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期间BTV青年频道下午有一档换二档顿挫魔术节目叫什么?

第二十九编 文化
朝阳区志第二十九编文化
辖域民间文化溯源于明清时期,主要形式为集中在通惠河流域和东岳庙一带的传统花会。当时有上百个民间花会组织,有名的会档有舞狮、文场、中幡、云车等。还有吹奏乐、剪纸、面人等民间艺术,随着时光流逝,有些组织解散,技艺失传。20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朝外大街南坛口朝阳市场旧货摊儿、茶馆、茶铺、风味小吃和小戏园子、地摊表演兴盛一时,有小天桥之称。新中国建立初期,关厢文化馆和高碑店文化馆在配合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等中心任务中,利用黑板报、小型乐器、老式幻灯机开展宣传、组织业余文艺演出。1958年5月,辖域内人民广播事业起步。一年后,区人委设档案室收集整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档案。区属文化单位逐步建立健全。1983年,街乡文化站全部建成,改扩建新建区属影院5家。此后形成的&五月的鲜花&歌咏、金秋艺术节、夏日文化广场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发展。&八五&期间,区图书馆新馆和区文化馆新馆落成投入使用。民间花会经不断挖掘整理,在传统表演形式中增添新的内容,丰富表现词汇,突出时代特色,由遗留下来的19档恢复到50余档。截至1995年,区属文化设施面积35万平方米。歌舞厅23家,国营集体书店157家。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央和市属数以百计的报刊、出版社,几十家文化艺术团体陆续在辖域建立或迁入,成为东郊文化的又一特色。
第一章文化单位团体[1]第一节文化馆站高碑店文化馆前身是高碑店村工学团所办民众教育馆。北平解放后由市军管会接管。新中国建立初期,为配合土地改革,工学团教师、学生排演《白毛女》、《赤叶河》等新歌剧,在东郊各村巡回演出。1950年11月,改组为高碑店文化馆,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设有阅览室、文艺活动室、游艺室等。1954年由东郊区主管。1955年,文化馆工作重点转到农村。这一年,配合农业合作化高潮,该馆及所属文化站深入到11个乡的1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做了大量工作。1956年2月,文化馆以和平、东坝、观音堂、辛庄、高碑店等乡为重点,试建农村俱乐部,建点工作迅速,除建立15个中心俱乐部外,还建立29个一般俱乐部和44个图书室,但这些组织有的徒有虚名,有的未能坚持。
关厢文化馆1949年下半年,市政府在朝外大街建市第九书报阅览室。日,市政府决定扩建为市第六文化馆。1953年改名关厢文化馆,馆址在朝外大街普济寺内,占地400余平方米,有阅览室、游艺室。游艺室先后添置幻灯机、收音机及娱乐用品。是年购置电影机,负责放映工作,后移交有关部门。此后,文化馆任务由社会教育转为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主,如举办职工文娱晚会、音乐培训班、科普讲座等,特别是下重点厂开展辅导活动。1954年改由东郊区主管。1955年,市文化局确定该馆为工厂区重点馆,工作人员深入到机织印染厂(现光华染织厂)、华北农机厂(现北京内燃机厂)、总印刷厂(现印刷二厂)、京棉一至三厂等单位,开展音乐、舞蹈、黑板报宣传等工作辅导。馆内举办文艺晚会、文学讲座及各种艺术训练班,组织合唱队、民乐队、舞蹈队、曲艺队等业余活动组织。当时,每天到馆学习、排练和参加各种活动的群众达500人之多。该馆在全区范围内建立5个工人业余活动协作区,以大厂带小厂,并把文艺骨干培训放到协作区内,先后有百个工厂参加协作区活动,各协作区每周安排文艺演出、舞会、电影、报告会等。
