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政治,(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的主要矛盾是什么?(3)

&>&&>&&>&&>&&>&
2011年成考专升本政治“三个代表”复习(1)(1)(2)
  (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为:
  (1)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 发展是硬道理。因为:
  (1)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
  (2)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
  (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离不开发展。
  (4)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离不开发展。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
  (6)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
  (7)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
  3.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应该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
  4. 1992年初,DXP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指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 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5. “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提出的意义:
  (1)为判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是非曲直提供了一个科学而客观的标准。
  (2)它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在“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中,最根本的还是生产力标准。
  (3)它集中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4)它集中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 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比较科学的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是在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
  2.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的命题。
  3. 1986年9月,党的十二界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56年起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不发达
  6.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水平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
  (1)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GCD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排除错误干扰,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思想武器。
  9.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明确的概括。
  10.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列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段专政;坚持GCD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1. 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一切工作的中心: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
  12. 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
  (3)保证全国人民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13.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14.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种矛盾的性质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所以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5. 第一次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把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第二次革命: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
  16.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发展是目的――中国解决自身一切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
  (2)改革是动力――只有改革才能克服旧体制,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3)稳定是前提――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社会稳定,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改革促进发展。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物质基础。
  总之,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
猜您还喜欢:
     2   
特别服务:&&&&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一)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学聚网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二)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学聚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学聚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三)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与学聚网联系。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
&您现在的位置:&&&&&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
&&&热&&&&&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它同过渡时期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与发展战略有一个科学的理解和把握,坚定学生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的自觉性。
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教学重点难点:
1、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原因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6、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授课时间:4课时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这时我国社会主义处于一个什么发展阶段?如何认识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党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对我国国情的科学认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同志的重大理论创新和贡献,构成了邓小平国情论的基础。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曾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认清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地、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处于半殖民帝、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问题,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也有一个如何认清国情和正确判断历史方位的问题。我们党一直进行着极其艰苦和有益的探索,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总的说来处于不完全清醒状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设想及苏联的探索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设想。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首次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然后再进入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把马克思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通常叫作社会主义”。这样,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的整个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十月革命后,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将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即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立即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列宁还未来得及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发展阶段作出具体分析,就去世了。
斯大林在1936年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简单地把当时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误认为就是建成了马克思分析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从而轻率地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设想,因此没有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斯大林以后,赫鲁晓夫宣布苏联将在20年之内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此后,勃列日涅夫把苏联社会定性为“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等在肯定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同时,强调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有自己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时期,苏联社会处在它的开端。尽管如此,但始终没有对自身国情作出有科学根据的正确分析,没有提出科学的理论,没有提出符合实际的正确路线和政策。此后,戈尔巴乔夫则完全放弃了社会主义,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任务没有完成。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革命和建设都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方针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曾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33页)毛泽东的这段话,是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讲的,当然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认清国情关键是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及认清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国情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的综合。从结构的角度看,国情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人口因素、民族构成以及传统、阶级状况、文化教育、历史特点、地理状况、自然资源、国际环境等。从过程的角度看,国情是不断发展的、变化的。国情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之分。过去的国情已经积淀在现实的国情之中,而未来的国情则是现在的国情发展的结果。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我们讲从国情出发,是指要从现实的国情出发。现实的国情,又是由各种因素错综复杂地构成的,且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要认清国情,不能光靠罗列各种要素,而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综合反映,它最能客观地、全面地表明一个国家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要求,因此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性质及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认识我国国情的本质和关键所在。
从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究竟应该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我们党对此作过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说,一直处在不完全清醒的状态。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还很不完善。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些论述,表明当时在肯定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同时,也看到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落后,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的现实。因此认为,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应当注意发展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这说明当时也认识到在生产关系上不能求纯,要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成熟性。
