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窑底刻乾隆官窑青花盘题词会流入到民间吗?

[转载]宋官窑
宋官窑研究
宋五大名窑“汝、官、哥、均、定”的研究中,有两大名窑,官窑和哥窑的研究迷雾重重。宋官窑和宋哥窑的特征,众说纷纭,各持己见。其主要原因是,历史上描述宋官窑的文献很多,各种文献的说法又不一致;而各个官窑传世品的特征确实又有差别,窑址仅发现了南宋的修内司窑(杭州凤凰山老虎洞)和郊坛下窑(杭州乌龟山),北宋汴京官窑的窑址一直没有被发现。
就是在最早发现的杭州乌龟山的窑址归属问题上,它究竟属于修内司窑还是郊坛下窑,也众说纷纭。民国二三年(年)间,乌龟山的窑址已经被人发掘过,零星瓷片流入到杭州和上海的古玩市场,由此引起中外陶瓷研究者的注意。1930年以后,到乌龟山访古的人大有人在,其中包括1940年发表《宾鸿堂藏器---修内司官窑图解》一书的作者朱鸿达。1950年代浙江省文管会对乌龟山的窑址进行了小规模的发掘,从该窑址出土的瓷片与文献记载多有吻合,所以就确认它为郊坛下窑。也就是说,杭州乌龟山的窑址归属问题,1950年代以前被认为是修内司窑,1950年代以后被认为是郊坛下窑。即使在杭州乌龟山的窑址被公认为郊坛下窑的时候,也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文献记载的郊坛下窑的地址与杭州乌龟山不符,杭州乌龟山的窑址应该是修内司窑的第二处窑址(参见裴光辉著《官窑清瓷》)。
宋代官窑的“一缺二疑”研究状况(缺北宋汴京官窑遗址,疑郊坛下窑遗址),引起鉴定方面的混乱,主要是各个古代文献上关于宋官窑的特征描述,到底指的是北宋汴京官窑,南宋修内司窑,还是南宋坛下窑,鉴定界一直搞不清楚。
目前采用的鉴定方法是:以南宋修内司窑和南宋坛下窑出土的标本为标准器,再将故宫官窑传世品与标本进行对照,特征相符的就归入该两窑,特征不符的就归入北宋汴京官窑。这种不得已的鉴定方法,缺乏科学性。再加上南宋修内司窑和南宋坛下窑出土的标本,在外观上具有相似的特征,所以区分南宋修内司窑和南宋坛下窑变得很困难,于是就笼统地鉴定为南宋官窑。
重温历史文献
1、 南宋顾文荐的《负暄杂录》
“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宣政间是宋徽宗时的宣和、政和(1111年至1125年)十五年间。
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市)。
顾文荐:南宋人,生卒年代不详。
北宋汴京官窑确实存在过。
这是目前记载宋官窑的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应该认为其可信。
2、南宋叶寘的《坦斋笔衡》
“政和间(北宋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牟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政和间:北宋年
叶寘:南宋人,生卒年代不详。
北宋汴京官窑、南宋修内司窑、和南宋郊坛下窑都存在过。南宋郊坛下窑的瓷器质量,大不如南宋修内司窑。另外,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等窑,也仿烧南宋修内司窑的瓷器,但是质量根本不能与宋官窑相比。
这很麻烦,在这篇文献中出现了6种类似于官窑的瓷器:(1)北宋汴京官窑,质量情况没有提及;(2)南宋修内司窑,质量最好,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3)南宋郊坛下窑,质量较差,大不如南宋修内司窑;(4)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等窑,质量更差,连南宋郊坛下窑都比不上。
这是目前记载宋官窑的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应该认为其可信。目前鉴定界不加区分地将质量完全不同的南宋修内司窑和南宋郊坛下窑笼统地鉴定为南宋官窑,好像有些不妥。甚至不能区分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等窑与官窑的差别,这更加不科学。
3、元孔齐《至正直记》
“乙未冬(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杭州时,市哥哥洞器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乙未冬:至正十五年,1355年
孔齐:元代人,生卒年代不详。
《至正直记》:孔齐在元至正二十年到二十二年期间(年)客居宁波东湖时撰写。
孔齐在杭州买了一件新的哥窑香鼎,心中存疑,与江苏宜兴的王德翁探讨。王德翁说,现在生产的哥窑与古官窑非常相像,必须仔细辨认才行。
这段文献提供的信息其实是很丰富:(1)这是历史文献上第一次提到哥窑,也就是说,第一次提到哥窑年代是元代。(2)元代哥窑,其色莹润,如同宋代哥窑(如旧造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仿旧,二是如同旧器,即宋哥窑,我们取第二种解释)。(3)江苏宜兴的王德翁既见过元代哥窑,也见过宋代官窑,并且认为元代哥窑与宋代官窑在外观特征上很相像,必须仔细加以辨别。(4)孔齐与王德翁活动范围在江浙一带,他们见过的元代哥窑与宋代官窑应该是江浙一带的产品,由此推断,应该具有“紫口铁足、蟹爪纹开片”的特征。
我们认为,所谓的“官哥不分”主要是指宋元时期生产的哥窑(不是传世哥窑)与南宋生产的官窑(不是北宋官窑)在外观特征上很难区分,也就是它们都具有“紫口铁足、蟹爪纹开片”的特征。
4、曹昭《格古要论》
“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
曹昭:明初人,生卒年代不详。
《格古要论》:刊于明洪武二十年(1388年)
