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拥戴汉献帝刘协是根据其属下逢天子以令不臣的政策,而哪位君主的属下才真正提出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

按照汉朝的制度,凡宰辅大臣带兵出征,朝见天子时,天子命武士拿着兵器,押着宰辅..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挟天子而令诸侯的谋略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曹操的介绍?
曹操的介绍? 10
补充:700字左右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自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名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诛杀殺宦官時,反被伏击。而此时有西凉之狼称号的董卓帶領大军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刘协,是为献帝。大部份大臣纷纷逃出洛阳。曹操亦逃至陈留,集结义兵,声讨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将推举家世显赫的袁绍为盟主,西讨董卓。但因各将領心怀鬼胎,遂使义军失败。曹操在這战役中,初次见到日后的死敌——刘备。
&&&初平三年,董卓为王允、呂布所杀。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獻帝乘亂與一眾大臣逃出長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議,迎接獻帝至許昌。從此曹操便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
&&&其後,曹操以獻帝名義東征西討。先後平定關東、關中一帶。而劉備亦曾成為其部下。接下來,曹操便要面對他的老朋友-袁紹。
&&&當時袁紹盤據幽、冀、并、青四州,軍力雄厚,勇將如雲。雖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終與紹有一定距離。
&&&建安五年,袁紹大軍南下,與曹兵會戰於官渡。最後曹操用降將許攸之計親率五千騎兵偷襲袁軍糧倉。袁兵見軍糧被燒而大亂,曹軍乘勢出擊。袁紹敗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會戰勝利後,曹操用數年時間穩定北方,和追擊袁氏餘黨(紹兵敗後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親率大軍南征劉表。同年,劉表死,次子劉琮繼立。面對曹操如狼似虎的大軍,劉琮決定出降。曹操輕易地接管荊州。可能因為荊州得來容易,曹操決定成勢東伐孫權。但權並非劉琮之流可比。
&&&孫氏自孫策時已盤據江東,至今已人心歸順。加上長江天險,孫氏政權已有一個穩定基礎。當孫權收到曹操東來的消息後,曾召開多次軍事會議。會中主戰和主降派展開了激烈的爭辯。最後在周瑜和魯肅的分析下,孫權決定出戰。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孫權大軍在赤壁迎戰曹軍。周瑜用計火燒曹操軍艦,曹軍大敗。從此曹操無力大舉南征。如果說官渡會戰決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麼赤壁兵敗便是曹操只可稱雄北方的一戰。
&&&此後,曹操雖曾多次在東吳邊境挑起戰火,但雙方均互有勝敗。同時劉備西定益州,自封漢中王。三國鼎立之勢已成。連蓋世雄主曹操亦再無力改變這個事實。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進位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歲。
&&&翌年,操子曹丕篡漢,建國號魏。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提问者 的感言:3Q
其他回答 (13)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体现在他的生性残忍,为报父仇,攻城屠杀百姓数万,无辜的残骸把汜水都堵的水泄不通。 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为我们至尽传诵。 曹操是中国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在北方统一的战争中,曹操发挥了杰出的才干,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说曹操是军事家,这点我很同意。有的学者认为曹操是个诗人,我也赞同。因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 有的人认为曹操是政治家,我认为有些评价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杀百姓的暴行,公元193年,曹操借替父亲曹嵩报仇,曾经血洗徐州和从雍、凉逃难来的手无寸铁的百姓,战争是残忍,而百姓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成为军阀之间征战的牺牲品。屠杀的黎民达到几十万之多,‘泗水流之不畅’(《后汉书·陶谦传》)足见当时杀人场面之惨烈。太残忍了,这件事暴露了曹操内心深处的凶残。也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点。曹操也有镇压农民起义军的罪行,曹操的双手沾满了黄巾军的鲜血。其次,曹操个人作风也有很大问题,曹操这个人非常的好色,虽然‘圣人’有云:‘食、色,性也’的高妙论调,但曹操为了女人确实到了疯狂的地步。征战张秀时霸占其婶母,打吕布时强占其部将秦宜禄的夫人。虽然不是很坏,可在道德问题上,是应该予以谴责的。最后,曹操为了自己的权力‘挟天子令诸侯’而屠杀了许多文臣武将。孔融、杨修、崔炎等对曹操有极大贡献的手下也尽死其手。验证了封建统治者能为我所用留之 不用则杀之的恶劣作风。可笑的是中国文坛所谓的巨子郭沫若先生竟然写《替曹操翻案》这样毫无价值的文章,文章没有正视曹操屠杀百姓的一些列罪行而单方面鼓吹曹操实行的屯田,曹操的屯田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的剥削制度,不足后人效仿。我们国人所崇拜的鲁迅认为曹操‘至少是个英雄’曹操到底英雄在何处?却并未明言。任何极端的评价曹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更加辨证公正的评价和认识曹操。
目录[隐藏]
【个人简介】
【详细介绍】
【生平详述】
【家庭情况】
【选官标准】
【文学成就】
【曹操名诗】
短歌行(二首)
【曹操赞诗】
【双调】蟾宫曲
【史书评论】
【众人评说】
【历史功绩】
【个人简介】
【详细介绍】
【生平详述】
【家庭情况】
【选官标准】
【文学成就】
【曹操名诗】
短歌行(二首)
【曹操赞诗】
【双调】蟾宫曲
【史书评论】
【众人评说】
【历史功绩】    魏武帝曹操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编辑本段]【详细介绍】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鲍国安饰) 曹操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父亲曹嵩据考本姓夏侯,后成为曹腾养子并改姓继承侯爵。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乔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此说乃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待考)于公元184年汉末黄巾起义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死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先后战胜了吕布、袁术,并接受了张绣的投降。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10万军队,公元201年在仓亭(今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并于公元207年十二月北伐三郡乌桓,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公元208年,成为东汉政权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于赤壁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公元212年又击败了汉中张鲁,至此,三国鼎立之势基本成型。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册封曹操为魏国国王,于邺城建立魏国王宫铜雀台,享有天子之制,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葬于高陵。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为“武帝”。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  初平元年,各路大将推举家世显赫的袁绍为盟主,西讨董卓。但因各将领心怀鬼胎,遂使义军失败。曹操在这战役中,初次见到日后的死敌—刘备。  初平三年,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献帝乘乱与一众大臣逃出长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后,曹操以献帝名义东征西讨。