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海宁台每天下午放的节日当中有一个小孩唱的英文歌曲叫什么?

(转)海宁的风俗习惯
&& 不知道是几十年代的旧东西,不过挺好玩的,其中一些习俗已经不复存在,有的还在延续……
第一节&&生产习俗&
&&&&一、农业&
&&&&烧田会&&旧时农村,在农历正月间,农户在田头、田埂上或路边堆起稻草,于黄昏时点燃,年轻人则高举燃着的小草把绕田奔跑,观者齐呼:“烧啊烧,跑啊跑,今年年成格外好;跑得快,烧得高,三石六斗稳牢牢(有把握)。”此俗建国后虽废,但保留了“烧草作肥”、“燃草驱虫”等积肥、灭虫措施。&
&&&&开秧门&&拔秧时,秧把由两小把扎成一大把。在两把合拢处留有缺口,俗称“秧门”。插秧第一天为“开秧门”,象征一年农时开端。插满秧上岸时,如手中还有余秧,就全插在田岸边,称为“多秧”,以示今年粮多,并可供耘田时补缺株。&
&&&&关秧门&&插秧结束之日,称为“关秧门”。务必在当天下午三四点钟将秧插完,否则认为不吉利。最后插秧的田块俗称“汰脚田”,意为此田种好后可以洗净腿脚,穿上鞋袜。50年代耕作制度变革后,“早稻不种六月(公历)田,晚稻(插秧)不过立秋关”成为习惯。&
&&&&哈头计数&&即“车水号子”,俗称“唱哈头”。其计数方法是“唱中有数,数增唱变”,“转一哈一起”进位。在水车轴轮齿板上做一记号,再在车链挡水板上做一记号,车链运转12次后,两个记号相逢称一哈,逢“哈”即唱。十七哈为一起,踏完一起,换班休息。唱哈头,以每月开放的花名作为数序,如一哈即正月梅花开,二哈为二月杏花开,以此类推至十哈十月芙蓉花开,十一哈起以十月加正月至七月的花名合唱,如十一哈唱成芙蓉梅花开,一直唱到十七哈芙蓉鸡冠花开为止。哈头歌域宽广,旋律流畅,节奏稳健有力,1955年3月,浙江民间歌舞团邀请湖塘乡谢金田、周喜康两位善唱哈头的青年农民,赴全省各地直至北京演唱。&
&&&&二、养蚕业&
&&&&长蚕花&&“长”,生长、增长。蚕农收蚕蚁时,用桃叶(俗称“长头”)切成细丝,再将灯草芯剪成碎末,撒于蚕种上,旁边再放一杆秤。当蚕蚁爬上“长头”,用鸡毛轻轻将桃叶丝连同蚕蚁掸下,放于蚕箉。此俗称“长蚕花”,沿习至今。&
&&&&戴蚕花&&旧时用彩纸剪扎成一种如绣球状的纸花,戴于养蚕妇头上以图吉利,俗称“戴蚕花”。此俗据民间传说乃春秋时西施所创,后逐渐演变为蚕乡妇女的一种特殊装饰。纸花有自制,亦有工匠专制。农历二月初五至初八,袁花、黄湾、皇岗(今属朝阳乡)一带农妇尤为风行,今已鲜见。&
&&&&蚕熟夜&&即“清明夜”。家家屋檐下插桃柳枝,谓之“插长头”。祭神除供三牲外,增置一只“蚕花盘”,内盛蚕种、铜钿、蚕花毛(过年时鸡尾上拔下的长羽),俗称“三宝”。蚕种用红绸包成四方,上放一根“蚕花毛”。旁放二十四枚铜钿,表示能获“蚕花廿四分”(意为丰收)。&
&&&&蚕熟夜沿用铁器在房前屋后翻土,称“动响土”,意为可避蚕惊;也有在自己门口用筷击碗,口呼“猫咪”,意为可避鼠害。凡请蚕娘者,均与主人共食“蚕熟夜饭”(即清明夜饭),除荤菜外,还需食与养蚕有关的菜肴,并有诸多口彩,俗称“蚕菜”。如螺蛳,谓蚂蚁尽收螺蛳壳;马兰头(鸡儿肠),谓眼目清凉看好蚕;发芽豆,谓今年养蚕有发头;长粉丝,谓宝宝吐丝长又白;剥白蛋,谓做出茧子像鸭蛋;“清明茧”(糯米粉制的茧形圆子),谓采得茧子万万千。&
&&&&蚕禁&&养蚕季节,农户互不来往,禁止陌生人进蚕房。买进的桑叶,要用桃枝在桑叶上轻鞭三下,以示辟邪。养蚕期间,忌说“亮”及其同音字,因“亮蚕”为蚕病;忌说“僵”及其同音字,因僵蚕即死蚕;忌说“爬”及其同音字,因蚂蚁会爬上蚕匾咬蚕和死蚕要扒掉;忌说“老鼠”,因老鼠要吃蚕。&