《格古要论》中提到了3种瓷器特征:(1)南宋修内司官窑,色泽特征是浓淡不一、带粉红的青色,其中有些瓷器色泽与汝窑类似;胎质具有紫口铁足的特征;开片是蟹爪纹(注意不是金丝铁线)。(2)乌泥窑,胎质为黑色。注意这是古代文献第二次提到了乌泥窑。虽然没有涉及乌泥窑的质量,但是说出了乌泥窑的胎质为黑色。结合南宋叶寘的《坦斋笔衡》关于乌泥窑的质量的描述,那些胎质为黑色、质量不及修内司官窑,但是具有南宋官窑特征的瓷器应该属于民窑乌泥窑。“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是“修内司监造的窑中,有一种叫做乌泥窑”;第二是“除了修内司窑外,还有一种叫做乌泥窑的瓷器”。我们结合叶寘的《坦斋笔衡》论断,取第二种解释。(3)龙泉窑,特征是没有开片。
特别注意,《格古要论》既然要把修内司官窑、乌泥窑和龙泉窑放在一起论述,主要是三者特征具有共同之处,所以,曹昭才把三者各自的特征描绘出来。由此推断,乌泥窑的特征是:色泽特征是浓淡不一、带粉红的青色,其中有些瓷器色泽与汝窑类似;胎质具有紫口铁足的特征;开片是蟹爪纹;胎质为黑色;质量比修内司官窑差。
5、何孟春《余冬续录摘抄》
“江浙官窑,烧造供上瓷器,其始抟师作涂饰,求其精致一也。开窑之日,反复比量,而美恶辨矣。其中有同是质而遂成异质;同是色而特为异色者,水土所合,人力之功,不复能与,是之谓窑变。盖数十窑中,千万品而一遇焉,然监窑官见则必毁之,窑变宝珍奇,而不敢以进御以非可岁供物也。故供上磁器,惟取其端正合制,莹无疵瑕,色泽如一者”。
何孟春:明代人,。
江浙官窑:南宋官窑
该文献提供了3条信息:(1)提交朝廷的瓷器必须端正合制,莹无疵瑕,色泽如一。(2)凡是不符合规格者,监窑官见到必定毁掉,即使“千万品而一遇”的、珍奇的“窑变”瓷器也不例外。(3)南宋官窑曾经出现过“窑变”瓷器。
前两点讲述了南宋官窑的制度。第三点似乎不成立,估计是作者的臆断,因为既然监窑官见到必定毁掉,说明不会有传世品,作者何以知道有“窑变”官窑瓷器存在过?作者之所以这么说,只有一个可能性:他见过民窑中有窑变的宋仿官窑,所以知道宋代官窑有窑变情况存在,同时根据民代官窑制度,推断宋官窑中也有窑变瓷器,但是,被监窑官毁掉了。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虽然每次烧窑都会出现不合格品,由于南宋官窑制度,监窑官必定毁掉不合格品,所以除了官窑遗址中出土的瓷片外,完整器中不可能有次品。那些质量较差的完整器,一定不是南宋官窑的瓷器,很可能是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等民窑的仿制品。
6、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
“官窑,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曰官窑,文色上白而薄如纸者,亚于汝,其价亦然。内窑,南渡有邵成章提举邵局,于修内司造青瓷器,名内窑。模范极精,油色莹澈,为世所珍”。
田艺蘅:明代人,田汝成之子。田汝成博学工古文,子田艺蘅以诗著称,在《明史》中父子同时列名“文苑”。
田汝成(年),字叔禾,钱塘人。明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礼部祠祭郎中、广东佥事、滁州知州、贵州佥事、广西布政司右参议、福建提学副使。卸官后归寓杭州,游览湖山胜迹,遍访浙西名胜。田汝成谙晓先朝遗事,亲历边地,著有《炎徼纪闻》、《辽记》、《九边志》等。《西湖游览志》记西湖湖山之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为:“因名胜而附以事迹,鸿纤巨细,一一兼赅,非惟可广见闻,并可以考文献。”《西湖游览志余》所载大都是南宋临安掌故轶闻,后来多半被小说家所取材。田汝成诗作沉郁豪纵,时有俊语。田艺蘅,字子艺,贡生,官安徽休宁训导。博学善文,10岁时随父过采石,即景赋诗:&
“白玉楼成招太白,青山相对忆青莲。寥寥采石江头月,曾照仙人宫锦船。”田艺蘅为人高旷磊落,嗜酒任侠。罢官归杭后,愈益放诞不羁,朱衣白发,至老愈豪,常坐西湖花柳下,挟侍女具座待客酬唱。著有《大明同文集》、《田子艺集》、《留青日札》、《北新关志》及《煮泉小品》等杂著数十种。田艺蘅生卒年代不详。但是,由其父田汝成的生卒年代,可以推断《留青日札》在明嘉靖以后。
《留青日札》提到了两种宋官窑:(1)北宋汴京官窑。“文色上白而薄如纸者”有两种解释,第一是“北宋官窑中有一种瓷器,薄胎如纸、开片白色,质量比汝窑差,价格也比汝窑低”;第二是“北宋官窑,胎薄如纸、开片白色,质量比汝窑差,价格也比汝窑低”
。我们认为第二种解释与叶寘《坦斋笔衡》中的“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发生矛盾,因为修内司窑没有见到胎薄如纸的瓷器,所以如果按照第二种解释,袭故京遗制就不成立了。我们取第一种解释。
《留青日札》提供了一些重要的信息:(1)北宋汴京官窑在胎体上有差别,其中有的胎体很薄,其薄如纸;在开片上也有差别,其中有的开片透明,没有颜色。(2)文献将北宋汴京官窑与汝窑相比,说明官窑具有汝窑的特征。(3)南宋修内司官窑器型制作极为规整、精致,釉色莹澈。
根据《留青日札》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下几个结论:(1)北宋汴京官窑器特征不止一种,当时为朝廷提供瓷器的名窑有河北定窑、河南汝窑和河南均窑,当宋徽宗自办官窑的时候,有可能从其它三个名窑中抽调技术工人,原有各名窑的技术(例如定窑的薄胎技术,汝窑的釉色和开片技术)在汴京官窑汇合,生产出不同胎质和釉色的官窑瓷器。(2)南宋修内司官窑器型制作极为规整和精致,那些器型不规整的瓷器,不管其它特征多么像修内司官窑器型,应该不属于修内司官窑,因为毕竟还有郊坛下这个新窑,以及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等仿制品。
7、王世懋《二委酉谭》