先后平定关东、关中一带。而刘备亦曾成为其部下。接下来,曹操便要面对他的老朋友-袁绍。 [编辑本段]【生平详述】  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官宦家庭。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中的一员,据说是汉相国曹参的后人(并无史实考证)。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有人也说曹操是“夏侯氏”之子。曹嵩官至太尉。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十分之八的长吏,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甚至有了买官制度。朝廷封曹操为议郎,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中平五年(188),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中平六年(189),西凉刺史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太师,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州郡牧守起兵讨伐董卓,共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副盟主,参加讨董军。二月,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留居洛阳抵御关东军。董卓之凉州军骁勇善战,关东军十余万人驻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无人敢向洛阳推进。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因为士兵数量相差大,曹操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回至酸枣,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  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拼。  初平三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在长安定计杀掉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攻陷长安,杀王允,进攻吕布,关中也陷入战乱。是时,州郡牧守各据一方,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迎曹操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  献帝初平四年(193)秋,曹操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徐州牧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曾参加讨董卓之战的陈留太守张邈和曹操部将陈宫对曹操不满,遂叛操,迎吕布为兖州牧。吕布为当时名将,先为董卓部将,曾与王允定计诛杀董卓。  当时只有鄄城(今属山东)和东郡的范(今山东范县东南)、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两县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惇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曹操从徐州赶回,听说吕布屯于濮阳,遂进军围攻濮阳。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鄄城。  兴平二年(195)夏,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于巨野(今山东巨野南)大破吕布军,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  曹操从陈留起兵到兴平二年将吕布、张邈赶出兖州,经过六年的经营,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曹操起兵之初,仅有数千人,出任东郡太守前后,他陆续延揽一些拥有宗族、部曲等家兵的豪强地主归附自己,后击溃青州黄巾军,又收其精锐组成“青州兵”。这样,曹操又有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根据地和军队,是曹操得以成事的基本条件。  献帝刘协自被董卓劫至长安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建安元年七月,献帝终于回到洛阳,洛阳经董卓之乱,已是一片废墟。百官没有地方居住,“披荆棘,依丘墙间”,洛阳也没有粮食,“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  早在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曹操深以为是。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献帝。随即挟持汉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部下枣祇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200),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  通过以上二项措施,曹操统治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这是曹操在经济上的一大成功。   KOEI《三国志11》 壮年曹操 迎献帝、迁都于许和恢复农业生产是曹操得以成功的两个重要条件。  从建安二年起,曹操利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东征西讨,开始了他翦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  其时,在曹操的北边,是占有冀、并、幽、青四州的袁绍;南边,是占据扬州的袁术;东南,是占据徐州的吕布;正南,是占据荆州的刘表;西边,是关中诸将。此外,董卓部将张济之侄张绣投降刘表后,屯驻于宛县(今河南南阳),对许都形成威胁。  建安三年(198)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将魏续、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将吕布、陈宫处死,收降吕布将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当时,群雄实力最强的是袁绍。曹操预作布置,命在青州有潜在影响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占领齐(治今山东临淄)、北海(治今山东寿光东南)等地,巩固右翼;又命大将于禁屯军黄河南岸,监视袁军。不久,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计,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张绣为扬武将军,解除了后顾之忧。这年十二月,曹操自率军屯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准备迎击袁绍。  刘备在徐州牧陶谦死后,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后徐州被吕布攻占,刘备投奔曹操。曹操认为刘备是个英雄,先后表他为豫州牧、左将军。曹操攻占徐州不久,淮南袁术准备逃往青州往依袁绍,曹操派刘备去截击。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谋诛曹操事泄,被曹操杀掉。刘备遂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  曹操为了免于将来同袁绍作战时前后受敌,决定先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时诸将皆怕袁绍乘机来攻许都,曹操对此胸有成竹,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  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袁氏一门,自袁绍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势力本就很大,后袁绍取得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实力大增,有军队数十万人。袁绍以其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后方稳固,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他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志在一举消灭曹操。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命大将颜良等人进兵白马(今河南滑县北),自率大军进屯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向曹操发动进攻。  曹操的实力比袁绍弱得多。曹操所占的大河以南地区,地盘既小,又是四战之地,残破不堪,还没有完全恢复,物资比不上袁绍那样丰富。