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纪念馆后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革命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研究员【】【字体:
】【】稿件来源: 法制网——法制日报发布时间: 07:50:32□辛亥百年·访谈
本报记者朱磊  辛亥百年,沧桑巨变。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汪朝光,他向记者介绍了那段在中国近代发展道路上影响深远的历史。  问:请问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答: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源自近代中国所处的历史大环境。  近代以来,中国横遭列强侵略,割地赔款,丧失利权,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尤其是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通过签订《辛丑和约》,列强军队从此可以驻留在距紫禁城近在咫尺的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并得到中国的巨额赔款。此前,力图求变的维新变法被清政府镇压,而在《辛丑和约》签订后,虽然清政府也开始了“新政”改革,但是,时机已失,民心已失,迟到的改革难以挽回其低落的声望,更不必说清廷颟顸无能、顽固依旧,为了少数皇室亲贵的利益,不愿进行彻底的改革,更使其失去民众的支持。社会的矛盾就是这样被激化,革命的火种就是这样被点燃。  189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联合各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宗旨,以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为政治纲领。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朝帝制,实现民族平等;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专制,实现共和民主,保障人民自由;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发展经济,达至民生幸福。这样旗帜鲜明的革命口号,有利于发动和引领广大民众投身这场革命运动,标志着孙中山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水准。  为了实现革命的目标,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不仅致力于组织和宣传工作,而且还身先士卒,不惜牺牲,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尤以1911年4月的广州黄花岗起义为代表。革命前辈们在起义失败后的大无畏精神,大义凛然、走上刑场、慷慨就义的气节,感动了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共同的革命救国、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激励着许许多多的义士为革命而献身。虽然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都失败了,但是,烈士们的壮举和碧血,却反复而有力地冲击着清王朝的统治,使得革命的影响深入人心。  正因为有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氛围,我们才可以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当武昌新军首义之时,一场看似偶发的事件,反映的却是不期而至的革命大潮。各地纷纷响应,星星之火,瞬即燎原,貌似庞然大物的清王朝,就在革命的烈火中轰然倒塌了。  问: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深刻变化?  答: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和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革命运动,为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共和制。辛亥革命不是用旧王朝取代新王朝,而是用新的民主共和制取代旧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以后,共和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任何人企图重建帝制,无论是袁世凯的帝制自为,还是张勋的拥戴前清废帝溥仪复辟,都以失败告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民众普遍接受的新观念,反映了历史的巨大进步。  二是辛亥革命带来了中国政治体制、对外关系、社会经济、教育文化、风俗观念的一系列新变化。孙中山出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期望“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南京临时政府通过制订《临时约法》,推动共和民主、保障民权、发展经济、兴利除弊的制度建设,在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鲜明印迹,创造了载入史册的历史功绩。中国民众对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追求,迫使当政者不敢轻易对外妥协,也迫使列强不能不顾及中国的民意;经济法制的建立、现代工商业、公共事业、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带来了一波现代化的浪潮;男人的辫子剪掉了,女人的小脚不裹了,这些看似形式的变化,实际却解除了人们思想的束缚。  三是辛亥革命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继之而起,马克思主义得以传播,中国共产党随之成立,这些都与辛亥革命带来的思想解放潮流密切相关。  四是辛亥革命具有世界性意义。中国人民推翻帝制创立共和的成功,鼓舞了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尤其是中国周边如韩国、越南、印度等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振兴亚洲、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等思想,对亚洲乃至世界各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问: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辛亥革命的意义,过去和现在都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人也将自己视为辛亥革命先辈事业的继承人和发扬者。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创立了共和,但是,辛亥革命毕竟没有完成其应该完成的任务,即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地位,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生幸福,从这个角度观察,辛亥革命又是不成功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断奋斗,才继承了辛亥革命先辈的志愿,真正实现了中国的民族独立,并正在领导中国人民向着实现国家富强和民生幸福的目标而不断前行。  辛亥革命先辈志士不惜牺牲的高尚情怀,孙中山的廉洁自持和他提倡的人民公仆精神,孙中山构想的国家建设蓝图,辛亥革命提出的中华民族一体、民族平等和民族大团结理念等,都是值得我们今天继续传承发扬的宝贵遗产。同样,我们也可以从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中认知,哪些是经过实践检验不适合中国国情而应该扬弃的;哪些是从辛亥革命的历史中可以总结经验的,比如说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建设都需要强有力的政党领导,都必须坚定地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坚强有力、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正确地总结辛亥革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中国的国情,坚定我们的选择,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的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责任编辑:李纪平)
查看更多评论&
·····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_百度作业帮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但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仍然没有改变,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中.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影响_百度作业帮
