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优美英语句子带翻译的句子翻译春望

杜甫诗三首的串联词.《望岳》,《春望》,《石壕吏》一定要是串联词,就是用一段优美的话将他们串联起来,比如说像曹操的《龟虽寿》,曹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曹操的《龟虽寿》.中间带有对诗人的的赞词_百度作业帮
杜甫诗三首的串联词.《望岳》,《春望》,《石壕吏》一定要是串联词,就是用一段优美的话将他们串联起来,比如说像曹操的《龟虽寿》,曹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曹操的《龟虽寿》.中间带有对诗人的的赞词
一定要是串联词,就是用一段优美的话将他们串联起来,比如说像曹操的《龟虽寿》,曹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曹操的《龟虽寿》.中间带有对诗人的的赞词和对古诗文的赏析.十一上来就要汇演啦!
我们都知道杜甫是古代的诗史,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他,了解这位忧民忧国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年少时有凌云壮志引出《望岳》,我们看到了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可是国家战火烽烟遍地让他尝尽了离别之苦,他感慨着不平之世让亲人骨肉流离,于是他做出了一首《春望》.我们看到了他感慨世间的无奈与悲伤,不平世界安能有如意的人?在借宿一晚的时候,他突然碰见了吏催人别骨肉分离的悲惨景象,于是情急之下他长出了一曲石壕吏来感慨这世间的凄楚无奈精品:古诗春望的意思 春望 杜甫 杭州春望 天津桥春望 春望原文 春望阅读答案 春望..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古诗《春望》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优美的句子和批注10句_百度知道
优美的句子和批注10句
提问者采纳
  1、《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哪一天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深夜秉烛长谈,诉说我在巴山这天晚上看雨时想念你的心情。  以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增添重聚时的乐,虚实相生,情景相融,余味无穷。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四海之内有你的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仍像是近邻。勉励友人,勇敢地踏上征途,表现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一洗以往送别诗的酸楚情调,豁达乐观,意境开阔。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侧畔有干帆竞发,病树前头有万木逢春。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达了作者以达观的态度来面对世变,劝诫友人不必为自己的境遇而忧伤,表现了诗人振作的精神。蕴含了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的客观规律。  引用典故,描写了阔别归来人事全非,表现了诗人无限怅惘的心情。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突发奇想,将明月拟人化,借月传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诗人想到:我还是把自己的一片愁心托付给这皎洁生辉的明月,让它随风飘到远在夜郎以西的友人身边去吧!寄托诗人思念友人的殷殷深情。  5、《登飞来峰》:“不畏浮云望眼,只身在最高层。”蕴含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6、《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的雄姿,引发诗人登临高峰的愿望,他要临绝顶,将天下群山尽快收入眼底。泰山的隽秀磅礴之气与诗人凌云壮志之豪情自然地溶为一体,情景交融,浑然天成。表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运用拟人写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7、《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互文)  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8、《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  9、《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生”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了新的生命,景中出理。“入”,是说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景中出情,思乡而不低沉。  10、《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后两句运用对比表现对早春的喜爱。  11、《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以“黑云”比喻敌军来势汹汹,“甲光”与“黑云”相对色彩鲜明中显示了守城将士雄姿英发。  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  12、《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只有18个字却接连出现了九个名词,九种景物,体现了“断肠人”对于这些景物的独特感受,用笔简略,意象鲜明。  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  13、《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互文见义,以乐景写哀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触景生情,感时伤世,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1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花喻冬雪,想象丰富奇特,从塞北的严酷环境,竟然想到春天的梨花,气氛热烈,色彩奇丽。  