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天上帝与玉皇大帝的来历

上帝与玉帝
查看 (800)
积分3852 等级7 出师弟子
上帝与玉帝最早的时候,上帝很无聊,平时只能看看电视听听广播,偶尔玩玩超级玛丽,再就是和圣母玛丽亚通通电话.时间长了,这种生活越发枯燥.上帝觉得这样的生活太乏味,于是他说:“要有网”.然后就有了互联网,计算机都可以连在一起,这是第一天.   光是有互联网也不行,起码得有点东西看吧。上帝说:“要有网站”。然后就有了全世界各种各样的大小网站,上帝在网站上看新闻、看图片,顺便还到论坛上发发贴,觉得互联网有些意思,这是第二天。   圣母玛丽亚看上帝这两天没怎么打电话,比较生气,威胁上帝说要把互联网毁了,上帝觉得这样不好,于是上帝说:“要有即时通讯”。然后就有了即时通讯软件,上帝和圣母玛丽亚在互联网上视频语音聊天,圣母玛丽亚也觉得互联网很好玩,这是第三天。   网站的数量太多了,也不知道那个网站更好看,上帝觉得这样太杂乱,于是上帝说:“要有导航网站”,然后就有了导航网站,上帝觉得分类目录挺好的,这是第四天。   没想到,网站越来越多,网页也越来越多,找分类目录都找不过来了,上帝觉得比较郁闷,心想找个东西怎么这么难呢?但这难不倒上帝,上帝说:“要有搜索引擎”,然后就有了搜索引擎,上帝使用搜索引擎,很快的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上帝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这是第五天。   在第一天上帝搞互联网的时候,远在天界东边的玉皇大帝就从千里眼和顺风耳那里得到了线报。玉帝有点迷惑,“这哥们搞什么东东呢?”问了所有神仙,大家都不知道,玉帝觉得这样不行,我们得与时俱进,向西方学习。玉帝说:“要有中国互联网”。于是中国也有了互联网。   第二天,玉帝上互联网,全是英文网站,除了图片以外,什么都看不懂,玉帝很头大。玉帝说:“要有中文网站”。于是中文网站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   第三天,玉帝不爽了,为什么?联系不方便啊,还是要叫千里眼和顺风耳,丫的,太麻烦了,可是ICQ、MSN都是英文的啊?玉帝说:“要有中文的及时通讯。”于是有了QQ。玉帝玩上了QQ,跟王母娘娘聊的很开心。   第四天,中文网站也太多了,看的玉帝眼花缭乱,心情也比较烦乱,就问太白金星怎么办。太白金星这个老家伙说:“好,一得给他们分类,二得推荐些好网站,三得经常有新东西……”玉帝觉得他很罗嗦。玉帝说,你说什么“好一二三”?然后,hao123就解决了玉帝和中国大众上网导航的问题。第五天,面对几亿的中文网页,虽然有hao123,但要找某些具体的信息实在太难了。玉帝发脾气了:“要找我去年在天庭的新闻发言稿怎么那么难呢?”太白金星凑过来说,上帝那有个Google,挺不错的,推荐你用用。于是玉帝上Google,一眼看过去,全是英文的,玉帝直接爆炸了,回头把太白金星骂了个狗血喷头:“你这什么馊主意?让我用他们搞的东西?没听过国货当自强吗?这个玩意我们得自己搞!”玉帝转过身问文曲星该怎么办,文曲星慢条斯里的吟开场白:“众镅八О俣龋侨巳丛凇保竦鬯?:“千你个头啊,百度!”这一瞬间,百度中文搜索引擎诞生了!   玉帝很满意百度。在百度,不但可以便捷的找到想要的信息,还可以在百度mp3搜索上找些小曲听听,更可以躲开王母偷偷的在百度图片搜索弄几张嫦娥的写真照片看看,更绝的,是玉帝在百度贴吧开了个“玉皇大帝”吧来了解天下百姓对自己的歌功颂德——而这些是Google所没有的。时间长了,甚至在众神仙为某个事上吵个不停的时候,玉帝就会说:“有问题,百度一下!”然后就没问题了。   然而众神仙不明白,为什么玉帝不喜欢同样有中文版的Google,仅仅因为百度更符合中国大众使用习惯吗?后来,玉帝终于自揭谜底:这些洋网站总说用户是上帝,用户是上帝,用户真的是上帝?在中国,用户是玉帝!”大家恍然大悟。
好,有意思
看着像哥俩
这俩帝哥怎么这么象啊?
