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有关中医知识趣味语文知识命名

探求中药名称的来历,是颇有趣味的。有的药名扑朔迷离,给人以无穷的遐想;有的药名形象逼真,叫人赞叹不已;有的来源于某一人物或与之相关的传说故事,令人回味无穷。就拿滋补良药何首乌来说,它的命名就与一个神奇般的传说故事有关。据见载于宋代药学家苏颂《图经本草》中的《何首乌传》说:何首乌,是顺州南河县人,其祖父叫何能嗣,父亲叫何延秀。祖父原名&田儿&,素体虚弱,不能生育,到了五十八岁,,尚未娶妻成家。后服用了一种奇异良药后,不但病除体健,而且原来已花白的头发也变得乌黑发亮。娶妻成家后,十年之内,连生数子,于是将本名&田儿&改为&能嗣&。能嗣将此药传给延秀,再传给首乌,祖孙三代皆因此而得高寿。何家孙子首乌年至130多岁,头发仍然乌黑如漆。有一个叫李安期的人,与何首乌同乡某人关系甚密,偷偷打听到了这一秘方,照此服用,竟也成了一个老寿星。于是,他把此事传播开来,并将此药定名为&何首乌&。这一传说,或不足凭信,但何首乌确有乌发益精、续嗣延年的功效,这已为历代临床实践和现代药理所证实。类此以纪念最先发现或使用者的姓名作为药名的中药还有不少,如徐长卿、刘寄奴、杜仲、使君子等,其命名之由来,都是饶有趣味的。冬虫夏草是一味珍贵而又奇特的药。它的名称既形象逼真,又让人捉摸不透,自古以来,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原来冬虫夏草是虫和菌的结合体。它一端是蝙蝠蛾幼虫的遗骸,另一端是寄生虫体繁殖的外形似草的真菌子座。因为它&冬天蛰土为虫,夏天茁土为草&,故得其名。因形态命名的中药相当多,如牛膝的茎节膨大,宛如牛的膝关节;百合因其鳞茎由瓣片互合故名;狗脊的根茎上有金黄色的茸毛,好像狗的背脊。还有钩藤、乌头、龙眼等,也均以形态毕肖而立名。中药的名称除了因人名或形态而得外,主要还有如下数种命名法:&因药物的功效命名。如益母草善疗妇女疾病,续断能续筋接骨,决明子、石决明能明目等。因药物的气味命名。木香、藿香、麝香、茴香、丁香等都因其有浓郁的香气得名,臭梧桐、鱼腥草等则因其特殊之气而命名。因味得名者,有甜味的甘草,苦味的苦参,酸味的酸枣仁,辛味的细辛等。中药五味子就是因为含有甘、酸、苦、辛、咸五味而得名。因药物的生态特征命名。如半夏在农历五月间成熟,正好是夏季过了一半,所以叫做半夏。忍冬的叶历冬不凋,夏枯草的花叶每到夏至后即枯萎,万年青的叶四季长青等,各因其生态特征而得名。此外,还有因药物产地命名的,因药用部分命名的,因外来药物的译名命名等等,不一而足。我国的药材资源极其丰富,为了便于研究和掌握运用,除了对药物名称要整理规范加以统一外,还必须对药物进行合理恰当的分类。在我国第一部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已对所收载的365种药物,从临床应用出发,根据其大致性能,进行了分类。凡益寿延年者,列为上品;凡遏病补虚者,列为中品;凡有除邪破积攻疾之能者,列为下品。这就是药物最早的三品分类法。这种分类方法,不着眼于药物的外形特征,而注重于药物的功能效用,尽管比较粗糙,但为后世以药物功效分类奠定了基础。至南北朝时,陶弘景有鉴于旧本草&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遂对原三品分类进行了调整,并结合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谷等药物的自然属性予以再分类(《神农本草经集注》)。这样,不但基本上达到了&分别科条,区畛物类&的目的,而且开本草以自然属性分类之先河。唐宋年间刊行的诸家本草,除了于药物的分品上下、去取之间稍有出入外,一般都沿用了这种三品和自然属性相结合的药物分类法。十五世纪末,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这部药物学巨著的成就,首先体现在药物分类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上。它把药物分为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三大分支,凡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虫、鳞、介、禽、兽、人及服器十六部。每部又分若干小类,总计六十类。部类次序从无机到有机,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体现了生物的进化过程。至此,简略的自然属性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中药的类归。有学者认为,李时珍的这种分类方法,曾对18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产生过重大影响,比瑞典博物学家林奈以植物花蕊为基础的分类方法,整整早两个世纪。《神农本草经》三品分类的形式虽然在宋元后就逐渐被淘汰,但它以药物性用为分类依据的思想却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并逐步形成了以药物性能效用为主的分类方法。北齐徐之才按药物作用的不同,归纳为宣、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称为&十剂&,对后世的启发很大。