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玛拉王国蒹葭汉化 这首诗朦胧的意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2010中考考点:古诗词赏析
专家解读考点: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贯彻这一精神,文言诗词赏析成为2008年不少考区试卷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选材范围(根据80余套2008年中考试题统计):课标推荐的篇目中,7~9年级涉及的有《次北固山下》《夜雨寄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渔家傲》《行路难》《泊秦淮》《游山西村》《天净沙·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山坡羊·潼关怀古》《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12首(其中,有三个考区选用了《游山西村》,有两个考区选用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6年级涉及的有《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3首;课标推荐篇目以外的有《鸟鸣涧》《淮上与友人别》《渡汉江》《绝句(江碧鸟逾白)》《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吴门道中二首(其一)》《夏意(别院深深夏簟清)》《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卜算子·咏梅》《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伤桃源薛道士》《菊花》《从军行(百战沙场铁以衣)》14首(其中,《绝句(江碧鸟逾白)》《渡汉江》均为两个考区选用)。可以看出,有一半的考区选材不拘泥于课标推荐的篇目。
  所占分值:少则3分,多则8分,大多是4到6分。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文言诗词赏析题的常见考点及题型有:
  1.诗意理解。指对诗中词语、句子意思的正确理解,这是我们欣赏诗歌的基础。诗意理解,得树立全局观念,要在整体把握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来完成这类题目。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诵读,反复诵读整首诗,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再通过语言媒介,深入作品之中,具体体会相关词句的内涵。
  2.意境分析(主旨把握)。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创造出的让人产生联想与想象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景(境)和情(意)两个方面。提问方式一般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的一般步骤是:(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名句赏析。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赏析名句,主要着眼于诗句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有时也可以分析其语言技巧。有的诗句,作者当时用意未必如此,可读者在长期的阅读理解中给它赋予了新意,有了引申义,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
  4.技巧分析。这种题型用来考查对诗歌写作特点的理解。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答题的一般步骤为:(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3)分析该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品味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等来分析。
典型例题透视:
  例 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完成第1、2题。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  1.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2.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2008年湖北恩施州中考试题)
  答案:1.示例: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来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评分说明:语言生动,抓住“闲敲”一词即可。
2.不能。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评分说明:(本题2分)回答“不能”给1分,第二问大意正确给1分。
  透视:与朋友约会而对方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生活体验。南宋诗人赵师秀的这首小诗,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了我们共有的心理感受。诗的前两句写景,描绘江南夏夜之景,雨声、蛙声为什么对诗人显得特别清晰?原来,他在静候着友人的叩门声,然而入耳的却是雨声、蛙声,并且夜越深显得越清晰。后两句表现诗人的落寞失望之情。诗人通过“闲敲棋子”这一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他焦躁期待的心情。人在孤寂焦虑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做一些单调机械的动作,像是有意要弄出一点声响来打破沉寂,冲淡郁闷,“闲敲棋子”正是这样的动作。
  第1题要求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诗的优美意境,也就是要求我们用现代汉语的形式将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所表达的感情再现出来,考查的是我们的再造想象能力。这种命题可以说是一箭双雕:既考查了再造想象能力,也考查了语言表达能力。正确作答的前提是准确理解诗意;其次,你的语言表达还应努力做到“生动”,这样才能得高分。
  第2题考查炼字。孤立地看,一句诗中用哪个字好像都说得通,但具体到一首诗,则用甲字与用乙字,表达效果会明显不同。所以,完成炼字类题目时,我们得把某个字放在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像这首诗,因为诗人苦苦等待,可友人一直到半夜了还不见影子,他一人下不成棋,于是就“闲敲棋子”,这个“闲”字,所反映的绝不是闲适,而是百无聊赖;“闲”的背后,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
常见失误分析:
  例 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后面题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闻笛赋:
  (2)烂柯人: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2008年湖北黄冈市中考试题)
  答案:1.(1)怀念故友 (2)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示例一: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示例二:“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示例三:原意是:沉船旁边千帆飞驶而过,病树前头万木峥嵘,春意盎然。新意是:事物在迅速向前发展,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分析:欣赏诗歌,有时需要联系到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否则,就会望文生义,对诗作出肤浅甚至错误的解读。对那些运用典故的诗歌,我们应先理解典故的本义,之后结合整首诗体会诗人运用典故的用意。
  白居易跟刘禹锡是好朋友,他们在扬州相逢。席间,白居易写了一首诗相赠,结尾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  
  首联紧承白诗,意思是说,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方,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颔联感慨自己被贬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这一联诗人用了两个典故,含蓄蕴藉。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闻笛赋”即指此赋。所以,此处用“闻笛赋”这一典故,即表示对故友的怀念。相传晋人王质进山打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棋到终局,王质发现手里的斧柄已烂掉,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去了一百年。此处用“烂柯人”,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长,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第1题就是对用典的分析。常见的失误是不明白典故的本义,因而只能临时瞎编。