“宋时窑器以汝州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
王世懋:明代人,。
该文献对北宋汴京官窑的质量作了大致的定位,要次于汝窑。
8、文震亨《长物志》
“官、哥、汝窑,以粉青色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纹取冰裂、鳝血、铁足为上,梅花片、黑纹次之,细碎纹最下。”
文震亨:明代人,,文徵明曾孙。
该文献揭示了很多关于官窑的信息:(1)釉色有粉青、淡白、油灰等;(2)开片有冰裂、鳝血、黑纹等;(3)足底有铁足和非铁足之分。(4)明代人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将各种品种的官窑分成几种等级。
9、明高濂《遵生八笺》卷十四《燕闲清赏笺·论官哥窑器》
“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
“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胎如铁,时云紫口铁足。紫口乃器口上仰,釉水流下,比周身较浅,故口微露紫痕,此何足贵?维尚铁足,以他处之土咸不及此。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
:明代文学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活于万历()年前后。旷世奇才,笃志养生,参访隐士名医,积一生心血,编著出了《遵生八笺》。
《遵生八笺》:刊于公元1591年。
这段文献揭示了几个信息:(1)官窑胎如铁,有紫口铁足的特征;(2)所谓的“紫口”,指的是口沿微露紫痕;(3)其它地方烧制的仿官窑,因为土质不同,所以不能呈现铁足的特征,铁足在鉴定中比紫口更为重要;(4)哥官窑的烧制地点在杭州凤凰山。
10、 宋代官窑系
通过文献考古,我们看到一副宋代官窑系的概貌。宋代官窑系至少由6个窑组成,其中3个是朝廷办的官窑,3个是民仿官窑。朝廷办的官窑分别是北宋汴京官窑、南宋修内司窑和南宋郊坛下窑,民仿官窑分别是乌泥窑、余杭窑、续窑。
北宋汴京官窑
北宋汴京官窑的遗址没有找到,所以鉴定的时候,只能通过文献考古的方法。从各种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大致确定北宋汴京官窑的特征如下:
器型:宋代造型
胎色:香灰胎(与汝窑胎色接近)
釉色:天青色为主(与汝窑釉色接近)
开片:冰裂、鳝血、黑纹
(2)南宋修内司窑
南宋修内司窑的遗址已经找到,可以用出土的瓷片作为标准器。结合各种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大致确定南宋修内司窑的特征如下:
器型:宋代造型,非常规整
胎色:黑胎、香灰胎(从出土瓷片可以看到)
釉色: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紫口铁足
开片:冰裂、鳝血、黑纹
(3)南宋郊坛下窑
南宋郊坛下窑的的遗址,还有一点争议。假定目前的杭州乌龟山的窑址为郊坛下窑,那么从出土瓷片看,其特征与南宋修内司窑差别不大。但是根据文献考古,郊坛下窑的瓷器又要明显差于修内司窑。所以,在鉴定的时候,可以把那些瓷器质量较差者鉴定为南宋郊坛下窑。
(4)乌泥窑
1960年浙江文管会对龙泉窑的大窑、金村窑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宋代龙泉窑黑胎青瓷造型与杭州乌龟山的窑址出土的标本有不少共同的样式,所以目前学术界认为宋代龙泉窑黑胎青瓷就是乌泥窑。乌泥窑应该具有修内司窑的特征,同时胎色为黑色,瓷器质量比南宋郊坛下窑更差。
(5)余杭窑和续窑
余杭窑和续窑的遗址没有找到,所以鉴定的时候,也只能通过文献考古的方法。余杭窑和续窑也应该具有修内司窑的特征,不过胎色不是黑色,瓷器质量比南宋郊坛下窑更差,与乌泥窑水平相同。
这套鉴定标准也是不太准确的,但是,比起目前将类似宋官窑的瓷器,简单地分成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要准确一些。
历代仿宋官窑
古瓷的鉴定,重点不是发现鉴定对象有哪些特征符合古瓷的特征,而是发现鉴定对象有哪些特征不符合古瓷的特征。既然是仿制,某些特征与真品相同是肯定的。
古瓷的鉴定,也要注意艺术化倾向与世俗化倾向的差别。鉴定就是鉴定,为什么还有倾向性呢?现实生活中,这种鉴赏的倾向性确实存在。
例如明清两代的皇帝(包括他们的重臣),在鉴赏古瓷的时候,就带有艺术化倾向,也就是说,他们比较重视古瓷的艺术表现力,而比较忽视古瓷的生产年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话讲的是君主的权利。因为天底下的一切全部属于君主,所以土地上所产的要交皇粮以供养君主,男子要披甲执戈守卫君主的边疆,女子要盛装待选充斥君主的后宫,杰出者还要皓首穷经不断赶考以进入君主的瓮中。好东西自然要归皇上,不存在价值问题。所以皇上看中的东西,首先是好东西(艺术表现力),而年代相对就不那么重要。故宫里面一些皇帝亲自题词的古瓷,后来被证明是后代仿品,但是皇帝本人却认为是真品,就是艺术倾向性鉴赏的结果。
当今鉴定界却带有一种世俗化的倾向性。在目前的艺术品投资火热的环境下,古瓷的年代与其市场价值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古瓷的艺术性却退而求其次了。鉴定界肯定要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他们惟恐将一件赝品鉴定成为真品,导致投资者的损失。所以,现代鉴定界充满了怀疑一切的气氛,对于自己不太熟悉的瓷器,通常就鉴定为仿品。如果深究一下,是什么年代的仿品,他们就不知道了。世俗化倾向性有很大的危害性,它很容易将真品鉴定为仿品,将古代仿品鉴定为现代仿品。一旦鉴定为现代仿品,收藏者将不太重视这件藏品,很可能导致古瓷的灭失。例如曾经有一位民间企业家将自己收藏的元青花送给专家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藏品为现代仿品,民间企业家一怒之下将元青花打碎,专家看了瓷片以后又说是价值1000万元的真品。问题就出在价值1000万元上,谁都没有去想,这么一件传世的文物就在世俗化倾向性中灭失了,而在为1000万元惋惜,多么俗气啊!
