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艺术学院画风的形成及艺术特质

所在的位置:&&正文
| 邮件推荐 |
水墨在新加坡:&南洋画风&后继无人?
朱洁树 编译
&&发表于 06:57
上世纪50年代,从中国到新加坡的艺术家在水墨画中融入了热带色彩,这种&南洋风格&曾被视为新加坡艺术领域现代主义精神的独特财产。
  上世纪50年代,从中国到新加坡的艺术家在水墨画中融入了热带色彩,这种&南洋风格&曾被视为当时新加坡艺术领域现代主义精神的独特财产。而今,水墨画再次受到世界关注,而新加坡的水墨画源流似乎因为时代更迭而逐渐淡去。随着这几年水墨艺术逐渐在国际艺术界受到关注,新加坡的水墨现状却后继无人、情况堪忧。
 新加坡艺术家蔡逸溪作品《蓝湖》
 新加坡艺术家洪雪珍作品《Towards Jurong》
 新加坡画家刘抗作品《洗澡的人们》
  上世纪50年代,从中国到新加坡的艺术家在水墨画中融入了热带色彩,这种&南洋风格&曾被视为新加坡艺术领域现代主义精神的独特财产。而今,水墨画再次受到世界关注,而新加坡的水墨画源流似乎因为时代更迭而逐渐淡去。
&南洋画风&
  &南洋风格&的说法最早出现在1919年,见诸华人对于南洋或者说东南亚的描述。而今,这一表述依然时常被运用,特别是在艺术史领域,南洋风格与新加坡早期现代艺术息息相关。
  在国立美术馆策展总监Low Sze Wee看来,南洋风格的艺术宗旨可以追溯到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文化转型。1938年,艺术家林学大继1923年创办厦门美专之后又在新加坡创立了南洋美专,这也是新加坡首个正规美术院校。两个学校关系密切。而当时的新加坡艺术界也如同中国艺术界一样,正经历西方艺术思潮的汹涌冲击并从中吸取丰富养料。
  1952年开始,一组和南洋美专关系紧密的艺术家&&陈宗瑞、陈文希、钟泗宾、刘抗等人多次来到巴厘岛写生,从当地文化中吸收了大量元素。当他们回到新加坡举办联展时,轰动一时。这批艺术家将水墨、油画的技巧和热带地区的新元素进行融合,逐渐发展出一种属于南洋地区的独特艺术类别。南洋风格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新加坡艺术家的创作。
  在4位前往巴厘岛写生的艺术家之中,钟泗宾利用水墨、水彩、油画等各种方式,表现了寻常生活场景。刘抗受到巴黎艺术学派的影响,学过印象派、后印象派,特别是马蒂斯的画法。他的油画同样描绘了当地的乡村生活,将西方技巧和娴熟的中国水墨笔法融合在一起,产生了独特的效果。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常常兼习中西艺术,在二者融合中进行艺术探索。
  尽管马来半岛在20世纪初便有艺术团体存在,但1935年创立的&沙龙艺术研究会&(即今日中华美术研究会)是首个关注水墨画的艺术团体,其创立者包括陈宗瑞、张汝器、卢衡等人。其核心成员大多是上海美专的校友。
  1938年,在南洋美专创立时,其建构也同中国的美专一样,既教授西画,也传授水墨。其教师大多毕业于上海、北京、厦门的美专,或者从巴黎留学归来。
  &新加坡艺术协会&创立于1949年。&沙龙艺术研究会&和&新加坡艺术协会&都同时关注中画和西画。到了1960年代,艺术家觉得需要一个专注于中国水墨的团体,墨澜社于1967年应运而生,参与者主要是南洋美专的学生,甚至大多数是施香沱的弟子。不久之后,1973年,华翰研究会诞生,参与者大多数是南洋美专另一位老师范昌乾的门生。此后创立的水墨社团还包括啸涛篆刻书画会、书画协会、三一指画会、更生美术研究会等。
  新加坡独立以来,当地艺术家逐渐开始环顾周围,寻求自己的独特身份和灵感。早期画家,例如施香沱、范昌乾等人不仅画传统水墨题材,同样也会以马来半岛的村庄、热带地区的花草作为笔下主题。陈宗瑞则尝试着在水墨中加入阴影,使其更显得现实主义。陈文希则&成功地将中国水墨传统与巴黎学派融合形成新的视觉表现方式&,例如将立体主义等西方元素融入作品。
  而今活跃在新加坡书画界的艺术家,例如陈建坡、赖瑞龙都是施香沱、范昌乾当年的弟子。他们保持着中国水墨的写意传统。与此同时,其他例如陈瑞献、洪雪珍等艺术家只是用水墨作为媒介,他们画笔所描绘的已经全然是新的气象了。
后继无人?
