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作家写过关于鲁迅小说集有哪些的文章,名字分别是什么?

多年以后,再读鲁迅的文章,你有什么新的感悟?
「十几年后再次看到《记念刘和珍君》,才明白“鲁井”的说法。不禁感叹中国教育者真是太看得起中国人了,初中生又怎么能明白这篇文章的内涵?中国教育者又太看不起中国制度了,在这种“幸福”制度下,不用思考的初中孩子们又怎么能够理解鲁迅那份愤恨?若不是经历过一定的痛苦,看鲁迅的文章简直是味同嚼蜡。」
在「水中行舟」的博客中看到了这段文字,刚好最近也在重温鲁迅先生的作品,与博主产生强烈共鸣的同时,想听听大家的心声。------------------------------------------------------------非常感谢@马大一为 先生指出引文中的错别字(「记」字错写成「纪」)。
按投票排序
129 个回答
谢邀。鲁迅先生是个很爱吃,很有品的人。仅他小说里提到的,就有梅干菜、茴香豆、盐煮笋、莲花白、晒青豆、炒饭、熏鱼头、油豆腐、蚕豆等等等等。而且他疑似很爱吃辣椒,抱怨绍兴人不懂吃辣。由上一条,鲁迅先生是个善于品味生活、极善吐槽的萌人。《故事新编》集各类搞笑卖萌戏说手法之大全,虽然该沉郁时沉郁,该讽刺时讽刺,但他童心泛滥时真是够瞧的。实际上,如果不是指名道姓直接打嘴仗(比如对施蛰存和梁实秋),鲁迅的吐槽很有分寸。对高长虹,对顾颉刚,对林语堂,大多随手一黑,但不算刻毒。当时人受不了他,主要是士大夫们习惯了空来空往,他比较较真儿;但按如今的尺度,他已经算是吐槽王里面有礼有节的了。鲁迅先生是个文笔极好,而且极有情怀的文艺青年。著名的”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老被大家开玩笑,但那篇文章的语感惊人的好。比如收尾那段: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去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刨掉那些”分析这段里隐喻了什么象征了什么“的上纲上线论,不觉得这段文字色彩、节奏、意象和味道都很妙么?如果他愿意,他是完全可以过上林语堂、梁实秋或他弟弟那样的生活,写那样的文章的。他有这样的襟怀、视野、天分和文笔。只要他乐意,他可以成为一个悦目、幽默、温柔、清秀的小说家,或者一个出色的学者。但他选择用这样的执拗,在一个没有信仰为支撑的国度里,独自战斗下去——雨果和托尔斯泰都企图以他这样的高度战斗,但后两者都是有信仰的,鲁迅先生没有。他说”我也一个都不宽恕“,看起来像是到处找人咬,但全文是: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他其实是个入世的,带有魏晋风度的不羁的才子。就因为太不羁,所以偶尔被人觉得不友好,不温淡——在魏晋,那其实叫做狷介。他是入世的嵇康,所以拧着性子到死,给所有人白眼,也不肯松一口气。
改作业中.....偷瞄一下知乎......看到这个话题,忍不住说几句....因为大学最爱的现代作家就是他了。记得当时在图书馆借了很多关于他的作品、传记与周边,对照着作品和传记来看,结合自己慢慢丰满还稍显浅薄的阅历,开始慢慢走近这位犀利幽默的老头。鲁迅是可以读一辈子的。这句话一点也不假。记得小时候上鲁迅的文章,那时候不太喜欢这个老“愤青”,或许是老师教的方式总是停留在“针砭时弊,打到封建社会的三座大山而战斗着.......”所以,那时候一直不爱读鲁迅。直到大学接触到鲁迅先生的传记和一些当年的轶事,才觉得他并不是教科书中冷冰冰的“匕首战士”,而是在那个动乱而光辉的年代一个鲜活而有趣的人。于是,从那时候,才开始慢慢走近他,并开始理解他,也从各个方面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先生,长大后,我发现理解一个人的作品的最好方式就是先了解这个人,独特的灵魂才能赋予一部作品一篇文章独特的精神。1.鲁迅先生是个吝啬的教书先生。每次到了发工资的时候,鲁迅先生绝对不会记错而且属于锱铢必较的类型,因为他的背后一个庞大的家庭需要供养,光是弟弟的老婆——羽太信子,各种商品都要进口这一点就消耗了家里的大半。此时的鲁迅先生跟我们印象中的名家风范应该是毫不相干的,俨然是一个同样为了一大家子生计而奔波的大学教师。我想假如你是当时的出纳,应该在每月出账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见到鲁迅了。2.鲁迅先生是个有人情味的丈夫。当时大家都在搞文学上的革命,很多文学大家都“以身作则”的跟旧社会说再见——休掉包办婚姻的原配,很著名的有情场职业玩家徐志摩等等,对待原配的态度可谓是一刀切,毫不手软。但这其实在当时对于原配的小脚太太是致命的,遭人唾弃无法再嫁同时也无任何经济来源。但是,鲁迅先生虽然原配也是包办婚姻而来的大字不识的小脚太太,虽然鲁迅没有跟朱安发生过任何实质的夫妻关系当然也无所谓爱,虽然鲁迅先生是这些搞革命的先锋,但是他没有跟原配离婚,因为他知道在那个社会,朱安离婚后,肯定只有死路一条。所以,鲁迅先生虽然不爱她,但一直供养着她,这一点来看,我为鲁迅先生点赞。3.鲁迅先生是个有情趣的、、要求生活质量的文人。