科学的、公正的鉴定,不仅要判断出是不是仿品,而且要判断出是哪个年代的仿品,这需要很深的功力,也很化时间。现在呢挂钩做这种鉴定、并且愿意做这种鉴定的专家,实在太少了。
由于宋官窑的艺术性,历代都有仿品。所以在鉴定宋官窑时,首先要判断它是不是历代的仿品。在确定不是仿品以后,再判断是那种官窑的瓷器。下面对各代仿官窑瓷器的特征进行一些总结。
1、宋代龙泉窑仿官窑瓷器
宋代龙泉窑黑胎青瓷造型与杭州乌龟山的窑址出土的标本有不少共同的样式,所以目前学术界认为宋代龙泉窑黑胎青瓷就是乌泥窑。
2、宋代余杭窑和续窑
余杭窑和续窑不但没有找到遗址,而且古文献对其特征的描述也很少。目前鉴定界对此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它们外观特征与南宋修内司窑相似,只不过质量比较差,胎不是黑色的。这两个窑口的瓷器处在非常危险的境地,运气好者被鉴定为南宋官窑也保留下来,运气坏者被鉴定为现代仿品而听天由命。
3、元代龙泉窑仿官窑
1977年韩国新安沉船发现了一批元代具有宋代官窑和哥窑特征的瓷器,但是可以确定它们归属于元代。所以说,元代龙泉窑仿官窑应该与宋代官窑非常相像,故宫里面也有这种原先以为宋官哥窑,后来证明是元官哥窑的瓷器。确定为元官哥窑的依据是,在韩国新安沉船中发现了同样的东西,那么韩国新安沉船没有的东西,难道都是宋宋官哥窑?这恐怕也说不通。
近年来还在元代墓葬中出土了一些具有宋代官窑和哥窑特征的瓷器,仔细观察有些细微差别:
釉色:泛灰,青石色;灰泛青或者泛黄白,釉面暗淡、不够均匀;浅淡的青灰等。
开片:色浑浊,不很连贯;开片较大,不像宋器那么细碎,或者大片与小片相差悬殊;开片色较淡较浅,不像宋器那么色重;纹线比较僵直,不像宋器那样在小范围中弯曲。
釉层:比较薄
紫口铁足:有些器物裹足,不见胎色。
4、明代官窑仿宋官窑
明代瓷器生产中心已经集中到景德镇,虽然还有一些地方生产陶瓷器,但是在质量和数量上,根本无法与景德镇抗衡。明代御窑厂也设在景德镇。景德镇瓷器基本上为白胎瓷器。
过去认为仿官窑瓷器是从清雍正朝开始的,近期的深入研究以及出土实物的证明,才了解明成化就开始仿制宋官窑了。
目前发现的明代官窑仿宋官窑集中在成化朝。器型主要为鼎、尊、炉、瓶、杯、壶、钵、碗、盘、洗、渣斗、盆托、笔山等,几乎包括所有的器型,并且多数不署年款。
成化仿官窑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类器物底足涂有酱黄釉,釉色青中泛灰,釉面光泽较强,开片大而且隐而不清。这种器物包括渣斗、盆托等。
第一类器物口沿和底足都涂有酱黄釉,或者仅仅底足涂有酱黄釉。釉色青中泛绿,釉质较为肥厚,光泽较强,开片纹除了少数比较密集外,大部分较稀疏。
成化瓷器还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征:
胎质洁细,釉质纯净,用手抚摸有玉质感。
无论何种釉色,其器物的外底足与器身釉色一致,这是成化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5、明代民窑仿宋官窑
明代民窑仿宋官窑主要集中在明代中晚期。器型主要为尊、瓶、洗、笔山等摆设器,日常用瓷如碗、盘等几乎不见,并且多数不署年款。这可能是因为仿制工艺比较难,仿制者出于经济利益的目的,倾向于仿制卖价较高的瓷器。这一点与明官窑明显地不同。
民窑仿官窑瓷器,底足涂有酱黄釉,以显示铁足。釉色天青偏蓝,纹线显示浅黄色,以显示“金丝”的效果。开片纹或者比较密集,或者比较稀疏,一些纹片呈现不规则的密集细毛状。
6、清代官窑仿宋官窑
清代官窑仿宋官窑在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光绪朝都有,主要集中在雍正朝。清代官窑仿宋官窑,基本上全是摆设器,例如鼎、尊、炉、瓶、罐、壶、花浇洗、园盒等,几乎没有钵、碗、盘等这样的日常用瓷。这可能与清代五彩、粉彩、青花等瓷器技术比较发达有关,其日常用器用了其它装饰的瓷器。清代官窑在景德镇,除了雍正、乾隆御窑厂生产黑胎以外,只生产白胎仿古瓷器。
雍正仿官窑以油灰、灰青、粉青、月白为主。釉质肥厚,釉有透明和失透两种,其中失透的器物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宋官窑器物。有开片和不开片两种,开片者或者无色透明,或者黑色线纹,大多数是大开片。雍正仿官窑作品中,有一部分胎质铁灰色。经火烧结后,外表铁黑或泛油亮光泽。精品器物的底足均呈滚圆的“泥鳅背”,抚摸时糯米粉般的细腻感。
乾隆仿官窑基本上是雍正仿官窑的延续,很难与雍正器区分。釉色基调由灰青发展到灰白、米黄、黄、蓝、绿色,显得新亮。开片以大开片为主,有的器物口沿涂上一层淡咖啡色,以表示“紫口”特征。乾隆的瓶还喜欢采用瓜棱型。乾隆仿官窑作品中,有一部分胎质铁灰色。
嘉庆朝(年)25年,其前期基本上是乾隆瓷的延续,后期则在瓷器质量上有所减退。后期仿官,釉面不平整,纹线较齐,个别之处有较曲折的片纹。
道光瓷器与嘉庆后期瓷器类似,多数胎体粗松,釉层稀薄,釉面呈现波浪纹明显的疙瘩釉。开片无规律可寻,一些仿官器圈足处涂抹一层黑釉。
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景德镇官窑瓷器生产处在衰落阶段,除了光绪朝有少量的精品外,其它瓷器多数质量低劣。仿官窑釉色浅淡,没有深沉感,釉质稀薄,釉面不平整,开片不够清晰。从咸丰以来,釉色逐步演变成单纯的粉青色,名为仿官、仿哥,却有名无实。釉面或者开片或者无纹路,纹路有黑有白,底部多施以黑漆以充当“铁足”。
7、 近现代仿宋官窑
