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罗汉之灯道首尊者桫椤寓意是什么么?

请问:我和家人在五百罗汉堂分别抽到了130宝幢尊者、431智眼明尊者、323住世间尊者的签,代表什么意思?谢谢。
请问:我和家人在五百罗汉堂分别抽到了130宝幢尊者、431智眼明尊者、323住世间尊者的签,代表什么意思?谢谢。
补充:三个尊者都配有一有诗,请问能解答吗?
补充:谢谢您的回答。但是我问的是三个尊者,还少一个解答。另外,三个尊者都配有一首诗,代表今年的运势,不知能写出来吗?再次谢谢!!
补充:再次谢谢您的回答。“大江滚滚向东流”是哪一位尊者?再次恳请问:还有一位尊者的诗能写出吗?真诚谢谢。
补充:谢谢您的解答。非常满意。祝你身体健康,天天快乐!
130宝幢尊者签解曰:世人对待钱才都是很看重的,不太愿做善事,要放开金钱很重的观念,身心才会快乐。
323住世间尊者解曰:人可以通过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提高自己个人的道德修养,真诚对待每一个人,帮助别人,成就自己。从而改变命运!
的感言:谢谢您的解答。非常满意。祝你身体健康,天天快乐!!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星座占卜领域专家广州佛教在线
西来初地华林寺考访记
& & & & & & & & & & & & & & & & & & & 葛定华 & & & & & & & & & & & & & & & & & & &
&&&&昔时粤中相传广府五大丛林,为南粤名刹,即光孝、华林、净慧、海幢、大佛五寺是也。近数十年来,景物已多改观。回忆当年之盛,传于文士之笔者,如:明憨山之《夏日过法性寺诗》(唐时光孝寺名法性)曰:
&&&&菩提树下风祛暑,般若台前雨送凉,一盏清茶诸想灭,更于何处觅西方。
&&&&清樊昆吾《咏华林寺诗》曰:
&&&&典文充藏律三千,毕世探搜苦未全,一苇航来无字教,南宗从此衍空禅。
&&&&宋方信孺《咏净慧寺诗》曰:
&&&&九井神光射斗牛,天开宝级镇南州,客船江上东西路,常识嶙峋云外浮。
&&&&樊昆吾《咏海幢寺诗》曰:
&&&&雕关四启耸晴霄,梵唪声同大海潮,宝马不来宫醮歇,胜他鹰爪守琼寮。
&&&&又《咏大佛寺诗》曰:
&&&&雌霓翔霄沪?尘,三城遥降九重春,黄金巾地围龙藏,吁首南交祝紫宸。
&&&&(诸诗载《南海百咏》及《续南海百咏》中)
&&&&诸寺建筑宏壮,历年复久,南华佛教之传播,社会风俗之影响,所关颇大。爰于十一月二十一日,首考华林寺。略述如次。
第二 考访经过
&&&&华林寺在广州市之西关,据《粤通志》载,在城外西南一里。由中山大学前往,车止西关下九甫,路北有小街道,曰西来街,即旧称西来初地也,道甚隘,犹存广州旧市街之形式。前行约二百步,即抵寺前。有石塔,高丈六尺许,据寺僧云,其石取自肇庆七星岩,刻筑颇玲珑。其四周之地,除一部为残砖败瓦堆积外,已多建民舍,盖前时之寺址也。由塔而西数十步,即为残存之寺,其南舍为众僧所住者,不足十间。舍之北庑壁间,立华林寺开山碑记,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为第二代住持离幻元觉撰,其文如次:
“吾粤自卢祖传灯,曹溪滴水,遍洒天涯,后之溯宗门者,莫不首列南华。要之,法乳渊源,西来一脉,我华林寺,实肇其基。旧称西来庵地曰西来初地,萧梁大通元年,达摩尊者,自西域航海而来,登岸于此,故名。至今三摩地,西来古岸,遗迹犹存。明嘉靖间,慧坚老宿悬记云:一百单八年,当有大善知识,在此建立法幢。崇祯初季,我师宗符老人,由漳州行脚入粤,路出西来;先一夕,庵主梦金翅鸟,翱翔空际,光烛茆茨;及见师,大奇之,愿布坐具地,为建道场。师以志切游方,力辞不就。厥后遍参海内诸大名宿,传昆尼干云顶,印心法于天童,复飞锡南来。一时当道宰官,暨绅士程可则王念初、梁佩兰、陈恭尹诸公,仰师道范,为卜地西来,请转法轮。由是遐迩向风,皈依恐后。爰拓基址,定方隅,引河流为功德水,植材木为祗树园,首建大雄宝殿,次及楼阁堂庑寮室庖逼,无不圆成。榜曰华林禅寺。乃国朝(即清朝)顺治乙未岁也。师住持一十有七载,大建西来宗旨,常垂三关语,勘验诸方学者。道风远播,闻者景从。前后复开法双桂勇猛东湖云门诸刹,嗣法门人,离幻铁航识此天藏,皈依弟子,不可以数计。犹忆掩关石洞时,曾晤天然和尚云:自少室潜踪,遗下一片间田地,孕奇毓秀,于千载之外,斫额望师久矣。今乃应连崛兴,适符往纤,地灵人杰,相得弥彰,此论殆非灵誉。无何,辛亥之夏,偶示微恙,未几,归寂,宏法方殷,报绿莫续,距非神龙变化,见首不见尾者耶?元觉忝列门塘,虽经大冶陶,仍惭钝铁,安敢主盟保社,为世导师。奈承属个未了公案,只得努力向前,十载于斯:法之昌而明之,缘之幅而@之,要皆先老人道隆德盛。感格人天所致。后之藉其荫而享其成者,自当饮水知源,善继善述,西来一脉之传,正未有艾也。是为记。大清康照二十年,岁次辛酉孟秋。”
&&&&(同治七年、岁次戊辰季冬,此碑经满汉公旗义学主讲南海陈文瑞补书,华林常住重立石。)