  第2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这首诗的颈联表达的是刘禹锡豁达的襟怀: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由此看来,长期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诗人消沉颓唐。答题的失误是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说上,而不能引申展开。
能力提升练习:
  Ⅰ中考试题精编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加点的字,说说它们各自的妙处。
  (2008年辽宁大连市中考试题)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1.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008年山东菏泽市中考试题)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
    ”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     之情。
  2.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2008年四川成都市中考试题)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概括诗人陆游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2008年河南省中考试题)
  (五)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更:又,再。
  1.一、二句中的“落更开”和“燕飞来”写出了春景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2008年浙江杭州市中考试题)
  (六)阅读古诗《钱塘湖春行》,完成1、2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
      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写诗人所见的景象,这样的景象会给人们怎样的感觉?
  (2008年湖北襄樊市中考试题)
  (七)读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      ,下阕重在        。
  2.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2008年湖北荆州市中考试题)
  (八)欣赏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   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     的情绪。
  2.“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我的分析:
  (2008年广东梅州市中考试题)
  (九)阅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完成1、2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曲中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句子是:
  2.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这样一个历史主题:
  (2008年湖北潜江等地中考试题)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找出体现诗人情感基调的词语及其与友人握别后各奔前程的诗句。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2008年贵州遵义市中考试题)
  (十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②流莺时一声。
  【注】①簟(di&n):竹席。②觉(ju&):睡醒。
  诗歌运用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08年山东潍坊市中考试题)
  (十二)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②无主:无人过问。③更著:又遭受。著,同“着”,遭受的意思。④一任:任凭。⑤零落:凋谢。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试从含义及作用两方面比较分析下面两句诗中“风雨”的异同点。
  ①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008年四川眉山市中考试题)
  (十三)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2题。
  【甲】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乙】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借景抒情是诗文中一种常用的抒情方式。甲乙两诗都借景抒发了诗人
      之情。
  2.甲诗侧重写眼前景,一个“欲”字妙在采用了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花朵以动态美;乙诗既写了眼前景“
       ”,又写了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008年湖北黄石市中考试题)
  (十四)阅读李白的两首诗,完成后面两小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杨花”与“烟花”都与杨柳有关,“杨花”能唤起读者对王昌龄
    的联想;“烟花”能表现扬州阳春三月     的情景。
  2.甲诗结尾两句大胆想象,乙诗结尾两句借景抒情。请任选其一具体解说。
  (2008年江苏扬州市中考试题)
Ⅱ专项模拟训练
  (一)诵读《蒹葭》,完成1~3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读下面几句诗,解释其中“萋萋”一词。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
  2.这首诗每章的前两句属于《诗经》民歌的哪种表现手法?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读完这节诗,你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请将其用散文的语言再现出来。
  (二)诵读《迢迢牵牛星》,完成1~3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中最能传达织女内心痛楚的诗句是:2.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诗歌作品,你还知道哪些?3.下列对于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字面是叙写织女的天上愁思,实际却句句在抒发思妇的人间离恨。
  B.“迢迢牵牛星”是说牵牛星很遥远,“皎皎河汉女”是说织女星很明亮,这两句诗分别写出了这两颗星的不同特点。
  C.这首诗闪现着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它将天上的星星赋予生命,使它们具有细腻丰富的感情,读来真切动人。
  D.诗中六个叠音词的运用,既增强了节奏的美感和音韵的协调,又自然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
  (三)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完成1~4题。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按要求填空。
  体现诗人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句子是:       ,
      。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       。
  2.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前四句为第一层次,诗人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心远地自偏”这一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B.“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着重写欣赏自然景物时的悠然心情,说明从对美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中,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C.这首诗写的是田园景物的美好和作者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反映出作者恬静愉快的心情。
  D.这是一首哲理诗,作者通过对自己心境的刻画,揭示出了“心远地自偏”这一生活的哲理。
  3.历来论者对陶渊明这首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持有不同见解:有认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有认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的。你是怎么看的?
