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民族文化中,少年龙虎队并称的原因

2、神龙文化:华夏民族的崇祖文化
&&&&  2 神龙文化
  神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河南是龙的故里。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又一人文始祖的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就是因此而来。从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我省发现的龙文物不但历史久远,而且最为正宗。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等等。这些龙文化的遗存从夏、商、周到汉唐、明清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源头,在形态上可以说都是北京故宫里各种龙形象的祖先。中原和全国各地的民俗,也有不少与龙有关,如每逢喜庆之日舞龙灯,农历二月二祭龙王、吃龙须面,端午节赛龙舟等。这些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就是龙。从中原大地产生并完善的龙形象,目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徐光春同志在在纵论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主要内容时,专门讲到神龙文化。
  神龙,中国人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中华民族奋进向上的精神标志。为了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原神龙文化,我们特请专家学者,帮您拂去岁月的风尘,掀开历史的窗幔,向您述说――
  在自然力面前
  ――神龙文化源于原始图腾崇拜
  了解中原神龙文化,首先要知道龙的起源。有关龙的起源,不知有多少古今文人学者做过猜想与考证。今天,最终有了一种比较一致的结论:龙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它是以蛇体为骨干、多种动物图腾的综合体,浓缩、沉积着原始社会后期到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强烈的感情、思想、信仰和期望,以致最后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
  张振犁(河南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顾问、省民协名誉主席):图腾是英文Totem的音译,是祖先的意思,就是对祖先的信仰,就是源头。原始部族的图腾信仰,在世界范围内大体有以下一些表现:一、图腾物(动物、植物等异物)为本民族的先祖,每年要举行祭祀活动;二、图腾是本民族的保护神,帮助本族人避过灾难,安居乐业;三、帮助人生产、生活;四、本民族人禁食本族图腾物,并加以保护;五、图腾物有巨大力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等等。
  中国的原始图腾信仰,基本也是如此。其不同之点在于对龙的信仰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民族头领形体特征与龙相近;二、部族头领降生时,出现吉祥异兆(由其他动物保护、供乳,使其成长等);三、龙与灾害斗争,使部族安居;四、图腾物教民生产、生活;五、帮助治国、理民;六、进行文化科技发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文化等;七、龙是华夏民族的保护神,主持、帮助部族领袖,在灾后已经无人的情况下结婚,生育子女,繁衍本氏族后代。
  华夏族对龙的信仰,直接关系到本氏族的生存、发展和繁荣的重大民族、社会和历史发展等问题。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生死攸关的重大事件。
  李学勤:(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值得注意的是:龙并不是在自然界存在的实有动物,而是我国先民通过长期观察,撷取多种动物有代表性的躯体特征,加以综合塑造的结果,一开始便具有神秘与想象的性质。
  庞进(我国著名龙凤文化研究专家):我们的祖先从成为“人”的那一天起,就面对着一个难以把握的世界。在气象万千、神秘莫测、威力无边的自然界面前,先民们震惊了、不知所措了。他们想象着,一定有个可知的神灵主管着这一切。这时候,龙的模糊集合开始了,参与集合的有天上的云雾、雷电、虹霓,有地上的蟒蛇、蜥蜴、野牛、海潮、泥石流和天地间的龙卷风……龙的模糊集合过程也就是这些天象和动物被神话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先民们的畏惧心理有了对应和依托,提供了多多少少可以排遣一些、升华一些的途径。
  李玉洁(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明代冯复京撰写的《六家诗名物疏》卷二十五云:“龙有三停九似之说。谓自首至\\,\\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颈似 ,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是在介绍画龙的方法,也说明龙本身是不存在的,龙只是想象的动物。我们的祖先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把各种动物形象最美好的部分糅合在一起,创造了他们想象中的“龙”,来作为部族的图腾和祖先形象的象征。龙形象的形成,表现了中华民族极强的审美意识。
  氛围与传承
  ――河南是神龙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