1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三句诗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其中的“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安如山”等词,声音洪亮,节奏铿锵,境界开阔,恰当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表达了诗人推已及人的博大胸怀和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安居乐业的美好理想。  16、《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暗含着克服重重困难最后终于实现理想愿望的深刻哲理。  17、《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深刻展示了戍边战士的内心世界。一杯浊酒,怎能排遣这离家万里的乡愁呢?但不能因为思乡忘了为国分忧。又引用典故写出了边防将士以国事为重,勇敢保卫边疆的高度责任感。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宋朝“安内虚外”忍辱求和政策的不满,以及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8、《浣溪沙》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即景取喻供窢垛喝艹估讹台番郡,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19、《观刈麦》:主要写诗人对农民的悲惨境况而深感愧疚不安,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无议论,叙述描写时多用白描手法,语言平白如话,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怜悯。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尽农民矛盾的心理。  20、《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运用比喻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联,足见爱国心之赤诚。  21、《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从反面间接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可谓别出心裁。借题发挥,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  22、《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是说落花并非无情物,它能化作肥沃的春泥而重新培育出美丽的花朵,以自己的生命换来又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诗中的“落红”分明是作者自喻,表示自己虽然仕途失意,但不甘沉沦,仍要为国家与民族贡献力量。后用来泛指那些甘为事业献身的志士仁人。  23、《山坡羊 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根本对立,敢于为百姓的苦难大声疾呼,这是难能可贵的。是全词的主旨句。  运用拟人形象生动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壮观。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从《春望》的英译看格律诗翻译的难度处理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本文以唐诗《春望》的译文为例,针对格律诗的表现形式,从韵式、平仄、对仗3个方面对汉语古诗,尤其是近体格律诗的英译难度,从理论和具体途径两个方面做一些探索,说明英译汉诗的“不可译”性是可以突破的。 中国论文网 /5/view-2054776.htm  关键词:格律诗 英译 难度处理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中国素享“诗国”盛誉,在世界文学史上,中国诗歌独树一帜。尤其是唐诗、宋词、元曲,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3座丰碑。作为传承中华文明传统的重要方面,我国诗词创作自古以来就蓬勃发展,长盛不衰,犹如大江大河,浩浩荡荡,激浪千叠。从诗经、楚辞、汉赋,再到诗歌发展的高峰――唐诗、宋词、元曲,名垂青史的诗人和词家层出不穷,群星灿烂;传颂千古的名作万紫千红,浩如烟海。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鲁迅律体诗词的广泛传诵和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的诗词的公开发表,旧体诗词再领诗坛风骚。尤其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曾一度走向低谷的格律诗词,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复苏。诗会诗社,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新人新作,层出不穷。吟诵诗词已在全国蔚然成风。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作旧诗。”鉴于诗歌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汉诗英译就显得尤为重要。几个世纪以来,唐诗、宋词、元曲不断被翻译介绍到国外,既弘扬了中国文化,又增进了西方人对东方文明的了解,让世界各国人民为我国光辉灿烂的诗篇所倾倒。   然而,就翻译而言,中国诗词却难以转化为别种语言,尤其是中国诗词中的韵式、平仄、对仗格律,在译语中难以体现。原本优美的诗篇,译成外文却索然无味。闻一多先生说,中文的“浑金璞玉”,移至英文里,就变成浅薄庸琐。他认为诗歌是经不起翻译的。诗人卞之琳也说:“诗是无法翻译的,不能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诗词翻译的艺术》)。