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的花最短的经文叫什么?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2615|回复: 15
魔说,佛经里,只要念“阿弥陀佛”,便是对情人的思念了
帖子威望金豆
LV.6, 积分 187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3 积分
本帖最后由 小屁嗝 于
23:44 编辑
今天在网上看到的……好有爱的大师~
献给庙里的各位师傅们,博大家一笑~
嗯,其实我想说,把“师太”和“大师”的位置颠倒一下,就是我对我家大和尚的表白……
亲,你懂的,我的江湖里,有你。
师太,你便是老衲心中的佛。老衲跋山涉水来寻觅,既是要找到心中的你。在遇见你之前,老衲只是个秃子,那是守不得佛戒,悟不通佛法的。尝以为老衲是不能成佛了,只能浪迹在这俗世。天叫我在混沌的世间遇见了你,千万人中的回眸一笑,偏偏你的倩影入我的心房。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可你一次的眼神划过,老衲便已死生一万次了。原来佛法说的没错,佛就在心中。你便是我心中的佛。
老衲深知,佛即是无法。俺 就是无法将你的影子拭去。从来都说修行苦,缘来这般和尚是不明事理的。以为佛便是那心中光秃秃,冷冰冰的,只求无心无念的由头。其实佛便是魔。佛告诉世人,只有心无杂念,抛开一切就能达到极乐世界了。何为极乐?乐极是要生悲的。悲莫大于生不如死,万念俱灰。原来成佛的人,都是最最伤心的。那么佛便是勾引 人一遍遍的刻画伤心,一层层的剥离自己,一天天的死去活来,一夜夜的身心俱焚。佛是无心的,他说只要你的心不是自己的了,你便成佛了。我很想知道,我的心给了佛,我便成佛,那谁的心给我呢?我亦是佛,却是无心之佛。既然佛本无心,何必成佛呢?
不成佛,便入魔。老衲还是入魔的好。
师太,原来你便是我心中的魔,老衲离你越近,便离佛越远了。我重新回到了彷徨和不安的俗世间,没了大彻大悟,多了七情六欲,没了冰冷枯燥,却多了伤心迷茫。魔说,前世的一次偷看,便换来今生万次的头破血流。我在跌跌撞撞中常常想,魔和佛,其实都是索取你的灵魂的。只是魔要你知晓失去的悲哀与痛苦。佛却要你明白得到的虚无和忘我。原来成佛便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原来入魔便是得到了满手的伤心。在虚无和痛苦中,我选择痛苦,起码我能知道,我还活着。
师太,为何还不收留我的心,是我还不够伤心么?
阿弥陀佛,想必这个四字真言便是释家少爷一直念念不忘的心中姑娘的名字。两人定是一起相携看日落,相守待日出。只是不小心被哪个巫婆施了魔法,从此姑娘成了 佛。巫婆说,你若想再和这姑娘在一起,便也要成佛。卖糕的,从此这小和尚日日诵经,夜夜礼佛。终于有天见到了梦中的姑娘,于是便告诫世人,想得到,便要先 失去所有。我倾我所有,佛说,你成不了佛了。因为你心中的佛,有太多的追逐者了,每个人都想得到,佛也是会迷惑的。老衲悲从中来,无以复加的失落。从此弃 佛入魔,伤心度日,思念不止。终有一日,魔却对我说,你可以见到你心中的姑娘了。我大惊,不明所以。魔说,人人都想得到佛,却不知佛就是心中的魔。你宁愿 放弃自我,去成全佛,魔便是你心中的佛了。
师太,老衲晨起诵经,说万遍“我爱你”,魔说,佛经里,只要念“阿弥陀佛”,便是对情人的思念了。原来如此。从此老衲礼佛不辍,想必终究是会和你在一起的。
师太,我的心你可收到?若你在某一瞬间,不知所以的心动。必是老衲无尽的思念飘到你的心间了。若你在闲暇的时候看见天空那一朵浮云,那便是老衲望你不倦的眼神,默默守候着你。
桥边笨笨叹夜太漫长
帖子威望金豆
桥边笨笨叹夜太漫长
帖子威望金豆
南无我弥陀佛
帖子威望金豆
魔说,佛经里,只要念“阿弥陀佛”,便是对情人的思念了。{:6_227:}
桥边笨笨叹夜太漫长
帖子威望金豆
兰州&&阿弥陀佛
帖子威望金豆
(∩_∩)收藏了,等着告白时候用
如果得道是你的天命,我愿成仙。如果沉沦是你的劫数,我便入魔。
帖子威望金豆
哎。。。。。。。。。。。。。我们抓人玩就好了