区文化馆1958年,关厢文化馆和高碑店文化馆合并为区文化馆,并迁入小庄新址,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设辅导组、宣传组、农村工作组、礼堂组、行政管理组,有职工54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馆被迫停止活动,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活动场所,职工下放劳动,1975年陆续返回工作岗位。1980后,开展电影、录像、文艺演出、美术书法、摄影展览、电子游艺、台球等服务性文化娱乐活动;组织辅导文化站、俱乐部各种业务活动,培训文艺骨干、积极分子及开展专业知识讲座等;出版小报《芳草地》,发表文学、音乐、美术作品,进行民俗、民间艺术、民间花会调查整理、继承与发展工作;举办美术班、舞蹈班、幼儿教师培训班及儿童书法、青少年吉他、电子琴、手风琴、民乐班等以文补文有偿服务;具体组织协调全区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983年后,每年举办&五月的鲜花&群众歌咏活动。1984年后,每年一届&金色的秋天&群众艺术节及春节期间花会表演等。1992年起,投资3000万元对文化馆进行翻扩建,1995年底竣工,建筑面积9246平方米。主楼以演艺、展示和娱乐为主,设有金台剧院、凤朝阳大厅、布衣舞厅、台球厅、展室、快餐连锁店等。配楼以教研为主,设有舞蹈形体练功房、MIDI录音棚、美术书法绘画教室、合唱排练教室等。馆内机构设事业发展部、演艺部、文学美术部、培训部。
农村文化站1951年,第六文化馆和高碑店文化馆分别建广渠门、八里庄、管庄3个文化站。始建时每站设一名干部,月经费20元,两三间房子,设备一般有幻灯机、小型乐器及几百册图书。到1953年,先后建起8个文化站,1954年统一由高碑店文化馆领导,当年调整为姚家园、东坝、大屯、来广营、关西庄、南皋6个文化站。1958年,各文化站撤销,以公社为单位建立俱乐部、文艺宣传队。1961年起,重建小红门、高碑店等6个文化站。每站有工作人员2至3人,添置电影放映机和电视机等。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化站全部停止活动。1978年开始,各公社重建文化站。1983年,18个公社全部建站,每站工作人员增加到4至5人,并为文化站建新房。东坝、洼里、将台等文化站还有500平方米以上礼堂,添置彩电、照相机、电子琴及台球等。因地制宜开展适合青少年、老年人的多层次活动,如举办消夏晚会、儿童游艺、老年京剧、家庭音乐会等。小红门文化站常年坚持开展活动。为弥补经费不足,各站开展以文补文活动。东坝文化站把原公社电影放映队纳入统一管理,收入用以支付活动经费。电影队巡回放映同时开办图书借阅、小型流动展览等,在全区起到以点带面作用。东坝文化站1981年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单位,站长王文和1990年被授予全国先进文化站站长称号。1993年,乡文化站有26个。&八五&期间,各站职能作用不同程度有所削弱。
街道文化站从70年代末到1983年,全区15个街道相继建文化站。80年代,垡头、劲松、朝外、团结湖、呼家楼等文化站以退休工人、少年儿童、待业青年为主要服务对象,经常义务组织文化娱乐活动或开办有偿培训及节日文艺演出、各类比赛等。&八五&期间,文化市场形成,各站积极参与。1990年,左家庄文化站把自发形成的评剧队、京剧队组织起来,成员达四五十人的评剧队能演出整场《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卷席筒》等剧目。有二三十人的京剧队,经常在街心公园和广场等处演出。双井文化站创办全区第一所老年大学,成立老年书画研究会,组织各类文化队伍,有腰鼓队、秧歌队、老年合唱队、青少年手风琴队等,活动中心设置阅览室、棋牌室、展览室、书画室、文化室、游艺室、台球厅等。到1995年,全区共有街道文化站21个,专兼职干部16人,工作人员50人,其中双井文化站11人。站址占地共3600平方米,站均170平方米,其中亚运村文化站1500平方米,双井文化站810平方米。基本经费由政府拨款。
