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狂人日记有感,读这本书有什么好处?

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
您当前位置: &
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
发布:&|&分类:&|&
  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一)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林耀华的《金翼》,那是一本小说形式的学术书,好像是人类学还是社会学方面的吧。那本书也是讲了一个故事,但是在故事中从学术的角度反映出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社区的经济等方面的变化。读《平凡的世界》也给了我这样一种感觉,虽然这是一本小说,但藏于小说背后的,时不时得露出些端倪的广阔而又深厚的社会背景使这本书不再仅仅是一本小说那么简单。  《平凡的世界》在讲述以孙家为主的一系列人的一段有喜有悲,有得有失的生活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那十年间中国农村得生活和变化。读来都能感受到当时中国大地上曾经历了怎样的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  《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是七五年至八五年。发生地点在广袤的黄土高坡上一个叫做双水村的地方。基本上整部小说是写双水村的变化和双水村的人。在这个十年里,中国又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双水村及双水村的人是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缩影。在那段年代里,文化革命结束了,邓小平上台执政带来了改革开放。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这本小说来的路遥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路遥并不熟悉,对他的印象只是在一次次的考试中背诵着的那句话&&路遥。而这次读了《平凡的世界》,才使我对路遥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赶忙查了很多他的,现在一个有血有肉的路遥终于出现在我面前了:  路遥,陕西省清涧县人,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文革开始后受影响直到69年底才回到家里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开始文学创作,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并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现在如果让我总结一下自己对于这本书的感受的话,我想我会给出这样的两组词:和;平凡和伟大。  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二)  这本书还没有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已经想要写些东西了。说来也怪这本书只记述了10的时光里所发生的故事,而相比之下《明朝那些事》300多年的故事读下来,我虽有诸多感想但却从未想过要写篇什么,后来似乎终于有点明白,我之所以对于这本书&情有独钟&是因为其中部分内容与我这个青年的成长有着一些共鸣之处。呵呵,看来我真是一个自私的人,连看书都只对和自己有关的东西感兴趣。  其实当第一眼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这本书的主题之一便是&转变&,因为这本书开篇第便是:&1975年&很多人都知道在这一年之后的日子里都发生了许多关于转变的故事:社会的转变,价值观的转变,人物命运的转变,同时书中也描绘了很多我并没有想到的转变:人物情感的转变,青少年由青涩向成熟的转变等等。我想特别提一下的是那个年代的社会对于许多青少年命运转变所起到的作用,无疑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对于那些意气风发的人来说,这种作用是不值得赞美的,它使人们失去了太多太多。但从另一方面考虑,他却磨练了这些孩子们的心智,强壮了他们的体格。苦难,使他们理想的翅膀不再华丽而丰满,但却结实而有力  关于田润叶和孙少安的,从它初露端倪的时候,我就隐隐觉得会是一个悲剧,但想到书的名字&平凡的世界&,觉得它应该是一个平凡的幸福结局,但看到后来忽然明白,我这种&平凡观&实在是太过狭隘了,在作者笔下所发生的故事:青梅竹马的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相敬如宾许久的夫妻最终分离,相爱的人必要经过重重波折才能走到一起&&一切都是那麽的不完满,但又是那麽的顺理成章。太阳底下没有新的事情发生,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平凡的,当我们孜孜不倦祈求快乐的时候,殊不知悲伤与痛苦其实也是一种无法逃避的美好。月有阴晴圆缺,如果说幸福与完满是人道的话,那么悲欢离合则是天道。面对纷繁的人世,我们唯一也最应该做的便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孙少安无疑是可鄙的,当他说出弟弟在外面闯荡是不务正业,当他决定赞助两万元钱仅仅为了一部电视剧的片尾可以出现他的名字。相信大多数人一定觉得这是一个头脑中充满了小农思想的人。可是当我们仔细思考之后便会发现这个男人背后的有两个字,那便是&牺牲&啊。几多年以前,有那么一个成绩优秀的男人,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为了亲人能够追求梦想过上好的生活,毅然决定放弃学业,担起家中主要劳动力的大旗。那个男人便是孙少安,虽然有几分是生活所迫,但相信他做当初那个决定的时候,想得更多的是为了家里人。正是因为有了他的牺牲,他的父母最终可以过一分安详的生活,弟弟和妹妹可以不受羁绊的追求理想与爱情&&,反观他则失去了太多太多:一份美好的前程,一个青梅竹马的恋人,更让人心痛的是当他做出本段最开始描写的那两件事时,某种程度上他也失去了一个人最宝贵东西之一的思想&&因为人的无限可能性,他失去的实在太多太多。《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瞿恩说过一句话,其大概意思是:我和理想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我实现了我的理想;一种,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前者自不必说,是值得赞美的,但后者在我看来则更显伟大,它不再是以&我&而是以&理想&为主体,为了大家的理想能够实现,而甘愿牺牲自我。可能当那个理想实现的时候,&我&却已牺牲无法从中得到任何好处,但正是因为有了无数这样的人,我们的梦想才能够得以实现啊。可能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有多么伟大,连孙少安自己都没有察觉,人们对于那个至今仍躬耕于土地上的小农民究竟是怎样的可爱依然无法理解。但正如那句话所说的:&真正的善良是不计回报的,包括在理解上的回报,阳光普照山河并不需要获得山河的理解;春风吹拂大地,也不在乎大地的表情。&  对于田润叶和徐向前的婚姻,相信书中描述的众多人一定会觉得徐向前是多么的深情与痛苦,而田润叶又是多么的不解人意啊。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背后田润叶的苦衷与煎熬呢。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想到的,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真相。另外书中的很多知识作者都做了细致的描述,就连对于青少年内心世界的描写,也是十分的贴切。而我这个&当事人&却写不到那种地步。想说的不过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我们所知道的真的太少太少。很多时候不了解便没有发言权,即便有所了解,也不一定有发言权。年轻人难免年少轻狂,当我们夸夸奇谈,大论特论的时侯,其实那不是对自己的证明,反而是某种程度上的抹杀(但这也是年轻人的必经之路,没有错误的成长之路是可怕的,也是不可能的)曾经看到一位学长描绘的完美的大学四重境界:大一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的时候,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的时候,知道自己知道。而我这一生,如果能长久的保持在第二种境界,便是极大的满足了。  也许只有这句话最适合作为这段文字的结尾:我唯一知道的,便是我一无所知。  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三)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以下是一篇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  辉煌的一生不是如波涛翻滚,而是平凡如河水般地淌流不息&&  &&题记  这是对我来说很有意义的一部小说,因为第一次读它的时候是在读高三的时候,当时正面临着考学的压力,是它给我带来了动力,并让我对文学有了另一种释意-----朴实无华便是真,善,美。多年过去,再次拿起这本厚厚的书,再次让我闻到了那黄土高坡的气息。