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些苗族的传统乐器器从西部流传过来

十天内免登录
新华网北京4月1日电(记者李民)《云南声音》——金小凤朋友家乡音乐会4月1日在北京举办,采用云南民族地区各个民族的近30种传统乐器。音乐会由序幕“一滴水”、第一乐章“水的记忆”、第二乐章“水的情韵”、第三章“水的礼赞”和尾声“水的梦境”5部分组成。
来源:新华网 |
观众全神贯注学习演奏昂格隆  原标题:印尼传统乐器昂格隆受到北京民众青睐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李树坤):最近,印尼传统乐器昂格隆成为时下北京各界热议的话题之一。前不久,印尼驻华大使馆和印尼中国友好协会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了印尼传统乐器昂格隆大型音乐会,现场共计5393人,包括来自北京各界的音乐爱好者共同演奏了昂格隆,从而创造了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来源:国际在线 |
印尼驻华大使易慕龙和吉尼斯驻华官员共同举起新的吉尼斯纪录证书  原标题:5393人同台演奏印尼传统乐器创世界纪录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李树坤、詹惋婷):5393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6月30日下午齐聚北京工人体育馆,共同演奏印尼传统乐器昂格隆,创造了新的吉尼斯纪录。此前的吉尼斯纪录5182人是由印尼驻美国大使馆于2011年在美国华盛顿市创造的。
来源:国际在线 |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
本报济宁11月14日讯(记者汪泷通讯员刘晓芬)济宁市明珠小学新增7个特长班,和以往的特长班有所不同,这次学校把葫芦丝、陶笛、快板、二胡等传统乐器引进第二课堂。14日下午4点,正是学校放学时间,明珠小学的学生们并不急着离开校园,而是奔向各自的特长班。四年级4班的张作桓以前是学校鼓号队队员,有一些音乐底子的他,这学期听说学校新增了多个音乐特长班后,便申请加入了吉他班,“我喜欢听吉他的声音,而且我觉得自己抱着吉他时的样子蛮帅的。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
  在一位旁白者的配合下,莱昂斯(左)演奏迪吉里杜。  迈克尔·莱昂斯是澳大利亚土著瓦拉哲里族的后裔,也是一位知名的土著传统乐器制作和演奏艺术家。他家位于新南威尔士州西南部的纳兰德拉郡。在他的工作室内,莱昂斯向记者展示了如何制作和演奏土著人传统乐器迪吉里杜。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团长妥晓勇表示:牛角鼓和天鹅琴目前正以舞蹈节目的形式作为肃南县职教中心的一项舞蹈课目,他们正在研究牛角鼓的音色、音节、节奏,一边探索并加以创新,要让牛角鼓和天鹅琴真正成为裕固族的标志性民族乐器。
来源:中国新闻网 |
新华网阿尔及尔12月5日电(记者黄灵)据阿尔及利亚官方媒体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4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通过决议,将阿尔及利亚一种民间乐器和一种传统朝拜活动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新华网 |
中新网兰州8月17日电 (朱世强 刘丁山)随着云南大理哈谷褂艺术团龙头琴传承人董禄龙的现场弹奏,失传已久的甘肃裕固族传统乐器“天鹅琴”,以其独特的造型和音色日前重新问世。17日,从事裕固族文化研究的本土作家铁穆尔告诉记者,“天鹅琴”不仅是一个传说,在裕固族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大约在400多年前裕固族东迁历程中就逐渐失传了。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传统的恰朗哥用晒干的犰狳背部的甲壳来做琴身,琴颈琴头由木头雕刻而成。现在的恰朗哥的琴身则是用木刻而成并且模仿犰狳甲的形状。恰朗哥通常有10根琴弦,也有5根琴弦的小恰朗哥。
来源:解放日报 |
新华网吉林频道5月23日电(记者常亦殊)一个有关日本传统乐器三味线的讲座22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图书馆举行。远道而来的日本音乐家冈山凉太,向广大观众介绍了三味线,并与中、韩两国音乐家共同用三味线、笙等各国传统乐器,带来精彩的演奏。
来源:新华网 |
  其实,要真正吹“响”这种长约3到4米、重达4公斤的木质号角并不容易。记者在现场观察发现,几名在排队时跃跃欲试、显得志在必得的青年老外,他们到临场鼓起腮帮子时都只能憋出几声轻微的“噗噗”,倒是有些体态娇小的游客,由于吐气到位能让号声得以短暂鸣响。
来源:东方网 |
24日,第五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观摩营的营员们学习了中国传统乐器及音乐演奏课程。当天,云南师范大学的教师向观摩营的105名营员们介绍了葫芦丝、笛子、二胡等中国传统乐器,并演奏了《二泉映月》、《花好月圆》等民乐。
来源:中国新闻网 |
本月26日,方锦龙将携“芳华十八”时尚国乐团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行主题为“天籁禅意 东方锦龙”的专场音乐会,这是为庆祝广东省文化学会成立20周年精心排练的节目。音乐会分“古韵禅音”、“异域风情”和“经典再现”三个章节。“芳华十八”将用古琴、琵琶、扬琴、笛箫、二胡、古筝、中阮、大阮等常见的中国乐器,以独奏、重奏、合奏等多种形式演绎中外名曲,如古曲《阳关三叠》、《春江花月夜》、《鹧鸪飞》,广东特色曲目《碧涧流泉》、《平湖秋月》,外国经典作品《风居住的街道》、《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等。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