鲁迅先生也不是一直拿着笔杆子针砭时弊,笔耕不辍。鲁迅先生也是一个有娱乐生活和性生活的正常人。鲁迅先生的爱好是:爱坐汽车、爱看电影(每场必看)、懂吃与爱吃、习武(这点很多人都不知道、绝对不是文弱书生)、绘画(作品中很多图都出自他手)等等。可谓是一个兴趣广泛的、尚文尚武的有情趣的理科生。4.鲁迅先生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对看重的人毫无架子,对针锋的人追究到底。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特别是贫困却上进的年轻人)非常的平易近人而且近乎谦卑,经济上的精神上的援助毫不吝啬。记得看过一则轶事中说,鲁迅先生曾未一个年轻人提鞋,当时看到差点感动哭了。同时,鲁迅先生对待一些文人的质疑与指摘也是绝对会还击到底的,什么隐喻明喻夸张拟人比喻排比统统上来,痛打落水狗,骂你一个体无完肤,当然也不在话下。5.鲁迅先生是个溺爱孩子的平凡父亲,也是一个在爱中执拗的男人。尽管大家的印象都停留在“文学战士“这点上,一提到鲁迅就是”打倒封建社会“”一个都不放过“之类的关键词。但是我们的迅哥儿还是一个懂得欣赏女人并爱生闷气的男人。一个细节我至今仍然记得,鲁迅跟许广平因为一些事情吵架了以后,鲁迅先生一声不吭地跑到阳台上躺着”抗议“,结果迟迟不见许广平过来有和解的意思,于是越想越委屈、郁闷。结果这时候儿子海婴跑来看稀奇,蹲着看躺在地板上的爸爸,鲁迅不好意思却又无比愤懑地爬起来,喊了一声:”小狗屁!”于是就匆匆去厨房做饭了。记得当时正是因为读到这一个片段,我开始喜欢鲁迅。喜欢一个作家也许就在你真正开始进入他曾经的生活的时候,那时候,感觉以前遥不可及的大文豪鲁迅其实也是一个真实可感,鲜活有趣的人。所以,懂得文章懂得作品,从懂得这个作家开始。人即字,字如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是上班走神的分割线————————————————码完字,又要开始改作业.........
手头碰巧有一本《鲁迅杂文集》。中学每每学到他的文章都很头疼,总以为他被过分解读得厉害。现在再回头看,才发现自己犯了个最大的错误,即因为自己胃口不好而去责备食物。他的文章用典丰富,而且由于受到当时险恶环境的限制,很多观点不便直说,只能采用各种隐喻、借古讽今的手法来表示,缺乏阅历的人是不大容易看懂的。鲁迅的书放在现在依然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但和胡适不同的也是最遗憾的一点,是他“只找人性的毛病,从不找制度的毛病”。只挖掘和揭露人和民族的劣根性,而不去寻找改进的办法,那真是如他自己所说,“最苦痛莫过于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了。林语堂先生的一段话说的实在透彻: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是足以语鲁迅。下面列出部分读出新的感悟的文章吧。读来不禁感慨鲁迅的思想实在太过超前,竟然放到现在都同样适用。——————————————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成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然而现在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未有天才之前》凡中国人说一句话,做一件事,倘与传来的积习有若干抵触,须一个斤斗便告成功,才有立足的处所;而且被恭维得烙铁一般热。否则免不了标新立异的罪名,不许说话;或者竟成了大逆不道,为天地所不容。但冷笑的人,虽然反对革命,却也未必有保守的能力。——《随感录四十一》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纵令不过一洼浅水,也可以学学大海;横竖都是水,可以相通。几粒石子,任他们暗地里掷来;几滴秽水,任他们从背后泼来就是了。——《随感录四十一》瓦砾场上还不足悲,在瓦砾场上修补老例是可悲的。我们要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我们应该知道他和寇盗奴才的区别;应该留心自己堕入后两种。这区别并不烦难,只要观人,省己,凡言动中,思想中,含有据为己有的联兆者是寇盗,含有借此占些目前的小便宜的联兆者是奴才,无论在前面打着的是怎样鲜明的旗子。——《再论雷峰塔的倒掉》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战士和苍蝇》先前,也曾有些愿意活在现世而不得的人们,沉默过了,呻吟过了,叹息过了,哭泣过了,哀求过了,但仍然愿意活在现世而不得,因为他们忘却了愤怒。勇者愤怒,抽刃像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像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门向孩子们瞪眼。