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意思简单的几个字来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生旦净末丑是什么意思?请解释。_百度知道
生旦净末丑是什么意思?请解释。
提问者采纳
每一样都很擅长,末的位置非常重要、娃娃生等几个门类,就不理解了,武生霸王成了主要的形式,演中老年男性,在表演当中,再下一场打。武戏中有武旦和刀马旦,在标示京剧行当的时候,之所以如此、丑五种行当(包括“贴旦”在内),而不是前一场唱,从金少山开始。如果不解释清楚,而尚小云实际是身兼数行,但唐僧又不能戴胡子、旦、关肃霜也应算是花衫演员,很多人对于末行为什么与生行合并京剧的行当分为生。尚小云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唱,取消了末行,花旦念占较大比重、末。关于末行的情况,周瑜33岁,有武生霸王和花脸霸王的区别,后来、旦,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给大家介绍一下、程砚秋都属于青衣。 比较为难的是唐僧这个人物,其中包括老生,后来才把生行和末行合并。旦行中分为花旦,而周瑜雄姿英发、武生、净、旦,一个角色由什么行当演员应工是由角色的性格特点决定的。因为在元杂剧里、《戏典》),穷生等。 总体上京剧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即使在京剧已经成熟甚至繁荣的时期,武小生,叫做“花衫”,或是论述文章,各个行当各有其相应的角色,也是唱念做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刀马旦,末也是一种重要的行当。但在初期,老生也不合适;娃娃生,演青年男性,刘秀荣、丑五大类、念,汉剧行当中的末行,按年龄来说应该是小生,诸葛亮27岁(二手资料;在明清传奇里、小生、青衣和老旦。除去红生和勾脸(即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外、红生,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赤壁之战时,京剧的行当仍分为生,我们在谈到生行中的老生分类时再给大家介绍、武旦以打为主、做打并重,自从杨小楼和梅兰芳演了霸王别姬以后,未经考证),应该顺便把生和末的关系,这是一个单独的行当、丑四大类。一般来说、净,每一个行当还都可以细分,花脸霸王又多起来了,演武戏中的男性;小生,翎子生,很多剧本结集(叫作《戏考》。所以我们在讲京剧生行的时候,但他性格上又极为老成;武生。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而实际上周瑜比诸葛亮的年龄大,演小男孩。还有霸王项羽,下一场念,一般来说,梅兰芳,就延续了这个传统,除尚小云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如生分为老生。如三国戏中诸葛亮是老生,因此唐僧多是老旦应工,而唐僧的性格上也的确有点像老旦,在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是因为诸葛亮的性格老成持重。四大名旦当中,有时是武丑应工,最开始的时候是花脸霸王,也还是划分为生,荀慧生属于花旦、净,周瑜是小生。小生中又可分为扇子生,其次才是年龄,青衣以唱为主、末,内行术语叫作“俊扮”的,由此可见,但也有时候会发生错位。孙悟空有时是武生应工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女性 花旦 刀马旦 老旦 青衣 净:年纪较大男性 丑:花脸 末:男性 小生 老生 武生 旦
生旦净末丑,名从何来,很多研究戏曲的人已经靠猜了。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生、旦、净、丑”是用“反喻”取名的。这其实是个很老的传说,早在杂剧、传奇(古代戏曲的不同形式)流行的时代就有了。明代才子祝枝山就很不以为然,他认为把生旦净丑说成是反话,或者假托是唐庄宗取的名,很没有意思,这只不过是大家的通俗叫法,有什么大道理可谈。真是大才子,一句顶别人的一千句。 由此而看,生,就是指男人,要不然怎么会有先生、后生、儒生以及张生、李生等等叫法。旦,解释起来复杂点,戏剧史家周贻白认为,“旦”字是由“姐”字演变而来。顺序是先有“姐”,接着“姐”被人们讹为“妲”(宋代杂剧中有《老孤遣妲》、《双卖妲》等剧,“妲”就是“姐”),再由“妲”简笔为“旦”(金代、元代的剧本中有《旦判孤》、《酸孤旦》,以前的《老孤遣妲》也成了《老孤遣旦》)。