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段视频,讲的是一个女孩身体有缺陷却还是坚持拉小提琴的女孩,被另外一个弹钢琴的女孩欺负了好久却依旧坚持

有一个言情小说女主角会拉小提琴,姐姐有重病,她的姐姐是一个名人,女主角替姐替姐姐表演弹钢琴,可去_百度知道
有一个言情小说女主角会拉小提琴,姐姐有重病,她的姐姐是一个名人,女主角替姐替姐姐表演弹钢琴,可去
女主角救了他钢琴的路上看到一个人(男主角)发生了车祸。,看过一遍,忘记了。这本书叫什么夏什么的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职业从梦想的钢琴老师、饭店琴师。她小时候学古典钢琴,后考上食品营养科,是一。作品风格轻松诙谐、营养师突变成小说家出嫁从夫 作者简介 古灵 简介,高中改习爵士钢琴.: 台湾言情小说作家。迄今创作小说120余本.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没有登录或者您没有权限访问此页面,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1、本版块为正规版块,只有注册会员才能进入!
2、您还不是站点会员,请先登录站点
使用合作网站帐号登录都出来。弹钢琴的女生 or 拉小提琴的女生 你选择哪一个?。。。。_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3,079贴子:
都出来。弹钢琴的女生 or 拉小提琴的女生 你选择哪一个?。。。。
我喜欢弹钢琴的女生
相关的贴子13511057101相关的图贴
我觉得男的拉小提琴好点
我觉得都差不多啊。
我只喜欢我喜欢的女生,都会也行,都不会也行。
我喜欢背着大提琴流浪的,,
随便,只要我喜欢
楼主想多了,我觉得她们都不会选择你。
小提琴,钢琴太大了,放在家里占地方。
果断钢琴妹,手好看的说~小提琴还不如二胡呢
我想学古乐器,比如琵琶。。。二胡也成
钢琴更优雅
飘柔广告的那个曾什么,她拉小提琴的样子美呆了
我选···
喜欢弹钢琴女生的手
我喜欢吃大蒜的女的
我喜欢打架子鼓的
看对眼了就行
表示弹琴,但没人看出来我有气质……
我都不会…只会古筝的默默飘过…
选吹箫的吧
要是钢琴换成古筝那就更好额
果断钢琴 虽然我学的是小提琴 不过超级喜欢钢琴的说
我更喜欢钢琴,有了钢琴就不怕没有女孩子了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回复: 《私塾女孩袁小逸》
小逸的书完稿了吗?什么时候能看到?恭喜小逸!祝福你们全家!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浙江嘉兴
回复: 《私塾女孩袁小逸》
谢谢!小逸的书将由湖北教育出版社于今年12月出版。
请来我的博克做客.cn/xiandaisishu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浙江嘉兴
回复: 《私塾女孩袁小逸》
《私塾女孩袁小逸》被删一章
袁鸿林按:读完校样,才知被删了一章。被删,是因为小逸写得不够好,更是因为编辑怕招来麻烦。我能理解。但应对媒体,在我看来,是私塾女孩的特质性东西,反映了孩子一个重要方面的认知能力。因此,就发在这里吧。
媒体的报道
自从我五岁起,媒体就开始对我采访报道,直到现在,五年来一直断断续续没停过,其中有两次高峰。
第一次高峰:5-6岁
媒体之所以发现我,是因为一件偶然的事。那时,David只有四岁却能认好几千汉字,这新闻早就通过媒体传播开了。有家媒体来回访David,而David当时恰与我们在一起学习,便顺带采访了我们。当时,我还只是个配角。可在采访过程中,媒体却发现我比David还厉害。后来,我便升级为主角之一了。
媒体采访我们时,Daddy一点准备工作都没做,只告诉我们这些叔叔、阿姨想跟我们交朋友,把这些叔叔、阿姨当朋友就行了。我从小不怯生,再加上有Daddy,就不会觉得紧张。从此,就陆续有许多媒体赶到绮园进行采访。中央电视台得知后,既来了海盐,又邀请我们去北京拍片。除了中央电视台,还有湖南卫视、嘉兴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媒体的采访,锻炼了我的交往能力、应对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还扩大了我的见识,这也算是我的一门特殊的课程。记得某家电视台来绮园采访时,我们刚上完课正要去休息,那些记者便想给我带上那重重的麦克风,那天我穿的衣服又没有兜,他们便让我用手拿着,我则不肯,就与他们顶嘴道:“带着这个麦克风一点都不方便,只能一只手拿东西。如果我一不小心没拿稳,这麦克风就会掉进水里,我可不管!”那些记者经不住俺猫咪的威胁,只好取走我手上的麦克风,转而到茶亭去采访Daddy,等我们玩好回来再采访我。小时的事我很多都已忘记,但不知为什么,我对这一段的印象特别深。五六岁的这段时间,我还是主角之一,可到了九岁那段时间,我不光是主角了,可以说是主角中之主角,最重要的一个角色。
第二次高峰:9岁前后
我当小老师轰动媒体。过了5-6岁的高峰期,便相对沉默了两年,当然,这两年也有媒体在不断地报道。直到快9岁时,一天,Daddy要到舟山去参加金性尧先生的纪念会,便引出了我来当老师,而后又引出了若干媒体对我的报道。说起来,Daddy还是跟金性尧先生有缘,曾经荣幸地当过金性尧的弟子,可惜我就没这福份了,只能当金性尧先生的徒孙了。
Daddy原本想把我一起带去舟山,而且我也很想去看看。最主要的目的是顺道看看新建的跨海大桥,虽说它的一头就座落于海盐,但一直没机会去参观,只是见过几张跨海大桥的照片而已。不过,后来我还是决定不去,一方面是怕Mummy一个人在家太孤单,另一方面我觉得去那边要好几天,恐怕会很无聊,他们那些大人开他们的会,我又没法参与,只好坐在一旁听,更使我担忧的是,如果没位置怎么办?我就只能一个人在宾馆里了。经过慎重考虑,还是决定不去为好,留在家里还可以帮Daddy上上课。
Daddy也想让我锻炼一下,看看我上课的“猫功夫”到底有多深。但这是有风险的,如果我的“猫功夫”不够,Daddy回来后学生全跑了怎办?这就得让我好好想想了。Daddy本想把一半的课放掉,只留简单的课(如《新概念英语1》等)。本来我对自己的信心不够足,经Daddy这么一说,反倒觉得是个具有吸引力的挑战,想试试我教难度高的课(如《新概念英语》第三册和《古文观止》)行不行,便让Daddy除了《PETS 2》放掉,其他都由我来上。Daddy听了,也是半信半疑,虽说同意了,但心里还是不免有点担心,不断地嘱咐我,在教学生时不能粗心大意,也不能走神,一定要全神贯注地纠正学生的错音等等。Daddy走时,我已是心有成竹,便对Daddy说:“Daddy,你等着听我的好消息吧!”他走的那天下午,4点30到5点30的课就是由我来上的,这堂课非常成功,所有的家长都看得目瞪口呆,他们做梦都想不到一个博士的课竟然可由一个九岁孩子来代上,但并不比博士差。可以说,这真是件令人震撼的事。下课后,那些家长还纷纷表扬了我一番,这使我对第二天的教学更有了信心。吃完饭后,我上了两个小时的《新概念英语 2》课。晚上,我和Mummy逛超市时,Mummy还表扬了我一番。
我的三篇报道
我当老师的消息在媒体公开后,更多的媒体报道纷纷跟进。没过几天,《新闻晨报》记者突然来到英语角,他是位大哥哥,名叫姜鹏。以下是关于姜鹏先生采访我们的报道:
猫姐姐再报道:媒体盯上英语角( 21:22:26)
自《南湖晚报》的《“神童”正照着博士父亲的设计前行》8月9日报道后,《今日早报》次日的跟进报道《父亲开私塾九岁女儿当老师》,在网上被广为转发,今日曾挂到新浪网的教育版头条,引来很多评论。
一些媒体突然感觉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话题,纷纷跟进。《成都商报》拟进行系列报道,一边进行电话采访,一边已派记者前来,将于明日傍晚前后抵达海盐。
上海《新闻晨报》记者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突然于今日下午出现在英语角。国内部记者姜鹏先生到时,我们正在吃晚饭。他放下沉沉的背包,就抓紧采访,在我眼中,他是个很友好的大哥哥,刺猬头,跟我的皮肤一样黝黑,体魄强壮,人看起来很忠诚憨厚。连晚饭也没吃,他就先跟Daddy聊了足足两个小时,又看了我怎么讲课,最后还拉着我与他聊了半小时。这个哥哥跟我的谈话,大概问了我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特别问了我以后的理想。他还说明天还要来,准备给我们拍照,因为晚上光线不太好。
后来,我还写了以下两篇:
猫姐姐再报道:媒体盯上英语角(二)( 20:45:23)
今天上午,那位大哥哥——姜鹏先生又来了。他问我有没有设计好拍照的动作,我很奇怪地反问他道:“这还用设计吗?”他便问我先让哪几个人跟我拍,我说先让小朋友集体拍一张,然后我们一家人拍一张,最后我再跟Daddy合拍一张。姜鹏先生点头称是,下面就是他拍的照片:
猫姐姐正面像
“猫拔狗毛”
&猫狗&合影
猫姐姐在采访Benjamin
拍好后,我心想昨天姜鹏先生采访我,我为什么不能采访他呢?由于姜记者很忙,我们没聊几句他就匆匆地离开了,为此我感觉很遗憾。
猫姐姐再报道:媒体盯上英语角(三)( 08:51:19)
昨天早晨,我们还没下楼,正准备开始玩。突然看见一行四人正朝我们走来,有一个拿着无线麦头的阿姨问我302室在哪里,我说就是我们住处。她惊奇地看着我,问道:“你就是袁小逸,对不?”我说:“是的,阿姨,你是不是浙江电视台记者?”她答:“是的。”我们便要跑去玩,那阿姨拉住我说:“你们不要跑远了,过会儿我们还要采访你们!”我就嗯了一声,跑去玩了。
我们玩得正起劲,看见刚才的记者来了,马上从草丛里面跑出来迎接。这时,同我们一起跑出来的Sally突然叫道:“阿姨!你怎么也到这儿来了呀!”那记者很惊奇地看了一下Sally,对她说:“没想到我在这里还有熟人!”原来,Sally住在杭州,那记者也住在杭州,她们两又认识。之后,我们又领着记者去见识我们种的高粱。一到那儿,我们马上拿了几根木棒给我们的高粱松土。这时,摄影师也来了,他个子很高,黑皮肤,还穿着一身黑衣服,看起来就像一个“黑人”。他看到我们拿着长长的木棍,便问我们这些木棍是从哪儿来的,我说这是我们从枯树上折下来的,然后把那些枝杈弄掉,就可以拿来松土了。摄影师又问为什么我们不用工具,我说我们买不到工具,只能用树干。不过,树干也蛮好,至少比用手刨好。因为太热,我们松了会儿土就回去了。