  有哲人说:文化是一种氛围和传承。神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之一,研究它离不开原始部族的发展史。因而探讨龙的起源,需要我们把目光伸向遥远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许多专家认为,中原龙文化的源头应从伏羲女娲开始,也可以推导至更远的盘古,但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源头,有具体文献记载的是伏羲。伏羲活动的中心区域正在河南。
  张振犁:古人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人类才有了生存的可能。伏羲、女娲的图腾信仰龙是从盘古传下来的。首先,他们像盘古一样都是龙身,这是龙信仰、崇拜的标志;其次,伏羲、女娲出生的情景奇异;再次,龙的信仰表现在对伏羲、女娲的保护上;最后,“龙的传人”伏羲、女娲的创世功勋显赫,这一切都离不开龙的信仰这一内在的精神动力。特别是,伏羲“画八卦”有关的传说《龙马负图》、《神龟(龟龙)负书》的神秘色彩,直接与龙的信仰有关。其深奥的哲理与文化内涵,至今仍在争议。不论如何玄妙,八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是那样崇高,它确实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追本溯源,其根乃由于龙的信仰所发挥出来的,代表着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王剑(周口师范学院教授):太昊伏羲,在今淮阳一带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在对太昊伏羲民族血缘先祖和文化始祖地位的选择和确认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把众多的勋业归加在他身上。历代典籍对伏羲的文化贡献所载甚多,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画八卦,开启文化之源。(二)确立了天文历法。(三)发明网罟,教民渔猎。(四)养六畜以充庖厨。(五)定姓氏,制嫁娶。(六)造琴瑟,作音乐。太昊伏羲氏还赋予了我们民族以总徽号――龙。《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这是最早、最可靠的关于太昊伏羲以龙纪官,以龙为徽号的典籍记载。
  今存淮阳县城北的太昊陵就是太昊伏羲长眠的地方。太昊陵在春秋之前就有墓冢,当年孔子来到陈国,“陈侯启陵阳之台”,与孔子一同拜祭。
  从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聚合、熔铸的过程来看,太昊伏羲与其他始祖相比,其传说流传面更广,对文化的贡献更大,而且龙图腾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的典型象征,所以,伏羲是中华民族所敬仰的人文初祖,是华夏龙的传人之根基,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真正源头。
  张振犁:中华民族对龙的信仰和崇拜达到新的高峰时期,是在上古“古帝王”时代。这一历史阶段,以黄帝为代表,还包括颛顼、帝喾、尧王、舜帝。在这些古帝王的身上及活动中,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龙的感召作用,集中表明了龙的精神永存价值。它赋予中华民族以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黄帝是中华“人文初祖”。他的部落联盟,统一了中原,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国。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郑、新密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新密市的浮戏山可为中国人文作证。
  在民间和文献上关于黄帝与龙的信仰关系的材料也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一是他形体似龙,这是龙信仰的外部表现;二是诞生有异,这是龙图腾的又一特殊现象;三是黄帝秉承天帝意旨,治国、理政、安民,表现在受“河图”、“洛书”和“祭祀河洛”的神圣活动中;四是黄帝在西大山(今我省汝阳县)举行部落联盟开国大典时,分明是龙前来祝贺黄帝统一中原的伟大胜利;五是龙是黄帝治国、理民的有力助手。
  总之,在我国上古古帝王时代,从黄帝到舜,他们既重视精神文化,又重视科技、物质文化的发展,其目的就是为民造福。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正是我国龙信仰文化的精髓。
  龙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是尊崇祖先的文化。我们只能把龙当做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而不是一种实际的东西。
  朱绍侯:(省历史学会顾问、原会长,河南大学教授)根据神话传说,黄帝不仅是龙的儿子,而且最后也被龙接上了天庭。黄帝乘龙升天而游殊乡绝域,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美好动人的传说,就连司马迁也要在《史记》中记下一笔,可见这一传说确实具有迷人的魅力。在黄帝之后,几乎所有的帝王都要与龙拉上关系,才显示出其特殊地位。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为探索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一些有说服力的材料。河南的考古发现主要有,濮阳仰韶文化中用蚌壳摆的龙,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此外,还有安阳殷墟妇好墓的玉龙,等等。
  龙文化的遗存从夏、商、周到汉唐、明清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源头。
  天光云影共徘徊
  ――神龙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