——《杂感》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仿佛亡国遭劫的事,反而给中国人发挥“两间正气”的机会,增高价值,即在此一举,应该一任其至,不足忧悲似的。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论睁了眼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但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是中国将来的脊梁。我也曾有如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向已死和未死的导师们问过应走的路。他们都说:不可向东,或西,或南,或北。但不说应该向东,或西,或南,或北。我终于发现他们心底里的蕴蓄了,不过是一个“不走”而已。——《最先与最后》——————————————真要这样列下去,怕是一整晚也列不完了。倒是突然觉得,我们太懦弱太庸常,也曾嘟囔几句,却从没有人敢像他那样大声。
都怪初中不好好读书 净听砖家瞎扯中国教育制度的失败居然还以此为理由莫名其妙地抵制了鲁迅
中国教育就是在搞笑,没有经历过社会染缸的学生,怎么可能读得懂鲁迅先生的文章?在社会上莫怕滚打2年,每天在梦想和现实中挣扎,重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后,给我最大感悟是两个字:希望“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现在再看,觉得鲁迅文章仍然适用。不过不可能再有鲁迅了
以前怎么看鲁迅的文章都看不懂,现在根本不用看,就全懂了
个人觉得大师的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是将其放到纵向的历史中都能得到深刻的印证。鲁迅亦如此
很可爱。鲁迅其实是个段子手。看我最爱的《故事新编》里:“吾尝登帕米尔之原,天风浩然,梅花开矣,白云飞矣,金价涨矣,耗子眠矣,见一少年,口衔雪茄,面有蚩尤氏之雾……”《理水》哈哈哈哈哈。——————————5.7《理水》讽刺了一大票人,这段是暗讽林语堂。放在现在发在微博上,必可博知情者一笑。翻了翻知乎发现没有问题是关于周林二人关系的。他俩故事可多了,从差不多可穿同一条裤子的好友到理念不合,罅隙横生,对吵,然后再也回不去了。他俩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是思想和文学理念上的不同,但他们友谊的决裂似乎还是鲁迅问题要大一些。“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林语堂腐女的狼血又沸腾了。
-你不了解民国,你怎么能够了解鲁迅?其实即使你不了解民国,你也能了解鲁迅:只要你感同身受。
我初二的语文老师高兆明先生是个极有个性的人,他的个性体现在……吐痰!他每讲十分钟的课,就会跑到窗口,伸长了脖子,向外吐,非常大声,而且极为用力,连吐五六次才肯罢休,就跟泰坦尼克号里的Rose一样…他淡定地解释道:职业病,你懂的…总有同学在自己的试卷上忘了写名字,每当这时,他就悠然地看着试卷说:同学呀,你妈贵姓…?!干嘛废这么多话讲这个一身痞气的家伙呢?呵呵,果断就是因为他,让我第一次爱上了鲁迅啊!其实他对我产生的极大的影响有两个,鲁迅只是第二个,第一个我以后再表,今天我们只谈鲁迅。我忘了那天我们学的是什么课文,只记得他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鲁郭茅巴老曹…被教育体制洗脑的我,对任何名次都是极为敏感的,所以,我也就想到了:鲁迅,他凭什么能当第一?!高老没有细说,只顺带了一句:后面的名次你可以随便改,唯独鲁迅的第一,是不能变的!……我读鲁迅的作品其实不多,且其中基本都是新课标里必读的,及,他的骂人集锦……所以,我所理解的鲁迅必然是狭隘的,但同样也可以这么说:我所喜爱的,确确实实就是我在狭隘的作品中遇到的那个鲁迅……鲁迅性格偏激,这是有目共睹的,具体就体现在骂人,鲁迅非常喜欢骂人,而且骂人基本不带脏字,最重要的是,被他骂过的后来竟然也都跟着他一起火了…典型的就是骂胡适是卖国贼…这个大家感兴趣可以自行百度,我就不多说了。所以鲁迅爱写杂文,也基本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至于鲁迅为什么从来不写长篇小说,呵呵,你愿意看一部长达五十万字的小说里从头到尾都是隐晦的脏话吗?就算你愿意,迅哥儿也不愿意啊,那样太不过瘾了,还是慢慢骂比较爽,混蛋,出来一个骂一个~~鲁迅的文化思想已经被说烂了,一言以蔽:以笔杆作武器,拯救国人麻木的灵魂!结束!——我比较想闲谈一下迅哥儿的政治思想…我清楚地记得小学课本里有这样一句话:鲁迅先生一生没有加入共产党,但在每个党员的心里,他都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当时很为先生感到惋惜,现在想想,觉得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先生卒于1936年,那时,党的运动已经如火如荼,先生何以不动心呢?