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的身份,奴才的命!对联集锦

您(@)目前可用积分:11011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讲述红楼梦那些让人扼腕叹息的女子
980 次点击
15:02:00 发布在
“别忙,抄你们的日子有呢!”----探春之“敏”作者:胡文彬在曹雪芹的笔下《红楼梦》诸裙钗中,真正属于贾府的只有四位小姐(元迎探惜)。其中重彩描写的人物是三小姐探春。她是透过林黛玉的眼睛向读者介绍的,小说写道: 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望俗。 可见三小姐一出场就不同凡响。其实,在我看来,曹雪芹描写三小姐探春的与众不同是她的闺房,那气象的疏朗、格局的空间感,以及室内的每一件摆设,活脱脱地写出了探春高贵的性情、独特的风格。小说第40回中写道: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幅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联为:“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浮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槌。 这就是“秋爽斋”,人如其斋,斋如其人,一派清淡、高雅的气韵,就如那束白菊一样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然而,细心的读者一定会从那花梨大理石书案中看出冷硬的线条美,是探春理性人格的真实写照。汝窑花囊及囊中的白菊,既有主人的洒脱又有恣意的生活情趣。而那颜鲁公的书法,端庄雄伟,劲道郁劲,所具抗鼎之力,恰是探春怀有大丈夫之志的象征。 曹雪芹赐给探春一个“敏”字,这是最恰当最准确的评价。她性灵敏锐,作事敏捷,心地敏慧。贾府的人送她绰号“镇山太岁”,又有“玫瑰花儿”,好看扎人。说明探春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威仪”,像一头藏爪狮子一样谁也招惹不得。倘若有人敢冒犯她,她就会狮子一样伸爪扑倒任何人。因此,就连恃权横行的王熙凤也惧她三分。 第62回黛玉评价探春时对宝玉说:“你家三丫头倒是一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到也一步儿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作起威福来了。”宝玉道:她“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止乖而已。”可谓评价中肯。 王熙凤与探春都堪称现代女强人的典范,但是探春之所以高出王熙凤一头,最关键之处是探春“知书识字”,也就是文化素质高。如果说湘云的豪迈具有诗人气质、名人风度,那么探春的豪迈则更多地强调实现“自我”。她说过,自己但凡是一个男人就要到世上去干一番事业,正是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心声。这是一种政治家的气魄和风度。正因为如此,在贾府中探春是最早感觉出这个大家族所潜伏的种种危机。这是只有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方能敏锐地体察出来,并且敢于指出它的弊端的严重后果。第74回发生“抄检大观园”之事,探春的伤心也好,愤怒也好,其实都是冲着一件事:这是自杀自灭的征兆。只有探春一人有如此深刻的认识,风姐一流人物何想到、看到、说出这一层来! 不过,探春之“敏”还是胎带来的“敏”----庶出的敏感。她生性反对迎春的懦弱忍受,也反对惜春的绕着是非走,她反对这种弱者行为。因此每当触及到她的出身时,她是不惜一切的抗争。这固然反映了她强的一面,但也透露她极为“敏感”的一面。有许多人评论到这件事时常以等级观念来批评探春。我以为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家族中,这不能不伤害探春的自尊心,但更重要的是她维护做人的尊严,她强烈地反对这种等级势力的束缚。当王善宝家的挨了她一巴掌后,她大怒地说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扯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子,你又有几岁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在我们跟前逞脸!如今越发了不得了!你索性望我动手动脚的了!你打谅我是和你们姑娘那么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你就错了主意了……声色俱厉,义正词严,这里维护的不仅是她个人的自尊心,而且维护整个家族的尊严。这种“狗仗人势”的奴才,欺负的不仅是一个小姐,是在颠倒一种社会关系,这才是探春所不能容忍的。 曹雪芹如此去写探春,是在塑造一个杰出的女政治家。然而她生于末世,命运不佳,只有千里东风与她相伴。&&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一人孝阳]
[风中叶子]
[ai2010ni21]
[造假之都成都]
[命由天定运由]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03:00 &&
啼尽东风不忍飞----紫鹃之“慧”&&我接触到一些否定《红楼梦》后40回的学人之中,常以后40回的某些情景与80回某些个情节相同,而指为低劣的“模仿”,说明不是曹雪芹的构思,当然也就不是曹雪芹写的文字。对这些高论我是从不敢苟同的。例如,他(她)们常举的例子中有紫鹃最后“出家”的问题,认为是“套”妙玉出家而写的。其实,紫鹃“出家”是后40回写得非常成功的故事,成功的完成了紫鹃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 从紫鹃这个人物性格的前后发展看,前80回与后40回是一致的,根本不存在什么矛盾,更不存在“套”别人故事的问题。假如论者不是怀有偏见的话,真的平心地读过后40回的话,是不应该持有如此偏见的。 在大观园的大丫鬟之中,紫鹃的名字似取之杜甫的《杜鹃》诗:“古时杜鹃称望帝,魂作杜鹃何微细。”被曹雪芹赐以“慧”字,以此来概括她的人格。 她的身份是黛玉的贴身丫鬟,朝夕相处。日常里忠心耿耿地侍奉主人,从端水熬药到黛玉的婚姻大事,没有关心不到的地方。可谓之“微细”之极。她们之间虽有主仆名分,但在感情上是情同亲姊妹的知已。这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里,有此等女婢实是不容易的。小说第57回写主仆的一段谈话感人肺腑,紫鹃道:……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又没个父母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谁也完事,只怕误了时光,还不得趁心如意呢?