到了家,记者要求我上一节文言课,我很爽快地答应了。我让Sally、Sunny、Benjamin、Jenny拿好《古文观止》,翻到《后出师表》。先跟着我读,然后我来讲解,再问他们有没有问题,等他们说没问题,我再反过来问他们,再让他们轮读,一节课就很快完了。
下午睡好午觉起来,一帮小孩一起涌到海边,记者也去了,但他们都赶不上我们。我们在那里上蹿下跳的,特别是在地上跑时,像一阵风似的,呼的一下就飞过去了,他们根本追不上我们,而且也没法摄像。因为4:30还有英语课,所以我们玩了会儿就回去了。唉!真是倒霉,回去时我们看到有蜻蜓在低飞,便知道要下雨,可能是贪玩的原因吧,谁也不承认,我们还用Mummy给我们准备的矿泉水瓶子打蜻蜓,让它们不要低飞,以免大人叫我们回家。但还是瞒不过Mummy的眼睛,她还是叫我们回去了。回去的路上果真下起了狂风暴雨,还好我们是乘出租车的,没被淋成“落汤鸡”。到了家,我喘了口气,马上奔进里屋——去找Daddy,问Daddy是不是晚上4:30的课由我上,Daddy说你想上就上,不想上就算了。我点了点头,对Daddy说:“我当然想上!”一到4:30,很多学生都来了,我就把《新概念英语1》拿出来,放到桌子上说:“今天由我来上课!”然后,我就让学生们跟着我复习前面的课文,再教新课。浙江台记者拍摄了一会就告别了。
当我把这篇文章发到博客上时,上文提到的记者阿姨还在此文后头评论道:“很喜欢小逸的文字,干净利落。至今你们的笑颜还在眼前,深深记得初次在你家楼道上‘逮住’你的情景,一个非常阳光、非常可爱的孩子。更让我惊喜的是私塾里的孩子都是如此开朗,也深深敬佩袁老师、黄老师这些有梦想有追求的家长。”
那天早上,我们按惯例,学习一个半小时就出去玩。刚到底下阳台,就看见前面有个阿姨拿着麦克风后面还跟着一个扛摄像机的叔叔,还有其他两个人。我在一个隐蔽的地方看到了他们,我心想,这方圆几百里之外除了咱们家其他都没什么新闻,所以这家媒体来绝对是非我们家莫属。但我为了玩,觉得还是躲避一下好。但又害怕耽误了玩的时间,本身只有20分钟。我心里正矛盾着,便不由自主地带着小朋友们往前走,我看了一眼前面的媒体,便希望在我们下楼梯时他们别看出我就是袁小逸,否则我就不能去玩了。如果运气不好的话,Sunny、Sally也会被拖住。庆幸的是,当我走过时,那阿姨没看出我,但问我道:“302在哪里?”我便只好说那里就是我的住处,那阿姨便知道我就是袁小逸,想把我叫住采访。这时,我乘机对跟在我后面的Sunny、Sally使了个眼色,她们便从我身后钻过去,以最轻但最快的速度冲下楼。接着,我又往楼下跑,希望别被叫住,那阿姨看出了我的心思,便再次叫住我说:“你们不要跑远了,过会儿我们还要采访你们!”我很开心地“嗯!”了一声,就跑下楼去跟她们玩了。这使我对这家媒体阿姨初步建立了好感。当我们在种高粱时,突然看到那阿姨就在我们不远处,好像在找什么东西,正在四处张望。我打了声招呼,她闻声走过来,对我说:“你们原来在这里,我找了半天没找着!”这时,一边的Sally已经抬起了头,突然,她叫到:“阿姨,你怎么会在这里?”那阿姨像Sally那儿望了望,也说道:“没想到我在这里还有熟人!”当我听到这段对话时的第一反应便是Sally和这阿姨在杭州时是好朋友。到后来,Sally来了这儿,她们也就不再交往了,现在又遇到了。她们叙旧一番后,我便向阿姨介绍一下我们的玩法和我们怎么种高粱的。她听完后,又提了许多问题,当我们觉得差不多该回家时,便跟阿姨说了声,就回去上课了。
网上有很多人都向Daddy提出,他们觉得我应该回避媒体,不能跟他们打交道,害怕媒体会影响我。但是,从上述情况来看,根本不存在负面影响,反而还锻炼了我,当其他人不适应媒体而害怕得打哆嗦时,我却可以十分自然地站出来应对媒体。
请来我的博克做客.cn/xiandaisishu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浙江嘉兴
回复: 《私塾女孩袁小逸》
《成都商报》发的文章
姜鹏先生走后,接着《成都商报》记者又来了。《成都商报》记者在这儿呆了一个星期,写出了一篇长达6650字的报道,这是报社里面最长的一篇文章,名为《哈利现代私塾6记》。以下是他在这儿体验了一个星期写的文章:
哈利现代私塾6记(钟江)(引文略)& &
他文章里的第一张照片便是我们当时四个猫族的团体照,中间是我,左(一)是sunny(精灵),右(一)sally(晴晴),右(二)彭也柯。这拍的是我们一起研究东西时的情景。上面的所有照片都是我们很自然的生活。
《猫姐姐再报道:媒体盯上英语角》中第一段的“《成都商报》拟进行系列报道,一边进行电话采访,一边已派记者前来,将于明日傍晚前后抵达海盐。”本来我是想顺着这句写一篇关于《成都商报》记者来这儿一个星期的事,但《成都商报》记者希望我先不要马上发到博客上,等他发表文章之后,我再来写他。他来的那一星期,除了晚上他不在我们这里,其他时候几乎全天跟我们在一起。那记者对我们这儿的情况了解得较深。
后来《成都商报》还发了篇批评我们的文章,即尹曙光先生写的一篇文章。我看了后,觉得很气愤,想亲自写篇文章骂骂他,可因为学识不够,写不出什么东西。后来,Daddy写了篇文章驳斥他,我看了Daddy的文章和网上网友的评论后,觉得终于出了口气。但可惜的是,我当时虽气愤不平,却写不出来什么,以后如果有类似这样的事,我就一定要亲自动笔了。以下是Daddy的文章和尹曙光先生的文章:
点评尹曙光先生的妙文( 23:48:14)
拜读尹曙光先生针对本人的批评大作《现代私塾是又一个自我神话而已》(日《成都商报》),觉得文章写得“很妙”,可圈可点之处甚多。读完之后,也令我想起另一篇妙文,即差不多四年前童大焕先生的《男博士做全职爸爸是否会扼杀孩子的无限可能性》(日《中国青年报》)。在我内心,不知不觉地将这两位评论家作了一番比较:论文笔,尹胜于童;论文风,童正于尹。
童文虽也东拉西扯,胡乱生发,但毕竟高举“易子而教”的传统大旗,明确反对我的“亲子教育”,对错勿论,毕竟战在明处,可谓堂堂正正。因而,本人也很开心地在网上与童先生有幸交了两手。(参见本人博文《关于“亲子教育”与“易子而教”的争论》
尹文则不同,虽无正面主张,但行文之中,冷嘲热讽、中伤歪曲,异常蛮狠而离奇。首先可圈的,便是题目:现代私塾不仅是“神话”,而且是“自我神话”,末了,还要加上“而已”,其气势之汹汹,颇有赶尽杀绝而后快之意。其次可点的,便是最后的结论:“往回走,现代私塾全然没有旧时的雅致,学到的仍是迄今未过时的市侩。向前望,现代私塾又缺乏理性和逻辑,拾得的仅是因循陈腐的牙慧。 ”“市侩”加“陈腐”,简直无药可救。先是毫无理由的定性、继而不负责任的谩骂,这样的“大字报”笔法,经过文革的读者都不会觉得陌生。
且看尹文的“理性和逻辑”:
1,& && && & 本人提倡早期双语教育,在英语教学上,允许不同年龄的孩子一起感受,尽管对不同年龄和程度的孩子在听、读、说、写等环节上要求不同。这本是非常自然的教法,但在尹文中,却被编排为:“秉承“私塾”二字,却不在乎因材施教,两三岁的娃娃和八岁的孩子上同样的课,还美其名曰“教育一定要有灵性”,只关心小娃娃感受的状态,不关心他们懂多少。当然,这时候袁先生又可以说是有教无类了。说话间,神话在侃侃而谈中悄悄滋长。”顺便提一下,对幼儿的学习只关注过程和状态而反对测试,并非本人的“自我神话”,而是国际上著名幼教专家的重要观点。当然,尹先生另有高明,完全可以对本人的教法正面提出批评,无需瞎扯“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之类。
2,& && && & 尹先生并无雅兴光临寒舍,对我现代私塾的数学课究竟如何教法恐怕也属不屑一顾,自然是不甚了了,但我却非常佩服他竟有非凡的勇气敢于根据报道中三言两语的描述,居然蛮狠地断论:“其实他们的数学教学跟普通学校的上课方式在本质上毫无二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及后者。可是普通学校却没老师敢在学生都没听懂的情况下理直气壮。拿起现代的右手使劲在私塾的字面下拍起一阵阵传统的尘埃,迷蒙中又冉冉升起一个现代私塾的自我神话。”好在这堂课,本是具有工课名牌大学硕士学位的黄先生所讲,客观的读者自会判断其质量究竟如何。
3,& && && & 尹先生着力攻讦的是小女的论文:“姑且不论博客的真伪,就拿他最为称道的《也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篇看,分明连小说和历史的区别都没弄清楚,竟然用《三国志》的史实来论证《三国演义》小说中的虚构情节的不是。学生不懂的原因,只怕是“导师”以其昏昏,使人昏昏之故。”首先挑出真伪问题,却存而不论,是高明的战法,至少可起到中伤的作用而无需给出证明,但无论如何总有点鬼鬼祟祟,毕竟不是为文正道。小女此文,整个写作过程(每天的进展)都实录于网上。()博文发出后亦未做任何改动,任何稍有文史常识的读者都可以鉴别,究竟是尹文指责得有理、还是这种指责纯属低智商而又不无恶意的歪曲。要我说,他连文章都未仔细读过,否则他还不至于说出上引的“昏昏”话。
4,& && && & 尹文还说:再者,公民教育之类的现代内容也没见袁先生提及。所以,“神童”袁小逸还是要自称猫王,并任命其他孩子为左右丞相、司马、大司马等。“答:我上英语课就会涉及到很多知识点,比如我讲历史课,可能也会讲国际关系问题,启发她一些民族精神、爱国主义观念。比如,她谈到美国很发达,但她很明确的一条就是,我要去美国学他们优秀的东西回来报效祖国。”载有我这段与记者对话的《成都商报》长篇报道《哈利现代私塾6记》,也就是尹先生评论针对的同一篇报道,难道尹先生故意视而不见?难道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不属“公民教育”?最有趣的是,尹先生居然引出九岁幼童的游戏之语来论证如此严肃的指责。
点评至此,我实在“钦佩”尹先生的“理性和逻辑”如此离奇,竟连九岁的幼童都不如,至少我女儿也还知道游戏和正经的差异。对《成都商报》一方面发出长篇专版的报道,另一方面又刊载如此不负责任而极为垃圾的评论,我实在感到莫名诧异。不知诸位读者的感觉如何?