&&&&北舍为罗汉堂,门外廊庑间,塑金刚神二,分立门之左右,高约及丈。门关闭,叩而入,数僧相迎,导观。堂内满座罗汉,为数五百,堂为方形,南北较长,自门直入。如长廊,约百步;至北端,有神龛,内佛三尊,称为三宝佛。四周亦如回廊,其中央之左右,有天井,窗通阳光,堂内尚不觉黑暗,形如田字,盖所谓田字殿也。五百罗汉神座相连,座高三尺许,罗汉均塑坐形,高约二尺许,形体与常人相同。据僧云,均由布胶漆制成,叩之槁槁然。其姿态各异,面貌亦无同者。皆面相向、背相负。近门处之左方,有袒腹罗汉,面露笑容,其脐甚大,直径寸余,深亦及寸,相传香客拊此脐,即可生丁,其左右有小像四,长尺许,盖代表多子之意,其位于近门处,易为香客注意,香客求佛,祈多福多寿多男子,此亦所以迎合人心者。僧谓粤俗喜多子,故拊之者甚多云。在堂之北部,三宝佛之左,有罗汉曰善注尊者,谓为马哥波罗。三宝佛龛之前,独设一座,为师子尊尊者,即清高宗云。堂之中央,有塔一,底座铜制,高约丈许,中部四面,各塑一佛,称为四方佛。其塔座有刻文,与罗汉堂同时建造,名曰阿育天王塔。
据僧云:前时庙产甚多,近年以官产整理,多没入官,故寺之财用告匮,仅仰法事及香资以维持。佛像尘锁,显现零落景象。寺中僧尚有二十人。旧历正月初,粤俗礼佛,多往拈香。又四月八日,佛诞,十二月初八日佛得道日,均为朝山盛会,摸拜者甚众。平日则门虽设而常关,游览者寡。盖旧时所植林木,所引水流,今皆无有,大雄宝殿,及楼阁堂庑,亦皆不存,只见民舍鲫比,物景无足称述故也。
第三 寺之历史
&&&&寺始建于粱武帝时,据《开山碑记》所云:“萧梁大通元年,达摩尊者,自西域航海而来,登岸于此。”故旧名西来庵。斯寺之创建,当为达摩禅师初至之年,开山碑谓为大通元年。而《郝通志》则谓:
&&&&“华林寺在西南一里,梁普通七年,达摩从西竺国,泛重溟,三周寒暑,至此,始建。”
&&&&按萧梁普通七年,为西历纪元后526年,大通元年,为西历527年,相差一载。《广东通志》所记,同《郝通志》,则此寺之建。在普通七年欤?抑大通元年欤?此之年月,与达摩至华年月最关切。而达摩到华年月,释书所传各异,已成为历史上之悬案,开山碑或《郝通志》所记,如为可信,则于历史上可得一大贡献。
&&&&考达摩东来之年月,据《续高僧传》,则谓达摩初达宋境之南越,宋为南宋,南越即今广东地,其说甚不可据。盖达摩与梁武帝相见之事实,已确定,而南宋之末年,为西历478年,南梁武帝即位第一年(天监元年),为西历502年,其间相隔24年。考慧可(达摩第一代弟子)参见达摩时,慧可年已四十,此事实据宋《景德传灯录》(卷三)及《续高僧传》(卷十九)所载一致。又《续高僧传》记慧可于后周武帝废佛道二教后,尚未死,宋《景德传灯录》之《慧可传》,则谓慧可于隋开皇十三年圆寂,年百七岁。自隋开皇十三年上溯至宋末,为一百十五年,如达摩来华之年,在宋代,则慧可年龄当在百五十岁以上,非人间生存年龄之常数,故续《高僧传》所载达摩于宋时来华说,不可信。
&&&&试自旁证考之,关于达摩来华之传说有四:
&&&&第一,嵩山少林寺之建立,据《传灯录》、《正宗记》等书所载。谓达摩憩止少林寺,观壁凝住九年,据此传说,则达摩之渡来,在少林寺建立之后。考少林寺之建立,在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西历497年)为南齐高宗明帝建武四年,正为佛陀禅师在此寺传禅法最盛之时。而《宝林传》及《传灯录》,均谓太和十年,达摩入魏,太和十九年,圆寂。《续高僧传》,则无有达摩住少林寺之说。由是以言,若非观壁凝住之传说误,即为佛陀禅师与达摩混。
&&&&第二,达摩灭后还西天,与魏使宋云相遇于葱岭之传说。此传说可以证达摩入灭,在宋云渡西天之前后。《释氏通鉴》卷五,《魏孝明帝正达摩禅学研究光三年》条有云:
&&&&“魏胡太后,熙平初,遣宋云与比丘惠生,往西域求末至经,再期,至乾罗国,是冬还达洛阳,得佛经一百七十部。”(参阅《北史》)
&&&&又杨之撰《洛阳伽蓝记》,卷五,于宋云有《天竺记》云:
&&&&闻义里有敦煌人宋云宅,云与惠生,俱使西域也,神龟元年十一月,冬,太后遣崇立寺比丘惠生,向西域取经,凡得一百七十部。……至正光二年二月,始还天阙。
&&&&又释氏《稽古略》卷二,于《魏正光三年》条有云:
&&&&魏胡太后,于丙申熙平元年,遣宋云偕比丘惠生、往西域求末至经。自洛阳西行四千里,至亦岭,及出魏境。又西行,再期,至乾罗国,而还,得佛经一百七十部,至此二月。回达洛阳,魏国通右佛经四百十五部,合一千九百一十九卷。(参阅《魏书?佛老志》并经目)
&&&&魏正光三年,为梁之普通三年,西历522年,而《佛祖统纪》卷三十九,谓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敕宋云沙门法力,往西天,求经,四年,宋云等使西竺国还,得佛经一百七十部,此说与魏书不合,当以正光三年为正。
&&&&第三,慧可得法于达摩,达摩灭后,于邺扬化,事在东魏天平之初,梁中大夫通六年,为西历534年。
第四,达摩诣禹门千圣寺,为期城太守杨之说法之传说:可以证达摩之渡来,在杨之时代,前后,杨之撰《洛阳伽蓝记》,序文有云:
&&&&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逾盛,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于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暨永熙多难,皇兴迁邺,诸寺僧尼,亦与时徙。至武定元年中,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墙宇倾毁,荆棘成林,野兽穴于荒阶,山鸟聚于庭树。……周室京城内外,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
&&&&考永熙多难,皇兴迁邺,事为北魏丞相高欢,立清河王世子善见为帝,迁都于邺,即永熙三年,是年改元为天平元年,乃西历534年。杨之再游洛阳,目击诸寺荒废,在武定元年,为梁大同九年,即西历543年。杨与慧可同时人,目睹天平以前洛阳诸寺之隆盛者。