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群不平凡的人,是这群不平凡的人组成了这平凡的世界,读完这本书后人的灵魂也许得以净化,也许还会改变你现在的很多想法。  据说这部小说在正统文学史上没什么地位。部分原因可能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一向在文艺界居于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开始受到严峻挑战。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位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是一方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路遥生于此,长于此。是这块贫瘠的土地造就了路遥的求索奋斗、不畏艰辛的性格,也正是那些挥不去的生活经历使得路遥那么地热爱生命,使得他立志要在40岁之前要完成一部巨著:为了纪念那片贫瘠的土地,为了纪念那个辉煌的年代,更为了纪念那里朴实无华生生奋斗的人民。  路遥该是文坛中少有的英雄,他不仅把写作当成了一种责任,更当成了一种无比神圣的使命。路遥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在创作手记中曾这样写道:&在这里,我才清楚地认识到我将要进行的是一次命运的&赌博&,而赌注则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尽管不会让世俗的观念最后操纵我的意志,但如果说我在其间没有作出任何世俗的考虑,那就是谎言。无疑,这部作品将耗时多年,如果将来作品有某种程度的收获,这还多少对抛洒的青春热血有个慰藉。如果整个地失败,那将意味着青春乃至生命的失败。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一段年华,它的流失应该换取最丰硕的果实&&可是怎么可能保证这一点呢!你别无选择&&这就是命运的题目所在。&最终路遥赌赢了这场人生:一部《平凡的世界》完成了他的愿望,只是代价异乎寻常地惨重,他输掉地是生命!  我很喜欢路遥对于这部小说的出发点&&&平凡&二字。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这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当他得到调出煤矿来到城市的机会时,他选择的是煤矿。这不是又无他有多高的觉悟,而是他对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的热情和眷恋。他选择了平凡。  路遥为我们讲述地不只是那个久远的年代,更是一种人生应有的信仰和追求,亘古不变。  这是一个喧嚣浮躁、道德危机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每一个正在虚度生命的人们都该读《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珍惜。  路遥在教会我们忘我,忘我使生命永恒。人生容不得太多的自私,自私最终只会绝了自己。看风使舵,趋炎附势,均为自私使然。一生若只是这般地生活,终将无价值地葬入黄土。  路遥在教会我们要有独立的人格,尽管你可能会遭遇孤独。孤独是人生自我证明的必经之路,只要你认定了自己的理想,那么坦然面对孤独将是你勇往直前最后的支撑点。  路遥在教会我们不必用尽生命去做一个漂亮的人,但应用尽生命去做一件让人民叫好的漂亮事。前者只能证明你的处事圆滑,而后者则将见证你精彩的一生。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该看看《平凡的世界》,倾听那些久远的声音,或许那样我们会在这个因欲望日益膨胀而扭曲的时代,尽快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至于到油尽灯枯时,我们还在迷惘&&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为你推荐的文章:
本文标题:本文地址:
Powered By ZBlog | 鄂ICP备号-3 |UID 153999
积分 40850
帖子 25048
金币 1014718
威望 40850
阅读权限 70
《读书有好法系》系列
& & 诵读法是我国古代学者提出来的一种读书法。宋代学者司马光非常强调这种读书法,他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寐时,咏其文,见其义,所得多矣。”
& & 诵读法现在又称为朗读法,就是在读书时眼观其文,口读其声,耳听其音,脑思其义。可见,这是一种眼、口、耳、脑都动员起来的读书方法。
诵读法的优点是印象深刻,帮助理解,加深记忆。凡是用诵读法读过的书,在记忆中一般能保存很长时间,甚至终生不忘,受用无穷。司马光运用这种读书法,读书收益甚大。他之所以能成为我国古代的著名史学家,写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是同他的这种读法分不开的。这种读书法的缺点是速度太慢,阅读量少。如果我们读二亿字的书都采用此法,那无论如何是读不完的。同时,这种方法对他人读书干扰太大,不宜于在阅览室内用。诵读法的应用范围较窄,它最适用于诗词歌赋之类的文艺书和极其深奥的理论书。读其它的书,没有必要都应用诵读法。
& & 对于终生使用的书,最好是运用诵读法。
“出入”读书法
& & 出入读书法是宋代学者陈善提出来的一种方法。他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初当求其所以入,终当求其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有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于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也。”
& & 出入读书法又称之为活读书法,它的基本要求是,既能读进去,又能读出来。所谓读进去,就是完全理解所读之书,确切把握书中的观点、思路、结构、风格等等。所谓读出来,就是能把所得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一方面要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用实际来检验所得之知识,不被书缚住手脚。读进去是读出来的前提,只有读进去,才能读出来,如读不进去,就无所谓读出来。无所得当然无所谓用,没有理论当然也无所谓联系实际。
& & 出入读书法是一种辩证的读书方法,它把学和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凡是有发明有创造的科学家,都使用了这种读书法。这种读书法运用范围非常广,它适用读一切书。
同化读书法
& & 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书中的思想内容细细理解,反复琢磨,慢慢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思想观点,这种方法就叫做同化读书法。
& & 同化读书法的优点是能够很好地消化吸收书中的知识,特别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记得牢,用得快,甚至终生受益。麦考莱曾说过,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忙地阅读一本书。宋代思想家朱熹非常重视同化读书法。他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意志领会,切不可粗心。”他对同化读书法的优点和重要性说得十分透彻:“未见道理时,如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须是今日去一重,又得见一重,明日去一重,又得见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同化法实际是精读法的一种。同化读书法的缺点是应用范围比较狭窄。一般的书,是没有必要运用同化读书法的,只有对那些显著影响并改变了世界的名著,才值得应用同化读书法,譬如说,阅读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爱国斯坦的《相对论》等名著,就必须运用同化读书法。
扫描阅读法
& & 扫描法是属于速读类的一种读书方法。人的眼睛在阅读时并不是逐字识读的,而是每次疑视几个单字组成的“文字群”来识读的,规律是“凝视——跳跃——凝视”,要提高阅读速度,达到像雷达扫描般的效果,可以缩短每一次“凝视”的时间,凝视时尽量用辨认反映方式,以识读更多的文字,这当然要通过锻炼达到。不同的人阅读目的不同,阅读方法也不同。如读诗就需细细品味,而管理人员就应尽量跳过无关的内容,找到“关键词”。一般文中的“关键词”是名词和动词,只要认准了“关键词”,就能了解大概的内容。这种“扫描阅读法”是最快的一种速读方法。
审题阅读法
& & 审题阅读法是指在读书中强化标题概念,吃透标题精神,从而读好全书的一种阅读方法。文章总有标题,许多文章在大标题下还套了许多小标题,每个标题对其所属内容都起着提示、概括作用,同样具有揭示文章主题,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的作用。因此在读书中可以采用审题法,首先对标题作一番分析,读书标题指出了什么阐述范围,揭示了什么主题,得出了什么结论;最好能根据标题,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和材料积累也构思一篇文章式论著纲可。在强化了标题概念的前提下,学习意向高度集中,在阅读中就会自觉地分析文章提出了什么问题,阐明了什么思想观念,引进的材料和证据是否贴切、准确,是否能为主题服务,最后解决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见解和结论,带着题目读完文章后,就能对全文有个清楚的了解,从而获得知识,受到启迪,引起思考。由于审题时将对题目理解的意念贯穿于读书的全过程,还能自觉地分析每段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学习别人谋篇布局的作文方法,当然,也可以发现作者是否深入了问题的本质,是否游离了题目和主题等等。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UID 153999