难道,先生不是无产主义者吗?不然!先生曾明确地说过:文学,是有阶级性的。这句话非常明显地表明了自己的无产阶级立场啊!可是,他终究没有入党。1957年,有人问毛泽东,如果鲁迅活到现在会怎样,这其实是个带着危险信号的问题,毛泽东沉思…认真地回答:要么,是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是识大体不做声。其实,先生在生前就已经对此有所预料了,他对当时的挚友、共产党员冯学峰写信道:你们来时,我要逃亡,因为首先要杀的,恐怕是我…鲁迅的眼里是容不得一粒沙子的,无论这粒沙子来自外面,还是家里…毫无疑问,先生是个无产主义者,但更毫无疑问,先生不是个吃人的人!先生不管你是什么阶级,只要你不对,我就开骂,但,这种行为,貌似,有可能,在某些人眼里,是不对的,尤其当这种行为与政治挂钩~~也许,不从政,是保持文学独立性的最好的办法吧…先生是爱着中国的,虽然他不惮于以最坏的想法去想中国人,但他对国人仍然是有着炙热的爱的…不然,他不会留洋学医,更不会弃医从文,更更不会用尽一切心血只为唤醒国人…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说鲁迅是悲观主义者,就因为他彻底挖出了国人的劣根性吗?就因为他认为希望可有可无吗?就因为,他冷吗?迅哥儿在呐喊自序中写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你真的只认为这句话仅仅出自他人之口吗?你真的只认为这句话不是出自先生的内心吗?他极端清醒,但也极端相信,中国人,是骂不尽的,但,总有那么一两个,突然有一天,就被你骂醒了…你真的不相信他是个乐观主义者吗?也许,那是因为你从未见过他笑。
首先,是《记念刘和珍君》,而不是纪念。其次,这篇文章是在高中的教材里,而不是初中。所以题主引用的那段感慨,纯属矫情。建议题主果取关。中国万恶的教育制度当然是不用多说的,但是你不能用错误的前提得出正确的结论。关于初中及高中鲁迅的文章的安排,现行各版本的教材基本是合理的。并不存在不能理解的说法。到了高中阶段,文学史上所有难以理解的文章都是要大概有个概念的,而且很多中国人毕生的文学素养就止步于此了。当然这里面问题很多,这里就不展开了。题外话就此打住,下面说说我读鲁迅的经历。高中时候,因为有一个很喜欢鲁迅的老师,所以我也很喜欢鲁迅。觉得鲁迅真是深刻。大学时,读了一整套鲁迅全集,读完之后才发现,丫最好的文章就是我们学过的那些。一开始看他那些杂文,还很激动,后来就有点无聊,很多无谓的笔墨官司。最后留下一个大致的印象就是,有人讲鲁迅刻薄,其实说得很对。先生的确刻薄。但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抱着鲁迅全集读一遍的话,其实就不会觉得这刻薄有什么不好。另外印象最深的,是先生和许老师的调情,丫一本正经勾引女学生的样子,实在是,够萌。多年后想来,先生自己也说自己在做速朽的文字,这当然是说那些杂文,我们的教材里,管这些文字叫匕首和投枪。这类的文字当然有它自身的意义,但要说文学价值么,公平的讲,没有多少。就像龙应台的《野火集》,搞得名气很大,但我上次一读才发现,也只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文章而已。这些速朽类的文字,其实和我们当下一些知名博主的文字类似,是只属于当下的。所以鲁迅最好的文字是除了杂文之外的其他文字。但可惜的是,除了杂文,先生留下来的文章实在太少了一点。基于这样的理由,我虽然很喜欢先生,但在文学上,鲁迅的地位并不在第一序列。鲁迅是复杂的。独树一帜,足够独特。就好像他的刻薄和决绝,我可能会感叹也会喜欢,但并不会从内心深处认同。我后来读了胡适,并且在很多人提出的胡适还是鲁迅这个命题中,更倾向于胡适。如果有人疯了一样喜欢鲁迅的话,我不会拦着,但我会建议他读了胡适之后,再去喜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我很喜欢。因为有时候除了学术价值,我更看重文字的好坏。这书至少读着是很爽的。胡适和鲁迅比,缺点就在于文笔太差。这位极力提倡白话文的家伙,其实白话文写得真心不怎么好。但胡的文字不出彩,但也足够简单,比很多写得差但老爱堆砌辞藻的人强多了。先生的小说,我最喜欢《故事新编》。《阿Q正传》最不喜欢。散文一般,民国时期写得比先生好的不少。小说都不错。《两地书》最值得一读。-------------------------------日更新补充--------------------------------找到了我很多年前写的关于鲁迅的文章,当时我还是一枚幸福的大学生,发现多年过去,先生还是原来的先生,而我,也还是原来的我,毫无长进。今天看,我的一些想法发生了变化,另一些想法更加坚定。不管怎么说,鲁迅先生是民国作家里,我们绕不过去的那个人。卡尔维诺说,所谓经典,就是那些我们无论是喜欢膜拜,还是反对敌视,都一定会从中得到益处的人,或作品。这算来是六年前写的了,全文如下:以批判鲁迅为例——从国民劣根性到知识分子劣根性我一直很喜欢鲁迅,但是我要批判他。因为鲁迅说过,他的思想是有毒的。当年我以为他这是谦虚地说法,但现在我觉得他说的是实话。