公子王孙虽多,那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夜,也就撂在脖子后头了。甚至怜新弃旧,反目成仇的,多着呢。娘家有势的,还好。要像姑娘这样的,有老太太一日好些,一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欺负罢了。所以说,拿主意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没听见俗语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按常理来说,紫鹃的这段劝黛玉的话已超越了主奴的关系,是不该由她来说出的。她的身份如是雪雁也可以理解,因为雪雁是黛玉从南方带来的,应该明白她们进京的目的,更了解黛玉的心意。不是雪雁出面来说,而是紫鹃说出这种掏心窝子的话,可见其对黛玉忠心的程度了。 紫鹃的“慧”,主要围绕在黛玉与宝玉之间的婚事上。她清楚地知道林妹妹暗恋上宝哥哥,此情无法割舍了。于是她寻找一切机会将这对恋人的事上达老祖宗,下通宝玉。她两次不顾被人误解,不顾自己的脸面欲把婚事尽快促成。一次是薛姨妈无意间说到宝黛相配的话,她不失时机的向薛姨妈说:“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老太太说去?”这是一种试探,也是一种主动的进攻。弄得薛姨妈进退维谷,只好辩解说是紫鹃本人着急嫁人出去。另一次在抄检大观园时,在她房间里搜出了几件宝玉的旧物,她顺势将自己与宝玉拉扯上“关系”,其意在说明宝黛是一对分不开的情侣,“账也算不清”。为了黛玉她甘心情愿去做一个“厚颜无耻”的丫鬟。这在第57回“情试莽宝玉”一段描写,更加显现无遗。这是一次冒险的行动,她为了最终知道宝玉的“心”,不惜承受宝黛的埋怨,承受贾母还包括那个专门“袭人”的袭人的“臭骂”与责怪。她冒险应该说基本成功了。“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这才真正是紫鹃所说的“万两黄金”买不到的“知心”! 紫鹃平实稳健,又是充满生命力的女孩。她与黛玉有主仆之情、姊妹之情、知心之情,冷中含着无限的热情、挚情。第97回在黛玉生命殒落之时,她的一片孤忠,令人泣下。此时此刻,紫鹃面对林之孝家的催逼,冒着犯上的罪责,她正气凛然地道:“林奶奶,你先请罢!等着人死了,我们自然是出去的,那里用这么……”我以为林妹妹在离恨天里当听到紫鹃的话,她应以此感到宽慰----人间自有真情在。 紫鹃的“慧”,还在表明她有“慧根”。黛玉之死使她慧根顿悟,终于看到了人生的局限,看到世态的炎凉。她从热爱走向怀疑,进而绝望。第113回, 宝玉夜访紫鹃,一次追魂摄魂的深谈,当她听完了宝玉的“剖白”之后,她明白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真谛,终于决定遁入空门。 不错,从表面上妙玉、惜春不也是出家吗?紫鹃也出家了。这故事、这人物的结局“何其相似乃尔”!然而,紫鹃的出家不是惜春的为了逃避,更不是妙玉的“云空未必空”。紫鹃即杜鹃所化,有啼血之喻。黛玉之哭有如杜鹃啼血,血尽而化。故黛玉逝,紫鹃遁入空门。她正是在情尽之后升华自己的感情,达到了纯情乃至“ 无情”。   情到深处则无情。这就是“慧”的根蒂。&&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03:00 &&
粉面含春威不露----王熙凤之“威”&&“威”是人们的气质表现,又是人物一种情态。作为气质的“威”,如人们说的“威风凛凛”、“威武不屈”、“威仪棣棣”、“威严逼人”等等。这种“威”,常常是人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够使他人畏惧的力量,与生俱来。此外还有一种“威”,并非是与生俱来,而是与他(她)的身份、地位、权势有关,一旦他(她)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有了“权”,“一阔脸就变”,“得志便猖狂”以“权”发“威”。但是失去了权势,“威”就消失了,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似的。 在《红楼梦》众多人物中,王熙凤之“威”描写的最多、最形象。不论你从哪一个角度看去,她身上都有一股“威”力存在,让人又爱又恨。如果稍加剖析,王熙凤的“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与生俱来,一是她手中有权。威权合于她一身,化合成她的“权威”。 小说第2回 借冷子兴之口介绍王熙凤,文中写到:若问赦公,也有二子,长名贾琏,……谁知自娶了他令夫人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他夫人的,琏爷倒退了一射之地: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这“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九个字,已经暗含着一股“威”气和“威”力了。接着在小说第3回 初见黛玉时,透过黛玉的眼睛向读者描绘了穿着和长相。小说中写道: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声闻。这就是王熙凤的形象。美不美?美。但美中含威,且又“不露”,就更可怕。“一双丹凤三角眼”再配上“两弯柳叶吊梢眉”,这样的女人世间难找,真真是“恍若神妃仙子”了。 小说通过各种人物的口,对王熙凤之“威”作过评论,如说她是“有名的烈货”,这“烈货”二字中就有“威”意,所谓“威烈”也。又如贾母告诉黛玉道:你不认识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泼皮破落户儿”是贾母的戏谑之语,但这“辣子”中却是“威”味十足,即常人说的“不怒自威” ,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辣子”! 威字常与力量联在一起,如威逼、威力、威慑、威权,等等。将威与权联在一起,是因为权是力量。这几年“权威”二字随处可见,由常见的“权威”,我想到王熙凤的“威”也是和“权”联系在一起的。本来,王熙凤之“威”已是与生俱来,让人见了有点心突突的了,再有了“权”加在她身上,那就越发让人闻“声”丧胆了。小说第3回 写王熙凤出场时的情景,研究者最爱引用的一段描写,文中道:一语末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这是“声威”。人未到声先到,闻其声而知其人。这“声威”岂止黛玉“纳罕”,就连读者也要跟着“纳罕”。这来者系谁?仿佛是武则天出宫,慈禧太后上朝?《红楼梦》中写到此种景象,当是元妃省亲时方能用上“恭肃”二字。而王熙凤平日里接见一个小表妹,竟是如此阵仗,是什么东西有如此之大力量?生杀予夺的权。如大奶奶李纨出场“声”如狮吼,大家只能发愣,继而大笑不止。因为李纨手中无“权”,“声”中无“权威”。在此处权融在“声”中才有震撼力! 有人说,权可以腐蚀人。这话用在王熙凤身上也完全合适。她掌权几年,贪污、受贿、行贿,在张华、尤二姐的婚姻案中大展手段,又写信又托人,走官府买通下人,“吃了原告吃被告”,里外得利。到了锦衣军查抄宁荣二府时,从王熙凤房间里查出了大批的赃物,正是她利用“权”所得到的“利”。中国字太妙,权不仅带给人“威”----权威,还可以带来“利”。这就难怪一些人视“权”为命根子,没了“权”如丧考妣,看来这“权”也是劳什子,还是砸了好! 当王熙凤没了权的时候,也就没了“威”,最终是“哭向金陵事更哀”。小说第5回 有一支《聪明累》曲是写王熙凤一生结局的,也是对她的“权”与“威”的嘲讽。曲云: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04:00 &&