本圈最新话题
楼主最新博客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文介绍的是中国文化里主宰天地宇宙的神祇。关于的至高神,详见“”。
上帝,殷商和周朝中又称“帝”、“天”,传世经典中或称天帝、昊天上帝等,是夏商周以来华夏民族信仰的主宰天地宇宙的神。上帝是华夏信仰系统、、中的至上神,是的。上帝给人类指派了君和师,让他们来教化、治理上帝的子民。中国皇帝是上帝感应产生的,因此叫。祖先是生者与上帝交流的媒介。除了祭天,上帝通常不接受祭祀,而是赐福给有德行的人。汉代以降,与上帝沟通的方式从巫筮转变为星象观测,并产生了北极星崇拜。北辰名耀魄宝,即为天帝,一名“”,是“天神之最尊贵者”。是祭祀上帝的圣殿。
上帝,又称、、,亦称天神、天皇大帝、皇天上帝、皇皇帝天等,具有拟人化的的概念。《》:“神:引出万物者也”。“帝”后来又用来指、、。一方面认为昊天上帝居处北辰,“昊天上帝谓天皇大帝,北辰之星。”另一方面,将天与帝区分开,认为昊天为全天,《》:“元气昊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则称苍天。此则天以苍昊为体,不入星辰之列。”昊天上帝,更自然化则称为昊天、皇天、天,部分文献又称“”等,“天”是最通常的说法,又称苍天、上天、上苍、老天、老天爷等,如“苍天在上”、“老天有眼”、“奉天承运”、“天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的天啊”中的“天”。关于“天”与“帝”的关系,《》记载理学家对此有过清楚解释:“或问: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帝即是天,天即是帝,却分祭,何也?曰:为坛而祭,故谓之天,祭于屋下而以神祇祭之,故谓之帝。”之时,思想进步,人文理性精神勃发,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神为人造,民为神主,则上古神秘观念渐消,“上帝”之概念渐由自然之“”取代,天为道德民意之化身,这构成了后世中国文化信仰的一个基础,而“敬天崇祖”是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
昊天上帝、五方上帝
节气、农耕、祸福、寿命、国事、战争、狩猎
日、月、五星、十二辰、二十八宿、风师、雨师、司命
上帝的使者
皇地祇、、、四渎、四镇、海、山林、名川
地域神、农耕、自然现象
祖先、先公、远祖、近祖、先臣
自然、收获、战争、疾病、生死、妊娠
中国殷周信仰和其继承者信仰中的帝、天帝、上帝、昊天上帝,在神话中演化为。在道教信仰中,玉皇上帝,即玉皇大帝,为天界、神界的皇帝,但他并非道教中的最高神,在民间则被认为是主宰宇宙的至尊天神。
上帝是甲骨文卜辞卜问的对象,掌管着万物生死,国家大事都要通过龟卜征询上帝的意见,特别是祈雨、战争、农事、疾病、巡狩、灾难。先王或先公是上帝的“帝廷”,如“下乙宾于帝”( 《乙编》7197) 、“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与人有血缘关系的祖先神是向帝转达祈求人,祖先在天上陪伴上帝。自然神是上帝的臣侍, 如“帝史风” ( 《通纂》398) , 风神为上帝的使臣。迁都就是遵从上帝的意志。周武王病重,周公旦卜问上帝是否可以代武王死,上帝使武王病愈。周公旦平叛也是卜问上帝的结果。为了改卜得吉,司马甚至以生命来向上帝换取楚军胜利。
早期的上帝,带有浓厚色彩,如《》“商书·伊训第四”中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后期儒家信仰中“上帝”的人格神色彩消亡,仅被视为哲学上的无形无名的“本体”,称为“理”。而人格神的上帝信仰则为道教所继承,发展为“玉皇大帝”,但已不再作为至上神(道教信仰,“”的“”高于代表“天”的“玉帝”)。
上帝信仰被“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儒教继承,出现于经典——,这五部经书都提到了该词,其中最早的是《》的“虞书·舜典”。除此之外,等其他的儒家经典以及各史书中也提到了上帝,有时也称昊天上帝,在古代中国的原初神话和宗教体系中,指的是至上神,字面意思就是“在上的帝王”,意味着“最高的主宰”,也称为“帝”,或者“天”,“太一”。“礼莫大于敬天,仪莫大于郊祀”,中国历代皆设,如即为明清皇帝上帝之处,内有昊天上帝之
五经中的上帝