  在中华文明史上,龙与宗教、哲学、文学、建筑、绘画等诸多领域的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中原和全国各地的民俗,也有不少与龙有关,如每逢喜庆之日舞龙灯,农历二月二祭龙王、吃龙须面,端午节赛龙舟等。这些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就是龙。龙从未离开过中原人乃至华夏民族人们的生活。从中原大地产生并完善的龙形象,目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黄厚明、衣传华(南京艺术学院龙文化研究者):我们把龙文化分为宫廷龙文化和民间龙文化。宫廷龙文化是神话帝王的文化。统治阶级利用人们普遍尊崇龙神的心理,把帝王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以使人们像崇拜龙神一样崇拜帝王,这就形成了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龙文化现象。由于龙的权威,龙以及龙纹本身逐渐为统治阶级所垄断。统治阶级对龙纹的垄断,集中表现在古代的服饰上。
  民间龙文化就是所谓的大众龙文化,它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以求雨或止雨而形成的龙文化,赛龙舟、赛龙灯等以竞赛、娱乐为中心的龙文化,以龙的节日为中心而形成的各种习俗和禁忌,表现在地名、菜名、药名等文化现象,构成了极为丰富的民间龙文化。
  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种延绵了至少有七八千年之久的特殊现象。早期的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统一信仰、加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随着时间推移与时代的发展,它已经从根本上超越了原始图腾文化的内涵,形成了与民族相适应的龙文化。在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龙始终起着融合、凝聚的纽带作用。它那真实而又虚无的形象,成为华夏儿女的民族信念和精神象征。
  巩固强化亲和感
  ――神龙文化是典型的“和合”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和合”,神龙文化也不例外。
  庞进:“和合”文化的产生不外乎两个因素:一是自然界和人类本身是“和合”的,如天云汇集,百川入海,氏族群处,男女媾和;二是人们的“和合”心理。在这个地球上,弱小的生命个体面对的是一个庞大强悍的世界,大量的自然力是和社会力量异己的,难以亲近的。于是,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采用种种办法包括灶神的办法来和身外的异己力量相互沟通、交融互渗,以求“和合”。这是“和合”文化的心理基础,人类的种种“和合”现象,都可以视作“和合”心理的外化。
  神龙文化是典型的“和合”文化。作为一种神物,龙是多种动物和多种自然天向的模糊集合。众多的对象“合”成一个生动神奇的形象,这个形象又进而同诸多的天象、动物、人事相和谐,这便构成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链环。在构成这个链环的过程中,人们同风雨雷电云雾虹霓相感应,同鱼鳄蛇蜥马牛猪犬相沟通,使不可依赖的异己的东西有了亲和感,再以香烟烛火和祭祀祈祷等手段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种亲和感。如此这般之后,人的“和合”心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失落得以回复,失衡得以复平。
  伟大的情感与遗产
  ――今天还应提倡龙文化
  物转星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管神龙文化习俗如何变化,人们崇龙这一点却始终没有改变。现在看来,今后也不会改变,只不过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文化含义有所变化而已。龙崇拜依然是灵物崇拜,人们仍然会把龙当作祥瑞的象征。
  吉成名(《中国崇龙习俗》一书作者):在中国历史上,崇龙习俗对于民族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传说中龙能飞翔上天、兴云布雨,表现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人们喜欢把有本领的人称为“龙”或者自誉为龙,说明人们也有一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二、人们把中国称为“龙”,把中华民族称为“龙”,说明人们希望中国日益强大、繁荣昌盛;人们还把龙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自称“龙的传人”,等等。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这两种精神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振兴中华的宝贵精神财富。可见,崇龙习俗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发扬光大。
  朱绍侯:最近有人提出,由于西方世界认为龙是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动物,为此建议改变这一标志,不要提龙文化,这是不对的。中国的龙没有侵略性,它不攻击别人,别人攻击它时它才反击。我们不是因为龙文化才遭到有人敌视的,因此还是应该提倡龙文化。龙,积极进取的方面还是很多的,正面影响还是很大的,负面多是别人胡想的。
  郑慧生(河南大学教授):近代考古工作者从地下发掘出了人类诞生之前就已灭绝的恐龙骨骼化石。这骨骼因形似蜥蜴,于是就被命名为di-nosaur――令人恐怖的蜥蜴。早年的译者考虑到中国人一向熟悉龙、认识龙,而中国龙的形体又与蜥蜴大致相当,于是就在翻译时,趁势把“令人恐怖的蜥蜴”名为“恐龙”。其实,恐龙和中国的神龙毫不相干,神龙的形象委曲婉转、刚柔相济,哪里会“令人恐怖”?