今天没得空
明天要砍柴
后天才到妹子家中来
帖子威望金豆
哎。。。。。。。。。。。。。我们抓人玩就好了
北青萝 发表于
龙爪手什么的,唔,很强大~每次跑开都能被他抓回来~游戏里,现实里都是…
桥边笨笨叹夜太漫长
帖子威望金豆
大师驾到!你若害怕,我愿为你舍身;你若不够坚强,梨花带雨之后,便是我心中的迦楼罗之泪.佛光只为你闪耀~
帖子威望金豆
网通 - 林白轩
Powered by
Copyright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智渡法师答:请问,福报、智慧、慈悲这三个词都是什么意思?这三个词在佛经里经常出现,是不是代表同一个意思?是不是有-五明研究-学佛网
栏目:-&-&佛教问答-&
智渡法师答:请问,福报、智慧、慈悲这三个词都是什么意思?这三个词在佛经里经常出现,是不是代表同一个意思?是不是有
发布人:站主【主站留言】&&& 日期: 23:54:58&&&
&&& 微信分享&&&&&&&
前五篇文章
请问,福报、智慧、慈悲这三个词都是什么意思?这三个词在佛经里经常出现,是不是代表同一个意思?是不是有了福报就增长了我的慈悲心;有了智慧,还是有了慈悲心就会有福报?
智渡法师答:福报是靠你过去积集的,智慧是你尚需开发的,慈悲是看你现在有没有表现或内在的处世态度。智慧,是有情生命内在的、对事物洞察、理解和处理的潜在能力。福报,是人们过去行善所积累的、现在得受享的果报。慈悲者,慈为慈爱众生并令其得到快乐(与乐);悲为同感其苦、怜悯并令其远离痛苦(拔苦)。
----------------------------------
智渡法师问答专题
更多智渡法师佛学内容
----------------------------------
后八篇文章
学佛网网站活动
猜您对以下文章也有兴趣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本站主站自日以来,文章总访问量:
学佛网 ()佛经中提到的魔是什么,属于哪一道的众生?魔王波询是谁?还有天龙八部中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迦都分别属于六道中的哪一道? - 问佛 - 佛教在线
待解决问题
佛经中提到的魔是什么,属于哪一道的众生?魔王波询是谁?还有天龙八部中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迦都分别属于六道中的哪一道?
离问题结束还有0天0小时
提问者: &
(0) &提问时间: 09:54 &
问题答案 ( 共1条 )
这个需要研究这么深透么,善恶只是人为定论。只是作为对称性反方面教材!
回答者: &(90) &回答时间: 08:38 &
当投票时间达到5天,投票自动结束,此时:
1) 如果总投票数多于4票,且票数最高的回答得票数多于3票,
&&&&则系统自动将得票数最多的回答选为正确答案;
2) 如果总投票数不足4票,则问题将被自动关闭;
设定候选答案 ( 共1条 )
这个需要研究这么深透么,善恶只是人为定论。只是作为对称性反方面教材!
回答者: &
(90) &回答时间: 08:38 &
请选择至少两个备选答案.
请不要留联系方式,一旦发现,必将删除!
我要回答:&
回答字数在10000字以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天龙八部是什么意思?佛经里的“妓乐”是指什么?
&核心提示:先说龙,个世界上真的有龙吗?在中国老百姓的观念中,龙就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是先民想象出来的动物,然而在日本富山县的瑞龙寺却收藏着龙的标本和人鱼的标本,这是真的吗?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龙吗?在中国老百姓的观念中,龙就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是先民想象出来的动物,然而在日本富山县的瑞龙寺却收藏着龙的标本和人鱼的标本,这是真的吗?