积分 40850
帖子 25048
金币 1014718
威望 40850
阅读权限 70
循序渐进读书法
& & 循序渐进读书法有以下两种涵义:其一是指按照科学发展的顺序,遵照科学的阶梯,先读初等的基础性质的书,然后再读高等的专业性质的书,如同登山一样,要步步升高。在各类学校的教育中,都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安排学生读书学习的。譬如说,必须先学初等数学,在此基础上才能读高等数学。不先读懂数学和逻辑学,就读不懂数理逻辑。清朝的梁章钜很重视这种循序渐进的读书法,他说:“读书须循序渐进,四部宜以次相及,昔朱子语录谓吕东莱聪明,看文理却不仔细,像他先读史,所以看粗了眼耳。愚谓读史亦须循其序,如欲考典章,察人物,则应先读《史记》、两《汉书》,由古以逮今;如欲知世变,究时务,则须先读宋明各史,由近以溯远。其实,《史记》、两《汉书》为史学根底,不可不急读也。”梁章钜在这里说的虽是读史学,但也完全适用于读其他科学的书。
& & 其二是指在阅读一本书时,要严格按照该书的体系按部就班读下去,不可随意跳跃,更不可掐头去尾只读中间的某一部分。没有读懂前面的,就不要读后面的。宋朝的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就是说,要步步逼进,稳扎稳打。
& & 循序渐进读书法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任何读者都必须遵守这个方法,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说循序渐进是读书过程中的根本规律。谁违背了这个规律,谁就无法读好书。
粗读法和精读法
& & 粗读法和精读法是两种对立的读书法。
粗读法亦称浏览法,泛读法,是指以极快的阅读速一章度把书通读一遍,以求对全书内容有个概括了解,知道了大略轮廓,把握每节究竟讲了一些什么问题。这就如同看展览一样,先是对展览品泛泛看一遍,知道个大概,而对每一部分展品并不仔细去看。
& & 精读法亦称细读法、研读法,是指以正常的或极慢的阅读速度深入钻研全书的内容,以求对全书内容有全面透彻的理解,详细掌握书中的每一个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清晰地勾划出全书的结构或情节。这也如同看展览一样,对每一部分的展品都要仔细观看,了解展品的性质、结构和用途等。有些书只要粗读就可以了,但有些在粗读之后,还必须进行精读。在这
种意义上说,粗读法和精读法又是相互联系的。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在介绍他的读书方法时说:“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就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知识。”
& & 当然,在精读的基础上也可以再进行粗读。这时的粗读已不再是了解书轮廓,而是为了总体上把握全书的结构、情节、系统以及作者所使用的方法。马克思在日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曾谈到浏览法的好处,他说:“我又把黑格尔的《逻辑学》浏览了一遍,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帮了我很大的忙。”
卡片阅读法
& && &卡片阅读法是指在读书中运用记卡片的方法来掌握知识、储存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一种读书方法。清代的学者十分讲究读书做卡片,许多人有着很大的资料柜,就像中药店时的药柜一样,内分许许多多的小抽屉,并分门别类地贴上了标签,每天读书,每天做卡片,分类放入不同的小抽屉中去。天长日久读书多了,卡片也积累多了,无论是钻研学问还是撰写论文,需索取的知识随手可得,十分方便。著名教授王力谈到,要养成读书做卡片的习惯。在读书中发现有重要的资料、观点及有意义的问题,应该及时摘抄或复印下来,作成卡片分类保存,这样既可以避免遗忘,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极有益的。有的同志没这个习惯,昨天读的,今天忘了,今天读的,明天又忘了。这样读来读去,读一辈子也是空肚皮。著名学者萧兵在谈自学生涯时说,抄写、积累卡片,是我的学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和细胞。我的图书和我的卡片一起构成了我生存的一种证明,一种依据,一种动力,一种希望。我的微观分析、宏现概括等等,都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
笔记阅读法
& && & 笔记阅读法是指在读书中边读边做笔记的一种阅读方法。许多大学问家在读书时都重视写读书笔记,把它作为品评前人思想成果,磨炼自己聪明才智,抒发自己心得创见的一种重要方法。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读书时十分重视写读书笔记,他的夫人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回忆说:“凡是看过的书,伊里奇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他用自己的话,把作者的一些基本观点记在本子上,或者把书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地方摘记下来。”革命家拉法格说到马克思有一个习惯,就是经过一个长期的间歇之后,重读自己的笔记本和书中加有标记的地方,以便增强他那十分敏捷而又精确的记忆力。读书做笔记,虽然做起来是笨功夫,但对加强记忆十分有效,对锻炼思维组织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精读书做笔记,特别是缩编式的笔记,即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复述一遍书籍的内容,还能发现原书作者研究问题、叙述问题的方法,学习到原书作者的治学方法。总之,读书辅之于动笔,能促使人思考,努力去融汇贯通,促使把读到的知识尽可能发挥出来。
& & 读书笔记种类颇多,有概要笔记、读书随笔、专题札记等等,比较起来,哪种形式为好,则要根据读书本身的理论水平及写笔记的具体目的而论,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有几条共同需注意克服的问题,一些名人的体会给了很好的回答,如著名经济学家蒋学模认为:笔记宜简不宜繁,记下基本观点和逻辑即可,笔记太繁琐,花时间多且难以复习;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认为,最好根据自己的记忆来记笔记,然后把它跟原文对照,再根据记忆把确切的原文记下来。这样便可提高确切转达别人见解的技巧;英国学者罗伯特·巴拉斯提出:在做阅读笔记时,先要确定你需要什么信息,然后找出书籍和文章中有关内容,把从中读到的信息和观点与你所见所闻联系起来,但不必从书籍上大段地抄,因为书籍毕竟还可以查阅到的。
对照比较法
& && & 对照比较法是指在阅读中注意运用联想对比,以加深学习理解的一种方法。读书要读活,就要培养善于对照比较的习惯。比较可以知不同,比较可以见优劣。你如研究某一问题,应找来与此有关的同一种类型的书,对比地阅读。因为作者的阅历水平不一样,对同一个问题的论述过程中,所用的论据、论或也往往不一样,有的书文笔好,有的书资料多,有的书理论性强,有的书图文并茂。通过比较,发现同点和异点,从异点中再进一步探讨何者有理,何者无据,然后提出自己的论断。著名作家碧野的读书方法是“比较筛选、读写兼合”,他坚持从“比较”中来提高读书效果,“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东西。他把名著与一般作品进行比较,看名著“名”在何处;把名著与名著进行比较,找出其各自的特点;把大文学家的前后期作品进行比较,总结其艺术成熟的规律。在读书中纵横对照、广泛比较之中,可以集思广益,启发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避免认识片面,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加深对问题的深度理解。如鲁迅小说《孔乙己》中两次描写孔乙己买酒时付钱的动作,先是“排”后是“摸”,一字之差,却反映了旧知识分子的自命清高和悲惨境界,使人进一步加强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UID 153999
积分 40850
帖子 25048
金币 1014718
威望 40850
阅读权限 70
群体互利法
& && &&&群体互利法是指在阅读中集体学习,相互交流的一种读书方法。人们通常认为,读书就是一个人埋头苦读,这是最基本的方法,但并非是唯一的方法。& &&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形势下,一个人所接触的知识面是有限的,而采取行之有效的群体活动方式,则是我们时代的特征,事实证明是有效的读书方法。在学习的热潮中,有不少人采取了“群体互利法”,成立诸如“读书小组”、“业余兴趣小组”、“外语自学小组”、“专题研究组”等等,这些小组由若干人组成,这些人年龄相近,知识结构有差异,但都有共同的求知成才的愿望,大家定期碰头,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探讨问题或协作攻关,互相补充,互相勉励,在双向交流中获得效益。这种发挥群体优势的读书方法,对于丰富知识面,扩大信息量,广泛涉猎各门类的书本知识是很有好处的。