曹操的兵力也远不及袁绍,其总兵力大概不过几万人,投入前线的兵力据《武帝纪》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刘宋、裴松之认为此数不准确,曹操的兵力不会如此之少,但曹操兵力远逊于袁绍却是毫无问题的。袁绍大军来攻,许都震动。曹操安慰众将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众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我奉也。”曹操对袁绍有很深的认识,他敢于在袁绍将要大军压境之时抽身去进攻刘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之上。  建安五年二月,袁军颜良等人围攻白马,拉开了大战的序幕。四月,曹操亲自率兵北上解白马之围,他采纳谋士荀攸之计,先进军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在白马以西),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态势,吸引袁军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转向迅速赶往白马。曹操军突然杀到,袁军措手不及,关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袁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曹操救出白马军民,沿黄河西撤。袁绍闻知,立即渡河追赶曹操。曹操见追兵渐近,命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于道。袁军追兵大至,争抢辎重,阵形混乱。曹操率领仅有的骑兵突然杀出,大破追兵,阵斩袁绍另一大将文丑。颜良、文丑为袁军名将,二将分别被杀,袁军大震。曹操初战得胜,主动撤军,继续扼守官渡。  八月,袁绍大军连营而进,东西数十里,依沙堆为屯,进逼官渡。曹操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袁军向曹营发动猛攻,先是作高橹、起土山,由上向曹营中射箭,接着又挖地道,欲从地下袭击曹营,皆被曹操以相应办法击破。两军一攻一守,相持近二个月。久战之下,曹操处境极为困难。  十月,袁绍从河北运来粮草万余车,派大将淳于琼等带万余人看守,屯于离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恰好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来投曹操,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曹操大喜,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乘夜从小路偷袭乌巢。曹操军至乌巢,命四面放火,袁军大乱,淳于琼拒营死守。袁绍闻知,急忙派兵救授,曹操左右见“‘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操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遂大破之,斩琼等,尽燔其粮草”。当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时,认为这正是攻破曹操大营的好机会,因此派去的援兵很少,而以重兵围攻曹操大营。但曹营未破,乌巢败讯已经传来,袁军溃散,大将张郃等人投降曹操。袁绍弃军逃回黄河以北。于是曹军大获全胜,斩首七万余级,尽获袁军辎重图书珍宝。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写给袁绍的信,尽烧之,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从客观条件上说,曹操本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能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经过自己主观上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胜利。  官渡之战,曹操击溃了最大敌人袁绍,由他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  建安七年,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不和,发生火并。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  建安九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进军围攻邺城。袁尚率军回救,依滏水(今滏阳河)为营,曹操进军将其营寨包围。袁尚害怕,请求投降,曹操不许。袁尚乘夜逃跑,袁军溃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县)。曹操命人拿着缴获袁尚的印绶节钺招降邺城守军,城中斗志崩溃。邺城遂被曹操攻破。第二年正月,曹操又以负约为名,攻灭袁谭,冀州平定。于是,曹操让还兖州牧,改任冀州牧。  袁尚兵败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乌桓。  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汉末,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结合,是为三郡乌桓,其首领为辽西部的蹋顿。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一直很好,并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这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河北蓟县)。时正雨季,道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曹操从无终人田畴之议,改从一条久已断绝,但“尚有微径可寻”的路线进军。在田畴的引导下,曹操大军登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一带),“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直指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曹军进至离柳城不足二百里时,乌桓才发现,于是蹋顿与袁尚、袁熙等人率数万骑兵迎击。八月,二军相遇,时曹军辎重在后,“被甲者少,”而敌军军势甚盛。曹操登高瞭望,见敌军虽多,但阵势不整,遂命大将张辽为前锋,乘敌阵稍动之机,向敌军发动猛攻。乌桓军大乱,曹军阵斩蹋顿,大获全胜,胡、汉降者二十余万,袁尚等人逃奔割据平州的公孙康。这时,有人劝曹操乘势进击公孙康,(曹操听从谋士郭嘉的意见,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也。”遂率军还师。不久,公孙康果然斩杀袁尚、袁熙,并将其首级献与曹操。诸将不明所以,曹操说:“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于是,曹操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肃清了袁氏势力。同年郭嘉就因水土不服,气候恶劣,日夜急行操劳过度,在曹操北归前病逝,而公孙康斩杀袁尚、熙竞在郭嘉之料中。)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记载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北平诸豪,弃其种人,与尚、熙奔辽东,觽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公破乌丸,或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禽也。公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及速仆丸等,传其首。诸将或问:“公还而康斩送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十一月至易水,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上郡乌丸行单于那楼将其名王来贺。并非出自郭嘉的谋略。  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   电影《赤壁》中的曹操(张丰毅饰)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兵锋转而南向。建安十三年七月,进军南征荆州刘表。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今属河南),刘琮以为无法抵挡,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这时,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的刘备屯驻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今属湖北)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存有大量军用物资。曹操听说,怕江陵落入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骑兵从襄阳(今湖北襄樊)疾驰三百里,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将刘备追上,并将其军击溃,随后进占江陵。  