宋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中,又将药物性能与主治病证结合起来分类,计有&疗风通用&、&消渴&、&黄疸&等一百二十余类,实为《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之嚆矢。其分目较细,颇便于临证选药。明清之际,《医学入门》将药物分为治热、治湿、治燥、治寒、治疮、食治七门,《要药分剂》以&十剂&类分等,都各有所长。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黄宫绣的《本草求真》,它集药物性能和应用分类之大成,概括为补剂、泻剂等七大目三十类,与近代药物学的分类法日趋接近。现代中药教材完全以药物功效为分类原则,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在本草分类史上,还可以举出其他的一些分类劈法,但就其要者而言,也就是根据药物属性和药物功效这两大分类法。因前者便于生药学的研究,后者便于临床应用,故至今仍被普遍采用。
性别:男女
咨询内容:
中医基础热文排行
疾病咨询电话:021-
疾病咨询QQ: 投诉邮箱:
友情链接合作qq: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号 && 鲁卫网审(2010)第006号考试科目开考时间考试辅导
9月14-15日
9月14-15日
9月14-15日
初级中药师中医基础理论资料: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属于初级中药师考试中相关专业知识中的一部分,希望初级中药师考生认真复习,顺利通过初级中药师考试。  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  内为阴,外为阳:阴阳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经络系统亦以阴、阳来命名。其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相对应的表里相合关系,即肢体内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太阴、厥阴、少阴;肢体外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阳明、少阳、太阳。  脏为阴,腑为阳:内脏“藏精气而不泻”者为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者称腑,为阳。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各经都以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足”字。 
如果本文对您参加有所帮助,请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试题免费做
(&35人&0话题&)
(&14人&4话题&)
(&328人&15话题&)
( 15059人 已观看 )
( 20365人 已观看 )
( 13521人 已观看 )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9:26:00)( 9:26:00)( 9:26:00)( 9:41:00)( 9:41:00)( 9:41:00)
已有(0)条评论
3秒钟快速注册
文明上网,登录发帖
更多中药士/药师的相关内容
中药士/药师网校最新课程最新文章
更多>>更多>>更多>>更多>>更多>>¥0¥1160¥1860¥1860¥1160更多>>更多>>更多>>¥0¥0更多>>¥0¥0¥0¥0¥0¥0更多>>更多>>骨科疾病趣味命名-滑囊炎 - 趣味知识 - 华人骨健康网--全球华人骨健康门户网
骨科学枯燥而严谨,解剖结构、手术入路、病理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一丝不苟。但其中某些骨科疾病的命名却不乏趣味性。滑囊炎 鹰嘴滑囊炎常因肘部撞伤或经常摩擦而致。解放前煤矿工人在矿井中运煤时用肘支撑着
骨科学枯燥而严谨,解剖结构、手术入路、病理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一丝不苟。但其中某些骨科疾病的命名却不乏趣味性。
滑囊炎& 鹰嘴滑囊炎常因肘部撞伤或经常摩擦而致。解放前煤矿工人在矿井中运煤时用肘支撑着匍匐爬行,长期碰撞、挤压和摩擦鹰嘴滑囊而导致发炎者甚多,故亦称&矿工肘&。
坐骨结节滑囊位于臀大肌与坐骨结节之间。常见于坐着工作和年老瘦弱的妇女。发病与长期坐着、摩擦、损伤有关,故称&编织臀&。
髌前滑囊炎由于反复摩擦、挤压、碰撞等机械因素均可引起。常见于跪着工作或洗衣的妇女中,国外称本病为&女仆膝&。
通过这些通俗易懂的病名,我们可以大体了解这些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也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预防及治疗。
对多数滑囊炎病例,避免继续摩擦、压迫,休息后炎症可消退。穿刺抽液、囊内注入醋酸氢化可的松和加压包扎,常能获得良好疗效。对非手术疗法无效者方烤炉做滑囊切除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趣味百科知识竞赛题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