区青少年活动中心1991年建于延静西里19号。主体结构由文艺楼、科技楼、多功能厅和能容纳千人的剧场组成。各类专业培训室40个,有大型舞蹈排练厅、体操武术厅、木偶表演室、播音室、音乐录像室等。到1995年,共培训262项约3000人。中心编创的校园舞普及全区。
表29-年朝阳区图书馆活动情况一览表年份藏书(册)购书(册)接待读者(人次)图书流通(册次)
表29-年朝阳区图书馆新馆活动情况一览表年份藏书(册)购书(册)发放借书证接待读者(人次)图书流通(册次)
中国农业展览馆位于东三环北路东侧。隶属农业部。建于1959年,是当时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占地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建有10个正式展馆、7个轻钢铝合金展厅、两个水泥地面和一个沥青地面展览场地以及展品加工场和展品仓库等建筑。主馆建筑高33米,顶部是三重檐、绿色琉璃瓦八角形亭阁。南北各有一方亭。坡顶有单檐琉璃瓦。外墙贴米黄色面砖,下部是花岗石大平台。正面广场上有两组大型雕塑。30多年来,承办全国农业成就、农林科技和农业机械等大、中型展览80多次。赴亚、非、欧、美89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150多次。承接来华国际博览会20多次。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来馆为展览题词、剪彩。累计接待全国各地观众和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2000多万人次。在农业科研方面,编写出版《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要览》、《中国农业文明史话》、《中国古代耕织选集》、《反映农牧渔业方面的古文字》、《全国科技兴农成果2000项》,出版杂志《古今农业》等及电视系列片《中国农业》和幻灯片《神州大地》等。为配合展览服务,设有各种类型接待室、会议室和招待所等设施。展览服务处承接场地出租、展览设计、加工制作、展台施工及代雇人员等项服务。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位于北三环东路西南侧、静安西街和西坝河中街之间。隶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占地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1985年10月开业。建有8个展览馆、一座综合服务楼、两座保税仓库、一个集装箱场地和一个室外展场。两个停车场设在静安西街东侧。展览中心东北侧是2、3、4、5号展馆,为马蹄莲形布局,乳白色为主调。展馆建筑为两层、净高10米、每边长63米的正方形建筑,地面负荷50吨/平方米。二层为回廊式展厅。6、7号展馆在中心东南部,均长102米,宽24米。8号展馆在西北侧,由两个长60米、宽50米、高88米展厅组成。1号展馆于1993年底落成,位于中央,长135米,宽90米。地面5层,1&4层为展厅,其他为辅助设施。每层大厅可分割成四部分,变成各自独立的展厅。展览中心可承办2000至9万平方米大中小型各种展览会。综合服务楼拥有写字间、餐厅、歌舞厅、可容纳700人的同声传译报告厅和各种大小不同的会议厅。展览中心各主要建筑均有中央空调、自动火警报警系统、国际国内直拨电话系统。1988年,被评为&北京8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排名第二位。为国际博览会联盟成员,1990年获马德里国际商业活动优质服务奖。