“姐”历来是对女性的称谓,这一点在天津可以得到实证。既然“旦”源自“姐”,那么“旦角”专演女性也就很好理解了。净,元人柯丹丘认为“净”是“靓”之讹。他说,净要用脸谱,粉白黛绿的,真是靓装。靓就叫开了,后来不知道怎么就讹变为净了。丑, 不用解释,无非是相对于“俊”来说的。“丑角”扮演的人物虽不全是坏人,但大都须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其形象毕竟是丑的。有人可能觉得这种解释太简单、普通了,如硬要去考证其中的奥秘,定能找到新说法。 现在的京剧角色也分为“生、旦、净、丑”,不过每一项又有很多分类。在此,就不一个一个扒拉了。 明代的戏曲编剧李渔很穷(话又说回来,又有哪一个戏曲编剧不穷呢),有一次他去一个富亲戚那里借钱,亲戚只是一个劲儿地敬茶,并不提钱字。李渔也不提,喝完茶,坐船就走了。富亲戚暗笑。不多时间有人送来一个小包,里面有丑角勾脸用的白粉和一支笔。富亲戚看后,马上备了一份钱追着送给李渔。李渔见到银子,笑笑放下笔,一部以富亲戚为主角的丑角戏已经写成一半了。 ================ 京剧,又名京戏、国剧。初产生于1970年左右,距今150历史。最初的京剧并没有固定的唱腔和流派,参杂了徽班、昆曲、吹腔和四平调等,经历了变更与摸索,最终有了自己的风格,也就是——京剧。 这些都是酷爱京剧的外公告诉我的,说起京剧的历史,他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引经据典,上至宗派渊源下至唱腔门人,他都能详细道来。说实话,我是不甚喜爱京剧的,若真要扯上什么喜好的关系,无非也就是对京剧的脸谱和服装以及动作感些兴趣。 第一部看得最全的京剧片段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扮演的贵妃醉酒一场。贵妇面泛红润,眼波流转,亦嗔亦喜,以及那一后下身喝酒的姿态都让我深深折服与陶醉。小快板一敲响,嗒嗒嗒嗒嗒……咚咚呛,停顿。外公开始片场解说:以前的女角都是男的扮演,唱戏是最被人看不起的行当了。都说戏子戏子,那可是遭人唾弃的呀。真是封建。我不屑一顾。好!台上贵妃一个亮相,台下外公一个叫彩。 京剧的唱词我虽不大听得懂,但脸谱和服装还是略知一二。京剧中脸谱是关键一步,人物性格与身份往往在唱词尚未脱口时,可以从脸谱中看出。如关公的红脸、项羽的白脸、张飞的黑脸,曹操粉白脸细眉长目,晃盖是黄老三块瓦脸,等等,这都是最基本的区分了。 京剧里一整套的扮头都很复杂。单是服装来说吧,就分为六大类:长袍类、短衣类、铠甲类、盔帽类、靴鞋类和附属类。长袍类大都是官员穿着,长袍及脚背,带水袖,宽松的腰带。这类长袍的花纹一般是散龙图案,最好记的就是《秦香莲》中包公的长袍了,黑底上布金色散龙,大气庄重。短衣类则一般分为酒保、小厮服,媒婆或是年轻女子穿的彩旦褂子,还有就是紧身服,亦称夜行衣。水浒中的石秀就是这样一身“快衣快裤”的打扮。铠甲类很好理解,也就是战服。衣服后有一个硬靠,插上五彩战旗,转动起来煞是好看。典型的当数《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扮相了。盔帽类如其名,也就是人物的顶戴,皇帝的龙冠、皇后的凤冠,书生的文生巾,官员的乌纱帽。京剧里冠也是代表了一个人物的身份,常说摘掉你的乌纱帽也就是罢了你的官职的意思了。鞋靴分为厚底官靴和便靴,官期货大都底为白色,求的是与官服的和谐。便靴中分为女性穿着和男性穿着,亦有不同。最后一个附属类,里面包含了水袖、腰带、饭单等行头。水袖最常用于表达人物的情绪了,喜悦时甩袖绕圈,愤怒时拂袖而去,无一不活灵活现。 京剧里角色众多,细细分来,大致有:老生、小生、武生、青衣、花旦、刀马旦、架子、文丑、彩旦等。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唱腔和神态,细至一个手指的摆弄,大到服装行头无一不能出错。这般讲究的表演形式,怕是世界上只在中国才有。 戏曲是中国的国粹,除了京剧外,还有昆曲、豫剧、黄梅戏、高甲戏、河南梆子、淮剧,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京剧作为传统戏曲里的一大戏种,还将继续繁衍发扬下去。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戏曲。
生:男性 小生 老生 武生 旦:女性 花旦 刀马旦 老旦 青衣 净:花脸 末:年纪较大男性 丑:丑角 文丑 武丑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本页位置 >
周一良:我所了解的陈寅恪先生
  作者:周一良
  我认识、了解的陈寅恪先生,可以用这样十二个字来概括:儒生思想、诗人气质、史家学术。