变速读书法
& & 在读书时,以不同的速度阅读一本书的不同部分的方法,叫做变速读书法。
& & 任何一木书都有观点和材料之分,有主要部分和非主要部分之别。对于一个读者来说,任何一本书都有“信息的”和“非信息的”之分,有“关键信息”和“一般信息”之别。因此,就必须以不同速度阅读不同的部分。对于观点、主要部分、“信息的”、“关键的信息”以及难点部分和精彩部分,就要以慢速度精读,来回阅读,反复体会,那就要多停留一些时间。爱默生说:“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的思想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对于材料、非主要部分、“非信息的”、“一般信息”等处,就可以粗读,一目十行,甚至可以略过去。如果在这些平庸无奇的部分也精读,那无异于是在浪费时间。
& &&&变速法是一种科学的读书方法。它的优点是把粗读和精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能扩大阅读视野,又能掌握书中的精华;既有量,又有质。许多学者、思想家都采用这种变速法读书。
& &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阅读黑格尔哲学著作时,对于黑格尔书中的精华部分即辨证法的合理内核部分反复阅读,精心钻研,而对于书中的糟粕部分即唯心主义部分,则以很快的速度浏览过去。
时间效应”读书法
& && &“时间效应”读书法又叫做“隔时”阅读法,是指每隔一个时期就新阅读一本书的方法。
& && &&&一本书读完后,暂搁一个时期,或几月或几年,然后再重新阅读这本书,就会发现又有新的理解和心得。这是因为在暂搁时期,经验丰富了,知识增长了,理解能力提高了,思维的潜流经过孕育,奔放出来了;或者是因为从不同的需要和角度去阅读,扩大了思维的立体面。使用这种读书法,每次都要做读书笔记。
& && &&&“时间效应”读书法是科学的方法。它的优点在于,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从那些思想博大精深、情趣深厚、艺术高妙的书中不断地挖掘真理的宝藏。因此,我国古代许多学者都很重视这种方法。苏轼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孔子在一生中曾多次反复阅读《周易》。马克思每隔几年就重新阅读他曾读过的书,也是运用了“时间效应”读书法。
& && && &这种读书法只适用于世界名著,阅读一般的书不宜采用这种方法。
追踪阅读法
& && & 追踪阅读法是指在阅读中不断追踪问题的一种读书方法。问题,往往是打开书籍大门的金钥匙,是追求真理的台阶,是探索进取的路标。阅读不追踪问题,思维就捕捉不到既定目标,学习就难以收效。正如学谚所说,“不会读书的读皮,会读书的抓题”。追踪阅读法的基本步骤为:一是循“题”而读。即用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作引导,推动阅读的步步深入,从整体上把握全书的精髓。二是挈“题”索知。即针对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特别是带着各个领域中的新问题,及时向对口书刊咨询索解,直到获得满意的答案,以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三是觅“题”参照。即主要是从一本书中索取问题,然后参照同类的和相关的书阅读,这有利于兼收并蓄各书之长,舍弃书中的偏见和谬误,逐步形成自己知识积累的优势。&&四是“抱”题深究。
& && & 这是一种最高层次追踪问题的读书方法,即抓住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索和追究,使你尽早闯入创造的大门。
设问阅读法
& && & 设问阅读法是指读书中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一种读书方法。学问学问,学了就要问,学而不问,不成学问,学与问自古以来便是联在一起的,如何问,问什么,这本身也是读书的艺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一首《八个顾问》的诗。诗中曰:“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这就为我们如何设识破题提供了很好的线索。凡书可八问,也可只有其中几问,关键是看读的什么书以及你为何读这本书,问得全,了解得广;问得集中,了解得深,这八好似八个顾问,就是提倡不盲从,不自欺,不装懂,不苟且,对所学的重要知识不要留下不懂之处,形成知识掌握的夹生饭,要多提几个问题,直到弄懂弄通,融汇贯通为止,从而培养出一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求知美德来。
UID 153999
积分 40850
帖子 25048
金币 1014718
威望 40850
阅读权限 70
三问阅读法
& && & 三问阅读法是指带着问题、层层深入研读的一种读书方法。问是做学问者的基本功,俗话说,打破砂锅纹(问)到底。通过问可以鞭策动脑,认真钻研、融汇贯通、多多收获。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过,问号为什么写成一个钩?这钩主要是钩答案,问号越多,钩的答案越多。所谓三问,即一要问写什么;二要问怎么写;三是问为什么写。如读鲁迅的《狂人日记》,一问首先要弄清该书写的是“五四”前夕觉醒的国民,揭露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悲惨事实,来鞭挞封建社会的腐朽的传统和因袭的罪恶;二问要弄清该书主要借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自白来表现主题,他剥开了“仁义道德”的伪装,控诉了“易子而食”、“食肉寝皮”、“割股疗亲”等残酷罪行,尖锐指出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三问得知鲁迅在当时黑暗的社会里,运用的是尖锐的笔触、细致的描写和惊心动魄的事例,主要是揭示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以警醒和疗救麻木的国民。显然,三问的过程,是读书者从内容到主题,从形式到手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是符合阅读的认知规律,是阅读文章或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悬测阅读法
& && & 悬测阅读法是在阅读中遇悬念而猜测的一种读书方法。写章回小说的作者,往往在某一节骨眼上卖一个“关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忽然打住,给人以悬念。善读书者,读到此处便不急于抢读下文,而是掩卷而思:情节将如何发展?假如我写将怎样处理……经过这样一番悬思猜测,不管你所思所测对或不对,然后再展卷续读,都是有好处的。当作者与己思路相仿,则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慨叹;当作者与己思路相悖时,便自然会权衡得失,找到差距;当作者出己所料,另辟蹊径,别开天地之时,你会为之拍案叫绝。因此,读书时如能有意自设“关子”,在紧要关节处停下来,前前后后想一想,然后再读再停再想,这不也同样是一种可取的阅读方法吗,以义正名为悬测阅读法。
tr]质疑阅读法
& && &&&质疑阅读法是指在阅读中不断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一种读书方法。质疑,就是在掌握书中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不理解的问题,通过思考、查资料、请教教师等方法,找出正确的答案,从而使视野开阔而深入。宋代哲学家朱熹认为,大凡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他认为应当“开篇有疑”。疑问,通常是书中的难点或重点,也是引人更上一层楼的门槛。读书善疑者,往往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这样就能多思多问,深入其内,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是这个道理。读书能否有疑,也是检验阅读者是否真正开卷有益了,那种浮光掠影,纯属消遣性的读书,自然也无疑可质了。读书的过程,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提倡读书质疑,就是要做到有疑而入,无疑而出,所以质疑的过程不仅是提问题的过程,也是解问题的过程。清除读书疑惑,有的是经过反复思考,洞察书中奥秘,“明己之未达”的;也有经过反复校勘,多方查对,剔除瑕疵,纠正错误的。借鉴“学则需疑”的治学方法,旨在挣脱别人的思想羁绊,勇于除旧布新,开拓前进。谁善于质疑,谁就能够掌握读书的主动权。
抄录读书法