新华网呼和浩特11月30日电(记者 秀文、闫琛琛)日前,由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党委、政府主办的“《天赐陶布秀尔》 阿拉善第二届陶布秀尔综艺大赛”在巴彦浩特圆满闭幕。这是阿拉善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卫拉特蒙古族独特传统乐器“陶布秀尔”采取的重要措施。
来源:新华网 |
中新网兰州5月3日电 (丁思 柴立仁)失传400年重返甘肃裕固族文化生活的“天鹅琴”和根据裕固族老人口传中挖掘的“牛角鼓”目前重新出现在当地演出舞台上,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团长妥晓勇3日接受记者采访说,牛角鼓和天鹅琴目前正以舞蹈节目的形式作为肃南县职教中心的一项舞蹈课目,他们正在研究牛角鼓的音色、音节、节奏,一边探索并加以创新,要让牛角鼓和天鹅琴真正成为裕固族的标志性民族乐器。
来源:中国新闻网 |
  本报讯 新春到来,洛江处处洋溢着喜庆和谐的氛围。大年初一,虹山乡举办篮球赛、乒乓球赛、老年人门球赛及象棋、围棋比赛等活动。河市镇举办了男子篮球赛、乒乓球赛、象棋赛、街头南音汇唱、猜谜、踩街、广场舞等活动,各村还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农业农村科技知识的学习。
来源:泉州晚报 |
中新网2月28日电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报道,在日本传统音乐中,至今仍保存着很多从中国传入时的痕迹。了解日本的传统音乐,可以从中体会到中日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日本当地媒体报道,2月26日,日本福井县福井市的县国际交流会馆举办了首次日式乐器体验讲座,来自6个国家的留学生应邀参加了讲座。留学生们在讲座上,一边听老师讲授日本乐器的特色,一边亲手体验了筝和日本三弦等日式乐器的演奏,从音乐进入到“和的世界”。
来源:中国新闻网 |
来源:东方网 |
除了有轨缆车、屋顶花园和4层楼高的Imax影院,瑞士国家馆还特意为过路游客准备了许多有趣的节目。今天记者就在瑞士馆外的公共活动区发现两名身着传统服装的瑞士老艺人,他们正力邀许多围观游客上台试吹阿尔卑斯长号(Alphoin)——一种当地山区牧民的传统乐器。
来源:东方网 |
新华网布鲁塞尔8月1日电(记者缪晓娟)这里有当地孩童送给王室的数千幅画作,这里有来自亚洲的上百件传统金属乐器,这里有妙趣横生的科技互动设备,这里还有140万片泰国甲虫鞘翅装点而成的灯饰和拱顶。这里就是1日起向公众敞开大门的比利时王宫。
来源:新华网 |
传统书法应从右向左写起南方日报讯 (记者/邓泳秋 实习生/邓先君)28日上午,中山市本土艺术家李君田在南区大岸美术馆举行了一场“琴书画印”公益艺术讲座。讲座上,李君田展示与表演了多种传统乐器,并向现场的孩子详细讲解了琴、书、画、印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技巧与学习心得。
来源:南方日报 |
昨晚,江苏省演艺集团2012“幸福金秋”最后一场民乐演出在紫金大戏院举行,台湾台南艺术大学民族管弦乐团为南京观众带来了一场名为《宝岛风·江南情》的精彩音乐会,台湾的年轻人倾情表演了各种民乐曲目,既有江南风情也有宝岛之音。
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
  斯布孜额的旋律,就像草原上奔跑的马  文/本报记者汪寿海  图/本报记者陈星宇通讯员邓刚  拜力汗为观众吹奏斯布孜额笛。  12月8日晚,在八音和音乐节上,来自乌鲁木齐县板房沟镇的拜力汗·哈利阿克拜尔,为观众吹响哈萨克族传统乐器斯布孜额。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
  本报讯(记者王娟)韩国国乐是对韩国传统音乐的统称。昨晚,来自韩国首尔的“青娥孃”组合在韩国驻汉总领事馆主办的国庆招待酒会上亮相,以韩国传统乐器和充满特色的演奏展示了韩国国乐的魅力。  “青娥孃”是一支由青年女子组成的民乐组合,形式和中国的“女子十二乐坊”十分相像。她们手里的乐器,形似中国民乐中的竹笛、二胡、古筝,音色也有几分相似之处,和电子琴一起合奏,形成了独特的效果。她们首先演绎了《济州的王子》、《开拓者》等韩国传统曲目,节奏欢快热情,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
本报讯 “纪念中韩建交20周年联合文艺演出”,将于8月31日和9月1日在青岛大剧院上演。演出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与韩国驻青岛总领事馆共同主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韩国旅游发展局共同协办。参加演出的韩方艺术团体为韩国抱川市立民俗艺术团,该团从2012年韩国外交通商部进行的庆祝中韩建交海外演出团体选拔中脱颖而出,他们将带来韩国独具特色的扇子舞、宫廷舞、鼓舞等传统乐舞。此外,韩国传统乐器的使用也将带来全新的艺术感受。
来源: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
  22日,在青岛大学校园,来自法国的布列塔尼传统乐队的表演者和学生一起跳起法国舞蹈。现场,布列塔尼乐队使用法国传统乐器献上精彩演出,中国学生表演了二胡、古筝等乐器演奏。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
本报泰安3月26日讯(记者白雪)家长为孩子选择学习乐器时大多选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民族传统乐器很少有人报名。泰山学院参加过艺考的大学生给出建议:冷门乐器竞争相对较小。泰山文化艺术培训中心,是泰城仅有的几家培训传统民族乐器机构之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很多家长都选择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像中阮、笙、扬琴等传统乐器不太被家长认可,学习的人不多。为了让学生了解传统民族乐器,他们曾专程去小学演奏。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