民国仿宋官窑主要出于经济目的,一般均以著名器型为模仿对象,以图卖个好价钱。民国的仿制品数量大,质量差别也大,比较复杂。但是,施釉工艺已经承袭了清代的湿法施釉,不是元以前的干法施釉,从气泡特征上很容易判断。
现代仿制品分成两种,一是恢复古瓷工程中的仿制品,这些仿制品技术水平高,质量好,价格也高,并且有名家署名。二是所谓的伪品,技术差,质量差,仿的不伦不类,很容易判断。无论那种现代仿制品,均承袭了清代的湿法施釉,不是元以前的干法施釉,从气泡特征上很容易判断。
当代的仿哥、官窑工艺研究主要由叶宏明等人进行(参见“南宋龙泉青瓷的研究”),他们研究采用的样本是:(1)龙泉青瓷残片:粉青釉、梅子青釉、淡粉青釉。(2)龙泉哥窑残片:淡粉青釉、灰青釉。(3)南宋官窑残片:粉青釉、灰青釉、月白釉。虽然成功仿制了哥、官窑(黑胎瓷器),但是摸索配方的难度极大,仿制品的釉色基本上局限在粉青釉、梅子青釉、灰青釉、月白釉,所以,看到这些釉色的黑胎瓷器需要格外小心。另外几位仿制大师,基本上仿的是开片特征,釉色基本上是龙泉窑常见的粉青釉、梅子青釉,胎质为白胎。
9、黑胎官窑的鉴定方法
黑胎官窑只在南宋哥窑和雍正、乾隆仿官窑中出现。南宋哥窑官窑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底足处的釉非常肥厚,形同堆脂,边缘也不修齐整。而雍正、乾隆御窑厂仿官窑底足修的非常规整,釉和胎交界处有一条黑线(或者深棕色的线)。而雍正、乾隆民窑仿官窑盘类(白胎)底部多装饰酱黄釉点,以表示支烧痕。
。从文献考古这条线索,详细地解读了历代鉴赏家和鉴定家对官窑的记载;从特征鉴定这条线索,详细地阐述了各种官窑釉的特征。在故宫专家发表的各种论文中,只有耿宝昌发表过关于历代仿哥窑特征的论文(还没有涉及文献考古),我没有见到关于历代仿汝窑和历代仿官窑的专论。哥窑、汝窑和官窑文献考古,除了裴光辉的著作外(没有那么详细和全面),更是没有见过。作者到底是谁?真的很难猜。
南宋官窑研究文献目录专著、论文:
1、【日】见中尾万三:《南宋官窑と郊壇下新官窑》,东京:大乘,1930版。
2、周仁(周子竞):《发掘杭州南宋官窑报告书》,载《国立中央研究院总报告》第4册,民国二十年,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1932版。
3、 【日】松村雄藏,《宋窑の遺跡を尋ぉて》,东京:陶磁,六卷二号,1934版。
4、朱宏达:《修内司官窑图解》,宾鸿堂印行,1937年。
5、【日】米内山庸夫:《支那風土記:青瓷窑ぉ探る》,东京:改造社刊,1939版。
6、【日】米内山庸夫:《南宋官窑古窑址の发现》,载《世界陶磁全集》第十卷,河出书房,1955年版。
7、陈万里:《中国青瓷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8、周仁、李家治:《中国历代名窑陶瓷工艺的初步科学总结》,载《考古学报》,1960年第1期。
9、周仁、张福康:《关于传世“宋哥窑”烧造地点的初步研究》,载《文物》,1964年第6期。
10、阮平尔:《南宋官窑新探》,载《越瓷论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1、浙江省博物馆:《三十年来浙江文物考古工作》,载《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年~1979年)》,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12、庆正:《官、哥两窑若干问题的探索》,载《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出版,1981年版。
13、宏明等:《南宋官窑青瓷的研究》,载《硅酸盐学报》,1983年第1期。
14、陈显求、朱伯谦:《南宋郊坛下官窑与龙泉哥窑的陶瓷学基础研究》,载《硅酸盐学报》,1984年第20卷2期。
15、傅振伦:《&陶说&译注》,轻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
16、陈显求、陈士萍、李家治:《从技术上看宋代施乳浊釉的名瓷》,载《中国古代陶瓷科学技术成就》,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版。
17、郭演仪:《中国南北方青瓷》,载同上。
18、谭旦冏:《南宋官窑》,载《中国陶瓷史》,光复书局,1985年版,第595~598页。
19、沙孟海:《南宋官窑修内司窑址问题的商榷》,载《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6期。
20、牟永抗、任世龙:《官哥简论》,载《湖南考古辑刊》第三辑,1986年版。
21、葛玲玲、阮平尔、李刚:《综论我国古代的官窑》,载《河北陶瓷》,1986年第1期。
22、张翔:《南宋余姚窑址的发现——记低岭头类型古窑址调查》,载《中国古陶瓷研究会1986年西安年会论文集》,1986年版。
23、叶宏明等:《南宋官窑青瓷的研究》,载《中国古陶瓷研究》,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4、朱伯谦:《谈南宋官窑》,载《中国古陶瓷研究》创刊号,1987年第1期。
25、汪庆正:《汝窑的发现及其相关诸问题》,载同上。
26、冯先铭,《官窑》,载《中国古陶瓷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87年版,第275~276页。
27、何政广、许礼平编:《宋代宫廷垄断的三个瓷窑》,载《宋元陶瓷大全》,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88年版。
28、谭旦冏:《宋瓷今释、论官窑、宋官窑器与民窑器的分野》,载《陶瓷汇录》,国立故宫博物院,1988年版,第69~150页。
29、李国桢、郭演仪:《中国名瓷工艺基础》,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
