东节度使,玄宗把河东节度使韩休珉征为左羽林大将军,以安禄山代之。安禄山母及祖母皆赐封为国夫人,他的十一个儿子皆由玄宗赐名,长子庆宗为卫尉少卿,加授秘书监,尚荣义郡主;次子庆绪为鸿胪少卿兼广阳郡太守。玄宗给安禄山一家人的加官晋爵,反倒使得他踌躇满志,更加骄恣。他招降纳叛,极力扩充实力。他延用了一批有才学的文臣如高尚、严庄等为幕僚,成为自己的心腹。同时又从行伍中提拔了一些智勇兼备的将校如史思明、安守志、李归仁、蔡希德、崔乾祐、尹子奇、武令珣、田承嗣等为自己的爪牙,委以重任。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文臣武将。   安禄山还从同罗、奚、契丹降者中选拔精壮八千余人,称为“曳罗河”(壮士之意),又养家僮百余人,人人皆骁勇善战,打起仗来冲锋陷阵,勇不可当。又畜战马数万匹,多聚兵仗,还派遣商胡去各地贩卖,每年交纳珍货数百万,同时还私下做了数以万计的绯紫袍、鱼袋,以备后用。   这一年秋,安禄山率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兵数万进击契丹,并以二千奚兵作向导。军至土护真河(在今内蒙赤峰东),他对部下说:“道虽远,我疾趋贼,乘其不备,破之固矣。”乃下令兵士每人持一条绳,以备捆契丹人之用。于是昼夜急行军三百里,至契丹牙帐,适遇大雨,弓弛矢脱不可用,兵士也疲惫不堪,安禄山拒绝了大将何思德让兵士略为休息的建议,促令进兵,结果被契丹兵打败,奚兵也叛唐,与契丹兵合力夹击唐军,杀伤略尽。 安禄山中了流矢,只领数十人走山路而逃,慌乱中又连人带马跌进坑里,安庆绪与孙孝哲好容易才把他拖出来,遂连夜逃奔平卢。  天宝十一载三月,安禄山调动蕃、汉步骑二十万击契丹,欲雪去秋之耻。他还奏请朝廷命朔方节度副使阿布思助战。阿布思部下有同罗精兵数万,人人能征惯战,又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欲借其助战之机兼并其精锐部队。阿布思识破了他包藏的祸心,拒不助战,在别无出路的情况下,他率数万骑兵叛逃漠北。安禄山也按兵不动。第二年,阿布思部被回纥兵击溃,安禄山又用重金诱降了阿布思骑兵,“由是禄山精兵,天下莫及”。   安禄山招兵买马,极力扩军备战,其不臣之迹自然难以掩饰。这时宰相杨国忠屡次奏告玄宗,说安禄山有“反状”,但玄宗却不以为然。杨国忠之所以屡奏安禄山有“反状”,也许是发现了他的叛乱迹象,但更重要的还是由于两人之间矛盾冲突所致。在杨国忠入相前,本与安禄山关系十分密切。  安禄山入朝时,杨国忠与杨贵妃姊妹皆出外远迎,视如贵宾。当时他任御史中丞,正承恩用事,他见安禄山身体肥大,行动不便,每逢上下朝登殿阶时,都要亲自搀扶他。这是杨国忠有意讨好安禄山,希望他能作为自己强大的外援。但是,安禄山惧怕阴狠毒辣、老谋深算的李林甫,对才能平庸的宰相杨国忠却“视之蔑如也”②。这不能不使他十分恼火,故屡奏安禄山谋反,欲将他置于死地。   河西节度使王忠嗣与宰相杨国忠先后上告安禄山谋反,起初玄宗并不相信,因为他对安禄山恩遇甚厚,宠爱过于他人,认为他不会背叛自己。这时皇太子似发现了安禄山的不臣之迹,也上奏说他欲反。玄宗虽然仍不太相信,却也不可一听了之,安禄山毕竟是三镇节度使,手握十几万精兵,如有不测,祸乱非小。所以他听信了杨国忠试召安禄山入朝,以观其变的建议。   杨国忠原以为安禄山必不敢来京。也许是安禄山揣知了玄宗的真实意图,当他接到玄宗要他入朝的手诏后,却出人意料地迅即飞驰入京。安禄山的这一举动,使得杨国忠很难堪,玄宗也难以相信杨国忠说安禄山谋反的话了。   天宝十三载(754)正月,安禄山入见玄宗,他向玄宗哭诉说:“臣本胡人,陛下不次擢用,累居节制,恩出常人。杨国忠妒嫉,欲谋害臣,臣死无日矣。”玄宗好言安慰劝解,并加官尚书左仆射,赐实封通前一千户,又封其一子为三品官,另一子为五品官,奴婢十房,住宅各一所。  玄宗还欲加授安禄山同平章事,已命翰林学士张垍起草制书。杨国忠闻讯后即上谏说:“禄山虽有军功,目不知书,岂可为宰相!制书若下,恐四夷轻唐。”遂中止。   安禄山见玄宗对自己的恩宠依然如故,遂乘机求兼领闲厩、群牧;玄宗即任命他为闲厩、陇右群牧等使。他又求兼总监,玄宗又任命他兼知总监事。安禄山利用职权之便,密派其亲信选健马能战者数千匹,另加饲养。安禄山还奏请玄宗,说部下讨伐奚、契丹等建立了功勋,请“不拘常格,超资加赏”。 于是“除将军者五百余人,中郎将者二千余人”。   三月一日,安禄山告辞玄宗将回范阳。玄宗亲临望春亭给他饯行。临别时,还把御衣脱下赐给他,同时又派高力士在长安城东的长乐坡再次为他饯行。从此,凡是上言安禄山谋反的人,玄宗皆命执送于安禄山,任其处理,“由是人皆知其将反,无敢言者”。   安禄山这次来京如闯龙潭虎穴,冒着很大的风险。如果宰相、太子奏请将他留在京师,他可能会遭灭顶之灾。因此一旦允许他离京,便急急如漏网之鱼,疾驱出关,然后乘船沿黄河顺流而下。