一首优美的汉语格律诗,译成外文后便会失去原诗铿锵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严谨的对仗,原诗的意境也会变得模糊不清。这不仅是因为文化差异造成了转换的困难,也因为译者(尤其是外国译者)对中国律诗的表现形式不甚了解,翻译时不能重视再现律体古诗的声韵美。看来,中国近体诗英译的难度主要是在表现形式上,即诗词的声韵格律。解决了中国诗格律的对译,也就能为汉诗的所谓“不可译性”找到突破口。本文试以唐代诗人杜甫《春望》的英语译文为例,通过对译文的比较,来探索格律诗翻译之难度处理。   二 《春望》及其3种译文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内容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575年(至德二年)3月。756年(天宝十五年)6月,安禄山攻破潼关,玄宗入蜀。7月肃宗李亨即位于灵武。杜甫在长安,目睹惨遭洗劫的国都,想到自己身陷贼境,不禁产生了强烈的忧国怀家之情,写下了这首忧国忧民、感人至深的诗篇《春望》。全诗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对仗工整(首、颔、颈3联皆对仗)而不板滞;诗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1200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2 表现形式   《春望》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典型的格律诗。诗的格律,就是诗的句数、各句的字数、诗的用韵、对仗、平仄等格式和规律。(1)句数:律诗规定每首8句。只有4句的叫绝句,或称律绝;超过8句的称为长律或称为排律。(2)字数:律诗规定各句字数相等。一般只有2种句式:每句5个字的叫五言律诗,7个字的叫七言律诗。(3)用韵:律诗用韵严格,一般只用平声韵(仄韵律诗极少),除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外,偶数句(即2、4、6、8句)必须入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4)对仗:律诗要求中间2联(颔联和颈联)对仗(即每2句形成对偶);首联和尾联也可对仗,但不做严格要求。(5)平仄:即律诗要求平仄协调。平仄就是声调,我国古代把声调分为平、上、去、入。为使用方便,根据读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特点,又把四声分为2组:平声一组,仍叫平声;上、去、入三声为1组,称为仄声。当代汉语的平仄划分与古代略有区别:当代的普通话把平声分为阴平与阳平,统称平声;而上声、去声仍为仄声。古代的入声字,现在分别转到阴、阳、上、去四声里了。   平仄在诗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诗人依照汉字的声调特点,安排平仄声字,高低强弱交替,形成抑扬顿挫、音律和谐之美,就是所谓“声律”。归纳起来,律诗的平仄有4个句型:   A (平平)仄仄仄平平B (平平)仄仄平平仄   C (仄仄)平平仄仄平D (仄仄)平平平仄仄   括号外的为五言律诗的平仄,加上括号内的为七言律诗的平仄。4种平仄句型按押韵、粘对搭配成8句,就是律诗的声律。例如《春望》就是一种平仄格式。   看来,中国近体诗英译的难度主要是在表现形式上,即诗词的声韵格律。解决了中国声韵格律的对译,也就能为汉诗的所谓“不可译性”找到突破口。   3 译文   《春望》国内外有许多种译文。本文仅举以下3种加以比较分析:   译文1. Spring―the Long View   Even though a state is crushed/Its hill/Now inside the walls of Changan/Grasses rise high /Seeing flowers come,a flood/Of scut off/As I am,songs of birds stir/Mthird month and still/Beacon fires flare as they did/Lto get news/From home would be worth a full/Tho/Trying to knot up my hair/I find it grey,too thin/For my pin to hold it together.   ――Rewi Alley(袁锦翔,1990)   译文2. The Hope of Spring   A nation,though fallen,the land yet remains./When spring fills the city,its foliage is dense./In grief for the times,a tear the flower stains./In woe for such parting,the birds fly from thence./For three months unceasing the bale fires now flare./A letter from home costs a fortune to bring./These worries scratch off my last falling grey hair./My own foolish wishes my pen cannot wing
  ――W.J.B.Fletcher(袁锦翔,1990)   译文3. Spring View   On war-torn land stream flow/In towns unquiet grass and weeds run riot./Grieved over the years,flower/Seeing us apart,birds cry with broken heart./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I cannot bear to scra/It grows too thin to hold a light hair pin.   ――Xu Yuanchong(赵甄陶,1999)   三 汉语格律诗英译难度处理   1 难度之一:对仗   汉语诗歌中的对仗即对偶,俗称“对对子”,指两句中相应位置的词性相同,语法结构相类。不仅如此,对仗的联中每个音节都要符合平仄模式和节奏模式,并且上下联中相关词语在语义关系上应形成相反或相对的关系(即前面所表述的“对”)。如:《春望》的前3联:   首联:国破~城春,山河~草木,在~深(古时动词与形容词可对)。两句为紧缩了的转折复句结构,即“国破(但)山河在,城春(但)草木深”。   颔联:感时~恨别,花溅泪~鸟惊心(为主谓宾结构)。