  先谈儒生思想。我觉得陈先生的文化主流是儒家思想。听说当初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有三位名教授,一位是冯友兰先生,一位
是汤用彤先生,一位是陈寅恪先生,当时就有儒、释、道三种说法。冯先生是大胡子,人称“冯老道”,代表道教;汤先生是研究佛学的,是代表释教的;陈先生就是儒生,代表儒教,故时人用儒、释、道三字来代表这三位教授。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想还是用陈先生自己的话来说,他的思想是介于湘乡南皮之间。湘乡指曾国藩,曾国藩的思想主要是什么呢?就是孔孟之道,是儒家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曾作过《讨粤匪檄》,檄文的主要内容就是讲中国的名教,讲孔孟之道,讲弘扬儒教;说太平天国要破坏中国的名教,破坏中国的孔孟之道,要搞耶稣,搞西方的那一套东西。所以曾国藩的思想的核心及他一生的行为、言论的表现都可以说是典型的儒家。而陈先生说他的思想介于湘乡南皮之间,可见他对曾国藩的敬仰。南皮指张之洞,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也是陈先生钦佩之人。当然,介于湘乡南皮之间的说法是比较早期的说法,是上世纪30年代的说法,到了60年代陈先生晚年是否依然如此呢?我觉得是没有根本的改变的。关于此点,吴雨僧先生在他的日记中也曾经提到过,说寅恪的思想没有改变,还是跟他开初想的一样。
  陈寅恪先生在审查冯友兰教授哲学史的报告中,又说思想出入于“咸丰同治之际”,为什么陈先生不说“同治光绪之际”或“光(绪)宣(统)之际”,而说“咸丰同治之际”呢?至今我对此也不能很好地解释。我只有想,曾国藩是死在同治十一年(1872),是否陈先生所说的“咸丰同治之际”是与“湘乡南皮之间”相呼应,以推崇曾国藩呢?陈寅恪先生的思想,是以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这一点,我还想通过一些日常生活小事来加以说明。他在给王观堂的挽诗中已经讲了关于儒家传统文化。有一位当时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讲过这么一件小事:王静安先生遗体入殓时,清华一些老师与学生都去了,对王先生遗体三鞠躬以敬礼。不久,陈寅恪先生来了,他穿着袍子、马褂,跪在地下叩头,并是三叩头,一些学生见陈先生行跪拜礼,也跟着行跪拜礼。实际情况我不大知道,我们至少可以知道陈先生在王静安先生入殓时行的是跪拜礼,这个就是封建文化、封建传统的很典型的一个表现。陈先生不行洋礼三鞠躬,而行传统跪拜礼。
  还有一个例子,我也是听别人说的。说陈先生在国学研究院时,有一些陈先生的学生到上海陈先生家中去谒见散原老人,散原老人与这帮学生谈话,散原老人坐着,这帮学生也坐着,而陈先生是站在旁边的,并坚持到谈话完毕。这说明什么?这是过去时代很严格的旧式家庭的礼教,指导这种礼教行为的是什么思想呢?当然是儒家思想,是孔孟之道。
  还有一个例子。今年暑假,天气太热,我看新近出版的《郑孝胥日记》。《郑孝胥日记》共五本,两千多页,我用五十天的时间翻了一遍。郑孝胥死于l938年,散原老人是“七七事变”后,拒绝服药、进食,在忧愤之中过世的,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当时做汉奸的郑孝胥与散原老人是老朋友。郑孝胥在东北与另一位叫陈曾寿的老朋友谈到散原的去世,非常悲哀。他居然也悲哀!他不知道自己与散原实际上是完全对立的两个立场。l937年下半年,郑孝胥在日记中写道:听说散原去世了,在他身边有一个儿子,就是在清华做教习(他不用教授)的那个儿子。他说,这个儿子既不给散原开吊,自己也不服丧,言外之意,似乎这个儿子是离经叛道的。1937年冬,郑孝胥从东北跑到北京来,在某一天日记中,他写道:到散原家吊唁,见到陈隆恪及陈登恪。郑孝胥在东北听到的谣言,说陈寅恪先生不为父亲开吊、不穿丧服。我想是因为当时北平已经沦陷,陈先生才不愿意开吊,但是郑孝胥日记中说陈先生不服丧,是胡说八道。因为就是1937年11月份陈先生全家到南方途经天津时,我曾亲见陈先生穿着布袍子,即传统孝子的衣服,陈师母头上还戴着白花。所以说,散原老人去世后,传说陈寅恪先生不开吊是有可能,是因为陈先生不愿在沦陷区开吊、办丧事,但是说他不服丧,是郑孝胥的传闻之误,也可能是他的偏见。从这个例子来看,陈先生遵守、维持传统礼俗,也就是尊重传统文化。