  随着这几年水墨艺术逐渐在国际艺术界受到关注,新加坡《联合早报》又对新加坡水墨现状作了一番考察。结果发现,情况堪忧。施香沱的弟子、在南洋艺术学院(南洋美专是其前身)教画30多年的陈建坡,刚在今年上半年停止了教学,原因是&没学生&。
  陈建坡告诉记者,上一届学中国画的美术专业文凭学生仅有5名,全部来自中国;这一届只有一名台湾学生选修。随着学生越来越少,在南洋艺术学院教水墨画常常都是四五个老师教一个学生。
  水墨画的教授在南洋艺术学院现状堪忧,在新加坡的另一所美术院校&&拉萨尔艺术学院,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负责教授中国水墨选修课的林俊能教授这门课程已经有六年时间,他告诉记者,拉萨尔艺术学院以西方当代艺术发展为学习主线,水墨只是作为一种额外的媒介。&学生们基本上只能够在一年级的时候选修,&林俊能表示,&花13个星期的时间学习。时间太短,只能学点皮毛。&
  教师为了后继无人而困扰,学习水墨画的年轻艺术家同样对于未来的路途感到迷茫。34岁的林琬莹在南洋艺术学院钻研水墨,在水墨面前,她坦言感觉面对一座难以攀越的大山,&画不过老师,比不过亚洲国家那些从小学习水墨的同辈。&2008年从南洋艺术学院毕业的李雨娟(26岁)在校时是主修水墨的两名学生之一。她也有逃不出古人手掌心的痛苦,后来还是选择转战当代艺术的其他媒介。
  陈建坡回忆自己1960年代末在南洋美专学习时期,中国画共有近50名学员,是热门学科。而随着文化大环境的改变,年轻一代对传统的感情不再。
  新加坡的80后艺术家中,几乎看不到有谁以水墨为主要创作媒介。郑木彰、洪雪珍、姚诗韵、郭捷忻等以水墨进行创作的艺术家都生于1970年代。
  1995年毕业于南洋艺术学院的郑木彰(41岁)回忆说,其实早在1990年代,中国画课程在本地学府就已经不&流行&。&你看西洋艺术变化多端,中国画似乎单调一点,年轻人看到梅兰竹菊大家都怕,因此启蒙老师很重要。要让学生看到中国画好的东西,而且还想要继续了解。&
  但要在水墨的艺术世界里有所作为,郑木彰说&很难&。&要做的不一样,树立自己的风格很难。难在你必须改变很多东西,而水墨有它几千年的传统,无论组织结构都有自己一套很好的框架。如果你改变一半,保留一半,结果会很怪,四不像。因此,你必须重新建立自己的系统,又要保留水墨的韵味。你要有勇气根据自己的意识去塑造画面,不是丢掉所学,而是放在一边,让好东西既存在,又不可被其牵着鼻子走。&
  对于这些年出现的水墨新解,近年来频频在创作上做新尝试的郑木彰认为:&这是一种实验,能引起更多人的兴趣和思考越好。结论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够带动更多艺术工作者去尝试自己想做的事。&
  陈建坡提醒说,水墨仍要着重水墨的特点。&我们不要轻易为毛笔画加上句号,更不可以说它没有发展的潜能。&■
录入编辑:薛冬霞
暂无相关新闻
正在加载...
