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呈吴郎对偶》诗人用“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劝告吴郎,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十一”长假期间,友人来串门聊天,提起40多年前,我们一起游成都杜甫草堂的情景,犹历历在目。记得在《诗史堂》前,友人最欣赏郭沫若先生撰写的那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说:“杜甫是最关心民生的诗人。”当时,我摇晃着脑袋,流畅地背诵出杜甫的七律《又呈吴郎》,以示赞同。友人走后,我几次尝试背诵《又呈吴郎》,都卡壳了。看来,年近古稀的我,记忆力衰退,不服老不行。于是,我从书櫃中翻检出萧涤非先生的《杜甫诗选注》,重读《又呈吴郎》。没有想到,这次重读竟使我对萧注产生怀疑,并通过探究,对诗篇有些新的理解,所以写出来,希望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时期的作品。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由瀼西草堂搬到东屯茅屋去住,将瀼西草堂让给一个姓吴的晚辈亲戚暂住。这位亲戚自忠州而来,到夔州任司法参军事。杜甫以诗代简,写给他《简吴郎司法》《又呈吴郎》两首诗。清朝康熙时仇兆鳌撰《杜诗详注》引宋代黄鹤注,说这两首诗是“一时作”。从《又呈吴郎》题目看,黄鹤的说法有道理,否则“又”字就无根据。《简吴郎司法》说:“有客乘舸自忠州,遣骑安置瀼西头。古堂本买借疏豁,借汝迁居停宴游。云石荧荧高叶曙,风江飒飒乱帆秋。却为姻娅过逢地,许坐层轩数散愁。”首联写吴郎乘舸而至,诗人遣骑往迎,接远客至草堂。颔联述昔日主人买堂的想法和今天借客暂居的原因。颈联承买堂想法,向客人介绍安居草堂所见的疏豁风景。尾联主人与客人开起玩笑,说自己欲坐草堂层轩散忧愁,反问客人是否允许,足见主客关系十分亲密。从全诗的内容上看,这首诗当作于吴郎刚入住瀼西草堂时。那么,《又呈吴郎》亦作于此时。
《又呈吴郎》虽然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但在古今注家之中仍存悬案。这个悬案出在颈联“即防远客虽多事,便(一作使)插疏篱却甚(一作任)真”上,就是:插疏篱者究竟是谁?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妇防客,时怀恐惧。吴插篱,不怜困穷矣。”浦起龙《读杜心解》、杨伦《杜诗镜铨》也都说插疏篱者是吴郎。萧涤非先生赞同这种意见,把这两句诗解释为:“妇人一见你插篱马上就提防或疑心你拒绝她打枣,虽未免多心过虑;但你一住下便插上篱笆,却也很象是真的拒绝她呢。言外便见得你这位远客大有不体贴处,难怪她疑心你。为了顾全吴郎的面子,使他容易接受意见,不正面戳穿吴郎的意图,却反而说妇人多心,这话是说的十分委婉,也是煞费苦心的。”采取这种意见注释、翻译《又呈吴郎》的版本相当普遍,像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注释的《杜甫诗选》、诗人徐放著的《杜甫诗今译》,等等。
对于这种流行的注译,我过去没在意,现在却起疑。原因之一,吴郎插篱不合情理。自古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怀有这般美好愿望的诗圣,心胸是何等的宽广!而吴郎初来乍到,又是借居棲身,却插篱圈树,拒绝邻妇扑枣,心胸如此狭隘,怎配做诗圣的近亲?再有,封建时代,官场送旧迎新,拜谒上司,结识下属,忙忙禄碌。吴郎迁居赴任初始,哪有闲暇去插篱?况且吴郎尚未眼见邻妇扑枣,又何来插篱圈枣的想法?原因之二,倘若依萧注所说,“这姓吴的一来便插上篱笆,防止打枣,寡妇来向杜甫诉苦,杜甫因此写了这首诗给姓吴的”,那么这首诗跟《简吴郎司法》就不是“一时作”,诗题用“又”字便不恰当,跟宋代黄鹤旧注不符合。
我到图书馆进一步翻检有关杜诗注释的书籍,发现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曹慕樊先生撰写的《杜诗杂说》另立新注。曹先生说:“旧注皆以为插疏篱的是吴郎。窃以为疑。”曹先生的注释是:“第五、六句是十四字句法。把这两句拆散重新组合起来,当是,即使为防远客(指妇人听说即将到来的吴郎)而便插点篱笆围枣吧,虽然是多事,正见她的率真的性格哩。”在这里,曹先生否定了吴郎插疏篱的旧注,提出了邻妇插疏篱的新说。
为了证明新说,曹先生列举四条理由:“第一,此诗七句(末句诗人自说感受除外)都介绍邻家妇人情况。中四推测她的心理。形象完整。若第六句忽换主语,插写吴郎一句,似伤凌乱,杜律诗中未见其例。”杜甫是功力深厚,气魄强大的诗中圣哲。他阅历既多,感慨亦深,才华又足,更注重创新,从而形成格调结构多变的诗风。曹先生以寻常的思维,揣测此诗思路,恐怕难得其实。
“第二,杜甫似完全无必要去夸奖吴郎树篱。客人新到,杜甫耽心他贱视邻妇故加以解释,预为之地,这是情理中事。何至客人插篱,亦在褒奖之列?插篱怎见吴之即‘真’?反之,邻妇扑邻家的枣,照习惯已经可怪。在旧房主迁居新寓客未到的时候,她插篱围树,更是可怪了。所以必须向新至者加以解释,略迹原心,嘉彼真率。这种解释就是必要的了,以免新到的客人不知道,做出有伤邻人自尊心的事来。”笔者翻检多部依照旧注解释此诗颈联的书籍,怎么也看不出诗人褒奖吴郎树篱,真不知道曹先生的这种说法是怎么想出来的。我承认颈联两句是诗人预先向远客做出的解释,目的是防止远客做出伤害邻妇自尊心的事情,但这并不能证明疏篱就是邻妇插的。试问:连扑枣都带着恐惧心理的邻妇,怎么敢插篱圈树公然霸占东邻的产业呢?这是极不合乎情理的事。
“第三,依我的说法,‘防远客’的内容就是‘插疏篱’。依旧注,‘防远客’是一句没有内容的话。”“插疏篱”的确是为“防远客”,邻妇有“防远客”之心,所以插疏篱的就是邻妇。曹先生的这种逻辑貌似有理,但他忽略了有“防远客”之心者,绝非邻妇一人。(下文自会涉及此事。)
“第四,防远客虽多事,插疏篱却任真两句是说一人,故可用‘即……便’二字紧密叫应。……如果上句说邻妇,下句说吴郎,即、便二字就失掉紧密叫应的作用了。”“即……便”这种紧密叫应的句式一般都是流水对。即一联之中,字面对仗,而意义前后句相承,讲同一件事,下句承上句而来,实际是一句话,连贯如流水。单从句式分析,曹先生认为“两句说一人”,这是对的。但曹先生认为插疏篱者不是吴郎,必是邻妇,这就犯了非此即彼绝对化的错误。
行文至此,读者或许会问:“《又呈吴郎》这首诗只涉及三人,即吴郎、邻妇和诗人。插疏篱的既不是吴郎,又不是邻妇,难道是诗人?”不错,在下正是此意。但必须声明:在下绝不掠前贤之美,因为此意的发明权属于前贤,在下不过是暗合。这位前贤就是清初大名鼎鼎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金圣叹曾有评点“六才子书”的计划,除《水浒传》《西厢记》以外,其余四部未及竣事,便因“抗粮哭庙”案被抄家处死。他死后由其族兄金昌从亲友们所存的遗稿中抄集有关杜诗的评点,刻印成书。我这次钻图书馆见到两种金圣叹评点杜诗的版本,一种是成都古籍书店1983年出版的《金圣叹选批杜诗》;另一种是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才子杜诗解》,书名不同,内容基本相同。金圣叹在评点《又呈吴郎》时,认为主使插疏篱的是诗人。可见,曹先生所谓“旧注皆以为插疏篱的是吴郎”是眼界不宽,失于武断的。这也说明,关于插篱者是谁的悬案早就存在。