西周确立了天子直接向上帝祭祀的祭天礼仪。其他人则通过祖先祭祀上帝,上帝降福给有德行的人。《》记载,设六官,其中以六辂祭祀昊天上帝和东、南、西、北、中:一曰苍辂,以祀。二曰青辂,以祀。三曰朱辂,以祀及朝日。四曰黄辂,以祭地祇、。五曰白辂,以祀及夕月。六曰玄辂,以祀及感帝、神州。东方(),南方(),中央(),西方(),北方(),为人格化的五位上帝。大儒声称“上帝者,天之别名”,并有六天一说,认为上帝有六位,即“昊天上帝”加东、南、西、北、中,五方上帝。派大认为,“天”、“帝”、“道”、“理”都是同一本体的不同称呼,派、则认为“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天子是上天感应降世,所以要祭天,与上帝交通。祭天的服饰是。《周礼·春官宗伯》曰:“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这是因为“郊以祀天,祀天而必法则其所垂之象,使凡吾身之所被服、吾身之所乘驾、吾礼之所施设文饰,莫非天之象焉。”《》曰:“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
天子是上帝之子、奉天承运,即奉天命而治理天下。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方上帝轮流所感应而生的,因此也称为“感生帝”,如尧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黄帝所感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汤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是苍帝所感生。
封禅,即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 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白虎通义》曰:“受命之君,天之所兴,四方莫敢违”。司马光于《册问王道》中谓:“王者受天命,临四海,上承天之序,下正人之统”。
周朝、北齐、北魏、北周
夏朝、秦朝、晋朝
汉朝、隋朝、宋朝、明朝
商朝、清朝
虞朝、曹魏、唐朝、元朝
主条目:、、和
天、昊天上帝、玉皇上帝通常被视为等同的概念,又有些微区别。
天,含有表示整个大自然、天然宇宙整体的意思,代表天的天公、老天、老天爷等叫法更加拟人化,不过同样表示自然神。上帝和天相比,具有一定的人格化的意味。曰:“上帝者,天之别名也”;另一方面,有时又作了区分,如《》:“四年春,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其中又将天和上帝区分开来,上帝地位低于天。以为代表的神学体系认为上帝为天之别名,总共有、。六天上帝即昊天上帝与。昊天上帝为全天之帝;五方天帝各为一方天帝,分别为中央土德含枢纽、东方木德灵威仰、南方火德赤熛弩、西方金德白招拒、北方水德汁光纪。以为代表的宗教系统认为五行人帝可称为上帝,但不可称为天;昊天上帝则可称为天,祭祀昊天上帝即代表祭天。周朝以后的继承了周以前的中华宗教信仰传统,因而历代祭天延绵不绝。
中的玉皇大约是东汉时期出现的概念,由中的昊天上帝转化而来,但更人格化了。庄子认为,万事万物本于道,天由道而生。墨子把上帝鬼神看作人类之外的另一种生灵宋真宗封玉皇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再加封玉皇大帝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玉皇和昊天合一,从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间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开来。玉皇上帝、昊天上帝,名称有异,而所指相同,实指一体,只是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概念。儒教、中国传统官方祭祀中一般称昊天上帝,民间、道教中多称玉皇大帝。
玉皇上帝通常又称玉皇大帝、玉皇、玉帝,为众神之王、神界皇帝,是中华民间信仰中地位最高的神。玉皇上帝(昊天上帝)是真正神界地位最高的“上帝”。中华文化中单说“上帝”,即指天上的玉皇上帝(昊天上帝),而一般不指“”。如:
《·大雅》:“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诗经·鲁颂》:“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
《·周书》:“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
《·王制》:“天子将出,类乎上帝。”
《礼记·礼运》:“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曰:“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一人吁嗟,王道尚为之亏。况群神怨憾而不怒动上帝乎!”
