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扶的相关事例,各地有多少这样勤奋的事例例

老有所为事迹汇总2
老有所为事迹汇总2
浓情书写夕阳新篇章
——记我区老龄工作
我区的老龄工作机构设置于日。1994年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自治区民政厅的领导下,老龄工作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全区各阶段的主要任务,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工作,充分保障了广大老年人的合法权利,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在十世班禅转世灵童金瓶掣签前,组织老同志以历史照片和历史见证人的身份,有力地声讨了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的罪行。还到反分裂斗争形势严峻的地区,一方面宣传党的政策,批判达赖分裂祖国,妄图恢复封建农奴制的反动本质;一方面看望、慰问困难老人,为他们送去大米、面粉、酥油等物品。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举行了大型座谈会,自治区老领导为老年人作了专题报告;在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前夕,组织老年人座谈自治区30年来的成就和巨大变化,组织军队的老同志参加了由中央电视台和西藏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多彩的哈达”电视文艺晚会和庆祝大会。在全国上下学习孔繁森的日子里,老龄办组织老同志和西藏话剧团联合编写排练了大型话剧《孔繁森》。自治区主要领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公演三场后在电视台连续播出。在庆祝建党77周年之际,邀请自治区老领导给广大离退休老党员上党课,使老同志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持和发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迎接香港回归之际,邀请自治区党校副校长为上千名老同志讲香港回归的意义和香港的历史。为了消除“法轮功”邪教组织的影响,老龄办深入到各退休点,组织老年人批判“法轮功”的歪理邪说,宣传唯物论和科学健身,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了修理家电、理发、文艺演出、医疗、清洁卫生等多种形式的助老服务活动。
在21世纪第一个“九九重阳节”之际,组织老年人在拉萨举办了老年人自编自演的精彩文艺节目,太极拳、太极剑表演,以讴歌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示自治区老年人精神风貌的“九九重阳节”文艺联欢会,受到了自治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区老龄办组织“五老” 爱国主义报告团,先后在拉萨、山南、林芝三地(市)为干部职工、大中小学校师生、部队官兵作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报告17场,听众达12150多人。
近年来,自治区根据老年人特点、爱好和需求,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文艺、体育活动,让文明健康、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尚牢牢占领老年人的思想阵地。连续三年参加全国老年人舞蹈大赛,先后荣获“优秀奖”、“松鹤奖”、“兰花奖”、“道德风尚奖”等奖项。还组织了以老年农牧民为主的藏戏队赴京参加“全国中老年戏曲汇演”,获表演“二等奖”和“组织奖”。即展现了老年人的风采,也为西藏争得了荣誉。参加了全国健康老年人的评选活动。自治区有6位老人获得国家体委和全国老龄委颁发的“健康老人证书”,其中一名获得“最佳健康老人”。在区内组织了“长寿杯”棋牌赛,藏汉文书法展览,健美操比赛、歌咏比赛等。先后多次举办“尊老爱老”、“尊老爱幼”、“军民共庆”等文艺晚会。还与西藏电视台联合举办了“高原之春”电视文艺晚会。为了增强老年人的保健常识,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老龄委请医学专家到各退休点,为老年人讲授“老年人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并现场为老年人咨询服务,请气象专家为老年人讲授“天气和气候对人体的影响”,请园林专家为老年人讲授鲜花的种植和栽培技术。为了让老年人了解自治区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区老龄办组织老年人参观“羊湖电站”、“天气预报实施系统”、“啤酒厂”、“皮革厂”等。区老龄办积极出主意、想办法为老年人营造科学、文明、健康的活动氛围,为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新余市拓宽老干部发挥作用的新途径,使全市老干部都能“老有所为”。
  新余市多次组织老干部举办法制宣讲“四法”培训班,各级关工委组织举办讲座800多场,听众7万多人次。该市各级关工委普遍成立了多种形式的帮教小组413个。在帮助失足青年方面,近年来各级关工委组织老干部到劳教、劳改场所探访帮教失足青少年达6000人次,帮助失业青少年和下岗职工就业400多名,资助300多名贫困学生上学。
  为扶助青少年创业,新余市的老干部近年来共组织青少年学科技培训班500多期,提供资料8万多份,推广科技项目110多个,有6万多城乡青年接受了培训,一大批青年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
  又讯 丰城市离退休老干部发挥余热,为社会献爱心。据统计,该市300多名老干部去年共为困难下岗职工捐款4.5万元。
  为切实关心下岗职工生活,去年下半年,该市组织64名老干部分成8个小组,深入到企业及职工家中,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政策,了解职工家庭情况,共走访职工276户,反馈信息420多条。去年年底,该市老干部捐款4.52万元,衣物1200多件、学习用品2600多件,分别送到260多户困难下岗职工手中。
  近两年来,每逢节假日,老干部们则要分组到看守所、拘留所看望失足青年。对已释放的“两劳”青年,老干部分别与他们结成“一帮一”的帮教对子,上门了解思想状态,解决办证、租赁店面、贷款等实际问题40多个。
老有所“为”与“不为”
  如何使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充实、更潇洒、更幸福?窃以为要“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人到老年,被人们称为“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黄昏并非末日,黄昏带给老年人的是一种紧迫感,应该珍惜每一轮旭日东升,珍惜每一次夕阳西沉,抓紧每一天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做到“老有所为”。何为“为”?就是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发挥余热,再作新贡献;为发挥个人爱好、特长再尽余力,实现未竟之志;为关心下一代奉献智慧,促其健康成长;为加强和改进党风建设自重自励,促进民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有不少离(退)休老同志离休不离学、退休不退志,这是老者之楷模。