相传在明治四年时由中国输入的。据记载发现这条龙的是一位中国农民,当时他是经过河边时看见这只奄奄一息的龙,立刻用木棍将它打昏,装在布袋里。
后来他带到港口出售,为一日本商人购买,日本商人转让卖给万代藤兵卫做为收藏,万代藤兵卫爱不释手。万代藤兵卫是有名的收藏家,生前于天和二年九月将龙捐给日本大坂市浪速区瑞龙寺。身长约1公尺左右,头上有角,嘴边有长须,眼形巨大,只有三只爪,后脚因退化短小,与蛇般的背脊,全身附有了鳞片,被涂满金漆,有经过防腐过程制成标本,与传说中的龙相比显然小了点,是一尾尚未长成熟的龙。
&&&&&&&&&&&&&&&&&&
&&&&&&&&&&&&&&&&&&&
被砍断的龙尾,距今有370多年历史
后来他带到港口出售,为一日本商人购买,日本商人转让卖给万代藤兵卫做为收藏,万代藤兵卫爱不释手。万代藤兵卫是有名的收藏家,生前于天和二年九月将龙捐给日本大坂市浪速区瑞龙寺。身长约1公尺左右,头上有角,嘴边有长须,眼形巨大,只有三只爪,后脚因退化短小,与蛇般的背脊,全身附有了鳞片,被涂满金漆,有经过防腐过程制成标本,与传说中的龙相比显然小了点,是一尾尚未长成熟的龙。其实八部不是佛教原有的,主要脱胎于古印度神话,其中很多都被异化了。衔橄榄枝的飞鸽
“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经。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
龙八部参与听法。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
”。“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以“天”及“龙”为首,所以称为《天龙八部》。
八部罗,七归那罗,八摩听罗迦。
“天”是指天神。在佛教中,天神的地位并非至高无上,只不过比人能享受到到更大、
更长久的福报而已。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无常,天神的寿命终了之后,也是要死的。天神临死
之前有五种征状: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第五个征状或说
是“玉子离散”),这就是所谓“天人五衰”,是天神最大的悲哀。帝释是众天神的领袖。
“龙”是指神。佛经中的龙,和我国的传说中的龙大致差不多,不过没有脚,有的大蟒
蛇也称为龙。事实上,中国人对龙和龙王的观念,主要是从佛经中来的。佛经中有五龙五、
七龙王、八龙王等等名称,古印度人对龙很是尊敬,认为水中主物以龙的力气最大,因此对
德行崇高的人尊称为“龙象”,如“西来龙象”,那是指从西方来的高僧。古印度人以为下
雨是龙从天海中取水而洒下人间。中国人也接受这种说法,历本上注明几龙取水,表示今年
雨量的多寡。龙王之中,有一位叫做沙竭罗龙王,他和幼女八岁时到释迦反牟尼所说法的灵
鹫山前,转为男身,现佛之相。她成佛之时,为天龙八部所见。
“夜叉”是佛经中的一种鬼神,有“夜叉八大将”、“十六大夜叉将”等名词。“夜叉
”的本义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等意思。《维摩经》注:“什曰:‘
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空虚,三、天夜叉也。’”现在我们说到“夜叉”都是指恶
鬼。但在佛经中,有很多夜叉是好的,夜叉八大将的任务是“维护众生界”。
“乾达婆”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是服侍帝释的乐神之一,身上发
出浓冽的香气,“乾达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达婆”,海
市蜃楼叫做“乾达婆城”。香气和音乐都是缥缈隐约,难以捉摸。
“阿修罗”这种神道非常特别,男的极丑陋,而女的极美丽。阿修罗王常常率部和帝释
战斗,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好食物,帝释有美食而无美女,互相妒忌抢夺,每有恶战,
