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当代书法家作品拍卖柴叶森书发作品

李天翼 - 人物简介
  李天翼,字,号馥春,斋号盛满堂。1959年生,江苏连云港人。1991年毕业于北京干部管理学校,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书画研究院中国书画作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百杰书画家、国家广播影视美术家协会会员;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一级美术师,林散之纪念馆求雨山书画院书画师,南京静海画院副院长,香港东方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
李天翼 - 个人履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李天翼在其恩师刘海粟先生的启蒙和提议下,初承林散之、朱屺瞻、王个簃等前辈,后又立雪于启功、亚明、齐良迟大师门下,私淑于白石老人。   国画擅长花鸟,兼攻山水、人物。   书法擅长行草、行楷、楷书,同时兼能隶书、虫篆、东巴文等。   画风:写生为本、临摹为用;注重传统,力求创新。
李天翼 - 成就及荣誉
  1980年在全国首届书法大赛中获青少年组特等奖;   1986年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大赛获一等奖;   1995年江苏省首届书法篆刻展获一等奖;   1997年参加北京中国第五届国际艺术博览会、上海市首届国际艺术博览会。   1998年获中央电视台“大红鹰”杯书画大展一等奖;   1999年获中国现代美术馆“第五届国际书画大展”金奖,5月赴泰国参加“99中国艺术家泰国博览会”,作品《万里春》获“99中国美术家泰国金奖”;   2000年获中央电视台“杏花村”杯书画大展一等奖;   2001年获“第六届海内外中国书画精品展”金奖;   2002年获“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国画大展银奖;   2004年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   2005年参加杭州市西冷印社、昆明市、广州市首届国际艺术博览会。 近年来,他还先后荣获“中日美术作品展”银奖;“中国画三百家作品展”银奖;“民族魂、国土情全国中国画大赛”优秀奖;“第二届加拿大国际枫叶奖赛”铜奖;“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二等奖;作品多次被选入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全军以及国际性展览,荣获多个国家级重要奖项。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云南日报》、《南京日报》、《扬子晚报》、《中国艺术报》、《中国书画报》、《》、《》、香港《大公报》、《美术时代》、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均作过相关评论和报导。   其作品被港、澳、台及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的书画收藏家及国内外各大博物馆、院等多家艺术机构广为收藏。日本横滨市知名人士(著名书画收藏家)串间结子曾专门出高价大量购买其作品。巨幅国画作品《锦绣中华》被孙中山纪念馆收藏,书法作品《毛泽东词沁园春 雪》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   部分作品被编入《中国书画名家精品集》、《当代书法家、美术家书画精品大典》、《中国书法家精品手册》、《中国书画艺术》等典籍。姓名载入《世界名人艺术名家》、《中国人才库》、《世界华人书画篆刻艺术名家辞典》(06年版)、《中国书画市场年鉴》(05-06年册)等。   主要著述有《李天翼书画专集》、《字随其人》、《书画与人的寿命》、《怎样写好钢笔字》以及《李天翼楷书、行书钢笔字帖》等。
李天翼 - 活动剪影
李天翼 - 作品欣赏
李天翼 - 社会评价