文本地址:
艺术评论排行榜
a href="/node2/node168/index.shtml" target="_blank">广告联系 |长安美术倾情大马 笔走龙蛇墨醉南洋
&&欢迎回来
长安美术倾情大马 笔走龙蛇墨醉南洋
或许艺术能成为把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的情缘联系在一起的纽带。王西京与大马的渊源始于1986年,当时年仅40岁的王西京作为陕西美术名家首次踏上吉隆坡举办画展,而加深这种情谊是在1991年,那一年马来西亚国王苏丹阿斯兰沙来西安访问,国家外交部请王西京画一幅作品作为国礼相赠。他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精心构思创作了国王的肖像,当苏丹阿斯兰沙展开这幅作品时被震撼了,传神的容貌、威严的仪态,没想到中国水墨也能将人物肖像表现得如此完美!为之折服的苏丹随即邀请王西京赴马举办画展,于是1992年、1994年王西京先后两次应邀赴马办展,大获成功。16年弹指一挥,今朝再下南洋,王西京已身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由他率中国美术代表团,应马来西亚国际艺术博览会之邀再度抵达吉隆坡。10月28日,马来西亚国际艺术博览会在吉隆坡国贸展览中心隆重举行,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艺术团体共聚此盛会。马来西亚王储及王储妃、中国驻马来大使馆大使柴玺、马中友好协会拿督马吉德、马中经济贸易总商会黄汉良等各界人士出席了开幕式。王西京代表由来自北京、广东、辽宁、陕西、湖南、湖北等地艺术家组成的中国艺术代表团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中马友谊源远流长,几个世纪以前郑和下西洋,五次驻节马来西亚,从而开辟了中马友好历史的先河。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友好合作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为传承600多年的马中友谊,推动中马两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我们相信本届艺术博览会的隆重举行必将为弘扬和传播两国的优秀文化、增进两国人民和艺术家的友谊、繁荣艺术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马来西亚国际艺术博览会执行主席沈哲初致辞说:“本次展览,陕西艺术家的作品让市民和艺术界在欣赏到具有高水准的艺术的同时,也促进了两地书画界的交流。长安画派是中国大陆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和文化品牌,我们都很羡慕和欣赏王主席能带领这样一支优秀的艺术团队,用大笔墨来描绘中国西部的博大和长安汉唐盛世景象!”陕西省美协此次精选出了国画、油画、雕塑等40余件作品参展。作品以表现汉唐盛世、西部风光、民族风情为主,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开幕式后,马来西亚王室、中国驻马大使柴玺、马中友好协会拿督马吉德、马中经济贸易总商会以及马来西亚政府、文艺界、企业界及等300余位嘉宾先后莅临陕西美术展馆,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马来西亚艺术家协会钟金钩主席激动地表示,在大马很难得看到来自内陆画坛如此高质量的艺术精品,为我们这个商业化都市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马来西亚国际现代书画联盟符永刚总会长感慨道:“王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了,二十多年前他来办画展可以说是只身下南洋,而今天他作为陕西美协主席带来这个优秀的团队和作品,重要的是画家们的水准都很高,风格各异,这一点难能可贵。”来自台北的中华伦理教育学会会长、画坛泰斗李奇茂教授则对当地媒体说:“今日拜读了大陆同仁的作品,才体会出什么是原汁原味的国粹逸品,我们两地的艺术家就需要这样的笔墨和心灵交流。”大马日报、星洲晚报、南洋商报、文化资讯网、中国文化新闻网、吉隆坡有线新闻台、陕西电视台等各大媒介都对这次盛会进行了现场采访报道。本界艺博会聚集了来自欧美各国的作品,以现代油画和装置艺术居多,鲜艳癫狂的画风时刻刺激着观众的视觉神经。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于中国艺术馆中心位置的陕西展团,一幅幅作品散发出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人文气息,如古琴、如绿茶,观众到此都会放慢脚步细细品读,连艺博会官方也选择以陕西书画展馆为背景环境,多次在这里举办作品研讨推介会、新闻发布会、VIP嘉宾酒会等。展会的各项开幕庆典活动告一段落后,主办方安排陕西代表团一行赴马六甲采风写生。马六甲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成为历代殖民者的必争之地。在近五个世纪的岁月里,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相继把它作为自己的殖民地,使其成为与马来西亚其他城市风格截然不同的地方,保有着独特的汉文化和殖民文化遗迹。在这里,画家们首先拜谒了三保山1673年建成的郑和庙与郑和纪念碑。绿草如茵的山坡上布满了一千多座华人墓碑,这些墓碑面向祖国大陆方向而立。看着门柱上“五百年前留圣迹,四方界内显英灵” 的对联,感慨着我们的先贤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把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勤劳智慧撒播到哪里。回到吉隆坡,代表团成员们不顾旅途的劳累,应邀前往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做客,用书画作品慰问辛勤工作的大使馆工作人员。在大使官邸,团长王西京率先挥毫,大家更是各展才华近两个小时,一幅幅饱含真诚问候的作品铺满了大厅。看着此情此景,柴玺大使感动地说:“大使馆始终能得到祖国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今天陕西美术界的文化精神支持,对此我们驻马大使馆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深表感谢!我们决定把这些来自祖国的作品捐赠给当地华人学校和孔子学院,让他们随时能接受到正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你们送来的不只是书画作品,更是一种精神!”