尹曙光:现代私塾是又一个自我神话而已&&
日07:44&&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作者:尹曙光
  前几年报道过的《博士父亲在家造“神童”》近日又传出新闻:9岁女儿代父在他的现代私塾上课了。看来人们不得不佩服现代私塾的神奇,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又一次大放异彩。慕名前往的记者、家长让自信的父亲袁鸿林先生应接不暇,颇有些做名人太烦的苦恼。
  袁先生把自己创办的哈利快乐英语角称为现代私塾,可谓煞费苦心。私塾触动了部分追赶“国学”热潮者摇摆不定的心理状态;英语角又很现代、很时髦,更能吸引到准备让孩子尽早跟国际接轨的人们。其实,他的现代私塾已经办了好几年,大家的关注目光始终停留在他的女儿袁小逸身上。其他孩子学得如何,始终没在媒体和袁先生的博客上见到比较明确的说法。一般人的逻辑是,他能教出神童般的女儿,至少能把其他孩子教得比一般学校好一点。对袁先生挑战现行教育体制的勇气,我的确心怀几分嘉许,可对其现代私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却有很多疑虑。
  秉承“私塾”二字,却不在乎因材施教,两三岁的娃娃和八岁的孩子上同样的课,还美其名曰“教育一定要有灵性”,只关心小娃娃感受的状态,不关心他们懂多少。当然,这时候袁先生又可以说是有教无类了。说话间,神话在侃侃而谈中悄悄滋长。一道数学题讲了好半天,孩子们都说懂了,问他们答案却都说不知道。其实他们的数学教学跟普通学校的上课方式在本质上毫无二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及后者。可是普通学校却没老师敢在学生都没听懂的情况下理直气壮。拿起现代的右手使劲在私塾的字面下拍起一阵阵传统的尘埃,迷蒙中又冉冉升起一个现代私塾的自我神话。
  冠上一个“现代”,袁先生特别强调自己与旧时私塾的区别,是用教研究生的方法来教小孩子,不能把孩子弱智化。很遗憾,除了他津津乐道的其女博客上的两篇论文,实在没发现其他孩子从“教研究生的方法”中学到了什么研究之道的蛛丝马迹。姑且不论博客的真伪,就拿他最为称道的《也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篇看,分明连小说和历史的区别都没弄清楚,竟然用《三国志》的史实来论证《三国演义》小说中的虚构情节的不是。学生不懂的原因,只怕是“导师”以其昏昏,使人昏昏之故。再者,公民教育之类的现代内容也没见袁先生提及。所以,“神童”袁小逸还是要自称猫王,并任命其他孩子为左右丞相、司马、大司马等。而袁先生的计划也不过是让女儿早一些读到硕士、博士。说到底,他不过是施展着自我塑造的现代私塾的障眼法,找一条捷径直登众人向往的龙门罢了。
  往回走,现代私塾全然没有旧时的雅致,学到的仍是迄今未过时的市侩。向前望,现代私塾又缺乏理性和逻辑,拾得的仅是因循陈腐的牙慧。
要我说,尹先生这篇文章绝对是“举世无双”的,如果他能像上述《成都商报》钟江记者那么勤快的话,就不会这么想了。在我心目中,我很自然地把这两个作者做了个比较,一个是专程跑过来,在我们哈利英语角呆了七天,我们都很喜欢这位名叫钟江的记者,也很信任他,所以会适当地跟他说一些秘密,而且他后来的报道大部分也是靠事实说话的。而另外一个跟前者就有很大的不同了,尹先生根本没来看我们哈利快乐英语角的实际情况,只是坐在办公室里胡思乱想,自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说什么就一定对,不需要任何证据,只要他能想象得到的就全部加上去,管他对与错。同样是一个编辑记者,发出来的文章却完全不一样。
但后来,我又仔细想了想,觉得像尹先生能写出这种让人觉得看了好笑的文章,绝对是“前沿的教育专家”,也就不用像那些实实在在的记者单独跑到我们私塾查看真实情况了,整天躺在家里睡大觉都肯定能写出以上“举世无双”的好文章来。
在结尾中,尹先生还专门说“学到的仍是迄今未过时的市侩”。那么,按尹先生的逻辑,我们当时所学的《新感念英语&&3》、法国近代史、《古文观止》、《走遍美国》(英文)……大概都是“迄今未过时的市侩”了。他还强调道:“现代私塾又缺乏理性和逻辑”。可惜,我们这边两三岁、四五岁的小小孩都已经很理性。而且像四五岁的小孩,父母刚送来时,什么都不会,还经常哭,很娇气,甚至有的还带有心理问题。经我们英语角调教几个月后,性情就很开朗,变得很理性,也不娇气了,父母来看的时候,会很理性地跑到父母面前,开心地说道:“爸爸,妈妈,我好想你们!”他们偶尔摔一跤,也没关系,自己爬起来就行了。并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思路很清楚,一点都不缺乏理性和逻辑。
Daddy文中提到的童大焕先生是在四年前写过一篇类似于尹先生的文章。正如Daddy所说的“论文笔,尹胜于童;论文风,童正于尹。” 童大焕的文章,名叫《男博士做全职爸爸是否会扼杀孩子的无限可能性》,发表于《中国青年报》上。当时,我才五岁,根本不知道这一情况。恐怕是在我躺在床上睡大觉的时候,Daddy正在跟这位童先生笔斗。虽说当时我不甚了解,但后来,我看了网上Daddy和童先生发的文章,觉得这次笔斗还是蛮精彩的,至少比尹先生冷嘲热讽的方法好多了。我看了文章,希望沉默了五年的童先生再过来看看当时被他认为会被因为男博士当全职爸爸而把我的无限可能性给扼杀了的孩子。而且不光只是我,世界上还有其他很多类似于我这种情况的孩子,据我说知,这些被全职爸爸培养的孩子大部分都是超前了学校好几年的。当时,我才四五岁,Daddy无法用事实证明,童先生也只能按他的猜测,可我感到奇怪的是,尹先生发表那篇文章时,我已9岁,难道尹先生就没有一点研究的精神吗?我这么大个人摆在那儿,他怎么就不过来了解了解真实情况呢?如果并无雅兴光临寒舍的话,也可以坐在电脑前看看我的博客和Daddy的博客,或者一连串的媒体报道。所以,我认为,尹先生能写出这种文章恐是习惯于躺在床上睡大觉所致的。
这时,四年前采访过我的《南湖晚报》又来回访了。以下是《南湖晚报》关于我的一篇报道:
数学学到八年级了 初中科学考了80多分 还成了受欢迎的小老师
“神童”正照着博士父亲的设计前行( 21:02:01)
嘉兴在线新闻网&&日 12:58:29
“看着我的脸干吗?我脸上写着字吗?快点看着书本读啊……”昨天傍晚,9周岁的海盐女孩袁小逸脸色严肃地对桌子对面的一个小男孩这样说。她是当时在场的15名学生的小老师。
“3岁开始早教,6岁达到小学低年级水平,9岁小学毕业,13岁高中毕业,16岁大学毕业,19岁硕士毕业,21岁博士毕业……”日,晚报头版刊登了《博士父亲在家造“神童”》一文,报道了家住海盐的袁鸿林,揣着北京大学硕士和南开大学博士的学历证书,却专职在家培养女儿,立志提前七八年把女儿培养成博士。这随后在全国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不仅杭州的媒体大篇幅地报道,连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也相继跟进。“现代私塾”行得通吗?袁鸿林这样的育儿方法可行吗?