  还有人把西方神奇志怪小说中的龙与中国的龙强加比附,却是庸人自扰了。西方神怪小说中的龙“dragon”,是暴力和邪恶的象征;而中国的龙却是吉祥、幸福的代名词,我们不能因为外国人的专有名词而去改变中国人的语言概念,硬要放弃“龙”的含义进而拒绝它、丢弃它。更有好事者要改变中国龙的英译名,我看也没有太多必要。中国龙固然也叫“Dragon”,却已不是西方神奇志怪小说中的邪恶之物了。百多年来中西文化的交流已经拓展了“Dragon”一词的含义,中国龙的概念也广为世界所了解。
  陶文淑(德国波恩大学远东艺术史学院教授):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德意志民族的象征则是一只黑色的雄鹰。德国人没有因为鹰属于猛禽而担心别的国家对德国产生误解,但是中国人自己却由于西方文化对龙这一形象有不同认识就对龙图腾产生质疑,太可惜了。我常常觉得,中国人应该对自己的文化多一些自信,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虽然我们的文化没有你们的长和这么丰富,但是我们是不会想到这样改自己文化上的象征的。⑦1
  太昊陵陵庙
  ▲1987年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发现的仰韶文化蚌塑龙虎遗迹,龙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曲颈躬身,长尾,龙姿遒劲,爪麟逼真,几欲飞腾。经碳14测定(树轮校正)距今大约6400年,被国内考古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对于研究中国文明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1987年正值农历龙年,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立即轰动了学术界和新闻界,并引起海外的广泛关注。 (朱培娟)
  点评张中培(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华第一龙”为故宫7万条龙找到了祖先,这祖先就是“中华第一龙”。不仅是“中华第一龙”,还是“世界第一龙”。
  ▲出土于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这件距今至少3700年的绿松石龙,被学者正式命名为“中国龙”,认为它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责任编辑:吴勇
【字号:大 中 小】【】【】
省委书记徐光春在香港“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恳谈会”上,纵论中原文...新的一年刚刚迈入,一年一度的中国特色――春运即将拉开大幕,大河...
(02.14) (02.14) (02.13)
(02.14) (02.14) (02.14)
(02.13) (02.13) (02.12)
(02.14) (02.14) (02.14)
(02.01) (02.01)
(02.02) (01.31)
(07.06) (09.15)您所在位置:
3月30日消息,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中州大道与农业路交叉口的中原之门烂尾。据悉,河南中原之门于2009年11月开建,是河南省重点建设工程,主体建筑造型采用“中原之门”的设计理念,建筑用地50亩
《每日经济新闻》(日)
《每经投资宝》
龙虎图案的真相
(龙虎纹镂空花钱)
文图/刘春声
泉友打电话给我,称因贷款买房,欲将一枚五鸡镂空钱和一枚龙虎镂空钱出让。这两枚钱年份品相俱佳。正好这枚龙虎镂空钱和原有的一枚龙虎恰好凑为一对,互为伯仲。目前资料所见镂空龙虎钱就这两个品种,如今都收齐了。
收到钱的那天晚上,我将先后得到的两枚龙虎钱并列摆在桌案上,灯光下,古钱上的红斑绿锈荧荧闪烁。我凝视把玩良久,龙与虎,一个在天上称霸,一个在地上称王,古人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其首相对、尾相交,究竟要表示什么呢?以往,对于这类构图曾有过多种解释,如龙虎斗、龙虎对峙,等等,但都似是而非,我感觉都没有揭示出它们的本真面目。如果把它们放到中华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来考察,或许能有所感悟。
我将近年的有关学术观点简要归纳了一下,以试图揭示龙虎图案的真相:
先说龙。上世纪80年代,位于河南濮阳的西水坡发掘出仰韶文化遗存,其中距今6500多年的M45号墓中用蚌壳摆塑的人物与动物图案,蚌图分成3组。三组蚌塑中都有龙、虎图像,生动逼真,是中国迄今已知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时期龙虎图形。在龙虎墓中,虎除了与龙配合成为东西两宫星象外,在第二、第三组蚌塑图案中龙和虎都是一同出现的。因此龙和虎还有更重要的历史文化含义。