英豪阔大宽宏量----史湘云之“憨”一次,在某高等学校给同学们讲“如何读《红楼梦》”,正题讲完是同学们提问题。有同学们问道:“以先生之眼光,如果选太太的话,你认为选十二钗中的哪个人物最合适?”当时,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学生会问我这样的问题,又不能不回答。于是我绕了个弯子,说道:“以今日的眼光,十二钗中哪一个人我也不敢选,即使选了也不能要。原因很简单:一是十二钗个个都很美,貌若天仙,过去讲郎才女貌,现在是俊男靓女,我这副面容实在配不上;二是十二钗个个才华阜比仙,琴棋书画、诗词曲赋都是行家里手,我腹内空空,学问比不上,不用‘三难’用一难就可以难倒我;三是我的经济实力不够,十二钗都是富贵之家出身的娇小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的工资刚刚够养活我自己,请不起丫鬟保姆;四是现今的医药费太昂贵,倘是林妹妹三日两头闹病,不要说吃“燕窝粥”、“人参汤”,就是多拿几盒哮喘丸的钱就够难了。因此,在我只能看十二钗,不能选也不能要。”说完了这番话,下面同学们热烈鼓掌。我想他们之所以报以热烈的掌声,一是认为我实话实说,实事求是;二是表达对我的一种同情和安慰! 其实,他们若是再追问,非让我选一个不可,我已做好了准备:选史湘云。原因也可以列几条:例如,史湘云从小就没了父母,“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从小受过苦的人,将来遇苦就不为苦,对命运能有一种随遇而安的承受力,如他咏白海棠诗中说的“也宜墙角也宜盆”,遇到风雨不至于枯死。其二,史湘云个性旷达,爽朗、乐观,对世界充满信心,这样好相处。她有“英豪阔达宽宏量”,不至于斤斤计较,不会为一点小事哭哭啼啼,不为这类事分心烦恼。其三,史湘云有智力又有活力,她把世界看成是人生的游乐场,从不自怜,活得非常开心,有什么话不装肚子里让人捉摸不透,爽爽朗朗实话实说,这会给自己带来欢乐。其四,庐雪亭烤鹿肉,她大吃大嚼,又是喝酒又是讲笑话,表明,她胃口好,胃口好身体就好,不必担心医药费承受不起。同学们可能怕我为难,他们并没有再追问我,所以准备好这篇说词只写在这里公诸于世,让更多的同学们理解我。   湘云是颇有魏晋人风度的,有人说她“憨态可掬”。在我眼中这“憨态”是一种天真烂漫,不失女孩之本性,保持更多的真诚。小说中以对比的形式写黛玉睡觉用被子把身上裹得严严密密。湘云则是把青丝拖于枕畔,雪白臂膀撂在被外,连睡觉也不老实。我每次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时,常被曲中的乐观、自信的音符所吸引、所震撼,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有一息尚存就要奋斗下去的力量。史湘云的生命之歌就是一曲《欢乐颂》! 但是,人生都有许多缺憾,好人奇人缺憾更多。在史湘云的生命历程中,“襁褓中,叹父母双亡”这是她的第一大缺憾。她的第二大缺憾,是“自是霜娥偏受冷”,脂批说:“不脱将来形象”,这是嫁而守寡的结局。倘若如此,这对湘云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在那个时代,女人守寡、再嫁,都是一件令人心痛的事,有说不出的苦。 当然,许多专家考出的结果是又嫁给了贾宝玉,这结局看似悲中之喜了,不知是否能好梦成真。还有人说,史湘云后来嫁给了曹雪芹,就是敦氏兄弟诗中的“新妇”,这话听来有点“天方夜谭”的味道。但我并不反对这种推测,因为史湘云的《对菊》、《供菊》有些诗句似 乎有暗示。例如《对菊》中云: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这是典型的“黄昏恋”的意境。“别圃移来”,显是自喻再嫁。“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我有知音。”,面前人是一位傲世者,曹雪芹最合适了。倘是宝玉----曹雪芹,知音之人自是湘云(黛玉已死)。“休辜负”、“惜寸阴”,正是“黄昏恋”者的共同心声,共同的祈盼! 《供菊》写出湘云和宝玉(雪芹)劫后余生的生活环境,清贫生活中的乐趣。从湘云曾署“枕霞旧友”到《供菊》的景象,结合曹雪芹晚年隐居的情景看,他们二人确实过的一种隐居生活,地点也应在今天的北京西山一带。诗云: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深山小院中二人对坐弹琴酌酒,何能不喜,有什么能与此种世外桃源相比?“抛书人”是谁?“新梦”是什么?我以为指的是曹雪芹与《红楼梦》。他们正是通过《红楼梦》写出过去的生活,“忆”出他们共同的“旧游”----在江南甄(真)家中的生活经历。一句“傲世也因同气味”,写出了雪芹与湘云共同的性格----都“傲世”! 但愿这“新梦”永在,不要惊醒他们。恰如湘云《如梦令》中所云: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04:00 &&
大火烧了毛毛虫----刘姥姥之“谐”&&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有意给我们写了一对德高望重的老寿星。一个是“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的贾母,一个是在“世路难行钱作马”的社会里不想坐困愁城,频“扣富儿门”的刘姥姥。两个老人身份、地位、修养截然不同,但在《红楼梦》里却相映成趣,令人不可忘----贾母给人以“福”趣,刘姥姥给人以“谐”趣,相比之下,“谐”趣给人的印象更深,更富有人格的意义。 有人说,刘姥姥很“村”,我以为她“村而不俗”。又有人说,刘姥姥是一个丑角,造出一大堆俗而又俗的“笑话”让人发笑而已。我以为这错了,只看到表面。其实刘姥姥的“丑角”并不意味着“傻角”,她说出的笑话在别人听来可以发笑,但在他自己说笑时闪动的是泪花,他的心里在流泪。如果要在世间找到刘姥姥,那就是曾经扮演过刘姥姥的赵丽蓉,只有她能够惟妙惟肖地再现刘姥姥的喜剧天才、语言天才。 刘姥姥之谐,就像她脸上一道道皱纹一样,是人生经验所集,是风刀霜剑所刻,是她“大智若愚”的艺术表演。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开始,贾家的富贵豪华、奢侈腐败,一一透过他的眼睛传递给读者大众。如同一架“摄象机”,连一束花草都被摄入、被定格。她同贾母仿佛站在一起,坐在一起,互相映衬着人世间存在着一个差别悬殊的世界。她经历了贾家从盛到衰的全过程,成为一个真正的见证人。“石头”所“记”者竟是刘姥姥眼中所见也! 