由于曹操的进军威胁了吴侯孙权的统治,孙权命大将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联军抵抗曹操。  曹操自江陵东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孙、刘联军接战不利,暂驻军于乌林(今湖北洪湖县东北,长江北岸邬林矶),与对方隔江对峙。  周瑜用诈降之计,命大将黄盖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曹操率军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西北)陆路撤回江陵。遂撤军北还。   KOEI《三国志11》 老年曹操 赤壁大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才收罗到自己身边。  建安十六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隶校尉钟繇率大将夏侯渊以讨伐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张鲁为名进兵关中。关中马超、韩遂、杨秋等十部心生疑惧,一时俱反。曹操立即派大将曹仁进攻关中,马超等人屯据潼关。七月,曹操率大军亲征关中。九月,大破关中诸军,马超、韩遂逃至凉州,杨秋逃至安定(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南)。十月,曹操进军安定,杨秋投降,关中地区基本平定。  建安十八年,曹操起兵号称四十万,亲自南征孙权。次年正月,曹军进至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攻破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其将公孙阳。孙权亲率军七万,前至濡须口抵御曹军。二军相持月余,各无所获。曹操见孙权军容严整,自己难以取胜,遂撤军北还。五月,复《禹贡》九州。   汉天子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献帝还准许其“参拜不名、剑履上殿 ”,如汉丞相萧何故事。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取得益州,而汉中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必然要攻取汉中。于是曹操抢先一步,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七月,曹操大军进至阳平关(今陕西沔县西北)。张鲁听说阳平关失守、逃往巴中。曹操进军南郑,尽得张鲁府库珍宝。  十一月,张鲁出降曹操,汉中遂为曹操所有。  曹操主力退出汉中后,刘备随后向汉中发动进攻。建安二十三年,刘备亲率大军进至阳平关,夏侯渊等人与刘备夹关对峙。七月,曹操亲率大军赶往关中,坐镇长安,以便随时指挥汉中战局。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今汉水),依山而进,驻军于定军山(今陕西沔县东南),夏侯渊出兵与刘备争夺地势,被黄忠杀掉,曹军大败。之后,曹操亲率大军来夺汉中,但是刘备坚壁不出,曹军与刘备军相距数月,无利,遂放弃汉中。  建安二十一年夏四月,汉天子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他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开了自汉高祖刘邦定下的“异姓诸侯者不得为王”的先河。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操刚刚从汉中撤出,刘备大将关羽就从荆州向他的东南防线襄、樊一带发动了进攻。曹操闻知,立刻派大将于禁率兵往救樊城。八月,关羽乘洪水泛滥之机,大破于禁所统七军,禽于禁,斩庞德乘势进军,将樊城围住。时樊城曹军只有数千人,城被水淹,水面离城楼仅有数尺,曹仁率军死守。曹操又派徐晃领兵去救樊城。十月,曹操从关中赶到洛阳,亲自指挥救援樊城。  孙权因关羽处其上游,很不愿意让关羽势力发展,而且他早已有攻取荆州之心,于是联结曹操,准备以大将吕蒙偷袭荆州要地江陵。曹操接信后,将这一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继续坚守,自己进至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临近指挥,又派兵十二营增援徐晃,命他反击关羽。不久,吕蒙偷袭江陵得手。关羽撤兵,路上被孙权军擒杀。  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20),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这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魏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魏国的奠基人和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三国志》记载曹操的远祖是汉朝初期的相国曹参。他的父亲曹嵩为宦官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祖父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关于曹操的姓氏,有一说认为曹嵩本姓夏侯,后来因为成为曹腾的养子,于是改姓曹,所以夏侯氏很多人都与曹操同族;按照这种说法,夏侯惇和夏侯渊与曹操为堂兄弟。也有一说指曹嵩为曹腾堂兄弟之子,但此说则无法解释夏侯氏与曹氏的亲缘关系。对此有人提出因曹氏于夏侯氏皆为谯县汉初功臣(曹参与夏侯婴)之后的地方望族,彼此间可能本有相互联姻的关系,从非与夏侯氏有直接血缘关系的曹氏也与曹操本人以表兄弟相称来看,或者也可如此推论。但却没有明确考证的证据可为此说提供有力支持。
曹操年少时就机警过人,并通权谋机变,但是他以侠义自任,行为放荡不羁,不规规矩矩地谋生做事,因此世人都认为曹操并没什么奇特之处。只有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颙,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桥玄曾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可见桥玄对曹操抱有很高的期望。(曹操显赫时,桥玄已经去世。202年曹操北征,路过桥玄之墓,下令用太牢礼祭祀桥玄,并且写了悼文)当时曹操还默默无闻,桥玄建议曹操去结交当时的名士许劭,以提高名望。于是曹操就去拜访许劭,结果被许劭接纳,曹操才逐渐知名。相传有一天曹操问起自已“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许劭便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据说曹操听了之后,仰天大笑。
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他身手矫健,曾经偷偷潜入中常侍张让家,被张让发觉后,能够越墙逃出,全身而退。又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著作传世。这些活动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基础。
174年,曹操二十岁,通过察举孝廉成为郎官。所谓郎官,名义上是当时朝廷从贵族大臣子弟中选拔出来,担任宫廷宿卫的优秀人才,实际上是学习做官,熟悉朝廷事务和增加阅历,一段时间之后才会依照情形授予正式的官职。因此,稍后曹操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1]。洛阳北部尉是曹操入仕后的第一个行政职务。曹操上任之后,在官署门口放置了十多根五色棒。上任数月,宦官蹇硕的叔叔违禁夜行,被曹操依律棒杀。这使曹操得罪了宦官集团,可曹操是依法而行,这些人又无法中伤诋毁曹操,只好转而称赞他做得好,举荐他去担任地方官。177年,曹操被任命为顿丘令,第二年,即光和元年(西元178年),曹操因堂妹夫滁强侯宋奇被宦官诛杀,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曹操被免官后,在洛阳无事可做,便回到家乡谯县闲居下来。 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议郎。此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划诛杀宦官,不料其事未济反为阉党所害。曹操上书陈述窦武等人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满朝,而忠良之人却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辞恳切,但没有被汉灵帝采纳。尔后,曹操又多次上书进谏,虽偶有成效,但东汉朝政日益腐败,曹操知道无法匡正,便不再进言。
184年,黄巾军起义,朝廷任命曹操为骑都尉,前往颍川镇压。由于镇压黄巾军有功,升任济南相,任职后罢免了贪污渎职的高官将近八成,并严令禁止当时风行的宗教迷信。据说因为曹操当政素称法令严明,济南国的违法作乱之徒听说曹操要来了,都纷纷潜逃到别的郡县。又过了很久,曹操被任命为东郡太守,但是曹操没有就任,而是称病回乡了[2]。当时天下已开始大乱。先是发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地方豪强,谋划废黜灵帝的事件。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们,但被曹操拒绝;后来王芬事败自杀。接着,又有西北金城郡(今兰州)的边章、韩遂杀死刺史和郡守,率兵十余万反叛朝廷。
