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一二单元政治必修四知识框架图图

文化生活知识框架图(第一单元) 相关说明性文字来自网络收集,欢迎下载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文化生活知识框架图(第一单元)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文化生活》知识结构图表
文化对个人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
三、文化的形式
意识形态部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非意识形态部分(科技、教育、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
四、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_______)
(促进或阻碍)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文化对个人的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塑造人生(三个方面)
二、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所创造、是人所特有。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是个人的一种素养:
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要靠后天的生活、实践和受教育才能形成。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所以文化素养总要通过一定的言行活动和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
2(汉字、史书典藉)
&&&&&&&&&&&&&&&&&&&&&&&&&&&&&&&&&&&
②关系:
5、中华文化的力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吴胜高中政治工作室
当前位置:&&
文化生活知识框架图(第一单元)
上传: 钟太剑 &&&&更新时间: 15:27:50
& 文化生活知识框架图(第一单元) 符号说明:A--记忆;B--理解;C--运用。 & &
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含义(&转化为物质力量&)B表现(&不仅表现&而且表现&)C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所起的作用不同C
文化影响人的来源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B
文化影响人的基本特点、对我们的要求B
文化的外延
文化的内涵
文化形式(如文学、艺术等)丰富多彩A
文化活动(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A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A文化形态(有古今地域之别)A
文化特色(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文化生活各有特色)B
文化性质(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A
文化的定义和组成部分A文化素养非天生,而是在教育和实践中形成B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特有&二字)B
精神文化与物质载体的关系(通过物质载体透视精神文化)B
文化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文化赏析的意义)B
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A
优秀文化如何增强人的精神力量B
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先进文化给人无穷精神力量A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C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和要求A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综合国力竞争
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A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C
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C
科技、人才、教育推动经济发展C
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越来越突出C
(国内)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增强参政意识和能力,推动民主和法制的发展C
(国际)文化渗透加剧,反对文化霸权主义C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C
中国在文化发展的国际竞争中应如何应对C
综合探究:文化竞争力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竞争力倍受关注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是维护自身文化安全的精神武器。
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对人们的影& 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重点)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B.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3)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重点)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重点)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重点) (1) 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 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重点)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5、优秀文化塑造人生(重点)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 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 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6、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典型高考题 1(2011高考福建卷26)一切 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须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可见,优秀的文化 A.彰显时代的精神,创造时代的未来& &&B.反映时代的潮流,决定时代的走向&& C.源于时代的实践,引导时代的发展&&& D.源于时代的智慧,推动时代的前 【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优秀文化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小、中等、较大。 【解题思路】题干信息&必须既反映&&又引领&&,必须在&&获得艺术的伟大&,这说明优秀文化来自于人民的实践,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C符合题意;A优秀的文化要彰显时代的精神,反映时代的潮流,但并不能创造时代的未来,更不能决定时代的走向,A、B错误;文化源自于实践,而不是时代的智慧,D错误。 2(2011高考江苏卷20)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我们 ①文化与经济、政政是相 互交融的&&& &&②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 了矛盾斗争 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 ④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解题思路】题干信息&通过输出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目的&,体现①、③;世界多极化反映的是多个政治力量相互角逐,②、④观点正确,但明显与题意不符。 3(2011高考山东卷21)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应当 A.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D.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缔落后文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建设的知识点。解答本题要紧紧围绕文化建设的字眼,A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说法片面,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一个方面;C说法偏颇; D说法不合题意。本题答案选A。 4(2011高考浙江卷31)&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理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日本人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面对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类现象表明 A.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 B.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 C.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 D.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 【答案】D 【解析】分析背景材料应注意到两点:一是中间一个分号,前后两层意思应该是并列的;二是最佳答案的选取应该同时能合理解释&竖大拇指&和&吃面条&两层意思。根据排除法,AB容易排除,C为干扰项,但这一说法有偏颇之处,因为日本人和韩国人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相同的,这点和A观点类似,故D为最佳答案。 5(2011高考山东卷29)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 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6)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7分) 【答案】(6)①对汉阳铁厂原址的保护性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创始了特定的文化环境;②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使爱国主义有了新的物质载体;③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6)设问在知识上限定了&文化的特点及影响&但是具体分析对象是为什么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就是让我们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材料,不要光写理论,不结合实际。 5(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 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 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 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10分)
考点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2011高考北京卷40)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门发布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3)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9分) & 文化生活知识框架图(第二单元) 符号说明:A--记忆;B--理解;C--运用。 & &
文化多样性
文化继承性
继承和发展
文化创新的途径
文化多样性的集中表现
&文化传播的含义A&文化传播的途径(三个重要途径+其它)A
&文化传播的媒介:传媒的含义和发展阶段;现代大众传媒的产生(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形式(五种)、作用(功能+地位)A
传统文化的含义A&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四个方面)B
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保留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又因时而变)B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B
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以及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C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含义、辩证关系、要求)C
&社会、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思想运动如何影响文化发展B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功能、特点B
文化发展的实质A&&&&&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B
文化创新的作用(总的来说,具体来讲)B
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A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掌握P52最后两段)C
文化创新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既植根于传统文化,又体现时代精神)C