来源:新京报 |
中新网2月29日电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报道,2月27日,18名分别来自中国、美国及欧洲的留学生在就读的日本西南学院大学中参加一堂日本传统乐器体验课。这也是留学生们第一次与日本的传统乐器亲密接触。为了给留学生们开设这次体验课,西南学院大学专程从东京都国立能乐堂聘请了能乐师、演奏者,并特意请他们携带演奏能乐的日本传统乐器,远道而来,专程为同学们讲解日本传统乐器的特点、发展历史等知识。讲授结束后,18名学生便分组,分别跟随能乐师和演奏者学习笛子和小鼓的初步演奏技法。
来源:中国新闻网 |
本报马德里1月22日电(记者丁大伟)当地时间21日晚,西班牙国家音乐厅,一串串由古筝、扬琴、琵琶、二胡等中国传统乐器奏出的美妙音符从中国年轻艺术家们的指间流出,让在场的数百名西班牙听众如痴如醉。“我闭上了眼睛,以便自己能够更好地欣赏这天籁般的音乐。”一位名叫拉盖尔的听众如是说。当晚,由雅乐团担纲的中国新春音乐会在马德里举行,本场音乐会是“欢乐春节”系列活动的一部分,中国驻西班牙大使朱邦造参加了音乐会。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吹奏乐器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吹奏乐器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吹奏是乐器的一类。一般吹奏乐器由带孔的管子组成。中的吹奏乐器一般是竹制的,包括笛、箫、笙等。种&&&&类笛、箫、笙材&&&&质木制代表曲目《》演奏形式独奏和合奏
我国的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振动的有:、(曲笛和梆笛)、等。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海笛、、双管和喉管等。第三类,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有:笙、抱笙、排笙、等。因为吹奏发音原理的不同,所以乐器极具个性化,其种类和音色丰富多彩。并且由于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的不同以及地区、民族、时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乐中的吹奏乐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极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独特的演奏。也称洞箫。古代时,将若干个竹管编成的排箫称之为“箫”,后来把竹制单管直吹的乐器也称为“箫”。箫箫的上端开有一个吹孔,管身开有六个音孔(前面有五个,后面有一个)。
这种乐器大约在时由西域传入地区的,最初它只有四个音孔,经改造,才成了五孔.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又多了一个音孔,便是如今箫的样子。俗话说:“横吹笛子竖吹箫”,不言而喻,箫则是竖着吹的.它的音色圆润、柔和、悠扬、强.也就是说能传送的比较远,特别是夜深人静时,远处传来箫音,使人另有一番感受。
箫,竹制、竖。长度约60--80公分,吹口开在顶端竹节处,管身开有六个音孔(亦称指孔),前面五个,后面一个,顺序由下往上排列,前面为一至五孔,后面每六孔。第一孔下面有底孔,两个至五个不等,为高速筒音音准而设,数量以筒音调准来定。
早期的箫只有四个音孔,加上筒音可吹奏。现代箫以六孔居多,作为普及型和专业演奏用箫。能吹,有技术水平高的经过专门刻苦练习的职业演奏者,能用叉孔或按半孔指法,吹出全部半音阶,这是难度相当大的,所以有的专业演奏员为了扩大箫的乐器性能,设计了八孔、九孔、甚至十孔箫,以图音准及转调方便,但是音孔开得越多,民间传统的指法、技法、韵味也将失去的越多,对于演奏民间乐曲、古典音乐极为不利。八孔箫基本上保持了箫的原有各方面的特点,在不失原貌的前提下增加了降7、降3两个音孔,转调十分便捷、音准。各调具体指法将在指法训练中作详细的介绍。
吹孔是利用竹管天然竹节开一小口,初学者用这样的吹口比较容易吹响。有此程度较深,吹箫时间较长的演奏者将竹节打通,利用下唇及下巴将箫顶端抵住。其特点是能够自由控制吹口的大小,能略微增加一些间坦,并加大强弱变化的幅度。排箫是把长短不等的竹管按长短顺序排成一列,用绳子、竹篦片编起来或用木框镶起来。如果竹管长短一致,则在管中采到堵腊(深浅不同)而得到高低有别的乐音。故排箫有无底、封底两种,分别叫作“洞箫”和“底箫”。
古代,排箫同编钟、编磬一样,是非常受欢迎的乐器。它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宫廷雅乐中,都占有重要位置。一九七八年八月,考古工作者从随县曾候乙墓--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宝库”中,首次出土了两支排箫。它们的形状独特,好象的一翼,都是由13根长短不同的细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开的细竹箫管缠缚而成,表面饰有色彩绚丽的漆绘。这两支排箫虽然形制相同,但相应的管长有别,是一对“雌雄箫”,雄的稍长,雌的略短,古时的雌雄排箫常作合奏,互相衬托,有如男女声二重唱。过去人们只能从魏、晋、南北朝以前的壁画、石刻中,间接地看到我国古代的排箫,而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2400多年前春秋时代的排箫实物,这不仅引起国内外音乐界的赞叹,而且也为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和乐器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盛唐时期,我国的排箫东传日本,至今在日本古都东大寺的中,仍珍藏着我国唐代的两支排箫遗器,但当时在《东大寺献物帐》上,则称作“甘竹律”。一支为12管,由椽木和革带缠合而成,高30.5厘米;另一支7管,高23.5厘米。两支都已残破,旧管内塞有纸堵,以便于调律,后经修补复原,其形甚为奇异。