  李天翼的作品,以骨骼劲逸,魄力雄浑,神全气足;即无细微之失、沉着中透气韵而著称。书画大师启功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鲲化李天翼这小伙子,年龄不大,功夫到蛮深,现在虽未成名,实为难得妙手。他的作品将来必定传世,前途不可限量。”中央电视台三套、四套、九套以及香港卫视西部频道做过专题报道和评论,部分作品被收入《当代美术家光盘》、姓名载入《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书画市场年鉴》等十几部大型典籍当中。   李天翼幼年深受其周围文化名家的教导和熏陶,从小就系统地勤加练习了颜、柳、欧、赵以及三王(王羲之,王献之,王珣)等书家名帖,博览遍临古今名作。吸取百家之所长,汇聚百绝之精妙,形成了体韵,风采飘逸的风格,这在同行当中是少见的。   现在他的作品,已经广泛收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型书画店以及博物馆。北京有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钓鱼台国宾馆;天津有杨柳青书画院;南京有中山陵孙中山纪念馆;广州有中山纪念堂;武汉黄鹤楼,昆明世博园、大观楼等也收藏有李天翼的墨宝。   收藏李天翼先生作品的还有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影视明星赵本山、王刚、孙楠、王宝强、张国强;著名导演成浩(陈应岐)、康洪雷;日本著名书画收藏家串间结子;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萧万长、宋楚瑜等。   李天翼先生现为中国书画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百杰书画家。中国书画研究院一级美术师、林散之纪念馆&求雨山书画院书画师,南京静海画院副院长,香港东方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装裱师。   先生笔底深秀,作品神韵气力,不让前贤。与其后天之孜孜以求,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取之于四时寒暑、晴雨晦明,非徒积墨。所以每每操笔,往往是随手为之,目者。能举重若轻,予画于书;其六法运用之妙,笔墨酣畅,意趣超然,予书于画。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致。慨然想来,实属不易。   他的字得力于林散之老人的启蒙,启功大师的点拨;画,梅兰竹得力于朱屺瞻,王个簃等前辈的教诲和清人郑燮的遗墨。菊花得力于石涛,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王雪涛、陈半丁等大家的遗迹范本。虾有缘于齐派诸家。因而,这些年来,也就形成了他的独特画风:写生为本,临摹为用,注重传统,不断创新。尤其他的水,在得到齐派真传以后,厚积薄发,动变适宜,形无细微之失,予神灵于活现,无媚俗,清雅而不欺世。国内同行中,曾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他和他的墨宝:古朴典雅,刚劲有力;淡墨书来,轻盈飘逸;浓墨写去,苍劲凝重。探墨于笔,力发于心。疏缓张弛;造润有姿。令观者心旷神怡,精神飞动。   他的书法,由于碑帖功夫扎实、字外功夫深厚。其作品给人的印象是:蕴蓄、清朗、高古、遒劲、雅正、、深沉、劲健、飘逸,极富书卷之气。在当今画坛之中,要么画强字弱,要么字强画弱;能够做到字画都非常均衡的并不多见。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20:42:40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近代书法家柴叶森书发作品_百度知道
近代书法家柴叶森书发作品
即使知道一张的成交价,也不能代表所有的作品价格。因为无论谁的书法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说多少钱。润格也没有什么准头,只是一种参考,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同时名人的价位比一般人要高。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一己之见,说得不对请原谅!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可编辑】苏州市书法家协会首届得意之作书法邀请展研讨会纪要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可编辑】苏州市书法家协会首届得意之作书法邀请展研讨会纪要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鲜于枢(),元代著名书法家。字伯机,晚年营室名“困学之斋”,