9岁了女儿小学毕业了吗?
按照袁鸿林的计划,女儿袁小逸在9岁时达到小学毕业生水平。今年的7月31日,袁小逸满9周岁了。从2004年以来的4年里,袁小逸的求学生涯快乐吗?是否达到了父亲的目标?这个暑假过后,她会“从众”去初中读书吗?
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询问袁小逸时,小姑娘非常响亮地回答记者:“当然非常快乐!一定要说烦恼的话,就是觉得时间不够用!”袁小逸一天的时间安排基本是:早上7点30分开始看书,到9点30分时,和父母或小伙伴们一起下楼玩20分钟,回来后开始做数学习题或练习钢琴,中午吃过饭后睡一两个小时的午觉,然后起来看书。如果父亲给其他孩子讲的课她感兴趣,她就坐下来一起听,如果觉得自己已经全懂了,就自己到房间里看书。
看什么书?袁小逸拿出一张父亲给的半年书单:《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鲁迅全集》、《上下五千年》、《居里夫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爱因斯坦传》、《小狗钱钱》、《诗经》、《汉魏六朝小说选》、《诸葛亮全传》、《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英文《书虫》、《汤姆·索亚历险记》……有近20套。
除了看书、锻炼身体和弹琴之外,两年前她就在网上开了博客,今年6月份,她给自己订了未来5年的计划:一、写学术论文和札记,争取出版专集;二、写自传,相信这是世界上最小年纪写的一本有趣的自传;三、待自传定稿后,把它翻译成英语,与世界上的朋友交流。
目前她达到了什么水平?博士父亲告诉记者:英语和文史功底应该超过了初中生水平,今年6月号的《语文新圃》上,刊登了袁小逸关于《木兰诗》的读书札记,旁征博引了“秦时明月汉时关”等例子,以“互文”这个古典修辞手法论证了此前人们对《木兰诗》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的误读。目前,袁小逸正在考证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的真伪问题,并已经写下2000多字的读书笔记。
那么数学和科学呢?父亲说,目前女儿的数学已经学到八年级,也即初二的水平。而科学这门功课,他除了给女儿买了全套16本的《科学探索者》外,还让女儿去听一位中学老师的科学辅导课。不久前,这位老师给了女儿一份初中科学试卷,女儿考了87分。老师认为女儿在科学这门功课上也完全达到了初中水平。
小老师当得顺手不想去学校“受累”
在袁鸿林家的客厅里,记者看到一大群年龄不一的孩子,最小的男孩浩浩才4岁,父母在广州,是寄养在袁鸿林这里的。当着记者的面,浩浩熟读了一遍《三字经》,然后跟着哥哥姐姐们读《新概念英语》,墙上一幅怡然自得甩着尾巴的水墨画《牛》也是出自这个4岁男孩之手。此外还有分别从成都、杭州、无锡等地寄养过来的孩子,“最多的时候有10多个。”这些孩子中,有的父母一边让袁鸿林在家教他们,一边还去当地学校申请了学籍;也有两个和袁小逸同龄的女生的父母表示要让孩子和袁小逸一样在家学习,希望提前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和文凭。
除了寄养的孩子外,还有一些是海盐县城和平湖等地的孩子慕名前来听课的,当中一名女生暑假后即将入读武原中学。袁鸿林开了英语、古文、写作、美术等课程,其中的英语和古文课程,一旦袁鸿林外出不能上课,就由女儿代替父亲执教。上周,父亲去舟山5天,5天的课就全部由女儿在母亲的协助下教完。一堂课每名学生收费20元,但是家长们来旁听后还是很支持孩子们来听课,孩子们对这个同龄的老师也表现得很服气。
“你觉得自己很不平凡吗?”面对记者的提问,袁小逸的回答是:“我既不笨,也不聪明,我是个很平常的人啊!要说不平凡么,最多也就是当了几天老师而已!”针对父亲当初为女儿设计的“长大了当同声传译”的理想,女儿认为,这个职业没有创造性,“就两个人之间传传话,有什么意思?”对于另一个想法,即“世界信息情报研究者”,她认为还可以考虑,因为这样“有助于中国的壮大”。
这次的采访算是回访,四年前,《南湖晚报》记者沈爱君阿姨就来采访过。相隔四年,又是沈阿姨发出我当小老师的这篇报道,再次引起媒体的重视和关注。而且,其关注程度也远远超过了四年前,形成了第二次报道高潮。
这次报道的焦点是“九岁私塾女孩当小老师”,但媒体忽略的是,九岁的我不仅能当小老师,而且,还能独立应对媒体。
后来,我还陆续接待了很多媒体。每家媒体要么是拿着笔记本的,要么是扛着摄像机的。有一天,我们同时接受两家媒体的采访,一个在电脑上,一个在家里,当时家里还来了一大堆客人。可以想象,这一天我们家该有多忙。我们先陪那些客人聊了会儿,就分头去应对。在家里的那家媒体是《嘉兴日报》,来了三个记者。我先去接受其中一个记者的采访,另一边,Daddy又在接受另一个记者的采访。我在采访过程中,又上网去接受《武汉晚报》的网上采访,此时,Mummy又在大厅里招待一大堆客人。看起来特别忙,但我觉得这天的心情很愉快,根本没觉得紧张。
请来我的博克做客.cn/xiandaisishu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浙江嘉兴
回复: 《私塾女孩袁小逸》
我对嘉兴电视台的不满
不久,嘉兴电视台《小新说事》栏目闻声也来采访,我们当然欣然接受。像这种地方电视台,我们都习以为常了。但奇怪的是,当它播出的时候竟然没有跟我们说一声,使我们根本不知道它是否播放。在播放前也没把视频内容给我们看一下。这些已使我感到很气愤。更雪上加霜的是,它竟然用一个是十八九岁的嘉兴状元来跟我比,因为他没有通知我们,使我们过了好几天都还蒙在鼓里。这侵犯了我们的权力。但这种事情是瞒不住的,没过几天,凡是认识我的人看到这个节目,都会在遇见我的时候告诉我们,为我们喊不平。还有一些不认识我,但知道我的人为了主持公道都会在网上留言批评《嘉兴电视台》。我想,这次事件肯定使《嘉兴电视台》的名望大大下降。可怜那些不知实情的人会被嘉兴电视台误导,认为我们这里有多差,并且失去把孩子送到我们这里培养的好机会。后来,《嘉兴电视台》似乎也听到了点风声,便把碟片寄了过来,后来,有一个看过电视上《小新说事》节目的家长看了《嘉兴电视台》寄记过来的碟片,看完后,那家长告诉我们,这个碟片不全,主持人后来说的那段最刻薄的话没被放进去,可能是怕我们生气并投诉他们。第二天,《嘉兴电视台》打电话过来向我们道歉,但是那个节目都已经放出去了,再来给我们道歉又有什么用啊。我觉得,《嘉兴电视台》实在是不知廉耻,竟做出了这种损人害己的事。后来,我因为气愤,便写了篇文章批评《嘉兴电视台》,发到了博客上,还引来了一些留言,看来社会还是很公道的,不管是谁做了像《嘉兴电视台》这种傻事坏事,都会遭到很多人的批评。以下是我写的文章:
《不可思议的嘉兴电视台》
昨天,Mummy正准备带我去学钢琴。突然有个家长叫住了我们,她对我们说:“你们看到嘉兴电视台《小新说事》栏目的报道了吗?”我和Mummy愣住了。因为那么多电视台什么时候播,那些来采访我的记者都会打电话告诉Daddy的。唯独嘉兴电视台不,连个电子邮件也没发!那家长还告诉我们,特别是主持人说的那段话,很是尖酸刻薄,竟把一个十八九岁的嘉兴状元拿来跟我比。还说,再过五六年,Daddy这种教育会失败,我会成为社会上的废物!当时,我还有点儿不相信我们本地的电视台怎会这样对我们。就连浙江电视台和其他的报社都要经过Daddy的允许才会报道。当时,我还没把它当回事,就跟着Mummy去我的钢琴老师——陈老师家里。一到那儿,陈老师又对Mummy说了几乎与刚才那家长说的一样的话。还问我们怎么会答应做这样的节目。我听到这话,脑子都涨了,我们当地的电视台真的就那么干?
