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如何结合实际:结合实际谈谈在德育教育中如何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考试查询┊┊┊辅导课程┊┊┊考试资料┊┊
当前位置:&&&&&&&&&&&&2013小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德育
2013小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德育
&&2013小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德育信息由学易网教师资格全国统考考试频道提供,更多关于2013小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德育信息请登录学易网校 / 查询,或电话咨询:400-622-195005!
&&& 德育&&& 1.德育和学校德育&&& 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 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 的影响。&&& 学校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继承性与共同性。&&& 小学德育是针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它具有鲜明的特点,表现为小学德育的基础性和奠基性。&&& 2.小学德育的构成&&& 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政治、思想教育是目标,是方向,它完成的是儿童发展的定向性任务,而道德教育则是基础,是关键,它完成的是教人做“人”的思想及行为上的准备。&&& 3.小学德育的意义&&& (1)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德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2)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4.我国小学德育目标&&& 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我国小学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1、我国社会发展对政治、思想与道德提出的心要求。&&& 国家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制定小学德育目标的根本依据。&&&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成了这个时期的培养目标。&&& 2、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3、我国的教育目目的。&&& 我国小学德育目标具体包括:&&& 1,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小学德育的内容&&& 确定小学德育的内容的依据:教育目的和小学德育目标,教育对象的特点,社会发展的要求。&&& 《小学德育纲要》提出了10条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小学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小学德育目标所选择的、用以形成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小学德育过程&&& (1)概念及构成要素&&& 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在这种矛盾运动中推动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最基本要素,他们是德育活动的能动主体,二者构成了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①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 (知)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情)道德情感在学生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动力作用。& (意)道德意志,保持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行)道德行为,小学阶段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开始、&&& ②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促进学生开展思想矛盾斗争,形成个人品德,必须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自我教育是形成个人品德的根本动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构成。&&& ③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教育影响的过程。&&&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7.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 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坚持党的方针和政策教育&&& 引导学生把理想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2)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孟子: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孔子:父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讲清道路,提高认识&&&& 树立榜样,表扬为主&&&& 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3)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它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王阳明: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掸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利达……则其进自不能已。&&& 马卡连柯:如果没要求就不可能有教育,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尊重一个人。&&&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适度,具体明确&&& 教师的要求要持之以恒,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4)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要统一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保持教育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产其所安” 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从学生实际思想特点出发进行教育&&& 8.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多种,如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学校应全面利用各个德育途径的作用,使其科学地配合起来,以便发挥德育途径的最大的整体功能。&&& 赫尔巴特: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 9.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我国小学德育方法主要有:&&& 说服教育法(主要形式有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谈话包括课内谈话和课外谈话,集体谈话和个人谈话)&&& 要求: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 说服教育要有科学性&& 说服教育要有情感性&& 说服教育要讲究语言的艺术&&& 榜样示范法:特点: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 三种榜样: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榜样。&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要求:选好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吧学习榜样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实际锻炼法:主要方式: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活动,知行生活和学习制度&&& 要求: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 情感陶冶法:主要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方式&&& 要求:创设良好的情景&& 陶冶教育要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表扬的形式有赞许和表扬& 表扬有口头表扬,书面表扬,同胞表扬&&& 批评的形式有严厉的目光制止,口头批评,个别批评,通报批评&&& 处分的形式有警告处分,记过处分,留校察看,开除学籍&&& 要求:做到公正合理,切合实际&& 要得到学生集体的支持& 表扬奖励为主,批评处分为辅&&& 小学生的叛逆期是在少年期
我猜这些文章对您也有帮助
教师资格全国统考考试相关新闻
教师资格全国统考辅导
教师资格全国统考辅导名师
主讲科目:授课特点:北京著名高校教师,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整体即自然医学学...