驻区专业团体中央乐团位于和平街11区1号楼。1956年7月成立于辖域内。下设交响乐队、合唱队、室内乐队。中国杂技团位于三里屯南路58号。1950年建立,时称中华杂技团,1953年改称现名。1960年迁入现址。下设杂技、马戏、魔术3个演出团和学员训练班及道具设计制作室。东方歌舞团位于东三环北路4号。日在周恩来、陈毅倡导关怀下成立,下设舞蹈队、歌队、民族乐队、电声乐队、舞台美术工程部。其主要任务是把中国传统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和表现现代中国人民生活的音乐舞蹈介绍给国内外观众,同时把外国歌舞艺术介绍给中国人民。中国煤矿文工团位于和平里青年沟路23号。1947年成立于黑龙江省鸡西市,初名东北工人学校文工团。1948年迁入沈阳,改名东北煤矿文工团。1949年部分人员调入北京,创建华北煤矿文工团。1953年,东北、华北两团合并,在朝阳门天主教堂成立中国煤矿文工团。同年迁入辖域内大黄庄。1959年迁入安定门外煤矿总局内。1970年迁入现址。设歌舞团、话剧团、说唱团、电视录音部、艺术学校。北京画院位于六里屯北里,前身为1957年成立的北京中国画院,1965年改为现名。1985年迁入现址,设有画室楼和展览厅。画院有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油画与雕塑创作室及大型季刊《中国画》编辑部。武警北京总队军乐团位于区靶场。1986年成立。中央民族乐团位于小营路15号。日成立。1993年迁入现址。北京歌舞团位于双井八棵杨甲1号。1987年成立,1993年迁入现址。北京交响乐团位于双井八棵杨甲1号。1986年1月命名。前身系北京歌舞团管弦乐队,1989年4月独立建制。1993年迁入现址。中国木偶艺术剧团位于安华西里甲1号。1955年成立。1995年迁入现址,下设中国木偶剧院,同年建成投入使用,设观众席670位。
农民业余剧团1951年率先在高碑店组建。1954年发展到10个。最活跃的是南楼梓庄、长店、高碑店等村剧团,演出以评剧为主,穿插演出曲艺。高碑店、东坝等地剧团还能演出小型歌剧和表演唱等节目。这些剧团上演的剧目主要有《小女婿》、《刘巧儿》、《柳树井》、《罗汉钱》、《秦香莲》、《小姑贤》,南楼梓庄《小女婿》、官庄《柳树井》、高碑店《中秋之夜》《咱们走正路》等演出场次最多,最受群众欢迎。1955年后,各村农民业余剧团先后解散。&文化大革命&后,长店村业余剧团每年春节仍有保留剧目演出。
工人业余艺术团体1954年,在东郊区工人业余合唱团基础上建区业余艺术团,有合唱队、民乐队、话剧队,团员120人。话剧队曾排演《一贯害人道》等多台剧目。1958年,开办声乐、器乐、舞蹈、曲艺等队,团员发展到20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活动。1976年恢复后组建京剧队、评剧队、声乐队、民乐队、话剧队。话剧队代表剧目有《人生舞台》等。1978年后解体,演职人员成为所在单位文艺骨干。1985年后,北内艺术团、北京制药厂双鹤轻音乐团、蓝岛大厦时装表演队等相继诞生。1985年底,6名聋哑青年工人组成聋哑人演出队,参加1986年全国聋哑人电视录像选拔赛,哑剧《大男大女》获表演二等奖;同年10月,参加北京市残疾人文艺调演,7个不同表演形式的节目全部获奖。1987年,北京电子管厂在全国业余相声电视大奖赛中获创作表演双奖。同年,京棉三厂业余舞蹈团在舞蹈家陈爱莲辅导下,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舞蹈专场演出。1988年后,以退休工人为主体的业余京剧队有近30个,活跃在公园、街头巷尾。
区文艺宣传队1971年成立,原名业余文艺宣传队,1975年改为专业文艺团体。队员由初中学生和农村、工厂等单位借调人员组成,共有演职员40多人。队址开始设在区工人俱乐部。1973年,区拨款5万元,在群众影剧院东侧建一幢600平方米三层简易小楼,设有排练厅。迁入新址后,下基层演出逐渐减少,主要参加市革委会组织的&五一&、&十一&游园演出。宣传队成立后,主要排演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选场《智斗》、《智取威虎山》选场《打虎上山》及舞剧《红色娘子军》选场等,后期排演话剧《红色联络站》、《甜蜜的事业》,同时创作演出一些舞蹈、曲艺节目。1979年解散。