不负责任的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组
2008年8月,有个叫蔡琦的记者叔叔建议我到学校去体验一个学期,看看我在学校的生活怎么样。经过考虑后,我同意了。因为考虑到师资和学校的问题,我们便搬到嘉兴的翰林府第50栋1503室,准备到嘉兴找一个学校。一开始,蔡琦先生找到了我们对面的嘉兴一中,但校长觉得这会使他们感到压力很大,不敢收。蔡琦叔叔便找到了清河中学,清河中学校长高校长表示有兴趣,可以让我过去试一试。几天后,我便背着一个书包去上学。这一举动又引起了媒体的轰动,我上学的第一天便有四家媒体同时在一个教室里采访我,拍我上课时的情形。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栏目也过来抢新闻。这算是我们做中央电视台的第三套节目了。对前二套,我都还满意,至少没什么感到不合理的事情。唯独这一套节目,我对它很有意见。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叔叔过来时,我正在大厅里做作业,旁边还有其他小朋友跟我一起学习。但他们却硬要我独自一个人搬到Daddy、Mummy、我睡的房间去做作业,当时,我并没有疑心,便满足了他们这一要求。走进去时,我顺便把房间的大灯打开,好来照明。那媒体叔叔进去后,便把我们放在床头的台灯拿过来放到了我做作业的桌子上。我便感到奇怪了,明明有个大灯照亮,还搬个台灯做甚?我便问道:“叔叔,干嘛搬台灯?”那叔叔看了我一眼随口答道:“你配合着就行了。”我也没有多心,便照着做了。后来,那叔叔把大灯关掉,把台灯打开后再来拍镜头,又叫我躺到床上装病,还让Mummy假装端杯水让我喝掉。这令我更是反感,我跟叔叔拌嘴道:“我本身没病干嘛装病?”对于我的质问,那媒体叔叔只好答道:“配合一下嘛!”我当时已感到不对劲,便故意眦牙咧嘴,还扮鬼脸笑,Mummy给我喝水时还故意抢先自己拿起水杯喝一大口。这使那叔叔来回拍了十几个镜头都没拍好,最终,只好用模糊镜头播出来。
第二天早上,那媒体叔叔很早就过来跟我一起去学校。其他同学在早读时,我们已经到了操场,那媒体叔叔便叫跑到对面的围栏旁边站着别动,还让我显出一副孤独的样子,然后他再来拍镜头。这使我越来越对他们反感,甚至有点敌对。所以他在拍镜头时,我没有按他的要求做,在那里玩栏杆,还时不时地蹲下去玩会儿石头。这完全是不合实际的,我的性情是很开朗的,甚至有时很疯。这不光是我个人认为,我周围的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我是个名副其实的“疯姑娘”,而且在私塾里最调皮最阳光的便是我。经常关注我的人便知道,除了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这套节目,在其他节目里我都不是这套节目拍的那种情况。可见,这套节目是扭曲了真实的面目。
后来,他还邀请我们去北京拍片。我也比较贪玩,一听又能去北京了,当然是兴奋得一跳三尺高,岂有不去之理?而且,我也是喜欢带有点挑战性的,我明明知道这套节目不是太友好,但它越是这样扭曲事实,我就越想去看看他们到底能拍成啥样。这次采访,中央电视台还请了个所谓的心理专家,姓李。我和Mummy在看《中央电视台》新闻时经常看到这位专家,他似乎在什么方面都是专家,家庭纠纷、经济分配、教育……他都会参与,并且充当专家。一开始,那专家和主持人都认为我是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我应该去设法适应社会,而不该被Daddy接回家。但聊着聊着,那专家和主持人发现,我其实是个很阳光的孩子,没有任何心理问题,只是敏感了点罢了。但这就跟他们稿本上设计的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使在一边的编辑急得一蹦三尺高,我们中间还停了好几次,在间歇时,主持人和李专家被叫到他们的工作室里谈些事情,估计是告诉他们接下去该怎么说。那天谈了近三小时,弄得我们都口干舌燥的。但他播放出来的东西只有一点点,剪切掉了很多。他还把Daddy说我幼儿园时的情况偷换成Daddy说我今年去清河中学上学的情况,而且还加了些文字,大大地扭曲了我们私塾和我的真实面目。看到那节目时,我实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竟然是这样的!在这个里面报道的我和在现实中的我,完全是两个人。这也让我对中央电视台这个栏目产生了极大的反感,甚至还想过去投诉他们,但又仔细想想,他们竟然能做出这么无赖的事,如果我们去投诉他们,就太没意思了。这也使我对以后的媒体加强了戒备心,特别是对中央电视台的这个栏目。我把这件事写在我的第一本书里,就是想让大家知道中央电视台这么一个威望很高的电视台也会有可能做出这种高级无赖做出的事。同时,也希望一些公正的读者为我们鸣不平。我也希望中央电视台能承认自己的错误,哪怕是像上述嘉兴电视台那样,给我们打个电话表示道歉都行啊!
当然,除了个别不负责任的电视台,大多数都是以实情报道的。如《东方卫视》,本身不做过多评论,而是把实情放给大家看,随你怎么想,而不是像《中央电视台》先把事实整个扭曲,再做出了无理的评论。
自我上学起,就有各路媒体纷纷过来抢新闻。有一天,Daddy接到两个电话,一个是《上海电视台》,一个是《东方卫视》,因当时刚搬到嘉兴,比较忙乱,只想从这两个电视台里挑选一个,最终,我们选择了《东方卫视》。《东方卫视》先去了我们家——翰林府第,第二天,又到学校去。我感觉,《东方卫视》的那位年纪较大的摄影师很厉害,经常教主持人怎么安排怎么拍,几乎是“一身而二任”了。他们来清河中学那天,我们正好开运动会。他们先与我班主任屠老师聊了聊,便让我站到操场旁边为跑过的运动员们喊加油,我兜里踹着一个重重的东西,就是麦头,只要你身上带着麦头,你所有的说话和你附近人的说话都会被东方卫视的叔叔阿姨听到。说实在的,我不喜欢人家在我身上带这种类似窃听器一样的东西,而且这样对其他同学很不利,如果有两个姐姐在谈机密的事,但我又正好站在她们旁边,麦头就会把她们说话的内容传到媒体叔叔阿姨的耳边,这样的话就变得很不尊重那些姐姐的隐私了。所以,我决定以后的媒体采访,绝对不会同意像这样地暗中带上麦头。所幸的是,很快就到了放学时间,我们便回家了。后来看到拍出来的效果,《东方卫视》的专题节目“九岁女师爷”是2008年关于我的所有报道和专题片中最棒的。
请来我的博克做客.cn/xiandaisishu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浙江嘉兴
回复: 《私塾女孩袁小逸》
袁小逸签名售书:《私塾女孩袁小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售价:29.80元;邮寄挂号费全免。有意购买者请直接汇款或网上转账至以下帐号:
工商行:10 2776439(袁鸿林)
农业银行:5579111(袁鸿林)
汇款请注意少汇几毛钱以便鉴别,汇出后请保留底单并QQ(袁鸿林)通知本人汇出金额、汇款时间和收件人姓名、地址、邮编等,我们据此邮寄挂号件。
联系电话:袁鸿林
请来我的博克做客.cn/xiandaisishu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浙江嘉兴
回复: 《私塾女孩袁小逸》
白沙海老师评小逸书( 15:18:15)[编辑][删除]
标签:私塾女孩袁小逸 现代私塾 袁小逸模式 在家上学 出版 杂谈&&分类:袁小逸模式
昨天收到了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版袁小逸所著的《私塾女孩袁小逸》,一个夜晚就读了一遍,其中一些篇章在报刊上以及网络上看到过,这次重读又产生了新的感触。
我深知袁小逸成长的不易,也深知她兼职当教师的爸爸的艰辛。父女俩并非天生的中国当代基础教育的叛逆者,他们是被逼无奈的情况下,走这一险着的。那是因为袁小逸刚进幼儿园,常受到大孩子的欺负,那些幼儿园老师又不管,小逸不适应那种幼儿园生活,袁鸿林博士才辞职自己教育女儿来了。媒体一开始报道时,我就非常注意,觉得袁博士所作的实验(我姑且称之为“实验”),可能包含了中国当代基础教育的一线希望。我祈求其成功。
现在,袁博士的私塾教育与袁小逸的成长均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这成果的见证就是《私塾女孩袁小逸》一书。全书用充满童趣和朴实的语言,从“出生前后”写起,记叙了她的私塾学习生活,还有9岁时到一所全日制初中插班读初二的经历,以及各式各样的老师、同学,也不乏跟随父母走南涉北的游历,最后一章为“展望未来”,共15万字。
在阅读该书时,我除了深思之外,也会时时失声而笑。我觉得,袁小逸的成长过程,体现了家庭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原则;其成功的学习经历,可谓“轻负担高质量”的活标本;她的学习方式,又是全日制教育的一面镜子。
“家庭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是教育家陶行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劲头十足、轰轰烈烈办规模很大的学校,搞学额很多的班级,这是工业时代人口膨胀、学校教育车间化的产物。直到如今中国大陆的基础教育异化为应试训练,这是教育的堕落。西方有谚云:“上帝要谁灭亡,就先让谁疯狂。”当前,中国大陆基础教育的应试训练,已经疯狂到了难以复加的地步,本分如袁氏父女,不是绝对不能逢场作戏,随之起舞,而是实在不想削足适履,违反本性,于是决定走自己的路。于是,袁博士的家庭,就成了袁小逸的学校,日常生活都成了教育与学习的内容。比如,在袁博士实施的早教计划之初,家里的小猫小狗,都成为了小逸的朋友与伙伴,人与动物简直到了相互依恋的地步。在这样的生活中,孩子的爱心就得到了发育。有这样情感的孩子长大起来,不会像应试训练练出来的大学生那样去“伤熊”“灭猫”与杀同学吧。由于事业的艰辛,袁博士有时候脾气不好,书中多处有这方面的描述,但袁小逸是连同对父亲的敬仰全盘接受。热爱一个人,不止爱其优点,也得接纳其短处,这是一个思想发展全面健康的人应有的素质,袁小逸就具备了这样的素质。而现在很多的80后、90后,却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这就是一些单位、一些家庭难以和谐的原因之一。袁小逸在书中所记叙的私塾学习经过,很多细节妙趣横生。比如,她看到父亲博学多才,一直想问一个问题问倒他,于是在一天吃中饭时,问他道:“2-4等于几?”不料父亲看了女儿一眼,说道“等于-2”,把女儿“吓了一跳”,她心想:“这答案是什么东西呀!”(见该书第52页)父亲就在吃中饭时给女儿初步讲解正负数,且在午睡后上课时,拿一根米尺到阳台上画一根数轴,具体直观地讲解正负数。