16:41:29 16:42:02 16:42:55 16:43:20 16:48:07 16:49:53 16:50:56 16:51:24
10:34:41 10:35:35 10:37:47 10:39:43 9:42:30 15:46:39 15:47:11 15:48:53
教师资格全国统考精彩专题& & 一年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落实教育局、学校工作部署,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所任班级教学质量有了大面积提高,现就将一年以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 &一、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 & &1、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 &2、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二、教学工作 &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年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中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语文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所以,一年来,我一直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 &1、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 & &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 & &2、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 &首先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其次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该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时得到老师的肯定。 & &3、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他们,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 &因为做到了以上几点,所以我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上,效果还是明显的。 & &四、班主任工作 & &作为班主任,我深深懂得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所以在工作中我一直遵循“严要求,高标准”的指导方针。 & &1、思想教育常抓不懈:利用班会,晨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卫生、纪律、安全等经常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等。 & &2、发挥“小干部”的大作用:大胆放手使用班干部,通过制定班级制度,对学生各方面做出了严格要求,班内形成了团结向上的优良班风。 & &3、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协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教会学习方法,学好各门功课,并掌握学生的课业负担量。 & &4、关心学生身体健康,注意保护视力,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搞好班级的经常性工作,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 &5、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互通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等。 & &通过以上工作,本班学生纪律、学习、生活习惯、日常行为规范等都有了较大转变,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好了基础。 & &总之,一年来,干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学习两极分化严重,行为习惯还不够规范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阅读:人次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培训超市& (5000多套光盘)德育练习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4页免费9页1下载券18页免费3页2下载券5页免费 12页免费8页免费1页免费4页免费5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27页免费29页免费15页免费4页免费46页免费
德育练习题|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第九章 德育
  重点提示
  本章一直是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的重点内容,考试中不仅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还有论述题,而且还有众多的案例分析题,所以,本章也是考生迎考复习的重中之重。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德育的意义。
  (2)德育过程的基本方法。
  (3)德育原则。
  (4)德育的主要途径。
  (5)德育的主要方法。
  考纲链接
  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2.德育形式上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内容上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3.德育的意义:(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4.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5.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6.我国中小学阶段德育目标: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7.我国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8.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
  9.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10.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它包括四个方面:(1)教育者。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3)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4)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1.德育过程的矛盾:(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2)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3)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4)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3.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14.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①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②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③学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
  (2)正面教育原则。①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②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步。③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④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3)知行统一原则。①联系实际,讲清理论。②组织时间活动,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和解决实践中的德育问题。③教育学生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4)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①要尊重、信赖、爱护学生。②提出的德育要求要合理、明确具体、并序列化。③把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5)因材施教原则。①要注意学生的身心特点,承认过程性和差异性。②要根据现实有的放矢,切忌一般化。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育。
  (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①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②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加强德育的计划性。
  15.德育的主要途径:(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育。(2)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社会实践活动。(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6)班主任工作。
  16.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2)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3)情感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4)品德评价法,是指依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5)自我教育法,是指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主动地为自己提出发展目标,自觉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方法。(6)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7)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做出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批评处分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做出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
  17.心理辅导的原则:(1)激励性原则。(2)预防为主的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4)愉悦性原则。(5)支援性原则。
  18.智育任务、内容:智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
  19.学校体育的基本特性:(1)教育性;(2)技能性;(3)娱乐性。学校体育的具体功能:(1)健体功能;(2)教育功能;(3)娱乐功能。
  20.美育的功能:(1)直接功能即&美育&;(2)间接功能即育德、促智、健体等;(3)美育的超越性功能:即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所形成的人生意趣和理想境界追求等。
  美育的任务:(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美育的类型:(1)艺术美育;(2)自然美育;(3)社会美育(生活美);(4)教育美育。
  21.德育模式。
  (1)认知模式:由皮亚杰提出,后由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
  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①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②道德讨论中的引人性提问;③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
  (2)体谅模式。
  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①设身处地;②证明规则;③付诸行动。
  (3)社会模仿模式。
  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①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②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③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④榜样对品德的作用;⑤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
编辑推荐:
幼儿教师资格证
小学教师资格证
韩庆国、安昊
中学教师资格证
王建民、安昊等
共50人参考
共15人参考
共15人参考
共614人参考
共17人参考
共11人参考
共35人参考
共17人参考
共23人参考
共18人参考
精彩视频教师资格试讲培训_超完美教师资格证辅导机构_查漏哪有教师资格证培训_不限培训教师资格证_大牌名师1华图网校2华图网校3华图网校4华图网校
考试答疑微信
版权所有 深圳市诺达实业有限公司 &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号-3博客推荐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每周四发刊中小学教师招聘电子周刊
京公网安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述题如何结合实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