在北京音乐研究所里,珍藏着一支清乾隆时()制作的排箫,共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工艺十分精致,造型美观,本制套架上还绘有两条腾云而起的金龙,富有民族风格。排箫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1956年8月,全国第一届音乐周在北京举行时,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我国文化部和协会,确定以排箫的图案,作为中国的音乐标志--乐徽,用以代表我国悠久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艺术。产于黔东县,属箫中之珍品。其造型、制作和音乐别具一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并具有观赏收藏价值的工艺精品乐器。“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是民间流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诗句。玉屏箫的制作始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玉瓶箫明、清两代,玉屏箫曾作为贡品,故又有“贡箫”之称。在1896年和1973年的和国际展赛会上,玉屏箫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是我国在世界上首获荣誉的乐器。玉屏箫采用玉屏和邻近镇无、耀山等地所产的小水竹制作。这种竹子生长于湘黔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溪水与岩石交错之处,竹节长、竹管细、竹质坚硬、纤维细密,是制箫的良好材料。
玉屏箫的选材十分考究,制作工艺极度为精细。所用竹材都是在冬季采伐,经过选料、烤竹、刮皮、通节、开吹孔、音孔和校音等20多道工序而成。全长70厘米左右,管身呈扁圆形(系人工夹扁),所开孔为椭圆形,向内呈25度斜面,使发出的声音非常优美动听。
玉屏箫素以雕刻精美而著称,一般是在管身外表涂以古铜色彩或浅黄颜色,然后雕刻出细腻而逼真的山水、花草和鸟兽等各种纹饰,有的图案取材于民间故事、诗词和典故,如有名的“龙凤图”,即是选自《》中的“”神话故事。在雕饰艺术的布局上,更妙于诗与画的谐和,色调与纹样的统一,自然色彩(竹的斑纹)与诗词的协调,使之工艺纤巧,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尺八,因箫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也有“箫管”和“南音洞箫”之称。管身竹制,音色圆润、柔美,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 早在东汉时期,尺八的前身就已流传于民间。到了隋代和唐初,尺八成为宫廷中的主要乐器。
盛唐时期,尺八在当时的乐制、乐府和宫廷乐舞中,一直是重要的乐器。宋代以后,箫、笛等乐器逐渐取代了尺八的地位,以致在我国广大地区已很难见到这种古代的乐器了。它只流行于和台湾,是演奏民间音乐--福建南音离不开的乐器。 尺八的形状和箫相近,但管身较箫短而粗,取其竹子的根部制成,全长60厘米左右,吹呐径2厘米。选材和制作都十分考究。选材多采用石竹、观音竹和茉莉花竹,从的地方切下,将竹节挖通无底,管体长一尺八寸,上端内径六分。
吹口最为重要,做成斜面月牙形,正面有5个按音孔,背面有1个按音孔。有的尺八设一膜孔,位置在吹口与正面音孔之间。 尺八的音色和演奏方法与箫相似,但音量较箫大。发声原理也是通过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音。由于嘴唇在吹口的角度和吹气的力度不同,以及手指按孔的变化,而使发出的音响和音高有别。尺八的音色圆润、柔美、深沉而含蓄,并略带凄凉之感。
尺八在1300多年前就已东传。从隋高祖开皇20年(600年)起,正值日本之时,日本曾屡派“”和“遣唐使”前往中国,两国间的友好往来日益频繁,尺八和许多中国乐器,随日本归国使流传。日本使用的尺八,已不限长短了,一般多为3节(竹节)5孔(前4后1),不设膜孔。可用于独奏、重奏或参加乐队合奏,既能吹奏古典乐曲,也能演奏现代乐曲,还经常与筝一起合奏,甚至还能与西洋管弦乐队、等合作。短箫竖吹乐器,朝鲜语称“单扫”。流行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他坦然族聚居地区。 短箫外形与汉族洞箫相似,但管身细而短,全长约35-37厘米,故称短箫。传统短箫多为竹制,能吹奏五声音阶的曲调。演奏时,下唇抵住吹孔,口风冲击吹孔边棱,引起管内空气振动而发音,同时头部需左右摇摆,以使吹入管内的气息有所变化,而形成幅度较大的颤拦音,别具特色。二孔箫是吹奏乐器,佤语称“蔚”、“嗯就”。流行于西盟佤族自治县。为佤族古老的民间乐器。竹制,竖吹。管身下端带竹节,在近竹节处开有两个按音孔,上端开三角形或方形吹口。吹奏时,下唇堵住管口,两唇并拢吹气发音。两手食指各按一孔,除筒音、按孔音外,还能吹奏泛音,也可用人声与乐器结合发音,有时人声与乐器发同音,有时乐器演奏高音(泛音),口哼低音,有合音效果。二孔箫音色低沉,情调悲切,多由女子吹奏。三月箫是吹奏乐器。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梁河等县。阿昌语称作“泼勒咸罕”。“泼勒”是箫,“咸罕”是春天树上的嫩叶。一般是春二、三月开始吹奏,到农忙栽插之际,就不再吹了,故名“三名箫”。三月箫以竹制作,长约20厘米,两端吹口,上端四分之一处留一竹节,竹节侧开一椭圆形发音孔,发音孔正中刚好是竹节横隔处,横隔向外方向削一小口,让气流刚刚能通过。有七个按音孔(前6后1)。音域有一个半八度。用蜂蜡做成片状,贴在发音孔上方,以调整发音孔大小(调整音准),控制气流的大小和音色变化。吹奏时下唇盖住吹口大部,仅留一小空隙进入气流。多用循环换气法。音色清亮,多为男青年在野外吹奏。仙箫为吹奏乐器,竹制,竖吹。管长35厘米左右,吹口一端切削成瓶颈状,套有嘴套,在靠近嘴套的管身面开一圆形发音孔。吹奏时气流从管与嘴套接触处的缝隙进入发音孔发音。管身开八个按音孔(前7后1)。音色柔和,音量较小。四孔箫为吹奏乐器,佤语称“力西”。流行于云南部分村寨。竹制,管长约40厘米。一端开三角形吹口,竖吹,管身开四个按音孔。