金圣叹评点《又呈吴郎》,分前、后两解。前解说诗的前四句,后解说诗的后四句。请看后解:“我与邻无扑枣之嫌。而邻与堂犹有一篱之隔。何也?以吴郎寓居于此,故使插篱间之,本为西邻防远客,非为远客防西邻也。因防远客,使插疏篱,虽我之多事,亦我之真情耳。且亦知其所以无食、无儿之故乎?此妇人本未尝无食,只为朝廷征求太重,使其力已竭,以至无食也;本未尝无儿,只为朝廷戎马征发,使其子从军以至无儿也。嗟呼!朝廷如此,为缙绅者,不能为之挽救,已负疚极矣。况忍复禁其扑枣耶?兴言及此,不特彼妇沾巾,即司马青衫泪湿矣。”在解说中,金圣叹以诗人的口吻,把为什么要插篱,插篱的目的是什么,讲得清清楚楚,同时说明这是自己的多事,也是自己的真情。金圣叹评点的杜诗版本颈联是“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插篱者或许不是诗人本身,可能是小厮,甚至有可能是邻妇,但主使一定是诗人,别人没有这的权力。
金圣叹将插疏篱者定为诗人,如此点评真可谓“别具一只眼”。因为比较吴郎插篱、邻妇插篱、诗人插篱这三种说法,最合乎情理的当属后者。遥想当年,邻妇听到诗人要迁居,吴郎要入住,自然会担忧吴郎不许她扑枣,有什么办法解除担忧呢?只能尝试找诗人诉苦。诗人是六品小官,素怀仁爱之心,听罢邻妇的诉说,既起怜悯之情,又生负疚之感。为了彻底消除邻妇的担忧,想出插篱圈树的办法。插疏篱让邻妇吃了一颗定心丸,却给诗人带来个麻烦,必须预先向吴郎作出解释,以免发生误会,伤害邻妇的自尊心。要知道,吴郎新任夔州司法参军事,司寇是其职责。诗的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从探究眼前邻妇困穷个案的根由,推广开来,启发吴郎关注社会上还有千百万人挣扎在苦难中。这一切都是诗圣崇高的人格美和智慧美的体现。
无论是把插篱者定为吴郎,还是把插篱者定为邻妇,解释、翻译起来,都给人一种绕脖子的感觉。而把插篱者定为诗人,解释、翻译起来,会径直明白许多。另外,只有把诗人定为插篱者,《又呈吴郎》跟《简吴郎司法》才能为“一时作”。
律诗格律森严,难免有呆板的弊病。杜甫的《又呈吴郎》颈联采用流水对,使森严的七律突然灵动起来,紧接着便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深刻揭示,所以感人至深。历来评论杜诗者常说诗人:“晚节渐于诗律细”,笔者从《又呈吴郎》一诗中又领悟到诗人晚年“体贴黎民更入微”。杜甫忧国爱民的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今年是杜甫诞生的1300周年,撰此短文,作为对这位诗中圣哲的缅怀和纪念。
点击:1,634&&&发布: 06:55&&&责编:linxingzi&&&来源:
【版权声明】国学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联系我们】010-2012沪教版七上《又呈吴郎》课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2沪教版七上《又呈吴郎》课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刘涛的BLOG
&我的日志分类
My article sort
NEW article
&&诗词入门十八讲
15:49:01 &
一 读诗词与写诗词& &&&
二 怎样读诗词
三 贵在起步
四 &诗要讲形象思维&
五 &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
六 &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
七 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八 辨四声是学平仄的基础
九 近体诗平仄的基本规则
十 变通与拗救
十一 近体诗的押韵
十二 近体诗的对仗
十三 对仗的种类
十四 怎么学词的格律
十五 还有比学格律更重要的东西
十六 词句的平仄
十八 词的对仗&&
--------------------------------
一 读诗词与写诗词
& & 学习诗词,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会读;二是学会写。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
& & 有联系,是说要想学会以古典诗词形式进行创作,首先要学会读古典诗词。人们要掌握诗词创作的艺术构思、表现手法、诗词语汇、格律要素等等,主要依靠精读大量的古典诗词,而不是光靠听课,或者专门去读什么&作诗指南&之类的书籍。精读古典诗词的多少、理解的深浅、艺术欣赏水平的高底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创作能力和水平。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这话虽有点夸大其词----光凭&三百首&这点本钱,想吟诗自如,是远远不够的----但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写诗填词,是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包括对自然、对社会、对的看法。这形式古已有之,我们要熟练地使用它,就必须非常熟悉它,所以说,读诗词、背诗词是学写诗词的基本功。已经学会了写诗词的,也还要经常读诗词,汲取古典诗词艺术遗产之精华,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
& & 《前言》中不是说作诗词有两大难吗?多读、熟读、精读诗词是打开这两扇大门的一把钥匙。它不仅可以提高选择适当词句表达宜于入诗词的情意的能力,而且也是触发和酝酿宜于入诗词那样的情意的媒介和酵母。情意来源于。但这些自在的情意往往不能成为诗情,从胸中无碍地流淌到笔端。但当你多读、熟读、精读诗词之后,情意就会升华。譬如身经百战的老同志,多读些盛唐边塞诗,当读到同你当年战斗情形相似的作品时,定会触发&铁马金戈&的回忆,如正逢上这个战役的周年纪念,或者故地重游,你会情不自禁地&慨当以慷&起来,想把感怀谱入平平仄仄平。若是你年轻,有过两口子长期异地分居、久别重逢的经历,当你读到秦观的《鹊桥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时,往日的情意定会翻腾起来,也想来个&调寄&什么词牌。
