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山苗医王增世联系方式的联系方法

《中华民族》栏目探访雷山县国家级“非遗”苗医药传承人(0/0)
您已经浏览完所有图片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王槐雪
<< 上一图集
下一图集 >>
/u/www/12227m0vr.jpg
/u/www/12227m0vr.jpg
/u/www/12227m0vr.jpg
在雷公山响水岩瀑布边采药。
/u/www/12240yz1f.jpg
/u/www/12240yz1f.jpg
/u/www/12240yz1f.jpg
凯里市民潘礼贵夫妇率亲友十余人组成“感恩团”,携带一块“医德.
/u/www/123036suy.jpg
/u/www/123036suy.jpg
/u/www/123036suy.jpg
雷公山上采苗药。
/u/www/12258pa3k.jpg
/u/www/12258pa3k.jpg
/u/www/12258pa3k.jpg
工作组在乌江村黄金叶茶业公司采访现场。
/u/www/12351hzzd.jpg
/u/www/12351hzzd.jpg
/u/www/12351hzzd.jpg
王增世家中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
/u/www/12335p4ec.jpg
/u/www/12335p4ec.jpg
/u/www/12335p4ec.jpg
采药途中饮用山泉解渴。
/u/www/124161dqp.jpg
/u/www/124161dqp.jpg
/u/www/124161dqp.jpg
《道德观察》栏目摄制组采访王增世的大女儿。
&&& 在贵州黔东南苍莽的雷公山上,大片原始森林遮天蔽日。这里是许多古老生物的栖息地,蕴藏着1700多种苗药药材。国家级&非遗&苗医药传承人、雷山县望丰乡公统村村民王增世,在雷公山中居住了五十多年。对于这1700多种药材的外观、功效,以及四季之中适宜何时采集入药,他都了然于胸。
&&& 作为家族的第八代苗医传人,王增世恪守&治病救人&的祖训,在三十多年的行医生涯中救治了数千名患者。&解除患者的痛苦,把苗族医药传下去,是我坚持行医的动力。&王增世说。
&&& 自幼习医,汲取家学丰富营养
&&& 今年春节前夕,贵州凯里市市民潘礼贵夫妇与亲友十余人组成&感恩团&,携带一块写着&医德无量&的牌匾,来到雷山县望丰乡公统村,向苗族医生王增世致谢。
&&& 去年10月,潘礼贵的小孙子不慎摔伤,造成右膝关节粉碎性骨折。在城里的医院治疗,至少要花费6万元,而潘家的经济条件无法承受。经人介绍,他们找到了王增世。在王增世的精心治疗下,孩子的伤情大为好转。见到潘家经济困难,王增世只收了1000多元的药费。
&&& 面对病人家属送来的牌匾,王增世摆摆手说:&我是医生,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受不起这么大的荣誉。&
&&& 其实,这样的场景,在王增世的职业生涯中经常发生。在他家两间不大的屋子里,挂着几百面锦旗,都是他治愈的病人送的。
&&& 今年57岁的王增世出生于苗医世家。从小,他就喜欢跟父亲上山采药。俗话说:&千年苗医,万年苗药。&雷公山上形态各异的花花草草,在这对父子的眼中,都是能祛病强身的良药。
&&& &攀上陡峭的悬崖才能采到&岩花生&,钻入茫茫的丛林才能挖到&血三七&,深入毒蛇出没的月亮山才可以摘到&蛇莲&。&王增世说,&越珍贵的药材,藏得越深,采摘越困难。&
&&& 苗药出自深山,都是野生的,生长周期长,但疗效佳。苗药无需复杂的再加工,而是直接搭配煎服。在父亲的指导下,王增世12岁就开始学习配药,21岁已经能独当一面。
&&& 苗医诊疗范围广。骨折、风湿、跌打损伤、脑血栓、肠胃疾病、蛇伤&&这些看似互不相干的病症,在苗医看来,都是因为气候的变化和外来毒素(如风毒、水毒、气毒、寒毒)等所致。通过&望、号、问、触&,苗医就可在&两病两纲&理论下进行诊治,即一切疾病都可归纳为冷病、热病,可辅以&冷病热治、热病冷治&两大原则进行诊治。
&&& 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苗医理论只能口耳相传,王增世的医学知识也主要来自家族传承。
&&& &能消除患者痛苦,这就够了&
&&& 王增世独立行医,他的家就是诊所。每天天还没亮,就有病人赶到他家,等着他诊治。
&&& &一天至少得看十几个病人。每个人病因不同,我得分别配方子,上山采药给他们吃。&分身乏术的王增世,每天都忙忙碌碌。到了饭点,为了先给病人看病,往往是刚端起饭碗又放下。为了免去一些患者的路途颠簸之苦,王增世有时干脆让患者住在家里,和患者同吃同住。
&&& 上山采药,是王增世的一项重要任务。苗家有句老话:&路是采药人走出来的。&此言不虚。王增世采药,经常要攀峭壁,入荒野。挡住去路的荆棘刺藤,必须用刀砍开。每次采药都要走几十里山路,手脚被割伤对王增世来说是家常便饭。更可怕的是,还要遭遇不期而至的危险。
&&& 有一次,王增世到山里去采治疗跌打损伤的&野洋芋&。一条五步蛇躲在草丛中,趁王增世不备,朝着他的脚踝就是一口。王增世顿时感觉呼吸困难,瘫倒在地。他趁着意识还清醒,咬牙用刀将伤口划开,把毒液挤出。幸运的是,王增世发现身旁的草丛里恰好长着一株专解蛇毒的&瓜子金&。他嚼碎后敷在伤口上,又吞服了一部分,这才转危为安。