吹法与汉族的箫相近,音色柔和,多在青年人的爱情生活中使用。苗、瑶、彝族等吹奏乐器,流行于西南部,以及云南、贵州省的苗、瑶、彝族村寨。称箫筒为“藏栽”,瑶语叫“步店”或“居昂列”,彝语叫“嘟噜”,汉语统称“箫筒”。以无节细竹做箫管,全长30-40厘米。管上开五至七个按音孔,吹口部分各族不同。苗族的多用苦竹制成,管顶端堵木塞,塞后部开一孔隙做吹口。瑶族的顶端正后方稍下开一圆形出音孔。彝族则有与苗族相近的,亦有上端管口不塞,在正前方开一三角形吹口,以唇垫管口吹奏。箫管音色轻柔、悠扬,主要用于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亦用于日常娱乐。洞箫是吹奏乐器。流行于通什一带,是黎族杞支系特有的管乐器,以一根无节长竹制成,长约90厘米。吹孔在管首,有一明一暗两孔,管身开四个按音孔(前3后1)。音量较小,音色深沉而柔和,富于抒情性。运用超吹技法可吹奏出许多泛音,音域可达三个八度。技巧丰富,善奏连音、顿音、琶音、颤音。主要用于青年人的爱情生活。另有一种大型洞箫,长达三米,在吹口处另加一个小竹管吹奏,最下端的音孔用脚趾按。音色低沉浑厚。建国以后五十年代民族歌舞团曾将此类大洞箫改为低音管乐器,用于民族乐队。吹奏乐器。流行于云南思茅地区。竹制,全长约25厘米,一端为吹口,竖吹。正面开五个按音孔,一、三、五孔稍大,其余两孔较大。背面距吹口9厘米处的竹节下开一按音孔。吹奏时,食指常在音孔上快速抹动,形成装饰音。发音高亢响亮,常用于独奏。其它箫种其它材料制作的箫 按制作材料来区分,除以上介绍的竹制、木制以外,还有用金属材料(铜管)、聚脂材料(塑料管)制成的箫,选择口径和竹管(内径)差不多的铜管或塑料管,按比例打好指孔(音孔)和后出音孔,就能得到不同调的箫,吹奏方法与指法与竹制箫相同。其特点不容易破裂。但铜箫较沉、塑料管较轻,音色虽与竹箫差不多,却总觉得味道不如竹箫那么浓,那么美,除了合奏外,独奏时很少有用铜箫或塑料箫的。笛子,又称竹笛。顾名思义,是由制成。上面开有吹孔和膜孔各一个,按指孔六个.它音色清脆,音域宽笛广,能吹 两组多的音。常规的笛子有两种,即曲笛和梆笛,为民间常用的乐器之一。曲笛善于表现悠扬委婉的情致,具有浓厚的韵味。而梆笛短于曲笛,它的音色高而明亮,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一般都是曲笛、梆笛兼而习之,融南北笛韵于一身。在“春夜洛城闻笛”中曾这样写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从这首诗中就可感受到笛声的艺术魅力。主要作品:“五梆子”、“鹧鸪飞”、“姑苏行”、“荫中鸟”等。古称横吹、横笛。原流行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长安,后流行于全国,为民间常用的乐器之一. 早在汉代已出现竹制笛,汉代笛多为七孔,公元前一世纪末汉武帝时,笛称之为横吹,在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张骞通西域(今及中亚一带)后,传入西域的吹奏经验和笛曲有关。北周和隋 代始有横笛之名。唐宋时期的笛均无膜孔。横笛有膜孔的记载见于《清史稿乐志》:&笛,截竹为之,皆间缠以丝,两端加龙首龙尾,左一孔,另吹孔,次孔加笛膜&。使用笛膜后,笛的音质、音量都有了明显变化。笛子虽然短小简单,但它却有七千年的历史。大约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时候,笛子由骨制改为竹制。在公元前1世纪末汉武帝时,笛子称为&横吹&,它在当时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10世纪,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词唱曲的主要乐器,在民间戏曲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1]古代笛多为竹制,但也有铁笛、钢笛、瓷笛、,玉笛常见于唐宋以来诗文之中。和中 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均藏有清代龙头笛,笛身涂红漆,上面描绘金龙。现代常用的笛多用紫竹、凤眼竹(斑竹)、湘妇竹、黄枯竹、长茎竹、梅鹿竹等制作,长度依调高而定,内膛去节中空,管身上开吹孔 、膜孔各一个,按音孔六个,音色清脆,音域较宽,常被作为旋律主奏乐器,表现力很丰富。能吹出两组 多一点的音。前出音个和后出音孔二个。吹孔七端管内堵有软木制的笛寒,笛寒至吹孔一段的管身内 膛称海底或笛脑。前出音孔可用以调音,后出音孔距笛尾最近,可美化音色、增大音量,也可系飘穗之用。有的笛通体雕刻龙凤鸟兽花纹,绘尾两端镶牛骨或象牙。明清以来,笛被用于多种戏曲音乐伴奏,渐渐 分出梆笛(过去用于伴奏梆子戏)与曲笛(过去用于伴奏昆曲或用于合奏)两种。梆笛短于曲笛,音高一般相差四度。 邦第一主笛要伴奏梆子腔而得名,音域稍高,音色明亮,常用舌上的技巧,富于节奏、装饰音 型的变化,善于表现活波轻快、刚健豪爽的情绪,具有北方音乐的特点;曲笛以主要伴奏昆强(昆曲)而 得名,音域较低,音色醇厚丰满,讲究用气的技巧,富于力度和音色变化,善于表现内在含蓄、柔润婉约的气质,具有南方的特色。解放后,对笛进行了多次改革,先后制出了成套的十二调的笛,并在曲笛的基础上改制了加键笛,保留原有的六个音孔,用键子控制新增的半音,便于临时升降半音及转调。品种和规格 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笛等。
曲笛: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故又有&苏笛&之称。这种笛子多为C调或D调,管身粗而长,可能是大横吹的遗制。音色浑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广泛流行在我国南方各地,最适于独奏或合奏,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和等戏曲音乐中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