& & 克服小难----掌握格律,也要靠熟读诗词。如果你读的诗词很少,未必能全看懂王力的《诗词格律》,因为书中所例举的诗词,你大都未接触过,书里讲的格律规则,你就很难领会。但是,当你熟读大量的古典诗词之后再学格律,情况就不一样了,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乃至无师自通。
& & 有区别,是说读诗词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和艺术欣赏活动。学会读诗词并不容易,绝大多数会写诗词的人,并不是拿起任何一首诗词都能读懂、读通的。另一方面,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学者诗词造诣很深,鉴赏水平很高,留下不少品评诗词的著作,但是没有留下什么诗词名篇。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学会读诗词来学写诗填词;有的则以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为主,并不一定去写诗词。写诗词还须有创作的**。本来就是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的语言艺术,即所谓&诗言志&。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恩格斯也说:&愤怒出诗人&。如果你缺乏自身的生活感受,没有不吐不快的创作,即使熟练地掌握了诗词创作技巧,也未必能写出有感染力的诗词来的。古人写了无数的&应制诗&(奉皇帝之命所写或和的诗)、&试帖诗&(科举考试所作的诗),能有几首留传下来的?当然,我们大多数同志学写诗填词,并不希冀留下什么传世之作,也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作为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的。各人情况也不尽同,有的写出来只是为了自赏自娱;有的为了寄赠,相互酬唱;有的则争取报刊发表,或汇集成册,以期面向更多的读者,或作为自己心路历程的纪录,赠送亲友、留示后人。各人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出自己的学习要求,不必攀比别人。但是有一条:你不想写,或者写不出来,就不要硬去写。否则,那就把本来是轻松愉快、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变成苦差事了。那还不如多读点诗词,出神入化,心连广宇,鹜精八极,从中获得艺术享受;如想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些品评诗词的札记也可。
& & 一、读诗词是一项高雅的艺术亨受,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这在我国有悠久的,一直延续到现代。文官公余之暇,武将鞍马之闲,学者研读之余,常常诗词一册在手,把玩吟诵,调剂一下精神,松弛一下神经。中南海清理毛主席图书,发现毛主席生前读过大量古典诗词,而且经过多次圈点、批注。古时,士大夫隐退之后,常寄情寄兴于书画、诗词,或者参禅以淡泊人生。读诗词为什么能成为脑力劳动者、尤其是隐退人员常盛不衰的文化休闲活动呢?一是因为许多诗词精品,往往把千言万语浓缩成几句艺术言语,读了使人开窍,使人动情,使人解忧,使人神游,从中可以获得其他文艺欣赏所不能获得的乐趣。尤其是那些引起你共鸣的作品,则像含橄榄似的,越含越有味道;二是方便,不受什么时空限制。你可以一连几天迷恋在诗词海洋中,也可以几分钟浏览一首小诗;可以吟诵于庭园书斋,可以漫咏于床头席第,可以把玩于旅途车马。
& & 现在不是兴旅游吗?如果有条件,漫游祖国名胜古迹、通都大邑,这无疑是个福份,但有这福份的并不多。若是你学会了读诗词,则具备了另一种旅游的条件,即神游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祖国诗词的王国里。这种旅游,既不用公费,也不需自己掏腰包。一旦你投入之后,是很有意思的。譬如,读李白刚离开蜀地、给送别的友人写的《渡荆门送别》:
&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 &&&仍怜水,送行舟。
& & 细细品味这首诗,眼前好象出现一幅山川雄伟、月明水静、云彩变幻的大写意画,又好像看到&杖剑去国、辞亲远游&,胸怀大志、积极进取的青年李白的形象。
又如,杜甫被叛军捉到沦陷的长安,望月思念留在?州的妻儿,写了首《月夜》:
& &&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 & 诗人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独看&今夜?州月&的妻子对自己处境的揪心;更使诗人可怜的是那不谙世事的小儿女,还不懂得&忆长安&,为母分忧;诗人以雾湿云鬟、月寒双臂的想象,刻划出妻子望月愈久思念愈深的情景;最后,把相倚帷薄,双照、共舒愁绪的希望,寄托在不知何时的未来。细细品味,难免不为之动情。
& &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都留下千余首题材广泛的不朽诗篇。上面所举,不过是他们各自的一首小诗。一部《全唐诗》,&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今人《全唐诗补编》又收《全唐诗》未收之诗六千三百余首。)除达到最高成就的李、杜名篇之外,还包括唐代各个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的作品。如初唐上官仪和格律诗的完成者沈?期、宋之问;王绩和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中唐有现实主义诗人和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这一运动的参加者元稹、张籍、王建;在艺术上各有创造、自成一家的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晚唐则有再建辉煌、世称&小李、杜&的杜牧、李商隐,继承中唐新乐府运动精神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唐代不到三百年,留下的诗篇数目,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百年遗留下来的多出两三倍。诗歌创作流派纷呈,题材广泛,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 &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晚唐,盛行于宋朝。晚唐、五代有温庭筠和花间派词人,他们的作品大都限于花前月下、男女欢爱、离别相思的范围;还有李煜和南唐词人,李煜的词多抒发亡国之恨,突破了词传统题材的樊篱。到了宋代,作者蜂起,流派纷呈。一部《全宋词》,词人愈千家,篇章愈两万(词作19900余首,残篇530余首),题材扩大到几乎无事无意不可以入词的地步。宋词大致分两派:一派是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一派是以苏轼、张孝祥、辛弃疾、刘克庄等为代表的豪放派。前者的作品适于&十七八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后者&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俞文豹《吹剑录》)读词,一旦投入之后,也是容易着迷的。你看,毛主席睡不着觉,还哼范仲淹的《苏幕遮》、《渔家傲》,并且写下观感:&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毛泽东诗词集》230页)