这时,曹操被起用为典军校尉。不巧的是,正好此时(189年)灵帝驾崩了,年幼的太子刘辩即位登基,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想趁灵帝逝世、宦官失侍之机诛灭阉党,但没有取得太后的支持。于是何进便想召时任并州刺史的董卓进京,胁迫太后同意。不想此举打草惊蛇,没等董卓到京城,何进却被宦官先下手谋杀了。189年十二月董卓入京,把汉少帝废为弘农王,而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后来又派人把弘农王母子毒死。于是,京城也陷入混乱。为了稳定局面,董卓想拉拢曹操,上表奏请曹操为骁骑校尉。但曹操没有接受董卓给他的官职,而是更名改姓,潜逃出洛阳。
据传曹操在回乡途中路过成皋时,拜访故友吕伯奢,因疑心吕伯奢的儿子图谋杀害自己,便先下手把对方杀死。完事之后又悲伤地说:“宁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原文:“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故此前句为误解,古语“宁”有“难道”之意;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毋”的意思并没有“不准”、“不可”、“莫叫”的意思,只有“没有”、“没有人”的意思,而通句之中,并没有“允许”、“可以”等意义的字眼,在文法中这些字眼是不可省略的,故此,通句的解释应当为:“难道是我对不起人,没有人对不起我吗?”并由于当时曹操是“悲伤地说”,根据感情色彩,在人自认为铸成大错时,不可能说出如此自负大气的话语的,故此,曹操原句解释为“宁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是不正确的。此事各书记载不一,但大体情形相近。在《三国演义》中,这个情节被小说作者大肆渲染,并通过让陈宫目击的角度表达对曹操品性的怀疑。事实上,史书并未记载陈宫与曹操一起同行,只有杀害吕伯奢儿子的记载。
回到家乡陈留之后,曹操散尽家财征募义勇,率先揭竿起义,讨伐董卓。次年(190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内太守王匡、兖州刺史刘岱、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地方势力,一齐举兵反董。群雄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则行使奋武将军之职。但董卓军势力强盛,袁绍等都不敢先出兵。曹操认为董卓焚烧皇宫,劫持皇帝迁都长安,大失人心,正是与之作战的好时机。于是独自引兵西进,结果于天水遭董卓部将徐荣击败。曹操身中流箭,坐骑也伤重不起,后得曹洪出让自己的坐骑,才死里逃生。此时曹操自己所带领的兵士不过五千人[3],而其他诸军兵士十余万,却每天只知饮酒作乐,不思进取。曹操为联军出谋划策,但未被采用。曹操只好与夏侯惇一起前往扬州招募兵勇,但也并不顺利。
局面僵持之时,联军内部却发生了变故。先是刘岱杀死桥瑁,让王肱当了东郡太守。接着袁绍和韩馥又考虑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但曹操表示他还是拥戴长安的献帝,“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从此,曹操就更加认为袁绍行事不正,为后来的官渡之战埋下伏笔。而刘虞最后也不敢接受,此事遂不了了之。册立新帝未成,袁绍却趁机胁迫韩馥,夺取了冀州。191年曹操讨伐入侵东郡的黑山军,袁绍上表朝廷推举曹操为东郡太守。192年四月,董卓被司徒王允和吕布所杀。
同年,青州的百万黄巾大军入侵兖州。兖州刺史刘岱不听济北相鲍信的劝阻,与黄巾军接战,结果被杀死。鲍信等便暗中使人到东郡迎接曹操,推举他担任兖州牧一职。后来与黄巾军战于寿张以东,历经苦战,鲍信战死,终于大破敌军。曹操一路追击至济北,最后逼降黄巾军,收编降卒三十余万并男女百余万口,又从中选出精锐,号称“青州兵”。到了这时,曹操作为一个地方势力才渐成气候。
来袁绍与荆州的刘表联手,袁术则与幽州的公孙瓒、徐州的陶谦相结以抗。这时的曹操是袁绍麾下的将领,刘备、孙坚也分别屈身于公孙瓒与袁术之下,受其差遣调度的客将。正当曹操协助刘表,大破袁术于各地之际,陶谦却趁机攻打兖州东部的泰山郡,导致曹操的父亲曹嵩被杀。[4]。针对这个事件,曹操于193年至194年间,二度讨伐陶谦,并在徐州当地展开格杀勿论的大屠杀。《后汉书》对此事则描录“男女数十万人惨遭杀害,即便鸡犬也不能幸免,泗水也因此堵塞不通。”曹操在此事件中表现出性格中的残忍嗜杀,亦多为后世诟病。但另一方面据《三国志·程昱传》所引裴注《魏书》[5]的内容看,诛降卒在乱世,也是一件不得已的权宜做法,且合乎当时的战时律法,同样的故事可参看《三国志·武帝记》建安10年的一段记载[6]。
194年至195年,曹操在兖州与吕布、张邈等交战,双方互有胜负,兖州之地也反复易主。曹操命荀彧、程昱坚守鄄城,并以此为根据地,终于击破吕布,平定兖州。朝廷也于此时正式承认曹操的兖州牧地位。
195年,汉献帝迁出长安,进驻安邑。次年,曹操听从谋士荀彧的建议[7],打算迎接皇帝,派曹洪率兵西进。不过此时皇帝(或其掌权之臣)对曹操仍有疑虑。但曹操势力强盛,数月之间又击破了汝南、颍川的黄巾军,朝廷乃封曹操为建德将军。稍后不久,升任镇东将军,且进封为费亭侯。费亭侯曾是曹操祖父曹腾的爵号,可见朝廷已对曹操寄以厚望。同年秋,汉献帝入驻洛阳。随后曹操也进军洛阳保卫京城,皇帝赐曹操节钺,标志着曹操对中央朝政的实际控制,“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局面形成。洛阳经董卓破坏,已残破不堪,董昭等劝曹操定都许。
两个月后,东汉迁都许。皇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又封袁绍为太尉,袁绍耻居曹操之下,不肯接受。此时袁绍势力比曹操强大,因此曹操坚持把大将军一职让给袁绍,自己只任司空,行使车骑将军之职。
连年征战使得民生凋敝,曹操在《蒿里行》中描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还发生过由于粮食极度缺乏,人吃人的情形。为发展经济恢复民生,定都许昌之后,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实行屯田制。曹操因为奉戴天子,某种程度上促使汉朝“宗庙社稷制度”得以重建,这也吸引了许多拥护东汉朝廷的人才来归附,加之曹操用人有术,不停地举着天子旗号东征西讨,实力越来越强。
197年征讨张绣,张绣举众投降,之后因曹操纳张济之妻,张绣对这件事感到十分痛恨,于是袭击曹操,曹操在长子曹昂与校尉典韦殿后下逃亡,但曹昂与典韦也阵亡。此后,曹操又两次攻击张绣,都没有彻底击破。后来张绣接受谋士贾诩的建议,向曹操投降,曹操才取得对荆州北部的控制,并消除了许都南面的威胁。198年曹操用荀攸、郭嘉的计策,开决泗、沂二河之水灌入下邳,最后生擒吕布、陈宫,把徐州纳入势力范围。199年,曹操派史涣、曹仁击破张杨旧部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
到这时,曹操已经实际控制了黄河以南的兖州、豫州和徐州,并向南延伸到荆州北部,向北则进入河内。这时,袁绍也已兼并公孙瓒的势力,占据黄河以北的青州、冀州、幽州和并州,军队十多万人,正试图发兵攻打许都。当时,很多曹军将领都认为无法抵挡袁绍的进攻,曹操却自信的说:“我了解袁绍的为人,志向远大而智谋短浅,表面严厉而胆量微小,畏惧胜利而缺少威信,将领傲慢而政令不一,土地虽然广大,粮草虽然丰足,正好作为送给我的礼物。”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四月,曹操在白马之战中斩杀袁绍大将颜良、文丑,顶住了袁绍的猛烈攻势。十月,正在战事进入僵局之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向曹操献策,偷袭袁绍的粮草囤积地乌巢。曹操采纳许攸的意见,奇袭乌巢,焚烧了袁军粮草辎重,扭转了战局。随后,袁绍大败,仅剩八百骑逃回北方。公元202年,袁绍病逝,其子袁谭、袁尚争位,河北大乱,曹操趁势进攻。最后,曹操在207年彻底消灭袁氏集团,统一中国北部。从204年起,曹操又把自己的据点北迁到了冀州邺城,政令军队此后皆从此出,而汉献帝的都城许昌则只留个别官吏,但正当壮年的汉献帝十几年间却不敢违背其意志。
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被任命为丞相。七月,曹操亲统大军10余万南征荆州,企图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八月,荆州牧刘表病亡,次子刘琮请降。九月,刘备在长坂坡被曹军重创,不得不与孙权联合。十二月,曹操于赤壁之战中败于刘备和孙权联军(赤壁战后,曹操逃亡北方。曾感叹:“若郭奉孝在,我不会败的这么惨!”)。曹操损失惨重,失去一举统一天下的机会。
212年,董昭等人推举曹操为“魏公”,荀彧以忠于汉室立场提出反对。曹操答应荀彧永不作魏公,但因此曹操对荀彧不悦。不久之后,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迫服毒自尽。(一说是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因忧虑而死)。213年,曹操自封为“魏公”,其领地广及魏郡、河东郡、河内郡等十个郡国,甚至远远超过西汉初年的刘姓王国,更加违背了“七国之乱”和推恩令后诸侯封地不得超过一郡的汉制。
215年,曹操进攻汉中,张鲁投降。消灭张鲁后,曹操快速地得到汉中,但刘备得悉曹操得汉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孙权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回师益州。曹操没有接受刘晔的建议[10],未能趁刘备未站住脚跟之时攻蜀,便班师回朝,错失了统一天下的机会。216年,曹操再自封“魏王”,自加九锡,217年设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并作泮宫。十月,再授赐十王冠、二彩带,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他名义上虽仍为汉臣,实际上掌握等同于皇帝的权力和威势,权倾朝野,汉献帝形同手上傀儡随意摆布。并任夏侯渊为征西将军、曹仁为征南将军,欲取荆蜀。