  身为老人,还要“有所不为”。何为“不为”?一、不为虚名而劳神,应淡泊明志,自觉冲淡物欲这种“浓茶”,向较高的精神境界靠拢。二、不做违法违纪之事。不要认为既已离退,就是“跳到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可以随心所欲,那必将身败名裂。三、不为“力不从心”之事,应以“力”为准,将“心”从之。若超越自身能力去追求那些高不可攀的目标,等待你的必然是失败。
  谨望众老,发扬“老有所为”的美德,勿忘“老有所不为”之警言,与人为善,方能延年益寿,欢度晚年。
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实现老有所为
甘肃日报  
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实现老有所为 离退休老同志成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 
  本报兰州4月22日讯(记者左玉丽)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组织下,我省11万多名离退休老同志,活跃在关心下一代工作第一线。他们不计报酬,充分发挥政治、经验、知识和时空优势,在革命传统教育、校外辅导、普法帮教、科技文化知识辅导、家教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1990年8月以来,我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一头担着夕阳,一手托着朝阳”,组织和带领广大离退休老同志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使他们成为青少年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实现了最有意义的“老有所为”。去年5月,《甘肃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后,全省各级关工委带领离退休老同志,大力开展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狠抓活动的开展。武威市关工委从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入手,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加强对青少年从小学本领、长大报效家乡的教育。天水市关工委配合司法、教育部门,开展“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禁毒教育活动,组织青少年参观禁毒图片展,发放禁毒宣传资料,并建立法制教育基地87处。陇南地区关工委开展了“党在我心中”主题系列活动,通过党团知识竞赛、“党是阳光我是花”中小学生书信大赛、“闪光的青春”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使全区90%以上的青少年受到了教育。
  省关工委今天召开宣传贯彻《甘肃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座谈会,交流宣传贯彻《条例》的认识与做法,并就如何深入宣传贯彻《条例》进行了探讨。
人工晶体院: 用行动谱写“老有所为”的感人乐章
日期:作者:赵国海 杨志奇
中非人工晶体研究院离退休党总支西郊支部,在原国家建材局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党的组织生活会,很多老同志尽管家距此地较远且年老体弱,但仍冒着酷暑乘公交车参加会议,表现出了他们对党的无比忠诚和热爱。
??会上,他们没有喊出什么动听的口号,大家用质朴的语言介绍各自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畅谈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他们以其行动谱写了一曲“老有所为”的感人乐章。这个乐章不仅反映了老同志的高贵品质,无形中也折射出了他们对该院改革发展的一种潜在支持,尤为可贵。
今天,我们把他们鲜为人知的故事介绍给读者。
??马连枝:让社区裸露的土地变成一片绿洲
??今年74岁的马连枝离休前是人工晶体所(该院前身)副所长。离休后,他积极投身所在社区的环保和绿化工作,他服务社会,无私奉献,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多次被海淀区人民政府和海淀区北下关街道评为绿化积极分子。
??“十年如一日”。马连枝和其他社区的老同志每天都早早起床,默默无闻地为社区辛勤劳动。清理社区砖头瓦块,捡拾白色垃圾,改良绿化土壤,为花草施肥浇灌。
??10年来,马连枝和其他老同志或自掏腰包,或用捡来的垃圾换来的钱,为社区购买花草树木,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已为社区浇灌出8000多棵草木。
??10年来,马连枝和其他老同志冬天施肥,春、夏、秋三季搞田间管理:浇水、修枝、打药、培育优良品种,他们已成为社区不可缺少的义务管理员。
??现在,整个社区的绿化面积已超过80%,基本上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昔日的荒凉已变成一片绿洲。
??封志侠:锲而不舍荣获国际书画金奖
??1986年离休的老干部封志侠,历经17年的艰辛磨砺,以其斐然的成绩,成为我国知名老年画家,现为建设部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并被《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老年书画大辞典》、《中韩书画家名人大师精品大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等43个大典收录。
??17年来,封志侠的书画作品除荣获人工晶体院、原国家建材局、建设部一等奖外,在中日、中韩、香港等国际书画大赛中,多次荣获金、银、铜奖。
??~28日,中央电视台国际四套《夕阳红》节目连续4次播出封志侠绘画作品介绍专题,她的作品多次被中央、地方和行业等媒体刊登。
??封志侠的创作态度和创作思想及创作艺术,先后得到了原国家建材局、建设部的领导和许多著名画家的肯定。“夕阳无限好”、“老有所为”、“出类超群的精品”,许多领导和专家在欣赏封志侠的作品后这样说。
??杨奉坤:一位为离退休职工真情办事的“服务员”
??离休前,杨奉坤是该院某研究室的党支部书记,离休后,她又被大家选举为离退休党总支书记,这位年过古稀的老支书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为离退休职工真情办事的‘服务员’”。
??杨奉坤的老伴也是离休老干部,他常关切地对奉坤说,“你有白内障,身体又不好,我的身体更糟糕,你能不能别干这个书记了!”“那可不行,200多名离退休职工对我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我不但要干,还要干好。”杨奉坤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她以满腔的热情服务于广大的离退休职工,谁有困难她都想尽办法为其解决。
??几年前,一位80多岁的离休老干部错过了购房机会,急得不知咋办才好,杨奉坤得知后为他想办法找政策跑组织,使问题得以解决。有时支部在外开会晚了,她就自掏腰包请大家吃饭,却把自己的老伴忘在了一边。杨奉坤以自己的真情奉献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大家对她的拥护和信任。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介绍,衷心祝愿他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让夕阳更加美丽。