  4.以这首诗为例,概括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语言风格。
  (四)读杜甫的《望岳》,完成1~3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什么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寓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具体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
  2.送别诗大多凄婉缠绵,而这首诗则别开生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后两句诗的特别之处。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韩愈运用朴素的文字,写出了早春景色的特征。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生活哲理。
  2.对《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分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色。
  B.三、四句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珍爱之情。
  C.诗中的天街是指宽阔的街道。
  D.这首诗风格清新晓畅,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
  (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根据诗题,这首诗可分作两大层,试指出两层的分界处,并概括层意。
  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该作何解?
  3.发挥想象,描绘下面诗句所展示的意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这首诗中跟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名句是哪句?试分析它们的巧妙之处。
  (八)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完成1~3题。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
  2.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3.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九)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1~3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九下)
  1.“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什么?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有人说,这句话后的叹号应移到“俱欢颜”后,“安如山”后应用句号。你同意这种改法吗?说说理由。
  3.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参照“示例”进行描绘。
  【示例】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蛐床头屋漏无干处
  ①
  ②
  (十)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完成1~3题。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浊酒蛐一杯蛐家蛐万里
  B.燕然蛐未勒蛐归蛐无计
  C.羌管蛐悠悠蛐霜满蛐地
  D.将军蛐白发蛐征夫蛐泪
  2.下面对这首词的分析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衡阳的大雁毫不留恋地离开了,可边防军人没有走,他们坚守在边关。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说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但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人”包括全体边防将士,将军由于战事的持久和劳苦,发丝都白了;战士们因为久戍边地,也不免流下思乡的泪。
  D.诵读这首词,我们感觉到的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一种悲壮的英雄气概感染着我们,这就是词作者那对祖国深沉的爱。
  3.试分析评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十一)阅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完成1、2两题。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仿照示例写一写。
  要求:(1)指出诗中所写的景物;(2)为这个景物添上色彩;(3)给这个景物添上动感。
  示例:竹→翠竹→翠竹摇曳
  2.这首诗曾引发过一桩诗坛公案。有人质疑,为什么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而不是“鹅先知”呢?你同意这一质疑吗?请简要谈谈理由。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3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这首词中有不少对仗工整的对偶句,试摘出这些句子,体会其音韵和谐之美。(1)(2)(3)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的开头一句写红色的荷花开始凋谢了,素白的竹席也有些凉了,作者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令已进入深秋。
  B.词人写她划船寻觅大自然的美景,这跟她《如梦令》词中“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的经历和思想完全相同。
  C.“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说词人一直等到月满西楼时才见到雁行掠过。
  D.“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以花落水流比喻青春易逝,光阴难留。
  3.这首词中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很有名,说说它好在哪里。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3题。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运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寒冷的雾气和朦胧的月色笼罩着水面和两岸的沙滩。请你从背过的诗文中再找出一个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诗句。
  2.“指桑骂槐”是这首诗艺术上的最大特色,你能具体说说吗?
  3.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的第一句描绘出一幅迷蒙冷寂的秦淮秋夜图,造成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如果把“烟笼寒水月笼沙”看作是精彩的画面,那么,“夜泊秦淮”便是边角的题字了。
  C.诗的三、四句是批评歌女们在国事艰危的时候竟然还唱着靡靡之音。
  D.“犹唱”二字,巧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联了起来,意味深长。
  (十四)请分析下面这首咏风诗的写作特点。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十五)读毛泽东写于1935年2月的《忆秦娥·娄山关》,完成后面的题目。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寥寥七个字,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画,而“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又为我们勾勒了另一种开阔绚烂的景象。请你发挥想象,用现代汉语再现这两个画面中的一个。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蒹葭苍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