全联以拟人化的手法,使用倒装句,说“因感伤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怨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   颈联:烽火~家书,连~抵,三月~万金(数对数,名对名,构成偏正词组)。全联是说“战争持续了整整一个春天,一封家信价值万两黄金”。   由此可见,“用信息论的观点来解释,对仗就是一种特殊的编码方式,是音位学、语法学、语义学、修辞学以及声律学等语言学分支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范守义,2004)。正因为如此,对仗在汉诗的英译中成为译者很大的障碍。现在来看《春望》Alley(译文1)和Xu Yuanchong(译文3)的两种译文:   译文1用了15行,首先从形式上已不对称,而且句子长短不一,显得凌乱;其次,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分别用了4行和5行,从“对对子”的角度已无从谈起,更不必说语法结构相类了。此类译文让读者感觉不到中国诗词的“3美”,而只能被认为是对诗词的简单释义,虽然通俗易懂,但原诗的音韵美与格式美都丧失殆尽。而译文3许先生的翻译:首联:on war-torn land~in towns unquiet grass,mountains~weeds,stand~run;颔联:flowers~birds,are moved to~cry with,tears~heart;颈联:The beacon fire~Words from household,has gone~are worth,虽然在第二行行尾加“riot”,但这是为押行内韵(unquiet~riot)之处理。第二联 “感时~恨别:Grieved over the years~Seeing us apart”,而第三联“三月~万金:higher and higher~weight in gold”,就未用数量词对数量词。大概译者是出于对原文意义的理解和照顾行内押韵(fire~higher;household~gold)之处理。这样一来,就使律诗的形式稍有不足,如能进行变通,将第三联兼而处理为:   For three months,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Worthy of ten thousand taels of gold are words from household.   这样“三月~万金:for three months~of ten thousand gold”不就对仗了吗?   2 难度之二:平仄   平仄是形成诗律的最重要的音素,在诗中的作用是构成节奏;平仄交替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就能产生一种音韵美感。汉语诗词的节奏靠平仄,英语诗的节奏则由音步和音的长短轻重来体现。平仄声则可用英语律体诗歌的格来取代,如抑扬格、扬抑格等。中国古典诗歌“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连,取其婉转”(李重华,),从而产生了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的音乐美。   然而,汉字的单音节特性节奏美要用多音节的英语单词表现出来,就比较困难。不过英语中内容与形式的巧合,有时也能在汉语中找到对应和替代。细察,与中国诗歌一样,英文诗歌也有其独特的音韵节奏。就声调而言,汉语的发音有平(阴平、阳平)、仄(上声、去声)之分;英语的发音有重读和非重读音节之分;就节奏而言,汉语借助于“平仄”的交互来表现声律美;英诗依照每一音步中重读音节(扬)和非重读音节(抑)的排列方式把,每行诗中“重――轻”或“轻――重”等不同种类,构成扬抑格(Trochee)、抑扬格(Iambus)、扬抑抑格(Dactyl)、抑抑扬格(Anapaest)等节奏类型表现声律美。其中抑扬格是最常用的音步,它由1个非重读音节和1个重读音节构成(其中第1个音节非重读,第2个音节重读)。在英文诗歌中用得最多的便是抑扬格,90%的英文诗都是用抑扬格写成的。这就为汉诗英译中处理平仄这一难点找到了对应。比如译文3翻译的《春望》:   On war-―torn land―stream flow―and moun―   In towns―unqui―et grass―and weeds―run riot.   Grieved over―the years,― flowers―are moved―   Seeing us―apart,―birds cry―with bro―ken heart.   The bea―con fire―has gone―higher―and higher,   Words from―household―are worth―their weight―in gold.   I can―not bear―to scratch―my griz―   It grows―too thin―to hold―a light―hair pin.   原诗是五言,译文中,也基本上以五音步对应五言,而且也基本上以抑扬格对应原诗中的平仄,读来朗朗上口。看来汉诗平仄节奏问题在英译中是可以解决的。   3 难度之三:押韵   中国诗向来以韵为常规,这大概与汉字本身具有的声韵结构有关。“有韵为诗,无韵为文”,《词源》解释道:“诗是有声韵可歌咏者的一种文体。”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说:“韵的最大功用在把涣散的声音联络起来,成为完整的曲调。它好比贯珠的串子尤不可少。”可见,押韵是汉语诗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在翻译中是不可忽略的,应当努力谋求解决这一难题。   英语音节通常分为3个部分:音首,又称节首辅音(Onset),即元音前的辅音或辅音簇;音峰,又称节峰(Peak)或节核心(Nuclesu);音尾,又称节尾辅音(Coda),即元音后的辅音或辅音簇,其中节峰和节尾辅音共同构成韵脚(Rhyme),如“limit”(其中l为Onset,两个i都为Nuclesu,t为Coda,it合而为Rhyme)。由此可以看出,英语的韵脚和汉语的韵母相似,英语的音首和音节核心就如同汉语的声母和韵母,核心所包含的音峰和音尾就如同汉语韵母中的韵腹和韵尾。汉语诗中押韵,不求韵母(包括韵头)相同,只求韵腹、韵尾相同,古人称为韵部,现在我们可叫“韵身”。汉语诗韵是指韵身,不指韵母,如上例的“弯”与“担”,两字韵母不同,而韵身相同,因此可以相押为韵。这不正同英语音节中的音峰和音尾。