热血满怀 两位7旬翁主动当顾问
昨日,记者在首届碧血丹心滇茶进藏暨滇藏茶马古道勘界组委会,遇到了两位年近7旬的老先生。去年12月,两位老先生合著了《古道苍茫–亲历茶马古道》一书,对滇藏茶马古道上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自然风光、交通情况等作了图文并茂、生动详实的记述。“我们是从《春城晚报》的报道上得知有这个活动,又四处托人打听才找到这里的。我们不图什么,只想为促成滇茶进藏做一点事情。”
力图真实反映古道
今年69岁的刘琨看上去精神矍铄。退休后的他对茶马古道可谓痴心一片,研究了与之相关的大量资料。刘琨认为,现在拍摄的一些反映茶马古道的影视剧简直就是风光片,穿插了大量的现代故事。而茶马古道真正难走的地方,如梅里雪山、怒江峡谷等惊险之地却没有得到真实的反映。从近代史研究到现代史,刘琨发现清朝时的茶马古道与抗战时的路线没有太大改变,都是翻越梅里雪山后再沿着玉曲河直到左贡。而对取道盐井,经芒康到左贡,翻越3座等同于梅里雪山4800米高垭口的三角形路线,他则并不赞同,觉得马队从这儿走意义不大。
刘琨说:“我觉得茶马古道比北方的丝绸之路更艰险,也更有实际价值–‘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茶叶是西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牛羊肉的燥热需要茶来清除。另外,云南的茶叶(茶碱含量5%-7%,营养元素丰富)也是最好的,在西藏有很大的竞争力。重走茶马古道将恢复往日滇茶在西藏的风光。”
虽然茶马古道路途艰险,刘琨还是希望能紧跟马帮,重走茶马古道全程,一方面亲身领略穿越“笑死雪山”、“坐死冰山”等古道险要的开拓精神,另外也能通过沿途的拍摄和影像资料收集,弥补《古道苍茫》头版时的仓促,为该书的第2次出版做好准备。
欲亲自进藏当翻译
钟颖老人是藏族,藏名扎西麒麟,解放前家里曾有一个大马帮,在丽江和昆明都开有商号。钟颖六七岁时到丽江读书,昆明解放后入西南联大附中读书,认识了同学刘琨等人。14岁时,钟颖就随家里人到过西藏拉萨朝圣。1954年,解放军部队进藏时需要藏语翻译,17岁的钟颖随部队进入西藏参加革命工作,在西藏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任上退休,在西藏工作生活50年,于2003年7月与老伴一起到昆明定居。2000年,钟颖应邀回昆明参加联大附中校庆后,阔别了40多年的同学刘琨等人又随其到拉萨游览、考察。
得知云南马帮将再走滇藏茶马古道,两位老人难抑兴奋,找到组委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识,为组委会出谋划策,表示自己身体很好,可以为此次滇茶进藏作指导,并充当翻译和向导。组委会程进和赵宝昌两位秘书长感动得连连称谢:“您都这么大年纪了,不敢劳您亲自跟随马帮去走了,只要在后方为我们出出主意就好。”随后,两位秘书长将两位老人聘请为顾问,并发了聘书。
滇茶进藏要过4道关
钟颖老人说,上世纪50年代,因为时事变迁和川藏公路的开通,滇藏茶马古道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这条延续了上千年的古道上,再也没有一个云南大马帮走进过西藏,而滇藏茶马古道也已日渐荒废,滇茶在藏民生活中的地位也退让给了川茶。此次的云南马帮进西藏,是50年来进入西藏的第一个大马帮。现在要重走滇藏茶马古道驮茶进藏,必须要过4道关。
一是道路艰险,许多地方很难走,没有好的计划和充分及时的后勤保障,就进不了西藏。二是语言不通,没有精通藏区各种方言的向导,沟通就很难。因为藏区的方言非常多,就是香格里拉的藏民到了拉萨,也听不懂拉萨的藏语。反之,他说的话,拉萨的藏民也听不懂。三是价格要适合,要让西藏群众感到价格可以接受。四是质量要好,具体就是色、香、味要好。虽然滇茶在藏民心中早有地位,但如果质量得不到藏民的认可,藏民也不会接受。
滇茶在西藏大有前途
陈长畅:老有所为其乐无穷
来源:中山大学哲学系
我于 1962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山大学哲学系任教,已在校工作、生活整整40年。96年退休后,继续返聘3年,为全校文科博士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全校文科硕士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与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的老师们一道,把由我牵头、学校立项正在进行的重点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的建设进行到底( 199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同时把自己指导的尚未毕业的硕士生带至毕业,不计报酬多寡,默默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站好最后一班岗。
在退休反聘期间,适逢1978年在神州大地轰轰烈烈展开的真理标准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0周年。在繁忙教学工作之余,撰写论文《启蒙与创举》(原载1998年《中山大学学报》第6期),先后参加省市社科院、社科联与《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分别召开的纪念《实践标准讨论》2O周年的座谈会,出席广东省委宣传部牵头,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委党校、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政府研究中心、省体改委、省高教厅、省社科院、省社科联等单位联合召开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研讨会。《启蒙与创举》一文又被选进广东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总结20年迈向新世纪》(中共广东省宣传部编,广东省经济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同时,还修改一篇25年前写的旧稿清样《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正确执行党的文艺方针》,作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5周年的纪念文章重新公开发表,载《哲学与时代》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出席 1997年在延安召开的《延安精神研讨会》。
1999年后,为了接触社会、了解民情,为西部大开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走出书斋,九进九出广西,参加广州市社科院赴广西的课题组,从事社会调研活动和帮助一些县镇作《经济和社会发展十或十五年规划》工作。市社科院课题组的专家学者们,