&&&&祛蚕祟&&斜桥、周王庙一带,养蚕前一天,夜间用手在石灰水中浸湿,然后在蚕室门窗上按一个白手印;黄湾、袁花一带,则在蚕房门口和蚕柱上挂蒜头、菖蒲、桃枝,并用一把菜刀剁于蚕柱上;马桥、石路一带,上簇以后在大门口摆“蚕饭”。意思均为辟邪驱恶。&
&&&&望蚕讯&&蚕“大眠”至上簇(有的地方至缫丝),各家至亲好友,携带糕饼、粉丝、水果等礼品,相互往来作客,称“望蚕讯”,意为丰收在望。硖石一带习惯送糖馅包子,另加鳓鲞一条,寓意“立想”。斜桥一带则习惯送尖角粽子,外加秧凳、秧伞和腌鸭蛋,意味着农忙开始,预祝蚕田双丰收。&
&&&&三、渔业&
&&&&渔禁&&渔民有许多禁忌。如渔船经过桥洞,忌开口(意免冲撞桥神);渔船靠岸过夜或次日开船前,在船头上用篙子在水中向左右和前方划三划(意出门吉利);吃鱼时忌将鱼身翻转,并不食黑鱼(意谓不翻船,趋吉利)。&
&&&&渔家新年&&新春第一天开船捕鱼,家家在船上放鞭炮烧香,并将一条黑鱼放生,视黑鱼游的方向,作为第一次出船捕鱼的目标,但须先往东开,再驶往黑鱼游去的方向,以示吉利。&
&&&&四、手工业&
&&&&拜师收徒&&旧时手工业者,人人都要拜师,俗称“跪过红毡毯,才算有出山”。先由介绍人(俗称“荐头”)推荐,再择吉日拜师。届时,学徒携猪肉、面条、红烛、红枣、桂圆等礼物随介绍人到师傅家,引见师傅,签置“关书”(合同书),然后举行拜师仪式,点燃红烛一对,师傅上坐,学徒跪于红毡,向师傅行叩头礼,礼毕,介绍人将红枣、桂圆分赠在场的师傅和师兄门,意为结缘,再由师傅带领学徒拜见师母,引见各位师兄长辈,最后在师傅陪同下祭拜祖师爷,如木工祭鲁班、泥水祭张班、理发祭罗祖、药工拜药王等。学徒第一年作师傅家杂役,第二年如收新徒,才开始学艺。学徒满师后,由家人出资办一桌酒席,酬谢师傅,称为“满师酒”。此俗建国后仍沿袭,但仪式已改革,师徒关系建立在尊师爱徒的基础上。&
&&&&求职&&旧时外地来的手工业者求职,须按行业找同行店坊,向主人自陈师门及求职意向,主人如感合适,即雇佣,如不中意,则向其他同行推荐。若无人收留,即由主人供应“两餐一宿”,次日奉送盘费,打发其另谋生计。&
&&&&辞退&&旧时店主或业主辞退一年以上长工,要选择在农历正月初四接财神之日。是日,不使拜财神者,即为辞退。
第二节&生活习俗&
&一、衣、食&
&作裙&农村中老年男女,春秋冬均喜穿作裙。形似围裙,一般用蓝色土布制成,裙腰阔约二寸,裙长盖至脚面,上缝各类花纹。今已少见。&
&花头巾&黄湾、朝阳、马桥、石路一带乡村的已婚妇女均喜包花头巾。采用蓝底白花土布,大小似毛巾,可代帽。沿袭至80年代渐废。&
&钉鞋&民国前期,农村少见套鞋,多见钉鞋。该鞋用多层粗布加硬衬制成,外用桐油涂抹,形似元宝套鞋,鞋底钉有数十枚防滑半圆形铁钉,可套于布鞋外穿着,代替套鞋。建国后逐渐少见,今已绝迹。&
&芦花蒲鞋&取芦苇之花束编织而成,一般套穿在布鞋外,保暖性好,颇受中老年人喜爱。建国后渐绝迹。&
&箬壳鞋&旧时流行于袁花、黄湾一带。由箬壳编制而成,鞋帮浅,轻便,可代雨鞋,但不耐用。&
&主食&以大米为主食,麦粉类、甘薯为辅。旧时食单季稻米,也有喜食冬舂米(米经加温发酵),煮成饭松软爽口,易于消化。50年代末,耕作制度改变后,改食双季稻米(多数喜食晚稻米)。为调口味而常在大米中掺猪肉、蔬菜、杂粮等煮饭或粥。逢年过节有制作糕团、馄饨、粽子、年糕(糯米为主)等习俗。餐次一般为一日三餐,农村农忙时一日四餐(下午加一餐点心)。&&
&&&&茶馆&旧时茶馆遍布城乡。民间有饮早茶、吃品茶(是调解民事争执的一种形式)的习惯。硖石还设有行业性茶店,如泥工、木匠茶店(店堂内分别供奉鲁班、张班塑像),土丝生意牵头接客茶店等。建国前硖石镇有大小茶店68家。建国后茶店渐次减少,行业性茶店今已绝迹。&