他嫌船慢,又命船夫拿着绳板立于岸边拉纤,十五里一换班,“昼夜兼行,日数百里,过郡县不下船。”  安禄山虽平安返回范阳,仍心有余悸。这时已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早在天宝元年,他所控制的三镇兵力约十九万,占当时边兵的 40%,占全国兵力的三分之一,后来又兼并了阿布思的数万精兵,总兵力将有二十多万,在军事上是举足轻重的。杜佑说:“禄山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地逼则势凝,力侔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安禄山决定起兵反叛。   天宝十四载(755)正月,安禄山遣副将何千年奏表朝廷,请求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玄宗命中使宣付中书门下,即日便写告身交付千年。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奏言玄宗,认为安禄山以蕃将代汉将“其反明矣”,但玄宗虽不相信,他听从了宰相加封安禄山带左仆射平章事衔,追赴朝廷的建议,却将起草制书留而未发,暗中遣中使辅璆琳以送柑子为名,去范阳观察安禄山动静。不料璆琳受安禄山贿赂,回来后不据实以报,反大谈安禄山竭忠奉国之事,玄宗信以为真,遂烧掉了制书草稿。  安禄山决定反叛后,对朝廷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对朝廷来的使者一般称病不出迎,会见时,也是刀枪林立,戒备森严。四月,玄宗命给事中裴士淹宣慰河北,至范阳后过了二十多天,在武士的挟持下安禄山才召见了他,根本没有臣子的礼节,士淹回来后却“不敢言”。   杨国忠屡奏安禄山谋反而玄宗不听,他决定采取更加露骨的做法以激怒安禄山。他让京兆尹包围其住宅,搜求反状,并逮捕了其门客李超等,送御史台缢杀。禄山闻讯后,心中恐惧。六月,玄宗为安庆宗与荣义郡主完婚,手诏禄山观礼,禄山辞病不至。可是到了七月,安禄山突然上表献马三千匹,每匹有二人护送,并由二十二名蕃将押送。河南尹达奚珣疑禄山其中必有阴谋,建议推迟至冬天再献,并由官府给马夫。这时,玄宗始怀疑安禄山别有用心,正巧辅璆琳受贿事泄露,借故把他处死,即派中使冯神威持手诏告谕安禄山冬天献马,并说:为卿新作一汤池,十月于华清宫待卿。冯神威至范阳宣旨,安禄山坐在床上微微起动身体,也不下拜,听了诏书后淡淡地说:“圣人安稳。”又说:“马不献亦可,十月灼然诣京师。”之后即把他置于馆舍,不再见他。冯神威受到如此冷遇,回京后向玄宗哭着说:“臣几不得见大家”。安禄山虽已决计发动武装叛乱,但并没有立即亮出反唐旗号,他行动仍然十分诡秘,只与他的几个心腹密谋过此事,知其内情的也只有孔目官、太仆丞严庄,掌书记、屯田员外郎高尚,将军阿史那承庆三人,其余将佐尚一概不知。从八月起,安禄山常常犒劳士卒,秣马厉兵,似战前的准备工作,不知内情的人还感到十分奇怪。十一月六日,安禄山突然召集大将们举行宴会,在酒酣耳热之时,拿出了事前绘制好的地图给大家看,图上标明了从范阳至洛阳沿线的山川形势、关塞要冲,向将领暗示了他的进军路线。宴会结束时,向每人赏赐了金帛,并授予一张地图。   安禄山叛乱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十一月八日,恰巧奏事官从长安回到范阳,安禄山很快伪造了诏书,立即召集诸将,把假诏书展示给诸将看,并说:“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诸将听后,面面相觑,没有一人敢有异议。接着,安禄山命范阳节度副使贾循守范阳,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守平卢,别将高秀岩守大同,其余将领皆随他出战。除调动本部兵马外,又征调了部分同罗、奚、契丹、室韦人马,总计十五万,号 称二十万,连夜出发。次日凌晨,安禄山出蓟城南,检阅了军队,并举行誓师,以讨杨国忠为名,并于军中张榜说:“有异议扇动军人者,斩及三族!” 于是挥师南下。安禄山乘铁甲战车,“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震地”。 事前,安禄山已命其将何千年、高邈等率二十名奚族骑兵,以献射生手为名,于十日抵达太原城下,北京(唐以太原为北京)副留守杨光翙出城迎接,被何千年劫持而去。安禄山责备他依附杨国忠,斩首示众。太原及东受降城先后上报安禄山叛乱的消息。①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郭松龄起兵反张作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