梆笛:因伴奏梆子戏曲而得名。这种笛子通常称为:F调梆笛、G调梆笛、A调梆笛。管身较曲笛细而短,可能是小横吹的遗制。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种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和梆子戏曲(、、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
定调笛:每支笛子固定一个调,每套有6支、7支或12支。它适应不同调子乐曲的演奏,最适宜独奏或参加乐队演奏。它给吹奏者带来方便,可以不变指法,只用与乐曲相应的调笛吹奏即可。定调笛在笛身的吹孔与音孔之间,装置铜制插口以调节吹孔与音孔的距离。这种经过改进的定调笛,能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可通过调节管长来控制音准。定调笛将对我国的竹笛名称统一起积极作用,因为它不再有曲笛、梆笛之分,而是以第三孔的音高定名,这既符合民间传统演奏习惯,又解决了笛子在调高问题上的混乱,并为记谱和演奏带来很大方便,它完全适用于传统的六孔笛和各种改革笛。
玉屏笛:产于贵州玉屏自治县。用当地的小水竹制成。笛身呈椭圆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或诗文等图饰,工艺精细。成对的雌雄笛更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腾龙&;雌的笛管略细,发音明亮,上刻&彩风&。这种对笛,在工艺上颇具特色。
短笛:又叫学生笛,笛身短小,一般无基音孔。分有膜孔和无膜孔两种,练习或合奏用的。
低音笛:随着乐器的改进,加之音乐多样的发展。笛子种类也就越来越丰富。例如:低音长管、弯管低音笛等等。第三孔的音高低于b1的称为&低音笛&,如:大A调、大G调、大F调、大调、大C调等。竹笛竹笛的发音清脆嘹亮,充满活力。特别擅长演奏优美抒情的旋律,常在器乐合奏中担任领奏。音色清脆、明亮,音量较大,技巧丰富,表现力很强,是我国吹奏乐器中一件重要的乐器。笛子可演奏各种不同的风格、情绪的乐曲,可独奏、重奏与合奏。在西洋中,有时作为,可获得独特的效果。梆笛(短笛)发音高亢奔放,音区较高。曲笛()发音优雅润厚,音区一般比梆笛低四度。笛子的演奏技巧主要有:华摄(又叫&打嘟噜&、&滚舌&,颤动舌尖而发出的)滑音(有指滑、气滑两种,指滑音幅度大)剁音(用急速、大幅度的指滑音造成的强音) 历音(大幅度的顺音阶而上或下的装饰音)叠音(本音上方二度或三度的短而轻的倚音)打音(本音吹出后的上方二、三度短而轻的装饰音) 颤音、吟音(或称&揉音&)吐音(慢速的吐音是使旋律或长音断开、快速吐音有单吐、双吐)等。常奏的笛子曲有:《》、《》、《》、《》、《》《今昔》、《帕米尔的春天》、《荫中鸟》、《喜相逢》、《五梆子》、《小放牛》、《百鸟引》等。唢呐又名嗽叭,它是民间运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除了用于合奏独奏外,也用于、歌唢呐舞的伴奏。在民间,每逢喜庆节日,吹打和锣鼓乐队中大都离不开它,有的能控制气息,也可吹出柔美的箫音。唢呐音量宏大,音色高亢明亮,擅于表现热烈奔放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有的演奏家创造了许多高难度、复杂的演奏技巧,如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音、箫音等。还能模仿鸡啼鸟鸣,人声歌唱等特殊技巧。从而大大发展了其乐器表现力。已涌现了带键的半音唢呐,高、中、低音配套,用于新型的民族笛弦乐队中。主要作品:“百鸟朝凤”、“山东大鼓”等唢呐,古称琐嘹,苏尔奈.又称喇叭、小唢呐、海笛。原是乐器,明代以前传入中国,先为军中之乐, 后入民间.明王圻《三才图会》(1607)即&唢奈&其制如喇叭……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唢呐两晋时期(公元265--420年)已流行于新疆地区。清代称&苏尔奈&。其名出自语surna的音译。明代王《朝天子》词曰:&喇叭锁哪,曲而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对其在当时的艺术表现功能描绘的十分生动。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子上开八孔(前七后一),上端装一铜管,铜管上端套一苇制哨子,木管下端装一喇叭形铜质扩音器。音色高亢明亮,有的民间艺人能控制气息,吹出柔美的声音。经过改革的唢呐有高、中、低三种,有的还加了音键,扩大了音域。唢呐由双簧哨子(芦苇制成)、蕊子(铜制)、杆子(木质圆锥体,共有八个音孔,前七后一)和铜碗(喇叭形)四部分组成,竖吹,有大小不同的规格。唢呐是民间运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运用的地区和范围很广,除了用于合奏、独奏外,也用于戏曲、歌舞等伴奏。在民音吹打乐或地方戏曲乐队中,唢呐经常作为领奏乐器使用。唢呐音量宏大,声音粗犷 ,宜于表现欢快、热烈、雄壮的乐曲和热烈奔放的场面,可以演奏技巧性很高的华彩乐段,还可模仿飞禽 和昆虫的鸣叫声。大多用于民间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常与打击乐配合。演奏风格上大之分南北两 派。男派大部分用于吹奏戏曲曲牌或作戏曲伴奏。北派流传较广,演奏技巧也十分复杂。唢呐善仿人声及其他动物鸣叫和自然音响。北方有种&咔腔&,成套的模仿戏曲、歌曲的任务唱腔,甚至连模仿念白台词都十分逼真。演奏技巧主要有:滑音、颤音、吐音、花舌音、气拱音、气顶音、三弦音、箫音等。此外, 唢呐由一种&循环换气法&,即在吸气时鼓腮使长音不断的呼吸方法。唢呐的发音震动好,与乐器的木料和哨片都有直接的关系。制作唢呐的木料,选材必须是很讲究的。用一个哨片,放在各种木料唢呐吹出来的声音都不一样。适和制作唢呐的木料有以下几种:大红木,,,,,,,,大叶紫檀木,小叶紫檀木,这些木料都生长在,生长缓慢。木料坚硬结。但是用太硬的木料制作唢呐音色不震动。
唢呐发音好一些的要属老红木和紫檀木。紫檀木有两种,一种是大叶紫檀木,一种是小叶紫檀木。在视觉怎么分辨大叶紫檀和小叶紫檀唢呐呢?大叶紫檀—— 首先看大叶紫檀的木纹图案,线条宽,棕眼长,表面光滑。新做出来的大叶紫檀唢呐颜色为紫红色,2,3个月后唢呐木料颜色根据接触空气,氧化明显变深紫黑色,或黑褐色,无檀香味。 大叶紫檀的木沫为紫红色,如途在衣服上或手巾上不容易掉,像血状。也有人称之为鸡血檀。大叶紫檀唢呐的木料震动声音,明亮,干脆,浑厚,比较适用于吹合奏曲的唢呐。再说说小叶唢呐紫檀,外观看,木料颜色为棕红色,木纹细腻,棕眼细小,光滑。木料里散发着淡淡的檀香味。小叶紫檀的声音震动也为比较脆亮,但缺少点柔和的音色。比较适用于吹合奏曲。