袁博士计划女儿9岁小学毕业,13岁高中毕业,16岁大学毕业,21岁博士毕业。在知情且关心的媒体朋友建议下,小逸9岁时插班进一所全日中学的八年级(初二),经过一学期断断续续的学习,在有421名同年级学生参加的期末考试中,她名列334(见该书第116页),这说明她完全达到了“9岁小学毕业”的目标。现在她10岁,语言水平已经达到高一,“13岁高中毕业”也没有悬念。更重要的是,除了试着插班一学期外,在袁博士的精心设计与安排下,袁小逸的学习生活完全跟“玩”一样。书中第4章《我的私塾学习》都是关于这方面的叙述。袁小逸学得那样轻松愉快,而学习效果又是那么神奇,这是真正的“轻负担高质量”。中国大陆基础教育机构的领导者、研究者,学校的校长、老师,如果放下身段关注一下“私塾女孩袁小逸”的成长经历,研究一下其规律,会发现很多经验可以吸取,这里或许有拯救基础教育深陷应试训练泥淖的办法。
《私塾女孩袁小逸》一书的第6章《去学校上学的体验》,这里不能不谈。作者从9岁孩子的视角,看到了全日制学校千奇百怪的现象。这种现象与袁小逸的私塾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我将袁小逸私塾学习称为“前者”,插班全日制学习称为“后者”。前者是那样地快乐,后者是那样地痛苦;前者是那样地轻松,后者是那样地沉重;前者是那样的高效,后者是那样的差劲;前者是那样的阳光灿烂,后者是那样的风云变幻……在这一章中,袁小逸绘声绘色描写的是义务教育阶段一所城市学校的情况,那所学校与笔者早年任职过的两所初中的情况类似,可见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在应试培训成了日常教学的绝大部分内容,片面追求分数的行径甚嚣尘上的学校,跟袁小逸的私塾学习一对照,其丑陋与无耻昭然若揭。书中有一个细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期末考试后,老师在班上报学生的总分排名,一个女生总分与袁小逸一样,老师批评那个十三四岁的女生:跟袁小逸“一样大,也9岁”,老师还批评说:“比袁小逸总分低的9岁都还没到!”袁小逸写道:“我听到这两句话的时候心里一惊,根本就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当我转头去看那位姐姐时,她的脸红得比熟透了的西红柿还红,埋头盯着新发下来的思想品德教科书,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很多剑似的目光在看着她,这给她带来了莫大痛苦。这时,老师报了在我们班里比我总分低的人,大家又马上把更尖锐的目光投向了他们。”(见该书第117页)对上述内容,作者袁小逸完全是不带褒贬色彩的如实描写,但这种在袁小逸看来是天方夜谭式的教育场面,在我们的中小学里是极其平常的。那位老师的话尽管辛辣,但也不乏“风趣”,处事的方式总体可谓平和,有些老师批评起来有如凶神恶煞。我们中小学里的后进学生,他们的日子是很难过的,他们的心灵在长久地经受“折磨”,这样的学生没有闹出不可收拾的事件已经谢天谢地。而有关老师也是被“逼良为‘猖’”,因为校长在给班级排名,局长在给学校排名,一环套着一环。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袁小逸早先“回头是岸”,于是有了虽饱受挤压还顽强坚持下来的这所私塾。我端详《私塾女孩袁小逸》一书的封面,看到袁小逸笑得那么欢快。我想,她或许还不知道一株小苗要长成大树要经受多少风霜雨雪的侵袭,她或许还没有深刻领会父亲的良苦用心,她或许也不知道全日制中小学校里多少孩子很少有像她那样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笑!在她爸爸博学多才而又勇于探索的前提条件下,她这棵幼苗才得以茁壮地生长。
请来我的博克做客.cn/xiandaisishu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浙江嘉兴
回复: 《私塾女孩袁小逸》
*奇书*奇人*奇事
——我评女儿的书
《私塾女孩袁小逸》算得上是一本涉及当代中国教育和孩子成长问题的奇书。
作者小逸,以十岁孩子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现其三四岁以后的现代私塾真实生活,并留下鲜明而独特的心路历程。九岁后,她仅以一年幼儿园小班的学历,超前一般孩子四五年,接轨初中二年级,使她留下了对比现代私塾和学校应试教育体制的独特感受。这样的一本颇有特色的书却出诸一位十岁孩子的手笔,仅此一点,就足以称奇。
该书也充分展现小逸的非凡才气。小逸自幼接触传统诗文,训练有素,文字功底较好,虽不脱十岁孩子的心理稚气,但文笔却异常老练,不仅行文流畅,而且文思充满情趣。书中谈古论今、中西结合,很多人不敢相信一个十岁的孩子就能如此写作,这恰恰证明“袁小逸模式”教学法的成功。小逸不仅中文很棒,而且英文也好,还会一些日语。除了语言的优势,小逸琴棋书画和各类体育运动,皆能全面发展。尤其突出的是,她实际上已经创造了九岁孩子充当私塾老师、在中英双语教学上与博士父亲同工同酬的教育奇迹。
更令人欣喜的是,她还性格阳光,善于交往,不只是一般的人际交往,她还能独自从容应对媒体,她的表达和应对能力已使很多记者称奇不已。这样的一本奇人写的奇书,如不能成为受到孩子、家长、老师等各方欢迎的畅销书,那才是非常奇怪的事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夸奖应该由别人来说。但我说,连自己的孩子也不敢夸,那也太虚伪了
请来我的博克做客.cn/xiandaisishu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浙江嘉兴
回复: 《私塾女孩袁小逸》
肖红卫老师评《私塾女孩袁小逸》( 18:27:31)[编辑][删除]
标签:袁小逸模式 私塾女孩袁小逸 现代私塾 写作 在家上学 出版 杂谈&&分类:袁小逸模式
10龄童出书《私塾女孩袁小逸》,强烈推荐给家长和孩子( 09:46:36)
标签:精英教育 教育思考 教育评论 亲子教育 阅读习惯 在家教育 分类:精英教育之人生故事与教育思考
饶有兴致地一口气读完《私塾女孩袁小逸》的书,一个感觉:后生可畏!
10岁孩子焉能为此?10岁时的我,在干什么?别说写书出书,恐怕连这个梦也不敢做吧?我想大多数有文学梦的青年,其文学梦也只能是十三四岁后开始做的。而且很多人仅仅是梦想而已,这10岁的孩子可是把梦想变成了现实的呀!
当然,很多人心里还是会有存疑的,就跟我前年一样。
小逸文笔之好,我是前有耳闻,后有目睹的。前有耳闻,是早在北京时就听说她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当时相当疑惑,其父是当年恢复高考后由初中生自学直读北大研究生的才子,会不会是他替女儿捉刀代做?小小年纪,文章不可能这么好吧?因为有耳听为虚的疑惑,才有了眼见为实的愿望。我决定去嘉兴一趟。
2008年我们夫妻一起去了嘉兴。这次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去的。有三个目的:一为了证实或证伪。二为了取经。如果属实的话,成功一定有方法,我们要去取经。当时,我们准备要孩子,在胎教、早教、右脑开发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尤其在早期阅读、早期识字这一块。当然我们欠缺的是育儿的实际经验。所以千里取经,当然希望取到真经。三为了自己孩子将来的发展,必须找一条走得通的成才路。根据我多年对教育的观察,我的判断是体制教育如果不做根本的改革,将是一条死胡同。家长被绑架,孩子被扼杀,社会来买单。整个的,就是这样一个情形。在我眼里,在家上学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是一条真正能做到因材施教的精英教育之路。但这只是一种可能,需要检验,毕竟耳听为虚嘛。
在嘉兴,因为给《私塾女孩袁小逸》上过半年多的科学课程(用英语和思维导图的方法),又跟他们家人一起过了平生最难忘的2008春节,对小逸有过近距离的交往和观察,发现原来小逸的文章是他人捉刀的想法非常可笑,说明我自己没有认真品读她的文章。(也许是我有点托大,心里觉得文章虽然好,还不至于好到让我品读的地步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个人的文笔容易模仿,可是一个人的视角及口吻是难学的,尤其是儿童心理和口吻最难模仿。这也是成人创作儿童文学难出佳作的原因。如果有谁不相信,不妨试着用小孩子的口吻写一则童话,看看有没有难度。或者试着写一篇象袁小逸在〈私塾女孩袁小逸〉一书里写的多篇文章一样把孩子们的世界写得饶有趣味、重要的是孩子们爱看的文章。当然,更能证明小逸的文章并非他人捉刀的作品,是亲眼见到她写,她改。当然我是有相当多的机会见过小逸写文章的。她有个特点,文章99%是在电脑上打出来,也会留下很多版本,可以看到她一步步修改完善的痕迹。需要说明的一点,她的文章,袁老师是每篇必看的,日记除外。其中一些文章,袁老师也会给她指出这样那样的毛病。时间充裕的时候,比如写书的前一段时间,袁老师还专门把她的文章转给我看,让我指出一些不足。袁小逸写文章还有个特点,那就是灵感来的时候,“下笔”如有神,字打得飞快,很快就完工。拿给我们看时,她显得很自信,也特别希望得到我们的夸奖,尤其是袁老师的。在我眼里,袁老师是吝于表扬的,有时候还会故意压压她的风头。爱出“风头”,渴望得到表扬是小逸独特的个性。我一看文章,好呀,文气很连贯呀,用词很传神。这些话就出来了,可不是当面奉承。确实呀,人家当时刚满9岁呀。但同时我也指出一些枝节上的毛病,尤其是错别字太多。这是由于电脑打字打的是拼音,在家上学又缺少了抄生字生词的反复练习。所以书写错误及书写缓慢,是小逸与学校按部就班的孩子相比最大的弱点。但我还是认为这只是枝节上的毛病,因为她有学校孩子身上看不到的勃勃生气,你能感受到她压制不住的求知欲、表现欲。而学校孩子的求知欲、表现欲,你大力激发、拼命鼓励,也无济于事。他们在学习上的热情过早地被榨干了。