30、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宋官窑特展》,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1989年版。
31、陈显求、陈士萍、张翔:《郊坛官窑粗瓷和黑釉瓷》,载《89’古代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32、周福根、李中和、叶宏明:《南宋青瓷的显微结构》,载同上。
33、姚桂芳:《略论杭州乌龟山南宋官窑的烧造年代及来龙去脉》,载同上。
34、李中和、叶宏明、周福根:《南宋官窑与哥窑古瓷的釉层分析》,载同上。
35、李德金:《乌龟山南宋官窑出土的产品及烧制工艺》,载《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36、沙孟海:《再谈南宋官窑窑址和有关资料》,载《浙江省博物馆馆刊》,1989年第1期。
37、袁南征:《关于南宋官窑》,载《东南文化》1989年第6期。
38、陈文平:《宋代五大名窑·官窑》,载《中国古陶瓷鉴赏》,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版。
39、熊寥:《南宋官窑青瓷艺术》,载《中国陶瓷与中国文化》,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40、朱伯谦:《釉质肥润 珍世瑰宝——南宋官窑》,载《朱伯谦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版。
41、李刚:《论宋代官窑的形成》,载《古瓷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2、李刚:《南宋官窑琐议》,载同上。
43、陈万里:《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两木出版社,1990年版;或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版。
44、阮平尔:《南宋官窑工艺承嗣三题》,载《中国古陶瓷研究专辑》,1991年版。
45、李正中、朱裕平:《南宋杭州官窑瓷》,载《中国古瓷汇考》,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37页。
46、陶青山:《南宋的官窑》,载《中国陶艺鉴赏》,武陵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126页。
47、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会:《浙江部分古瓷胎稀土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载《古陶瓷科学技术》第2集,1992年版。
48、李辉柄:《宋代官窑瓷器之研究》,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2期。
49、苗建国等:《古陶瓷产地判别的科学研究》,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3期。
50、孙彦点校整理:《古瓷鉴定指南·三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
51、李辉柄:《宋代官窑瓷器》,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版。
52、朱裕平:《中国瓷器鉴定与欣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53、周少华:《杭州乌龟山南宋郊坛下官窑原料的研究》,载《中国陶瓷》,1994年第2期。
54、李民举:《宋官窑论稿》,载《文物》,1994年第8期。
55、《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
56、张翔:《杭州乌龟山南宋官窑遗址出土的粗瓷纪实》,载《’95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57、陈全庆、周少华:《宋代越窑、汝官窑、郊坛官窑、龙泉窑青瓷微观结构、呈色及玉质感的研究》,载同上。
58、C.T.Yap、Younan
Hua:《中国八大名窑青釉瓷:越窑,龙泉窑,南宋官窑,汝窑,临汝窑,钧窑,耀州窑和哥窑》,载同上。
59、中国博物馆学会编:《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载《中国博物馆志》,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61、汪庆正:《宋官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载香港敏求精舍编《文物考古论丛——敏求精舍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两木出版社,1995年版。
60、金志伟、王玉:《修内司官窑今何在》,载《光明日报》,日。
61、《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南宋官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62、李辉柄:《修内司窑的正名及相关问题》,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第1期。
63、陈方晓、华雨农:《南宋修内司窑初论》,载《中国文物报》,日。