217年,刘备大举进攻汉中,汉中之战爆发。孙权也偷袭合肥,由于形势紧张,曹操便在九月亲自到长安坐镇,与刘备相峙一年。219年正月刘备亲自领军和黄忠分进合击,大破夏侯渊。汉中为刘备攻占,同年三月曹操亲自挥军欲夺回,一度还召集抽调镇守北方的曹彰二十万大军增援,但都为刘备所败,魏军无功而返,刘备还派刘封、黄忠、赵云等将攻击曹军。至五月曹操便撤退至长安,刘备攻下房陵,派刘封顺沔水攻占上庸。
219年七月,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关羽大举攻进襄阳,进一步围困曹军大将曹仁残军于樊城,爆发樊城之战。曹操派大将于禁、庞德援救,适时汉水暴涨,淹没于禁七军,于禁向关羽投降,庞德则被关羽擒杀,关羽还另派遣军队包围襄阳,一时威震华夏。当时曹操治下许多州郡的义军早已受关羽遥控。
219年十月,曹操欲迁都避其锋芒,司马懿、蒋济等劝阻,认为孙权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坐大。孙权果然觊觎荆州而自请袭击关羽后方。曹操命人把孙权偷袭荆州的消息用箭射到关羽和樊城守将曹仁处,曹军士气大振,而关羽进退失据。此时,曹仁出城与援军徐晃一同出击,击退关羽,解除了樊城之围。不久之后,关羽被孙权擒杀,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到许昌。
建安二十四年冬,孙权上书称臣,史书上说孙权“陈说天命”,就是劝曹操称帝。曹操说:“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曹操把孙权来书给群臣观看,此时陈群、夏侯惇、司马懿等人都劝曹操登基。曹操却不想废汉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昔日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称臣于纣王,他的儿子周武王才灭商纣统一天下。有人认为这是曹操暗示要让儿子曹丕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廿三庚子日(220年3月15日)薨逝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葬高陵。220年长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华容道上不是关羽来守,让张飞、赵云来守,那曹操必定死路一条。曹操死后,北方大乱,北方又会回到群雄争霸的局面,这时孙权的确有可能向北进攻中原。如果孙权攻入中原占领许都,那么孙权就会选择是拥立汉献帝还是废掉汉献帝,我认为孙权选前者的可能性最大,如果他废掉汉献帝,那就会成为另一个董卓,更加会成为其他势力的公敌。再说如果孙权长驱直入进入中原,就不怕在其他势力联合起来对付他?就不怕江夏的刘备给他背后来一刀?所以孙权北伐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此时的北方还有另外一个强大的势力,那就是马腾。马腾原与董承、刘备等人一起密谋杀曹操,后来事情败露。他回到了自己的领地进行抗曹,可以说马腾是一个忠于汉室的人。再说西凉骑兵可以说是天下无敌,演义中曾经给曹操造成很大的麻烦。如果曹操一死,马腾一旦举兵攻入中原,天下谁人能挡。 即然这两个势力进入中原都有可能拥立皇帝,那么曹操在华容道死了,天下就会更早进入太平盛世,不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则可以让乱世早一点结束,那为什么要让关羽放掉曹操呢? 这主要是诸葛亮的私心在作怪。我们以马腾进入中原为例,马腾一旦进入中原,因为他护驾有功,再者消灭曹氏残部,便是大功一件。而孙权因在赤壁大战中重创曹操也可封候拜相。而刘备呢?刘备自从脱离曹操后是连战连败,守徐州丢徐州,守汝南丢汝南,守新野丢新野,功绩一件没有,最多只能说是杀了曹操这一件功,而这还是关羽杀的。而战争一旦结束,你刘备的官爵肯定比马腾、孙权要小。你刘备都没大官可做,那诸葛亮你再聪明又有什么官可做呢? 所以诸葛亮也为这一段想好了,必须放掉曹操,而且不能明说放曹操。那换谁去放呢?如果是张飞去放,张飞是个蛮汉,你就算跟他明说不要杀曹操,他也会提着曹操的脑袋回来;如果是赵云去放呢?赵云是个接死命令的人,你让他往东,他绝不会往西,而且在哪种情况绝不能明说放曹操。这样的话只能让关羽去了。另外曹操能言会道,也就只有关羽能够听进曹操的一大堆废话而感动。 还有就是刘备此时的儿子:刘封和刘禅,是人就看得出刘备想当皇帝,更何况诸葛亮。所以,他必须得让曹操活着,必须得让这个乱世继续下去,这样刘备才有足够的理由攻城掠地。这样刘备明着是为抗击曹操,实际上是为了自己当皇帝,而诸葛亮才能青云直上,做以后的蜀汉丞相。
曹操(155-220),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自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名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的经济政策: 1、曹操实行屯田: 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196年(建安元年),他决定推行屯田制。屯田的基层组织为屯,每屯约有五六十人,由屯田司马管理。屯田组织自成系统,不隶属郡县,官员有典农中郎将(相当于郡守)、典农都尉(相当于县令)、直接隶属于朝廷的大司农。屯田农民称屯田客。屯田客用官牛耕种的,要将收成的百分之六十交给国家,用自己牛耕种的,交百分之五十。屯田农民不再负担徭役和兵役。屯田制的推行,使许多流民重归土地,解决了他们的一些生计问题,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对曹操势力的兴起和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2、曹操奖励农耕 曹操注意招回流亡人口,分给无主荒地,或贷给耕牛,帮助和鼓励他们从事生产。关中地区因遭受军阀破坏,有十万多家流入荆州。后来这些人想重返关中,但苦于无犁、牛等生产资料。曹操便采纳卫觊(jì)建议,实行食盐专卖,以其收入购买耕牛和农具,贷给归还的农民,帮助他们恢复生产。曹操还注意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在各地修造陂塘,广兴稻田,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197年宛城之战,(张绣) 198年下邳之战,(吕布) 203年官渡之战, (袁绍) 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 209年长坂之战,(刘备) 210年潼关之战,(马超) 217年汉中之战,(刘备) 曹操有雄视古今之才,吞吐天地之志,只可惜没能统一中国,是其一大憾事!!! 曹操确实不是世人所指那样,是个枭雄,因为他的雄心壮志过于太大.做的事情就比较努力 深思熟连点。我觉得他才是一个英雄 从黄巾之乱 至官渡之战,接着水淹下邳,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曹操 安徽亳州人也,小字阿瞒,官宦世家,少有英气,郑玄等评天下之枭雄!后加入关东军,讨伐董卓,迎天子都许都,据兖州,东征西讨,统一北方。曹丕建魏国,追封魏武帝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四个字:又曹又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两个字就能形容他的一生(大事)
曹公,他身处富贵而志不移,生乱世而胆不惧,敢想敢做,但有不失他的原则。 读读他的《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不难觉察出曹公的心胸已似广宇,他有一统天下的雄心。面对“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现象,他有了巨大的动力。他无论何时都心忧天下,心忧百姓。刘备之徒骂他汉贼,可若不是他支撑那风雨飘摇的大汉王朝,天下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又会有多少人流离失所,又会有多少人家破人亡。他头顶汉贼的骂名,硬是压住了做九五之尊的欲望,甘心做了汉家一辈子的守夜者,坚守住了最后的道德底线。有趣的是,骂他汉贼的刘备小儿却迫不及待的做了皇帝,虽然矫揉造作了一番,最后还是没耐住诱惑,登上了皇位。 曹公心忧天下,以国为重,敢于作为。心中有属于自己的宇宙。 曹公敢与有所作为。年轻时,他就是激进青年,虽然官小,敢身怀宝刀刺杀董卓。袁绍攻下洛阳后,不在追杀逆贼,又是他率领本部兵马去斩草除根,虽然失败了,但他的锐气胆识,已经注定他并非池中之物,风云际会之时定能傲游九州。果真,官渡之战,大获全胜,北方统一。诸葛亮也叹道:“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之后,他北定乌丸,虎视江南。赤壁之战,他输了,输得很惨,因为他太想赢了。然而,他却在不久之后灭了汉中张鲁,平定西凉马超,他的势力越来越大,离梦想越来越近,但是岁月不饶人,他却感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在生命的即将终结之时,依然老当益壮,仍多次亲征,最终抱着没有实现天下统一的遗憾离开他战斗一生的沙场,离开人世。然而他却可以含笑九泉,因为他有轰轰烈烈的一生。曹公,这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创造了太多奇迹,太多神话,也许他本身就是个神话吧。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就是曹孟德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三國志》記載曹操的遠祖是漢朝初期的相國曹參。他的父親曹嵩為宦官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祖父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關於曹操的姓氏,有一說認為曹嵩本姓夏侯,後來因為成為曹騰的養子,於是改姓曹,所以夏侯氏很多人都與曹操同族;按照這種說法,夏侯惇和夏侯淵與曹操為堂兄弟。也有一說指曹嵩為曹騰堂兄弟之子,但此說則無法解釋夏侯氏與曹氏的親緣關係。對此有人提出因曹氏於夏侯氏皆為譙縣漢初功臣(曹參與夏侯嬰)之後的地方望族,彼此間可能本有相互聯姻的關係,從非與夏侯氏有直接血緣關係的曹氏也與曹操本人以表兄弟相稱來看,或者也可如此推論。但卻沒有明確考證的證據可為此說提供有力支持。