读〈私塾女孩袁小逸〉,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学习应该是孩子最愉快的游戏,最热衷的探险。她对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上的自我发现,在书中,俯拾皆是。小逸的口头禅:我猫姐姐天下无敌。有人肯定会认为她是年少轻狂。而我却知道,如果她认为你比她行,她会谦虚地向你学,但她的口头禅不变,还是天下无敌。与其说是她年少轻狂,不如说她把学习完全看作富有挑战性又令人愉悦的游戏。我们讲的学习含义很广,不象体制教育下的老师、家长和孩子理解的那样狭隘。比如学打乒乓球,也是一种学习,技能的学习。小逸9岁时乒乓球打得一级棒,在我来之前,似乎罕逢对手。我来之后,不但我把她打得没脾气,我还刻意地为她培养了一个强劲的对手,JASHON。后来,JASHON多次打败她,而她信心不减,打乒乓球的热情更高,还专找打得比她好的打,有一股不认输的劲头。
有时候,由于其贪玩,或过于顽皮,其父批评她批评得很厉害,她满面涨红。我们在场,也颇有些担心,她自尊心是否受得了,她那句猫姐姐天下无敌还会不会挂在嘴边。我们还在担心,小猫吐吐舌头,扮个鬼脸,行为收敛,但信心还是慢慢。其实这也是幼儿学习很多技能时一个强劲的优势吧。
看了〈私塾女孩袁小逸〉,你再去看看专为小学生、初中生编的作文选,你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生活不一样,感悟不一样,境界不一样。还有在真实性、可读性上,两者肯定大不一样,决不会有千人一面之感。尤其是她去清河中学后,通过她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尚未被体制“驯化”的孩子到底是怎么看我们的教育的。其中对学校的课业、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私塾生活与学校生活的不同,读来让人哑然失笑之余,也会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对体制学校这些感观,我想我们从体制内老师的嘴里,学校孩子的笔下是听不到的,看不到的。如果有,也是高度扭曲失真的。
同袁小逸一家相处了8个月的我,作为见证人,敢保证小逸书中所写的生活绝对另类,同样也绝对真实。
这些内容对家长了解孩子心理有帮助,对孩子提高写作有好处。
更重要一点,就我们教育者和今天的教育改革而言,这本书对扩展我们的教育视野、启迪我们的教育思维,有百益而无一害。
请来我的博克做客.cn/xiandaisishu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浙江嘉兴
回复: 《私塾女孩袁小逸》
毛建平老师评《私塾女孩袁小逸》( 17:17:34)[编辑][删除]
标签:私塾女孩袁小逸 袁小逸模式 出版 杂谈&&分类:袁小逸模式
袁博士你好!
小逸的书从头至尾读完了,很喜欢,真是个奇迹!
从整体上讲,读小逸的书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做一个私塾儿童身心的自由、奔放和天性的率性发展。
“鹿猴争宠”、“狗鸟大战”、“小猫Angel”、“春游南北湖”、“我心中的两个英雄”等众多篇幅中,小逸对生活的情趣、对周围人、事、物的热爱,无一不显示出她生活空间的轻松和内心的纯净及博大。
学校生活让小逸感到困惑,也许有人会抓住这一点而大做文章,说私塾将要毁掉一个孩子的将来!但我却想,这些困惑其实不早就应该因困惑了成年人而得以解决了吗?!
早在很多年前,曾经有一幅讽刺漫画,画的是一个小学生幼小的身躯拉着一个带轮子的巨大书包去上学。标题好象是“最新发明”!那时候是讽刺学校给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现在,这种现象已经成为现实,人们却不敢再讽刺而是默默地、逆来顺受地遵从和接受了。
学生抄别人做业不以为耻,被抓到了也是因为老师的高声叫骂“触及自尊”才流泪,而且瞬间这种耻辱感就可以烟消云散!
上课时,有如和尚念经,老师念什么我念什么;下课后尽快完成铺天盖地的作业,作业一完成就浑身轻松;考试时管它考成什么样,只要不能达到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值就哭哭啼啼给人家看。不求甚解,只求态度和表现,对学习有什么好处?而对学生的人性和自尊又是多么残酷的、时时存在的扭曲和麻痹!
“现行教育的问题是癌”这一尖锐问题被一个九岁的私塾女孩儿一眼看穿!
《读书札记——(木兰诗)中的雄兔与雌兔》、《也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和《Talking about Tom》以及大量的外语授课更是脱离现行教育的“小逸模式”成功的铁证!(我实在越看越懵。)
从写作角度上讲,小逸对事物的观察、描述、分析、总结能力都很令人吃惊。佩服!
在此,想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一个中国人是条龙,十个中国人是条虫。当一个中国人想标新立异地做一件事,并且做出一点成绩的时候,总会招致大量的出自各种心态的非议。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高高地超过他们,让他们望尘莫及!到那时,所有的非议就会不攻而破,甚至自动转变为奴颜的恭维!希望小逸做出更加骄人的成绩!
请来我的博克做客.cn/xiandaisishu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浙江嘉兴
回复: 《私塾女孩袁小逸》
影子之心老师评《私塾女孩袁小逸》
选择与发展
——读《私塾女孩袁小逸》小记
收到小逸赠书是个午后,一气读完,生出很多感想。
网上关注袁鸿林博士和小逸的故事已逾五六年,今日小逸十岁出书,让人欣喜。未读书时,虽模糊地整体感觉小逸的私塾生活是丰富的,但究竟是怎样的状况只有些片鳞只影的印象。读过这本书后,忽然对袁鸿林博士的教育活动生出更多感慨来。
& && && && && &
一& &学习即快乐
在小逸的《私塾女孩袁小逸》出版后,网上一时议论纷纷,针对他们私塾教育方式质疑,对袁博士让小逸生活在媒体公众面前做法的不认同,对小逸现状的怀疑,甚至于对小逸未来发展严重忧虑。
出于对当下国内教育现状一直以来的关注,也曾阅读了很多教育专著,譬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蒙台梭利的《有吸收力的心灵》、《童年的秘密》,及《卡尔威特的教育》、《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等。
近两年来形成比较稳定的认识,那就是倘若教育是从心出发的,引导孩子内心启盼的主动求学的自主学习方式,就是真实的教育。教育本身来讲,不应再是一种宣导,它应该真正成为一种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方法的辅助,学习是孩子个人的事,我们所有的人群——社会、家庭、学校都应退归到这样的环境与认识里,才可能激发出真正好学不倦的求知者,形成真正的自主学习习惯。
小逸关于几门学科的入门,使我对袁博士的做法不由翘起大拇指。小逸的英语水平,从文中所举两例日记可以约略看出,她已经达到可以运用英语表达思想感情的程度,据我观察应该不低于高二学生英文程度。但她初学英语竟然是因为父亲故设玄机,运用白板绘画游戏,引诱她参与其中。始终当英语学习为游戏,兴趣存在,加之后期辅助性的游戏设计比如玩字母牌,听、看、读英语故事等环节,她的英语学习兴趣持续增长。而为了使她能运用英语自如表达情感,袁博士又设立了通过写日记作文奖励制度,加上在网上论坛的博客开设,使她日渐以此为乐,英文写作与中文写作能力都顺利发展。
学习本身是枯燥的行为,倘若成为“不得不”的要求,那更是一种类刑罚的折磨。但如果能够因方法得宜而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以至于渐次形成习惯,学习就不再是痛苦,它演变成了快乐。
通过阅读,不时从小逸的文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比如背诵毛泽东的《咏蛙诗》,改成《咏猫诗》;因喜爱猫故称自己为“猫姐姐”,又因以为猫只听得懂英语,所以跟猫玩耍只说英语;在绮丽的绮园学习鲁迅文章,或其它科目;给小朋友当小老师,感受老师的快乐,在论坛和博客与大家交流,甚至视频教异地初中学生学英语等。
事实上,这样品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小逸自觉转化枯燥乏味学习的能力,同时,学以致用是致使兴趣持续发展的缘由。由此,我基本上可以判定,小逸的学习是主动而富有探索性质的,她是真实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的。
因为是真正的探索性学习,所以,小逸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会撰写较有综合性的学术型文章《读书札记——〈木兰诗〉中的雄兔与雌兔》、《也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真正感受到这样较深层次的写作更有其独特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自主学习在呈现着深层递进的形式。十岁女孩能够以逻辑思维为荣,且深深理解其中意义,并掌握方法,这得说是很大的成功。
& && && && &&&
二&&选择与发展
生活总是充满选择与被选择。袁鸿林博士和小逸的生活是属于自我选择,在当下中国教育体制背景下,显得有些特殊。生命本身是一个奇迹,能够选择自己内心所走的路需要极大的勇气。
中国教育体制的变迁,是近百年的事,在百年前,私塾是相当普及的。应该说现代文学大家、政治家、军事家无不是私塾的产物,譬如胡适四岁入塾,鲁迅的三味书屋堪称无人不晓,毛泽东亦是由私塾起步再读公立学校。良好的私塾教育,是他们优质人生的起点。
从小逸的叙述来看,她所学的科目是集中英文、日语等语言学习,加上科学等其它科目和小提琴、钢琴等艺术门类的。相对来讲,综合性很强,而所承担的老师也多为高学历的富有知识和经验的人员。原来阅读袁博士的辅导孩子学习手记,可以感受到对学科系统性的整体理解非常强。小逸去初二试读的几个月,就考试测察情况来看,她的知识面是相当宽的。