& && &&&抄录读书法是指边读书边抄书,以加深理解和加强记忆的一种方法。我国古代的学习格言就有“目过十遍不如手过一遍”之说。抄录阅读法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大文学家苏东坡读《汉书》时,将此鸿篇巨著抄了三遍;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读《资治通鉴》,要求自己不仅读完,而且一字不漏地抄写了一遍;清末学问家张溥酷爱读书,所读之书必须亲自抄录,每读一本书抄录六七次,所以他的书房题名为“七录书斋”。著名学者梁启超讲到:“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录陈,什么办法呢?是抄书或笔记。……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心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抄书显然已是一种治学方法了,其他学者还讲过抄读的具体经验,可作梁启超论述的又一阐释:“自一经手抄,当时意既专注,可使过目不忘,较之泛泛浏览者迥乎不同。”当然,时代不同了,今日出书量惊人,每每抄录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一般的书浏览泛读即可,但对经典著作,重要论文,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叹为观止的今古名篇,则仍值得抄读。抄读也不一定是全部抄录,否则一生能抄多少本书呢!可以采取摘抄的办法,在全文中加以选择,在选择中加深理解,对于那些哲人睿语、国粹警句,摘抄整理出来,平时诵读翻翻,研究学问是大有裨益的。要使摘抄得法,抄有所得,就要对所学的知识做到懂、透、化,方可得其精髓、融会贯通,提高读书效益。
感官并用读书法阅读法
& && &&&协同阅读法是指读书时协调运用感觉器官的识记作用,从而加强学习效果的一种阅读方法。人们阅读中,通常眼、耳、口、脑、手都在进行识记作用,它们的作用虽不相同,却起着互相激励、互相补充的作用。科学试验的资料表明,人的有关器官在获取知识时的识记比重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获取知识后的遗忘率是,只听不看的三小时后为30%,三天后为90%;只看不听的,三小时后为28%,三天后为80%;边听边看的,三小时后为15%,三天后为35%。 从而推算出有关器官对记忆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口念的记忆在10%,耳听的记忆在20%,眼看的记忆在30%,耳眼结合的记忆是50%,耳眼口结合的记忆是70%,如果眼耳口手同时使用的记忆可达90%。可见在阅读过程中,各种有关器官协同作用,全力以赴去识记知识,就可能获得大量和稳固的知识信息。如学习外语单词,听说读写全面练习,单词就不容易遗忘。学陌生的汉字也是这样,看字形,听字音,动手写,动口念,还要脑筋,即便时间长了,某一联系中断,还可以通过其它联系将遗忘的知识寻找回来。因此,对一些必须背记的有关知识,必读熟读的经典著作,用协同阅读法进行,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UID 153999
积分 40850
帖子 25048
金币 1014718
威望 40850
阅读权限 70
标记精读法
& && &&&标记精读法是指读书中及时将心得体会在书上加以批注的阅读方法。人们在读书过程中,常常会读出书中的“文眼”、要点和主题,有时会因内容而触类旁通、有感而发,这时,最好及时在书中的有关内容旁加以批注,从而加深对文章理解。
& && &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常用各种符号把读书摘要里一些最重要的地方标出来。有些地方划一道线,有些地方划两道、三道;有些地方用直线、曲线、粗线;有些地方用直括号、圆括号、花括号,把某些论点括起来。列宁在读哲学著作时,在书上划的符号和批注之多,竟形成了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典著作《哲学笔记》。
& && & 无产阶级革命家恽代英认为,“真爱书就要把书读破”,读书中“认为好的地方,为它打几个圈;认为可疑或者不好的地方,为它打几个点,或者三角记号”;“若有什么觉得反驳或补充的意见,应即刻批注在书本上面空白的地方”。他认为这样做,要比把书保存得干干净净要有益得多。
& && & 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读了45年书,总数达几万卷,他读书的一个特点是人们赞誉的“越读越厚不嫌多”。因为他读书时特别喜欢在书上加添释解批注,补充参考材料,这样从外观上看,书是越读越厚了,更重要的是内容的充实上,掌握得更厚重全面了。南宋理学家朱熹对“标记精读法”特别推崇,他对重要的书,初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勾出;再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青笔勾出;以后读的时候又用黄笔勾出;三四遍读后再用黑笔勾出,如此反复精读的结果是“渐渐向里寻到精英处”,真正掌握书中之精髓。
& && & 而美国哲学教授莫蒂默·阿德勒的见解是,要懂要读书应当读出字里行间的意思,我劝你做一件同样重要的事情——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写写画画,这样你才能把书变成你的一部分,或把你自己变成书的一部分,这样的书尽管由于经常不断地使用而弄得书边卷起,书页破烂,装订松动,从正面到背面都作满了记号,写满了字句,但这样的书籍的主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衍射阅读法
& && & 衍射法是一种在阅读中扩展书本知识的阅读方法。如许多青年人爱学外语,学到了一定程度,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却派不上直接的用场,不仅影响了学习兴趣,还耽误了其它知识的学习。衍射法既可以提高学习外语的趣味性,又可扩大自己的视野,以学习外语为主,以增加各学科知识为辅。以翻译文章为例,如翻译一篇盐湖发电的文章,可衍射出盐湖的形成、温差发电的原理、我国盐湖的分布等一系列问题,而只有在衍射出的问题得到解答后,译文才能通顺、准确,质量才有保证。所以,通过翻译外文进行不同角度的衍射,就会激发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扩大知识面,而且通过衍射法学到的知识印象更为深刻。
& && &&&全读分读法是指分配阅读量的一种读书方法。每个人接触的书方方面面,林林总总,要使每本书都被一口气读完是不现实不科学的,而且这样的读书效果也不好。通常是自己比较熟悉的,或通俗浅显的材料,可以采用全读法;对于接触较少,深奥复杂的材料,则可以采取计划定量的办法,一部分一部分地读,这就叫分读法。分读法还可以分成若干读法,如逐段读,即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地读,由段到篇,由篇及全书;渐进读,即先读第一段,然后第二段,然后一二段连读,然后第三段,再二三段连读,进入第四段,依次类推,读完为止;反复读,先读第一段,然后一二段连读,一二三段连读,依次类推,读完为止。全读和分读方法各有侧重。全读便于全面把握,俯视在胸;逐段读比较明晰;渐进读有助于分析理解;反复读有利于背诵记忆。采取何种方法,除了读者与书的熟悉程度和阅读习惯外,与书籍的性质也有很大关系。文艺书籍有悬念,有故事,有人物,有情节,通常全读法较好,而理论逻辑技能方面的书,应当也必须分读,先概念,后判断,再推理。当然全读与分读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对立的,往往全读之中有分读,分读过程中也有全读。
重复阅读法
& && & 重复阅读法是指在读书中运用多种手段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加深记忆和理解的一种阅读方法。
& && & 俗话说,“重复是学习之母”。要使自己学到的知识长时间的保留住,必须有一定的复习作保证。因为记忆的牢固是人脑中事物映象和联系不断再现,加深印象而实现的。复习能使记忆材料加以比较、对照,不断强化记忆痕迹来增强知识的巩固性。要在读书中实施重复法,一是要及时复习。德国心理学家宾浩斯研究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遗忘曲线是先快后慢,即读完书后,遗忘立即开始,速度加快: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速度逐步减慢。及时复习就是在遗忘前进行强化记忆,针对“先快后慢”的规律实行“先亲后疏”的方法实施,即复习的次数递减、时间间隔拉大,复习的方式避免重复。二是要默记复习。即复习前先不急打不开书,而是在脑子里先把识记对象检查一下,看是否遗漏,然而翻开书加以印证,对记住的是个巩固,对遗漏的格外引起注意。三是重点复习,对复习的内容全面铺开,面面俱到,必然印象不深,而有重点 、有秩序、有条理的复习效果就好得多。重复阅读法的方式是很多的,如递进复习法,其基本精神是化整为零,化长为短,循序渐进。即要熟悉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先从第一段文字开始,完全能够背诵下来后,再熟记第二段;在背诵第二段时,连同背第一段,如此类推,温故知新,一步步背熟全文。
& && & 现代著名漫画家丰子恺,革命老前辈徐特立、董必武等,都是通过这样的递进重复学习法而掌握外语的。再如拉距复习法,也是根据人的记忆距按几何级数增长,拉开时间距离,多次重复印象才使人固定记忆的,有人对识记对象一口气念一百遍也记不住的道理,就在于没有掌握人脑记忆距的原理,这种拉距复习有时还可以在较长的时间间隔内进行,比如 1年、5年、甚至10年以后再返回来阅读,由于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的增长,不仅弥补了遗忘的记忆,同时,对原来不懂之处弄懂了,认识肤浅的地方提高了,结果更加深化和牢固了记忆。
反刍读书法