[編輯] 早年
曹操年少時就機警過人,並通權謀機變,但是他以俠義自任,行為放蕩不羈,不規規矩矩地謀生做事,因此世人都認為曹操並沒什麼奇特之處。只有梁國的橋玄和南陽的何顒,認為曹操是非常之人。橋玄曾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可見橋玄對曹操抱有很高的期望。(曹操顯赫時,橋玄已經去世。202年曹操北征,路過橋玄之墓,下令用太牢禮祭祀橋玄,並且寫了悼文)當時曹操還默默無聞,橋玄建議曹操去結交當時的名士許劭,以提高名望。於是曹操就去拜訪許劭,結果被許劭接納,曹操才逐漸知名。相傳有一天曹操問起自已「是個什麼樣的人物」許劭便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據說曹操聽了之後,仰天大笑。
曹操早年就表現出對武藝的愛好。他身手矯健,曾經偷偷潛入中常侍張讓家,被張讓發覺後,能夠越牆逃出,全身而退。又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註釋《孫子兵法》的著作傳世。這些活動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基礎。
174年,曹操二十歲,通過察舉孝廉成為郎官。所謂郎官,名義上是當時朝廷從貴族大臣子弟中選拔出來,擔任宮廷宿衛的優秀人才,實際上是學習做官,熟悉朝廷事務和增加閱歷,一段時間之後才會依照情形授予正式的官職。因此,稍後曹操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1]。洛陽北部尉是曹操入仕後的第一個行政職務。曹操上任之後,在官署門口放置了十多根五色棒。上任數月,宦官蹇碩的叔叔違禁夜行,被曹操依律棒殺。這使曹操得罪了宦官集團,可曹操是依法而行,這些人又無法中傷詆毀曹操,只好轉而稱讚他做得好,舉薦他去擔任地方官。177年,曹操被任命為頓丘令,第二年,即光和元年(西元178年),曹操因堂妹夫滁強侯宋奇被宦官誅殺,受到牽連,被免去官職。曹操被免官後,在洛陽無事可做,便回到家鄉譙縣閒居下來。 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徵召,任命為議郎。此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劃誅殺宦官,不料其事未濟反為閹黨所害。曹操上書陳述竇武等人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姦邪之徒滿朝,而忠良之人卻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辭懇切,但沒有被漢靈帝採納。爾後,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雖偶有成效,但東漢朝政日益腐敗,曹操知道無法匡正,便不再進言。
[編輯] 創業
184年,黃巾軍起義,朝廷任命曹操為騎都尉,前往潁川鎮壓。由於鎮壓黃巾軍有功,升任濟南相,任職後罷免了貪污瀆職的高官將近八成,並嚴令禁止當時風行的宗教迷信。據說因為曹操當政素稱法令嚴明,濟南國的違法作亂之徒聽說曹操要來了,都紛紛潛逃到別的郡縣。又過了很久,曹操被任命為東郡太守,但是曹操沒有就任,而是稱病回鄉了[2]。當時天下已開始大亂。先是發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聯合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地方豪強,謀划廢黜靈帝的事件。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們,但被曹操拒絕;後來王芬事敗自殺。接著,又有西北金城郡(今蘭州)的邊章、韓遂殺死刺史和郡守,率兵十餘萬反叛朝廷。
這時,曹操被起用為典軍校尉。不巧的是,正好此時(189年)靈帝駕崩了,年幼的太子劉辯即位登基,太后臨朝聽政。大將軍何進想趁靈帝逝世、宦官失侍之機誅滅閹黨,但沒有取得太后的支持。於是何進便想召時任并州刺史的董卓進京,脅迫太后同意。不想此舉打草驚蛇,沒等董卓到京城,何進卻被宦官先下手謀殺了。189年十二月董卓入京,把漢少帝廢為弘農王,而立其弟陳留王為漢獻帝,後來又派人把弘農王母子毒死。於是,京城也陷入混亂。為了穩定局面,董卓想拉攏曹操,上表奏請曹操為驍騎校尉。但曹操沒有接受董卓給他的官職,而是更名改姓,潛逃出洛陽。
據傳曹操在回鄉途中路過成皋時,拜訪故友呂伯奢,因疑心呂伯奢的兒子圖謀殺害自己,便先下手把對方殺死。完事之後又悲傷地說:「寧叫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原文:「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故此前句為誤解,古語「寧」有「難道」之意;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而「毋」的意思並沒有「不准」、「不可」、「莫叫」的意思,只有「沒有」、「沒有人」的意思,而通句之中,並沒有「允許」、「可以」等意義的字眼,在文法中這些字眼是不可省略的,故此,通句的解釋應當為:「難道是我對不起人,沒有人對不起我嗎?」並由於當時曹操是「悲傷地說」,根據感情色彩,在人自認為鑄成大錯時,不可能說出如此自負大氣的話語的,故此,曹操原句解釋為「寧叫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是不正確的。此事各書記載不一,但大體情形相近。在《三國演義》中,這個情節被小說作者大肆渲染,並通過讓陳宮目擊的角度表達對曹操品性的懷疑。事實上,史書並未記載陳宮與曹操一起同行,只有殺害呂伯奢兒子的記載。
回到家鄉陳留之後,曹操散盡家財徵募義勇,率先揭竿起義,討伐董卓。次年(190年)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內太守王匡、兗州刺史劉岱、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地方勢力,一齊舉兵反董。群雄推舉袁紹為盟主。曹操則行使奮武將軍之職。但董卓軍勢力強盛,袁紹等都不敢先出兵。曹操認為董卓焚燒皇宮,劫持皇帝遷都長安,大失人心,正是與之作戰的好時機。於是獨自引兵西進,結果於天水遭董卓部將徐榮擊敗。曹操身中流箭,坐騎也傷重不起,後得曹洪出讓自己的坐騎,才死裡逃生。此時曹操自己所帶領的兵士不過五千人[3],而其他諸軍兵士十餘萬,卻每天只知飲酒作樂,不思進取。曹操為聯軍出謀劃策,但未被採用。曹操只好與夏侯惇一起前往揚州招募兵勇,但也並不順利。
局面僵持之時,聯軍內部卻發生了變故。先是劉岱殺死橋瑁,讓王肱當了東郡太守。接著袁紹和韓馥又考慮擁立幽州牧劉虞為帝,但曹操表示他還是擁戴長安的獻帝,「諸君北面,我自西向」。從此,曹操就更加認為袁紹行事不正,為後來的官渡之戰埋下伏筆。而劉虞最後也不敢接受,此事遂不了了之。冊立新帝未成,袁紹卻趁機脅迫韓馥,奪取了冀州。191年曹操討伐入侵東郡的黑山軍,袁紹上表朝廷推舉曹操為東郡太守。192年四月,董卓被司徒王允和呂布所殺。
同年,青州的百萬黃巾大軍入侵兗州。兗州刺史劉岱不聽濟北相鮑信的勸阻,與黃巾軍接戰,結果被殺死。鮑信等便暗中使人到東郡迎接曹操,推舉他擔任兗州牧一職。後來與黃巾軍戰於壽張以東,歷經苦戰,鮑信戰死,終於大破敵軍。曹操一路追擊至濟北,最後逼降黃巾軍,收編降卒三十餘萬並男女百餘萬口,又從中選出精銳,號稱「青州兵」。到了這時,曹操作為一個地方勢力才漸成氣候。
來袁紹與荊州的劉表聯手,袁術則與幽州的公孫瓚、徐州的陶謙相結以抗。這時的曹操是袁紹麾下的將領,劉備、孫堅也分別屈身於公孫瓚與袁術之下,受其差遣調度的客將。正當曹操協助劉表,大破袁術於各地之際,陶謙卻趁機攻打兗州東部的泰山郡,導致曹操的父親曹嵩被殺。[4]。針對這個事件,曹操於193年至194年間,二度討伐陶謙,並在徐州當地展開格殺勿論的大屠殺。《後漢書》對此事則描錄「男女數十萬人慘遭殺害,即便雞犬也不能倖免,泗水也因此堵塞不通。」曹操在此事件中表現出性格中的殘忍嗜殺,亦多為後世詬病。但另一方面據《三國志·程昱傳》所引裴注《魏書》[5]的內容看,誅降卒在亂世,也是一件不得已的權宜做法,且合乎當時的戰時律法,同樣的故事可參看《三國志·武帝記》建安10年的一段記載[6]。
194年至195年,曹操在兗州與呂布、張邈等交戰,雙方互有勝負,兗州之地也反覆易主。曹操命荀彧、程昱堅守鄄城,並以此為根據地,終於擊破呂布,平定兗州。朝廷也於此時正式承認曹操的兗州牧地位。
[編輯] 奉戴天子
195年,漢獻帝遷出長安,進駐安邑。次年,曹操聽從謀士荀彧的建議[7],打算迎接皇帝,派曹洪率兵西進。不過此時皇帝(或其掌權之臣)對曹操仍有疑慮。但曹操勢力強盛,數月之間又擊破了汝南、潁川的黃巾軍,朝廷乃封曹操為建德將軍。稍後不久,升任鎮東將軍,且進封為費亭侯。費亭侯曾是曹操祖父曹騰的爵號,可見朝廷已對曹操寄以厚望。同年秋,漢獻帝入駐洛陽。隨後曹操也進軍洛陽保衛京城,皇帝賜曹操節鉞,標志著曹操對中央朝政的實際控制,「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局面形成。洛陽經董卓破壞,已殘破不堪,董昭等勸曹操定都許。
兩個月後,東漢遷都許。皇帝任命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又封袁紹為太尉,袁紹恥居曹操之下,不肯接受。此時袁紹勢力比曹操強大,因此曹操堅持把大將軍一職讓給袁紹,自己只任司空,行使車騎將軍之職。