小说第40回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贾母给刘姥姥头上插花的故事: 贾母便折了一朵大红的在鬓上,因回头看见了刘姥姥,忙笑着道:“过来带花儿。”一语未完,凤姐便拉过刘姥姥来,笑道:“让我来打扮你。”说着,把一盘花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贾母和众人笑的了不得。刘姥姥也笑道:“我的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如今这样体面起来。”众人笑道:“你还不拔下来摔到他脸上呢!把你打扮的成了老妖精了!”刘姥姥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是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晚索性作个老风流。” 一席话说的在场的人都笑了,众人的开心一笑想来是无意的,笑中没有嘲讽。但是刘姥姥听着笑声的时候,心情会是相当复杂的。因为刘姥姥也有自己的尊严,她的尊严在受到伤害。 刘姥姥之谐,在吃鸽子蛋、螃蟹宴上充分发挥出一等一的口才和水平。她在诙谐之中不动声色地融进对贫富之差的见解。文中写道: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怪的,我且得一个儿!”当这小巧的鸽子蛋掉在了地上时,谁也不会想到,刘姥姥竟说出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话:“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儿就没了。”在“螃蟹宴”上,她是边吃边算:“这样的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她画龙点睛似的结论:“这一顿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这句话说的似乎很不经意,或许贾府内不会有一个人能体会到刘姥姥的深意,然而在这句话的背后正是那句人们早已忘记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就是刘姥姥的“谐”,是“谐”的艺术。 现代的相声大腕,“小品”明星常以堆砌“丑陋”来表示幽默、诙谐,是自降“品位”。刘姥姥之谐,是在画龙点睛中提升自己的幽默品位,达到艺术的“谐”!  贾家的最终命运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人们不知多少次地询问这败落的根源,去探索这“原因”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然而“久经世故的老寡妇”刘姥姥的眼里早已经看透了---- “大火烧了毛毛虫!”&&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04:00 &&
菱荇花香淡淡风---香菱之“呆”香菱就是第一回出场的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谐“真应怜”),到了第七回被改名香菱,典出唐代许浑的《送朱坡少保杜公池亭》诗,其后四句云: 楸梧叶暗潇潇雨,菱荇花香淡淡风。 还有昔时巢燕在,飞来飞去画堂空。 第八十回中香菱之名又被薛蟠新娶的夏金桂改名为秋菱,当是据“菱花秋水,顾影应自怜”句意了。从英莲(应怜)到香菱(相怜)、秋菱(求怜),名字中都暗寓其命运的“实堪伤”。特别夏金桂在薛家的出现,注定了香菱的厄运难逃。“桂”字系二土合木字,应了第5 回副钗判词中所云“自从两地(两土也)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的预示。 从小说中对香菱的描写看,香菱的根基不让探春,容貌不让秦可卿,端庄不让宝钗,风流不让湘云,然而她的命运却不及她们中的任何人。例如,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路上遇到香菱,周瑞家的便拉了她的手,细细地看了一会,因向金钏儿笑道:“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第十六回通过贾琏与王熙凤之口再次评论香菱“生的好齐整模样”,“其为人行事”“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他不上呢!” 香菱之才,见于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她到大观园之后立志向林黛玉学作诗,先作两首没有通过,但第三首却博得了众人的首肯。诗云: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第四十九回开头即评此诗,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由此可见,香菱是有慧根的。她拥有想像的大海,在诗的王国中遨游,寻找到摆脱身世不幸的理想之境。她用诗表达自己心灵深处的感受,表现了“精华欲掩料应难”的才智,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同情和感叹! 然而,第六十二回里这位才、貌、识三才兼备的香菱,却被作者赐了----一个“呆”字。按字面理解,这“呆”字是“滞笨”、“不灵敏”、“愚人”,薛蟠就有“呆霸王”之外号。怎么能说香菱也是一个“呆子”呢?以我的猜想,所谓“呆香菱”之“呆”,并不作“滞笨”、“不灵敏”、“愚人”之解,而应该解为“呆想”之“呆”。记得《长生殿?埋玉》里有句云:“生作呆想,忽抱旦哭介”。此可作为“呆”字意涵的注脚。以小说中的描写对照,香菱的“呆想”有三: (1) 香菱与小螺、芳官、蕊官、藕官、W官等四五个人在园子里坐在花草堆上斗草,香菱说自己有“夫妻蕙”,并引经据典地说出“一箭一花为兰,一箭数花为蕙。凡蕙有两种,上下结花者为兄弟蕙,有并头结花者为夫妻蕙”。因她手中所拿的是枝“并头的”,所以是“夫妻蕙”。结果引起小伙伴的取笑,说她想“汉子”了,让她脸红不好意思起来。这是一“呆”,呆在她只照“书本”上写着的去直说,而不去想“夫妻蕙”的另一层意思,即女孩儿口中应避讳说“夫妻”之类的词儿,“呆”在“本本主义”上了。 (2) 当香菱与小伙伴们打闹起来,弄脏了自己的裙子时,不赶紧回去换裙子,却穿着湿漉漉的裙子站在那里同多情公子贾宝玉大谈换裙子的办法。此时此刻竟然怕“辜负”了宝玉的“心”,站在那儿等着宝玉去拿裙子。这在别的女孩来说,当不会像她那样天真地“呆”下去。 (3) 当宝玉取来了裙子,她还站在原处。拿到裙子后她竟毫不避讳,仅让宝玉背过身去,自己就换下湿裙子。还对宝玉说:“裙子的事可别向你哥哥(指薛蟠)说才好。”正如宝玉说的,“可不我疯了,往虎口里探头儿去呢!”这又是一“呆”。 这三“呆”,足以表现香菱的纯情和天真的情性。她虽已为人侍妾,但心无存“夫妻”的意思,没有往深处想过。为了不“辜负”他人之心,站在原处一直等下去。她心地之中没有一丝的邪念。她临别宝玉时所嘱咐宝玉的一句话,固然有点“呆”气,可见她并不傻气,知道利害关键处呢! 香菱“呆”得可爱,有几分孩子气。&&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05:00 &&