  接着前面“湘乡南皮之间”说,南皮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要是讲船坚炮利,指西方的声光电化,而陈先生对西方之学的认识,比张之洞要高得多。关于此点,我们从陈先生留学时期与吴宓的谈话(据《吴宓日记》)中看出,如陈先生对照中、西方哲学,认为西方哲学比东方哲学高明,更有思辨性,所以,陈先生对西方的文史之学有很深刻的认识。陈先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现在什么方面呢?当然,不表现在船坚炮利。陈先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表现在学术自由。陈先生送北大学生的诗,季羡林先生已引其一(“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其二是这样说的,“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说天生我这么一位狷介的儒生,我念书不是为别人,是为了我自己,我根据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研究。然后又对北大学生讲,“平生所学宁堪赠”,我平生所学没有什么值得告诉你们的,最后一句,“独此区区是秘方”,意思是只有这区区的一点是我的秘方。秘方是什么呢?就是“读书不肯为人忙”,就是强调读书一定要独立,独立思考,并有独立之思想,不为别人希望的某种实用主义左右而读书。对学术自由,陈先生是一直坚持下来的,直到解放后写《柳如是别传》,我觉得这一点是陈先生受西方学术思想影响的一个方面。
  还有一点,就是蔡鸿生教授《“颂红妆”颂》中谈到的“颂红妆”。陈先生所谓的“颂红妆”,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西方男女平等、民主自由之思想,当然,他的思想比西方民主自由还更深一步,对红妆的理解,对红妆的同情,对红妆的歌颂,他的思想基础,还是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如果没有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完全是儒家的东西,如孔孟之道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那就是另外一种想法。所以说,陈先生的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三纲”“六纪”是他信奉的东西,同时,也有“西学为用”,他的“西学为用”表现在学术自由,表现在“颂红妆”等许多方面。这看来似乎很矛盾,实际上恐怕并不矛盾。因为人的思想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在转变时期,有这方面的东西,也有那方面的东西,可以理解。
  第二讲陈先生的诗人气质。气质是什么东西,比较复杂,包括性情、感情、思想等。陈先生诗人气质是十分浓厚的。他作诗有各方面的因素与条件。首先是他的家世,散原老人是一位著名诗人,成就很突出。据说宣统年间(),有一个叫陈衍的福建诗人立了一个“诗人榜”,榜上没有第一名,实际上第二名就是第一名,这个第二名就是汉奸郑孝胥,第三名就是散原老人。可见当时公认散原老人的诗是很好的。陈先生的父亲是大诗人,陈先生的母亲俞夫人,也有诗集传世。他的舅舅俞明震,也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有名的诗人。所以,陈先生的家世是一个诗人的家世,他从小受到作诗的训练,受到了诗的熏陶,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我觉得陈先生的诗人气质还表现为多愁善感。这是老话了,诗人都多愁善感,陈先生也是这样的。善感,陈先生是一个有丰富感情的人,特别是《柳如是别传》中表现出感情非常丰富、非常深厚,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多愁呢,李坚先生讲陈先生诗中体现的悲观主义,讲得十分细致。陈先生确实有悲观主义,这与他后半生的经历有关:抗战时期避难来到南方,已经流离颠沛;后来香港沦陷,又流离颠沛;然后回北京。这几件事不能等量齐观,但都使他产生一种流离颠沛的感觉,因而出现害怕战争、躲避战争的想法,加上陈先生晚年眼病,经过三十年逐渐加深并最终失明,复又腿部受伤,卧床不起,这切身的折磨使他感到悲观,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陈先生的诗人气质,我想还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我的老师洪煨莲先生有一个口述自传,有英文本,听说香港也出了中文本。在自传中,他讲到,他在上世纪20年代“一战”期间到哈佛去,夏天,在哈佛校园中看见一个中国学生口诵中国诗歌,来回朗诵。这位学生的衬衣整个都露在裤子外边。大家都知道,从前西方穿衣服,衬衣后部因很长而应塞入裤子里面,露在外面是一种不礼貌、非常可笑的行为。洪先生看到这人有些奇怪,就问别人此人是谁,别人告诉他,这是哈佛大学很有名的一个学生,叫陈寅恪。从此记录可见陈先生是落拓不羁,有诗人气质的。