&&&&从以上四传说,推算达摩来华之年代,如据杨之与慧可之关系言,则达摩之圆寂,必在东魏天平元年前,即梁中大通六年以前。次据宋云自西天还,为北魏正光三年,即梁普通三年。达摩东来,必在嵩山少林寺创建之后,少林建立,为西历497年,先梁武帝即位(西历502年)五年。则达摩于梁武时来广州,当为确实,《续高僧传》称慧可从学于达摩六载,则慧可从学之前后,亦当经过若干年月,故《传灯录》所谓九年面壁之说,亦可凭信。达摩迁化后,慧可直传其法教,事在中大通六年,则达摩之入寂,为梁中大通六年,其东来之年,当为梁普通七年,其间适相距九年也。又自慧可之年龄推算,可四十岁,为梁普通七年,以此年为达摩东来之年,则可开法之年,即梁中大通六年,为达摩圆寂之岁,其间相距亦为九年,与九年面壁之说合。《传灯》谓达摩之东来,为普通八年(即大通元年,以普通只七年也),则相距一年,与今存华林开山寺碑所记合。然今存华林开山碑,建立于清初,其根据今无可考,如根据西来庵最初之碑记,则开山碑之说,似可据。如非根据故碑记,而依诸佛书者,则似《郝通志》所记为可据以其可信之点较多也。
&&&&契嵩之《传法正宗论》,改《传灯》之普通八年,说为普通元年,实非是。又唐之智升,著《开元释教录》,其卷六之《菩提留支传》中,有云:
&&&&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人也。越自西域,来游洛京,见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疑是神工,自云一百五十岁。
&&&&在《洛阳伽蓝记》卷一,《永宁寺》条,亦见此同一之文。智升谓达摩为波斯人,兹姑不论,而达摩之赞叹永宁寺,有可为旁证者:永宁寺为魏之胡太后所创建,在熙平元年,即梁天监十五年落成,即为普通元年前四年,可证达摩之东来,在普通间。
&&&&然于达摩圆寂之年代,尚有数说,不能与此说相合者,据《传法正宗记》之跋书,谓梁大通三年,圆寂,其年葬于熊耳山。梁武帝为制碑以赞其德。唐之代宗时,赐谥圆觉大师,而元亨释书,则谓梁大同二年十月五日入寂,更考《少林寺》卷一,梁武帝撰《达摩大师碑颂》有曰:
大师讳达摩,天竺人也,莫知其所居,未详其姓氏。以梁大同二年十二月五日,终于洛州禹门,茔葬于熊耳。
&&&&如达摩入寂,为梁大同二年,与前之推算相差三年。考诸录所载,皆以菩提达摩,与佛大先为同时人,达摩行年百五十岁,假定以梁之中大通六年入寂,则其诞生当为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西历385年)佛大先之门人佛陀跋罗陀,以南宋元嘉六年(西历429年)入寂,年七十有一岁,其出生为东晋穆帝升平三年(西历359年)是跋陀长于达摩二十七年。而达摩与佛大先为伯仲辈,其门人跋陀,亦当长于其师若干年矣,又达摩百五十岁之说,亦非常情,是诸录谓达摩与佛大先同时之说,难以凭信也。
&&&&达摩西来,初至中国之广州,据《岭海名胜志》称,华林寺址,“今名西来初地”。寺前旧街,今犹俗呼西来初地,盖自达摩禅师西来,初至此地,而命名,所建寺亦曰西来庵。《续高僧传》谓:达摩初达南越。《传灯录》谓初至广州。粱代指广州地方为南越,此二说并无矛盾。当时佛门弟子,自西天东来,道经南海,达摩亦其中之一。广州刺史萧昂、以达摩之渡来,奏闻武帝,即诏赴京师。契嵩《传法正宗论》,表示怀疑,其言曰:
&&&&《传灯录》诸家旧说,并云达摩东来,在梁普通八年,今按史书,普通只七年,唯今三佑长历甲子数,或有八岁,可疑。又皆称萧昂,以达摩事奏闻,及考昂传,不见其为广州刺史。唯昂侄萧励,当时尝作此州刺史,恐昔传录者,误以励为昂耳。
&&&&嵩之言,乃根据《南史》,然阅《梁书》,谓萧昂为武帝之从父弟,萧景昂字子明、景弟三弟也。天监初,累迁司徒右长史,出为轻车将军、监南?州。初兄景再为南?,德惠在人。及昂来代,时人方之冯氏。徵为琅邪彭城三郡太守,军号如先。复以轻车将军,出为广州刺史。普通三年,为散骑常侍,信威将军。……大同元年,卒,时年五十三。(见《梁书》卷二十四,《列传》第十八)
&&&&萧昂为广州刺史,虽无明记年月,而其事在普通中,盖甚明。昂为武帝近亲,当知帝之佛法,达摩之诣广州,自当以奏帝。契嵩所谓萧励,其传不载于《梁书》。而《梁书》之作在先,当较可信也。故达摩东渡,先抵广州,可无疑者。
&&&&西来庵之取名,是否为达摩之初至中国,试考佛门弟子来华之历史,可以证之:达摩之来,在南梁武帝时,距最早来华之安息国沙门安世高,(在东汉桓帝时)其间约350年,安世高于桓帝建安二年(西历148年)至中国,其途径出西域,据梁慧皎著《高僧传》卷一《梁之僧传》云:
&&&&“尤精阿毗昙学,讽持禅经,备尽其妙,即而游方弘化,遍历诸国,以汉桓之初,始至中夏……”
&&&&安世高由西域至洛阳,乃经西域诸国者。与安世高同时入洛者,有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梁僧传》谓:支娄迦谶(灵帝时游于雒阳),支娄迦谶为月支人,其来华亦道出西域。
&&&&东汉灵帝嘉平元年(西历172年),有天竺沙门竺佛朔,至洛阳,译《道行般若经》。竺佛朔之来华,处道何方,虽无明言,而考之其34年后,朱士行之渡流沙(魏甘露五年,西历206年),诣于阗国,求梵书事,可旁证汉魏之际,仍以西域为交通大道。道安作《道行经序》有曰:
&&&&士行耻之,寻求其本,到于阗,乃得,送诣仓垣,出为《放光品》(《放光经》与《道行》同本异译)。又《出三藏记集》卷七,收记《放光经》云:
&&&&惟昔大魏朱士行……出塞,西至于阗国。
&&&&竺佛朔之来华,亦当由甘陕流沙。
&&&&月支沙门支谦,自月支来华,《高僧传》云:先有优婆塞支谦……本月支人,来游汉境。……汉献末,乱,避地于吴。
&&&&《出三藏记集》卷十三之《支谦传》,则云:
&&&&支谦……大月支人也。祖父法度,以汉灵帝世,率国人数百归化,拜率善中郎将。
&&&&此则谓支谦为归化人之子,则其来吴,亦当由西方。自其与支谶之关系中,亦可证之,《历代三宝记》卷五云:“汉末,游洛,受业于支亮,亮字纪明,明受业于支谶”,可见其由西域而洛,而吴。
&&&&与支谦同时,有康居国人康僧会,为首由海道来华之沙门。据《高僧传》、《出三藏记集》卷十三,《历代三宝记》卷三等旧记,均谓康僧会,世住天竺,其父因商贾移居交趾,闻佛法兴于吴,乃东游。赤鸟十年(西历247年),初来建业,建精舍,(《佛祖统纪》、《编年通论》、《释氏资鉴》、《释氏通鉴》、《释氏稽古略》诸书,均谓赤乌四年,来建业,似不足据),其途中是否至广州,不可考。
&&&&昙摩迦罗,一名昙柯迦罗,于魏嘉平中,(西历249至253年),由西域来洛阳。西晋时,有竺法护,其先月支国人,移居敦煌郡。西晋武帝时(西历265年至289年)以大乘之深经,尚未东来,慨然游学西域,通三十六种异言,将梵本还中国,译出甚多。其往来西域,均道出西方。晋怀帝永嘉四年(西历310年),神僧佛图澄,自宾来洛阳。又竺叔兰,天竺人,达摩尸罗之子。尸罗因避乱东晋,住河南,生兰,通梵晋两语。
&&&&后秦姚兴时,有鸩摩罗什之来,罗什之父鸩摩炎自天竺来居龟兹,前秦符坚遣骁骑将军吕光等西征求之,吕光大破龟兹,求得罗什以旋。后秦王姚兴弘治三年(西历401年)迎罗什至长安。
&&&&佛跎跋陀罗,为迦维罗卫人,少从大禅师佛太先学,会秦僧智严于西域求法,至宾,与佛大先遇于摩天陀罗精舍,要请跋陀流化东土,乃相携东向,步骤三载,至交趾,浮海至青州,东莱郡,(其年当为晋义熙初)陀罗闻罗什盛化于长安,赴长安。跋陀罗虽浮海行,亦未言经广州。而南北朝之初,佛徒东来,仍以西域为大道。
&&&&如西秦主乞佛炽?。跨有陇西(时为西历412至427年)外国禅师昙无毗来,传授禅道。后无毗还舍夷国,其道均出西域。
&&&&南朝,提倡佛学,佛徒传法于江东者,亦自西域来。如后秦时,惠览西游宾,往尼健诃罗国,得菩萨戒,后由于阗返河南。梁武时,诏至中兴寺。宾禅师昙摩密多,由龟兹过敦煌。抵凉州。宋元嘉时,经蜀荆长沙至建康。
&&&&惟其时海上交通已盛,取海道来华者,亦日以众。东晋隆安中,(西历397至401年)宾禅师昙摩耶舍,抵广州,义熙中,入长安,为姚兴所重。宋元嘉中,还西域。南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梵僧那跋陀罗三藏,飞锡至广州,始创戒坛,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智药三藏,自西竺国携菩提树来广州。
&&&&又宾禅师@良耶舍,以元嘉之初,远冒沙河,萃于京邑,太祖文皇,深加叹异(《高僧传》卷三)。僧伽达多亦宾禅师,“禅学深明来游宋境”(《高僧传》卷三)。僧伽罗多哆,亦宾禅师,以宋少帝景平之末,来建业。此数人者,道出何地,未有明证。
&&&&中天竺人那跋陀罗,来中国,则经师(狮)子国(锡兰),泛海,以宋元嘉十二年(西历436年)达广州。文帝迎入建业。
&&&&北魏时,有佛陀禅师,西域人,游历诸国,孝文帝时(西历472至499年)至魏之北台之恒安,帝优遇之,为建少林寺,其来华,则道出西域。
&&&&由上诸佛徒来华之途径考之,在达摩之前,海道来者,已有康僧会,佛陀跋陀罗,虽其是否道经广州不可考,而昙摩耶舍,那跋陀罗及智药,则均道经广州者,较达摩之来,早百余岁。惟昙摩耶舍,那跋陀罗,及智药等,均以王园等(王苑朝延寺,始建于昙摩耶舍)为法坛,是当时尚无西来庵也。意者,至梁武时,好佛教,故于达摩之来粤,筑室以接之欤?《梁书?萧昂传》,以达摩到广州,奏闻于朝,其间经诏旨传递,必达摩留居广州,有相当时日,故筑西来庵以居之欤?则西来庵以达摩而建,较为可信也。
&&&&西来庵历隋唐宋元诸代,其间有无变革,多不可稽。惟据今存华林寺开山碑所云:“明嘉靖间,慧坚老宿悬记云:一百单八年,当有大善知识,在此建立法幢。崇祯初季,我师宗符老人,用漳州行脚入粤,路出西来,先一夕,庵主梦……”明嘉靖元年,(西历1522年,)至崇祯元年(西历1628年),适为一百另八年,崇祯时,其庵犹名西来,并有庵主,其后庵之改建华林(为清顺治十二年)为宗符所身历,宗符传于元觉,元觉所言,当非虚者。可知自梁迄清,西来庵之名,继续保存着。惟据开山碑所云,改建华林后,殿阁堂庑一新,规模之宏,当过于西来庵也。
&&&&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主持僧祗园,更建罗汉堂,塑造五百罗汉。迨民国革政,文物改造,寺乃废颓。其旧时正殿,在罗汉堂之东(参阅《五百罗汉堂碑记》),今则民舍高峙矣。
第四 罗汉堂考
&&&&罗汉堂,为今日华林寺残存之部,其建造情形,可于《五百罗汉碑记》见之,此碑为南海罗文俊撰,文如次:
&&&&“华林寺肇基萧梁,历千三百余载,传澄弗绝,而罗汉堂未之建也,住持A园,行坚苦,精进上乘。既面杖策参方,遍历燕齐吴楚诸名刹,及游武林,礼应真于净慈寺,遂发大悲愿,毅然以建堂为己任,归,即于寺西遍,拓基庀林,塑像庄严,生面各开,惟妙惟肖,阅三岁告竣,乃行脚来京,乞为之记。按佛书十六大阿罗汉,各领其弟子,共一万六千九百众,以神通力延自寿量,常住世间,护持正法,饶盛有情,至今犹未入灭,若东震旦士,则第五尊者,诺讵罗,率其徒八百乘,五百居天台,三百居雁宕,同诸眷属,随方显化,作人间福田。自随智者大师,习观天台,常与半千尊者游戏石梁方广间,由是五百之名,益著,罗浮灵异记之黄龙洞西,尝有五百华首真人游会,开元间,始建为寺,空隐禅师所谓:‘一门直入罗浮路,五百重登华首台’是也。志称韶州延禅寺,经楼,有五百罗汉像,后以寺建王府,随废,东莞资福寺,有五百罗汉阁,即苏子瞻荐诫禅院所记者,今图石犹存。然则吾粤固圣迹所示现,灵异之窟宅乎?恭溯我高庙精研梵夹,深入佛海,于万寿山,入报恩延寿寺,筑A树园,狮子窟诸胜,以奉五百应真人。天环拱普摄三千大世界,是岂徒耀抟填工渗绘B殊形异状之观哉,亦惟使普天率土,起试悲仰,发菩提心,生正信心而已矣。文俊于乙巳冬,乞假闲户,每晨起,焚香浣手,书《莲华经》《般若经》,积一载,得数十册,非敢妄祈福佑,而佛天鉴试,沈疴顿起。今将南旋,喜善果之落成,瞻宝相之涌现,谨述其缘起,先寄A园,俾十方众生,皈依瞻仰者,知斯堂所自焉。若夫始终连筹任其劳者,监寺旷间:鹌涫抡撸妓峦桑彼潞晟疲恍纷牛彼吕翊龋绦模患帏氛撸鸾自昧值龋⑼敝铝Γ豢赡ヒ病@帽甘椋恋萌耙寰瑁笆浣鹛丛剑恰
&&&&《罗碑记》,未言罗汉堂之建,傲于他寺,而今之寺僧,则谓仿净慈寺罗汉堂之建。盖A园之建罗汉堂,在道光二十九年,距今不及八十年,其寺既未遭变故,僧侣相传之口碑,当可证信也。据云:僧A园建罗汉堂,亲至浙江净慈寺,写五百罗汉像以归,如式塑造。而罗碑亦谓:“A园游武林,礼应真于净慈寺,遂发大悲愿,毅然以建堂为己任。”则罗汉堂之建,非如罗碑所云:“吾粤固圣迹所出现,灵异之窟宅,”非A园所创造矣。
&&&&是以净慈寺之罗汉堂,为华林罗汉堂之本原,且塑造又“惟妙惟肖”者,则其建造所由,当自净慈寺考之:
&&&&《净慈寺志》载:寺在杭州西湖边,建自后周世宗显德中。初名慧日永明院。宋太宗赐寿林禅院额,绍兴间,改今名。今之罗汉堂,在运木井南,额曰旃檀海藏。乾隆乙未二月,扬州洪肇根重建时立。
&&&&然罗汉堂之肇始,非在清时,据净慈寺旧志载,庙真殿四十九楹,即五百罗汉田字殿也。在正殿之西。显德元年(西历954年),潜禅师移奉塔下金铜十六大士,始建。及南渡,毁。绍兴二十三年(西历1153年),高宗临幸。敕佛智道容,重建,复十六大士,并五百尊罗汉像,各高数尺,元贞间,(元成宗号,西历1295年至1296年)愚极至慧修,至正壬午,(元顺帝号,西历1342年)处林修。洪武二十九年(西历1397年),又毁。永乐二十年(1422年),师颐复建,成化十九年(1483年),智源修,万历四年,(1576年),德D修。”
&&&&湖山便览云:“罗汉堂旧名应真殿,凡四十九楹,吴越时,僧道潜请于忠懿王,求雷峰塔下金铜罗汉像。会王梦十六大士随行,密符请意,因如其求。爰始作殿。南渡‘建炎时’兵毁,高宗敕僧道容重建,并塑五百罗汉。其像皆出一僧之手,而殊容异态,无一雷同”。似寺之初建,只有十六大士像,五百罗汉,则始于绍兴之时。据曹勋《五百罗汉殿记》(为记绍兴时,建殿经过者,勋绍兴时人)云:
&&&&临安都会,实据形胜。……净慈山,报恩光孝禅寺,实居其首。在钱氏时,为永明寺,慈化定慧师道潜居之,……尝请于忠懿士,求塔下金铜罗汉像。会王曾梦十六大士,从师而行、密符请意,因如其求,归于精舍。……神宗皇帝,以圆照禅师宗木,大通禅师善本,……诏对殿中,名动淄内,丛林之盛,为南山之冠,建炎初,寺遭回禄。……绍兴初,翠华巡辛,暂驻,……会有荐湖州佛智大师道容住持,众请之。容既至,……乃劳心募化,……整平故基,创建五百大士,释迦中尊。金碧出鲜,丹B有度,行列拱对,环向序居。……鸠工于癸酉之夏,落成于戊寅之春,讫岁五周,始即厥绪。四方观者,莫不赞叹。规制雄伟,像与法称;大江而南,得未曾有。
&&&&元时,郭畀天锡《客杭日记》云:“至大元年(元武宗号,1308年)十月初八日,客杭,游净慈寺,礼佛,看罗汉五百尊”。其所见者,犹当为绍兴遗物,而经累朝修葺者。刘一清《钱塘遗事》云:“列象装塑雄伟,中有千手观音一位,尤精致。其第四百四十二位阿隰毗尊者,独设一龛,用黄罗幕之,偃蹇便腹,觑人而笑。妇人祈嗣者,必诣此炷香。今龛废矣”。今华林所见者,则无有千手观音,而偃蹇便腹,觑人而笑者,则有之。
&&&&《史鉴明古记略》云:“至南屏山游净慈寺,寺甚大,佛殿罗汉堂,尤宏敞。新整五百应真像,皆面相向,背相负,环坐无端。游者多同其行间”。罗汉面相向、背相负,与华林相同。
&&&&沈友儒《重修罗汉殿记》,谓:“宋绍兴初,高宗临幸,延若溪道容来居,复十六大士之旧,并塑五百罗汉像,以三大士领之。”又虞淳熙《重修三大士虽汉殿疏》云:“伏以百福庄严,三大士身同诸佛,十方妙应,五百尊手接众生。”是以三大士像,为本尊,而领五百罗汉,今华林所见,亦如之。惟华林之本尊,寺僧谓为三宝佛,中为释伽,左为阿弥陀佛,右为弥勒佛。又净慈尚有十六阿罗汉,即起源于潜师金铜十六罗汉像。净慈旧志论曰:“净慈之有罗汉,天下莫不闻,盖自钱王之梦应真也。十六人翼三大士于中,五百人从陈那环绕于外,是五百人者,即潜师寿师芝师之弟子,五百人也。”今华林寺无有十六阿罗汉,此其异也。
&&&&罗汉一词,原为阿罗汉(Arban)之省,为小乘之“悟”,至于极点之名位。其意译为杀贼(杀烦恼之贼意),又译应供,为受人天之供养也,又译不生,即永入于涅?(为究极之理想地),不再受生死之果报也。此外于《法华文句》中,及《阿含经》中,云应真:于瑞应(书名)中,云真人。而嘉祥氏之《观经疏》中,则翻阿罗诃(Arhat)为应供,翻阿罗汉(Arban)为无生、翻阿卢汉(Ariban)为杀贼。《宗镜录》解“四义”与“二定”有云:
&&&&一谓罗汉圣人,由受想心灭,而证灭尽之定。外道凡夫,由妄计无想,以为至道,而证无想之定。此二定有世间出世闻之不同,故云约得异人也。
&&&&圣者,必入“灭尽定”超出三界。古代印度,以尸体之化石,及木乃伊,为想像人之灭尽定。如玄奘《西域记》第十二卷中,有二q云:
&&&&有二石室,各一罗汉于中,入灭定,端然而坐,难以动摇,形若羸人,肤骸不朽,已经七百余岁。其须发恒长,故众僧季别,为剃发易衣。
&&&&闻诸士俗曰,数百年前,山崖崩圮,中有rs,暝目而坐,躯量伟大,形容枯槁,须发下垂,被肩蒙面,有畋猎者见已,白王,王躬观礼,都人士子,不召而至,焚香散华,竞修供养。王曰:斯何人哉,若此伟也,有rs对曰,此须发垂长,而被服袈裟,乃入灭心定阿罗汉也。
&&&&五百罗汉之传称,在象器笺中,不载。佛门相传,佛入寂后,诸弟子相会,以防止异说,诵传佛之说法,以确实各人所闻者,又佛入涅?后,七日,大迦叶率五百罗汉,会于天舍城外之毕波罗窑,为第一次之结集。其后尝经数次集会。西晋竺法护,译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中有此说。又《法华经》卷四第八品之《五百弟子受记品》(篇名),亦有五百弟子之说。似佛灭后,五百弟子,精深佛说,于佛教之维持发展,有重大功绩者。
&&&&罗文俊《五百罗汉碑记》,则谓:“若东震旦士,则第五尊者,诺讵罗,率其徒八百众,五百居天台,三百居雁宕,……由是五百之名,益著。罗浮灵异记之黄龙洞西,尝有五百华首真人游会。……志称韶州延祥寺经楼,有五百罗汉像。……东莞资福寺,有五百罗汉阁,即苏子瞻荐诫禅院所记者。”考子瞻广州资福寺五百罗汉阁偈言,有曰:“海波不扬飓无声,天风徐来韵流铃,一洗瘴雾冰雪清,人无南北寿且宁。”
&&&&曹勋之《五百罗汉殿记》,于五百罗汉之传说,谓:“原夫涅?经义,谓昔五百商人,采宝出海,值千盗攘去,并剜其目。商日夜号痛,欲向无所。人有告之曰:灵鹫佛氏,能救汝苦,与我重宝,引汝见之。商且行且舍,至大林精舍,佛为说法,为证阿罗汉果。盖其因苦愿力,普摄无边,散处山林,分形显化,作人间福田;亦所以示人;从生有贪,因贪受苦,因苦得报,回向正念,具大神通,成就一切者”。
&&&&而净慈寺旧志,则以潜师寿师芝师之弟子五百人,为五百罗汉,试考五百之名,其中商那和修,优波Q多,佛陀难提,佛陀密多,伏驮密多,富那耶奢,迦那提婆,僧伽耶舍,鸠摩罗驮,夜多,婆修?头,师子比丘,菩提达摩(达摩真)诸名,与《景德传灯录》,永明延寿之《宗镜录》,及先《传灯录》百八十余年(唐穆宗时)圭峰宗密之《圆觉经大疏钞》诸书中,所记之二十八祖名相同,t陈如尊者则杂《阿含经》十六列为十三大弟子之第一,增一《阿含经》第四之一百贤圣之第一,而其他如不思义,因地果,天鼓声,水潮声,持三味,如意轮,不动意,成大利,自在王。明世果等,皆未必真有其人,此五百之数,又可疑者也。
&&&&林罗汉之数五百,而净慈则为数五百零一,其数不同,又华林寺僧谓马哥波罗,即善注尊者。马哥波罗,为耶教徒,而列入罗汉中,意者波罗来华(在元世祖时,任为枢府,出为江南扬州府尹,仕十七年)传教,并传西方之科学,中国以为其来自西天,且亦谓为传法者,遂误认为禅师,列之于罗汉中欤?波罗之列入,当在元代或明代,非最初之五百罗汉(南宋)也。又可知罗汉之塑,明以后者,非南宋时之旧矣。
&&&&华林以乾隆列入五百之数,寺僧谓即师子颊尊者,此又当为有清后所加入。据《净慈寺志》载:“圣祖仁皇帝南巡临幸(康熙三十八年),书净慈寺额以赐。又尝奉敕重修,亲制碑文,勒石玉(康熙四十六年)”。“高宗纯皇帝,复发帑修达摩禅学研究葺,及“屡次巡幸,宠赐天章”。乾隆时,尝重建立。意者,净慈寺僧,为逢迎皇帝意旨,且以发帑修葺之恩,列入乾隆尊为罗汉欤?但净慈寺志,并未言五百罗汉中,有清高宗及马哥波罗。华林寺僧所云,是否本于净慈,抑创始于华林,则不可考。询诸寺僧,则只知为前代所传,不能道其究竟。
&&&&华林罗汉堂中央,有阿育王塔。阿育(Aeoka)为统治全印度之王,归信佛教,大会佛徒,整理佛教经典,由是佛教得有形之根A。同时,派宣教师百五十六人,宣教于四方、国内国外,所谓阿育天王之四方塔,与四方佛者,盖以此而来。
&&&&净慈五百罗汉名,多与华林同,录十次(其间有名数不同者,则将华林寺所记,注于括弧中)
第一位阿若t陈如尊者
3有(无有字)贤无垢
7旃檀藏王 8施幢无垢
11迦那行那
13法界四乐 &14优楼频螺(15)15佛陀密多(14)16那提(提婆)迦乐
17那罗延目
18佛陀罗提
19未由(田)底迦
20罗陀多化
22僧迦那舍
23教说当佳
24商那和修(隆)
25达摩波罗
26迦那迦乐
27定果得乐
28庄严无忧
29忆恃因缘
30迦那提婆
31破邪(那)神迪
32坚字三字(昧)
34鸠摩罗多
35毒龙皈依
36同声稽首
38伐(佛)苏密多
40僧伽耶舍
41慈(悲)愍世间
42献花提记
43眼光(花)定力
44伽耶舍那
47解空无圻(垢)
48伏陀密多
49富那夜舍
50伽耶天眼
51不著世间
52解空第一
53罗度无尽
54金刚破魔
55愿护世口(间)
57无作惠善
58十劫惠善
59构檀得香
60金山觉意
61无业索净(无索净工字)
62摩阿刹利
63无量本行
64一念(会)解空
65观身无常
66千劫悲愿
67瞿罗那合
68解空定空
69成就因缘
70坚通精进
72乾陀诃利
73解空自在
74摩诃注那
75见人飞腾
76不空不有
77周利特(持)
78瞿沙比丘79师子比丘
80修行不着&81毕陵伽蹉
82摩利不动&83三味甘露
84解空无名&85七佛难提
86金刚精进&87方便法藏