观潮船菜&流行于民国时期。常用菜肴有小白菜芋艿、粉皮鲫鱼、菱烧豆腐、咸菜豆板泥、粉虾仁、水晶蹄胖、芙蓉蛋汤、红烧鳗鲡等。&
&二、住、行&
住房&传统的农村住房大多为上梁下柱,砖石或泥打墙的木结构,但形式全市东西部有别。东部一般为平房,楼房较少,普通民房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五至七路顶平房,均一进(俗称“一埭”)为满,单独立户(除非兄弟两分家后将三开间、五开间一分为二,才合户居住)。五开间,东西两间为卧房和灶间,正中三间相通为堂屋(俗称“大门间”,养蚕和婚丧大事在堂屋举行);三开间,东或西间为卧房和灶间,其余两间相通为堂屋。屋前有“狭廊”(一米左右),两侧多建披屋(俗称“过路”),亦称“厢房”。富户均以“墙门堂”作别称,即在两侧“过路”南墙之间建一中间有厚板大门(俗称“墙门”)的围墙,中间围有天井,以两“过路”作灶间或佣人住房。市西部一般为平房、楼房联户相依,每户一至三开间的七至九路顶楼房,也有前面为五路顶楼房其后为平房的。平房有二进、三进的结构(俗称“肚肠屋”),一进为堂,二进为房,三进作猪羊舍兼柴房。也有单独立户的,结构与市东部不同,即前为阔廊,正屋后三分之一处拦腰相隔作为房间或灶间。80年代以来,全市的富裕农民大多建成二或三层的楼房,结构也愈来愈趋新式。&
&建房&民间建房造屋,破土前先祭土地,翌日动工排磉(奠基)。先排四块“柱石”,然后开始全面建造。&
上梁&须选在吉日辰时,先祭土地,鲁班台上供三牲、马幛(蚕神码)、活鲤鱼一对和米粉制作的上梁元宝、“撑梁糕”(阔约30公分,长与小桌相齐)。台脚下缚活鸡一对。然后在爆竹声中上梁,老木匠边唱边将喜果喜糖和上梁元宝从空中撒下,称“甩上梁元宝”,众人争抢,热闹一番。房主给木匠送红包,并设宴招待亲朋,称“吃上梁酒”。今祭土地的仪式较简单,但放爆竹与吃上梁酒的习俗仍十分讲究。&
迁居&均以爆竹鞭炮庆贺,并邀亲朋吃搬家酒。第一件搬进新居的物件一般是马桶,俗称“子孙桶”,意为子孙绵衍;也有先搬帐子、算盘的,意为“长子可算”,均取吉利口彩。&&
过街楼&又名“跨街楼”。楼层跨街而筑,可以居住。楼下街道两侧可设店铺。旧时硖石米市街,全长里许,均筑有过街楼,后因疏浚市河而拆除。&&
&&&&水阁&又名“吊脚楼”。城镇河畔池旁均有此建筑,乃将屋的一部分延伸到水面,以木桩或石柱支撑。其特点,少占地,夏凉爽,便汲水。&&
&&&&门扉&俗称“摇闼”,紧贴屋门,为门外之门,高低为门的五分之二许,木制花格式,用桐油或油漆涂抹。市东部农舍均有此装置,以防动物进入屋内。&
绳拉渡船&旧时乡村河港浅狭处设有绳索拉拽的渡船,俗称“无人(艄公)渡船”,多为热心公益者所置。船身两头方形、平底,一次可载8~10人。船两端各用一棕绳系于岸上,乘者可自行拉向对岸。&
轿子&旧时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分官轿、彩轿(俗称花轿)和小轿(俗称凉轿)。硖石在清乾隆十二年(1747)前已有花轿行,至光绪年间()轿行达7家。轿行除租赁业务外,尚有承担接送官员的义务。20年代后轿子渐被黄包车所取代。
第三节&礼仪习俗&
&一、婚嫁&
&提亲&旧时媒人向女方说媒提亲,称“讨庚帖”。先由媒人将女方庚帖(红纸写上女方出生年、月、日、时,俗称“时辰八字”)送至男家,男家将庚帖连同儿子的“时辰八字”请术士(俗谓“算命先生”)占卜,称“排八字”。如双方五行不相冲克,则婚姻可成,谓“合婚”。建国后农村仍有提亲,但手续已简化。城镇青年,多数自由恋爱,也有经介绍后相识,俗称“找对象”、“谈朋友”。&