  由诗人气质我联想到陈先生很喜欢对联。他常以对联这一形式来开玩笑。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学生聚会,他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南海圣人再传弟子”,意思是康南海(康有为)是梁启超的老师,而这帮学生为梁启超的学生,所以这帮学生也就成为了南海圣人的再传弟子,下联是“大清天子同学门人”,意思是王国维先生是南书房行走,在某种意义上是宣统的师傅,你们呢,就是宣统的师傅的弟子,与大清天子是同学啦!可见,陈寅恪先生对联语很感兴趣,而且有一挥而就的才能。
  大家都知道,陈先生出过中文题,一题目为“孙行者”,据说考试时,有学生对为“胡适之”,这个学生就是北大中文系教授周祖谟先生。我问过周祖谟先生,他说确实如此,不过后来与胡适先生见面时,不敢把这件事告诉他。除此事外,那一年研究生的中文考试卷中也有一个对联:“墨西哥”,据说也没有人对出来,这是听北大西语系英语教授赵萝蕤先生说的。赵先生那年从燕京大学毕业,考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这是在纪念吴宓先生的会上听说的。由此想到,季羡林先生去韩国后回来说,韩国的人也很喜欢写对联,好像吃饭时以写对联来唱和,作为一种游戏。对联不仅仅是简单的几个字,还可以了解平仄。对联要对得好很不容易。我们北京大学有一位现已过世的王瑶教授,为纪念他出了一本纪念文集。文集中有很多很好的文章,很感人的文章,是王先生的学生写的。文章后附有一些对联,但与感情丰富、文采飞扬的纪念文章,极不相称。对联甚不工整,甚至不像对联,说明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古典文学的训练方面还有待改进。我觉得,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人,如果不能写一点诗,不能够写几句古文的话,恐怕不是很完美的,这正如研究京剧的人应会唱几段一样。
  第三点我想谈的就是陈先生的史家学术。陈先生的学术是很广泛的,博大精深,但归根到底是史家,即陈先生的研究重点在历史。虽然陈先生精通多种语言,研究佛经,又受德国兰克学派的影响,对中国古典文献也非常熟悉。总而言之,他具备了各方面的条件来研究历史。陈先生的历史之学归根到底得益于什么?陈先生脑子非常灵敏、敏锐,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可以看到。怎样分析陈先生研究历史看得这样透彻、分析得这样精深呢?我觉得与辩证法有关系。就是说,陈先生的思想含有辩证因素,即对立统一思想、有矛盾有斗争的思想、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思想。在许多混混沌沌之中,他能很快找出重点,能因小见大,而这些思想、方法与辩证法有关。比如说,他讲唐朝的政治,把中央的政治与少数民族的情况联系起来,把看起来没有关系的东西联在一起,陈先生的论文很多属于这一类。我们从中看不到的关系、因果和联系,陈先生却能发现。又如,讲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陈先生从这篇文学作品联想到魏晋时期堡坞的情况。还有,讲唐朝制度的来源,陈先生能找出众多来源中的重点,加以分析。再如,对曹魏宫中事无涧神事,陈先生认为无涧神就是阿鼻Avici,即阎王爷的地狱,并由无涧神考察到曹魏时期可能已有佛教在社会上层流传。又如,陈先生考证武惠妃的卒年,究竟是在当年年底,还是在次年年初,与当时政治无甚关系。但陈先生的考证,是为了考证杨贵妃入宫,杨贵妃是什么时候入宫的。而考证杨贵妃入宫的时间,是为了考证杨贵妃什么时候嫁给寿王,是否合卺。而杨贵妃与寿王是否合卺(是否以处女之身入宫),与李唐皇室不讲礼法、具有胡族之风的事实是相连的,这才是陈先生所要说明的问题。
  我所讲的陈先生的史家学术,都是在陈先生解放以前著作中所见到的。从《柳如是别传》就更进一步看到陈先生写书时的确非常投入,设身处地,把自己搁在钱谦益与柳如是当时的环境之中。对钱谦益、柳如是两人该肯定的地方肯定,该否定的地方否定,富于理解与同情。这部书与陈先生过去的著作有很大的不同,里面有很多地方表现了他自己的思想感情,如用偈语、律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把自己与历史人物浑然融为一体。这种做法,是陈先生史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摘自《书生本色》,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34.00元)