文化创新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博采众长、和而不同、以我为主)C
文化创新中要反对的错误倾向B如何再造中华文化新辉煌C
文化多样性的含义、表现A
世界文化的共性与个性(为什么具有共性和个性;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的魅力所在(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繁荣的前提)B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B&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B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B
&文化交流对中国和世界的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A
&对文化传播的正确态度(热情欢迎、主动推动)A
民族节日:蕴涵民族文化因素、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B
文化遗产的含义、地位与作用、保护B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教育和学习方式的改进,对文化传承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建立&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爆炸&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建立&学习型社会&,其目的就是通过学习使每个人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的表现): (1) 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足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重点)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重点)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重点)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6、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重点)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7、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或尊重文化多样性)?(4、5、6组合) 8、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那么何为文化传播?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9、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2)人口迁徙。(3)教育。 10、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1、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文化的继承性 (1)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 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重点) (1)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2) 传统文化既有相对稳定性。(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重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重点)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重点)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重点)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意义: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途径(重点)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①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过程。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②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③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6、创新与借鉴、融合 ①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全面认识文化交流与合作 1.原因:&& (1)今天的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同时文化具有多样性,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可以使各国文化相互学习、借鉴,所以,我国必须大力发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2)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不仅有利于加深世界各国对我国文化的了解,弘扬中华文化,同时也可以学习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使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3)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政治经济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构建和谐世界。 2.措施:(1) 我们要通过经济交往,教育、人才交流等途径,运用大众传媒等手段,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2)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既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也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3)文化交流要做到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反对拒绝任何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和一味推崇外来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全面认识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含义(略) 2.传统文化的特征:(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因时而变;第二,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作用: &&&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于,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2)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下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要在实践基础上,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全面认识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作用。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③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④文化创新也是一个民族永保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2.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过程。&&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文化发展内容、形式、手段的创新,创作优秀的文化作品。 ⑤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要克服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各种错误倾向,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考点: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文化的交流 1(2011高考北京卷25)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这表明 A.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 B.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利于文化发展 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D.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的知识。A说法不符合题意,该材料并没有讲文化的 竞争;B说法符合题意,中外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发展;C说法错误,民族文化的融合不能说是文化发展的关键;D说法与题目无关。本题答案选B。 2(2011高考天津卷5)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 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传统文化 的美德。A说法绝对,不选;传统与现代毕竟还有一定的距离和差距;B说法错误,具体内涵不能说亘古不变;C说法正确,体现了传统道德对我们的今天价值选择 的影响;D说法不合题意。本题答案选C。 3(2011高考安徽卷8)中国既是茶的故乡,又是茶文化的发 源地。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 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4(2011高考江苏卷21)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②&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A. ①&②&&&&&&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6(2011高考山东卷20)&好客山东贺年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节目消费。& 关于图7&好客山东贺年会&四大理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以齐鲁吉祥民俗文化为内涵
以贺年活动为主题
以&会&为主要组织形式
以元旦、春节和元宵节三大节点为支撑
& &&&&&&&&&&&&&&&&&&&&&&&& & & & & 图7 ①民族 节目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 ②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贺年活动是 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④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点。①说法正确,民族节 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说法正确;②说法错误,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说法符合题意;④说法与题意无关。本题答案选B。 7(2011高考海南卷14 )&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目。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 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 、&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