参透情天证佛天----鸳鸯之“忠”&&作为贾府至尊贾母的“生活秘书”,鸳鸯是幸运者,然而她最终还是以自杀殉主而了结年轻的生命,这又是人生的大不幸。 曹雪芹没像他人一样明确赐鸳鸯一个“忠”字。但是鸳鸯在人们心目中是以“忠”显示她的人格魅力的。她以“忠”处事,以“忠”感人,以“忠”结束自己生命。她的“忠”是人的性本善的表现,没有造作,没有伪善,也没任何势力的逼迫,更没有私心。她的“忠”不是一种焦大式的“愚忠”。 在贾府那样的大家族里,鸳鸯深获各阶层人士的敬重和好评。当家人贾琏及女管家王熙凤,竟有时称她为“鸳鸯姐姐”,而贾政也能对她客气三分。这固然是因鸳鸯的地位不同于其他婢女,但也是因鸳鸯行事自我要求高,志行洁,能够守住本分,而不越“礼”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有权有势者的“秘书”“司机”“服务员”,他(她)们对上巴结、奉承、拍马屁,一副奴才相;对下呢,换了一副面孔,狗仗人势,胡作非为,骄横恣肆,仿佛他就是主子了。过去老百姓恨“二鬼子”,就是指这些人。因为这些人比真“鬼子”坏千百倍,面目可憎,行若狗彘。小说中的鸳鸯深得贾母欢心,连打牌都离不开。她的爽直、聪慧、忠心,不仅表现在她把贾母的生活料理得井井有条,认真负责,妥妥帖帖,不让贾母为生活琐事费心劳神;更重要的是她能体察“老小孩”的心意,处处满足她的欲望、乐趣。这在“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一回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因为如此,在这样场合中,鸳鸯可以与李纨、王熙凤等主子并肩而坐,享受一种“平等”的殊荣。小说从没有写到她说别人的坏话,或以自己特殊“岗位”而拉拢他人以培植私人势力。她作为“一等”秘书,处处维护老太太的威信和尊严,同时又能做到秉公办事,还能口风紧,严守他人的秘密。她管理贾母的财产数目可观,但从不私占肥己,即使把贾母的东西交贾琏去当,也是为救这个大家庭,而非出于私心谋利。由此可见,鸳鸯虽然是一个丫鬟地位,但比起王熙凤等主子来说,心灵上是不知高多少倍了。 金鸳鸯贵有一颗闪光的金子心。在一些女婢羡慕妾的地位,想方设法钻营爬上这个位置的社会风气里,她丝毫没有虚荣心,利用自己的地位去攀高枝儿。当老色鬼贾赦看中她、非要娶她不可的时候,她竟以剪发为誓明志,毅然地拒绝了。她忠于自己,她没有非分之“梦”。第四十六回当平儿、袭人取笑她时,她讥笑了她们。文云: ……你们自以为都有了结果了,将来都是做姨娘的!据我看来,天底下的事未必那么遂心如意的!你们且收着些儿罢,别忒乐过了头儿! 简直一盆冰水浇到平儿与袭人头上,让她们清醒还要打个冷颤----别作“姨娘梦”!同一回,她回击她嫂子的话更是如五雷击顶。鸳鸯痛骂道: 你快闭上你那伦欤肓苏饫铮枚嘧拍兀∈裁春没埃∮质鞘裁聪彩拢」值莱扇占蚁勰饺思业难就纷隽诵±掀牛患易佣颊套潘嵝邪缘赖模患易佣汲闪诵±掀帕耍】吹难廴攘耍舶盐宜驮诨鹂永锶ィ∥胰舻昧衬兀忝峭馔泛嵝邪缘溃约壕头饬俗约菏蔷艘晃胰舨坏昧常芰耸保忝前淹瞬弊右凰酰烙晌胰ィ 好利害,好痛快!金鸳鸯看得透,骂得出,惊天动地,拆穿了一切想向上爬的奴才心态,也骂尽了世情!金鸳鸯虽身为女婢,地位卑下,但她的人格高贵,她没有因自己地位卑下而成弱者,甘心受人欺侮。面对主子贾赦的魔掌,她誓死抗争。在第四十六回里,她对贾母哭诉道: 因为不依,方才大老爷越发说我恋着宝玉,不然,要等着往外聘,凭我到天上,这一辈子也跳不出他的手心去,终久要报仇!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一刀抹死了,也不能从命。伏侍老太太归了西,我也不跟我老子娘哥哥去,或是寻死,或是剪了头发当姑子去----要说我不是真心,暂且拿话支吾,这不是天地鬼神日头月亮照着,嗓子里头长疔! 这正是一个人在绝望时方能发出的呼喊,也只有金鸳鸯能够发出这样的呼喊----这呼喊中有她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体验,也有她忠于主人,忠于人格的痛惜之声。 终于,在贾母死后,金鸳鸯实践了自己的誓言,走上了“殉主”的西归路。这个情节也曾被某些红学家所诟病----又重复了秦可卿的“上吊”自杀的情节!然而,他们自己没有问一问金鸳鸯的自杀同于秦可卿吗?一个是羞愧自杀,一个是抗争自杀,性质、意义相同吗?或许问干嘛不投河、不自焚?但我要说,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里妇女的自杀采取自缢却是常见之死法。死法是一种手段,但死的意义却不相同也就够了。 鸳鸯是一个女婢,在贾府里也可称作“奴才”,但是她的死告诉读者:“奴才也有不屈服的时候,奴才出卖的仅是劳力,不是人性,因为奴才也有尊严,也有完整不容侵犯的独立人格。”(梅苑《〈红楼梦〉的重要女性》) 金鸳鸯以她的一片丹心,尊贵地生活,也尊严地死去。她才是真正的“完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05:00 &&
色偏娇艳性偏刚----尤三姐之“刚”&&《红楼梦》众多女性人物中,凡是与宁国府沾了点边的,男人多以“色鬼”著称,女人则大多是擅风情秉月貌的“尤物”,成了“红颜祸水”或是须眉浊物的玩物。不管如何,那下场大体相同,做了没有人权的牺牲品。 秦可卿之死,留给读者一团乱麻,到今天还引得一群“探佚家”在那里搜地雷般地探来探去,终于能找出清代王爷的郡主身份。虽然这探佚已经差不多与福尔摩斯探案相媲美,但相信的人却是只有几个“权威”而已。第二是尤老娘带进贾府两个“尤物”,让贾宅内看惯“家花”的老少爷们开了眼界,常常要找点借口去试探着接近,虽难免遭些戏弄,到底找到了一点精神刺激。贾琏算是幸运者,竟然在王熙凤的眼皮底下“偷娶”了尤二姐。不过好景不长,金屋藏娇的把戏被戳穿,差点闹出一场老婆告丈夫的官司来。 同贾府的豪富与权势相比,尤家自是“弱不禁风”的小门小户。有人问,宁府之势利怎么要的都是出身寒微之家的女子?其实,在那个满汉杂居的时代,倘是一个旗籍人家(特别是那些包衣世家)倒并非像今日我们所想的都是“门当户对”,这在稍有清史常识的人来说,实在是没有什么奇怪的。如小说中所说,自国朝定鼎时就以军功起家的贾家,娶尤氏、秦氏那样的媳妇,不会有丢脸的感觉,所以也没有必要非找个王爷作岳丈,更不必让郡主隐姓埋名去下嫁。 尤三姐同她的两个姐姐相比,风流标致的模样儿绝不逊色,且偏爱打扮,标致中又有几分艳丽。用现代言语表达,可以说不仅“性感”,而且还有几分刚烈。小说第六十五回中有一段描写,颇可证明。文云: 这尤三姐松松挽着头发,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绿裤红鞋,一对金莲或翘或并,没半刻斯文。两个坠子似打秋千一般,灯光之下,越显得柳眉笼翠雾,檀口点丹砂。本是一双秋水眼,再吃了酒,又添了饧涩淫浪,不独将他二姊压倒,据珍琏评去,所见过的上下贵贱若干女子,皆未有此绰约风流者……那尤三姐放出手眼来略试了一试,他弟兄两个竟全然无一点别识别见,连口中一句响亮话都没有了,不过是酒色二字而已。自己高谈阔论,任意挥霍洒落一阵,拿他弟兄二人嘲笑取乐,竟真是他嫖了男人,并非男人嫖了他。一时他的酒足兴尽,也不容他弟兄多坐,撵了出去,自己关门睡去了。 因这段文字太精彩了,真舍不得删去太多。