《》:“云长曰,‘臣等非人,乃是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义,皆敕命为神。’”
《》:“常闻说上帝无私,却不信有个秘字。”
《》:“上帝且以真人一符增置一神”,“上帝好生汝”,“苟其无罪,天地未尝不并育,上帝所不诛。”
《》:“今奉上帝之命,封为飞天使者,走马到任去也。”
尽管玉皇上帝为中华民间信仰中的最高神、众神之王,在中和一样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玉皇被称为“诸天之主”、“万天之尊”,但地位低于道教中的最高神灵:、、。在道教中,玉皇上帝的职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
天、昊天上帝、玉皇上帝是中华宗教信仰中的最高神。在其它各种宗教中,同样存在各种神祇,各种宗教中的最高神见下。
的作《古事记》、《日本书纪》,以日本天皇的祖宗神——为最高神。
中,(梵天)为最高神;印度宗教文化中又有众神之首()以及主神(大梵天、大梵天王)、、等,不同时代不同教派各个神的地位也不尽相同,梵天神殿在印度境内也只有一座,可能因教义与地理限制无法深入民间生活而式微,传到泰国勃兴为,以其至高神的身分扩散各地。
在宗教中,被奉为最高神。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均源自同一个原始宗教即古犹太教,因起源于,又合称。一般认为,亚伯拉罕诸教均为一神教,其崇拜的最高神为同一个神,但亚伯拉罕诸教宗教乃至同一宗教各教派中最高神的形象又有所差别。以及其它的神和中华宗教信仰文化等信仰文化的区别是,神在一神教中不但是最高神,而且是唯一的神。
中之独一神的名字为“YHWH”,中文译为(Yehowah)、(Yahweh)、耶威(Yahweh)等。犹太教徒,因敬畏他们的主,一般都不敢直呼其名“雅威”,而以“神”(Elohim/God)、“主”(Adonai/Lord)等关系式的代名词代之。与基督教不同,犹太教所信奉的耶和华只有一个位格,为犹太教中的最高神及唯一的神。
(、、)中之独一神的名字与犹太教敬拜的神之名一样,都为“YHWH”,由于教派不同,(常惯称为基督教)译为(Yehowah),译为(Yahweh),希腊正教(东正教)译为耶威(Yahweh)。通常会以“天主/上帝/神”(God),或以“主、上主”(Lord)等代名词,来表达一种“天主/上帝/神人关系”、“主仆关系”;而罗马公教团体更奉的口谕,为尊重犹太人的传统,教友应尽量避免直呼主的名──雅威。与犹太教不同,基督教所信奉的耶和华是的,即、、,祂们是一体的,为基督教中的最高神及唯一的神。神以他自己的样式和形像造人,所以人性中具有道德意识、思想、情感、意志,人所欠缺的仅止于经历(神)的过程,如同父生子,子所欠缺的仅止于经历父的过程,故认所谓“人格神”是反推的说法。
中的,又译为阿拉、胡大(波斯语)等,中国的又称祂为“真主”,为全宇宙中至尊及独一的创造主,除祂以外,别无真宰,而真主的九十九个尊名则彰显其各项优美的德性,如至仁的或至慈的等等。
唯一神派者所认为的唯一神。
中,第一主神为最高神。是的主神,罗马统治希腊后,宙斯改为朱庇特。
宗教文化中,最高神祇有三位:天神(An)、大气与风之神(Enlil)、水神(Enki)。
信仰中,最高神为。
没有明显的上帝观念,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常把当成天帝。
的光明之神为主,也相当于的大明尊。