对于濮阳西水坡遗址,很多学者认为墓主很可能就是伏羲氏太昊帝。上世纪1995年十月在濮阳举行的&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会议的《纪要》中也肯定:&墓主的身份非常高贵,很可能是古代某个具有极大权力的先王&,换句话说,这实际上肯定了墓主是一位帝王,而且不是一位普通的帝王。在那个远古时代的帝王只能是&百王先首&的伏羲帝了。还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伏羲所开创的万世伟业是融合了古代两大民族&&崇虎的古西羌民族与崇龙的古东夷民族,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融合了两大文化系统&&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包括其形成前的北辛文化和后李文化等),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因而比较全面的说法是中华民族是龙虎民族,中华文化是龙虎文化。
先看看史料中关于龙与伏羲的部分记载,以说明龙与伏羲的密切关系。
《左传&昭公十七年》:&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杜预注:&有龙瑞,故以龙命官&。孔颖达疏:&太昊,名官。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又疏云:&天文有大火、鹑火,即云春为大火,夏为鹑火&。这里所说的&大火&就是心宿二,东宫苍龙之心也,西人称为天蝎座&。意指春季日落或黄昏时,东宫苍龙之心即&大火&就出现在东方天空。&鹑火&是指南宫朱雀的中间三宿柳、星、张。
《帝王纪世》也有相似的记载:&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
《册府元龟&帝王部&符瑞》载:&太昊伏羲氏受龙图,画八卦,有景龙之瑞&。
《古今图书集成&帝王部&太昊伏羲氏本纪》引古《三坟书》:&命臣飞龙氏造六书,命臣潜龙氏作甲历,&&因龙出而纪官,&&命降龙氏倡率万民,命水龙氏平治水土,命火龙氏炮治器用,因居方而置城廓,天下之民号曰天皇太昊伏羲&。
山东武粱祠的汉代伏羲女娲石刻画(约刻於147 年)侧有书曰:&伏羲仓精, 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此处之&仓精&就是苍龙。《礼记&礼运》曰:&山出器车,河出马图&。郑玄注:&马图,龙马负图而出也&。孔颖达《疏》引《尚书中候&握河纪》云:&龙而形象马,故云马图,是龙马负图而出。&又云:&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河出龙图,洛出龟书&。张衡在《东京赋》中亦曰:&龙图授羲&。
《易》既为伏羲因获&龙图&而创,自然龙在《易经》中就应占有突出的地位,故《易&乾》曰:&初九,潜龙无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以上古籍所载都与西水坡遗址的考古发现相符。
对于龙的&出身&,史书上多有记载,学界也有各种假说。
归纳起来,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图腾说&&认为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以闻一多先生为代表。
假象说&&以南北朝人沈麟士为代表,他对龙做如下概括:&称龙者,假象也。天地之气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龙之为物,能飞能潜,故借龙比君子之德也。&持此说的学者认为龙是古人对云、电等自然现象的畏惧而构想出来的。
星象说&&即东宫苍龙。以东汉许慎为代表,在他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解&龙&为&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已将龙与星象、历法联系起来了。
鳄鱼说&&以上各说都没有将龙与某种真实存在的动物联系起来。而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是由形象到抽象,很难想象,远古人类在没有龙的具体形象概念之前就能在天上的星象中首先出现龙的形象。更难想象的是,在天空四宫星象中三宫:西宫之白虎,南宫之朱雀,北宫之玄武(龟、蛇)都有真实的动物作为其想象的基础,为什么独东宫苍龙无真实动物可本呢。不独让人费解,其实也应有所本,只是我们没有更深入地去探究。
我倾向鳄鱼说,所以对有关的学术研究更为留意:鳄鱼说指的是中国的扬子鳄,扬子鳄与恐龙曾共同生活了一亿多年,至今在安徽仍有极少野生种群。《水经注》记载夏商朝以前的黄河流域&杂树交荫,云垂烟接&,曾是山清水秀植被丰富的地方,古气象学表明气候还相当温暖潮湿,因此生活着许多扬子鳄。由于扬子鳄狰狞的相貌,能在水中和陆地两栖生活的奇特习性以及经常半潜水中似隐似现的诡秘行踪,引发古人对它产生了既恐惧又敬畏的心理,所以在众人眼中具有威严和神秘感的动物&&扬子鳄便成了主水神灵形象的必然选择对象。
龙的幻化形象具有扬子鳄的全部基本特征:1、披满鳞甲的身躯;2、长颚大口和位于头顶的翘鼻;3、锋芒毕现的锥型尖牙;4大而圆的突起眼睛;5粗壮的长尾;6、强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横条纹的腹部。