& & 现在的电视频道不是很多、内容很丰富吗?新闻、、体育、戏剧、连续剧&&任你选择。如果你学会了读诗词,并大致了解各个时期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那就等于手里拿了个&遥控器&,可以随时在诗词的王国里,选择你所喜爱的&频道&。并且,随着读诗词的深入,你的审美观、鉴赏水平亦逐步提高,对诗词王国的宝藏进一步熟悉,你就可以自由地根据形势、环境、时序、个人心境等情况,长吟最适合的作品,神游八极,驰骋想象,这对陶冶性情、平衡心态大有裨益。
& & 二、读诗词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许多知识。古典诗词创作讲究采用&比&、&兴&两法,不是直话直说的。作者抽象的思想感情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来表达的。诗人常常从古往今来典故、诸子百家学说、宇宙万物动态中选择那些最贴切的东西,来状物、摹景、议事、明理,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意。譬如李白的《秋下荆门》:
& &&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 &&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 & 这四句诗里用了两个典故:&布帆无恙&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成语。《晋书.顾恺之传》载:顾恺之为荆州剌史殷仲堪幕僚时,曾请假东还,殷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路遇大风,恺之写信给仲堪,在报告困顿情况后,接着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鲈鱼脍&:《晋书.张翰传》载:吴人张翰在京城洛阳做官,因政局混乱,借口秋风起了,想念故乡菰菜、莼羹、鲈鱼脍的美味,说&人生要过得适意,怎能远离故乡,来求功名富贵呢?&就辞职回家了。历来诗人写秋景、写远行大都带有冷落荒凉、离别惆怅的情调。李白这首诗里用了这两个典故,就一反常调,把他四方之志&漫游的豪迈、洒脱的情致,充分表达出来了。
& & 杜甫的《别房太尉墓》:
& &&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 &&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 &&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 &&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 & 诗的第三联:&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用了两个典故。谢傅指谢安。《晋书.谢安传》说:谢玄等破了苻坚,捷报到了,谢安正对客围棋,了无喜色。诗人既以谢安的镇定自若、风流儒雅来比喻房太尉,同时又表示自己与死者曾有对奕的情谊。据《说苑》载:春秋时,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解剑系其冢树而去。诗人以季札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意,虽死不忘。
& & 再看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 && &&&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
& && &&&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
& && &&&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
& &&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 这首词里至少有两个典故,还有一个涉及星相学的名词。孙郎指三国时的孙权。《三国志.孙权传》载有孙权乘马射虎的。孙权是三国时群雄中的少年,他接哥哥孙策的班时,只十九岁,曹操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中用&亲射虎,看孙郎&,就把&聊发少年狂&的形象烘托出来了,并与后面的&鬓微霜,又何妨&相呼应。&持节云中,何时遣冯唐。&出自《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不敢靠近云中的边塞。一度匈奴侵入,魏尚亲率车骑阻击,所杀甚众。后因上报文件所载杀敌数字与实际稍有出入,朝庭便把他逮捕起来并判处徒刑。冯唐认为边将有大功应重赏,不能因小过而受如此重罚。便向汉文帝坦陈己见。文帝就指派冯唐拿着传达命令的符节,去赦免了魏尚的罪,官复原职,并授以车骑都尉衔。作者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期许,希望得到朝庭的信任和重用。&天狼&:星名,在古代星相学中,是主侵掠的星宿。作者以此比喻当时的西夏和辽国。北宋曾先后和他们订立了屈辱的和约,故以&西北望,射天狼&表示自己保卫边疆、打击敌人的决心。
& & 古人作诗词很讲究引用典故、神话和各种知识,总是把他全部学问投入到作品中去。我们在读诗词时,通过看注解,如有条件,再查查原著,可以学到许多典故、神话、天文、地理、花草、鱼虫等等知识。在我国古典诗词的巨大宝库中,《经》、《史》、《子》、《集》等所有古籍,几乎无所不涉。兴之所至,随便翻翻,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许多知识,充实精神生活。
& & 三、读诗词与其他休闲文化活动相结合,相益得彰。学习书画的人,多读、多背些古典诗词,可以广泛开拓作品题材,为作品增色。