鲜于枢像自号困学山民,又号寄直老人。祖籍德兴府(今县),生于(今)。(今)人,一说(今北京)人,先后寓居扬州、杭州。大德六年(1302)任太常典薄。至元年间以才选为浙东宣慰司经历,后改浙东省都事,晚年任太常典簿。元成宗大德六年(1301)卒。为人豪放耿直,常与上司争是非于公庭之间,一语不合,则拂袖而去,为百姓爱戴,称“我鲜于公”。好诗歌与古董,文名显于当时,书法成就最著。明《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有传。
据《鲜于府君墓志铭》记载,鲜于枢的高祖曾经做过官,祖父“读书通大义,不为科举业”。军队攻下德兴府后,携家南逃,走到被“盗”所杀,祖母带全家到处奔波,
鲜于枢书法天兴元年(1232年),又北上定居范阳(今河北涿州)。鲜于枢的父亲从事办理运粮的差事。常年往返于中都、大都、汴梁以及扬州、杭州之间。鲜于枢少年时不断随父迁居。 鲜于枢有北方人的慷慨、豪气,身材魁梧,胡须浓重,朋友们称其为“髯公”。同时期的诗人柳贯说他“面带河朔伟气,每酒酣,吟诗作字奇态横生。其饮酒诸诗,尤旷达可喜;遇其得意往往为人诵之”。自负随意的性格,一开始就导致他与周围环境及上层当权者的种种冲突。至元二年(1265年)以后,鲜于枢先后辗转于、、、等地,担任一些中下级官职,很不顺利。常与上司争是非于公庭之间,一语不合,则拂袖而去,为百姓爱戴,称“我鲜于公”。曾三次去官或遭贬。37岁后定居杭州,于西湖虎林筑困学斋。大德六年(1302年)被授予太常寺典簿,未及到任,逝于钱塘,年仅57岁。
由于一生官位都不高,常赋闲家中,鲜于枢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
鲜于枢书法他除具书法专长外,更是一位文学家,写下了许多诗词。他还能作曲,弹得一手好琴,而且精通文物鉴定。正因为有广泛的艺术修养,且将之融合到书法中,鲜于枢方成为书法大家。鲜于枢早岁学书法,未能如古人,偶于野外看见二人挽车泥淖中,顿有所悟。他写字时多用中锋回腕,笔墨淋淳酣畅,气势雄伟跌宕,酒酣作字奇态横生。鲜于枢兼长楷书、行、草书,尤以草书为最。他的功力很扎实,悬腕作字,笔力遒健,著有《困学斋集》。鲜于枢与赵孟頫齐名,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并称“二妙”、“二杰”,但其影响略逊于赵孟頫。
鲜于枢墨迹有40多件,分、、三大类,艺术成就以草书为最。代表作有《老子道德经卷上》、《》、《韩愈进学解卷》、《论草书帖》等。
《卷》:这是鲜于枢以行书大字录写的五言《行次昭陵诗》。此帖结体疏朗,笔势雄浑,与鲜于枢个人性情正相吻合。如所评:“公毅然美大夫,面带河朔伟气,每酒酣骜放,挥毫结字,奇态横生,势有不可遏者。”此卷是鲜于枢大字行书的代表作品。
鲜于枢书法
《卷》:此卷书法节录老子《道德经》卷,从“天长地久”写起,末书“老子道经卷上”,因缺下半部分,所以未署款。此卷书法学虞世南,体态修长,笔法精美,清爽劲利,是鲜于枢仅见的存世楷书长篇。从其成熟俊健的书风来看,当是他中年时期的佳作。 《秋兴诗册》:这是鲜于枢为和诗而作并书的三首五言律诗,诗中充满浓郁的思乡之情。从“北望空思汴,南游未厌吴”一句可知作者此时正身处江浙一带。此帖书法俊爽劲健,略显苍疏,是鲜氏中晚年众多作品中较具代表性的一件。 :这是他临写的《》手迹。对照原帖,我们可以发现鲜于枢此帖临得如何形神兼备。 《唐诗卷》:此卷笔法纵肆,欹态横发。他自己说过,写草书要把笔离纸三寸,取其指实掌平虚腕法圆转,写出的字则飘逸飞纵,体态自能绝出,观其草书,确有悬腕回锋之妙。 《送李愿归盘谷序卷》:行句系自“夫前呵从者塞途”起(据《韩昌黎集》),其前尚缺一百零八字。有“清劲、风骨棱棱”之评。&&&&&&&&&&&&&&&&&&&&&&&&&&&&&&&&&&&&&&&&&&&&&&&&&&&&&&&&&&&&&&&&&&&&&&&&&&&&&&&&&&&&&&&&&&&&&&&&&&&&&&&&&&&&&&&&&&&&&&&&&&&&&&&&&&&&&&&&&& 《石鼓歌》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作品,鲜于枢所书该诗是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盛名的珍稀墨宝。据介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字文字,唐初出土,名声不著,韩愈作《石鼓歌》以彰显,推为国宝。鲜于枢是元代书坛巨擘,对后世草书影响至深。其草书的《石鼓歌》用笔中锋直下,稍芒,圆劲丰润,浑雄朴茂而凝重,淋漓酣畅中蕴含着森严规矩。据了解,此卷不仅是墨宝巨珍,更是书家法帖。据介绍,鲜于枢写《石鼓歌》传世有两本,一部作于元大德五年,现存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其二为本卷,是鲜氏书艺成熟期的完美之作,其纸墨,较“大都会本”的绝笔之作,更胜一筹。