基督教的神YHWH最初按照取自于圣经旧约出埃及记中的“我是自由永有”的希伯来文的辅音组成。后来经过马索拉学派加上ADONAI(希伯来文的意思是主)元音,成为“雅威”。 明末,来华传教,把YHWH译作“天主”、“天”、“上帝”、“天帝”。其《天主实义》说:“天主之称,谓物之原。如谓有所由生,则非天主也。物之有始有终者,鸟兽草木是也 ; 有始无终者,天地鬼神及人之灵魂是也。天主则无始无终,而为万物始焉,为万物根柢焉。无天主则无物矣。物由天主生,天主无所由生也。”《坤舆万国全图》说:“天主创作万物于寰宇。”而其撰于1595年的《交友论》还说:“上帝给人双目、双耳、双手、双足,欲两友相助,方为事有成矣。”4年后,利玛窦在《二十五言》中又说:“上帝者,生物原始,宰物本主也。”除了“上帝”、“天主”之外,利玛窦还创造了“”(原为皇太后的尊称)、“”(原指儒家经典)等词。其《上大明皇帝贡献土物奏》:“谨以原携本国土物,所有天帝图像一幅,天帝母图像二幅,天帝经一本。”
用“上帝”称呼基督宗教的神,引起了一些儒士的反对。他们认为儒家的天、上帝与天主教的天主有着本质的区别。钟始生的《天学初征》和《天学再征》对此做了较为全面的辨析。他认为:第一,天是苍苍之天,是与地相对的物质之天;第二,天是“统御世间、主善罚恶之天,即《诗》、《易》、《》所称上帝是也”,但这个主宰之天只是“治世,而非生世,譬如帝王,但治民而非生民也”。钟始生认为利玛窦附儒之论是对儒学天论的曲解。
利玛窦的传教方式不但引起了当时儒士的反对,也引起了等其他以及的不满。日,发布教皇《自登基之日》禁止中国天主教徒: “西洋地方称呼天地万物之主用“斗斯”(Deus [God]) 二字,此二字在中国用不成话,所以在中国之西洋人,并入天主教之人方用“天主”二字,已经日久。从今以后,总不许用“天”字,亦不许用“上帝”字眼,只称呼天地万物之主。如“敬天”二字之匾,若未悬挂,即不必悬挂,若已曾悬挂在天主堂内,即当取下,不许悬挂。”后来遭受的抵制,人称。清末民初天主教法文《教务月志》载文批评利玛窦和、等,‘罪其喜引古书上帝,而不专用天主名,罪其阿悦华人,而将顺其礼俗’。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在华新教传教士准备翻译委办译本。但在翻译God的名字时,与天主教一样,新教传教士也起了争论。一派主张翻译成“上帝”,一派主张翻译成“神”。
1877年,有120位外国新教传教士在上海集会,这次集会的会议纪要中有:“据《》所论之‘上帝’,即《六经》所言‘上帝’若合符节,其揆一也。迨后诸教士各执己见,辨论之道。有云:‘儒书所载之上帝,非造化主宰’。”
由此可见,无论是天主教的传教士还是新教的传教士,相当一部分人觉得“上帝”与基督宗教中的神是不同的。但是,有不少传教士为了传教的方便,为了让基督宗教被更多中国人接受,遂采用这个名词。之后翻译的官话,即今天大多数新教教会使用的圣经,采用两个版本,就是神版和上帝版。
今天,不少华人基督徒觉得“上帝”或“神”哪个都可以用,名称之争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但另有一些基督徒觉得God之名是基督教中特别重要的议题之一,争论不是没有价值;他们一般都拒绝使用“上帝”,因担心与偶像联系起来,所以只用“”。
《通典·礼典》:“所谓昊天上帝者,盖元气广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即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讬之于天,故称上帝。”
六上帝中,自然帝昊天上帝可称天,人帝即五行上帝不可称天。《隋书·礼仪》:“五时迎气,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属,非祭天也。天称皇天,亦称上帝,亦直称帝。五行人帝亦得称上帝,但不得称天。”
《礼记正义》卷十二·王制第五:“谓大微五帝,应于五行,五行各有德,故谓五德之帝。木神仁,金神义,火神礼,水神知,土神信,是五德也。”
《孟子·梁惠王下》:“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礼记正义》卷三十四·大传第十六:“又《元命包》云:“夏,白帝之子。殷,黑帝之子。周,苍帝之子。”是其王者,皆感大微五帝之精而生。”