一周图片排行榜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该文档不支持在线预览
资料类别:&&/
所属版本:&&通用
所属地区:&&全国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08 次
资料类型:&&期中/期末
上传人:&&AUvz****@
文档大小:3.99M &&&& 所需点数:2点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2&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其他相关资源
资料ID:1033619
17:49:41下载22次153KB
资料ID:1033618
17:49:41下载7次130KB
资料ID:1033617
17:49:40下载5次87KB
资料ID:1033616
17:49:39下载8次133KB
网校通请直接输入用户名密码登录。
个人用户请用邮箱登录。
*邮箱地址:
将做为“个人用户”登录本网站时的“用户名”
<font color="#~16个字符,包括字母、数字、特殊符号,区分大小写
*确认密码:
电话号码:
加载中……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原创、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第一时间改正。解释词语的方法
同学们,在复习阶段,我们对解释词语关注得较少,周一老师会给大家做以强调。现简单地把解释词语的方法,再带领同学们复习一下:
1、分词法。
简单的说,就是把词语分成字来解释,然后连在一起说。
例如:勘——勘探,测——测量,“勘探”的意思就是“勘探和测量”。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注意:要把连在一起的句子整理通顺,必须得是一句完整通顺的话。
2、近义词替换法
& 即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同义词来代替。
如:不畏——不怕;一瞬间——一刹那。
3、反义否定法
& 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如:模糊——不清楚;崎岖——不平坦。
即用具体、形象的比喻说法来解释词语。
例如:车水马龙——车子像流水,马好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连续不断,非常热闹。
碧空如洗:青蓝色的天空像洗过一样的明净,形容天空很晴朗。
注意:用这种方法来解释词语,不能只解释表面的意思,关键是要说出它深层的意思,就是“形容……”,形容什么。
5、结合生活实际
当遇到一个词,自己理解意思,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时,就可以想自己在什么情况下用过这个词,或者什么情况符合这个词的状态。
例如:“凝视”,不知道如何解释时,就想自己怎样做是凝视?当时在干什么?就可以慢慢推断出,“凝视”就是聚精会神地看。
6、展开想象
&  如“花团锦簇”一词,可引导学生想象春天到了,各种颜色的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情景来体会词义。
7、抓关键词
&  一个词语中,常常有一、两个关键性的或疑难的字,只要理解好这一两个字的意思,整个词语就不难理解了。例如:“热泪盈眶”,较难理解的是“盈”字,从字典上查出“盈”是“充满”的意思,就可以知道“热泪盈眶”的意思是“激动得泪水充满了眼眶”。
以下是本册书中出现的比较难理解的词语,老师把它们的解释整理在下面。大家不用死记硬背,了解一下就可以。最好能用上面的方法,来检查一下自己是否理解这些词语。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啼啭:鸟婉转地叫。
静谧:安宁而平静。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寒暄:风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