虽然我因为他说了实话有点不好意思再批评他,但我突然想起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的话:我们讲情面,但是我们更热爱真理。(如果你硬要说亚里士多德没说过这话,我不争辩,但我会觉得你事儿。较什么劲呢。)以前我们不懂事,所以受过教育的荼毒。那会儿,老师们喜欢开口闭口讲鲁迅,因为什么呢?因为鲁迅是可以讲的人中最牛叉的一个。以中国之大,牛叉的人自然不少,比如胡适,但上面冥冥中自有规定,所以老师就只能讲讲鲁迅。讲鲁迅,老师们就慷慨激昂,大谈“国民劣根性”的问题。不过,这种慷慨激昂都有一个底线,那就是只能就历史而论,如果有学生提出“我们真的这么不堪吗”这样的问题之后,老师都会来一个来个180度的华丽转身,告诉我们:自从那个啥啥啥之后,我们的劣根性就改善了很多;当然,这不是鲁迅的功劳,而是那个啥啥啥的功劳。我们于是很高兴。但老师又一转:但是你们也别高兴过头了,因为虽然那个啥啥啥了,但是还是会有一小那啥无所用心的人没有彻底改造好。我们于是再度沮丧。老师又说:不过呢,也没关系,只要你们听老师的话;好好上课,特别是好好上好思想政治课。然后老师再一转身,说:接下来我们来上思想政治课。那时候,我们的老师兼上各种课。所以他讲完了语文,就又开始讲思想政治。但是在我看来,这两种课大同小异,不知道上头是怎么考虑的。就是这样,“国民劣根性”问题最终交由思想政治课来解决。鲁迅如果在世,可能就不会这样。但我怀疑,如若他活着,恐怕是第一个被上思想政治课的人。这有点诡异。但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当然了。在这件事上,不能怪鲁迅想的不够周全。我说到这些,实际上是题外话。我对鲁迅的批评,并不是怪他考虑不周,我也不觉得他批评“国民劣根性”的“话”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众所周知,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多少都会有这种“改造”的冲动。连一向以稳健著称的胡适,也还是一样的想法。所以,我现在要批的,不仅仅是鲁迅一个人;我是要跟整个那一代人为敌。当然,我之所以敢这么狂妄,主要的动力在于:五四那一代人之所以值得批评,在于他们是中国两千年来第一批真正的知识分子,而我的批评正是一种表示敬意的方式。现在我要交待一下我批评的切入点。因为对象具有广泛的盲目信徒,所以我不得不格外谨慎。一不小心,前辈们就可能指责我“黄口小儿”,“不知天高地厚”。另外,我还想说的是:我这不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为了出奇;不是这样,我绝对是在我十多年严肃思索的基础之上,才开口说话的。我特别希望,阅者能够体会到我的这种严肃。记得有一回,我们寝室夜话,当同学们争论来争论去,至于理不屈然词已穷,辩无可辩之时;我灵光一闪,冲这室友说:你这话没错,但你说得不对。这句话就是我的切入点。正是这样的思路,让我把“国民劣根性批评理论”转变成了“知识分子劣根性批评理论”。而要做这种转换,鲁迅是一个最大最好的例子。我尽量简化问题,比如,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假定知识分子是一类有着特殊任务的人,那么,像鲁迅这样将火力对准阿Q猛攻,这是恰当的么?在这个问题上,我主要有两个疑问。其一:这种阿Q形象是真实的么?其二:这么攻击讽刺是否有效,或者说,你怎么肯定这种攻击是“更重要”的?对于第一点,鲁迅自己显然认为他是真实的,虽然他自己也承认是“东拼西凑”而来的。对于第二点,鲁迅自己则有过一番很深入的思考,因为我们都清楚,鲁迅有一个“黑屋子理论”;这个理论提出的矛盾在于:一个在黑屋里的人,你唤醒他到底是对的还是不对的?鲁迅最后认定,一定要唤醒他,因为他醒来,说不定能够想法子把黑屋子搞破呢。对于这个理论,我又有几个疑问:其一,这个要唤醒别人的人可是醒着的?其二:怎么确定这个黑屋子是一切问题的关键?其三:如果我们的目标真的是干掉这个屋子,除了打扰别人睡觉之外,是不是还有别的方法?史蒂文*瓦格说过这么一段话:“自十八世纪以来,社会理论家们就社会变迁当中意识形态和技术的相对重要性产生了分化,这一分化一直持续到现在。有许多人支持意识形态的支配性,其他人则认为技术更重要。”这段话对我的启示非常之大。因为在这之后,我开始思考“重要性”的问题。回到前面的思路:假定知识分子是一类有着特殊任务的人,那么,什么事才是更重要的?换句话说,知识分子的使命到底是什么?对这个问题,鲁迅的回答是,尽量拿一把匕首扎向这个世界,让它觉得疼了,“以引起疗救的作用”。这话没错,但我觉得鲁迅说的不对。因为在我看来,不管是匕首也好,投枪也罢,关键不在于火力多大,而在于找准目标。但鲁迅对这个问题似有意似无意的有一些忽略。因为他的更杰出的作品往往是把火力对准了“国民的劣根性”。并且“怒其不争,哀其不幸”。这种“居高临下的哀怒”,在我看来,实在并不是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在意识形态与技术谁更重要这个问题上,我倾向于后者。当然我这里所说意识形态并不是那个意识形态,(经历过严酷的时代以后的中国人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我反对的,实际上是所有的意识形态。