《礼记正义》卷三十二·丧服小记第十五:始祖感天神灵而生,祭天则以祖配之。自外至者,无主不上。“《尔雅·释天》文。云“自外至者,无主不上”,《公羊》宣三年传文,“外至”者,天神也,“主”者,人祖也。故祭以人祖配天神也。”
《春秋左传·僖公五年》:“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紧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五经通义》云:天神之大者曰昊天上帝,(即耀魄宝也;亦曰天皇大帝,亦曰太一。)其佐曰五帝。
《晋书·志·礼》:“案易‘殷荐上帝,以配祖考’,祖考同配,则上帝亦为天,而严父之义显。周礼旅上帝者,有故告天,与郊祀常礼同用四圭,故并言之。”《汉书·志·祭祀·六宗》:“寻虞书所称‘肆类于上帝’,是祭天。天不言天而曰上帝,帝是天神之极,举帝则天神斯尽,日月星辰从可知也。‘禋于六宗’,是实祭地。地不言地而曰六宗,六是地数之中,举中是以该数,社稷等祀从可知也。天称神上,地表数中,仰观俯察,所以为异。宗者,崇尊之称,斯亦尽敬之谓也。禋也者,埋祭之言也,实瘗埋之异称,非周烟之祭也。夫置字涉神,必以今之示,今之示即古之神,所以社稷诸字,莫不以神为体。虞书不同,祀名斯隔。周礼改烟,音形两异。虞书改土,正元祭义。”
、天帝,有时是泛指,有时专指天上神中之最尊贵者。《汉书·郊祀志》:“皆曰天子父事天,母事墬,今称天神曰皇天上帝,泰一兆曰泰畤,而称地祇曰后土,与中央黄灵同。”
《史记·五帝本纪》郑玄注云:“昊天上帝谓天皇大帝,之星。”
《元史·祭祀·郊祀》:“周礼所祀天神,正言昊天上帝。郑氏以星经推之,乃谓即天皇大帝。然汉、魏以来,名号亦复不一。汉初曰上帝,曰太一,曰皇天上帝。魏曰皇皇帝天。梁曰天皇大帝。惟西晋曰昊天上帝,与《周礼》合。”
《宋书·志·乐》,尚书左仆射建平王宏:“竣据周礼、孝经,天与上帝,连文重出,故谓上帝非天,则易之作乐,非为祭天也。按易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尚书云:‘肆类于上帝。’春秋传曰:‘告昊天上帝。’凡上帝之言,无非天也。天尊不可以一称,故或谓昊天,或谓上帝,或谓昊天上帝,不得以天有数称,便谓上帝非天。徐邈推周礼‘国有故,则旅上帝’,以知礼天,旅上帝,同是祭天。言礼天者,谓常祀也;旅上帝者,有故而祭也。孝经称‘严父莫大于配天’,故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既天为议,则上帝犹天益明也。不欲使二天文同,故变上帝尔,故郑注以前天神为五帝,后冬至所祭为昊天。”
,又称泰一等,常被视为等同昊天上帝,但有时又加以区分。“太一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天文志》曰:“‘天极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太一,天皇大帝也,与通极为一体,故曰通位帝纪也。”“泰一,天帝之别名也。”“泰一,天神之最尊贵者也。”
《宋史》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周礼》亦只说祀昊天上帝,不说祀后土,故先儒言无北郊,祭社即是祭地。古者天地未必合祭,日月、山川、百神亦无一时合祭共享之礼。古之时,礼数简而仪从省,必是天子躬亲行事,岂有祭天却将上下百神重沓累积并作一祭耶?且郊坛陛级两边上下,皆是神位,中间恐不可行。或问: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帝即是天,天即是帝,却分祭,何也?曰:为坛而祭,故谓之天,祭于屋下而以神祇祭之,故谓之帝。”
《春秋左传·桓公六年》
甲骨卜辞:“丙12?3“卜、疾齿龙。隹父甲。隹父庚。隹父辛。隹父乙。”
《礼记·表记》:“昔三代明王, 皆事天地之神明, 无非卜筮 之用, 不敢以其私亵事上帝, 是故不犯日月, 不违卜筮.”