总是打得天翻地覆。我们常称惨遭轰炸、尸横遍地的大战场为“修罗场”,就是由此而来。
大战的结果,阿修罗王往打败,有一次他大败之后,上天下地,无处可逃于是化身潜入藕的
丝孔之中。阿修罗王性子暴躁、执拗而善妒。释迦牟尼说法,说“四念处”,阿修罗王也说
法,说“五念处”;释迦牟尼说法“三十七道品”,阿修罗王偏又多一品,“说三十八道品
”。佛经中的神话故事大都是譬喻。阿修罗王权力很大,能力很大,就是爱搞“老子不信邪
”、“天下大乱,越乱越好”的事,阿修罗又疑心病很重,“大智度论卷三十五”:“阿修
罗其心不端故,常疑于佛,谓佛助天。佛为说‘五众’,谓有六众,不为说一;若说‘四谛
’,谓有五谛,不说一事。”“五众”即五蕴”,四谛是佛法中的基本观念。阿修罗听佛说
法,疑心佛偏袒帝释,故意少说了一样。
“迦楼罗”是一种大鸟,翅有种种庄严宝色,头上有一个大瘤,是如意珠,此鸟鸣声悲
苦,以龙为食。旧说部中说岳飞是“大鹏金翅鸟”投胎转世,迦楼罗就是大鹏金翅鸟,它每
天要吃一个龙及五百条小龙。到它命终时,诸龙吐毒,无法再吃,于是上下翻飞七次,飞到
金刚轮山顶上命终。因为它一生以龙(大毒蛇)为食物,体内积蓄毒气极多,临死时毒发自
焚。肉身烧去后只余一心,作纯青琉璃色。
“紧那罗”在梵语中为“人非人”之意。他形状和人一样,但头上生一只角,所以称为
“人非人”,善于歌舞,是帝释的乐神。
“摩呼罗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头。这部小以“天龙八部”为名,写的是北宋时云南
大理国的故事。
大理国是佛教国家,皇帝都崇信佛教,往往放弃皇位,出家为僧,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
分奇特的现象。据历史记载,大理国的皇帝中,圣德帝、孝德帝、宣仁帝、正廉帝、神宗等
都避位为僧。《射雕英雄传》中所写的南帝段皇爷,就是大理国的皇帝。《天龙八部》的年
代在《射雕英雄传》之前。本书故事发生于北宋哲宗无祜、绍圣年间,公元一○九四年前后
天龙八部这八种神道精怪,各有奇特个性和神通,虽是人间之外的众生,却也有尘世的
欢喜和悲苦。这部小说里没有神道精怪,只是借用这个佛经名词,以象征一些现世人物,就
象《水浒》中有母夜叉孙二娘、摩云金翅欧鹏。
参照古印度神话,解释如下:
1:天,又名修罗(修罗是酒神,由于天部众神的老大因陀罗总是习惯在战斗前豪饮苏摩酒,而且在当初搅拌大海寻求长生不好神药的时候出现的酒神被天部接纳而被阿修罗所鄙弃,所以阿修罗又称天部为修罗,“阿”在梵语中是否定的意思。)拥有不死之身,执掌天界和人类界,主要的有因陀罗(天帝),毗湿奴(三主神之一的守护神)等。
2:阿修罗:天神的同父兄弟,当天神和阿修罗被创造出来后发生了一场争论,当时双方是完全平等的地位,都称为神,争论的问题是神是不是永生的,结果认为神只不过比婆罗门(普通人)活的更长罢了,于是大家十分恐慌,最终决定合力搅拌大海以获取长生不死神药,后来药出来了,阿修罗人多,先拿到药碗,天神急眼了,于是毗湿奴便化为一位无比美丽的女子来到阿修罗的中间,他们全看傻了,不由自主就把药碗递到毗湿奴的手里,忽然间,一切都消失了,从那以后兄弟成仇,两族不断的战斗,不过天神是永生之身,阿修罗却会死,所以长久以来阿修罗只能屈居地下,很少有翻身的机会。
3:龙:其实就是大蟒蛇,和中国的龙完全两个概念。在这一点上金庸混淆了概念,中国的龙从来就是中国的龙。据说是某大神(该大神是以上两部的父亲辈)的两个老婆各自许愿,一个要一千个孩子,另一个只要2个孩子但他希望这2个孩子比那一千个孩子还强大,于是各遂所愿,一个生了一千只蛋(神是卵生。。。汗),另一个生了2只蛋,那一千只蛋的生出来就是大蟒蛇了。而那2只蛋的,第一个由于母亲太急,孵化失败,生出来个怪物,另一个生出来的就是下面的那一部————
4:迦楼陀:印度所谓大鹏鸟,欧洲叫凤凰,但是,根据中国的神话,它们是有分别的,至于分别何在。。。没有研究过。由于大鹏鸟的老妈和蟒蛇的老妈打赌输了,所以要很长时间的做对方的奴仆,连带着孩子受累,于是迦楼陀经过刻苦修行,得到大梵天(三主神的创造神)的许诺,以大蟒蛇为食,替她老妈赢回了面子。其实迦楼陀从来就是唯一的,而且并没有政治取向,很少介入天神与阿修罗之间的纠葛.