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错误认识,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急于求成的思想迅速泛滥。在“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口号下,“左”的政策出台,浮夸风和“共产风”刮了起来,有的人还主张弃除商品、货币。这就混淆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界限。
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在1959年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专门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第一次明确地划分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他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116页)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明确地划分,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一次可贵探索,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阶段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60年代初,毛泽东就我国社会主义由不发达到发达的发展,有一个比较科学的估计。1962年,他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虽然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经济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快得多,可是,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我劝同志们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上述总结经验教训中的论述和估计,反映出了对社会主义长期性和划分阶段的正确认识。
可惜的是,这些可贵的思想在毛泽东那里没有继续深入下去,更没有得出相应的理论和政策。反而提出了“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之前,都属于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错误论断。认为这一“过渡时期”的主要内容是始终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由于认识上的失误,导致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并在“文化大革命”中发展到极端。
总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我们曾一度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在较长时间里,又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过渡时期”。这是发生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错误的一个重要认识根源。邓小平指出:“‘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国吃了苦头。中国吃苦头,不只这十年,这以前,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9页)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论断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的首要一条,就是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决定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就从总的指导方针上,划清了社会主义时期与过渡时期的界限。此后不久,针对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建设问题上再次冒头的急于求成倾向,邓小平提出,现在搞建设,要适合中国情况,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164页)这个现实情况应该是我们制订建设蓝图的出发点。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叶剑英纪念建国30周年讲话,使用了“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幼年时期,……它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的判断。1980年,邓小平谈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时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页)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来搞现代化建设的这些论述和经验总结,标志着我们在基本国情的认识上,转入基本自觉和比较清醒的状态。
但是,一些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时,认为我国由于过渡时期结束得太早,所以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现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意味着我国还是处于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针对这种误解,在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208页)这是在党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这一论断及其相关论述,不仅从理论上明确划分了社会主义时期与过渡时期的界限,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政策作了理论上的说明,表明改革开放并非意味着我国还处于过渡时期,或要回到过渡时期;而且对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了明确回答,有了一个比较科学的概念。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247页)这对我国社会所处发展阶段作了更为准确的概括,而且说明了它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物质文明不发达。
1986年9月,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决议在讲到道德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历史发展时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423―424页。)这段话及其相关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特征,指出了我们应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在理论认识上的深化。对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系统阐述,是党的十三大。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2页)按照邓小平的思想,十三大首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系统论述,深刻指出正确认识这一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全面论述了它的历史必然性、基本含义、基本特征、历史地位、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等,并以此为立论基础,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大政方针,提出了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任务。这就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深刻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立足点。
党的十三大以来,邓小平和我们党始终坚持和强调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教育,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并在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中不断深化这一认识。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重申:“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9―380页)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将其放在了这个理论的基础的重要位置。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世纪之交、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党的十五大报告围绕“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再一次强调指出,“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第41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又一次进行了论述。在论述了它的历史必然性、含义和意义、基本特征和发展进程、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等的同时,还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提出了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这些论述反映了在许多方面对基本国情认识的深化,也反映了在此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入把握。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来的,是从拨乱反正、总结历史经验而来的,是从研究国情、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而来的,是从全面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体制而来的。一句话,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和我国国情进行再认识的结晶。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从我国情况来看,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即从本世纪中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是紧密相联、缺一不可的。
第一层含义,表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表明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过渡时期或别的什么社会发展阶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个社会的性质是由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的。我国在1956年以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因此,我国无疑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那种认为我国现阶段还处在过渡时期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是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但这个阶段不是“过渡时期”,而是与“过渡时期”存在本质的区别。其一,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谁胜谁负的问题没有解决,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已经不存在;其二,过渡时期存在多种经济成分,但公有制经济不占主体,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确立起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其三,过渡时期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所以,我们确认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不是要重回“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第二层含义,表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程度,即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不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还不成熟。邓小平把这种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说成是“事实上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事实上的不够格,主要就是指在我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社会主义还没有获得自身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
毫无疑问,决定社会性质的是生产关系。但是,在同一社会内部划分不同的发展阶段,则主要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大机器生产这几个不同阶段的划分,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由于生产力落后而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发展阶段。比较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确定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客观依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发展进程,对它的基本特征,不能作静态的描述,必须把握其过程性。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三大概括了五个方面,此后,经过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和经验总结,党的十五大又从九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总的来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生产力的状况来看,一方面,我国已经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有了不少现代经济成分,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物质技术基础还很落后,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程度都还很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在全国范围内很不平衡,生产力整体水平还远远落后于世界上的现代化国家。具体表现在:少量现代化企业与大量落后于现代化的老企业同时并存;在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现代化技术与非现代化技术同时并存;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并存;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文明状况同科技水平普遍不高的不文明状况同时并存。这种生产力结构的多层次性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极不平衡,是决定我国社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