传红&订婚的俗称。即定期送礼订亲。男家备金银首饰,礼款、茶果等聘礼;女方亦以喜糕、靴帽、文具等为答谢。届时男家设酒席招待至亲及媒人。建国后男女青年拍“订婚照”、选购衣料等增多。&
话亲&提前半年选定做亲(结婚)日期,由男方托媒人至女家商定,女家往往设辞推托,要媒人来往数趟,藉以提高女子身价或多争聘礼。女方正式允诺后,出允帖,男家则设“话亲”酒招待媒人。&
行聘&俗称“掸礼”。于婚前1~3日举行。男家备服饰及礼钱由媒人送到女家。女家惯说礼钱太少,男家再增加,趣称“连升三级”。行聘毕,男家设“待媒酒”,由至亲相陪人席。&
&妆奁&结婚前一日,女家将所有嫁妆陈列于大厅上,按习俗以橱、箱、扛(2人为1扛)、挑(与扛成倍数)分类排列妥当,俗称“发嫁”。农村称“行嫁”。嫁妆一般分一橱四箱、二橱八箱、四橱十六箱和全副嫁妆等档次。农村则分二扛四挑、四扛八挑、八扛十六挑等,其中有摇纱凳、拔秧凳、拔秧伞等特殊嫁妆。建国后,嫁妆数量视经济条件而定,物件渐趋实用、新式。&
&做亲&俗称“好日”,即结婚。仪式隆重繁冗。&
(开面)&婚日早上,新娘第一件事是开面,俗称“开光”。由一父母双全的妇人,用一根丝线折成双股,在新娘脸部绞去汗毛。今多数在理发店烫发和美容。&
&(迎亲)&婚日早晨,男家吃过早饭,锣敲三遍(称“催锣”)后用船或花轿往女家迎亲,有媒人、陪亲、鼓手、乐人(吹乐者)、掌礼、帐房等同行。旧时硖石还在花轿后面抬一对灰鹅,意为成双成对。市东部地区,新郎都不上门迎亲,只给抬轿人增加一个“稳轿封”(为使轿抬得平稳,不难为新娘,而付的小费),以求安全稳妥。建国后迎亲仪式从简。今城镇逐渐使用小汽车接送新娘,农村亦有仿效。&
(哭嫁)&新娘临别之时要与母亲哭着分手,称“哭发、哭发”。建国后仍沿袭。&
(撒喜钱)&花轿抵男宅。男家须备钱数百,撒向花轿,谓之“撒喜钱”。今则用红、绿、金等色纸撒向新郎新娘头上,也有撒硬币的,但不用二分币,以隐讳“二婚头”。&
(婚礼)&俗称“拜堂”。新娘由喜娘搀扶、新郎由掌礼指挥,先在佛前行三跪九叩首之礼,然后相对行礼,名曰“拜对经”。是日,男女家均办筵席,称“吃喜酒”。建国后,“拜堂”礼废,婚礼形式不拘。一般由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新郎、新娘对鞠躬,依次向主婚人等行礼,证婚人、新郎、新娘、来宾讲话。但喜酒必办。今城镇喜酒盛行饭店、酒家包办。&
&(结缘)&旧时婚礼期间,新娘在介绍人或喜娘引导下,依次向男方父母、舅父母、姑父母跪拜,再与其他长辈、晚辈贺喜者见礼,称呼一声(俗称“开金口”,亦谓“见面”),并赠送礼物(糖果、糕点之类或刺绣品)。公婆、长辈向新娘赠红包。新娘向晚辈赠红包。今跪拜之礼已废,见面和赠红包之俗仍存,一般不举行仪式,亦有在吃喜酒时进行。&
&望朝&亦称“望烟囱”。结婚之日,新娘的兄弟于下午至男家看望姐或妹。民间传说,从前有个新娘到男家,次日烧早饭时,灶内冒烟不起火,原来夫家故意用稻草堵住烟囱,后形成女家至男家“望烟囱”之俗。建国后,农村仍沿袭此礼节。&
&回门&结婚次日,夫妻去女家回拜,俗称“回门”。女家摆酒席,招待亲朋,称“回门酒”。新郎按辈份逐一敬酒,凡舅舅、姑夫等,均要给新郎赠送“见面钿”。&
&陪相&结婚第三天,新郎、新娘在婆母陪同下,至新郎外婆家,并随带一桌酒席,称“孝敬酒”。如外公或外婆已故世,要将酒席供于墓前,燃香点烛祭拜,称“上花坟”。&
&&&&&蹲月&婚后一个月,新娘单独回娘家住一个月,俗称“蹲月”。新娘在蹲月期间,为结婚时给过见面钿的长辈各做一双鞋作为回谢,俗称“亲鞋”。&
歇夏&婚后第一个夏天,新郎送新娘回娘家住一个夏天,称“歇夏”。这期间母女畅诉衷肠,俗谓:“女儿回娘家,三日三夜说不完话。”歇夏后一般不再称“新娘”。&