& && & 反刍读书法是指在读书中对知识反复理解、消化和吸收的一种阅读方法。反刍是生物学上对牛进食过程的描述。牛吃下食物,先到瘤胃,再到蜂巢胃,然后回到口中咀嚼,再入重瓣胃,最后入皱胃;经过反刍,牛将草料中的营养充分吸收了。读书学习的过程也是这样,有一个“反刍”的过程,翻书——阅读——笔记——复习,就如同动物反刍的4个过程,将一本书拿来翻一翻是品尝,而阅读则是吞食,笔记是咀嚼和消化,复习则是吸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书本的知识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才能完成感性到理性的深化,才能从读过进入读懂。在读书过程中,“反刍”现象频繁出现:如理解是条理性“反刍”,记忆是重复性“反刍”,质疑是关键性“反刍”,练习是巩固性“反刍”,考试是检查性“反刍”,改错是提醒性“反刍”。阅读对翻书是一种“反刍”,复习对阅读来说又是一种“反刍”。其实,读书过程中,掌握知识仅仅看作是一次性劳动,显然不能理解和掌握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因此,上述“反刍”的方法,不仅对于读书是有益的,就是对其他学习项目,也同样是适用的。
UID 153999
积分 40850
帖子 25048
金币 1014718
威望 40850
阅读权限 70
一线两点法
& && & 一线两点法是指抓住书中的主线和难点、重点进行阅读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对于读理论书籍尤为见效。理论书籍常常在内容上纷繁深奥、旁征博引;在结构上大小论点,叠床架屋;在表述上逻辑推进,术语连缀,往往令人望而生畏,不知从何读起。正像任何事物都有其运动规律一样,理论书籍也有一定的要领,只要掌握了要领,犹如剥茧抽丝,丝丝入扣,读起来也不难。这个要领之一就是抓住主线和书中的重点和难点切入。首先是从整体到部分,先把全书泛读完一遍至二遍以后,进行综合分析,把贯穿全书的主线抓出来,然后在这一主线的引导下,再反复阅读书中的其它部分,直到对全书有个总体上的把握和概括性的了解为止。其次,再从部分到整体的阅读,按照全书顺序排列的观点,找出书中所强调的重点,以及通常难以领会的难点,反复阅读,弄通弄懂,各个击破。这也有利于抓主线。所以抓主线和难点、重点是相辅相成的,突破重点与难点,有利于理解主线;提纲挈领抓主线,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抓住一线两点去阅读,理论书籍也好领会了。
交替阅读法
& && &&&交替阅读法是指在阅读中将不同内容的书交换阅读的一种读书方法。人在阅读过程中常常有疲劳感,这是大脑皮层的细胞发出的抑制“警报”。要使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就应当知道这些神经细胞是“各司其责”的。总的来说,人的脑分为两半球,左半球司管逻辑思维,右半球司管弄清像思维,也就是说其中有的神经细胞在学习文科知识时兴奋,有的神经细胞则在学习理科知识时兴奋,有的则又在搞体育运动中兴奋。这就需要在读书学习中,让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轮流工作,替换休息。在读书中交替阅读不同内容的书,可以减少疲劳,提高学习效率。法国18世纪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卢梭在其自传体《忏悔录》一书里写道:“我本不是一个生来适于研究学问的人,因为我用功时间稍长一些就感到疲倦,尤其在顺着别人的思路进行思考时更是这样。如果必须用心去读一位作家的著作,刚读几页,我的精神就会涣散,并且立即陷入迷惘状态,即使坚持下去也是白费。但是,如果我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即使毫不间断,我也能轻松愉快地寻思下去,这一问题可以消除另一个问题带来的疲劳,用不着休息一下脑筋。于是,我就在我的治学计划中充分利用我所发现的这一特点,对一些问题交替进行研究。这样,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觉得疲倦了。”马克思学识渊博,一生读过的书多得无法统计,他常采用交替阅读法,当阅读理论书籍感到疲倦时,他去津津有味地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去看诗歌和小说,当疲倦的大脑得到休息后,他便又重新研读起理论书来了。列宁在给他妹妹玛·伊·乌里扬诺娃的一封信中说,我劝你按现有的书籍正确地分配时间,使学习内容多样化。我很清楚记得变换阅读或工作的内容,翻译以后改阅读,写作以后做体操,阅读有份量的书之后,改看小说,是非常有益的。
渗透读书法
& && &&&渗透读书法即读书中将所学知识与其他领域知识渗透默化、融汇贯通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是著名教授杨振宁总结的。他认为,读书方法一种是按部就班、划地为牢式的掌握知识;一种善于将所学知识渗透扩展来掌握知识,后者便称为渗透法。就是在好学“乱七八糟”东西的情况下,在对有些知识比较陌生的情况下,你实际上已有意无意地学到很多东西,有许多知识常常是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接触后,就自然地懂了。当我们专心学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上,如果嵌接上不熟悉知识链中一环,则很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鲁迅在谈到外文学习时,强调要硬看。开始不大懂,“数月或半年之后,再看前一本,一定比第一次懂得多。”陆九渊说:“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这些都指出了渗透的作用,启示我们:不要怕读一时看不懂的书。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读懂的。采取渗透读书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多”读书法
& && & 毛泽东同志常说,读书的方法要“四多”——多读、多写、多想、多问。他自己就是“四多”方法的实行者。
& && & 所谓多读,就是除“博览群书”外,还要对重要的书或文章多读几遍。他读《饮冰室文集》、韩愈的古文和唐宋诗词时,都是读到能背出来。他爱读诗,能背诵400多首古诗。他也爱抄写诗词,直到晚年还是既练字又写诗。
& && & 多写,就是在课堂听讲后及时写讲堂录,课后自修时写读书录。毛泽东同志除有各种记录本外,还有选抄全篇文章的选抄本,摘录精要的摘录本……经过多年的积累,这种笔记本共有几大网篮。看书时,他还常写眉批。一本《伦理学原理》,全书不过10万多字,他在书的眉头却写了12000多字的批语。
& && &&&多想,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哪些观点是正解的,哪些观点是错误的,都要心中明白。在批语中,毛泽东同志都有比较简单的表示赞成、反对、怀疑的话,有很多地方,他都是根据历代学者的不同学说,加以综合、比较,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
& && & 多问,就是在读书时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请教。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毛泽东同志除了在校自修,找本校教员问学外,还常到长沙城里向人请教。
读思结合读书法
& & 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把阅读和思索结合起来的方法就叫做读思结合读书法。具体说,有下述三个步骤:
(1)阅目录思考内容。读一本书,先浏览一下书的目录,记住篇章节标题。然后根据标题勾划出书的结构,想像出全书的内容,边读边与自己所设想的内容进行对比,思考自己同该书作者的异同。
(2)正读反思。正读是指要正确地理解书的原义,实事求是,不拔高作者的思想,也不贬低作者的观点。反思就是提出同作者相反的观点、论据,进行相反的论证。在思维中和该书作者进行反复讨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最后决定取舍。这就会做到吸取作者观点而不迷信盲从,摒弃作者的观点则有根据,提出自己观点则有针对性。
(3)读完全书后,再将自己的观点同书中观点对照进行思考,或者折服深信不疑,或者提出质疑予以修正。
& & 这是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它适合于读科学理论书。许多科学家、思想家都采用此种读书法。例如,汉代著名思想家王充就采用了此种读书方法,并在此基础之上写出《问孔》、《刺孟》等文。
UID 153999
积分 40850
帖子 25048
金币 1014718
威望 40850
阅读权限 70
[tr]目标读书法
& & 目标读书法是指在读书中围绕既定目标刻苦读书的一种方法。在读书过程中,要想获得知识的积累,从而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最重要的是确立读书的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最有效益,有目标的积累最有成果。在读书中,有了目标才谈得上有计划;有了目标明确积累什么。不是围绕同一目标,而是缺乏内在联系的知识,或者虽有联系但彼此相隔太远的知识,不便于积累也难以发挥作用;有了目标才有了判断知识价值的尺度。因为知识的价值除具有客观性以外,对不同目标的立志成才者来说,又具有不同的价值量。如古汉语语法对于学习历史、中医、文学的人价值很大,但对学现代化学的人价值就小多了。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在短期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 & 目前世界上学科林立,据统计约有2000多种,确定国标、选准主攻方向是必要而明智的,怎样确定:一是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二是要与自己的兴趣一致;三是要根据客观的条件和可能。不切实际选取目标、朝三暮四转移目标、急于求成广设目标等等,都不是真正在实行目标读书法,而绝不会收到理想效果。《学海探珠》一书作者奚椿年提出:确定目标,“需要有点自知之明。‘曾观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自视甚高,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只能是劳而无功,终成画饼;自卑者‘生无擒龙缚虎力,怎当擎天托地人’,缺少信心,随波逐流,把目标定得很低,同样作不出什么成就来。我们要像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那样:挑选最有成功的希望的路走”。