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影响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由长期的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点.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失败为止的这段历史时期,在文化教育领域里,清政府继续推行以尊孔读经和八股文为主要内容的封建主义教育.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则利用不平等条约夺取到的种种特权,在中国设教堂,办学校,开医院,发行书刊,对中国进行文化教育侵略.  由于封建社会内部危机的加深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在地主阶级内部开始了改革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斗争.改革派是由一部分比较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组成.如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就是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  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改革派主张抵抗外国侵略,反对妥协投降,批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要求改革现状,主张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学习西洋的某些进步的技术,以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  改革派对当时学术界、教育界盛行的空谈心性,崇尚空疏的“宋学”和专事考据、脱离现实的“汉学”提出批评,提倡“经世致用”的新学风.他们主张研究古代学术典籍,应该联系当时的政治斗争.提出要本着重视实际和“经世致用”的精神研究外国的历史地理,研究本国政治、经济情况.改革派极力反对顽固派那种对外国闭塞无知而盲目自大的保守主义立场.讥笑他们是“徒知侈张中华,未睹寰瀛之大”.主张必须研究和学习外国的长处,以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改革派又对八股取士的制度进行了揭露.他们认为这种文体控制了科举考试 500年,已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它标志着封建主义的传统教育已经日趋腐朽和反动.  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加深和激化,1851年终于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太平天国对封建主义的文化教育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并进行了教育改革的尝试但最后以革命失败而告终止.  洋务派的教育
清政府在经过长期的农民战争的打击后,统治力量大为削弱.为了继续维持封建统治,它需要更多地依靠外国势力.因此,它们对外国侵略者采取了“坚持一心,曲全邻好”的卖国投降主义政策至此,中国的封建统治集团和外国的侵略势力结成了反革命同盟 并在中国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形成了两派——顽固派和洋务派.  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推行了以拯救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他的代表人物有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为洋务派的政治路线服务的.  戊戌维新变法的教育
1898年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了一次变法图强的维新运动.领导这次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他们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是当时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为了传播他们的改良主义维新思想,培养维新变法干部,他们用向皇帝上书,组织学会,兴办学校,设立报馆,著书,翻译等办法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的情况和文化思想,企图以此向统治阶级上层和知识分子宣传维新富强的道理.但是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与封建顽固势力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通过报纸、奏折、书刊、学会和学堂的讲坛,维新派同顽固派、洋务派在政治、文化教育领域内展开的激烈论战,持续了几年.而在教育战线上主要是围绕着要不要变科举、废八股和提倡西学,举办学堂的问题上进行的.  顽固派坚持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维护中学,反对西学.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两派的基本态度是一致的维新派则反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他们认为它是为维护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服务的.这种考试制度培养和选拔出来的知识分子,实际都是一些“谬妄胡涂”的废物,“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隳坏志节于冥昧之中”(严复:《救亡决论》)这种封建主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的贫乏到了惊人的程度;往往“乡里子弟,读书十年……,而不能作一书札”,“通人学士,或有问一里之长果几许?无能答者”,甚至“一代名臣,而不知范仲淹为何人,曾入翰林,而问司马迁为何科前辈”(徐勤:《中国除害议》).维新派对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十分痛恨,迫切要求废八股,并把它列为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维新派认为要想使中国富强,只有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设立新式学堂,建立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政治学说.他们明确地宣称:“救亡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则庶乎其有鸠耳.东海可以回流,吾言必不可易也”(严复:《救亡决论》).他们把提倡西学作为救国的药方.  与此同时,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从康有为到谭嗣同,他们都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发展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方案,把兴办新式学堂列为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但是顽固派对此却是十分仇恨,他们攻击维新派兴办学校是散布“邪说”,“名为培才,实则丧才”,“且贻人心风俗无穷之忧”(宾凤阳等:《上王益吾院长书》).这场在文化教育领域里的斗争,实质上是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科举与学校的斗争.这场论战,开始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思想壁垒,使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头脑初步清醒过来,重新认识世界.这场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  “百日维新”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高峰,在“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积极“除旧布新”,推行新政,通过当时的光绪皇帝颁布了大批维新变法的诏令.:①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②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将原设的官书局和译书局并入大学堂.大学堂在课程方面采取中西并重的方针,并把课程规定为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③筹办高、中、小各级学堂.④筹备设立铁路矿务农务、茶务、蚕桑、医学等专门学堂.⑤建立新的译书局,编译学堂,编译外国书籍.⑥改时务报为官办,鼓励自由创立报馆、学会.各省士民著作新书,创行新法,制成新器,合于实用的,均给奖赏,或量才授予实职.⑦派人出国游学.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
在辛亥革命准备期间,在思想、教育领域里,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清政府推行的忠君尊孔读经的反动教育进行了斗争,也对保皇派的保皇尊孔思想进行了批判.资产阶级革命派指斥孔学为“奴隶之学”,“伪学”,并严正宣称:“伪学不除,乾坤将无宁日”(《中国古代限抑君权之法》).他们又以尖锐的笔触揭露了清王朝利用孔学统治学术界、教育界的真相.呼吁知识分子赶快从清王朝所设置的“髫龄入学,皓首穷经”,“困之以八股,试帖、楷折,俾之穷年,不暇为经世之学”(邹容:《革命军》)的圈套中跳出来.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19. D【解析】此题考查第5分册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内容。由于宋教仁宣传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对袁世凯个人独裁构成威胁,因此派人暗杀了宋教仁。之后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二次革命”,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失败。
20. B【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关键要依据材料。从材料中“不能摆脱封建生产方式”、“冲击封建生产关系的伟大的革命性”和“并不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可以看出是农民阶级。只有B项符合。
21.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具有历史必要性。
22. B 【解析】 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这是解答本题的前提。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此后形成文学革命的高潮,A项错误;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无疑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响,对“民约论”感兴趣则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B项正确;本题的主旨不是讨论重理轻文的话题,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D项错
下载完整版《【大纲版】2012届高三 历史全国高考模拟重组预测原创试卷(AB套卷3月末使用)》Word试卷
相关资源搜索
最新同类资源
| 技术支持:QQ
Copyright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辛亥革命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