64、沈岳明:《修内司窑的考古学观察——从低岭头谈起》,载《中国古陶瓷研究》第4辑,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版。
65、陈元甫:《乌龟山南宋官窑产品类型及分期》,载同上。
66、金志伟、金军:《再谈南宋修内司官窑》,载同上。
67、李家治等:《杭州古中河南段采集之瓷片、窑具的工艺及烧制地点研究》,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年第3期。
68、中国硅酸盐学会编:《汝窑、哥窑与官窑》,载《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97年重印版,第284~293页。
69、李刚:《古陶瓷断代的科学取向》,载《南方文物》,1997年第2期。
70、李辉柄:《谈南宋官窑及相关问题》,载《文物》,1998年第4期。
71、李辉柄:《南宋官窑与龙泉青瓷》,载《东方博物》第三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2、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73、杭州市文管所、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杭州老虎洞窑址考古获重要成果》,载《中国文物报》,日。
74、李刚:《宋代官窑探索》,载《古瓷发微》,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125页。
75、李刚:《修内司官窑质疑》,载同上,第126~142页。
76、邓禾颖:《浅谈南宋官窑青瓷的审美价值》,载《景德镇陶瓷》第九卷第2、3期合刊,1999年版。
77、周少华:《古银锭湖青瓷窑址考古记——兼谈越窑相关问题》,载《东方博物》第3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8、李辉柄:《杭州老虎洞窑不是修内司窑》,载《中国文物报》,日。
79、李家治等:《杭州万松岭采集的瓷片的科学技术研究》,载《古陶瓷科学技术》第4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80、陈元甫:《也谈修内司官窑》,载《东方博物》第四辑,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1、周新华:《修内司官窑之谜》,《收藏》1999年第8期。
82、施远、张东:《宋代汝、官窑若干问题的研究》,载同上。
83、汪庆正:《老虎洞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的重要发现及其相关诸问题》,载《上海博物馆集刊》第8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84、浙江省轻纺工业志编辑委员会编:《南宋官窑》,载《浙江省轻工业志》,中华书局,2000年版。
85、任艳:《关于宋官窑研究的几个问题》,载《中原文物》,2000年第2期。
86、周少华:《南宋官窑探源》,载《中国陶瓷》,2000年第4期。
87、杜正贤、马东峰:《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址考古取得重大成果》,载《南方文物》,2000年第4期。
88、郑嘉励:《南宋修内司官窑考略》,载《中国文物报》,日。
89、华健:《汝窑的工匠后来哪里去了》,《中国文物报》,日、20日、27日。
90、杜正贤:《杭州老虎洞窑址:南宋修内司官窑》,载《中国文物报》,日。
91、郭木森:《浅谈汝窑、官窑与张公巷窑》,载《中国古陶瓷研究》第7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版。
92、吕成龙:《汝窑的性质及相关诸问题》,载同上。
93、李放:《张昂监陶小考》,载《文物》,2001年第11期。
94、李辉柄:《宋代官窑瓷器》,载《荣宝斋》,2001年第2、3期。
95、秦大树:《杭州老虎洞窑址考古发现专家论证会纪要》,载《文物》,2001年第8期。
96、《浙江越窑寺龙口窑址发掘简报》,载《文物》,2001年第8期。
97、李家治等:《杭州凤凰山麓老虎洞窑出土瓷片的工艺研究》,载《建筑材料学报》,2002年第3卷第4期。
98、金志伟等:《南宋宫廷所用越瓷的几个问题》,载《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5辑(《2002越窑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杭州出版社,2002年版。
99、王光尧:《杭州老虎洞瓷窑遗址对研究官、哥窑的启示》,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5期。
100、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杭州老虎洞南宋官窑址》,载《文物》2002年第10期。
101、李家治等:《老虎洞窑和汝官窑瓷微量元素的研究》,载《’0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02、杜正贤主编:《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103、王光尧:《中国古代官窑制度》,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版。
104、秦大树、林正贤主编:《南宋官窑与哥窑——杭州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内包括相关论文:
& 唐俊杰、范梦园:《2002中国杭州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 杜正贤:《杭州老虎洞窑址发掘情况简介》。