人赘&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人家,招婿入门,男子改姓,成为女方家庭人员,称“入赘”,亦称“招女婿”。女方称“坐家姑娘”。男方在家庭中没有作主之权。建国后男到女家,得到社会支持,家庭中男女地位平等。&
再醮&即寡妇再婚。旧时封建礼教视为不贞,丧夫再嫁贬称“二婚头”,离婚再嫁贬称“活切头”,携带的子女贬称“拖油瓶”,在社会上低人一等。男方入赘寡妇家称“拜孤孀”。再醮也由媒人说合,然后邀几个朋友,买个猪头,祭祖宗,吃一餐,婚礼简单。建国后实施婚姻法,寡妇再婚受法律保护,并得到社会承认。&
&并亲&如一家兄弟两对夫妻,一对丧夫,一对丧妻。剩下一夫一妻结成夫妻,称“并亲”,亦称“接亲”,也有未婚之弟娶丧夫之嫂或未婚之兄娶丧夫之弟媳,分别称“叔接嫂”,或“伯接弟媳”。旧时穷人无力婚娶,以并亲形式成亲者较为常见。&
&二、生、育、寿&
催生&孕妇临近分娩(一般为半月至一月前),由娘家送来婴儿衣服及红糖、胡桃、鸡蛋等滋补品,名“催生”。如逾一月仍未分娩,俗称“赖生”,娘家还须第二次送礼催生。&
诞生礼&婴儿诞生,必用红脚盆盛温水沐浴,随后裹入襁褓(男孩加算盘、历书,女孩加剪刀、尺,然后过秤,记录重量)。建国后孕妇去医院分娩,仅秤婴儿体重,旧俗已废。&
三朝&产后第三天。由女方舅家送来糯米、赤豆、红糖等,煮成糯米饭,然后点香烛斋佛,称“做三朝”。礼毕,将供品分赠给邻居,称“分三朝糯米饭”。&
舍(方言读如“所”)姆汤&产妇分娩一个月内,至亲均需拿鸡蛋(单数)、红糖、胡桃、桂圆、面条等给产妇作滋补品。建国后此俗仍沿袭,今礼品日趋高档。&
满月头&婴儿出生一个月,称“满月”。由外婆送来三角包子(米粉糕)、百子炮仗、香烛等斋佛祭品,先设桌供神,后由父母抱着婴儿撑着雨伞给神像拜揖,然后给婴儿剃头(称“满月头”),将剃下的胎发搓成小圆形,装入红色小布袋,挂在帐沿上以镇邪。三角包子分赠邻居。建国后,城乡渐改以摆满月酒庆贺,亲朋赠送小儿衣帽、绒线等物。&
寄拜亲&旧时有视五行、生肖取名、认亲的习俗。婴儿出生后,父母为其请术士排八字、算命、取名,将其五行中所缺者列名,如缺“金”取“鑫”、缺“木”取“森”等。并选择对其生肖吉利者认为亲属,呼寄爷,俗称结寄拜亲。亦有寄拜给神佛的,如寄给关帝唤“关宝”,寄给观音唤“观宝”等。建国后,排八字,寄神佛逐渐少见,取名多寓新意,结寄拜亲则论交情。&
做周岁&婴儿长至周岁,舅家送来米粉蹋饼、银制“百锁”、“长寿钱”、成套衣服等,其中“百锁”正反面铸有“长命富贵”、“关煞开通”等字样,直佩至结婚时方能开锁。其他至亲则送衣物、首饰等,称“周岁礼”。孩子穿上新衣,戴上百锁、项圈等,由大人扶着在堂前敬长辈(旧时亦有敬神像),然后穿过预先搭在屋檐下的竹梯,称“过关”,再由舅父抱至户外兜一圈。礼毕,设酒席招待亲友,称“周岁酒”。&
&成年礼&16岁生日时,吃鳜鱼,表示进入成年。长辈赠送礼物或钱庆贺。&
&过生日&每逢家人生日,多数习惯吃面条,称“长寿面”,煮时尽可能勿折断。小孩过生日,还加2个鸡蛋。70年代起城镇居民子女过生日,多数以送生日蛋糕、糖果等祝贺。&
&做寿&旧时富裕之家自三十九岁起逢“九”做寿。如三十九岁做“四十大寿”,四十九岁做五十大寿,以此类推。谓逢九是个关,提前做寿可以免灾,又因“十”是“贼”的谐音且含“满”、“足”之意,故有“做九不做十”之说。做寿仪式隆重,至亲均送寿面、寿桃(米粉制品)等拜寿。旧时还有“六十六岁时女儿要送六十六块肉”(将猪肉切成或划成小块)之俗。&&
第四节&岁时习俗&