(一切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我举一个例子,是我朋友的事情:有一回他们上课,冬天,一老太太带他们实习,搁前头讲呢,后边儿我那朋友冷,就把手塞进了衣兜里。老太太人非常好,课讲的也是有口皆碑,没挑。但老太太却对我朋友这个举动表示了不以为然,讽刺道:你们这一个个都是公子哥啊,你们不知道我们那时候。。。。。。(于是开始漫长的“痛说革命家史”,“忆苦思甜”。)我举这个例子,是我发现,凡上了年纪的我的师长们,都有同样的类似这种的思维方式。这其实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他们的这种思维方式基本上逃不出意识形态的范畴。如果你要说不是这样的,那我也不打算坚持。但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觉得我这么说,表达的就很清楚了。反正,他们和我们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我倒是觉得无所谓;但“老太太”们却忍不住要说两句。说就说吧,我们尽一个晚辈的责任,默默听着;然后在心里,我会说:您这些话都没错,但我觉得您说的不对。因为在我这里,一方面我认为,有些东西并不是想他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另一方面我觉得,有一些领域,实际上是无意义的,我会尽量避免谈论;或者说尽量避免以“某种方式”谈论。非要说得话,则一定远离意识形态的味道。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则更要弄清楚,自己的话语领域在哪?哪些地方,我们可以胡说八道,而哪些方面容易陷入危险。以这种方式思考问题,我发现鲁迅他们那些人,普遍性的有所偏差。因为他们思考不到位,因此把“国民劣根性”改造的重要性上升到了不适当的程度。而这种偏差在具体操作时,则很容易把火力对准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又因为这些“沉默的大多数”是沉默的,因此就得不到信息反馈,进一步导致批判的火力失去准头;而人们也很难发现这么做是有问题的。于是乎洋洋得意,以救世者自居。从而不再考虑在所有问题上,自身是不是也该负起责任。就我所见,知识分子自古以来最擅长的一件事之一,就是推卸责任。他们一般总以为把这个世界搞糟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因为“士有百行”,(他们觉得自己品行高尚。)所以有义务做些属于上帝的工作(“为万世开太平”什么的)。同时也有义务教训一下民众,所谓“教化于民”。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使他们自以为是,居高临下,却没有足够的自觉。只有老子看出了其中的关键。他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大一注:这其实是庄子的话,谢 指出)。所以要弃绝聪明机巧(“绝圣弃智”)。这显然有些偏激。但是那个意思我们都明白:对这个世界危害最大的,不是那帮普罗大众,也不是昏晕的君主;而正是那些绝顶聪明之士。换句话说,正是知识分子。在这种考虑之下,当我们再看知识分子对于国民性的指责的时候,我就会想:这是不是在推卸责任呢?想起黄章晋在他博客里置顶的一句话:一个民族的落后首先是其精英的落后。而其精英落后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他们经常指责人民的落后。综上所述,我觉得,考量一下知识分子的劣根性,也许比考量国民的劣根性,更有助于我们思考这个世界。任何时候,由知识分子创造发明的东西远比别的暴力更具有杀伤力。可以假设:如果《我的奋斗》的作者只是一个普通坏蛋的话,永远不可能造成那么大的破坏。如果斯大林没有那一套理论体系支撑的话,俄罗斯的世界就会更加美好。如果某人不识字的话,中国应当又是另外一个样子。很可惜,这只是假设。但并非没有意义。日。
去年给一个学画画的学生教语文。讲到课本里面的鲁迅的文章的时候,总是细细地讲,不管是杂文还是散文。我自己念初中的时候从无这样的感受。这次教起学生来倒是一大堆感慨。通常都是以发问开始,以感慨结束。初中那篇孔乙己,老师上了一周,我觉得甚是无聊。现在自己来看,真是好文章。现在都明白了,什么叫做笔力千钧。了了一句话,说出来想一想倒像是心里的大石头似得。那几天教鲁迅的文章,回去我就发了微博说:这些年都误解鲁迅先生了。先生是民族的脊梁,我们还差得很远。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余华的这篇文章放在这里最合适不过了。易卜生与鲁迅2006年5月的一天,我坐在井然有序的哥本哈根机场的候机厅里,准备转机前往奥斯陆。我的目光穿越明亮的落地玻璃窗,停留在窗外一架挪威航空公司的飞机的尾翼上。我被尾翼上一个巨大的头像所吸引,我知道自己过会儿就要乘坐这架飞机前往奥斯陆。为了消磨时光,我心里反复思忖:飞机尾翼上的头像是谁?