5:夜叉:一般认为夜叉是恶鬼,其实在古印度神话中夜叉是崇尚美德和秩序的,他们谨守神的教诲,位阶也比较高,财神俱毗罗就是夜叉族的,而无恶不作的其实是他们的兄弟罗刹族,比较著名的有十首王罗波那,一度打遍众神无敌手统治三界,不过后来被凡人罗摩借助猴王哈努曼(孙悟空原型之一)的力量给灭了(见《罗摩衍那》)。
6:乾达婆:其实这个种族被列入八部众是很不公平的,因为它们只是一批随风倒的乐师和舞师而已,论辈分还挺高,直接出自大梵天,不过从来就只知道玩艺术,据说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虔诚的婆罗门会有机会看到他们在半天空的表演,不过一般看到了就要倒大霉。
7:紧那罗:这个不知道是什么来历,但是应该是先人之国的统治者,也就是所谓的鬼众,负责管理死人的灵魂,老大叫阎摩,就是所谓阎王,不过阎摩比阎王厉害多了,能和三大主神平起平坐,手里的权杖想敲爆谁的脑袋就敲爆谁的脑袋。罗波那闹事的时候,唯一没有征服的地方就是先人之国了,还差点死在阎摩手里,要不是大梵天对他有许诺不会死在除凡人以外的生物手里而出面干预,也就没有《罗摩衍那》中的精彩故事了。
8:摩呼罗迦:据说是大蟒神,不过古印度神话中一般的蟒蛇没这么高的地位,只是迦楼陀的食物,据分析应该是众神搅拌大海是的绞索,,当时是让背负大地的乌龟沉入海底做支点,用支撑天空的高山做搅棒,绞索就是他了,不过在那之后再没露过脸,不知道是不是累死了。。。。。。也或许是毒死的,因为到最后海水都变成了剧毒,差点毁灭世界,没办法只好请求湿婆大神(三大主神之一的破坏和毁灭之神)把那些毒药喝下去,结果把大神的脖子都烧青了。
佛经里的“妓乐”是指什么?
我们每次共修念《微妙心集》的时候,在念诵《普贤菩萨行愿品》时,都会念到:
以诸最胜妙华鬘(m&n),
妓乐涂香及伞盖,
末香烧香与灯烛,
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
一一皆如妙高聚,
如是最胜庄严具,
我悉供养诸如来。
这个“妓乐”是什么意思?