  在用韵位置上,汉语诗主要体现在尾韵,格律诗的韵式主要体现在偶数行押平声韵(首句例外)。英诗比汉诗复杂,有头韵、行内韵和尾韵。英诗的头韵(alliteration)是指1行中有几个词用同样的辅音开头,就称之为头韵,也叫首字韵。如: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有1首名诗,题目叫做“O My Love’s Like a Red Red Rose”,其中的后3个词以3个r字母连读,极富音韵之美。   行内韵(internal rhyme)是指在同一诗行中,有几个相同音响的词前后出现,故又叫行间韵。如丁尼生的“The long light shakes across the lakes。   尾韵(Rhyme)则指词尾音素重复,如great和bait,它是英语诗歌最常见的押韵之一。但1行诗中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押韵形式。如Thomas Moore的 The light that lies in women's eyes.这行诗中既有头韵light和lies,谐元韵light、lies、eyes,又有尾韵lies和eyes。   英语诗歌的行与行之间的押韵格式称韵法(rhyming scheme)。常见有两行转韵(AABB)、隔行押韵(ABCB)、隔行交互押韵(ABAB)和交错押韵(ABBA)等几种方法。   基于以上汉英韵式的差异,很多人认为诗歌的一些独特音韵现象几乎是不可译的。但如果能够拓宽声韵选择的范围,巧妙处理,翻译时采用变通的方式来对应汉语古诗词的韵式,就可以突破这一点。再回头看《春望》的3种译文。   杜甫原诗采用的是格律诗严格的2、4、6、8偶数句入韵形式(深――心――金――簪),遵循的是律诗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的规则。而从严格意义上,3种译文都不符合律诗的用韵规则。译文1、2在节奏和押韵方面远远欠缺,译文3 Fletcher的ababcdcd韵式,在节奏和押韵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重――轻音交错出现,读来朗朗上口,达到了音美的效果。然而顾此失彼,违背了格律诗“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的原则。   由此可见,汉诗英译的关键是对格律“难度”的认识和把握。译诗需要做到知己知彼,并遵循“忠实”的原则。然而“忠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尤其在韵律方面,需要译者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变通”(郦青,2006)。笔者在此站在几位大家的肩头上,斗胆取诸先生之所长,以Fletcher译文的前两联为基础,试将《春望》进行改译如下:   A nation,though fallen,the land yet remains.   When spring fills the city,its foliage is dense.   In grief for the times,a tear the flower stains.   In woe for such parting,the birds fly from thence.   For three months unceasing the bale fires now flare.   A family letter is worth ten thousand gold in price.   I cannot bear to scra   Too thin to hold the hairpins any more,hence.   这样除第6句以半韵凑韵外,2、4、8皆为全韵。   四 结语   尽管汉语是声调语言,易韵;英语是重音语言,难韵。就节奏而言,汉语中的“顿”并非完全等同于英语中有严格意义的音步,即“英诗节奏的规律性表现在可以把一个诗行划分为一定数目的、在时值(time value)上大约相等的音步”(吴翔林,1993);而在形式上,做到了重“意”就难免忘“形;”用韵文译韵文,以格律诗译格律诗,都具有一定难度,但其中应有规律可循,因为汉英两种语言中原本就有各自关于格律诗的章法体系,所以当译者有了对译文的准确定位之后,按照各自语言中原有的那一套章法加上一些变通手段,是可以进行互译的。   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换,是意义的传达,要以克服语言的障碍、变更语言的形式为手段(《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许钧,2001)。因此,翻译是一种在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之上的艺术,必然会因人因文而异,但翻译同时又是有章可循的。只要能汉诗格律与英诗格律并重,就能越过汉诗英译的障碍,做到对应翻译,而不失汉诗中的“3美”(意美、音美、形美)、“3似”(形似、意似、神似)、“3化”(深化、等化、浅化)、“3之”(知之、好之、乐之)。       注: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诗英译的认知推理过程研究”(编号:2010BYY005);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汉语格律诗英译不可译性之补偿”(编号:2009-GH-07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范守义:《论诗歌的句法结构美――汉英诗歌比较研究》,《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 韩丽、陆梅:《英汉诗歌翻译中的灵活性》,《作家》,2010年第3期。    [3] 郦青:《论韵体译诗之可行性》,《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4] 穆诗雄:《论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5] 许渊冲:《诗词翻译的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    [6] 许均等:《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7] 袁锦翔:《名家翻译研究与赏析》,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8]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9] 朱家科:《浅议文学翻译的真实性》,《作家》,2010年第1期。    [10] 赵甄陶:《中国诗歌精选英译》,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段卉,女,1963―,河南济源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望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