工作细致深入,“规划”做好一市又一县,使其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从中,我也学到不少在康乐园。里学不到的新东西。例如,广州市社科院赴昭平课题组,为了做好《昭平县2001——20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获得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便与当地党政干部和专家学者组成临江冲林区考察队,登山探秘。我也不顾年近古稀之年,同他们一道,翻山越岭,攀上千米巅峰,真是其乐无穷,越活越年轻。此次考察发现:再一次唤起人们爱护森林、造福人民的生态和环境意识;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广西台、贺州台先后作了实况报导,《广西日报》、《贺州日报》、《羊城晚报》和《中山大学校报》等媒体也分别作过各种形式的报导。我在这里再次发表的小作《原始森林行——登临江冲林区有感》(1——2首原载2001年12月 2 2日《羊城晚报》花地、1—8首载2002年 1月18日《中山大学校报》),便是此次活动的生动写照,也是“老有所为”的片断和缩影。
访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原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王泽民
  本报记者 陈立红
  2月13日,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全国下一代杂志社向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原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王泽民等4位老同志颁发了“金星奖章”,奖励他们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贡献。此前,他还先后获得全国及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今年72岁的王泽民是从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的职位上退下来的。刚一退下来,就有许多单位找到他,想要高薪聘请他去担任顾问等职,有的单位答应给配车,给办公室。退休之后是搞经济赚点钱,或者安度晚年,享享清福,还是利用有生之年,继续为党和群众做点事。面对这样的抉择,这位入党50年的老党员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后者,他要发挥自身余热,为党和人民奋斗到底。于是,他拒绝了各单位的聘请,投身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
  王泽民身体不好,肾结石,又患过脑梗塞。但是,他风雨无阻,天天坚持上班。作为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王泽民细致地安排每一项工作,每年的、每个季度的工作都要有重点、有措施,有成效。为了把工作安排得更周到,王泽民与其他老同志经常下基层检查指导,挨家挨户走访。街道、社区、乡里村头、老百姓的土炕上,到处留下了他们走访调查的身影。通过细致的调查,摸清了每个地区、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回来后积极协商解决,做出科学的决策。
  控辍是关工委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2000年以来,辽西大旱,农业受灾严重。灾区许多孩子面临辍学困境。省关工委号召每个老干部捐款1至3元,解决受灾地区学生辍学问题。我市是灾区,制定了每个老干部捐款5至15元的决定。王泽民带头捐了300元钱。老干部积极响应,先后有7984人参加捐款。绥中县一名卧病在床的老干部听到消息后打发老伴把钱送到关工委。与此同时,王泽民还与其他同志动员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后,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户等等,许多单位纷纷响应,百货大楼在收银台边设立了捐款箱。在关工委的号召下,在全市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2001年,全市共为困难生捐款140万元,帮助5872名辍学生重返校园;2002年,全市共捐款196.2万元,帮助3908名辍学生重返校园;2003年,全市共捐款136.1万元,控辍5935人。市关工委和沈阳市关工委去看望建昌县巴什罕中学接受捐助后恢复学业的学生和家长时,30多名学生和家长感动得痛哭流涕。
  “哪里受灾了,我最关心、最急切要去调查的就是灾区学生的情况,要想尽办法让他们继续上学。”这句话道出了王泽民的心里话。
  除了救济困难学生,使他们重返校园,王泽民在日常工作中,还与其他同志致力于帮助社会上患病、有困难的弱势青少年,让其渡过难关。目前,全市已有2000多名青少年在他们的支持帮助下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并走向了美好的明天。具有良好的从事体操运动素质的孙志雪,父母都是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为了让这名有特长的青少年得到深造的机会,王泽民等市关工委领导决定送其到少年体校。由于孙志雪表现出色,市关工委和锦西炼化总厂关工委又为她捐款2000元,送她到天津市体操队培训。现在,她已被确定为参加全运会的队员并成为国家队的候选对象。和孙志雪一样,具有培养前途的任思媛、何蕊、何蕾都在市关工委及有关部门的资助下,到艺术及体育院校深造。
  15岁高峰的父亲是下岗工人,母亲因胃肿瘤切除,生命垂危。自己又患“贲门失迟缓症”、“先天性巨结肠症”,曾经先后两次手术,没能治愈,因为没钱继续治病,肠子留在肚子外面,痛苦异常,而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在了解这一情况后,王泽民与关工委其他同志决定从解困基金中拿出一部分钱,帮助高峰尽快把病治好,就是在他们的资助下,高峰保证了后续治疗。南票区的杨闯患了白血病,没钱医治。父母卖了家里的3间房给孩子治病,还是治不起。王泽民等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资助杨闯。现在,杨闯的病已治愈并且上了高中。
愿为黄河献余热
  岁月如梭,虽然年纪越来越大,但是王泽民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热情不减,他仍然每天上岗,一件一件事地安排部署。愿为黄河献余热—长垣局退休职工张文川先进事迹
张文川是长垣河务局机关的水电工,几十年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任务。他曾先后荣获河南河务局、黄委会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连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1996年5月光荣退休,同年9月份又被反聘到机关做水电工作至今。不图别的,只求干好自己的工作,谁让咱是个黄河人,这是他经常对身边的同志说的一句话。在自已的工作岗位上,他就像一颗螺丝钉,你把他拧在哪里,他就牢牢地在哪里发挥作用。记得那是在1999年7月中伏的第一天,因他有气管炎病,按疗程这天应该去县中医院换药,但恰巧这天办公楼的下水道堵塞了,他二话没说,拿起工具就去疏通,谁知水管堵塞得较严重,他就冒着炎热的天气,午休时间也不休息,用了一天半的时间才将管道修好,然后才去中医院换了药,医生责备他,可他却微笑着说:“工作忙,忘记了”。特别是在老机关院内办公区的卫生、厕所的打扫工作中,可以说,这是又脏又累的活,也是没人愿干的活,可这却已成了他工作中没人规定的习惯。他经常是苦了自己,方便别人,他常说:“别人快乐,我更快乐”。
2003年上半年新办公楼建成后,根据工作需要,领导让他在新机关进行水电安装。面对这种状况,他没给领导张口要帮手,全靠自己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干,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使水电设施提前安装齐全,使该局按原定时间6月份乔迁新址。