&&& 面对行医生涯中的辛苦、疲惫甚至危险,王增世淡定而从容:&病人对我很信任,我们互相关心。我能消除他们的痛苦,这就够了。&
&&& 看病不收钱,是祖训更是良心
&&& 前不久,一位江苏姑娘来到公统村&探亲&,她要探望的&亲人&就是王增世。
&&& 事情还得从2012年说起。那一年,这位年轻的江苏女孩和丈夫来到贵州旅游。和普通游客不同,她患有严重的类风湿,不能行走。在西江千户苗寨旅游时,当地人得知她的病情,就让她找王增世瞧瞧。
&&& 姑娘和家人找到王增世,治疗一段时间以后,可以自由活动了,就向王增世辞行。王增世说:&你再多住几天,把病彻底治好再走。&无奈姑娘去意已决。
&&& 姑娘返回家乡后,前往杭州经商。因为病根未除,没过多久,她再次瘫痪,肌肉开始萎缩。姑娘的丈夫见状,便离开了她。2013年6月,姑娘的表哥又把她送到了王增世家治病。
&&& 治疗期间,想起自己被丈夫抛弃,姑娘不知流了多少泪。王增世总是安慰她说:&姑娘,你不要灰心。你还年轻,身体恢复了,再成立一个家庭。&两个月之后,王增世彻底治好了姑娘的病。心怀感激的姑娘拿出厚厚一沓钱,送给王增世。没想到,王增世却分文不取。
&&& &王师傅,你为什么不要?是嫌钱少吗?&姑娘有些不解。
&&& &你从江苏那么远到贵州来找我看病,是对我的信任,这就已经足够了。等你家里条件好了,想起我,就来看看我,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王增世的一番话让姑娘泪如泉涌。临行时,姑娘许愿,只要有时间,就会回来看看。
&&& 作为一名医生,王增世看病是不收费的。王增世说,按照祖先留下的规矩,看病不能收钱。患者康复后,可以凭自己的心意支付药费,多少随意。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即便患者给钱,也不能收。&这是祖训,更是良心。&王增世说。
&&& &哪能人死了,药方没留下&,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苗医药
&&& 在王增世家的大门上,挂着一块写有&雷山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医药传习所&的牌匾。对于王增世来说,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督促他须臾不能懈怠。
&&& 作为国家级&非遗&苗医药传承人,如今,王增世已经带了十几位徒弟,有的还在身边学习,有的已经出师独立行医了。
&&& &徒弟可以随到随学。&王增世介绍说,他带徒弟主要教授六件事:一是带徒弟上山采药、认药,介绍药的功用;二是切药、配药,明确用剂、用量;三是为病人看病诊断,决定药方、用剂、用量;四是介绍服用方法;五是检查、督促、指导学习情况;六是总结、复查学习效果。
&&& 王增世坚持&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理念。他主张先教徒弟基本知识,让徒弟在实践中琢磨、体会。总结经验之后,大家再讨论、交流,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 除了收徒,王增世还在贵州多所医学院、国家级&非遗&苗医药培训班授课。王增世的授课方法有些另类&&他会根据病情直接告诉学生用什么药方。各味药怎么搭配、怎么用,毫无保留。对此,王增世微笑着解释道:&为什么要保密呢?哪能人死了,药方没留下。那样太可惜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培养更多的徒弟,让更多的人了解苗医苗药。&
&&& 今年,贵州省文化厅向王增世了解他有什么需要。王增世只提了一条:&需要一部好一点的相机。&
&&& &有了它,一来,可以拍下山里的各种药材;二来,可以记录治病的过程。这些能变成一本生动的教科书。&王增世说,他计划写一本书,把苗药的特征、用法详细地记录下来。
&&& 王增世还有一个计划,就是在雷山县城里开一家诊所。这些年,有不少人劝王增世到大城市办诊所,但他都拒绝了。
&&& &离开了雷公山,没有了药材,我拿什么治病呢?&王增世说,如果在县里办诊所,既有利于患者就医,又方便自己回到山中采药。而他的另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保护好雷公山的生态环境。&环境好,药材资源才充足,苗医药才有存在的根基。& 王增世说。502 Bad Gateway
502 Bad Gateway
nginx/1.4.7502 Bad Gateway
502 Bad Gateway
nginx/1.4.7502 Bad Gateway
502 Bad Gateway
nginx/1.4.7502 Bad Gateway
502 Bad Gateway
nginx/1.4.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州雷公山苗医王增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