区专业剧团1956年,集体性质的合作班剧团&&市联谊京剧团分配到东郊区,主要演员有红净李鸿升和花旦董玉玲。剧团共有40多人,常在群众影剧院演出。剧目都是传统剧目,如《铡美案》、《包公赔情》等。1960年,该剧团由市统一安排下放到广西柳州。1962年,原通县评剧团调入朝阳区,建立区剧团,主演鸿小兰(艺名,后改名李如茵)。演出代表剧目有《艺海深仇》、《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及新编神话剧《张羽煮海》和历史剧《桃花扇》等,演出的《方珍珠》深受作者老舍关注。1967年剧团解散。1979年,重建朝阳评剧团,上演《花为媒》、《凤还巢》等传统剧目。后又排演《凤落梧桐》、《卷席筒》续集、《半把剪刀》、《杨三姐告状》等剧目,在朝阳区和边远山区演出。1981年,民主选举团长,实行团长承包,取消主演终身制。1982年后,配合计划生育、敬老爱幼教育及消防宣传,创编排演《合家欢》、《三子争父》、《中秋遗恨》等,在朝阳区、市和郊区县共演出250场。1984年编导的《疾风劲草》,在市中青年汇演中有三人获表演奖。1985年,移植改编古装喜剧《三姑闹婚》,成为戏剧界关注焦点,市音像出版公司录制立体声盒式磁带。1986年后,剧团演员老化,阵容不整,难以为继。1988年剧团停办,与垡头曙光影剧院合并。
群众影剧院地处朝阳门外市场街,是区属最早的一家娱乐场所。解放初期为私人经营的小戏园子&&人民游艺社。1953年公私合营后,由公方出资5万元重建简易影剧院,720个座位。舞台有简易的灯光设备,可接待小剧团演出。1978年改为电影院。1982年接建400平方米前厅及二楼放映室等,观众厅扩大到970个座位。1986年,因设施老化、业务疲软停业,改办艺术幼儿园。
紫光影院市一级影院,位于朝外大街168号。1950年,在旧荣盛轩饭堂原址扩建新声剧院,1958年改造成新声电影院。1980年投资160万元在原址新建,1984年竣工,改名紫光电影院。观众厅面积1760平方米,为原影院4倍。有沙发靠背软椅961个。一层设有多功能厅。影院先后筹集资金对内部设施进行挖潜改造。开业第二年增加大屏幕投影录像。1988年增设周末夜场电影,同时开办电子游艺厅。1989年引进美国西电立体声全套设备,同年被市批准为特轮影院。进入90年代,开发歌厅、豪华录像厅及豪华电影厅等。1991年,票款收入突破百万元。1995年8月,与首都、大华影院一起,以28万元定标夺得国产新片《阳光灿烂的日??计700万元。
工人文化宫1953年7月,在朝外大街始建区工人俱乐部,有礼堂和少量办公用房。设文艺组、体育组、图书室、礼堂组和3个流动放映队,人员20人。经常与文化馆配合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年组织参加&五一&、&十一&天安门广场文艺晚会等大型活动。1962年改建。&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活动。1971年,工人俱乐部放映队下放农村,俱乐部利用礼堂对外放映少量电影。1976年后,礼堂成为兼营电影院,同时增加设备开展群众娱乐活动,组织各种文艺学习班和文艺演出团队等。1986年改名工人文化宫。1992年朝外大街改造,文化宫拆除,异地筹建期间化整为零开展活动。
朝阳剧场位于东三环北路36号。1984年建成开业,楼上楼下1300个座位。舞台宽24米,深165米,台口高75米,台内高19米,建有两道天桥,装备电动吊杠32道,两侧各有77平方米侧台,舞台前有56平方米乐池,舞台灯光装有120路可控硅调光,电声装有16路调音台。舞台后设有两层化妆室,共设6个观众休息厅。1986年被市有关部门指定为旅游定点演出场所。1988年公开招标经理,实行承包。改革后经营年均1300场,观众70万人次。年,曾接纳中央乐团、中央歌舞团、东方歌舞团以及美国、法国、苏联等国内外文艺团体以及国际民间艺术节、首届中国电影节、世界采矿大会等演出。杂技演出享誉京城,有&看杂技到朝阳&一说。1995年,接待海内外观众17万人次,收入253万元。
劲松电影院劲松小区配套文化设施。位于劲松4区404号。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观众席位979个,有7米深小舞台,可演出小型节目。1984年开始营业。开业后年均放映超千场,接待观众70余万人次。开业第二年,开放学生场240场、观众54万人次,配合中心任务放映幻灯1100场。1992年始,兼营台球、录像等,当年收入突破50万元。1995年,年收入74万元。