2004年4月份机关科室空调线路改建,他一直到收麦线路还未整修完。可他家在农村,家里有5口人,7亩责任田,上有老,下有小。由于经常不在家,家里的一切事情就全落在了妻子身上,即便是三夏季节,他也很少在家连续待上几天,因为他的工作性质实在不允许。俗话说,知已莫过妻,好在妻子能理解他,家里地里的活不靠他,全由她和孩子一起干,但有时也少不了拌几句嘴。刚收完的麦子在场里存放,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淋湿了,当时他不在家,全家人老少齐下手,麦子还是烂掉了三分之一,为这事,他到家后,妻子冲他嚷了起来,说人家的男人是男人,自家的男人不顶男人用。他明知理亏,只好光笑不说话。
今年3月份,老机关家属区所有线路及楼内上下水管道维修,正在紧张时期,家里人来叫他,说母亲有病,让他马上回去。可他觉着自己是线路、管道维修的负责人,自己一走,整个线路维修都得停下来。他问清了母亲的病情,只给家里人交待抓紧治疗,一直坚守岗位没有回去。几天后,孩子又打电话叫他,说是母亲病危,让他一定回去一趟。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赶回家中。没几天,母亲便离开了人世。可以说,在家里,他不是一位称职的丈夫,不是一位好父亲,更不是一位床前孝子,每当他想到这些,有时也总感到自责、愧疚,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工作对他的吸引力太大了,他常说:“我要为治黄事业献余热,我虽说退休了,但我还是黄河人”。
张文川原是机械修理工,几十年的钻研,使他掌握了一套熟练的机械修理技术。到了机关作水电工,免不了常有人找他修理机械方面的东西,局里的推土机、刮平机、发电机组、机关的发电机还有别人家电等常是他业余修理的对象。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给家属区职工安装电扇、加班加点调换照明开关、效电表,几乎没有睡过午觉。在机关院内,同志们都说他是多面手,啥样的修理活都能干,这话虽说有些夸张,但他只要能干的活,总是尽可能地干。领导和同志们说他是闲不住的人,可他总觉得闲着没劲,倒不如干点活痛快。有人说他,凭你这一手机械修理技术,退休在家开一个门市修理部可就挣大钱了。可他认为,在当工人最吃香的时候,是黄河部门把他转成了正式职工,咱不能忘本,甘当一头老黄牛,把自己的技术全部贡献在治黄事业上。
他几十年如一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平凡岗位上的辛勤劳动,换来了领导和同志们的高度赞扬,他愿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和强烈的工作激情,再接再厉,在有生之年为治黄事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余热。
责编:朱晓乐
老 骥 伏 枥 谱 新 篇–记原甘肃省武威市水利局总工程师左凤章
甘肃省水利厅 康永杰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位古稀老人,五十多年来,他不计报酬,不求回报,无论是在那挨饿受冻的困难时期,还是在被关进“牛棚”,受到不公待遇的动荡年代;无论是在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还是到皓首日暮之年,他始终把党的事业作为自己理想的起点、信念的支点、事业的轴心,足迹踏遍了甘肃武威的山山水水,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武威乃至河西的水利事业。他,就是全国水利系统劳动模范、全省先进工作者、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原甘肃省武威地区水利处总工程师、现已78岁高龄的离休干部左凤章。
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崇高品质,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视事业如生命,把名利当云烟的价值观,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思想境界,为我们树立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榜样。
在我参加工作的十多年中,常常听到、看到许多关于左凤章同志的感人故事,尤其是在他离休后的十三年来,左老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患有多种疾病,仍然醉心于他所钟爱的水利事业,为石羊河流域的治理和邓马营湖移民生存环境的改善继续奔波劳累着。
1992年,为水利事业操劳了近半个世纪的左凤章离休了。在常人的眼里,此时已过花甲之年的他,理应儿孙绕膝,安享晚年,但左老却仍然跋涉在沙漠深处,奋战于风沙前沿。
由于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日益减少,民勤湖区的老百姓开始向地下水含量丰沛的邓马营湖移民。尽管邓马营湖是沙漠区十分珍贵的大型水源地,但在自然状态下,大量的水资源被无效蒸发,这不仅未能阻止沙漠化的继续,而且使土壤盐碱化程度日益严重。因此,有效解决邓马营湖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就成了关系湖区移民群众生存的关键问题。
早在1985年,时任甘肃省武威地区水利处总工程师的左凤章就开始在邓马营湖建立试验站,进行防风治沙、改良盐碱地、沙漠水利用及生态保护建设试验与研究。离休后的左老,更是把这里当成了他的家,他每年平均要来试验站十多趟,在最多的一年有十四趟,每趟都要呆十天半个月。为了不给单位添麻烦,左老每次总是一个人悄悄前往试验站,这一走,就连家里的人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够回家。
1993年9月,左老像往日一样,早一天就搭便车来到凉州区长城乡。第二天一大早,他便骑着骆驼赶往了邓马营湖试验站茨湾实验点,哪知到了中午十二点左右,沙漠里突然起了风,顿时,飞沙走石,让他睁不开眼。后来,风没停住,天空中又下起了瓢泼大雨,一时间,雨借风势,根本看不清前方的沙路,一个可怕的事实摆在了左老的面前,他迷路了。走过沙漠的人都知道,在大漠深处迷了路,如同在深海中的一叶孤舟迷失了航向,很有可能葬身沙海。左老以前也听人说起过,几个当地的老乡,去沙漠中挖锁阳,遇到了暴风大雨迷了路,就再也没有回来。豆子大的雨点子和大风卷起的沙粒无情地围攻着左老,情急之下,他猛然想起古时候那个老马识途的故事,左老放开手中的缰绳,希望骆驼能够带自己走回试验点。幸运之神眷顾了这位花甲老人,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漫长旅程,骆驼终于在晚上十二点到达了试验点。可左老却因长时间骑在骆驼背上,加上雨淋沙打,已动弹不了了,试验点上的工人几乎认不出满身泥水、趴在驼背上的左老。当他们七手八脚地将左老从驼背上抬下来的时候,在场的人都哭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动情处,左老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和不怕吃苦的优秀品质,使这些七尺高的汉子都深深地折服了。不过,他们还是弄不明白,左老这么大岁数了还受这个苦、遭这个罪,到底图个啥?
到底图个啥?每当有人问到这个问题时,左老总说,我的身子骨还行,还扛得住,我就想在自己的晚年多干点事。看到沙子一寸寸掩埋了田地,湖区移民的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的,心里急啊!