曹雪芹把一个尤三姐写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她是一个女性,却有几分男性形象,强悍、霸气,折射出尤三姐的另一个“自我”。 俗话说,“人穷志不短”。尤三姐即是此种人。贾府的贾琏兄弟自恃有钱有势,想要玩女人,没有想到被一小女子玩得只有“酒色二字而已”。这恐怕就是冷子兴说的,贾家的儿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小说中有一段尤三姐痛斥贾琏的话,让我们再来听听: 尤三姐站在炕上,指着贾琏笑道:“你不用和我花马吊嘴的,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见提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穿这层纸儿。你别油蒙了心,打谅我不知道你们府上的事。这会子花了几个臭钱,你们哥儿俩拿着我们姐儿两个权当粉头来取乐儿,你们就打错了算盘了。……” 这正是尤三姐的刚烈之性格,她虽风流但并不想当“粉头”被人取乐儿。她把贾琏视为可以买动一切的金钱视作“臭钱”。用几个“臭钱”买不到尤三姐的真爱,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有自己的追求和爱的标准。就是在本回里,当贾琏和尤二姐请她去论婚嫁时,她说出了自己的心底话: 但终身大事,一生至一死,非同儿戏。我如今改过守分,只要我拣一个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方跟他去。若凭你们拣择,虽是富比石崇,才过子建,貌比潘安的,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 这是尤三姐的肺腑之言。她的择婿标准完全打破了以往才子佳人小说中“郎才女貌”的旧套,要的是“我心里能进得去”才是幸福一世。可以说,这种婚姻观,在今天仍然有着它的进步意义。 刚者,宁折不弯。曹雪芹赐“刚”字与尤三姐,以表示对她人品的敬仰,也是对她人格的概括。我们知道尤三姐自己相中的对象是柳湘莲。然而一个侠肝义胆的柳湘莲竟听信闲言碎语,疑心尤三姐与贾府爷们不干净,提出悔婚。痴情的尤三姐闻讯不哭不闹,横剑自刎,以生命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是尤三姐刚烈性格的必然结果----爱的幻灭。虽然令人不胜惋惜,但这一结果却使尤三姐的形象更加辉煌感人,泣鬼神动天地。 世界上不论是男人女人,都各有性格,也各有自己的优缺点,但人格的自尊是不可辱的,爱是不能被剥夺的----因为这是人权!尤三姐之死,恰好说明18世纪完全没有人权。&&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06:00 &&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薛宝钗之“时”人们都能记得《红楼梦》第五十六回的回目,上联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下联是“时宝钗小惠全大体”,这是曹雪芹为小说中的两位重要女性的人格作出的“定评”。“敏探春”之“敏”,我们另文去谈,这里集中说薛宝钗之“时”。 从原本回目变化看,对薛宝钗人格如何下断语,似曾有过斟酌,改了又改。人们通常读到的程甲本、程乙本《红楼梦》和以这两种版本为底本的翻刻本,都是作“贤宝钗小惠全大体”,早期抄本中的“甲辰本”(又称梦觉本)即是用的“贤”字,说明程本系统的“贤”字即来源于甲辰本。戚序本、王府本均作“识宝钗”,庚辰本、己卯本作“时宝钗”,列藏本底本作“时”后点改为“薛”,应与庚己二本同。 贤、识、时三字都有版本根据,但究竟用哪一个字更准确,能概括出宝钗的人格呢?我个人始终认为应“时”字为最佳,“贤”字,前已用在袭人身上了,第二十一回回目作“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以曹雪芹之文才不可能用重字,如果用在宝钗、袭人两人身上一主一婢,又有正副册之别,这显然不妥当。薛宝钗是寄居贾府的重要客人,而非贾府内的人,将“贤”字用在她身上也不妥,况且宝钗与宝玉的关系或她对贾府长辈的关系,她不可用“贤”字。可以说,“贤”字只能用在贾府内女性身上,包括像袭人这样极特殊的大丫头身上。“贤”字用在袭人身上寓有暗讽之意,但却是袭人的人格,这从她对王夫人的忠诚,对宝玉之体贴、“娇嗔”相“箴”,都能证明用“贤”字极妥。 识,用在宝钗身上,表面上看很合适,因为宝钗确有“识”----识人、识文、识事、识时务……似乎道出了宝钗的为人行事来。但是细究一下,这个“识”又太表面化了,作为宝钗人格的概括显然没有触及到她的人格本质。从小说中所写到的故事中看,宝钗的“识”是她人格“时”的表现,她骨子里是“时”----合时与待时。 在贾府中人的眼里,薛宝钗“稳重和平”“随分守时”。她的一言一行,都特别重分寸、讲礼仪。她做任何事,都非常务实,重视人际关系(大者社会)的稳定和传统的价值。她不多言多语,有一种默默的观察和理性的思考,而在关键时刻又有极深的攻击力。她“任是无情也动人”,但却坚守着“淡极始知花更艳”的主张,所以她以“合时”作为自己的行为规则,一副大家闺秀的风范。 “合时”仅是薛宝钗处世的一种方法、手段而已,并非是她的终极目的。她的目的是“待时”,即“钗于奁内待时飞”。这一点,我们可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她进京的目的是响应“当今”的号召,竞选宫中的才人赞善,想从此一登龙门做人上人,光宗耀祖。二是当她失去了一登龙门的可能性时,把目标选定在坐上宝二奶奶的宝座,实现金玉良缘。这虽是退而求其次,但也不失为一次关乎自己未来的最佳选择,总算千里北上没白走一趟。 薛宝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一方面使自己一切行为都合于时宜,自己设限,自我控制,内敛而不外露。除了在自己母亲和兄长面前外,他绝不任性做任何事,讨得贾府上下老幼极佳的印象。另一方面,她深懂“父母之命”在婚姻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对贾府的当权者和能够起到作用的每一个人她都着意联络感情,扫去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种深刻的观察力和成熟的理性,不要说黛玉不及,就是有大丈夫气的三小姐探春也不如。由于选取的对象是贾宝玉,所以她必须在宝玉心目中占据一定位置,争得欢心。首先她抓住了宝玉配金锁这一重要的“锁链”,牢牢地拴在一起,“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是一次成功的试探。宝玉爱林妹妹,但他还是提出了为什么林妹妹没有这个呢?可见这个“金锁”的重要意义。 小说写薛宝钗有热毒症,而且是从娘胎中带来的,是胎毒。这种“毒”来自她的家庭----皇商世家。在这种商人家庭中,从小耳濡目染的全是一种“交易”----买与卖,交易中的“待价而沽”“待时而飞”的商业诀窍和手段,时刻影响着薛宝钗的心灵和她的人生态度。但是,薛宝钗与她同龄的女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希望、追求和梦想,然而长期的渴求得不到释放,压抑的结果就是“热毒”时常发作。从现实生活中和作为观念形态的古今中外小说,我们清楚地看到,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受到他们生存环境的影响,他们在构成他们世界的推测和价值的范围之内行动,并且必然据此而决定他们的人生路向,乃至自己的最终命运。薛宝钗也如此。她的谜语中说:“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是热毒发作的真实写照。 作为“待时”的结果,薛宝钗终于嫁给了贾宝玉,登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算是实现了她“上青云”的梦想。然而,她只赢得了一个名分,而没有得到贾宝玉的爱情。对这样的结局,第五回的《终身误》写得明明白白。曲云: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06:00 &&