王西京说:“我们作为艺术工作者,今天能有幸走进大使馆,使我们有机会对祖国的外交工作有更多的了解。你们代表着祖国,你们坚忍刻苦、全心为外事服务,为同胞解忧。这些都启示着我们要勇于自律,勇于承担。”展览、交流、采风、慰问,陕西代表团的每一位成员累并快乐着。为让大家放松身心,博览会主席沈哲初先生特别安排大家前往槟城参访。这是一座时尚休闲的海岛小城,随处可见各殖民地风格的建筑。这里有众多祠堂、庙宇和商店,充满中国传统色彩,让人仿佛回到昔日的中国。马来西亚华人占其总人口比例是除新加坡外在世界上比例最高的国家,在马华人可以保留自己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但又能和当地人民和谐相处。历史学家说,一种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彼此交流频率决定这个文化的历史发展速度。从这个角度去看,美协组建美术发展基金会、组织赴省外、国外采风、写生、办展,交流和开辟一个个创作基地,这一系列举措必然将会富有成效地推动和繁荣美术事业的发展。入夜,大家围坐在海边的大排档边吃边聊,细心的团员发现王西京团长此时却眉头紧皱,不时地把省美协刘奇伟副秘书长和市画院的王犇副院长叫到身边说着什么。原来在代表团临行前,王西京就得知陕西省的两位著名画家邹宗绪、王炎林先后病危住院,为不影响艺博会的气氛没有告诉大家,只是自己一直揪心于斯。每日越洋电话垂询,安排专人料理相关事务。但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国内消息传来,大家心情都非常沉重,一时都无法接受这个现实。王西京强忍悲痛亲自起草了两位老师的唁电并现场提议:陕西美术家赴马来西亚国际艺术博览会代表团一行在南海之滨,面向祖国方向集体垂首向邹宗绪、王炎林致哀,并洒酒一杯遥寄我们的深深哀思,以及对他们磊落一生崇高的敬意!为期五天的大马国际艺博会即将落幕,主办方在闭幕式上推出了最后的压轴戏:由王西京代表中国展团为数千人现场挥毫表演中国水墨艺术。为了答谢艺博会官方的盛情,也为了让现场观众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在万众瞩目下,他气定神闲地开始了创作,近两个小时不顾疲倦的笔走龙蛇使现场观众看得如痴如醉,玉楼醉春那华美雍容的盛唐气象顿时倾倒大马,墨醉南洋!再见了马来西亚,再见了吉隆坡!在即将离开这块充满活力的南洋热土之时,每个人都有不同体味与收获:现代与传统、过去与现在,东西文化的共荣并存,商业的逐流与艺术的坚守,复合性的文化特质与变异,老友重逢的喜与失去挚朋的悲……虽然每个生命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如果我们像大力士安泰一样踏稳大地行路万里,汲取各地域不同的环境营养与全球化的文化背景,那么每个艺术工作者必然会焕发出不竭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就要回到三秦故土了,艺术家们为祖国的强大而深深地自豪并祈祷着,这一刻蕴涵在我们胸中的巨大能量升腾了,一个有担当的领头雁,一群志同道合的追梦者,陕西美术人会倾尽自己的勇气与力量,为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王& 犇)臺大藝術史研究所
> 學生 > 歷屆畢業生
【碩士班畢業論文 / MA Thesis】
【第八屆畢業生】
廖堯震--王詵青綠本《煙江疊嶂圖》和《漁村小雪圖》研究
北宋(960-1126)末年是山水畫風轉變的一個關鍵時期。在北宋初期形成的全景式巨軸山水畫風從郭熙(約)以後逐漸衰微,取而代之的是兩股繪畫的潮流:一是青綠山水的復古主義﹔二是小景山水的流行。根據畫史的記載,王詵(約)兼擅這兩種畫風,而被認為是影響此時畫風轉變的關鍵性人物。
由於王詵有畫蹟存世,因此他的作品成為我們觀察當時畫風演變的重要依據。就目前的研究狀況來看,學界對王詵作品的真偽和畫風的來源仍有爭議,因此,如何釐清王詵作品的真偽和畫風的來源,以及給予他適當的歷史定位,便成為研究這段畫史極重要的課題。
本論文將以王詵作品的鑑定作為研究的核心,試圖由外在的附加證據以及內在的風格連繫這兩方面來證實青綠本《煙江疊嶂圖》和《漁村小雪圖》兩件作品為王詵的真蹟。接著透過我們的分析,可以歸納出這兩件山水畫作品在藝術上具有四點共通的特色:一是受到北宋宮廷畫院風格的影響;二是超越同時代的畫家而往更古老的唐代畫風溯源;三是追求一種小景、抒情的表現方式;四是藉由在畫中注入詩意來寄情、寓意。這些共同的特點證明了這兩幅畫雖然它們風格的變化範圍很廣,但卻很清楚反映了王詵一人的藝術個性。
王詵的藝術特質一部分代表了他貴族的出身,這讓他與宮廷和畫院緊密不可分離,然而另一部分則顯示了他與蘇軾等士大夫在美學的觀點上共享和交流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不難理解王詵的畫風對後來的影響也包含了這兩個層面。例如他的青綠本《煙江疊嶂圖》就對李唐的《萬壑松風圖》有直接的影響,而他的小景山水畫風也與一群十二世紀初的宮廷畫院作品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他運用復古的手段來創新他自己的藝術,直接啟發了後來的文人畫家,如錢選、趙孟頫。而他的作品也是目前留下來最早以「山水」題材結合詩意作畫來表達自我的例子,這成了元代以降文人畫的通例。
無論從那個角度來看,王詵在畫史上的重要性已經是無庸置疑,然而我們對他的評價並不完全依賴歷史文字的記錄,而是直接透過《煙江疊嶂圖》和《漁村小雪圖》這兩件作品他們所呈現的藝術成就。
[ 論文目次 ]
第一章 王詵繪畫作品的鑑定與斷代
第一節 問題與方法
一、傳統文獻對於王詵繪畫風格的界定
二、現代學術的實證取向
第二節 基準作品
一、同時代人的鑑定
二、根據題跋所作的流傳史重建
三、作品之間的內在連繫
第三節 問題的延伸 ─ 筆墨的鑑定分析
第二章 青綠本《煙江疊嶂圖》卷
第一節 北宋的青綠山水與復古主義
第二節 《煙江疊嶂圖》與北宋畫院風格
第三節 《煙江疊嶂圖》與李思訓傳統
第四節 《煙江疊嶂圖》與小景畫的流行
一、小景山水畫的風格和美學
二、宮廷和畫院中小景山水畫的流行
第五節 文人畫的性質 ─「詩畫結合」模式的研究
第三章 《漁村小雪圖》卷
第一節 小景的構圖形式
一、《漁村小雪圖》與李成的平遠小景山水
二、《漁村小雪圖》與十至十一世紀的佛教山水版畫
第二節 《漁村小雪圖》與王維
第三節 《漁村小雪圖》的圖像內涵 ─ 圖畫與詩文之間的聯繫
圖版資料 109
[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于中航,〈北宋山水畫家李公年小考〉,《文物》,1992年7期,頁94。
孔壽山,《唐朝題畫詩注》,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88。