左老的身子骨真像他所说的那样还行、还扛得住吗?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曾数次在死神的门口转着圈。有一次,左老心脏病突然发作住进医院,但第二天天刚麻麻亮,他一醒过来就悄悄地拔去输液针头,背上几袋方便面又赶往沙漠中的试验站。
前些年,左老从武威到邓马营湖试验站,骑骆驼穿越沙漠要花十三四个小时,这几年,民勤县城到南湖的路修通了,左老便常坐班车先赶到民勤县城,后又经过两个多小时沙石路的颠簸来到南湖,并在当地熟识的农户家里自己花钱雇上三轮车或四轮拖拉机到试验站。可由于长时间坐车,左老的屁股被磨烂了,一坐下就钻心般地疼,加上路本来就不平,颠来颠去更是疼痛难忍,不得已,左老总是跪在车斗里走完这段路。十几公里跪下来,腿又疼得站不起来,常需要四五个小伙子把他扶下来。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就这样以自己的双膝支撑着羸弱的身体,为了自己心中永恒的信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行进在沙漠深处。几年过去了,左老跪着走了多少路,大伙儿都说不清楚,只知道左老的裤子上,总是膝盖上的两块布被经常磨破。
古稀之年的左凤章,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常使和他一起共事的小伙子都敬佩不已。按照左老的习惯,每次从武威经十几个小时的颠簸后,到试验站的第一件事不是休息,也不是吃饭,而是直接来到沙漠腹地观测各种水资源数据,察看防风固沙林的生长情况。日,左老又像往常一样来到草帽井察看试验站新栽的树,没想在过一个水渠时,一下掉了下去,好不容易爬上来,腰以下全被水浸透了,可他仍然坚持到达林场进行观测。四月天的沙漠仍然比较冷,风钻到被水浸湿的裤管里,刺骨地冷,可他就是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地察看了每一株树。三个小时后,左老回到了试验站,寒风早已将他的裤管冻得结上了冰。试验站的雇工盛树林含着眼泪为左老搓着那双冰凉的腿,后来又一点一点地给他喂进了一碗热粥,才使他渐渐恢复了知觉。可第二天天还没亮,左老又背着仪器,拄着一根木棍去观测水样了。
左老左手腕的骨头有些变形,这里有一个故事。1995年7月的一天,左老在骑骆驼过一个沙梁时,骆驼突然惊了,把他重重地从背上掀了下来,一时间,他动弹不得。等大家把他扶起来时,他嘴上说没事,可觉得左胳膊钻心地疼,等坚持完一天的工作回到营地时,胳膊已肿起老高。别人劝他回城里好好看一下,他却坚持不让,那些日子,他几乎每晚都疼得睡不着觉。半个月后,左老回到城里治疗,可由于骨头错位时间太长,已无法还上。就这样,勤奋忘我的工作在他的左臂上留下了这道永远也消不去的伤痕,直到今天,每逢阴雨天,还隐隐作痛。
正是凭着这股精神,仅年,左凤章亲自带领试验站的工人完成沙丘区人工造林1500亩,树木成活率高达96.55%,建立了多种模式的防风固沙林。
离休后的这些年,左老仍然住在一套没经任何装修的房子里,屋里的地板革,有好几处开了大窟窿,而那张放着老式电视机的桌子,已有好几块漆掉了下来。老伴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够拥有一台小天鹅全自动洗衣机,可每次家里刚有点余钱,就被左老用到工作上去了。一直到2004年冬天,家里才添置了一台普通的洗衣机,按老伴自己的话说,叫告别了”双手”牌洗衣机的时代。每月领来工资,老伴总是把左老的钱一分不动地存起来,靠自己的工资来维持这个家的日常开销,而左老的钱,基本上都用在了邓马营湖试验站的开发与研究工作上,可即使这样,仍然不够。为了支持左老的工作,老伴吕清元常向别人借钱,被借的人很奇怪:老两口工资不低啊!面对旁人的疑惑和冷眼,吕清元老人不止一次地偷偷将眼泪埋在了心里,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大概只有她体会得最深。
在石羊河畔,无论绿洲沃野,还是沙海深处,左凤章的名字妇孺皆知,关于他的故事有口皆碑,特别是沙乡民勤,无论男女老幼,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左爷”。民勤人民对他们心中的“左爷”有着很深的感情,而左凤章对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老百姓,更是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离休以后,他每次来邓马营湖,都要到当地的农民家里走一走,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
民勤县南湖乡马莲井村农民马维民刚从湖区迁移过来时,家里生活特别困难。由于当地的水中盐碱成份含量很高,种上的籽瓜、小麦很难出苗,即便出来,一浇水,盐碱一上来,这些苗苗立马就会死去。1995年春,67岁的左凤章来到了他的家里,手把手地帮助他解决这一难题,那段时间,左老每天要在地里呆上十几个小时,晚上还要翻书查阅资料。最后,他终于用挖排碱沟法和深泡压盐法解决了这一难题。难题解决了,而左老却因疲劳过度导致昏迷不醒,整整在炕上躺了两天。
老乡盛居林刚开始种籽瓜,出芽率非常低,左老多次来到他家,仔细分析土壤中的水成份和盐碱含量,最终帮他解决了这一问题。而今的盛居林,日子越过越红火,家里每年的收入有十万元左右,不仅添上了摩托车、三轮子、四轮拖拉机,还买上了一辆小吉普车。若跟盛居林谈起左老,他的眼睛总会湿润,他常念叨:“打心眼里说,没有左爷,就没有我盛居林的今天!”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由于左凤章在离休后依然坚持勤奋忘我的工作,并做出了突出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他”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如今的左老,已经78岁了。面对这样一位视功名利禄如云烟,视水利事业如生命的古稀老人,任何溢美的词藻、华丽的桂冠都显得多余,因为在他人生新的历程中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继续呕心沥血、默默奉献、执着追求的精神,为自己心爱的事业不计名利、忘我工作的精神和始终坚持党的宗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已为我们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离休老干部、一名知识分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和无悔追求。
责编:朱晓乐
老有所为献计献策 心系治黄发挥余热
濮阳黄河河务局 谷长风
“彭楼至韩胡同河段的河势不稳定,应加紧着手考虑解决,但必须与对岸的沟通,协同治理,搞和谐河道……”。
“这几年的调水调沙河床普遍下切,河道工程根石走失严重,应该尽快采取措施补救……”。
“由于沿堤村庄太多,标准化堤防建设一旦在我市全面展开,迁占工作的难度将相当大,比其他地市要艰巨得多,应尽早做工作”。
“河道工程的坝型不合理,新修工程应该考虑采用新坝型,有些工程备石不足,个别还有空白坝,应抓紧补充”。
“工程面貌真是一年一个样,但和已完成的标准化堤防还有一定差距,……”。
这是5月24日濮阳河务局老干部座谈会上,老领导和老专家们发自肺腑的话语,句句朴实而真挚,使人深深地感受到老党员和老同志对治黄事业的深切关怀和对党的无限忠诚!