俏也不争春---平儿之“俏”&&平儿是《红楼梦》中的重要女性之一。她的名字应该列在“金陵十二钗”的副册里。这是因为,她不仅是管家奶奶王熙凤的陪嫁丫头,成为当权者的“心腹”;更重要的是她在当权者默允之下被琏二爷收了房,名分上是“妾”,成为名正言顺的“半个主子”。 纵观百廿回《红楼梦》,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笔墨来描写平儿的故事。尽管我们找不出什么大喜大悲的动人情节,但只要稍微留心就会发现,有关她的行事、品格却贯穿小说的始终,给读者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如她的名字四次被写入回目之中----即第21回“俏平儿软语救贾琏”、第44回“喜出望外平儿理妆”、第52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第61回“判冤决狱平儿行权”。从这些回目可以看出,作者显然在有意突出平儿是一个特殊人物。 《红楼梦》对重要人物的描写,常常采用“陪衬”法、“映衬”法。如贾母,用刘姥姥来“映衬”;贾政以贾赦来“陪衬”。王熙凤的“陪衬”人物就是平儿,如同绿叶托衬着一朵红花,使红花更“红”,而绿叶在红花映照下又显出几分俏丽。作者在回目中两次用了“俏平儿”这个词,显然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 从形容举止来看,平儿外表的描写文字实在是很少很少,不及袭人、晴霎等大丫头的描写,甚至连鸳鸯、紫鹃等人物也不如。例如,小说第6回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是平儿初次亮相的描写,作者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对平儿的形容举止,仅作了如下的介绍: 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才要称姑奶奶,忽见周瑞家的称他是平姑娘,又见平儿赶着周瑞家的称周大娘,方知只不过是个有些体面的丫头了。 所谓“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可以说适合《红楼梦》中所描写的众多女儿。试想,《红楼梦》正副册的十二钗中哪一个不是“遍身绫罗、插金带银”的,哪一个又不是“花容玉貌的”?何止平儿一人! 其后,第21回是描写“俏平儿软语救贾琏”,该当写一写这位平姑娘之“俏”了。可是,满纸只写了一句“贾琏见他娇俏动情,便搂着求欢,被平儿夺手跑了。”到了第44回,全书过了三分之一,在“喜出望外平儿理妆”时似乎应该大肆渲染一番平儿之“俏”了,可又没有。这一回也只写了一句“平儿依言妆饰,果然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寥寥数笔,一带而过,让人难以看出平姑娘之“俏”来。至于第52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作者的笔墨是着在“情掩”上,对平儿的形容竟是不着一笔。如此一来,读者不禁要问:平儿之俏究竟“俏”在何处呢? 这个疑惑,恐怕不少人都有过,我亦如此。不过,当我多读几遍《红楼梦》之后,体会略有几分不同了。我想作者的意图是要写平儿的气质之俏、心灵之俏,而不在其外表之俏。因为小说中的有关平儿的描写都集中在她的行事上,通过诸多行事让读者感受到平儿的可爱、可敬,又有几分令人同情。概而言之,可以从下面一些事实中看出来: (1) 忠心事主,心无旁念。第39回李纨曾对平儿作过评论,说她:“你就是你奶奶的一把总钥匙”。这个评论可以说是一语中的,把平儿的身份、地位都道出来了。作为王照凤的“心腹”之人,平儿表现出忠心事主的品格。她处处事事为奶奶着想,分担许多家内事。凡属凤姐的大小事情都先经过她的手,然后再报告给凤姐儿裁夺。她如同一位高级的生活秘书,事事料理井井有条,而又从不越权行事。这恐怕是她深得凤姐喜欢和信任的一个重要原因,否则她就不会随嫁到贾家,也不会被贾琏收了房,成了“半个主子”。 其次,她虽然名分上是“妾”,却从来不与凤姐儿争风吃醋,而是处处让着凤姐儿,即使贾琏有时要“搂着求欢”,也尽力“夺手跑了”。这在平儿的地位上的人来说是不容易做到的。恐怕也是因为如此,凤姐才能容忍身边有这样一个人存在。如像秋桐那样不知天高地厚,争风吃醋,要不了几日就要被处治掉的。贾宝玉对平儿的处境非常清楚,曾经慨叹平儿处在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之间却能体贴周到,殊不容易。第21回“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和第44回“喜出望外平儿理妆”两回集中体现了平儿能平息事端的品格。 平儿忠心事主,还表现在她对危及凤姐地位事及时报告,绝不含糊。例如贾琏偷取尤二姐之事,就是她首先得到讯息报告给王熙凤的,说明她的忠心。 (2) 心地善良、宽厚待人。平儿是凤姐的“心腹”,又有一定的名分,但她行事绝不仗势欺人或是狐假虎威、以强凌弱。第一件事是第52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她的镯子被宝玉房中的小丫头坠儿偷去,明知底里却不愿声张。这一方面体谅了宝玉在女儿身上的良苦用心,保全了宝玉和房内大丫头的面子,另一方面又照顾了病中的晴雯的身体,三全齐美。第二件事是第61回“判冤决狱平儿行权”,她在处理“茯苓霜失窃”一案,当水落石出时,她仍能瞻前顾后,既诫饬了窃者,宽容了窝主,又保护了好人,没有辜负宝玉的一片苦心。第三件事是后40回中写巧姐被奸兄狠舅出卖时,平儿悉心照护巧姐脱险,就连贾琏也深为感动,打算扶她为正室。这说明她忠于熙凤,更可见她心地的善良。此外,如贾琏偷娶尤二姐事,平儿虽然告诉了凤姐,但她对凤姐虐待尤二姐、害死尤二姐一事并不赞成,反同情尤二姐,就连尤二姐死后的丧事都是她背着凤姐帮助贾琏处理的。还有她对贾赦要强娶鸳鸯之事,也是站在鸳鸯一边骂贾赦为衣冠禽兽,同情和支持鸳鸯。第65回通过兴儿之口评说平儿为人很好,“背着奶奶常作些个好事”。从以上事实中可以看出,平儿心地是非常善良的。一个人在得宠时能够如平儿者不多见,而狐假虎威,侍宠骄横者多之。平儿的可爱、可敬,也就在这些看似平常却又不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展 示出来的。 (3) 聪明而有清醒的头脑。平儿的聪明不仅表现在她处理和凤姐、贾琏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上下左右的关系,而且还表现在她对凤姐的几次劝说上。如第61回当平儿处理完“茯苓霜失窃”一案后,回房向风姐作汇报时,凤姐说道:“依我的主意,把太太屋里的丫头都拿来,虽不便擅加拷打,只叫他们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地下,茶饭也别给吃。一日不说跪一日,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这时平儿劝道: 何苦来操这心!“得放手须放手”,什么大不了的事,乐得不施恩呢。依我说,纵在这屋里操上一百分的心,终久咱们是那边屋里去的。没的结些小人仇恨,使人含怨。况且又三灾八难的,好容易怀上了一个哥儿,到了六七个月还掉了,焉知不是素日操劳太过,气恼伤着的。如今乘早儿见一半不见一半的,也倒罢了。 这段劝说王熙凤的话,可谓肺腑之言,又是至理之言。它一方面使我们看到平儿为人的宽容大度,心地善良,处事平和的一面,又使我们看到她的聪明和清醒。在这一点上,王熙凤恐怕就不如平儿。因为,凤姐一生虽聪明透顶,机关算尽,但她的病根儿也就在于一味相信权力可以达到一切目的,一味地施威。她忘记了“得饶人处且饶人”的道理,忘记了理家治国需要“恩威并施” 的成训! 在小说中,平儿与王熙凤是一对互相映衬性的人物,平儿之平、之俏是在王熙凤的泼。辣、狠的行为中显现出来的,而又以她的平、俏来反衬凤姐的泼、辣、狠。王熙凤是以外表的美丽,内心的丑恶著称的,平儿在外表上不能“夺”主子之美,但他是内心俏----用北京人的俗语说是“心里美”。 因此,平儿是“俏也不争春”。这个“春”就是王熙凤!&&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07:00 &&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晴雯之“死”&&死,在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描写了各种人物之死。但我认为,所有文学作品中所写的“死”都没有象《红楼梦》中所写的死有特点,有性格。正如诸联在《红楼评梦》中所评论的,“竟无一同者”。他说:       人至于死,无不一矣。如可卿之死也使人思,金钏之死也使人惜,晴雯之死也使人惨,尤三姐之死也使人愤,二姐之死也使人恨,司棋之死也使人骇,黛玉之死也使人伤,金桂之死也使人爽,迎春之死也使人恼,贾母之死也使人羡,鸳鸯之死也使人敬,赵姨娘之死也使人快,凤姐之死也使人叹,妙玉之死也使人疑,毫无一同者。非死者之不同,乃生者之笔不同也。诸联的话,不仅写出了《红楼梦》中众多人物之死的美学价值,而且他对曹雪芹“之笔”的高超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红楼梦》中写死,不止诸联评论的一些人物,诸如冯渊之死、秦钟之死、贾瑞之死、林如海之死、贾敬之死、元春之死、石呆子之死,乃至鲍二家的之死,同样是“毫无一同者”。但在这些人物之中,我认为晴雯之死写得最有性格,她的形象至死都是极为光采照人的。晴雯之死,在第5回 的判词中已有了暗示。判词云: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这首判词概括地写出了晴雯的出身、为人和命运。她总因“风流灵巧招人怨”,最后以“多因毁谤生”而死。小说第77回以“俏丫鬟抱屈夭风流”作为回目的下联,表明了作者对晴雯之死的愤懑和同情。一个“屈”字的意义,道出了晴雯的不幸,也道出了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的不幸,道出了人间无穷无尽的不平!    晴雯以“勇补雀金裘”、“千金撕扇”和“抄检大观园”时的“倒箱”之举,给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而她死前与宝玉的一段对话,更是掷地有声,令人赞叹不已。小说第78回写宝玉来到晴雯床前看视,“一面想,一面流泪问道:‘你有什么说的,趁着没人告诉我。’”晴雯道:    不过挨一刻是一刻,挨一日是一日。我已知横竖不过三五日的光景,就好回去了。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不想平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有冤无处诉。       有什么可说的!晴雯这段道白,表明了一个女仆的心地光明,尽管有人“一口咬定”她是一个“狐狸精”,但正如她嫂子所说的----她是清白的。在这一点上,晴雯的人品远在某些“学究”的为人之上,不象有的“偷试云雨情”的学究、或是什么什么家的道学样,本是“偷”过了还要用“代更正”去转移人们的视线,自己好金蝉脱壳。晴雯说“我太不服”!这是她的反抗,尽管“有冤无处诉”也绝不低头,这就是晴雯的骨气,她的性格至死不变!    晴雯死后,痴公子贾宝玉“杜撰”了一篇诔文,他对那些“毁谤”晴雯的卑劣下贱的小人进行了谴责,对晴雯的为人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    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JM;F妒其臭,季贡卉香I!花原自怯,岂奈狂飚;柳本多愁,何奈骤雨。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疚。……诼谣l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既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 最后,作者在万分悲愤中说道:    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钳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 晴雯之死固冤屈,但有宝玉一篇诔文已足慰于九泉之下!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晴雯,在那封建贵族家庭里,真如海燕一般的飞舞,真如昙花一现的死亡,不仅引起读者的无限同情,更引起读者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愤恨。她的高尚品质,她的反抗精神,她的天然美貌,她的恶劣环境,正如宝玉所说,是一盆才透出嫩剑的兰花,送在猪圈里!&&
本版块主题总数:51351 / 帖子总数:319705
今日论坛共发帖:31220 / 昨日发帖:33300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讲述红楼梦那些让人扼腕叹息的女子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婚对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