&一、春时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年初一”。自凌晨至清晨,燃放爆竹,意为开门响亮。如遇单响或哑炮,必须补上一句吉语:单响谓“一举高升”。哑炮谓“闷声勿响大发财”。也有的补放一个,则叫“成双成对”。男子相见作揖,互道“恭禧发财”等吉语;女子相见万福,互道“称心如意”。是日有诸多禁忌:不扫地,夜不点灯,不吃汤泡饭,不打骂孩子,不动刀,不倒马桶,不淘米烧饭(只吃隔夜饭),不倒污水等。旧时尚有“烧头香”、“烧十庙香”、“斋佛”、“吃青果茶”等习俗,今废。&
吃年酒&农历正月初三至月半,邀亲友轮番作客,俗称“拜年”,亦称“吃年酒”。今从年初一开始即拜年,家有新婚者,春节前吃年酒。&
接财神&农历正月初四为财神日,凡商店均挂灯彩,点香烛,放鞭炮,以各种供品祭神。伙计被解雇或留用皆决定于是日。翌日早晨店主尚需设酒宴谢神。&
人生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生日”,又谓“秤人日”。是日悬巨秤,秤体重,并给小孩穿耳、戴环。今有增测身高、血压者。&
灯节&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八日为灯节,商店庙宇盛张灯彩,鼓乐喧阗,极为热闹。十五日最盛,民间有迎灯活动。建国后,县文化部门曾于、1985年主办规模盛大的迎灯会。硖石灯彩,制作精巧,历史悠久,驰名遐迩。&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燃放烟火,敲锣击鼓为乐,称“闹元宵”。亲友拜年至此渐止。深夜,家家吃桂花糖圆子,称“夜宵”,亦谓“元宵”。&
萝卜生日&农历二月初二,男女老幼都食生萝卜。长安一带尚有将萝卜抛过屋梁后,拾之而吃的风俗。俗谓二月二,吃萝卜,衣领少油腻,可治头痛病。&
轧太平&农历二月初五袁花和二月初八黄湾、皇岗(今属朝阳乡)均有“轧太平”习俗。因皇岗太平广福寺最盛,故有是名。是日百货云集,远近乡村男女老少咸至,摩肩接踵,以挤轧为快,尤以年轻妇女头戴蚕花最为醒目,有“越轧越发”、“养蚕大发”之说,故又称“轧蚕花”。此俗相沿迄今,但戴蚕花已鲜见。&
&百花生日&旧习相传农历二月十五为“百花生日”,以彩纸制幡,插台阶花卉间。建国后,黄湾等地发展果木,果农捡果树一棵,缚红布,插纸花,并轻轻连斩3刀,口念祝词,祈少虫害获丰收。&
清明节&遍插桃枝柳条于门檐或戴头上,家家用米粉拌青绿植物汁做团子,扫墓祭祖过清明。旧时清明夜,育蚕之家,还裹蚕种于棉衣中,睡卧时置身旁,谓蚕得人气才生长;亦有全家不举灯者,谓可免鼠咬。据清陈云骏《峡山图志》记载,硖石旧时尚有“清明前后十日龙舟角胜”的风俗,此俗“惟峡川所独”。&
&二、夏秋节日&
&立夏日&旧习相传立夏食樱桃、海螺蛳、面首鱼、立夏糕(松花糕)、麻球等。“烧野饭”,即于露天支锅煮饭,杂以蚕豆春笋等类,煮而分食,谓不忌夏。豆笋之类以在农家田地中不告而取为吉,俗谓“立夏饭,不算偷”。今已改在室内煮食笋豆腌肉糯米饭,仅有年轻人尚喜携炊具结伴游乐,在野外做饭就餐。&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天中节”、“重五”。是日家家吃粽子,悬钟馗像,插菖蒲、艾草,喷洒雄黄酒祛毒。儿童戴虎头帽,穿印花老虎衣,食“五黄”(黄鳝、黄鱼、黄瓜、蛋黄、雄黄酒)。旧时长安镇曾盛龙舟竞渡,清末渐废。&