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濮阳河务局离退休老党员们积极响应,自觉参加机关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还利用闲暇时间义务劳动,为机关家属区服务;同时根据各自所长,组成治黄调研组,继续为奋斗一生的治黄事业献计献策、发挥余热。为使老领导和老专家真切感受治黄事业的新变化、新成就,5月21日、22日,濮阳河务局组织老干部老专家查看了所辖河道和堤防工程,并到开封和郑州参观已完工的标准化堤防。
座谈会上,濮阳河务局局长郭凤林向各位老领导和老党员通报了治黄发展的新形势以及近期濮阳治黄的新情况,对老同志一如既往关心治黄事业表示衷心感谢,希望广大老同志继续发挥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优势,贡献余热,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各项治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为促进濮阳治黄事业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责编:朱晓乐
陈长畅:老有所为其乐无穷
老有所为其乐无穷
1962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山大学哲学系任教,已在校工作、生活整整40年。96年退休后,继续返聘3年,为全校文科博士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全校文科硕士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与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的老师们一道,把由我牵头、学校立项正在进行的重点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的建设进行到底( 199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同时把自己指导的尚未毕业的硕士生带至毕业,不计报酬多寡,默默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站好最后一班岗。
在退休反聘期间,适逢1978年在神州大地轰轰烈烈展开的真理标准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0周年。在繁忙教学工作之余,撰写论文《启蒙与创举》(原载1998年《中山大学学报》第6期),先后参加省市社科院、社科联与《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分别召开的纪念《实践标准讨论》2O周年的座谈会,出席广东省委宣传部牵头,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委党校、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政府研究中心、省体改委、省高教厅、省社科院、省社科联等单位联合召开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研讨会。《启蒙与创举》一文又被选进广东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总结20年迈向新世纪》(中共广东省宣传部编,广东省经济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同时,还修改一篇25年前写的旧稿清样《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正确执行党的文艺方针》,作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5周年的纪念文章重新公开发表,载《哲学与时代》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出席 1997年在延安召开的《延安精神研讨会》。
1999年后,为了接触社会、了解民情,为西部大开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走出书斋,九进九出广西,参加广州市社科院赴广西的课题组,从事社会调研活动和帮助一些县镇作《经济和社会发展十或十五年规划》工作。市社科院课题组的专家学者们,
工作细致深入,“规划”做好一市又一县,使其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从中,我也学到不少在康乐园里学不到的新东西。例如,广州市社科院赴昭平课题组,为了做好《昭平县2001——20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获得更多的第
一手资料,便与当地党政干部和专家学者组成临江冲林区考察队,登山探秘。我也不顾年近古稀之年,同他们一道,翻山越岭,攀上千米巅峰,真是其乐无穷,越活越年轻。此次考察发现:再一次唤起人们爱护森林、造福人民的生态和环境意识;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广西台、贺州台先后作了实况报导,《广西日报》、《贺州日报》、《羊城晚报》和《中山大学校报》等媒体也分别作过各种形式的报导。我在这里再次发表的小作《原始森林行——登临江冲林区有感》(1——2首原载2001年12月 2 2日《羊城晚报》花地、1—8首载2002年 1月18日《中山大学校报》),便是此次活动的生动写照,也是“老有所
我校老干部何长胜同志老有所为产生良好影响
何长胜同志是我校厅级离休干部、校友总会副理事长、湖南省经济研究中心顾问。1984年离休后,何长胜同志继续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发挥光和热,是我校老干部中“老有所为”的典范。1985年何长胜老人接受校领导的重托开始主编湖南大学校史,接受任务后,他不顾年事已高,全身心投入,态度严谨,始终坚持“唯实”、“唯真”的原则,孜孜不倦,辛苦笔耕。1996年老伴病逝,他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寄托哀思。后本人又因前列腺炎两次动手术,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病魔坚持写作,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甚至连学校离退休处每年组织的旅游、参观等活动也从来没有参加过。为了广泛收集史料,他与同事们一道向各地校友会和校友们发出函件进行征集,前往北京、南京、武汉三地访问校友,走访了湖南大学地下党领导人丁务琼、老校友袁任远、易礼容、甘泗琪夫人李真、刘彬的姐姐刘英等,到第一、第二档案馆、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中南政法财经学院和湖南省政协文史办公室等有关单位查找资料。历时8年,何老与他的同事们 经过一段艰苦的资料收集之后,开始整理、编写。先后八易其稿,1996年9月长达326万千字《湖南大学校史》上册(1949年前)最后经校史审查委员会审定终于出版,其中由何老执笔的有50余万字。紧接着,他又开始《湖南大学校史》中册(1949年至1976年)的编写工作,2001年12月付印,何老负责了20万字。
在此期间,何老撰写的《湖南大学》、《岳麓风云》等著作和《回忆世纪社》、《湘江拦不住》、《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等回忆录也出版发行。何长胜同志所主编的《湖南大学校史》等,较好地记载了湖南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和教育思想以及近百年来湖南近代高等教育的变迁与经验教训,为他人留下珍贵的史料作借鉴,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我校老同志退而不休、老有所为树立了榜样。最近教育部离退休干部局以《离而不休编校史
留与他人作借鉴》为题,将何长胜老人的先进事迹收入了《为党旗增添新的光彩》一书,发至教育部各高校,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离退休处 邓金清)
退而不休,老有所为
记东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何万云教授
  何万云老先生今年已是85岁高龄的老人,对于耄耋老人来说无疑应该安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然而,何先生却总结出十六字座右铭“政策感召,挖掘潜能,老有可为,参政议政”。何先生说:“我是个闲不住的人,85岁的老人只证明自己仍有使用价值,老而不朽,余热生辉。”
退而不休,参政议政做贡献