第二,从生产关系的状况来看,一方面,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原则成为我国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生产关系是建立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具有内在的不完善性。这种状况决定了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又要允许并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第三,从上层建筑的状况来看,一方面,我国劳动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已经得到法律上的确认,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已经建立并且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民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已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思想文化各个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得到确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正在全面向前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现实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社会主义民主还不够完善;官僚主义现象还严重存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影响还存在,小生产的习惯势力的影响还存在,等等。
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分析的概括了新世纪新阶段呈现的新的阶段特征。强调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没有变。
3.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们也只有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才能正确地制定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解决一系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根本性问题。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样做,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419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邓小平指出:“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什么是中国的实际?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它的基本的国情。邓小平在这里所说的“切合中国实际”,首要的是正确判断我国当前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即认清基本国情。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客观基础。邓小平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没有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就没有邓小平理论。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的确立,作为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国情判断方面的科学认识,构成了这一理论大厦的基石。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科学设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仅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认识,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进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因此,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既不能照搬书本,也不能照搬外国模式,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本质概括,是对我国当代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的正确把握。这一论断的确立,为我们党研究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问题,找到了根本的立足点。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更加坚定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419页)
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利于排除“左”与右的干扰,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左”与右两种倾向都离开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因而都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造成危害。警惕右,主要是防“左”,是邓小平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得出的一个深刻的结论。“左”与右都是相对于正确路线而言的,是指偏离正确路线的两种错误政治倾向。右在当前的主要表现,就是反对四项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要中国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左”的表现主要是停留在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教条式的理解上,或者停留在改革开放前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和政策上,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和保守性。
“左”与右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实质都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干扰和破坏党的正确路线。“左”与右反映到对我国现实国情的认识上,往往容易陷入企图逾越生产力高度发达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更高发展阶段的“空想论”;或者陷入主张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是不可超越的,要“补资本主义课”的机械论。这两种倾向都脱离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要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特征。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邓小平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也就是不够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是有其客观依据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国至少需要上百年。我国之所以要经历这样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首先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决定的。我国是在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经由新民主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的,这是中国历史和革命发展的显著特点。这种逾越,并不违背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反而是它的生动体现。但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具备了我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一定数量的现代经济和革命阶级,但并没有为社会主义准备好自身应有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时,我们所继承的历史遗产是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在50年代,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老祖宗,从清朝末期算起,包括张之洞和蒋委员长交给我们的遗产,钢只有90万吨,机床只有8万台。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现代工业只占国民经济的10%左右,而农业和手工业占90%。绝大部分是落后的农业和手工业,现代商品生产和交通运输微乎其微,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科学技术几乎是一张白纸,文化教育事业十分落后,人口中文盲占绝大多数。因此,我国在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时,就生产力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还没有获得自身应有的物质技术基础。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这一社会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只能在人民革命胜利后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来建设。
这里有一个什么可以逾越,什么不可以逾越的问题。我们说,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在我国可以逾越。但是,社会主义要建立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建立在生产高度社会化和商品化的基础之上,只有建立在这样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才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而达到这样的基础的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则是不可逾越的。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去实现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去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不能跨越的。这是因为:第一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生产力,都是前一时代的继承并成为后一时代继续发展的基础;第二,生产力是人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能力的结果,而这种能力诸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第三,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分工形式和人的生产活动方式,它们的发展变化也不可能是跳跃的。所以,这又决定了我国必须经历一段很长历史时期去完成这个任务,这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9-380页)
2.是由我国的现实状况决定的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最重要内容。判断我国现在是否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客观依据是我国比较落后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有无根本改变,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是否实现,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在生产关系方面和上层建筑领域,是不是改变了不完善不成熟的特征。
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国家的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从根本上说,我国还没有摆脱生产力的不发达状态,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
生产力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 科学文化的落后状况,远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现代化是一个变化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要求不一样。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或者具体的说,是人均收入4000美元左右,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低的目标。现在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是这样的水平,发达国家远远高于这个水平。在21世纪中叶,这些国家肯定在现有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从动态角度,要完成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生产力的落后和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我国目前不仅存在多种形式的公有制,而且存在多种非公有制经济, 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还不发达,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还占相当大的比重。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上述种种状况表明,我国社会今天仍然远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这些分析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是比较中肯的。应该看到,“至少”两字表示一百年只是一个下限,初级阶段可能更长,我们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
牢固树立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克服急躁情绪,克服超越阶段的各种错误观念和政策。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要求我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这个事业由若干历史阶段所组成。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事业,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离开了初级阶段的实际,则将一事无成。邓小平语重心长地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3页)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