老红木,一般的清朝的古家具有一些是真正的老红木,的老红木已经很稀有了,很难买的到。在木料厂找老红木,很难找到,上万根木料里也就能找出1 到2根是本色纯黑的老红木。有的木料厂没有这种纯黑老红木,一般都是用普通的浅颜色红木,用一些化工原料加以处理后,使木料颜变深,充当老红木卖。如果经常吹这把唢呐,手指和木料经常摩擦,两个月左右,在唢呐音孔上或唢呐杆的内堂颜色就会变浅,或变白。这就是假木料!有些厂家用一些烂杂木做的唢呐。一个办法辨认,用小刀或者是用砂纸在你的乐器不明显的地方稍微的弄一点木削下来,马上就会水落石出。也有一些厂家用乌木和黑檀木充当老红木乐器卖。
老红木和普通的红木在声音上有什么区别呢?一般年久的老唢呐吹出来的音色,要比新买的唢呐音色要好很多,音色熟,不刺耳。木管乐器要比铜管乐器体现更明显些,这说明新乐器新木料是需要一段期间磨合的,要演奏者把乐器的声音吹开。一般厂家做木管乐器也是这样,先买完木料,先存放1到2年在制作。这样木料里一些水分和物质自然的氧化后,做出的乐器才好用,而且做出的乐器还不容易裂。老红木也是这样,我们买到的时候,原木是很早就被砍伐的了,也许是在热带雨林里枯死的老红木树,或者是砍伐后,当时没人运走,经受常年的风吹雨打,木料自然氧化变黑。只有这种红木才能称之为老红木。小叶紫檀名贵但好买,这种老红木实在难买。这种老木料做出的唢呐,音色钢种有柔,不管是吹歌或吹曲,都含有水亮的优美音色。普通的老红木则音色稍软,缺少刚亮的音色。管子流行于我国北方,古称筚篥或觱篥。约于公元581-618年(隋)由西域(今新疆)传 入中原。隋唐的九部乐、十部乐中筚篥都是十分重要的乐器。唐代,随着音乐文化的东渐,他也传入、 日本。今日本奈良正仓院中仍珍藏着唐代的筚篥。宋以后,流入民间。现主要在我国北方民间流行,南方主要在、福建一代使用。管子为木制,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一苇制的哨子。解放后,管子的制造和吹奏技术都有了发展。经过改革的管,音域扩展为二组又六个音,加键管都能演奏十二个半音,在合奏和独奏中发挥更大的效能。在乐队中经常使用的有中音管、和加键管。管子的声调高亢,音质坚实,近人声,管有双簧哨子(芦苇制)和杆子(多用红木,也有用铅或锡制成的)两部分构成,杆上共八孔。另外,还有一种两只管子并列吹奏。称为&双管&。管子的演奏技巧与唢呐大致相同,但其勇气较唢呐吃力。管子因为音色高亢在北方管乐队中常常用以领奏。代表作品:《》原名《江儿水》后还有改编为二胡曲,也很动人。笙是由若干竹管和铜制的簧片构成。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它的音色和演奏出来的声音特别富有笙悦耳的感染力,这是它的簧片通过空气穿流后、引起的共振而产生的柔美之声。这个乐器的特点还有演奏控制技巧的不同所得到的不同效果,强弱时对比特别明显,同时发音可达到三个以上,有和声乐器之称。可以说它的音响魅力可与高贵、美丽等词相并,能使人联想到古代。该乐器由多种簧管之方式组成,如十三、三十七簧都有 ,早在就被广泛使用。笙是一件十分古老的中国乐器。作为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早在殷代甲骨文(公元前1401-- 前1122)中就有关于笙的记载。《诗经》中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小雅,)的记载。《尔雅·释乐》记:&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到战国、,笙作为重要的乐器已 非常流行,它与竽并存,在当时不仅是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而且也有合奏、独奏的形式。南北朝到 唐时期,竽、笙仍并存应用,但竽一般只用于雅乐,逐渐失去在历史上的重经作用,而笙却在隋唐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当时笙的形制主要有十九筑、十七簧、 十三簧。唐代有十七簧的义管笙,在十七簧之外,另备两根义管,需要时,再把它临时装上去。宋元丰三 年(公元1080年),杨杰记述&今巢笙、和笙,其管十九,二十二管发律吕之本声,以七管为应声,用之 已久,而笙至和。&明清时代,民间流行的笙有十七簧和十三簧的。笙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历史悠久,能奏和声。它以簧、管配合振动发音,簧片能在簧框中,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
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国就已有了笙的雏型。在出土的(公元前1401~前1122)甲骨文中有“和”的记载。“和”即是后世小笙的前身。《尔雅·释乐》记载:“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在中国古代乐器分类中,笙为匏类乐器。《诗经》的《小雅.鹿鸣》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在当时已经很流行了。从战国到汉代的文献中,共同记载着笙和两种同类乐器。《周礼·春官》中有;“笙师,……掌教歙竽、笙、埙、籥、箫、篪、篴、管。”“笙”为官名,其职务是总管教习吹竽和笙等乐器。竽和笙的区别是:笙体小、簧少;竽体大、簧多。二者早期都是用嵌簧的编管插入葫芦内,并以葫芦作为共鸣体,故一些文献认为竽就是不同形制的竽,如《吕氏春秋. 仲夏纪》高绣注:“竽,笙之大者”。,笙竽是重要的吹奏乐器。竽还一度在宫廷、贵族或市民中广泛地流行。笙时期的《》记载竽为36簧。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支竽,26管,并设有折叠管,用于产生低音,簧是用铜片制成的。从出土的西汉百戏陶俑和东汉石刻百戏画像中,也可看出竽在百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隋唐时期竽还存在,但在九、十部乐中已不用,而笙在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唐代涌现出许多演奏笙的名家,他们的技艺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唐代不少诗人还为笙写下了诗作。