为了弥补扬子鳄秃头尖尾有损神灵形象的缺陷,古人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了角、须、尾鳍以及把背部纵向排列的突起角质棘刺也变换成锯齿状背鳍,并拉长躯体以渲染气势,充实装饰效果,于是扬子鳄就被塑造成了传说中描绘的张牙舞爪、能腾云驾雾的龙形象了。虽然经过艺术夸张后,龙与现实中的扬子鳄有了许多不同之处,但对比之下,仍可看到扬子鳄&&长颚、尖牙、披鳞、利爪等主要特征。
后来黄河流域由于人为破坏生态,刀耕火种,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气候变冷,适宜于暖湿环境的扬子鳄难以生存便逐渐绝迹了(现仅存于我国安徽省南部)。我读史记时看到古人记载在汉代时还经常看到有&猪婆龙&出没,&猪婆龙&即扬子鳄。
扬子鳄生活在河湖沼泽地带,《左传》中&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就是指龙(即扬子鳄)与蛇是同样生活于类似环境之中,习性相近的两种动物。
《说文解字》中描述&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世界上仅有扬子鳄与密西西比鳄两种生活在温带需要冬眠的鳄。因气候原因每到初冬时它们便进入冬眠期,当春天(农历二月)大地解冻时,蛰伏了一冬天的它们开始外出活动,同时也到了黄河流域开始下雨的季节,先民们把二者也联系在一起,于是就有了祭祀&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
还有种种,不一一例举,因此,我倾向龙的原始真相是鳄鱼说。
我想到,读史书时的疑问,在古书中记载的二三千年前的中原一带,还有鳄的身影。但后来就不见踪影了,什么原因?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落后的生产力和人的生存发展矛盾尖锐,若逢天灾加人祸,更是如此,史记上多次记载了人吃人的惨剧: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 汉武帝鼎元三年(公元前114年)──&关东郡国十余,饥,人相食。&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关东郡国十一,大水,饥,或人相食。&饿急了人都可以充饥,鳄等更在劫难逃。鳄的灭绝原因恐怕就是让人吃光了。
据考古学家李京华先生在《龙与考古研究》(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会议论文)指出:从汉代到宋代之间,古文献中出现龙的事例&粗略统计:汉代见龙15次69条,三国1次,魏晋15次48条,前秦和南朝2次,唐代3次,宋代1次。宋代以来,人们只能从绘画、雕塑、讲故事中了解龙的形象&。李京华先生又写道:&前述历史上见龙的记载,最晚的一次是北宋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是一条很小的小龙,以后的文献中很难见到见龙的的记载,这与蜥形鳄在中原地区的绝迹的时间竟然如此一致,这不会是偶然的巧合。&这里所说的&蜥形鳄&就是扬子鳄或鼍。《说文》曰:&鼍,似蜥蜴,长丈所(许)&可证。
人的认识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我在读汉史时,曾关注过有关&出现龙&的一些记载,古人言之凿凿,并没有说假话的迹象。我是相信他们的记载的。
下面是有关伏羲西来的考证:有学者指出,起初,同属古西羌族的伏羲氏族和华胥氏族都在今甘肃天水地区及其附近活动,后来融合、重组成一个较大的伏羲部落集团。促成其融合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战争。而伏羲部落是胜利者。
那么伏羲部落集团又如何由甘肃天水迁徙到河南濮阳呢?目前的研究由于资料的缺乏还只是一些设想:大约在七千多年前,在天水一带生活的,属古西羌族的伏羲氏族和华胥氏族已初步融合为一个伏羲部落集团,从大地湾遗址考古发现的文化遗迹看,其文化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为了扩大其生存空间,大概在距今六千六百到七千年前之间,曾有过向东和向南两个方向为主的迁移或征伐,可能还有向西的迁移。下面只谈向东、南两个方向的迁移。
向东迁移的路线是从天水秦安出发,沿渭河而下,然後沿黄河而下直抵古雷泽的西岸。上述的陕西华县元君庙、渭南北刘、临潼白家等很可能是伏羲部落集团在迁移过程中留下的遗迹。伏羲部落集团之所以选择了濮阳作为其基地,是因为水域辽阔的雷泽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水产品,又是一个阻隔与东方的东夷各氏族集团发生直接冲突的隔离地带,而西面的黄河又是一条抵御西部各氏族部落的天然屏障。
当伏羲部落集团到达雷泽西岸时,雷泽东岸的海岱地区,已接近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大汶口文化。