& & 略读就是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进行阅读,它不要求对文章的内容深入理解。
& & 略读与一般速度的阅读是不同的。在以一般速度进行阅读时,读者是将文章的每一部分,比如每一句子或段落都过目。而略读则要求有选择地省略文章的一些部分,如某些段落、句子,而只掌握文章的主要意思,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 & 理解方面。在一般阅读时,读者是以获得尽可能好的理解水平(通常为70%或80%)为目的。而理解程度愈高,则阅读速度愈慢。所以,略读只要求理解水平达到50%或60%就行了。
& & 速度方面。一般说来,略读速度可以是一般阅读的2倍。快速的略读速度达800字/分钟,至少也应达到400字/分钟。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略读速度应根据所读的材料以及所要求达到的理解程度而定。
& & 怎样略读。比如读一篇几千字的文章,阅读时首先应该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将文章的前二段完整地读完,以掌握文章的主要意思、文章的安排,了解一点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语调和语气等等。因为通常作者在文章的前几段中对文章作了一个介绍,描绘出文章的总的轮廓。
& & 怎样省略,一旦对文章有一大概的了解后,在阅读第三或第四段时,只要阅读句子的关键词,略过段落的其他部分,便可掌握段落的主要意思。或者只读段落中的关键句子,挑出一两个重要的词、短语或数字等。
& & 找出中心。略读中,应抓住段落的主要意思和少数几个细节。有时,关键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段落的第一句,它可能在段中或末尾。所以,也得花时间去找出关键句。有时,段落的主要意思并不是用一个关键名字表达的,这就需要找出几个句子或短语来表示主要意思。这样,就得将整个段落读完。但不要忘记,在读完后进入下一段落时,仍要以略读速度进行。
& & 保持速度。尽自己最快速度进行略读,只求掌握文章的主要意思而不阅读细节。
读要点学习法
& & 读要点是阅读参考书和普及读物的一个重要方法,爱因斯坦曾这样说道:“在所阅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入的东西,把其他的一切统统抛掉,这就是抛掉使大脑负担过重和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其方法可用“总、分、合”三个步骤来加以说明:
& & 1.所谓总,就是在浏览前言、后记、引子、编后等基础上,认真地读一读目录,以概括了解书本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以形成对全书的总体印象,做到提纲挈领,心中有数。
& & 2.所谓分,就是在读目录的基础上,逐页但不是逐字地掠读正文。掠读中,除进一步熟悉记忆书页中的大、小标题外,还须注意那些加了框边的要点、黑体字和有特殊标记的字、句、段,以及自己根据学习目的认为需要掌握的内容。这些往往就是每章每节的关键所在。
& & 3.所谓合,就是在翻检掠读全书后,头脑中已有了许多具体的印象,有必要把它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因此,请你不要忘记结合掠读所得再回过头来仔细地读一遍目录,并加以认真的思考、综合,以弄清其内在联系,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的许多东西。
[tr]书本的选择
& &&&每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书籍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相对于个人来说,可以说是无限的长河。现在,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夸下这样的海口,在一生之中把所有的书都读完。
& &&&外国的书籍暂且不说,就拿中国的书籍来说吧,可谓浩如烟海。从先秦到清朝末年。有书181755部,按卷说是2367146卷,自 1949年至1980年有书127402种,计 670亿多册。现在,每天有篇论文发表,每隔20个月论文数目就会增加一倍。每天出书上万册,目前是每三年增加一倍。如果一个人整天读书,每天读10册,那末他一生也无法把全部的书读完。可见,读书不选择是不行的。因此,每一个人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和需要挑选应该读的书。
& &&&即使是和自己专业、工作有关的书,一生也是无法读完的,因此还需要挑选、挑选再挑选。要挑选那些有价值、有益的书来读,要读那些为之倾倒的书。至于那些平庸无奇的书,低级趣味的书,根本不值得一读。
读书要联系实际
& & 自古以来,就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读书法;死读书法和活读书法。所谓死读书法,就是盲目崇拜书本,认为凡书上讲的都是对的,闭眼不看现实,脱离实际,其结果是死读书,成为书呆子。所谓活读书法,就是在读书时立足于现实,密切联系实际,有分析有批判地读,能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所发现,有所应用。很显然,前者是错误的读书方法,后者是正确的读书方法。
& & 读书之所以一定要联系实际,乃是因为:
& & (1)要把书上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必须把书上的理论知识同自己的经验相结合,变成完全的知识。只有书本知识,而不同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结合,那末这种知识是片面的,无用的。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 (2)书上的知识是否正确,是否真有道理,必须到实践中去检验。为此,必须用书上的知识去联系实际。一般地说,如果联系实际成功了,那就证明它是科学知识,如果联系实际失败了,那就证明它不是科学知识。
& & (3) 读书的目的在于应用,指导生活和实践,读书不联系实际,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联系实际读书,读书又要联系实际,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UID 153999
积分 40850
帖子 25048
金币 1014718
威望 40850
阅读权限 70
读书时间的安排
& & 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在现在社会里,时间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为宝贵。会不会管理时间,是判别一个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怎样科学管理时间呢?
& & 一、节省时间。“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归为时间的节约。”从时间中节约时间,主要方法是:
& & 1.安排时间先问三个能不能
& & (1)能不能取消它
&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去做。所以节制一下过于广泛的兴趣、过于广泛的交友是十分必要的。对那些完全不必去做的事,不必见的人,应该决然取消。对做不做无妨的两可间的事情,为了节省时间,亦可不予安排。
& & (2)能不能合并起来做
& &&&把能合并起来办的事、见的人,尽可能合并起来办,做到一举两得,两全其美。比如用洗衣机洗衣时,洗莱、做饭;排队买菜时看报刊杂志;看电视时打毛衣;散步时交谈;旅游时观察等等。
& & (3)能不能代替它
& &&&用费时少的办法代替费时多的办法。一个人能办的事,不要派两个人、三个人去做;了解一部名著的内容和情节,可以看一部电影或一本连环画,而用不着去看原著;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电话等传播工具了解信息等。
& & 2.利用时间先抓三个快不快
& & (1)节奏快不快
& & 调节频率,加快节奏,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 & (2)动作快不快
& &&&动作的快慢决定着所用时间的长短,有一个笑话说:一个闲来无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孙子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上一整天的时间。买明信片要一个钟头,寻眼镜一个钟头,查地址一个钟头,写信一个钟头,上街投邮又是一个钟头。一个动作迅速的人5分钟可以办完。
& & (3)进展快不快
& &&&我们讲新的时代观念、时间观念和节奏观念,都是为了提高办事的效率,如果一个小时办完了需要两个小时办的事,其进展速度就提高了一倍。在有限的时间内办成更多的事情是很有意义的。
& & 二.挤时间。鲁迅先生把时间比作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在快的生活节奏中,在繁忙的工作中,怎样才能挤出时间来呢?