文 同,《丹淵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冊1096,頁533-809。
王安石,《臨川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冊1105,頁1-845。
王伯敏,〈中國山水畫的「六遠」〉,《唐畫詩中看》,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3,頁189-194。
王庭珪,《盧溪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冊1134,頁97-340。
石守謙,〈賦彩製形---傳統美學思想與藝術批評〉,《中國文化新論藝術篇?美感與造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頁13-66。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
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冊1,頁161-169。
米 芾,《畫史》,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冊1,頁978-989。
衣若芬,《蘇軾題畫文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余 輝,〈金代畫史初探〉(1991年稿),《朵雲》,32期(1992年1期),頁20-31。
吳 升,《大觀錄》,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冊8,頁124-582。
吳孟復、郭因編,《中國畫論》,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1995。
宋徽宗敕編,《宣和畫譜》,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冊2,頁60-131。
李玉珉,〈慈航普渡話觀音---觀音特展介紹(上、下)〉,《故宮文物月刊》,18卷7期(2000年10月),頁90-109;18卷8期(2000年11月),頁62-77。
李 廌,《德隅齋畫品》,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冊1,頁990-994。
李慧淑,〈宋代畫風轉變之契機---徽宗美術教育成功之實例(上、下)〉,《故宮學術季刊》,1卷4期(1984),頁71-91;2卷1期(1984),頁9-36。
李澄叟,《畫山水訣》,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冊2,頁674-675。
李霖燦,〈中國畫的構圖研究〉,《故宮季刊》,5卷3期(1971),頁21-32。
李霖燦,〈宋人關山行旅圖與明皇幸蜀圖〉,《中國名畫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1973,上冊,頁11-14。
李霖燦,〈寒林一系列圖畫的初步研討〉,《大陸雜誌》,39卷7期(1969),頁214-222。
李霖燦,《山水畫皴法、苔點之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
李鑄晉,〈評羅越:中國10世紀所刻《御制秘藏詮》之木刻山水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6卷1期(1973年12月),頁319-327。
沈邁士,《中國畫家叢書?王詵》,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1,後收入《中國名畫家叢書2---宋元之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頁33-58。
周 密,《雲煙過眼錄》,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冊2,頁135-157。
林柏亭,〈小景與宋汀渚水鳥畫之關係〉,《宋代書畫冊頁名品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頁62-72。
胡賽蘭,〈五代南唐趙幹《江行初雪圖》卷〉,《故宮書畫精華特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6,頁54-57。
徐邦達,〈王詵〉,《古書畫偽訛考辨》,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頁210-216。
徐邦達,〈王詵水墨《煙江疊嶂圖》卷真偽考辨〉,《中國畫研究》,2期(1982),頁296-303。
徐邦達,〈宋金內府書畫的裝潢標題藏印合考〉,《美術研究》,1981年1期,頁83-85。
徐邦達,〈宋徽宗趙佶親筆畫與代筆畫的考辨〉,《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年1期,頁62-67、50。
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87。
晁補之,《雞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冊1118,頁407-1018。
翁同文,〈王詵生平考略〉,原載《南洋學報》,2號(1968),後收入同氏,《藝林叢考》,台北:聯經,1977,頁71-104。
荊 浩,《筆法記》,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冊1,頁6-7。
高木森,〈「明皇幸蜀圖」考疑---兼論李白「蜀道難」詩〉,《新亞學術集刊》,4期(1983),頁229-239。
宿 白,《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張邦基,《墨莊漫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冊864,頁1-102。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冊1,頁119-158。
張 澂,《畫錄廣遺》,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冊2,頁725-726。
梅堯臣,《宛陵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冊1099,頁1-442。
清高宗敕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清聖祖御定,《御定全唐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冊1431,頁1-693。
莊 申,《王維研究》,香港:萬有圖書公司,1971。