連年征戰使得民生凋敝,曹操在《蒿里行》中描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還發生過由於糧食極度缺乏,人吃人的情形。為發展經濟恢復民生,定都許昌之後,曹操採納棗祗、韓浩的建議,實行屯田制。曹操因為奉戴天子,某種程度上促使漢朝「宗廟社稷制度」得以重建,這也吸引了許多擁護東漢朝廷的人才來歸附,加之曹操用人有術,不停地舉著天子旗號東征西討,實力越來越強。
197年征討張繡,張綉舉眾投降,之後因曹操納張濟之妻,張綉對這件事感到十分痛恨,於是襲擊曹操,曹操在長子曹昂與校尉典韋殿後下逃亡,但曹昂與典韋也陣亡。此後,曹操又兩次攻擊張綉,都沒有徹底擊破。後來張綉接受謀士賈詡的建議,向曹操投降,曹操才取得對荊州北部的控制,並消除了許都南面的威脅。198年曹操用荀攸、郭嘉的計策,開決泗、沂二河之水灌入下邳,最後生擒呂布、陳宮,把徐州納入勢力範圍。199年,曹操派史渙、曹仁擊破張楊舊部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範圍擴張到黃河以北。
到這時,曹操已經實際控制了黃河以南的兗州、豫州和徐州,並向南延伸到荊州北部,向北則進入河內。這時,袁紹也已兼并公孫瓚的勢力,佔據黃河以北的青州、冀州、幽州和并州,軍隊十多萬人,正試圖發兵攻打許都。當時,很多曹軍將領都認為無法抵擋袁紹的進攻,曹操卻自信的說:「我了解袁紹的為人,志向遠大而智謀短淺,表面嚴厲而膽量微小,畏懼勝利而缺少威信,將領傲慢而政令不一,土地雖然廣大,糧草雖然豐足,正好作為送給我的禮物。」
[編輯] 南征北戰
主條目: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決戰。四月,曹操在白馬之戰中斬殺袁紹大將顏良、文醜,頂住了袁紹的猛烈攻勢。十月,正在戰事進入僵局之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向曹操獻策,偷襲袁紹的糧草囤積地烏巢。曹操採納許攸的意見,奇襲烏巢,焚燒了袁軍糧草輜重,扭轉了戰局。隨後,袁紹大敗,僅剩八百騎逃回北方。公元202年,袁紹病逝,其子袁譚、袁尚爭位,河北大亂,曹操趁勢進攻。最後,曹操在207年徹底消滅袁氏集團,統一中國北部。從204年起,曹操又把自己的據點北遷到了冀州鄴城[8],政令軍隊此後皆從此出,而漢獻帝的都城許昌則只留個別官吏,但正當壯年的漢獻帝十幾年間卻不敢違背其意志[9]。
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被任命為丞相。七月,曹操親統大軍10餘萬南征荊州,企圖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八月,荊州牧劉表病亡,次子劉琮請降。九月,劉備在長坂坡被曹軍重創,不得不與孫權聯合。十二月,曹操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劉備和孫權聯軍(赤壁戰後,曹操逃亡北方。曾感嘆:「若郭奉孝在,我不會敗的這麼慘!」)。曹操損失慘重,失去一舉統一天下的機會。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開始形成。
[編輯] 加官晉爵
212年,董昭等人推舉曹操為「魏公」,荀彧以忠於漢室立場提出反對。曹操答應荀彧永不作魏公,但因此曹操對荀彧不悅。不久之後,曹操贈送食物給荀彧,荀彧打開食器,見器中空無一物,因此迫服毒自盡。(一說是曹操軍至濡須,荀彧因病留在壽春(今安徽壽縣),因憂慮而死)。213年,曹操自封為「魏公」,其領地廣及魏郡、河東郡、河內郡等十個郡國,甚至遠遠超過西漢初年的劉姓王國,更加違背了「七國之亂」和推恩令後諸侯封地不得超過一郡的漢制。
215年,曹操進攻漢中,張魯投降。消滅張魯後,曹操快速地得到漢中,但劉備得悉曹操得漢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孫權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回師益州。曹操沒有接受劉曄的建議[10],未能趁劉備未站住腳跟之時攻蜀,便班師回朝,錯失了統一天下的機會。216年,曹操再自封「魏王」,自加九錫,217年設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並作泮宮。十月,再授賜十王冠、二綵帶,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他名義上雖仍為漢臣,實際上掌握等同於皇帝的權力和威勢,權傾朝野,漢獻帝形同手上傀儡隨意擺佈。並任夏侯淵為征西將軍、曹仁為征南將軍,欲取荊蜀。
[編輯] 漢中之戰
217年,劉備大舉進攻漢中,漢中之戰爆發。孫權也偷襲合肥,由於形勢緊張,曹操便在九月親自到長安坐鎮,與劉備相峙一年。219年正月劉備親自領軍和黃忠分進合擊,大破夏侯淵。漢中為劉備攻佔,同年三月曹操親自揮軍欲奪回,一度還召集抽調鎮守北方的曹彰二十萬大軍增援,但都為劉備所敗,魏軍無功而返,劉備還派劉封、黃忠、趙雲等將攻擊曹軍。至五月曹操便撤退至長安,劉備攻下房陵,派劉封順沔水攻佔上庸。相傳曹操再度敗於劉備,此段心境為「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典故[11]
[編輯] 襄樊之戰
219年七月,劉備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關羽大舉攻進襄陽,進一步圍困曹軍大將曹仁殘軍於樊城,爆發樊城之戰。曹操派大將於禁、龐德援救,適時漢水暴漲,淹沒於禁七軍,於禁向關羽投降,龐德則被關羽擒殺,關羽還另派遣軍隊包圍襄陽,一時威震華夏。當時曹操治下許多州郡的義軍早已受關羽遙控。
219年十月,曹操欲遷都避其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12],認為孫權必然不願看到關羽坐大。孫權果然覬覦荊州而自請襲擊關羽後方。曹操命人把孫權偷襲荊州的消息用箭射到關羽和樊城守將曹仁處,曹軍士氣大振,而關羽進退失據。此時,曹仁出城與援軍徐晃一同出擊,擊退關羽,解除了樊城之圍。不久之後,關羽被孫權擒殺,孫權將關羽的首級送到許昌。襄樊戰役結束。
[編輯] 曹操之死
建安二十四年冬,孫權上書稱臣,史書上說孫權「陳說天命」,就是勸曹操稱帝。曹操說:「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曹操把孫權來書給群臣觀看,此時陳群、夏侯惇、司馬懿等人都勸曹操登基。曹操卻不想廢漢自立,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昔日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稱臣於紂王,他的兒子周武王才滅商紂統一天下。有人認為這是曹操暗示要讓兒子曹丕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廿三庚子日(220年3月15日)薨逝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歲。[13] 謚曰武王。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葬高陵。[14]
220年長子曹丕以魏篡漢,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他是魏國的奠基人。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等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編輯] 後世評價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資治通鑒》引謀士荀彧、郭嘉對曹操的評價,說曹有十勝,即「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15]。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同時也揭示他年少志願:在天下太平後隱居故里,過這夏天打獵、冬天讀書的願望。但身居高位,仇家滿天下,已經不可能。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彊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俗語「一說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貴神速)。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繫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毛澤東對曹操持正面評價,他不僅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的詩句,還在1954年公開讚揚曹操說:「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中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那麼寫,戲里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編輯] 曹操詩風
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歎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梟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歎,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樸,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献帝刘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