行色匆匆:匆忙赶路的神态。
蜿蜒:形容山脉、河流、道路弯弯曲曲地延伸。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心意,想要怎样就怎样。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形式。
年过花甲:年龄超过了60岁。
阻挠:阻止或暗中破坏使不能发展或成功。
要挟: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和条件,
周密:周到而细密。
竣工:完工。
藐视:轻视、小看。
真挚:真诚恳切。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
沮丧:灰心失望。
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
碧空如洗:青蓝色的天空像洗过一样的明净,形容天空很晴朗。
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立地顶天:也作“顶天立地”,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蹒跚学步:学走路时摇摆不稳的样子。
强悍:强壮勇猛。
阳关道:有光明前途的道路。
艳阳天:明媚的春天。
面不改色:不改变脸色;形容临危不惧,从容自若。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若无其事:好象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镇静。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抵御:抵挡、抵抗。
负荆请罪: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迟延:耽搁,拖延。
疑惑:心里不明白。
虚实:虚和实,指内部情况。
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平生气力:全身的力气。
石窍:石头边隙。
石碣:石碑。
喜不自胜:高兴得自己不能控制。形容非常高兴。
造化:福气。
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
抓耳挠腮: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计可施的样子。
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
勋鉴:有功德之人看。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夜以继日:形容日夜不停。
旮旯(g&#257;l&):方言,指狭小偏僻的地方。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操纵自如:技术熟练灵活,得心应手。
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张,没有条理。
熟视无睹:对客观事物不关心,虽然经常看见,却跟没看见一样。
驯服:使顺服。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彬彬有礼:形容举止文雅。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天穹:天空。
妙不可言:美妙得无法用语言形容。
含情脉脉:眼神传达或内心怀着情意。
粗犷:豪放、豪壮。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弥漫:充满;布满。
收敛:减弱或消失。
无边无涯:没有边际。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抱怨:埋怨。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随不好的结果。
魁梧:身体强壮高大。
忧虑:忧愁担心。
募捐:广泛征集捐款或物品。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簇拥:很多人紧紧围着。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一声不吭: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释下列打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