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 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民俗节日,就是考察传统文化的特点。③④说法不合题意。 8(2011高考上海文综卷19)产生于西汉时期的儋州调声,是儋州人民自己创造的原生态歌谣,直到今天仍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区域性&& & &&&②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传统文化具有先进性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②④说法不合题意。 9(2011高考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9分) (1)不恰当的开发、利用会损害传统文化内在的功能和价值;有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扭曲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利于文化创新;不利于传统文化内蕴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感召力的发杨;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发展先进文化。 10(2011高考江苏卷35)2011年博鳌会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演出。他指出,亚洲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存在,如何处理好发展问题依然摆在亚洲人民面前。 会议还探讨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具体策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呼吁亚太地区的国家要加入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巴西总统罗塞芙主张各国应创造条件实现经济增长和包容性发展,南非总统祖马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共赢机遇和挑战等。 (1)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视角阐释&包容性发展&的内涵。(6分) 答案:(1)尊重文化的 多样性,包容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博采众长、交融发展。 11(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来源:学科网]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 ,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 产。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10分) 【答案】(1)妈祖文化影响广大华人、华侨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满足精神需要,促进了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解析】本题是综合考察《文化生活》的主观题。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试卷 没有了文化生活的选择题,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生活材料题。这也吻合文化生活的学科性质。第一问,让我们分析妈祖文化的作用,其实就是文化的作用,我们要结合材料; & & & 12(2011高考浙江卷40)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面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有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1)结合材料,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 & & & & 13(2011高考文综上海卷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南省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目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5个项目,省政府公布的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80个项目。全国政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专题凋研考察团团长孙家正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海南一定要对自己独特的文化有深刻的认识。& (1)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保护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意义。(8分)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海南的历史和海南人民的情感。保护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价值内涵,精神力量和持续发展力4分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强海南旅游形象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层级,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4分 & & & & & & & & & & 文化生活知识框架图(第三单元) 符号说明:A--记忆;B--理解;C--运用。 & &
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B
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B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B
&萌芽、雏形、统一、全盛、延续、衰微A
汉字、史书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A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对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A
史书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A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的包容性(含义、意义)B
衰微:时间、原因A
复兴:救亡图存;中共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续写壮丽B
&中华文学艺术:特点、作用A
&中国科学技术:地位(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特点、意义A
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原因)B
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B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
& & & & & & & & & & & & & & &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精髓,中华民族之魂B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根本原因在于民族精神的凝聚、支撑和推动作用,重要原因在于民族精神自身生生不息、永不泯灭B
民族精神的地位
民族精神的内涵
爱国主义:地位和作用(P74)、内涵(P75)B
团结统一:含义(整体意识)、表现和意义(无论盛世与危难&)B
爱好和平:表现(素来&当代&)、意义B
勤劳勇敢:含义(吃苦耐劳)、作用(立业根基)、发展(中共&)B
自强不息:含义(永无止境&&)、作用(&不断开拓进取&)B
民族精神的发展
民族精神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是不断发展的过程B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大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六大精神。体现了继承和发展、弘扬和培育的统一B
民族精神发展的过程,就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B
&必要性: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激荡之势&重要任务C
&重要性:三个方面,深刻理解,整体把握。C
&立足点: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C
&主体:人都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C
&主要途径:见综合探究。C
&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火炬。B
民族精神的意义
丰富和发展的体现
为何要弘扬和培育
怎样弘扬和培育
综合探究: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什么?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如何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影响?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何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重点)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 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3)着眼于古代能够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4)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更加壮丽的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6、7、8组合)(重点) 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9、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1) 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0、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重点) (1)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什么的中华民族精神?(重点)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重点) (1).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勤劳勇敢: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3、爱国主义:(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重点) 4、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重点)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灵魂。 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重点)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面对这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4)、启示与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6、综合探究:如何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重点)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最重要的是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心骨&的作用。 3)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4)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5)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考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2011高考福建卷25)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有过&清明上河图&般& 的绚丽,孕育出林则徐、严复、冰心等百余仁人名士。作为福州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保护三坊七巷正在进行中。保护文化遗产 A.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B.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 C.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D.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化遗产,主要考查学生识记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小。 【解题思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D反映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商业贸易,A不选;保护文化遗产根本还是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时让文化遗产的价值惠及于民,B错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C错误。[来源:学科网ZXXK] 2(2011高考福建卷27)&双百&人物(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 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 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来源:学科网] 3(2011高考广东卷3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 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着重考查文化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题干信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民族文化是国家的王牌&,既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又突出了文化的作用,①、②符合题意;③观点错误,④观点正确,但题干没有反映。 4(2011高考江苏卷21)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 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②&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题干信息&历史&&地方特色的剧种&&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这反映了①、④、③;题干反映了戏曲文化在相互交流、吸收中共同发展,没有反映出时尚流行,②不符合题意。[来源:学科网ZXXK] 5(2011高考山东卷19)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节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①说法正确,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是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说法与题目无关;③不符合题意;④说法正确,本题答案选B 。 6(2011高考天津卷)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 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 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 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A说法绝对,不选;传统与现代毕竟还有一定的距离和差距;B说法错误,具体内涵不能说亘古不变;C说法正确,体现了传统道德对我们的今天价值选择 的影响;D说法不合题意。