《诗经》:“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狄钟“(前欠)侃先王、先王其严才(在)帝左右、?狄(尽逐)不?(恭)”
《尚书·盘庚》:“卜稽曰: 其如台? 先王有服, 恪谨天命。今不承于 古, 罔知天之断命, 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 若 颠木之有由蘖, 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肆予冲人, 非废厥谋, 吊由灵各, 非敢违卜, 用宏自贲。”
《尚书·金縢》:“乃命 于帝庭, 敷佑四方, 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四 方之民罔不祗畏。呜呼! 无坠天之降宝命, 我先王亦永有依归。今我即命于元龟, 尔之 许我, 我其以璧与圭归俟尔命; 尔不许我, 我乃屏璧与圭。”
《尚书·大诰》:“王若曰: ……殷小腆诞敢纪其叙。……我有大事, 休? 朕卜并吉。”
《左传·昭公十七年》:“吴伐楚……卜战, 不吉。司马子鱼曰: 我得上流, 何故不吉。且楚故, 司马令龟, 我 请改卜, 令曰, 鲂也以其属死之, 楚师继之, 尚 大克之! 吉。战于长岸。子鱼先死, 楚师继之, 大败吴师, 获其乘舟馀皇。”
《尚书·高宗肜日》:“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中絶命。民有不若徳、不 聴罪、天既孚命、正厥徳、乃曰、其如台。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豊于昵。”
唐朝《郊祀议》
《》郊问第二十九:定公问于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何也?”孔子对曰:“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卷六九列传第三十四:“赤应隋者,言赤帝降精,感应而生隋也。故隋以火德为赤帝天子。”
《》卷一:“唐氏承统,盛德在土。”
《宋史·志·礼·吉礼·天书九鼎》:“徽宗政和六年九月朔,复奉玉册、玉宝,上玉帝尊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盖以论者析玉皇大天帝、昊天上帝言之,不能致一故也。又诏以王者父天母地,乃者祇率万邦黎庶,强为之名,以玉册、玉宝昭告上帝,而地祇未有称谓,谨上徽号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
安津素彦, 梅田义彦, 梅田义彦,1968,《神道辞典》:“恐らくシナの天思想,上帝などの思想の影响によって、神话が顺序よく整顿せられ、更に、哲学的思索が加えられて作成された神で”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其唯我三一妙身,无元真主阿罗诃欤判。十字以定四方。”
程小娟:《God的汉译史——争论、接受与启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朱维铮《利玛窦中文著译集·导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0页。
艾约瑟译《各省教师集议记略》,载李天纲编校《万国公报文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22页。
李杜:《中西哲学思想中的天道与上帝》(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
Thomas, Reilly著,李勇等译:《上帝与皇帝之争——太平天国的宗教与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隐藏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母娘娘 玉皇大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