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小逸萌生对民主的认识,这是通过对比感受到的。在私塾里,父亲要求伙伴们背下大段英文,但伙伴“斗争”的结果是,父亲必须同样背下来才行。而在学校教育中,很多事情老师要求学生做的,而他们自己并不能做到。应该说,这种“反抗”与“质疑”,恰是形成独立思考与批判思想的幼芽。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因为原来并未进入过学校,小逸对升旗仪式、运动会等活动的陌生感觉,包括对参加同学的生日会都很新奇。这使我意识到选择的单一性,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必然就要抛离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无论好与否都无可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快乐学习的小逸肯定有一点遗憾之处,就是她将来可能没有太多的“小学同学”,也可能不会有太多的“初中同学”。这与童话大王郑渊洁为孩子选择的私塾生活有些相类,但他摒弃了理科学习,以至于孩子长大后对此觉得还是缺憾甚多。但小逸的私塾生活,以及未来与学校生活的接轨尝试目前来看都是极可实现的。选择已定的同时,我想这些都不是问题。
生命无非是演绎的过程,就像一部剧作,怎样编剧,布置人物,设置情节,全看编剧的水平。我们的人生,亦不过如此过程。虽然小逸的人生是在父亲的引导下选择与开始的,但到如今的现状来看,她并无逆反,相反的确在其中感觉到成功与快乐。这就证明目前为止,他们的方向我觉得还是恰当的。
事实上,在学校教育普及的今天,太多的教育者总是视孩子的思想为单纯,保护、低视、抹杀他们的专制甚至于过于佑护的心态已经成为病态的。但是,通过阅读黑彻柳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李雅卿的《种籽教育手记》等具有真实案例,笔法轻松自然的教育图书,我们发现儿童其实是蛮智慧的,关键是给予他们什么样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如果起步开始于孔孟与老子学说,他们也未始接受不了;小逸和伙伴们阅读鲁迅文章也当然是很可理解的事;至于由此而萌生的其它思想,我想,在孩子们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势必会发酵,最终酿成醇厚香甜的酒也是可能。
三& & 总结与梳理
对于十岁女孩写书的探讨近来有点热,湖北教育出版社的此举,而且在书末公开的电话号码,说明大家并不拒绝交流与质疑。由此可以想见,大家在面对公众的质疑面前,是理性的,而绝非盲目的,并且可以感受到袁博士等人对于大家质疑的心理承受准备。
从我的角度来看待小逸写书,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袁博士及女儿小逸对前段私塾教育生活的总结与梳理。在回忆、整理、思考的过程中,他们实际上在进行着庞大的综合实践活动,既有对生活情况的整理,比如生活照片,出生前后的回忆,与动物的交流等,这应该是粉色的回忆,令亲子双方都融于回忆的快乐中;关于各学科学习的回忆,既有对相关老师及家人亲情的感谢与信任,更有对学科知识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整理,比如《思考的探究学习方式》、《英语的图像记忆法》、《英语时态的数轴呈现》等。
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小逸学到的,应该是在撰写学术文章的基础上的另一个起步。这也是我非常欣赏袁博士的此举的原因,他为孩子提供了可资学习与思索的环境,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将成为他们永远的记忆。
教育是生活中实现的,开放的教育永远高于闭关锁国式的教育。台湾黄武雄教授曾指出,来自于生活中的经验式知识是推进科学研究的基础,因为直感是尝试、失败、再尝试的科学发展的推进器。而他把学校教授的知识统称为“套装知识”,虽然也有可资人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但对于科学的创新仅只是一个侧面。
《私塾女孩袁小逸》读完,我看到她快乐地在绮园中学习、游戏,并且与鲁迅的百草园进行对照,恰是切身体验的快乐,才促使她更能理解鲁迅写《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感情。来自于自然的体验是人类最美好的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讲,小逸是幸运的,因为她可以更多地接触自然,享受阳光。小逸的文笔是很棒的,不乏这个年龄的幽默诙谐与童真,当然也有超越这个年龄的成熟,阅读时我并不觉得我是在仅阅读一个十岁女孩子的文章,因为从文中体现出来的看法往往令我们惊异。
袁鸿林博士与袁小逸的选择在当下是个性的选择,虽然在百年前他们的选择可谓是最普及的选择,虽然他们面临着诸多质疑,但我想,他们想来对未来有着深层次的思考,如何与现实社会的教育制度衔接?怎样实现最终发展?小逸的人生定位怎样?成功是否指日可待?怎样才算成功与幸福?
关于人生的思考永远没有尽头,故而,在此,对小逸及袁博士家人衷心祝愿未来幸福!新年在即,预祝新春快乐!
请来我的博克做客.cn/xiandaisishu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浙江嘉兴
回复: 《私塾女孩袁小逸》
当当网开始部分连载:
请来我的博克做客.cn/xiandaisishu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浙江嘉兴
回复: 《私塾女孩袁小逸》
心情指数:&&伤感 阅读场所:&&书桌旁
“神童”!10岁出书,9岁代替她老爸上英文课,让旁听的家长瞠目结舌。能用日语教英语,能写出《也谈诸葛亮斩马谡》《读书札记——〈木兰诗〉中的雄兔与雌兔》这种发现问题的思想札记。会拉小提琴,会弹钢琴,会踢球,会下棋。还能养那么多小动物。文武双全,却又过得轻松自在。羡慕!我能这样上学就好了。
“能用日语教英语”应作:能用英语教日语
请来我的博克做客.cn/xiandaisishu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浙江嘉兴
回复: 《私塾女孩袁小逸》
《私塾女孩袁小逸》遇上龙江(川)叟( 18:12:14)[编辑][删除]
标签:私塾女孩袁小逸 袁小逸模式 现代私塾 写作 书评 杂谈&&分类:袁小逸模式
我曾说过,相信小逸的书《私塾女孩袁小逸》出版后,定会引起社会的关注,也必然会受到孩子、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和重视。不久前,有一位网名龙江叟(有时又称龙川叟)的老人(62岁,西安人,电子技术工作者,已退休),在我博客和QQ上留下多首诗,那些显然是在阅读小逸的书稿时留下的,完全可以看作另一形式的书评。读这位老人留下的诗句,确实让我感动,也让小逸振奋。现将这些诗辑录如下,也留下一段出版史上的佳话。
七年父女共辛勤,英语中文皆跃进。
初中学生比不上,九岁就能写评论。
街亭战败误用人,罪不当诛马谡身。
眼滴恨泪斩马首,李严不得替己任。
命题新颖非常人,论述严谨思维新。
层次分明论据确,三千五百一论文.
十岁私塾小先生&&快乐轻松学教行
减负多年高调喊,年年报纸都宣传。
初三学生作业多,撕卷凌晨丑三点。
公交车上做作业,回家路上抢时间。
补课多所中小学,寒假苦累无休闲。
轻松学习效果佳,快乐教育出状元。
民间私塾结硕果,鸿林小逸二星闪。
袁师远瞻阅历广,家教亲女今不凡。
南开博肆本北大,大学老师社科研。
三岁女儿零三年,宁愿打针不入园。
慈父细心去观察,女坐一旁边不沾。
沟通表达有问题,幼师与娃对着干。
不愿盖被强行盖,想盖被时无人管。
幼小心身遭挫折,心灵扭曲欢乐难。
逸父三思毅断然,退园自教把书念。
初始画画加唱歌,暑假六童共一班。
大童小娃混合学,四岁静听俩钟点。
神速进步潜能发,居高临下不为难。
一次方程会二元,奥数鸡兔有何难。
古代汉语背朗诵,论语三经早学完。
异龄儿童同堂学,相互透渗神不倦。
自觉学习烦恼无,焚书撕卷岂能见。
七年父女同辛勤,英语中文学得全。
初中学生难相比,九岁论文字两千。
论述严谨观点鲜,诸葛遣将太主观。
泪杀马谡替罪羊,否则让位给李严。
私塾教育千百年,经验丰富典章全。
陈旧不足可修正,与时俱进精英添。
& && && && &下凡
七月三一九九年,月宫玉兔急下凡;
卯时六点三十五,广州天河妇幼院;
顺利降生未剖产,外婆二姨菊助产。
& && && && &名逸
吞吐告父怕轻女,阿爹点头兴致添;
蟾宫小玉来做女,取名兔走逸字安;
& && && && &破俗
姥家风俗裹糖人,慈父破俗自由展;
糖果束缚婴残酷,四肢随便心畅然。
& && && && &早教
婴儿三月练抬腿,一抬二停三落毯;
聆听父母发指令,举止下落双亲欢。
七月会坐八不爬,前推两手身后延;
学会走路蹦又跳,一直不爬兔性显;
& && && && & 远行
三岁已行千里路,长假五一两千年;
云南开远见外公,重庆小住一年半;
上海奶奶伴几月,浙江海盐居今天。
& && && && & 学典
零四春天四岁半,饭吃未饱走半天;
引经据典孔子曰,食无求饱居无安。
玉兔下凡神童仙,小逸卓越今非凡。
七年父女共创举,震动华夏私塾缘。
逸式家塾胜学校,中西经典学得妙;
栋梁来自少年育,官学僵昏代代糟.
玉兔下凡神童仙,小逸卓越今非凡;
父女七年拓新教,震动华夏私塾苑。
逸式家塾胜学校,中西经典授得妙;
栋梁必从童年育,官学昏僵逐渐糟。
兔走华夏神童仙,震动神州私塾苑。
父女七年拓新教,小逸卓越今非凡;
逸式家塾胜学校,中西经典授得全;
栋梁应在童年育,官学昏僵多恼烦。
(有些诗句似为前后有所改动,现一仍其原样。——袁鸿林注)
请来我的博克做客.cn/xiandaisishu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提琴女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