以往我们共修的时候,念到这里,常常会念成
,这个读音其实是错的。正确的念法是 。在古汉语中,妓和伎是通假字。“妓乐”也做“伎乐”,或作“技乐”,指的是音乐。
这一段说的是如何做供养。在佛教中,修供养可以培植福德资粮,所以,又称为福田。宗喀巴大师曾经说过:“此田若任其荒芜,而不播种,其愚痴直无寻处。此福田,既不分四季,亦不论主权,任何人可种。但须以信犁为耕,而勤播善种。”
所谓善种者,就是要勤修供养。佛经中说,对于佛像或者佛的舍利,用一朵花恭敬的向空中供养,都可以感得涅槃果。经中又说道:香、花、灯、涂、铃、乐、伞、盖、幢、幡,各各皆具十种功德。如供花,感得行者所生世界如花之美,身形壮盛,颜色美妙,身发异香,不感财用困乏,乃至证涅槃。
怎样供养诸佛呢?"悉以上妙诸供养具"。普贤菩萨告诉我们:面对十方诸佛,我要用最好的东西去供养。所谓的最好,当然不是一定要你拿出金银财宝、珍珠玛瑙去供佛,而是在你经济能力可能的范围内,用最好的东西去供佛。"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华",指花,用鲜花供佛。"云",表示众多,用很多的鲜花去供佛。"鬘",就是花鬘,把花一朵一朵地串起来,串成花环,一串一串地拿去供佛,这就叫鬘云。"天音乐云",用音乐去供佛。我们唱经,就是用音乐供养佛。如果我们刚学会一首新歌,那么我们唱歌之前可以发愿用来供佛,这也是供养。
"天伞盖云",过去国王出巡时,黄金伞盖撑在头上。用这种伞去供佛。"天衣服云",用最好的衣服去供佛。比如我们刚买到一件高级的时装,先拿去供佛,然后再穿,这也是可以的。供养的意义,主要是表达我们的虔诚,至于佛用不用那是另一回事。水果刚买回家,选一个最大最好的,先拿去供佛,表示你时时都有一份供心,这才是重要的。"天种种香",就是各种各样的香。如末香,就是现在的檀香;涂香就是抹在、涂在身上的各种香;烧香,指供佛点的香。买回来,先拿去供佛,然后再往自己身上涂抹。
我们道场里以前有几个师兄,参加过几次共修后就不来了。一问原因,说是学佛太费钱了,老要做供养。这几位师兄把供养的概念给搞错了,用世间供养的概念去理解佛教的供养。以为供养就是花钱。
上师嘎玛仁波切曾经开示过:我们见到一个美丽的花园可以做供养,见到美丽的湖泊可以做供养,乃至见到一个美丽的城市都可以做供养。供养的意义在于:一是表达对佛菩萨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长福报;三是灭除悭贪,灭除吝啬、小气。供养并不在于“物”,而在于“诚”,在于“心”。用诚意和心意去做供养是做殊胜的。
行供养时,视其发心,若以出离心行供养,得解脱果。若以菩提心行供养,得佛果。就供养的方法来说,显密又各有不同。显宗分“有相”和“无相”两种供养。“有相”有十种:一、妙华,二、华鬘,三、伎乐,四、涂香油,五、伞盖,六、烧香,七、灯,八、衣,九、最胜香,十、末香。其中:烧香、最胜香、末香,总合为香供养。
最殊胜的供养是“无上供养”。《普贤行愿品》讲到:“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无上供,是圣者的供养,为世间所无之物。如普贤菩萨所供的如意宝树、八功德池、甘露、琼浆等,这些是菩萨以神通威力而化现的。我们凡夫也具有四种无上供:一、以菩提心供。二、受持正法供。三、闻法修行供。四、以善根变作供养。无上供才是真供养。  
供养的目的在于让我们去除“执着”。我们执着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往往就是我们产生烦恼的根源。执着是我们解脱生死最大的障碍!在佛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禅师,他的修行境界很高。他对任何东西都不会贪著。唯一使他贪著的是一个钵,因为这个钵是皇帝赐给他的。这一天,他感觉到寿命就要到尽头了。果然,阎王爷派了两个小鬼来抓他。禅师的功夫高得很,他往那里一坐,进入禅定的状态。那两个小鬼四处寻找,连个人影都不见,怎么也找不到他。两个小鬼很苦恼,回去交不了差,怎么办呢?想来想去,他俩就去请教寺庙里的护法神--土地公。护法神告诉他们说:这个禅师的修行境界很高,你们想找他,那是很困难的。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让你们见到他:这个禅师有一个钵,这个钵是他特别喜欢的东西。你去把他的钵拿来敲一敲,他听到敲钵声肯定会出来的,不信你们试试看。无常鬼变成一只老鼠,在禅师的钵上跳来跳去,钵发出了响声。禅师马上从定中出来,他怕这个钵摔坏了!这时,两个小鬼一下子扑了过去,用铁链套住了他的脖子说:对不起,请你跟我们走一趟。禅师意识到钵给他带来了祸患,就在这紧要关头,急中生智,猛地把钵往地下一摔,"咣"地一声,两个小鬼吓了一大跳!乘此时机,禅师赶紧进入禅定的状态,结果无常鬼又找不到他了。钵没了,禅师的命却保住了!