鲜于枢书法
【仙吕】八声甘州江天暮雪,最可爱青帘摇曳长杠。生涯闲散,占断水国渔邦。烟浮草屋梅近砌,水绕柴扉山对窗。时复竹篱旁,吠犬汪汪。【幺】向满目夕阳影里,见远浦归舟,帆力风降。山城欲闭,时听戍鼓&音┭&&音┭&。群鸦噪晚千万点,寒雁书空三四行。画向小屏间,夜夜停?。【大安乐】从人笑我愚和戆,潇湘影里且,不谈刘项与孙庞。近小窗,谁羡碧油幢?【元和令】粳米炊长腰,鳊鱼煮缩项。闷携村酒饮空缸,是非一任讲。恣情拍手棹渔歌,高低不论腔。【尾】浪滂滂,水茫茫,小舟斜缆坏桥桩。纶竿蓑笠,落梅风里钓寒江。
同时代的说:“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而书法家也说:“今代惟鲜于郎中善悬腕书,余问之,嗔目伸臂曰:胆!胆!胆!”仅就书法史上地位或对后世影响而言,鲜于枢的确难与赵孟頫匹敌,何况他的书法作品(特别是碣石碑版》也远不及赵孟頫丰富。不过,元明以来,仍不乏师法鲜于枢书法之大家、高手,诸如元之、(均有《千字文》传世》,明之(上海博物馆藏有其《拟鲜于太常大字卷》》,近代之等。此《王安石杂诗卷》书于至元辛卯二月八日,属鲜于枢早年力作。纸本,纵50公分,横1025公分,曾入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本卷是鲜于枢为其好友『君锡』所作。按,『君锡』名方逢辰,浙江杭州淳安人。宋淳中廷对第一,累官至兵部侍郎、国史修撰,著有《蛟峰文集》等。
在唐代,曾有二个大诗人写过《石鼓歌》,一是,一是。鲜于枢所写的《石鼓歌》是韩愈所作的七言诗。&石鼓文,亦称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无具体年月,唐人韦应物和韩愈的《石鼓歌》都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刻石。宋人的《石鼓跋尾》虽设了三个疑点,但还是认为属周宣王时史籀所作。宋人《通志略》则认为《石鼓》系先秦之物,作于惠文王之后,始皇之前。近人和都认为是秦文公时物,与韦、韩说法出入不大,只相差十七年。据考证,《石鼓》作于秦襄公八年,距宣王更近。所不同者,出于宣王时史籀手笔或秦臣手笔罢了。《石鼓》于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畴原),以后被迁入孔庙。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齐,放置于凤翔学府。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欢《石鼓》,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将其迁到汴京国学,用金符字嵌起来。后因宋金战争,复迁《石鼓》于临安(今杭州),金兵进入汴京后,见到石鼓以为是“奇物”,将其运回燕京(今北京)。此后,石鼓又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抗日战争爆发,为防止国宝被日寇掠走,由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主持,将石鼓迁到江南,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1956年在北京故宫展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为更好地保护原鼓,曾令人仿刻了十鼓,放置于辟雍(大学)。现仿鼓在北京国子监。其形状与刻字部位和原石鼓有不少差别。石鼓文的拓本,唐代就有,但没有流传下来。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石鼓文是大篆留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宋安国所藏石鼓宋拓本,被民国秦文锦售给日本东京河井荃庐氏。 鲜于枢行书《石鼓歌》传世有二件,一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作于大德五年辛丑,年45岁,伯机即逝于此年,盖也。书于经折纸上,裱为横卷。其二即此卷,虽无款,而笔法圆劲雍容,挥洒自如,望而知其为鲜于枢最成熟期之精品,且纸墨完洁,又胜大都会本一筹。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4次
参与编辑人数:8位
最近更新时间: 20:13:35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代书法家作品价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