& & 爱好书法的,古典诗词记得多,可以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令,不同氛围,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挥毫写古典诗词、联句、摘句,而不会写来写去总是那么老一套。学会了创作,还可以挥毫写自撰诗词。古今著名书法家都有这一套本事。
& &&&诗和画,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范畴内,联系最密切,所谓诗情画意。诗和画的创作都要用形象思维,都讲究意蕴,所谓&多一笔不如少一笔,意高则笔减。&(《钱锺书散文集.中国诗与中国画》203页)爱好绘画的同志,多读些诗词,一则可以启迪你的创作灵感,因为许多古典诗词本身就是一幅非常典型、非常洗练的画面,或画面组合;再者,你的诗词多,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上,题写最能反映画意并提高画境的诗词或其摘句。若用自撰诗词作为&画外音&,抒发你的,那就锦上添花、珠联璧合了。苏轼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书法家。他为惠崇题的《春江晚景》,虽画早已失传,而诗至今脍炙人口。
& && &&&竹外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 就这首诗看,画面上有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但水的&暖&,鸭的&知&,是绝对画不出来的,&河豚欲上&,当然还没有上,画面上也不会出现。诗人从画中景物着眼,驰聘想象和联想,创造出&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的佳句。借助触觉、知觉、味觉扩大和深化了画面上的视觉形象,使这幅画顿时活了起来,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这诗画外见意,创造了比画境更高的诗境。苏轼题画的诗多而且好,如《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五古如《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七古如《韩干马十四匹》等,都是题画的名篇,学画的同志不妨读一读。
& & 搞写作的同志,搁笔之余,读些诗词既可调剂一下精神,更可以从中学到到许多语言艺术,采集到许多名言警句,为你的作品增添文采。若是通过读诗词,再学一点声韵知识,并运用到写作中去,那么写出的文章,声韵抑扬顿挫,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
& & 四、读诗词是一项有益的保健活动。&诗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南宋大诗人陆游有一首七绝《山村经行因施药之三》:
& && &&&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
& && &&&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然。
& & 确实,一首格调高雅、意境深邃,富有思想性、艺术性的诗歌,能以独特的艺术情趣和音乐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并通过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各种有益的心理效应。西汉枚乘的赋《七发》,就是以&要言妙道&作精神治疗的故事。读过《毛泽东诗词集》的同志,还都知道有一首《 和柳亚子先生》,是和柳亚子的《感事呈毛主席》的。柳诗先是引经据典,发了一通牢骚,最后表示&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盼望快点接到解放大军解放江南的捷报,我的家乡分湖便是我隐退的地方,像当年严光隐居富春江一样----表示自己不想干了。据《报刊文摘》披露:柳亚子是非常激进的民主人士,他与我党长期合作,对我党衷心拥护,但当时对我党与行将覆灭的国民党代表团谈判,却持异议。正巧,当时他想到西山谒中山衣冠冢,没有要到车子,老先生恼火了----&无车弹铗怨冯?&,&感&起&事&来,写了那首七律。据说,柳亚子在读了毛主席写给他的和诗后,深受感动,又写了一首,内有&东道恩深敢淡忘,中原龙战血玄黄。&等句,表示他不敢&淡忘&党和毛主席对他的深切关怀,支持解放军血战到底,不再做隐退的严光了。
& & 据科研机构研究证明:咏诗不但有助于增加人的肺活量,而且随着咏诗的感情变化,人体的各器官、系统都参与活动,从而使大脑神经敏感度提高,血液循环加快,体内新陈代谢更加旺盛,同时还能增加体内酶和乙酰胆碱等活性物的分秘,使血流量和神经细胞调节到最佳状态。清人李鸿章在给他哥哥李瀚章的家书中说:&体气多病,得名人文集,静心读之,亦足以养病。&笔者十多年前,医院第一次给戴上冠心病的帽子,心理上颇有负担。病中读诗词和汉、唐散文以排遣,当读到柳宗元《敌戒》中:&惩病克寿,矜壮暴死。纵欲不戒,匪愚伊耄&时,感到戴上帽子是好事,可能&惩病克寿&,而免&矜壮暴死&,负担也就消除了。当时写了一首感时七律:&岁暮宵长梦入迟,冬残日短客来稀。丹丸对症药为酒,诗赋怡情书访医。身置桃源窥晋魏,魂悬寥廓瞩参箕。柳公《敌戒》传千古,我觉于今亦切时。& 俗话说:&人越动越勤,脑越动越灵。&可以说,读诗词、背诗词也是一项优美的&神经保健操&。
二 怎样读诗词
& & 开始读古典诗词,首先可能碰到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二是怎么读?因为大家的文化程度、生活经历、原来的诗词功底差别很大,解答这两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这里只就多数初学的同志的情况谈点意见。
& & 学诗词不像学数学,必须先学算术、代数&&再学微积分。不一定按**、汉赋、乐府、魏晋古诗、唐诗、宋词&&的顺序学。正像学书法,大多是从临唐碑开始的,而不是按甲骨文、钟鼎文、汉碑、晋帖这样的顺序学的一样。学诗也应从读唐诗开始。前面曾提到,我国诗歌发展到唐代,名家蜂起,流派纷呈,题材广泛,达到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正如鲁迅所说,一切好诗到唐代都已做完,后人作诗全未能跳出唐人的如来佛掌心。鲁迅这话不等于说后人就没有好诗了,而是指:&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亦诸法毕该。故称诗者必视唐人为标准,如射之就彀率,治器之就规矩焉。&(康熙《全唐诗序》)现代人不论是把读诗作为艺术欣赏,还是通过读诗来学写诗,一般应从读唐诗开始。
& & 读唐诗,又有两个问题:一是留传下来的唐诗五万余首,量这么大,啃不完,怎么办?二是对唐诗发展的总体过程及各流派、各名家不了解,好像看电视,不知道各&频道&的节目及其内容,难于挑&频道&,怎么办?