88观行轮月&89阿那(那)提
90拂尘三昧
91摩诃俱(蹄)
92辟支(友)转智
93山顶龙众(象)
94罗纲思罗
95劫宾覆藏
96神道亿旦(具)
97具寿俱提
98法王菩提
99法藏永劫
100善往(住)
103无边(忧)自在
112金首(113)
113敬首(112)
123无胜124月(自)净
144修道145大相
155摩帝(希)
165助欢166难胜
170华王(光)
176华光(下多尊字)
191罗旬(句)
201波罗密(下多多字)
215火(次)焰身
223R特(持)伽
224弥沙塞(满)
233福首(音)
235舍遮(庶)独
264金和合(267)
365法无住(266)
266天鼓声(264)
267如意轮(265)
271利(刹)利婆多
290首(普)焰光
295夜多296秦摩利
304禅定果305不退法
309受(爱)胜果
311会法藏(313)
312常欢喜(311)
313威仪多(312)
320金当(富金)乐
341识目(月)生
343定拂(佛)罗
347郁(届)多罗(尊)
350大药(乐)尊
354当(月)盖尊
356位心定(心定轮)
359萨和坛360真福德
363韦蓝生王
367苏顿(频)H
375除众(象)忧
388飒陀怒(恕)
393编具足394宝盖尊
401伏虎施(H)
411大(天)音声
422定华智(竺)
437心观净(438)
438那罗德(437)
439法上尊(440)
440师子尊(439)
442乐说果443观无边
444破邪见(445)
445师子翻(444)
474大(火)识妙
476普焰光(477)
477高远行(476)
479寂(家)静行
482灭慈(恶)趣
484妙(无妙字)法通
485g不息(484)
492数劫空(定)
494得法空(定通)
497跋陀(度)罗
&&&&(注:每名下,均有尊者,略去)
&&&&以上罗汉之名,为《净慧寺志》所载者,其中197月净,与124同名,372无垢藏,与317同名,499无量光,与399同名,413自在王,与326同名,428无尽慈,与387同名。华林只五百罗汉,无有501之愿事众。
第五 华林寺与岭南佛教
&&&&岭表之信佛,其始于两晋之后欤?古代粤人之信仰,据《汉书?郊祀志》载:
&&&&粤人勇之(师古曰:勇之越人名也)言粤入俗鬼(师古曰:俗鬼,言其土俗尚鬼神之事,)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百六十岁,后世怠慢,故衰耗,乃命粤巫立粤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帝百鬼。而以鸡卜上信之。粤祠鸡卜,自此始用。
&&&&粤人信仰,在古籍所记,此当为最早者。后汉时,犹只有粤人俗鬼之说,其后佛教传来,俗鬼之俗,仍不稍衰。张v《朝野佥》载,谓:岭南风俗,家人有病,先杀鸡鹅等以祀之,将为修福。若不差,即刺杀猪狗以祈之,不差,即刺杀太牢以祷之,更不差,即是命也,不复更祈。
&&&&蔡绦《铁围山丛谈》,谓:
&&&&南人喜祀雷神者,谓之天神,祀天神,必养大豕,目曰神牲。人见神牲,则莫敢犯伤。养之率百日外,始祀之。独天牲如此,他牲则但取具而已,又遇逐恶气,禳疾病,必磔犬。
&&&&《汉书?郊祀志》,言粤人信鬼,而以鸡卜。李奇注谓,持鸡骨卜也。唐柳子厚亦言鸡骨占年。今粤俗不然,实用鸡卵。其法先祭鬼,乃取鸡卵,墨画其表,以为外象,画皆有重轻,类分我别彼,犹易卦所谓世与应者,于是北面诏鬼神而道厥事,然后誓之,投卵铛中,熟,则以刀横断鸡卵,其黄白厚薄处,为内象,配用外象之彼我,以求其克与否。凡卜病卜行人,雅殊有验。
&&&&黄瑜《双槐岁钞》亦曰:“南人凡病,皆谓之瘴,率不服药,惟事祭鬼。”据《郝通志》所记,粤俗中,每年时节,惟有四月八日之浮屠浴佛,七月十四日浮屠盂兰盆会之结缘,其他皆非礼佛者。盖鬼神之信仰,其源甚古,深入人心。佛教传播岭南,只于人民之旧信仰中,更加一种信仰,并未能代替旧信仰之地位。而佛教信仰,且受中国旧信仰之影响而改变,所谓佛者,在一般人视之,固与神无殊也。
&&&&佛教在岭南之发展,可自寺院之建造以觇之。在广州寺院最早者,当推王苑朝延寺(亦称王园寺),始于东晋安帝隆安年间,宾国三藏法师,住在此,为佛教徒传道之始(寺址旧为虞苑,三国时吴之虞翻谪居此于,翻卒,妻子还吴,施其宅为庵。)刘宋武帝永初元年,梵僧那跋陀罗,飞锡至此,始创戒坛,立制止道场,由是佛教传播渐广。梁武天监元年,有智药禅师,自西竺国来。由王苑之创至此,可谓佛教在岭南之开创期。王苑寺即今光孝寺旧址。梁普通七年,达摩禅师来,为西来庵创立之始,自是而后,广州兴建之名刹,则如梁大同三年(537年)因武帝母舅昙裕法师得佛骨于西域,奉敕所建之宝庄严寺,为今净慧寺之始。南汉时,建宝光寺。明代有龙藏寺,为今大佛寺之始。清顺治时,建海幢寺。康熙时,建檀度庵。其在四郊及各县者,亦大多建于宋后,故王园与西来,当为岭南寺院建造最早者。
&&&&岭南官宪,于佛教之提倡最早者,当推梁时之萧昂,其后有五代时刘汉、清初之平南王,萧昂事迹,虽据史籍所载者甚鲜,而达摩之西来,即在萧昂治粤之时。西来庵之建,与萧昂不无关系。是西来庵对于岭南佛教之传播,当以地方官之关系,而有相当之影响也。
&&&&达摩为中国禅门初祖,考达摩菩提达摩,Bodidharma 译意为道法),为南天竺之刹帝利种(印度四姓之一,即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须陀四族也),父王名香至,达摩其第三子也,原名菩提多罗。后从廿七祖般若多罗(迦叶以来,传法之二十七世),嗣其法,改多罗为达摩。可见达摩之师承,在佛教中地位之重要,南朝宋齐梁诸代,禅师东来者甚众。多兼学大小乘。达摩虽为其时西来禅师之一,而因其门徒众多,佛化大行于中国,遂形成禅宗一派。