  何万云先生1920年8月出生在辽宁省葫芦岛市。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学部农艺化学科。归国以后从1955年起在东北农学院(现为东北农业大学)任副教教,1978年升任教授,曾任多年系主任,后来又出任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会研究所所长。195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哈尔滨市政协委员(三、四、五、六、七届)、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五、六届),现为黑龙江省老委员联络会会员。在教书育人的几十年里,听他授课的大学生近万人,可以说何先生的学生桃李满天下。有些学生很有作为,原任黑龙江省副省长的王连铮都是他的学生。
  何先生退休二十年来,特别是近五年来做出的成绩有目共睹。而且每年都要向各有关组织汇报自己的工作。积极向政府议政献策,共22件。这些调查报告得到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领导的批示后,形成“红头文件”下发。2000年以来,共参加社会活动35次。何先生本着“贵在参与”精神,为“三下乡”编写《种、养、加可选择的致富信息》、《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调查、改造的建议》、《黑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的战略性思考》、《科学发展关于振兴老工业基地》研究会上的发言等,对省政府有关领导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何先生参加重要学术活动12项次。2003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发起的“瑞驰杯”“我为龙江献一策”有奖征文活动中,何先生获得二等奖,奖励电脑一台。何万云老先生多次接受新闻媒
体采访,日接受新华社记者李国红采访,主谈“水土流失与土壤保护问题”;接受黑龙江日报社记者王彦专访,并以“从田野里长出来的工业”为题,登在日《黑龙江日报》上。2004年初冬接受黑龙江省老区开发促进会陈治中的采访,以题为《岁老根弥壮
骄阳叶更荫》刊登在《开发研究与老区建设》2005年1期和《活力》2005年2期上。
  何万云老先生,近几年连续在省政协老委员联络会开展的“一个一”活动中被评为积极分子,多次受到表彰奖励。1998年被黑龙江省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授予“先进科学家”称号;1999年被评为东北农业大学老科协“优秀老年科技工作者”称号;2001年获民盟中央“先进个人”称号;、2004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十佳盟员”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日,何万云老先生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委会聘为特邀研究员,任期五年。
老而有为,动力从何而来
  何先生称:我的经历可以概括为杏坛半世纪,议政五十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荣誉也有坎坷,可以说尽节竭诚,曲终奏雅。何先生一直把议政献策、为国效力尽忠当成毕生的动力和职责。何先生自己也承认是一个生长在旧社会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朦胧的爱国者,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深深感到这次会议给全国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带来了希望。何先生认为这次会议使他摘掉了戴了几十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帽子,获得又一次政治解放,可以堂堂正正地称自己是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从此可以不再担心挨“整”了。尤其不能忘记,当了22年的副教授,从此升为教授,重新研究教学搞学问可以无所顾忌了。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理论和有关知识分子的政策,使他越想越高兴,越想心里越亮堂。
何先生把他后发动力,归结成科学家的五个素质: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作风正派、勇于攻坚、注意健康。他解释说:热爱祖国是开宗明义的第一条,我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我是爱国主义者,爱国主义的力量不可低估。北大教授季羡林讲得好:“就是把我烧成灰,每一粒灰都是爱国的”;韩国的哲学观也是:“身士不二,身长于斯,食于斯,吾爱吾国”,我是属于瞬间人群,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为国效力、尽忠是我的一条主要的动力线,这既是我的愿望又是我实践的永恒动力。何先生非常谦虚地说,我的才能和贡献都不高,但按托尔斯泰算式:一个人的价值=实际才能÷自我估计。我的自我估计低,所以还有存在价值。我任副教授20多年,有18年的支农经验,把积累的生产经验贡献出来,决不把它带到棺材里去。爱迪生说过:“我什么时候告老退休?在我出殡的前一天。”何先生的愿望是直到糊涂为止。
勤奋学习,锻炼身体不间断
  何先生虽然进入夕阳之年,但他仍然把“议政献策”作为他一生的重要职责,并以一颗爱国之心,无私地坚持为国家作贡献,取得令人羡慕的成绩。这与他不断勤奋学习坚持锻炼身体有直接的关系。何先生有两大爱好,一是每天练脑150分钟,二是每天练功100分钟。所谓练脑,就是指他看书、看报、写文章。因年老耳朵失聪,听力不佳,与人交谈必须戴上助听器。按照何先生的说法,要想学习,每天就得与书和报纸这些“哑巴”资料打交道。实际上何先生最爱学习,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幼年学过古文,在日本上学时又精通日文,不论谈话或写文章总是引经据典。特别是进入老年之后,更是从读书、看报、或者是收听电视、广播中了解党的方针政策,获得新的知识。在每一次政协老委员联络会组织的参观、视察活动中,何先生手中总是拿着一个笔记本记下参观中讲解员的解说词,顺便还要一些文字材料,作为调查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何先生说过:因为我总想干点事,经常动脑,所以我不糊涂。
  何先生生活非常有规律,人到老年之后,每天早起早睡。他的理念时,活动,活动,要想活,就得动。因此,何先生每天坚持练习自编体操——三浴功100分钟,散步50分钟,已经坚持42年。偶尔也打麻将、玩桥牌。既健身,又健脑,快乐无穷。每天中午按时午睡,晚间不熬夜。由于坚持锻炼,身体健康,所以精力充沛,并能参加各种活动。 何先生感言:邓小平的丰功伟绩永远难忘,邓小平的理论光芒四射,得以贯彻始终;综合国力,如日中天;人民生活,大为改善;知识分子晚年生活,天从人愿。所有这一切无限美满幸福生活,说真的,我真想再活“五百年”
(张邦燮编撰和转载)
此条目发表在
分类目录。将加入收藏夹。
2012 年二月 &(7)
2011 年九月 &(1)
2011 年五月 &(1)
2009 年十一月 &(10)
2009 年十月 &(17)
2009 年八月 &(3)
2009 年七月 &(16)
2009 年六月 &(22)
2009 年五月 &(15)
2009 年四月 &(41)
2009 年三月 &(219)
2009 年二月 &(141)
2009 年一月 &(176)
2008 年十二月 &(217)
2008 年十一月 &(175)
2008 年十月 &(218)
2008 年九月 &(197)
2008 年八月 &(201)
2008 年七月 &(217)
2008 年六月 &(202)
2008 年五月 &(217)
2008 年四月 &(204)
2008 年三月 &(205)
2008 年二月 &(160)
2008 年一月 &(192)
2007 年十二月 &(405)
2007 年十一月 &(410)
2007 年十月 &(431)
2007 年九月 &(407)
2007 年八月 &(416)
2007 年七月 &(440)
2007 年六月 &(401)
2007 年五月 &(421)
2007 年四月 &(369)
2007 年三月 &(386)
2007 年二月 &(281)
2007 年一月 &(197)
2006 年十二月 &(299)
2006 年十一月 &(2)
2006 年十月 &(254)
2006 年九月 &(436)
2006 年八月 &(431)
2006 年七月 &(377)
2006 年六月 &(469)
2006 年五月 &(456)
2006 年四月 &(433)
2006 年三月 &(476)
2006 年二月 &(6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敢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