在家居士的如法修行也是供养,经论上总结为七种“法供养”:
(1)如说修行供养:按照佛陀所说的种种法门修行,也就是依法修行。
(2)利益众生供养: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我们都要积极去做。别人有困难,主动帮助别人,把他从困苦中解救出来,给他快乐。从表面上看,这样做,跟佛法没有关系。其实,这也是在供养诸佛。因为佛、菩萨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出世,你能利益众生,自然是对诸佛最好的供养。
(3)摄受众生供养:社会上有许多人,直截了当地跟他讲佛法,他不一定会接受。这种人,首先要摄受他们。什么叫摄受?佛法里有四摄法门: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事。看到人家有困难,需要经济、物质方面的帮助,我就给他这方面的帮助,这是布施;爱语,是在爱心的基础上,用真实的语言或利他的语言,去帮助他人;利行,所做的一切事情对他人都有利益,没有任何一种行为会对他人构成伤害;同事,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如果真能按照四摄法门去做,即使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肯定也要被你所感化;对方还不被你感动的话,那他简直就是一根木头了。如果你想拥有更多的朋友,想要他们对你好,那就要修四摄法门。修了之后,别人一定会对你好。因为,摄受众生供养,是以四摄法门去摄受众生,利益众生。
(4)代众生苦供养:需要有同体大悲的精神,把众生和自己看作一体。众生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众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比如某人做手术急需用钱,还差两百元钱才能住进医院。眼看病人生命垂危,这时要毫不犹豫地主动去帮助他,把钱拿出来,让他先住进医院。假如他需要输血,别人的血型与他的血型不吻合,恰好病人的血型与你相同,这时,病人的生死就是自己的生死。为了抢救病人的生命,你马上把自己身上的血液输给他。他的病就是我的病,他的病好了,你应该为他的康复感到高兴、幸福,这就是代众生苦供养。众生受苦的现象很多,像这样的例子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地讲了。
(5)勤修善根供养:学佛修行要勤修善根。也就是要众善奉行。善的内容很多:如三归,修止观,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四摄,拜佛,礼佛,忏悔,放生......这些都是勤修善根的内容。今天修了,明天继续修,一直坚持做下去。绝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
(6)不舍菩萨业供养:学佛,首先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在修学中,不能半途而废。不舍,就是不要舍离。发了菩提心之后,不要舍弃,不要离开菩萨道修行。菩提心,是一种自觉觉他心,学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成佛过程是"自觉",学习佛陀度众生的精神和行为是"觉他"。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能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机,方便善巧地弘扬佛法,普渡众生,使自己和大家离苦得乐。
行菩萨道也属于法供养。法施的功德很大,这个问题《金刚经》中讲得非常清楚。《金刚经》里说:用许多的七宝去布施,但比起读诵《金刚经》,或者能够给别人解说《金刚经》的功德,那简直差得太远、太远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财布施跟法布施相比,财布施的作用太有限。别人有困难,经济上需要帮助,我给他一百块、一千块、一万块,总有用完的时候,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呢,我给他财物未必就是好事。有时候他没有钱还很幸福,钱多了反而不幸福。社会上有许多夫妻,没钱的时候感情很好,日子过得很开心。随着家里的收入增多,家庭开始不和谐了:什么外遇啊,花天酒地啊,结果本来一个幸福的家庭,因为钱多了,反而闹得不可开交。所以有钱不一定能够幸福,钱仅仅是幸福中的一个成份,不是全部,它不是人生的一切。
所以,佛法说财布施供养不及法布施供养功德大。法布施,就像教给别人一种谋生的方式,比起直接给钱的好处要大得多。因为,谋生的手艺学到后,只要勤苦奈劳,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绝。  
(7)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学佛的人,要有大悲心,由大悲心才能出生菩提心。我们所修的一切功德,不可以有一刹那离开自己的发心,这样菩提心就可以一天天地增长起来,直到成就无上菩提,圆满佛果。
我的更多文章:
( 00:36:48)( 22:34:13)( 13:37:33)( 13:31:46)( 02:58:58)( 02:27:13)( 01:56:44)( 01:23:13)( 01:06:52)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短的佛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