本题答案选C。 7(2011高考海南卷14) &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目。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 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 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 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③④说法不对。 8(2011高考海南卷15)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 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 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点。①④说法不对。 9 (2011高考安徽卷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 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 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话题一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 &&&&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这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 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1)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12分) 10(2011高考福建卷39)材料一 &郑和七 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来源:学*科*网] &&&&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根据材料一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8分) (1)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要求我们能 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11(2011高考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9分) (1)不恰当的开发、利用会损害传统文化内在的功能和价值;有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扭曲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利于文化创新;不利于传统文化内蕴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感召力的发杨;有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发展先进文化。 文化生活知识框架图(第四单元) 符号说明:A--记忆;B--理解;C--运用。 & &
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影响、对策B
&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原因、什么是人民大众的文化、要求)B
&什么是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A &当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新特点B
&我国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C
&对策:第一是提高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第二是奏响主旋律(当前文化激荡的态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起导向和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居主导地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C
&中国先进文化的探索(结论是什么、转折点是什么)A
&发展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指导+目标+时代品格+本质或核心要求)B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什么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关键以及为什么是关键)B
&坚持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和坚持文化多样性是统一的(为什么)C
&永不褪色的旗帜(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新世纪新阶段应如何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C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A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一是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二是思想道德建设A
&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道德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B&& 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地位+作用)A
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主要内容、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性(目标+基础性工程)、要求(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的关系)B
&道德冲突的表现与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B
&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关系、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B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永无止境&改造主观世界、脚踏实地)B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意义(三个文明的关系、精神文明重要性)B
&教育的重要性(地位+作用)以及如何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教兴国+党的教育方针+两为+两结合+全面发展)A
如何发展科学事业(基础设施+科学精神+文理并重+重视哲学+良好风尚)A
&如何发展文化事业(文化公益+重要新闻媒体+重要社科机构+重大文化项目+重要艺术院团+重要文化遗产+重要民间艺术+老少边穷中西部)和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A
&发展先进文化,在本质上是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活动,这一活动是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B
综合探究: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的必要性:无论国内国际,各种文化呈相互激荡之势
&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性: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
&发展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指导+目标+时代品格+本质或核心要求)
&指导思想: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主要内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基本途径:立足于实践,调动亿万人民参与;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继承传统,博采众长,积极创新,满足人民需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1、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重点) 文化生活的&喜&:①满足文化需要,充实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 文化生活的&忧&:①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②迎合低级趣味③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2、什么是大众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4、什么是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重点) (1)落后文化:①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成表现出来。 ②危害: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③政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2)腐朽文化:①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③政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5、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重点) (1)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 6、怎样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怎样克服文化生活的&忧虑&和&阴影&?)(概括) 个人方面: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要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依法办事,树立法制观念;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但要有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具有人文精神;等等。 国家方面:依法管理,正确引导。 (1)、文化上: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奏响主旋律。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政治上: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同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3)、经济上: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引导人们进行科学的文化消费。等等。只要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百花园中不懈耕耘,人人都能享有充满阳光的文化生活。 第九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重点)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点) 1)、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意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要求: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4)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4.中共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7.怎样发展大众文化?(概括) 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必须做到: (1)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宣传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培养人们崇尚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礼会的进步。 8.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9.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十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1、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2、道德典范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的道德具有不同的内涵。今天,我们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要联系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重点) (1)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4、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5、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重点)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6、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重点) (1)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美德。 (2)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今天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7、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8、知识文化修养的含义和思想道德的含义 (1)知识文化修养的含义: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知识文化修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 (2)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9、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重点):两者是相互相成、相互促进,是统一的。 良好知识文化修养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人们自觉树立正确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作出理性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促进知识文化修养,有助于人们加强学习自学性,掌握更多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 如何有效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保证其健康发展? ①国家文化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规范引导,大力弘扬主旋律,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努力搞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②文化生产单位,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应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追求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努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不生产、不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③青少年应当追求健康有益的文化,深刻认识不良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危害性,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其影响的能力。 &如何发展大众文化? ①发展大众文化必须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以适应大众文化消费的多层次、多样化特点。 &②发展大众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贴近人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③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除糟粕&,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大众文化的发展。 ④发展大众文化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内容、形式和手段上大胆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意义 ①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全面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为什么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其要求是什么(措施) (1)原因: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也应该是亿万群众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②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2)要求: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广泛发动亿万人民积极参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②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者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③当代青年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任何国家和社会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②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 &为什么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有利于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青年学生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①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③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水平; ④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⑤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以避免人格上的缺失,甚至危害社会。 考点:社会主义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1(2011高考北京卷26)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挂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社会心态&一词首先出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 会心态是因为 A.社会心态受社会现实的制约&&&&&&&&&& B.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 映 C.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现实的精神因素&& D.社会矛盾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化解[来源:学&科&网Z&X&X&K] 3(2011高考江苏卷21)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②&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题干信息&历史&&地方特色的剧种&&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这反映了①、④、③;题干反映了戏曲文化在相互交流、吸收中共同发展,没有反映出时尚流行,②不符合题意 。 4(2011高考江苏卷22)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重庆市教育工作委等部门将15000套含有《记忆.我 爱你中国》,《信念》等内容的&红色光碟&下发到全市所有学校。一股&信念&与&记忆&的热潮在全市学生中掀起。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A.奏响主旋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B.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 C.培养爱过情感,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D.发展教育事业,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建设,主要考查学生识记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小。【解题思路】题干信息明确,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将&红色光碟&下发学校,以教育广大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思想道德,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干中的&信念&与&记忆&的要求。 5(2011高考福建卷25)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有过&清明上河图&般的绚丽,孕 育出林则徐、严复、冰心等百余仁人名士。作为福州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保护三坊七巷正在进行中。保护文化遗产 A.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B.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 C.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D.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 6(2011高考山东卷21)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应当 A.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D.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缔落后文化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建设的知识点。解答本题要紧紧围绕文化建设的字眼,A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说法片面,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一个方面;C说法偏颇;D说法不合题意。本题答案选A。 7(2011高考安徽卷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 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 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话题一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 &&&&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这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1)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12分) 【解析】(1)用文化的作用来分析,我们要阐明理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的有深刻影响,然后结合材料分析对中国综合国力,中国的国家形象有重要的作用; 8(2011 高考北京卷40)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门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3)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9分) 9(2011高考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材料一: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 &&& 材料二: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 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至2010年上半年, 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 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来源:学科网ZXXK]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9分) 答案(1)不恰当的开发、利用会损害传统文化内在的功能和价值;有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扭曲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利于文化创新;不利于传统文化内蕴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感召力的发杨;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发展先进文化。 10(2011高考山东卷37)阅读材料,目答问题。 全国优秀大学生侯海燕热心公益事业,扶贫济困。发起成立了&丛飞爱心社&并担任社长,积极组织社区服务、义务支教等活动。为了给山区的孩子辅导功课,她每回都要换 乘两次车,步行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侯海燕曾说过:用无私和真情帮助他人,回馈社会,虽然累,心却快乐。 (1)据材料,指出社会公德所调整的关系。(2分) (2)据材料 ,说明怎样提高个人的社会公德修养。(8分) 【答案】(1)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①要加强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学习;②要在社会生活中践行社会公德规范;③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④要长期坚持,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解析】如何提高个人的社会的公德修养,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关注的问题,这个题很具有现实意义,但是题目不难,只有认真审题,都能得分。 11(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 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 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 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 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10分) (3)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4分)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治必修二知识框架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