到了,竽则销声匿迹,在教坊十三部中,只有笙色而无竽色。
过去的笙,音域不广,一般只用于合奏或伴奏,很少用于独奏。在演奏乐曲遇到音不够时,常借音吹奏。如今,改革后的笙已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既能演奏雄健有力的曲调,也能奏出优美抒情的旋律,代表曲有《孔雀开屏》、《凤凰展翅》等。笙的构造是:将铜制的簧片装在若干竹管下端,这些竹管插在一个匏制、木制或铜制的带有吹孔的斗 子上。吹时用指按着竹管下端所开的孔,使簧片与管中气柱发生共鸣而发出乐音。演奏时,除单音外、大 都用二音、三音或四音配成和音。早期的笙为竹制,后来改为铜制。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的有方、圆、大 、小各种不同的笙的形制。解放后,笙类乐器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出现了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三十六簧 以及及扩笙音笙、中音抱笙、键盘排笙等,形成各音区的系列笙的建制,在大型民族乐队中起着重要作用。小排笙、排笙(键盘笙)等多种形制。笙的吹奏技术也有较大发展,除了用于伴奏、合奏外,已发展成为 独奏乐器。笙的形制主要由笙斗、笙管、笙簧三部分组成。笙斗有方形、圆形两种,上插笙管,并通吹口 。笙管多为竹制,现为铜质。吹奏者将气流吹入笙斗,通过笙管是笙簧振动而发音。笙的品种繁多,外形式样有大的、小的,圆形的、方形的,长嘴的、短嘴的等。应用较为普遍的传统笙多为17 簧。解放后试制成功扩音笙、加键笙、转盘笙、低音笙和排笙等新品种,笙的簧数也由13 、14 个增加到21 簧、24 簧、26 簧、27 簧、32 簧、36 簧和51 簧,从而克服了不广、不能转调和快速演奏不灵便等缺点,给笙带来了新的生命力。笙的音色甜美、柔润、音量较小,变化幅度不大,而色泽明亮。笙能吹单音,也能吹和音(二至四音),最常见的是平行八度、四、五度、有时也能吹奏三度或和弦。故笙大多常用来为唢呐、笛子伴奏。或在乐队中作&溶合剂&,调和各族乐器的音色,饰润、软化某些独奏乐器的个性。笙的独奏曲业有很大发展。代表作品:《》()、《草原骑兵》等。芦笙是苗、瑶、侗等民族常用的簧管乐器。西汉初即已出现。芦笙大小不一,管的数目也不尽相同,单管、双管以至五管、六管、八管、十管都有,但较常用的是六管芦笙。六管芦笙是用六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分成两排插入木制的笙斗中,每管 的根部各装一个铜质簧片;管的下端各开一个小孔,吹奏时手指按孔发音。有的芦笙,在竹管 上端套上竹篾折成的三角形喇叭或套上稍大的竹筒,起共鸣作用。解放后,对芦笙进行了多次改 革,先后有十五管、二十管、二十六管、三十六管的芦笙出现。有的将木制笙斗改为金属笙斗, 有的加上音键,扩大了音域,能吹奏十二个半音,解决了转调的问题,可以演奏较复杂的乐曲。芦笙多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贵州苗族地区,有大小不同的四种芦笙组成的乐队,并且有一整套传统的芦笙曲。排笙是解放后根据芦笙的原理改革发展而成的。排笙有三十个管,用键盘弹奏,用脚踏风箱吹气。排笙的30个管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是乐队中的低音管乐器。巴乌为云南地区彝、苗、等少数民族使用的单簧吹管乐器。巴乌用竹管制成,有八个按孔(前七后一),吹口处装一尖舌形铜质簧片。演奏时横吹上端,振动簧片发音。巴乌音量较小,音域较窄,但音色柔美,常用于伴奏舞蹈、独奏等。巴乌是一件极富民族色彩的乐器,常用演奏抒情的、宽广的音调,亦可演奏技巧性强的华彩乐段。合奏时巴乌音色易和其它乐器融合在一起。埙作为吹奏乐器。至少已有七千多年历史。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 距今约七千年。陕西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 ,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 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秦汉 以后,埙主要用于历代宫廷雅乐。考古发掘和传世埙中也偶见一些特殊形制的陶埙或瓷埙。故宫博物院 和藏有清代宫廷所用的红漆埙,它高八点五厘米、腹径七厘米。埙体有 六个音孔:前四后二,通体红漆,描绘金龙和云纹。今人改进研制的九孔陶埙,以古制六孔埙为基础, 然后扩展其肩部和内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个:前六后二,加上吹孔、共为九孔。为便于运指演 奏,尽量减少复杂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于笛子的音孔顺序排列。专业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个音, 包括两个八度内的全部半音和一个泛音。专业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个音,包括两个八度内的全部半音和一个泛音。在指法上有颤音、打音、抹音等技巧。九孔紫砂陶埙已在民族乐队中普遍使用。葫芦丝是流行于云南地区傣、彝、阿昌等民族的乐器。葫芦丝葫芦丝用半截小葫芦作为音箱,以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在葫芦的竹管下端,嵌有铜质筑片,中间较长的一根竹管开七孔。吹奏时,口吹葫芦细端,指按中间竹管的音孔,在奏出旋律的同时,左右两根竹管同时发出固定的单音,与旋律构成和音。葫芦丝音色柔和,常用于独奏和合奏。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传统乐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