& & 读诗不论时间上、经济上都要讲究节约。开始,不要读《全唐诗》之类帙卷浩繁的大部头。可以读《唐诗三百首》这样的选本。选本有两类,一类是古本,清朝编篡的就有很多种,这类读本,注释是文言,又没有新式标点符号,初学的人读起来比较困难,还是选读今本好。今本可能不下十种,选那种?相对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专业出版社的编辑出版质量要高些;新出版的、尤其是再版的,经过增删重订,要比以前出版的完备些。读完《唐诗三百首》,还是起步,进一步读什么呢?那就看你爱好哪一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贺&&?你爱好哪一家或几家,就多读精读他们的作品。像李、杜、白等都留下数以千计的诗篇,量大,可以先读他们的诗选;作品少的,如李贺只活到二十七岁,留下诗歌只233篇,数量不大,如果你喜爱他的作品,可以读他的全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收集了196位诗人的1105篇诗作,也可以从中选择你所喜爱的作品。可惜该书对典故、古语注释过于简单,而对某些篇章的赏析又过于絮繁,忽视了启发读者自己去驰骋想象。
& & 词的数量虽然没有诗那么大,但是从花间派词人到清朝词人作品也是以万计的,可以先读选本,也按选《唐诗三百首》版本的原则来挑选好的版本。初学者大多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胡云翼选注的《宋词选》。此书本着&偏于豪放,不废婉约&的原则,录两宋名家词三百首,注释简明扼要。读完后,再去读你所喜爱的作者的全集或选集。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收上起唐代、下至清末337位词人829首词。读了《宋词选》之后,也不妨从此书中选读你所喜爱的作品,或去读你所喜爱的豪放派、婉约派代表人物的全集或选集。
& & 读了唐诗、宋词,如果还行有余力,可以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诗歌选》来读。这部书,从**到近代苏曼殊、柳亚子的作品都选编进去了。1999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诗歌通典》,收录上自先秦原始歌谣,下迄五四运动历代诗歌4318篇,作者1045人,注释简明扼要,还附文白对照。这些选集,你可以通读,也可以选读。学诗,除读唐诗外,还应兼读宋人苏轼、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人的诗,清人龚自珍的作品也值得一读;学词,除宋词外,还可选读晚唐温庭筠、南唐冯延巳、李煜、元人萨都拉等人的传世之作,若你喜爱清丽婉约的,不妨读读清人纳兰性德的词。
& & 爱看电视的,总是先要看看《中国电视报》,了解一下哪个频道有什么自己喜爱的节目及其内容概要。读诗词之前,最好先浏览一下《中国文学史》的有关部分。读唐诗可以看看游国恩、王起、季镇淮、费振刚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册有关部分;读宋词可以看看第三册有关部分。这样你对唐诗或宋词发展的整体过程,各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个大体了解,以后读诗词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并对作品的理解也有所帮助。没有学过诗词的同志,读《中国文学史》碰到的主要困难是书中所例举的作品,没有注释,看不懂,怎么办?你可以暂时&不求甚解&,跳过去,等到正式读诗词时,再去弄明白,不要把时间过多地花在预备起步上。
& & 如果有条件,开办个诗词学习班,请教员来讲课,当然非常好。但是你真想学会读诗词,主要还得靠自学。教员讲课,开始可以选些名家的代表性作品,进行讲解、分析,既使学员理解作品,又引发大家读诗词的兴趣。往后应逐渐把教学重点转移到辅导学员自学和解答疑问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各人学习中碰到的难点不尽相同,所以分别解惑比集体传道授业效果可能更好些。经验证明,完全依赖听课是学不会读诗词的,往往教员课讲完了,学习也就停滞了。
& & 开始读诗词难点是很多的。只有逐渐克服了这些难点,才能入门,从而领略到诗词的意境,从中获得艺术享受,产生乐趣。
& & 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中国的字义、词义变化很大,往往一字一词多解。例如,&玄黄&一词,一般是天地的代称,有的却指丝帛,有的又作疾病解,需要将这两个字的上下文联系起来,才能界定它的含义。这种变化在诗词中尤其显著,例如诗词中常见的&赊&字,就有多种解释。在陆游《纵游归泊湖桥有作》&村酒可赊常痛饮&句中,这个字大家都能理解,作&赊欠&解;在骆宾王《晚渡天山有怀京邑》&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句中,这字则作&宽缓&解;在杜甫《喜晴》&且耕今未赊&句中,又作&迟&解;在李中《旅夜闻笛》&长笛起谁家,秋凉夜漏赊&句中,又作&长&解;在韩愈《赠译经僧》&万里休言道路赊&句中,又作&远&解;在张说《岳州作》&物土南州异,关河北信赊&句中,又作&渺茫&解;在韩愈《次邓州界》&商颜暮雪逢人少,邓鄙春泥见驿赊&句中,又作&稀少&解。这个字有时还作语助词用,如杨万里《多稼亭看梅》:&先生次第即还家,更上城头一望赊。&李商隐《昨日》:&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长安原是汉、唐的京城,可是在旧体诗中常把长安泛指京城,不论在哪个朝代。这还容易理解,如把京城称&日边&、&日下&,就难懂了。又如酒,李白诗中叫&中圣&,杜甫诗中叫&竹叶&,李贺诗中叫&琥珀&。毛泽东《致陈毅》中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诗有一特点:好用代词,不直说物名。如剑曰玉龙,天曰苍圆,秋花曰冷红,春草曰寒绿。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比喻,其中明喻、暗喻比较容易看懂,借喻则难懂,弄通它需要具备有关的知识,例如柳宗元《郊居》:&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阁待贤人。&以&国老&代甘草;以&贤人&代浊酒。又如苏轼《雪》:&冻合玉楼起寒粟,光摇银海眩生花。&以&玉楼&代肩;以&银海&代目。这些在读诗词时都得好好琢磨。
& & 诗词,尤其是格律诗,因为受押韵、平仄、对仗等要求的制约,有的字的字义往往是似而非,不像在散文中那样确切。例如马戴《送客南游》:&苇干云梦色,桔熟洞庭香。&这个&香&字,既是嗅觉,又可引申为视觉--桔子熟了,洞庭湖上是一片金秋光景,芳香飘溢;同时因为这首诗押的是&阳&韵。又如李群玉《送萧十二校书赴郢州婚姻》:&马穿暮雨荆山远,人宿寒灯郢梦长。&自古都说&夜长梦多&,而这里为什么偏说&梦长&?这除了表示新婚情绵绵之外,还因为这首诗押的是&阳&韵,所以用了&长&字。
& & 下面是两例是为了平仄合辙而迁就用字的。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只有白发搔更短的,哪来的白头搔更短呢?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平平平仄仄&,第一个字可以不论,第二字不能通融,必须是平声,而&发&字恰是仄声,那就只好用平声的&头&字来代替。李商隐《无题》:&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只有桂花香,哪来的&桂叶香&!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第六个字必须是仄声,通融不得,那就只好以仄声的&叶&字来顶替平声的&花&字。
& & 为了对仗而迁就用字的更常见。如杜甫《春宿左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宵多。&意思是星斗灿然欲动,临于万户;皓月当空,光明于九宵。若在散文中,这个&多&字就显得多余的了,而在这首诗中,却是不可少的,一来以&九宵多&与&万户动&相对仗,二来是为了押韵,这首诗押的是&歌&韵。又如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这一联的意思是:自己的生计全靠黄阁老来照顾,而衰老的身体则托付给丹药来治疗了。其实作者服用的未必就是&紫金丹&,其所以用这一词,完全是为了与出句的&黄阁老&相对仗。
& & 读诗词,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不能太较真----死抠字眼儿,需要联系诗词诸要素来&望文生义&。初学者如果有教师辅导,当然方便得多;若没有这条件,那就需要购置注释比较详尽的选读本,还要具备《词源》、《辞海》之类的工具书。
& & 第二个难点是语法。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语法有很多差别,诗词的语法与文言文接近,但又有很大的差别。一是因为在诗或词的一句区区几个字之中,要舒展相当丰富的想象,不得不力求简洁,凡是可以省去的字,尽量省去;二是受句式、字数、格律等要求的制约,有时不得不把词的位置变动,或者改变词性,突破常规句法。诗词的语法相当复杂,初学者也难一时全弄通,可以先弄懂两种常见的,一是省略,二是改变词的位置和改变词性。
& & 最常见的省略是姓名,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 &&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 &&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宵一羽毛。