許郭璜,〈南宋山水畫中的李唐風格〉,《宋代書畫冊頁名品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頁39-47。
許郭璜,《李郭山水畫系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9。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冊1,頁465-496。
郭 熙,《林泉高致集》,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冊1,頁497-502。
陳葆真,〈宋徽宗繪畫的美學特質---兼論其淵源和影響〉,《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0期(1993),頁293-344。
陳葆真,〈南唐繪畫特色與相關問題的探討〉,《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頁1-56。
陳葆真,〈從空間表現法看南宋小景山水畫的發展〉,《故宮學術季刊》,13卷2期(1995),頁83-104。
陳葆真,〈藝術帝王李後主(三)〉,《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6期(1999),頁71-130。
傅 申,〈巨然存世畫蹟之比較研究〉,《故宮季刊》,2卷2期(1967年10月),頁51-79。
惠孝同,〈從「漁村小雪圖」談王詵的藝術才能〉,《藝林叢錄》,2期(1962),頁254-258。
惠孝同,〈談王詵和他的《漁村小雪圖》〉,《故宮博物院藏寶錄》,香港:三聯書店,1985,頁121-122。
湯允謨,《雲煙過眼續錄》,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冊2,頁918-919。
湯 垕,《古今畫鑑》,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冊2,頁894-903。
黃休復,《益州名畫錄》,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冊1,頁188-201。
黃希原注、黃鶴補注,《補注杜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冊1069,頁1-661。
黃庭堅,《山谷外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冊1113,頁321-538。
黃庭堅,《山谷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冊1113,頁1-319。
黃庭堅,《山谷題跋》,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冊1,頁657-721。
董 逌,《廣川畫跋》,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冊1,頁812-843。
趙希鵠,《洞天清錄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冊871,頁1-30。
劉昫等奉敕撰,《舊唐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冊269,頁1-817。
劉道醇,《聖朝名畫評》,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冊1,頁446-459。
歐陽修,《文忠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冊。
潘亮文,〈水月觀音與白衣觀音造像在中國發展的概況〉,《故宮文物月刊》,18卷8期(2000年11月),頁78-97。
蔡 絛,《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3。
鄭 重,《謝稚柳繫年錄》,上海:上海書店,1991。
鄧 椿,《畫繼》,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冊2,頁703-724。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冊1329,頁1-1043。
閻文儒、傅振倫、鄭恩淮,〈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發現的《契丹藏》和遼代刻經〉,《文物》,1982年6期,頁9-18。
謝稚柳,〈從上海博物館所藏唐宋繪畫論藝術源流〉,《文物》,1962年12期,頁20-25。
謝稚柳編,《郭熙王詵合集》,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
韓 拙,《山水純全集》,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冊2,頁354-359。
韓愈撰、魏仲舉集注,《五百家注昌黎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冊1074,頁1-549。
蘇 軾,《蘇軾文集》,收入《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蘇 軾,《蘇軾詩集》,收入《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二、日文部分:
小田島俊、小川裕充,〈李公年筆山水圖〉,《東北大學美術史學》,13號(1991年3月),頁79-85。
山島田英誠,〈燕文貴の傳稱作品と,その北宋山水畫史上に占める位置についての一試論〉,《美術史》,101期(1976),頁39-58。
古原宏伸,〈王維畫とその傳稱作品〉,《文人畫粹編?卷一---王維》,東京:中央公論社,1975,頁125-146。
古原宏伸,〈唐人《明皇幸蜀圖》〉,《奈良大學紀要》,23期(1994),頁161-182。
竹浪遠,〈王詵「煙江疊嶂圖」について---上海博物館所藏?著色本、水墨本を中心に---〉,《澄懷堂美術館研究紀要》,第2號(2001),頁11-34。
米澤嘉圃,〈傳趙令穰筆秋塘圖について〉,《大和文華》,31期(1959年),頁1-15。
米澤嘉圃,《米澤嘉圃美術史論集(上、下)》,東京:朝日新聞社,1994。
板倉聖哲,〈傳趙令穰「秋塘圖」(大和文華館藏)の史的位置〉,《ミュ-ジアム東京國立博物館美術誌》,542期(1996年),頁33-52。
松本榮一,〈水月觀音考〉,原載《國華》,429期。後收錄於國華社編輯,《百年記念國華論攷精選》,東京:朝日新聞社,1989,上冊,頁388-395。
河野道房,〈王詵について---二畫風併存の問題〉,《東方學報》,62期(1990),頁345-371。