&分龙日&农历五月二十为分龙日,举行水龙(灭火机械)演赛,称“水龙会”。民国11年《海宁州志稿》载:“袁花演剧于崇教寺,九坊水龙,结彩为亭,舁以供奉之,各坊竞以水龙验激射之高下,由来久矣,近硖石亦仿行之。”是日,硖石镇各坊房插香点烛,在乌龙像前祭龙,随即替水龙披红挂绿,由救火员簇拥推至北关桥参赛。民国15年(1926)后,赛前还由各坊派代表登西山至救火献身的义士汪润秋墓前祭奠。建国后,每年循例举行水龙会。1960年起,又增添田径、登高、灭火演习等项目,改称消防运动会。&&
七巧日&农历七月初七称“七巧日”,又称“乞巧会”、“七夕”、“重七”。晚上,妇女设瓜果相聚,在星月下穿针或浮针于碗水以得影为巧。青年妇女尚采荆树叶洗发,意为一年不生头虱。今部分农家仍沿此俗。&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谓“鬼节”。旧有“望亡人”、“烧阴香”等活动。市东部地区习俗,以农历七月十三夜接祖宗谓“接阿太”,即点香烛,供馄饨、水果、糕点至天明,翌日以荤素菜祭祀,称“过七月十三”。市西部地区则多于七月十五祀祖,称“过七月半”。中元节家家必吃甜馅馄饨,亲朋往来颇盛(仅次于春节),均互以馄饨馈赠,有“苦团子,甜馄饨”之说,意谓吃过清明团子农事渐忙,吃过中元馄饨农事渐闲。&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称“八月半”。家家团聚赏月吃月饼,旧时尚有天井设茶几焚香供饼果祀月之俗。民国16年中秋,硖石曾有祭月大典,在塘桥前搭台,用八仙桌供大盘月饼、香烛祭拜,民众汇集,仪式隆重。今祀月之俗已废。&
观潮节&相传农历八月十八为观潮节,男女老少纷纷至钱塘江边观潮。盐官最为热闹,八堡地段观者亦众。1962年后又增添老盐仓景点。俗传是日是潮生日,清代尚有地方官在海神庙祀神、占鳌塔下祭潮之举,民国时废。&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又名“重九”。硖石旧俗登高赏菊,在东山原智标塔前食重阳糕(粳米粉制成,菱形,上放红绿果丝)。另有插戴茱萸(又名山茱萸)的习俗,意可辟邪祛病。农村习惯以老菱、毛豆荚、黄南瓜、毛芋艿等煮食。今重阳节亦称“老人节”。&
&三、冬时节日&
&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称“十月朝”。旧俗上坟祭祖,其隆重仅次于清明节。是日,好游者凌晨登鹰窠顶(在海盐县境内)观“日月并升”。&
&冬至日&俗谚“冬至大如年”,多数人家备菜祭祖,仪式颇为讲究,一般要祭2次,先祭地主太太(老屋基过世的先人),后祭本家祖宗,长幼顺序叩拜,分次敬酒,焚黄纸、锡箔。冬至夜,吃糖胡桃鸡蛋或黄芪烧鸡等补食。俗谓“冬至进补、开春打虎”。尚有冬至前后腌制鱼肉的风俗,称“年鱼”、“年肉”。&
送灶日&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祀灶神,称送灶。家家烧赤豆糯米饭。至来岁正月初一或初三复祀灶神,称接灶。今送灶接灶之俗均废。&
&过年&农历十二月廿五至廿八,其中任选一天祀神祭祖,俗称“请年菩萨”。供品有肉、鱼、鸡(经过阉割的雄鸡)、年糕及干鲜果等,供桌上还须置红纸一方,大蒜一根,刀一把,炮仗四个,百响一串,点香燃烛,合家依次跪拜。至午夜,方燃烧纸锭,以酒酹地,鸣放爆竹表示过年结束。过年后,一般要贴年画和春联。&
除夕&春节前一日,俗称“大年夜”或“年夜里”。是日,备酒祀神像,并悬祖先影像于堂前,称“作年飨”。晚餐举家团聚,称“吃年夜饭”。在外亲人如不能及时赶回,要摆上一份碗筷,以示团圆。年夜饭菜肴丰盛,备8、12、16乃至24样不等,认为按4的倍数最佳,意取“四季平安”、“四季发财”。餐间要说最开心的吉利话。饭后,家长习惯用草纸替小孩擦嘴,称“净口”,意防出言不吉。饭后,长辈要给未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用红纸包),除纸币外,还放2个铜钿,称“压岁钿”,并给小孩剪指甲、洗浴,谓“除晦气”。除夕一般至午夜后才安歇,称“守岁”。同时留一灯彻夜不灭,并讲究水满缸,米满囤,饭菜有剩余。此俗今仍沿袭。