& 照那斯图:《杭州老虎洞窑址出土窑具八思巴字译释》。
& 唐俊杰:《关于杭州老虎洞南宋窑址性质的探讨》。
& 武佩圣:《对南宋官窑的怀旧与瞻望》。
& 陈元甫:《对杭州老虎洞南宋官窑的几点思考》。
& 蔡和璧:《介绍几件官釉的制作特点》。
& 秦大树:《老虎洞窑官窑性质刍议》。
& 杜正贤:《杭州老虎洞瓷窑址的考古学研究》。
& 孙新民:《汝窑与老虎洞的对比研究》。
& 李刚: 《南宋官窑断想》。
& 陆明华:《传世哥窑问题研究——元代老虎洞窑出土相关产品的思考》。
& 周丽丽:《关于老虎洞窑场性质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
& 吕成龙:《关于杭州老虎洞窑几个问题的探讨》。
& 董健丽:《论南宋官窑中的青铜礼器瓷》。
& 刘毅、李敏行:《杭州老虎洞窑址再研究》。
& 贺世伟:《南宋官窑分期浅析》。
& 赵古山:《杭州老虎洞窑与官窑、内窑、哥窑的关系》。
李广宁、张勇:《对修内司官窑瓷器贺黑胎龙泉窑瓷器标本的观察比较与推断》,第162页。
& 黄次材:《对两件馆藏青瓷杯的窑口辨析》。
& 沙家枥:《圆明园遗珍一品》。
& 承焕生、张正权、杜正贤、唐俊杰:《老虎洞窑瓷片的PIXE研究》。
& Nigel Wood, Sabrina Rastelli, Christopher
Doherty:《早期耀州青瓷贺南宋老虎洞窑的技术关系》。
& 周少华、梁宝鎏、杜正贤、唐俊杰:《杭州老虎洞窑青瓷原料的研究》。
& 朱学斌:《南宋官窑瓷粉青色釉的工艺探讨》。
周少华:《从黑胎青瓷的工艺学入手探讨“南宋官窑”与浙江地区的“类官窑”关系》。
& 朱学斌:《南宋官窑青瓷工艺研究》。
& 李家治、张志刚等:《杭州凤凰山路老虎洞窑出土瓷片的工艺研究》。
& 李家治、张志刚等:《杭州凤凰山麓老虎洞窑出土瓷片的显微结构研究》。
& 李宝平、赵建新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再中国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
& 李宝平:《元明文献中记载的哥窑及相关问题》。
& 范梦园:《南宋官窑研究综述》。
& 李刚:《古瓷“官”款论》。
& 袁泉:《两宋时期瓷器和金银器的相互影响》。
& 于家兴:《汝(官)窑存在的历史时期和地位》。
105、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编:《南宋官窑文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内包括论文:
& 蔡和璧:《南宋皇室官家祭祀与官窑器》。
& 耿宝昌:《刍议宋官窑青瓷》。
& 吴晓力:《郊坛下官窑的新思考》。
& 邓禾颖:《南宋官窑探微》。
& 李知宴:《论老虎洞的几个问题》。
& 陈元甫:《杭州老虎洞南宋修内司窑发现的启示》。
& 郑建华:《关于修内司官窑问题的思考》。
& 李刚:《古瓷三笔》。
& 沈岳明:《低岭头类型再认识》。
& 郑嘉励:《说“制样须索”》。
& 蔡乃武:《哥窑及相关问题》。
& 李德金:《南宋官窑与龙泉窑德关系》。
& 刘毅:《从汝官窑到郊坛官窑德传递》。
& 陆明华:《两宋官窑有关问题研究》。
& 赵文军、赵青云:《北宋汝窑、官窑与南宋官窑》。
& 唐俊杰:《南宋郊坛下官窑与老虎洞官窑的比较研究》。
& 张玉兰:《老虎洞窑瓷片堆积坑出土瓷器制烧工艺初探》。
& 金志伟、胡云法:《南宋官窑刻款瓷器研究浅见》。
& 张浦生、邓禾颖:《浅析苏、沪、皖地区墓葬、窑藏出土的“官哥窑”器之产地》。
& 吕龙成:《试论明清仿宋官窑瓷器》。
& 朱请时:《南宋官窑瓷鉴定的化学和物理学基础》。
& 李家治、邓泽群等:《老虎洞窑和汝官窑瓷微量元素的研究》。
& 李国霞、赵维娟等:《郊坛下官窑与清凉寺汝窑所用原料的初步分析》。
& 赵维娟、李融武等:《南宋郊坛官窑瓷器的原料产地和烧制技术的研究》。
& 朱学斌:《南宋官窑青瓷特征的形成机理》。
& 张振常:《依托南宋官窑博物馆构建中国陶瓷文化村初论》。
106、秦大树:《宋代陶瓷礼器的生产和生产机构》,载《文物》2005年第5期。
107、王光尧:《宋代官窑制度初探》,载同上。
108、张玉兰:《关于老虎洞窑的几个问题》,载《东方博物》第十四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9、邓禾颖:《青瓷的传承与升华——以南宋官窑为中心》,载《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二辑,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版。
110、【日】伊藤萨莱:《日本所藏的官窑“米色青瓷”》,载同上。
111、冯小琦:《试谈龙泉窑与越窑、官窑及景德镇窑的关系》,载同上。
112、李刚:《宋代官窑续论》,载《东方博物》第十九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3、孙新民:《汝州张公巷窑的发现与认识》,载《文物》2006年第6期。
114、郑嘉励:《北宋官窑形成的文献考察》,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6期。
115、唐俊杰:《祭器、礼器、“邵局”——关于南宋官窑的几个问题》,载同上。
116、王光尧:《从故宫藏清代制瓷官样看中国古代官样制度》,载同上。
117、肖发标:《再论“张昂监造”贡瓷的烧造年代——兼与李放先生商榷》,载同上。
118、李刚:《再论南宋官窑》,载《浙博天地》,日。
119、李刚:《宋代官窑若干问题的研究》,载《浙博天地》,日。
120、李刚:《重识北宋官窑》,载《中国文物报》第三版,日。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乾隆官窑青花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