島田修二郎,〈惠崇と傳稱作品〉,《米澤嘉圃美術史論集》,東京:國華社,1994,下冊,頁332-342。
曾布川寬,〈五代北宋初期山水畫の一考察---荊浩、關仝、郭忠恕、燕文貴---〉,《東方學報》,49期(1977),頁123-214。
曾布川寬,〈郭熙と早春圖〉,《東洋史研究》,35卷 4期(1977),頁61-85。
鈴木敬,〈山水小景と山水小圖〉,《大和文華》,97號(1997),頁1-6。
鈴木敬,〈傳趙大年筆山水圖〉,《ミュ-ジアム東京國立博物館美術誌》,100期(1959),頁7-11。
鈴木敬,《中國繪畫史》,東京:吉川弘文館,1981。
三、英文部分:
Barnhart, Richard M. “Landscape Painting around 1085,” in Peterson, Willard J., Plaks, Andrew H., and Yu, Ying-shih. eds., The Power of Culture: Studies i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195-205.
Barnhart, Richard M. “Li Kung-lin’s Hsiao-ching t’u, Illustrations of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Ph. D. diss., Princeton University, 1967.
Barnhart, Richard M. “Shining Rivers: Eight Views of the Hsiao and Hsiang in Sung Paint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Chinese Art History 1991: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vol. 1 (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書畫〔上〕), Taipei: National Palace Museum, 1992, pp. 45-95.
Barnhart, Richard M. “The Snowscape Attributed to Chu-jan,” Archives of Asian Art, no. 24 (1970-71), pp. 6-20.
Barnhart, Richard M. “Three Song Landscape Paintings,” Orientations, vol. 29, no. 2 (1998, 2), pp. 54-61.
Barnhart, Richard M. “Wang Shen and Late Northern Sung Landscape Painting,”《國際交流美術史研究會第十二回シンボジアム---アジアにおける山水表現について》,京都:國際交流美術史研究會,1984-85,頁61-70。
Barnhart, Richard M. et al.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Painting,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7.
Barnhart, Richard M. Marriage of the Lord of the River: A Lost Landscape by Tung Yuan, Ascona, Switzerland: Artibus Asiae, 1970.
Bush, Susan. “Clearing after Snow in the Min Mountains and Chin Landscape Painting,” Oriental Art, vol. 11, no. 3 (1965), pp.163-172.
Bush, Susan. “Landscape as Subject Matter: Different Sung Approach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llege Art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New York, 1986,後經童元方中譯,〈山水為題:宋人繪畫所闢的途徑兼詩與畫的關係〉,《九州學刊》,2卷2期(1988年冬),頁13-22。
Bush, Susan. The Chinese Literati on Painting: Su Shih () to Tung Ch’i-ch’ang (),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Cahill, James. An Index of Early Chinese Painters and Paintings: T’ang, Sung, and Yua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
Cahill, James. Chinese Painting, Geneva: Skira, 1960.
Cahill, James. The Lyric Journey: Poetic Painting in China and Japa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Chen, Pao-chen, “The Goddess of the Lo River: A Study of Early Chinese Narrative Handscrolls,” Ph. D. diss.,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7.
Chen, Pao-chen. “Three Representational Modes for Text/Image Relationships in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Taida Journal of Art History (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 no. 8 (2000. 3), pp. 87-135.
Ecke, Betty Tseng Yu-ho. “Emperor Hui-tsung, the Artist: ,” Ph. D. diss., New York University, 1972.
Fong, Wen C. ‘Summer Mountains’: The Timeless Landscape,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75.