第五节&社会习俗&
&一、民间邀会&
标会&流行于城镇。发起人称“会发”,被邀集参加者一般十余人。按各人需用资金的迫切程度,进行贴息投标(贴息最高为20~30%,即二角至三角利息),各自将标额写于纸上,同时打开,以贴息最高的投标者得头会。下月会期,仍以贴息投标数最高者得第二会,以此类推。&
摇会&旧时城乡颇为普遍,参加者10~15人,确定会金数后,依次将骰子放入盖碗,摇动3次,以点数最大者得头会,每月逐期轮流,依此类推,得会者不重复。也有的一次摇成,按点数大小,顺序排定。摇会也有支付利息的,但为数很少,先得先付。大一点的摇会,还须摆会酒。建国后,此俗渐废。&
&二、庙会&
庙会,俗称“迎神赛会”,是旧时民间为消灾灭祸、祈求平安或纪念历史上为民捐躯者的一种祭典活动,盛于春季,但也有一年举行两三次的。庙会日期一般定在菩萨生日或占卜的吉日,唯诸桥刘猛将庙、许巷元帅殿在夏季旱荒求雨时举行。届时庙内香火鼎盛,庙外摊贩云集,并迎菩萨出庙巡游。有议会(亦称“看印”)、开会路、贴喻文、设供点、讨会令、正会、谢将等程序。有仪仗、大幡旗、台阁、提香(拜香)、五方、龙灯、荡湖船、武术表演、民间乐队以及香客组成的迎游队伍。建国后庙会废,有的演变为物资交流会。&
旧时影响较大的庙会有“盐官双忠庙会”等六个。&
盐官双忠庙会&庙祀张巡、许远(海宁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举行庙会。&
安国寺观音会&盐官安国寺(俗称“北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九(俗谓观音诞生)有观音会,先一日进香者杂坐殿庭以待天明,谓之“宿山”。会日,商贾设摊于寺周,人群喧闹,谓“游北寺街”。抗日战争前最盛。&
林家亭子庙会&斜桥云林庵俗称“林家亭子”,祀张六相公(传说宋时因治理海潮有功,谥缓佑大帝运德海潮王)。民国期间,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或十四举行庙会,会期3天,故事百堂(边走边演节目近百个),累计路程全长百余里,民众多达数万人。&
&郭店柳头会&每年清明后十天,郭店黄梅庵举行乡傩、迎神出巡,周历乡村,旗伞、抬阁、龙灯、仪仗等极盛,远近士女盛饰往观,称“柳头会”。&
&周都司庙会&黄湾乡黄山上周将军庙,亦称“周都司庙”。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剽掠袁花,都司佥书周应祯奉檄统兵驻崇教寺。倭退据石墩。周追剿中伏,负伤而殁。明万历末年(1620)里人建庙塑像以祀,每年农历四月十六奉祭,形成庙会。&
常王庙会&许村常王庙,祀常、缓两姓神,乡人均称“大明王”。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三,海宁、桐乡、余杭毗邻地区至此庙祭祀者甚众,庙会极盛。民间传说,清代有批官粮船运粮经此,适值灾荒,常、缓两姓解粮官将漕粮尽数发放给饥民,然后投河自尽,民间建庙塑像以为纪念。建国后祀神之俗废,形成物资交流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听的英文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