& &&&1.化零为整凑时间
& &&&要想成为时间的富有者,首先要学会化零为整,善于把时间的“边角余料”和“零碎布头”拼凑起来,充分利用,这就要做到:
& &&&(1)切莫小看几分钟
& &&&一个叫雷曼的学者说:“每天不浪费或不虚度或不空抛剩余的那一点点时间,即便只有五六分钟,如得正用,也一样可以有很大的成就。游手好闲惯了,就是有聪明才智,也不会有所作为。”毛泽东同志的很多著名诗篇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常常利用理发的时间考虑创作,每当理发师把围裙一解,他就立即要来纸和笔,把理发时考虑好的乐谱记下来。一个人的时间无论怎么紧,在等车、理发、做饭、哄孩子中挤出三五分钟时间还是可能的。
& &&&(2)空余时间不能丢
& && &晋朝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经常利用饭前饭后的时间来练笔,我们每天饭前饭后空余时间也都可以利用。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得到不少时间。
& &&&(3)早晚时辰要利用
& && &我国东汉学者董遇,治学善于抓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他利用这三种空余时间读了好多书,我们如果能多利用点早晚时间学习是最好不过的事情。
& && &2、设法简化生活,腾出空余时间
& && & 一个有志于求知上进的人,一般不沉醉于繁琐的生活,也不热衷于迎来送往。作家端木蕻良,曾有贴诗谢客的佳话,为的是杜绝来客的无谓干扰。居里夫人为了腾出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她尽量缩短搞卫生的时间。这些名人之所以采取这些办法,不是不要友情,而是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无畏消耗,这对我们当代青年来说,其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 && &3.善于利用假日,巧妙安排时间
& && &按照国家规定,每个职工每年有节假日110天,加上休假,一年共有130天左右。巧妙利用这整段时间,也就是利用了人生的七分之一。数学家科尔解开一高等数学难题后,有人问他花了多少时间?科尔的回答是:“三年内的全部星期天。”瞧,这三年的星期天该是多么有意义啊!
UID 153999
积分 40850
帖子 25048
金币 1014718
威望 40850
阅读权限 70
读书资料的运用
& & 古今中外,大凡在事业上有建树的人,都善于积累资料。马克思在动手写《资本论》之前,作过摘要的成册书籍就有1500种以上,经系统整理后的笔记就有250多本。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每研究一个科学问题,总是事先收集大量资料。他去世后,人们在他书房中发现他亲自摘录的笔记竟达2.5万多本。
& & 人们常用的积累资料的方法,不外乎有以下三种:一是剪贴报刊。现在报纸、杂志很多,各方面的资料都有。经常剪贴报刊,搜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数年之后就可积累数万以至数十万的专题资料。这是一种花费时间少、简便易行、收效较大的方法。陶菊隐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常剪贴纸上的军政新闻资料,积累大量各派系军阀活动的史料。他的《袁世凯演义》,正是在研究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二是抄录卡片。当我们阅读书报杂志时,随手用卡片或纸片摘录材料,注明作者、书名、篇名、报刊名称、出版年月。卡片积聚起来,再分类储存在卡片箱内或抽屉里。分类卡片按门类、笔画或拼音字母排列,查找起来十分方便。当然也可以按自己研究的课题,设置专题卡片。茅盾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时,根据“阅读有所得唯恐遗忘,赶快写在纸片上”经验,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为创作《子夜》等名著提供了素材。古人在这方面的例子更多,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这就是他利用零碎时间积累的十几坛子纸片(卡片)资料整理撰写而成的。三是背诵重要资料。著名史学家吴晗,强调学古文至少要背诵二三十篇。古代学者能背诵《史记》、《汉书》重要篇章的不乏其人,李白、苏拭等大诗人、文学家,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善于刻苦学习。他们熟读经史和先秦诸子,背诵汉赋,因而写文章作诗赋,用典故才能恰当自如。古人所说“博闻强记”、“过目成诵”,就是赞赏那些记忆力强又善于用记忆方法积累资料的人。
& &&&资料不仅要积累,还要进行消化。所谓消化资料,就是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经常进行归纳整理。在积累的基础上消化,在消化的基础上积累,如此循环往复,可以使自己的知识逐渐丰富,触类旁通。消化资料的一个途径是写读书笔记。在阅读有关资料时,随手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是消化资料融会贯通,从而进入创新的起点。古往今来,许多学问家是通过做笔记而成才的。顾颉刚少年时期患神经衰弱症,记忆力不大好,他发愤读书,勤记心得笔记,每天写数千字,他一生留下的笔记有五六百万字之多,后来已整理出版了《史林杂识初编》。消化资料的另一个途径是系统学习有关学科的专业知识。缺乏系统专业知识,往往看不到资料之间的联系,孤立起来观察资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掌握了某一学科的基础知识,我们才能正确地分析研究自己积累的资料,找出它他们之间的内部联系,得出科学论断,这就叫做有了“独到见解”了。
& & 积累了资料之后,还须善于运用。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 30年功夫,精密观察了行星的位置,积累了大量的观察资料,由于短于理论分析,得出了“太阳——地球双重中心说”的错误结论。可见,对详细占有的资料还必须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加工,才能有所创新。那么,怎样运用资料呢?这里三种方法:一是分析综合法。把大量零散的资料积累起来,作成卡片,编排在一块,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作出判断。运用分析综合法,常常能从细小的、,点滴的资料中把握事物的全貌。二是比较鉴别法。采用比较的方法处理资料,往往可以抓住事物的共同点和区别点,从而作出新的发现。三是追根寻源法。一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往往要提到其他文章或运用其他资料。而有些资料常常是用脚注或附录的形式来说明其来源的,如果我们善于追踪寻迹,就可得到更多的有价值资料或发现新的研究课题。例如,我国科学史专家潘吉星在研究中国造纸技术史时,偶然查阅到两位日本学者在介绍欧洲汉学发展的著作中,曾提到流传在欧洲的18世纪法国出版的三版有关中国的著作。顺着这条线索,潘吉星查找到了这三部书的法文原著,进一部掌握了丰富的而有价值的史料。
& & 总之,我们既要重视资料的收集和积累,也要重视资料的整理、消化和运用。
UID 153999
积分 40850
帖子 25048
金币 1014718
威望 40850
阅读权限 70
如何选择学习参考书
& & 新学期开始,不少同学为了使学习进步更大,都希望买多些学习参考书。新华书店的中小学教育书籍专柜参考书那么多,究竟挑选哪一些才合适呢?
& & 选择参考书,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因为参考书总是有一定针对性的,每一种书所起的作用不同或不尽相同,究竟需要补充哪一方面知识呢?需要得到哪一方面帮助呢?应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参考书。
& & 那么,参考书主要有哪些种类呢?
& & 有综合性的,也有专题性的。前者全面地向学生提供某一科在某一阶段的重点内容,如《小学语文四年级学习内容提要》、《中学数学复习大全》,等等。后者向学生提供的则是某科的某一方面知识要点,如语文,或侧重于阅读,或侧重于写作;如数学,或侧重于几何,或侧重于代数。有提供学习资料的,也有组织训练自测的。前者侧重于掌握知识的辅导,如各年级学生优秀作文大全,以及各类词典。升学试题解答,等等。后者侧重于培养能力的指导,如各年级的阅读系列训练、写作系列训练、数学标准化测试、数学单元自测。
& & 有归纳知识的,也有解疑答难的。前者如《语文词语汇释》、《文言文知识大全》、《英语语法表解》,这类参考书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后者如《语文单元阅读指导》、《英语常用同义词辨析》、《数学难题例解》,这类参考书的作用主要是辅导学习新知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 & 以上的分类是粗略的,究竟需要哪一本或哪一种要根据本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也就是根据目的、需要而定。
& & 选择参考书,还要注意比较。现在同种类的参考书实在不少,例如,仅是小学数学单元自测就有好几个版本。比较时侧重注意以下几点。
& & 注意参考书编排的体例。例如,有的自测题是有答案的,有的是没有的,各有好处。究竟哪一套合适你?选书时可以看看“开头语”(“编者的话”)及目录。
& & 注意参考书的版本。由于不同年度的课本有的会有变动,所以买书时要注意所选的书是否和自己所用的课本相一致,选书时可以看看出版印刷的日期。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狂人日记全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