&&&&自达摩西来至六祖慧能(由第二代慧可传至慧能第六代,)入寂,约百九十年间,纯为达摩禅盛行时代。当时禅风,远非后世可比。前者恰如大道坦坦,后者则如横岐参差。前者如七通八达之都会,后者则如山岳险峻之僻邑,前者直截简明,容易领得其大旨;后者幽险晦涩,学者苦于研讨。达摩禅之特色,第一:摈弃经教,体现其真意,去算沙之弊,活捉佛之精神。第二特色:用普通佛教之术语,不取特殊禅宗之术语,努力于佛法之全提,力反宗派之角峙。第三特色:习禅之弊,每陷于厌世主义,表现神异之风,而达摩禅则无此弊,守平实稳健之风。第四特色:不为老庄哲学之思潮所感染,信奉大乘之教理。第五特色:虽用力于坐禅工夫,而非同于死刑之囚。第六特色:不惜佛拳棒喝之机用,亦无脱常轨,逞畸言异行,以自高之风。第七特色:用心于布教传道,非如后世禅僧之乐于闲居自适。
&&&&则达摩之来广州,广州又似为中国禅宗之发祥地矣。
&&&&然考岭南佛教之历史,有不然者:
&&&&第一,西来庵虽创建甚早,而其后历隋唐五代宋元明诸代,并未见若何之发展。其兴盛之期,乃在清初改建华林寺之后。岭南传法者,多不在西来庵。自达摩后,至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六祖慧能,与从僧论风幡于乾明法性二寺,(即王园寺,唐贞观间改),于菩提树下,祝发,遂开东山之法门,其后建风幡堂,大鉴殿,内鉴阁等。神龙元年(705年)西域般刺密谛三藏,于此译《楞严经》,笔授宰相房融之。宝历二年十二月(826年)建大悲幢。其后此寺叠经建造(如会昌五年,西历845五年,改为西云道宫。五代南汉铸铁塔二。宋太祖建隆三年,西历926年,改为乾明禅寺。徽宗时,改名崇宁万寺,高宗诏改报恩广孝禅寺。明正统十年,西历1445年,赐《大藏经》十二函。成化十八年,西历1649年,天然法师于此开法),为皇朝所重,其影响社会之力,当甚大,而西来庵则默默无闻。
&&&&又净慧寺之建,虽后于西来,在梁时有武帝之赐号。南汉时,则有刘氏宗女,为尼居之。于上元中秋之际,点花灯于塔,以祈丰稔,为当时人民所普遍崇拜,今犹有花塔之名。苏子瞻为题六榕,引动士子,至今犹称道六榕。而西来庵则默默无闻也。
&&&&南汉时,有达岸禅师,初礼慧涛,受戒于文偃,游广州,居风幡堂。南汉后主(刘w)入寺,与语,悦之,赐以玉环、银钵、金栏袈裟,隆礼供养。后达岸以大通寺形势宽宏,林泉茂美,请于后主,居此,从游者日众,寺不能容,相与结卢田间,以受禅教。后主至寺,见其湫隘,遂兴土木,殿宇既成。如王宫,赐名宝光。后主降后,达岸犹于此寺说法,迁化于此,肉身供奉。宋政和六年,经略使觉民,为题大通慈应禅院。明万历六年,大旱,众僧迎师之肉身至诃林(光孝寺),虔祷三日,甘霖大霈,四野沾足。达岸为当道所尊,传法至广,后代信仰复深,其影响社会当非浅鲜,而西来庵则默默无闻。
&&&&平南王崇重佛典,藉祝皇厘,遍修羊城古刹,其于岭南佛教之倡,亦有重大关系。于海幢寺,自建天王殿。王福晋舒氏建大殿,总兵许尔显建二殿,及后阁,巡抚刘秉权建山门,殿宇宏敞,庄严,为当时岭南雄刹。寺内所用绿瓦,均舒福晋所施。平南王又自捐俸,建大佛寺,上为天子祝福,制式悉仿京师官庙,建筑庄严,是寺为当时祝C净坛。平南时,崇重寺院,华林不与焉。
&&&&第二,达摩禅师,虽为中国禅宗之开山祖,其后岭南佛法之宗,又多为禅宗之戒,然达摩对岭南佛教,无有直接之影响。考达摩来华,虽先诣广州,武帝即遣使迎至金陵,其在粤之期,不及一载。据宋本觉之《释氏通鉴》卷五,《梁普通元年》之条云:九月二十一日,天竺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大师,至广州,刺史表闻,武帝遣使诏迎,十一月一日,至金陵。……十九日,遂去梁,折芦渡江,二十三日,北趋魏境。
&&&&是达摩在广州之时间,不过月余,据当时交通情形,此时间似觉过短,自广州至金陵,亡虑三千余里,将命者往而复,师方启行,岂月余之间所能达。(《传灯录》则谓:“师以九月二十一日至广州,刺史以表闻奏,帝遣使E诏迎之,师以十月一日至金陵,其时间更短不可信。)然在广州之期间,亦当不甚长,达摩在江南之时期,亦甚短,僧肇(罗什高弟)之《涅
无名论》云:
&&&&武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领悟,师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
&&&&禅家诸记所云,皆同此,达摩至魏,居少林寺,传其法于慧可。《旧唐书?神秀传》云:“达摩赍衣钵,航海而来,至梁诣武帝,问以有为之事,达摩不说,及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传灯录》卷三云:“魏氏奉释禅隽如林光统律,师流支三藏中僧中之鸾凤也,睹师演道,斥相指心,每与师论议,是非蜂起。师遐振玄风,普施法雨。而偏局之量,自不堪任,竞起害心,数加毒药。至第六度,以化缘已毕,传法得人,遂不复救之,端居而逝。”是达摩之传法,乃在方北,虽道经广州,金陵,并未有所说法。故禅宗之祖,虽为达摩,而传禅宗于岭表,乃其后代弟子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百罗汉解签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