& &&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 &&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 & 诗的第一句中的&诸葛&是诸葛亮的简称;第五句中的&伊吕&是佐商汤王的伊尹与佐周武王的吕尚的简称;第六句中的&萧曹&是西汉初丞相萧何与曹参的简称。在诗词中往往把春秋时齐国的政治家、知心朋友管仲和鲍叔牙简称为管鲍,把汉朝的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简称为班马,文学家扬雄和司马相如简称为扬马,在爱情故事中又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简称为司马文君。
& & 诗句中常常省略介词、连接词、动词、副词、谓词等。例如:
& &&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明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这里省略了个&于&字,并且把动词的&照&、&流&,和宾词的&松间&、&石上&换了个位置,也可算作倒装句。在诗词中,常常把&于&、&则&、&而&、&有&等字省略了的。这种省略比较容易理解,某些省略了动词、谓词的句子就比较费琢磨些。例如:杜甫:《送远》:&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鼙鼓。&这两句的意思是:&故国犹遭兵马之灾,他乡亦闻鼙鼓之声。&又如,杜甫《喜观即到》:&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这两句的意思是:&江阁久凭,嫌津柳之碍目;风帆渐近,数驿亭以慰心。&词的省略更是常见。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 && &&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
& && &&&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 && &&&?应是绿肥红瘦。&
& & 现将词中省略的词语用括号括起,表达如下:
& && && && &昨夜雨疏风骤,(女主人)浓睡不消
& && &&&残酒。(早晨女主人)试问卷帘人(今天
& && &&&景色如何),(侍女)却道&海棠依旧&
& && &&&。(女主人纠正说:)&知否?知否?应
& && &&&是绿肥红瘦&
& & 诗词中常常改变词语的位置,所谓倒装句。例如:
& &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句主语倒置了,应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杜甫《秋兴》:&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一句不仅主语倒置,而且目的语也倒置了,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 & 有的诗句,句式基本一致,但其中短语的意思却不相同。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联:&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里的&下扬州&是指到扬州去。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首联:&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里的&下益州&是指自益州而下。
& & 近体诗,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诗人们常常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例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第二首:&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第二句的意思是中国(神州)六亿人民都是尧舜。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六亿&放在第一二字,&神州&放在第三四字,&尧舜&说成&舜尧&。&尧&字放在句末,还有押韵的原因,这首诗押下平声二萧韵。词,语序作适当变换的更是常见。例如前面介绍过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最后两句:&西北望,射天狼。&本意是:&望西北,射天狼。&因为按词谱这两句是&平仄仄,仄平平。&所以不得不把仄声望&字调个位置。又如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第二句应该是&晚对长亭&,因为词谱规定这句第二字必须是平声,第四字必须是仄声,所以就凑合成这个样子了。又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前三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意思是:在这千古江山里,英雄孙仲谋,已无处可觅!因为按词谱是:&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因此语序需要作这样的变动。
& & 诗句中改变词性也是常见的。例如:杜甫《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第一句中的&糁&字原是名词,即米饭粒,可是在这里却作动词&抛撒&解。这两句的意思是:米饭粒似的杨花,抛撒在路上,像铺上了一层白毡;小小的荷叶,点在溪面上,象叠起的青钱。还有名词当作形容词的,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曙&和&春&字都是名词,可是在这里&曙&用来成了形容&云霞&,&春&用来形容&梅柳&。这两句的意思是:云霞和太阳一同从海上升起,像曙光一样;梅柳在江南(渡江),早已着上春色。还有动词作形容词用,形容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副词用的,这里不一一例举了。所以读诗词更讲究&咬文嚼字&,咬出文外之义,嚼出字外之意。各种版本的注释也不尽一致,还要靠读者自己多琢磨。
第三个难点是弄通古语、典故。用古语、典故状物、写景、伤时、感事、酬谊、抒情,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传统和特点。读一首诗或词,若不把其中的古语、典故等原委弄明白,就不能理解全诗(词)的含义,更谈不上领略其意境和艺术构思。例如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 &&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 &&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 & 这是诗人为他的好友贺知章还乡时写的一首送别诗。贺知章在朝庭官居太子宾客,故称贺宾客;贺是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属越地,故云归越。镜湖就是绍兴的鉴湖;贺知章自称&四明狂客&,故曰:&狂客归舟逸兴多&。诗的后两句用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喜爱白鹅,山阴有一道士,请他写《黄庭经》(道教经典之一),以所养的一群白鹅为报酬。贺知章也是书法家,工草隶,亦是山阴人。诗中以王羲之比贺知章,说《黄庭经》换白鹅的故事,又将在山阴发生了。现在有的学书法的同志,把这首诗写成条幅送人。若是送给离退休好友,没问题;若是送给在职的就不适合了,因为贺知章是向朝庭请渡为道士而还乡的。若是对方也爱好书法,很相称;否则就显得勉强了。
& & 白居易遭权贵所忌,被贬谪为江州司马,赴任途中唱和他的好朋友元稹《放言五首》,写了一组政治抒情诗,亦名《放言五首》。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每一首中都引用典故或古代警语名句,宣泄不满和劝导朋友。文化大革命中的&九一三&之后,社会上曾传抄其三:
& &&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 &&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 &&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 & 这诗除了以&试玉&、&辨材&作比喻,表示受诬陷的人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自会澄清事实,辨明真伪外,还举了两个历史故事。一个是周公佐成王,当时曾有人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一个是西汉末年王莽&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假,代汉篡权才是他的真面目。读者若不弄清这两个典故,就很难理解这诗所包涵的深刻哲理。《放言》其二:
& &&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 && &&&福祸回还车转毂,荣枯反复手藏钩。