就在飞机从跑道上腾空而起的刹那间,我的思维豁然开朗,我想起来他是谁了。同样的头像曾出现在一本中文版的《培尔·金特》里,他是易卜生。看着窗外地面的哥本哈根逐渐远去,我不由笑了起来,心想这个世界上有过很多伟大的作家,可是能在天上飞来飞去的,恐怕只有易卜生了。
我降落在易卜生逝世一百周年之际的奥斯陆,绵绵细雨笼罩着奥斯陆的大街,印有易卜生头像的彩旗飘扬在大街两旁,仿佛两行头像的列队。很多个易卜生从远到近,在雨中注视着我,让我感到他圆形镜片后的目光似乎意味深长。
我想起了我们的鲁迅。易卜生的名字最早以中文的形式出现,是在鲁迅的《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里。这是两篇用文言文写作的文章。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在演讲里说:“走了以后怎样?易卜生并无解答;而且他已经死了。即使不死,他也不负有解答的责任。"然后鲁迅以一个读者的身份给予解答:娜拉走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鲁迅认为,妇女要摆脱任人摆布的地位,必须获得与男人平等的经济权。鲁迅在此用他冷嘲热讽的语调说道:“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要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挪威航空公司飞机尾翼上巨大的易卜生头像,以及缩小后又飘扬在奥斯陆的大街上的同样的头像,让我感受到了易卜生在挪威的特殊地位。当然,这位伟大的作家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有着崇高的地位,可是我隐约有这样的感觉,“易卜生”在挪威不只是一个代表了拥有几部不朽之作的作家的名字,可能已经是一个词汇了,一个已经超出文学和人物范畴的重要词汇。
就像我小时候的“鲁迅”。我所说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鲁迅”。那时的鲁迅不再是一个作家的名字,而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词汇,一个包含了政治和革命内容的重要词汇。
“文革”是一个没有文学的时代,只是在语文课本里尚存一丝文学的气息。可是我们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里,只有两个人的文学作品:鲁迅的小说、散文和杂文,还有毛泽东的诗词。我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十分天真地认为:全世界只有一个作家,名叫鲁迅;只有一个诗人,名叫毛泽东。
那时“鲁迅”已经从一个作家变成了一个词汇,一个代表着永远正确和永远革命的词汇。
我有口无心地读着语文课本里鲁迅的作品,从小学读到高中,读了整整十年,可是仍然不知道鲁迅写下了什么。我觉得鲁迅的作品沉闷、灰暗,无聊透顶。除了写批判文章时需要引用鲁迅的话,其他时候鲁迅的作品对我来说基本上是不知所云。也就是说,鲁迅作为一个词汇时,对我是有用的;可是作为一个作家的时候,让我深感无聊。
“文革”之后,鲁迅不再是一个神圣的词汇,他回归为一个作家,也就回归于争议之中。很多人继续推崇鲁迅,也有不少人开始贬低和攻击鲁迅。
鲁迅在中国的命运,从一个作家到一个词汇的命运,再从一个词汇回到一个作家的命运,其实也折射出中国的命运。中国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可以在“鲁迅”里一叶知秋。
时光来到了1996年,一个机会让我重读了鲁迅的作品。一位导演打算将鲁迅的小说改编成电影,请我为他策划一下如何改编。然后我发现自己的书架上没有一册鲁迅的著作,只好去书店买来《鲁迅小说集》。
当天晚上,我开始在灯下阅读这些我最熟悉,也最陌生的作品。读的第一篇小说就是《狂人日记》——我已经完全忘记了里面的内容。小说开篇写到那个狂人感觉整个世界失常时,用了这样一句话:“要不,赵家的狗为何看了我一眼。”
我吓了一跳,心想,这个鲁迅有点厉害,他只用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了。另外一些没有才华的作家也想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精神失常,可是这些作家费力写下了几万字,他们笔下的人物仍然很正常。
《孔乙己》是那天晚上我读到的第三篇小说。这篇小说在我小学到中学的语文课本里重复出现过,可是我真正阅读它的时候已经36岁了。读完了《孔乙己》,我立刻给那位导演打电话,希望他不要改编鲁迅的小说。我在电话里说:
“不要糟蹋鲁迅了,这是一位伟大的作家。”第二天,我就去书店买来了“文革"以后出版的《鲁迅全集》。我沉浸在鲁迅清晰而敏捷的叙述里。后来我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迅猛,就像子弹穿过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
“文革”结束以后,我阅读过很多其他作家的作品,有伟大的作品,也有平庸的作品。当我阅读某一位作家的作品时,一旦感到无聊,我就会立刻放下这部作品,让我没有机会去讨厌这位作家。可是“文革”期间我无法放下鲁迅的作品,我被迫一遍又一遍地去阅读,因此鲁迅是我这辈子唯一“讨厌”过的作家。