Fong, Wen C. “Rivers and Mountains after Snow (Chiang-shan hsueh-chi), Attributed to Wang Wei (A. D. 699-759),” Archives of Asian Art, no. 30 (), pp. 6-33.
Fong, Wen C. Beyond Representation: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Eighth to Fourteenth Centuries,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Fong, Wen C. et al. Images of the Mind: Selections from the Edward L. Elliott Family and John B. Elliot Collec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t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4.
Fong, Wen C. et al. Possessing the Past: Treasures from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 National Palace Museum, 1996.
Foong, Ping. “Guo Xi’s Intimate Landscapes and the Case of Old Trees, Level Distance,” Metropolitan Museum Journal, no. 35 (2000), pp. 87-115.
Fu, Marilyn, and Fu, Shen. Studies in Connoisseurship: Chinese Painting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 in New York and Princet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3.
Fu, Shen. “Two Anonymous Sung Dynasty Paintings and the Lu Shan Landscap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Bulletin, vol. 2, no. 6 (Jan.-Feb. 1968), pp. 1-16.
Harrist, Robert. Painting and Private Life in Eleventh-Century China: Mountain Villa by Li Gongli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Ho, Wai-kam, et al. Eight Dynasties of Chinese Painting: The Collections of the Nelson Gallery-Atkins Museum, Kansas City, and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Kansas City: William Rockhill Nelson Gallery, 1980.
Ho, Wai-kam. “Buddhist Retreat by Stream and Mountain (Ch’I-shan lan-jo)” in Ho, Wai-kam, et al., Eight Dynasties of Chinese Painting: The Collections of the Nelson Gallery-Atkins Museum, Kansas City, and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Kansas City: William Rockhill Nelson Gallery, 1980, pp. 15-19.
Ho, Wai-kam. “The Literary Concepts of ‘Picture-like’(Ju-hua) and ‘Picture-Idea’(Hua-i)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Painting,” in Murck, Alfreda, and Fong, Wen C. eds., Words and Images: Chinese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1, pp. 359-404.
Loehr, Max. “Some Fundamental Issu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23, no. 2 (1964), pp.185-193.
Loehr, Max. Chinese Landscape Woodcuts from an Imperial Commentary to the Tenth-Century Printed Edition of the Buddhist Canon, Cambridge, Mas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Maeda, Robert J. “The Chao Ta-nien Tradition,” Ars Orientals, no. 8 (1970), pp. 243-253.
Murck, Alfreda, and Fong, Wen C. eds. Words and Images: Chinese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1.
Murck, Alfreda. “Misty River, Layered Peaks: Decoding Landscape Imagery,” East Asian Library Journal, vol. 8, no. 2 (1998), pp. 17-68.
Murck, Alfreda. “Su Shih and Wang Shen: Misty River, Layered Peaks,” in Murck, Alfreda. Poetry and Painting in Song China: The Subtle Art of Diss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for 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2000, pp. 126-156.
Murck, Alfreda. “The Eight Views of Xiao-Xiang and the Northern Song Culture of Exile,” Journal of Sung-Yuan Studies, no. 26 (1996), pp. 113-144.
Murck, Alfreda. Poetry and Painting in Song China: The Subtle Art of Dissent, Cambridge, Mass.,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Murck, Christian F. ed., Artists and Traditions: Uses of the Past in Chinese Culture, Princeton: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distributed b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Shih, Shou-ch’ien, “Eremitism in Landscape Paintings by Ch’ien Hsuan (ca. 1235-before 1307),” Ph. D. diss.,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4.
Soper, Alexander C. “The Relationship of Early Chinese Painting to it’s Own Past,” in Murck, Christian F. ed. Artists and Traditions: Uses of the Past in Chinese Culture, Princeton: Art Museum, 1976, pp. 21-47.
Sullivan, Michael.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
Wang-gleysteen, Marilyn.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Some Sung and Post- Sung Parallels in North and South---A Reassessment of the Chiang-nan Tradition,” in Murck, Alfreda, and Fong, Wen C. eds., Words and Images: Chinese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1, pp.141-172.
Wenley, Archibald Gibson. “‘Clearing Autumn Skies over Mountains and Valleys’, Attributed to Kuo Xi''s,” Archives of the Chinese Art Society of America, no. 10 (1956), pp. 30-41.
Wu, Hung. “The Origins of Chinese Painting (Paleolithic Period to Tang Dynasty),” in Barnhart, Richard M. et al.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Painting,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7, pp.15-85.
Xie, Zhiliu. “Reflections on the Poetic Quality and Artistic Origins of Ch’u T’ing’s Summer Mountains,” in Murck, Alfreda, and Fong, Wen C. eds., Words and Images: Chinese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1, pp. 3-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洋艺术学院研究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