& &&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 && &&&不信君看奕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 & 第一句的&倚伏&二字,系引自《老子》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这一警语名句的简化,意思同现在我们常说的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可以变坏事差不多。第二句的&尘网&是把现实世界看作束缚人的罗网的意思。陶潜《归田园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第四句中的&手藏钩&,是古代一种将钩藏在手中叫别人猜的游戏。第五句中的&龟灵&是占龟卜卦虽然灵验的意思;&刳肠&即开膛剖肚之患。第六句中的&马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典故的简称。读者如果不把这些词的原委和含义弄明白,就很难理解这首诗所反映的祸福观,以及诗人遭受打击之后的政治上不服输的精神。
& & 有一点古籍基础的同志,对诗中的古语、典故比较好理解些,但也不能对所有这些一看就明白,因此读诗词时就要好好读注释。但是现在出版的古典诗词选本,对典故的注释有的太简单,甚至语焉不详;有的诗词《鉴赏辞典》,撰稿人解析评论甚详,而忽略对古语、典故的注释。所以必要时还得查到典故出处,找出原著来读。有的诗人,如晚唐李商隐和北宋受他影响颇深的&西昆派&,其作品用典,爱用古语、典故,有的是非常晦涩难懂的。所以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西昆派的诗虽好,但诗中典故太难懂了,需要西汉郑玄那样的经学大师来作注解。初学者碰到这种情况,那就来个&不求甚解&,或者&绕道走&,无须花过多的时间去死抠。
& & 此外,要弄懂古代许多名词称谓,也是很费劲的。例如,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在黄道赤道两侧一周,选取了二十八个星宿作为观察天象的标帜,称为&二十八宿&。在古典诗词中,往往以二十八宿的名称表示方位或地域,多数人不看注释,是弄不明白的。
& & 第四,领会诗意。这方面学问最大。中国的诗词,尤其是那些比兴诗,都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马光:《迂叟诗话》)这个&思&字是大有学问的。有的诗词,字面上难懂,但只要从字面上弄通了,诗意也就大致领会了。有的诗词,字面上很容易懂,而要真正领会诗意,却很不容易。例如,苏轼的《花影》:
& &&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 &&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 & 乍看,这首诗是咏物诗,很明白;细细琢磨,则是首政治抒情诗,不简单。原来是苏轼慨叹他的政敌-----所谓&熙丰小人&----在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时,全被贬谪(刚被太阳收拾去);而到高太后死去、哲宗亲政时,又全被起用了(又教明月送将来)。是苏轼用以抒发政敌被起用的愤懑的。又如柳宗元的《江雪》:
&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 乍看,是首写景诗;其实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孤傲的情感,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孤愤的,是首深沉而含蓄的政治抒情诗。又如王建的《新嫁娘词》:
& &&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 && &&&未谙姑食意,先遣小姑尝。
& & 乍看,是首人物素描诗;其实是作者抒发屈居卑下、操刀捉笔、仰人鼻息的官府小吏的牢骚的。王建这位中唐著名诗人,出身寒微,中了进士之后,晚年才为陕州司马。司马是州郡的属吏,位在别驾、长吏之下,等于现在的小科员。与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 & 乍看,是首写新嫁娘情怀的诗;其实是作者进京应考时,呈给张籍投石问路的诗。张籍是中唐著名的乐府诗诗人,和王建齐名,世称&张王& ,历任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司业或张水部。其乐于提携后进又与韩愈齐名,故朱庆余写了这首诗,首先征求张籍的意见。作者把张籍比作新郎,主考官比作姑舅(公公、婆婆),自己比儿新娘。
& & 上述那个&思&字,是指有事实根据的分析,不是胡猜。这里说的事实,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是作者特定的境遇和心态;三是作者创作时的用意。
& & 有的诗词还要知道它的&本事&,才能理解其意。所谓&本事&,就是触发诗人词人写这作品的具体故事。例如杜甫《又呈吴郎》:
& &&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 &&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 &&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 &&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 &&&这诗的&本事&是这样的:杜甫飘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住在一所草堂里。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题上的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远的东屯去住。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又呈吴郎》。诗的大意是: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听任西邻来打枣,因为她是没有吃的、又无儿子的老寡妇。如果不是穷困到如此程度,她哪会来打枣呢?正因为她怀着恐惧心理,我不但不干涉,反面表示亲善。现在老寡妇见到你(远客),就提防你不让她打枣,未免多心;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上篱笆,却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这老妇人被官府剥削得穷到只剩下骨头了,使人想起兵荒马乱,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不禁热泪盈巾!若是你不知道这诗的&本事&,你就不能逐句理解诗意,不能体会到诗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
& & 一般诗词注释本都注以作品的本事,有的是比较可靠的,有的则是后人牵强附会编造出来的。例如苏轼的《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在《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题下有一序言,说是这首词是为杭州的一个妓女而写的,在胡云翼选注的《宋词选》中,指出这个本事未必可信,词的真正内容是作者自抒其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所以初学者须选购较好的注释本。
& & 为了从宏观上把握诗词的含意,还要勤翻《中国文学史》,了解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作者的生平,他在文学史、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 & 有的诗或词,须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知识的积累、经历的丰富,才能逐渐会其意境。例如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 &&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 & 这首诗,我童年读过。那时只能从字面上理解,还以为是李白被流放到长沙路经黄鹤楼而写的呢!后来读了李白传略,读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才知道安史之乱时,李白因参加永王李?起兵,德宗接位而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其所以说&去长沙&,是用西汉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的。贾谊十八岁才华闻于郡中,汉文帝召为博士,二十来岁越级提拔为太中大夫,因遭权贵的嫉妒和陷害,被迁为长沙王太傅。这&去长沙&三字的&言外之意&,既含有以贾谊自比的傲骨,也含有无辜受害的愤懑。诗的最后一句&江城五月落梅花&,我长期以为:为了诗的押韵,将笛曲《梅花落》,改为&落梅花&。直到&文化大革命&时,自己作了&迁客&,从北京下放到祁连山脚下,&祈连六月漫天雪,迁客身寒心更寒。&这才领会到&江城五月落梅花&的一语双关:既道明玉笛吹的是当时的流行曲子《梅花落》,又隐含诗人当时的心态----在那江城仲夏季节,而感受的却是梅花落英时的春寒料峭。这首诗,我&思&了三十多年,才&得&到那么一点诗意,也很难说已经全部领会了。
&&文章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匿名教师]
[匿名教师]
[匿名教师]
[匿名教师]
[匿名教师]
[匿名教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又呈吴郎对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