公元前4300年左右,泰沂山南、北的两种文化已融合成统一的大汶口文化共同体。可见,当伏羲部落集团到达雷泽西岸并建立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时,雷泽东岸的大汶口文化已接近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
有关伏羲氏太昊帝都邑的地址问题。
按常理推想,六千五百多年前伏羲王朝的都邑应与伏羲冢很接近,甚至二者就是同一地点。历代学者均认同《帝王世纪》的&伏羲都于陈&的说法。但陈为何地则可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为陈州说,认为伏羲都邑在陈州,即今河南之淮阳。在濮阳伏羲遗址发现之前,大多数学者都赞同此说。一为陈留说,此说认为陈是指今河南开封以东之陈留为志所的古陈留郡。现在看来,陈留说更接近考古事实。但都没有听说伏羲的都邑是在成纪或今甘肃秦安县的。这说明伏羲在东征之前还没有称帝。是到濮阳之後才获得天命而成为天子的。
伏羲部落集团向南迁移的路线也是从天水秦安出发,南渡渭河,穿过陇南山区後,又可能分成两支:一支沿嘉陵江上游及其支流白龙江南下入川,这一支成了後来巴蜀文化的上源。他们也是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如彝族、纳西族、白族、藏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的上源。有的至今还保存着伏羲、女娲为其祖先的传说和虎崇拜的文化特徵。如彝族就自称是羌人後代,并盛行白虎崇拜。另一支向南路线是:沿汉水南下到江汉平原及鄂西山区而成为後来屈家岭文化和楚文化的上源。这两支後又在长江三峡地区汇合形成了巫山大溪文化。
伏羲集团的迁移与濮阳西水坡遗址的龙虎文化有何关系呢?
根据陈久金先生的研究:甘南天水一带为古西羌人生存的根据地,伏羲应看作古羌民的祖先。他认为&汉文中伏羲之羲(写作戏、曦)、羲和之羲、西王母之西、和觋巫之觋,均出自古羌语有知识的人或部落首领一词,至今彝族语汇中仍然使用&&现代凉山彝族奴隶主称为西波,女奴隶主称为西摩&&近代称彝族首领、巫师为细、信、西、溪与汉族上古文献中的羲、西、觋是一个意思。&(详参其所作《华夏族群的图腾崇拜与四象概念的形成》&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年第一期)。
自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以来,特别是在1995年的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会议中,学者们一致认为M45墓主为巫觋,由上所论,巫觋无疑就是伏羲了。可见,认定M45墓主为伏羲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羲又作虑戏、虑羲或宓牺等,此处的虑或宓均读伏。《说文解字》释虑曰:『虑,虎貌,从虍』。段玉裁注:『房六切,&&虑、伏古今字,&&是虑之与伏古来通字』。陈久金先生认为:『伏羲的名称就带有虎的含义』。无疑,古西羌人是崇虎的民族。这种虎崇拜传统,至今还保存在彝族、纳西族、白族、土家族等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中。至今四川、贵州、云南及鄂西、湘西的大部分地区的方言中,虎和伏的读音完全相同。他们读虎为fu。这样,他们对伏羲和虎羲的读音就完全一样。应该说,这些地区的文化较多地保存了古西羌人的虎文化传统。直到今天,彝族还是以白虎为图腾,每逢节日或祭祀,他们都要供奉白虎的画像。
现在再来进一步解释龙虎墓的文化意义:45号墓中的龙和虎不仅代表天上的星象,也象徵古西羌民族东征到中原後,由于地理环境和民族人文环境的变化,逐步与雷泽周围的崇拜龙的民族的融合。
这种融合了崇虎的西羌民族与崇龙的东夷民族,融合了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包括北辛、後李文化)的综合文化特徵,突出地表现在濮阳西水坡的龙虎墓中。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基础。因而中华传统文化也可称为龙虎文化。
综上所述,龙虎的身上荷载着伏羲文化的内涵,这才是龙虎相交图的真相。
一枚小小的花钱,一个看似简单的图案,其身后竟如此深远的文化内涵。不少花钱身上确实承载了中国古文化的某些信息,这是值得重视的。当我结束这段文字时,愈加感到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催人努力,让祖先遗留下的每一个佳泉在我们的笔下生花、重放光芒。
(配图:龙虎1、龙虎2、龙虎3、龙虎对峙镜、南阳汉画馆龙身伏羲像、坐在龙虎座上的西王母)
(注: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
Copyright (C) 2014 每日经济新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北京: 010-, 上海: 021-, 广州: 020-, 深圳: 9, 成都: 028-
400-889-000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虎文化名家艺术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