我告诉挪威的听众:当一个作家成为一个词汇以后,其实是对这个作家的伤害。
感悟就是先生骂过的那些人,现在还在身边活灵活现。他们不仅不坚持吃药,反而觉得先生有病,东拉西扯地骂着,欺负先生再也骂不回来。
放在教材里,不是看得起你觉得你能明白,而是让你像现在这样,想起来的时候知道回去看看。教材原本的作用是一种引导,和看得起看不起你无关,只是教育体制曲解了教材而已。以上是与问题无关的回答,抱歉。而我自己本身再读鲁迅的文章,才明白,鲁迅先生表达出来的那种绝望是因为他对中国怀揣着希望。
一定要记录一下自己的所想。初高中的时候读鲁迅基本看法是一样的,特别的装逼。我就是这样想的,当然老师的解释也无非就是对旧社会的讽刺啊,对封建的批判啊。我就觉得,你吃饱撑着了吧,用这么装逼的语言写这种没头脑的题材。再读的时候是大一了,郜元宝老师的课。这时候本身经历了很多事情,加上大学老师的重新解读,态度基本就是180°的转变。很感慨,一个拉下神坛的鲁迅。想起那几句诗“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当发现鲁迅是个凡人时,他变得亲近了。因为我们终于可以以自己的人性去考量,去感悟他的文字。这时的感受就是,终于有人将你想说的话说了出来。每次阅读,是一种宣泄,是一种认同。是的,认同之后世界不会有任何改变,我们的生活还是面临这么多不堪入目,但至少有个人和你关注的一样,和你想的一样。总有人需要用自己的精力去将这些写下来,这样的付出是值得赞美。我并不反对中小学生读鲁迅,但我希望没有去钳制他们的思考,不论是教科书,老师,同学还是环境。他们可以自己去解读,而不是被定义。终有一天,头破血流之后,他们会懂得中华文化总有一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你生而如此无力改变。
且不说杂文吧,确实有时代性并且略愤青啥的。但是鲁迅的散文确实值得一看的,上学的时候每次上鲁迅的课文就觉得超级没有意思,写的都是啥乱七八糟的,语句总不那么顺,各种奇怪的用词造句等等,再加上老师各种过度解读的思想,实在喜欢不起来。直到高中毕业多年,无意翻到鲁迅的一本书,认真看了下那篇《故乡》,我只看了第一段: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 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由于外地大学,也是农村出身,然后看到这一段,我就共鸣了,我擦,这文章写的真真好,一下子各种感觉都出来了,这TMD就是现在各种城市化,各种追求GDP,大家都往城里涌,农村逐渐破产留守的样子啊!时间快过去了100年,然则事情一点都没有起变化(这里并不是说没有变化不好,或许这就是经济运行的规律吧,暂且不深究)。然后我就静静的再次把这篇文章读完,才发觉自己当年真的没法读懂鲁迅是自己压根就没有经历没有那么多的感受。并且,你看这些遣词造句,一点也不古代不迂腐,即使现在写出这样的文字看起来是不是也非常舒服?等等等等,所以我是非常推荐看看鲁迅的散文的。至于杂文,大家都说这才是鲁迅最厉害的地方,反而我就不过多推荐了,针砭时弊也好,“借古讽今”也好,这并不是我个人推崇的。好好生活,去多感受美的东西,希望有很多种,涅磐太过于激烈,小日子也不错是不是。
谢邀。我从来没把鲁迅的文章读过一遍。而且更没有读第二遍的冲动。题主说,不经历痛苦则看鲁迅味同嚼蜡。我觉得,即便经历过痛苦,看鲁迅很可能依然味同嚼蜡。鲁迅的语言时代性非常明显,今天读起来,很多地方并不顺畅,我这篇文章谈了一点鲁迅:鲁迅着实有许多经典。但也有很多是为了赚稿费,写得比较随意。蔡元培给鲁迅写的挽联是: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很难说这句话对鲁迅赞扬到了点子上。同时代而论,鲁迅只能算个三流的学者。而《中国小说史略》,作为鲁迅唯一有分量的学术著作,其实功力也绝对算不上深湛。虽然鲁迅前后耗费了不少功夫搜集整理材料,但他的天赋实在并不太适合搞学问。但是,鲁迅是个一流的作家无疑,由于他响亮的名头,《中国小说史略》被推到了一个极高的位置,随便挑一本评《红楼梦》的书,几乎都能看见这么一句:“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而俞平伯、胡适的红学著作中,都很难找出一句流传如此广泛的。要问这句话的学力,见地,究竟体现在哪里,我是看不出来的。我认为,鲁迅应该读,但不能只读鲁迅。尤其不能把鲁迅当做打遍那个时代无敌手的天才来膜拜。在鲁迅的时代,许多人的天才超过鲁迅。无论是文学还是学术,鲁迅都不是不可绕过。李劼先生有篇写鲁迅的文章,颇有见地,可以一读:
陈丹青评价鲁迅的长相,说他长得其实很俏皮,很好玩儿,我觉得有理,鲁迅自己其实是个很好玩儿的人,别把他看死了,他的文章有温度,有味道,当然,多数人看得都是他最有力道的那些文字,也亏得他有勇气写下了那么多读来让人心中发烫的文字,读到最后,你都不得不和他一起叹一口气才罢,读者尚且如此,作者是如何心绪更是不用赘言。 涨工资说的很好,鲁迅是入世的,但是他的文章不像他的弟弟那样,周作人闲适到了极处,鲁迅却是个在夜路上赶路的人,双眼是总不能休息的,偶尔起了一阵风,吹动路边花草,把他吹起了兴致,照样是可以随手拈来,调笑一番不落痕迹的,但是他的脚步总是不停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小说集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