香河园文化娱乐中心香河园小区配套文化设施。位于西坝河南里2号。1989年底建成,次年3月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正面为影剧院,后面为四层活动楼。按现代化系列娱乐功能设计,活动项目有电影、录像放映发行及电子游艺、台球、健身、棋类、餐饮、美容美发等。自开业到1993年,年均收入1537万元。1994年与泰国一家公司合作,将原大电影厅改造为迪斯科舞厅,另设180个座位电影厅。1995年各项收入200万元。
北京剧院位于亚运村安慧桥东北侧。1990年8月建成。占地88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37平方米,包括影剧院、餐厅、歌舞厅、业务用房、地下车库等。剧院内池座升起式影剧大厅可容纳1000名观众,大厅墙壁上特制活动板,使厅内混响时间在08&14秒间可任意调,每年演出150多场次,长年举办摄影展览、时尚讲座。
世纪剧场位于亮马桥路南侧。1990年8月建成。为中日两国合资兴建的中日青年交流中心附设建筑,位于中心西侧,呈嫩芽出土状,有1713个坐席,配有升降旋转舞台。
兼营电影院年,辖域内中央、市属单位16座内部礼堂对社会开放,开办兼营电影院。1980年后,先后有5个开放礼堂停业。1995年,坚持对社会开放的兼营电影院有11家。
歌厅舞厅1987年,营业性歌舞厅有芙蓉乐园、工体舞厅、兆龙饭店歌厅及昆仑饭店歌厅等4家。进入90年代,歌舞厅发展呈陡增态势,1993年审批核发经营许可证61家。1994年,亮马大厦金曲廊歌厅、朝阳体育馆东方舞厅、美丽华翠亨村歌厅被市文化局评为文化娱乐场所文明经营单位。1995年底,全区共有持证营业歌厅、舞厅208家,迪斯科舞厅12家(其中2000平方米以上5家),总面积6928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1059人。是年,有13家因&三陪&及色情服务被文化主管部门查处。
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56年,市电影放映队把3个16毫米电影放映小队下放,建立东郊区电影放映队,长年为农民放映影片,并在呼家楼、垡头等地建露天放映场,售票放映。同时,对一些工厂单位出租影片。1958年,星火农业合作社自购一台16毫米放映机,建起放映队。年底,和平公社、双桥公社先后建电影放映队。区电影放映队增加16毫米影片发行和电影机修配及培训管理基层放映队任务。1960年,区电影放映队改名为区电影发行放映修配站,下设7个电影放映小队,另有4个农村放映队。一年最高放映4000多场,观众累计390万人次。1971年,电影发行放映修配站和区工人俱乐部电影队16毫米电影机全部下放到平房、楼梓庄、金盏等9个公社。1973年,区电影发行放映修配站改名区电影管理站,1981年,改名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90年初,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与香河园文化娱乐中心合并。1995年,农村尚有东坝、平房、楼梓庄、管庄和双桥农场5个放映队和5家个体放映队。
表29-31995年朝阳区各开放礼堂基本情况一览表名称地址隶属单位建成
年份建筑面积
(平方米)〖〗主要功能座位建材院礼堂管庄建材工业部电影、录像1100友谊俱乐部大山子751厂电影、录像1000电子影剧院酒仙桥路26号774厂电影、录像1600续表名称地址隶属单位建成
年份建筑面积
(平方米)〖〗主要功能座位3501礼堂关东店3501工厂电影、录像、台球等1800红霞影剧院酒仙桥红霞路13号738厂电影、录像1500北焦影剧场化工路双家坟北京焦化厂电影、录像、文艺演出1800南湖渠礼堂南湖渠南湖渠砖厂电影1017新世界剧场三里屯武警北京总队电影、歌舞厅、夜总会1224双桥文化宫电影院双桥东路双桥农场电影、歌厅录像1580煤炭干校电影院定福庄北京煤炭干部学院电影、录像1580朝体电影院六里屯西口朝阳体育馆电影、录像、台球3300
报刊截至1995年,辖域内有邮政部门发行报纸40种,其中全国性主要报纸有:《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市场报》、《讽刺与幽默》、《环球时报》,位于金台西路2号;《中国日报》(英文版),位于惠新东街15号;《农民日报》、《中国畜牧水产报》,位于十里堡北里;《法制日报》、《法制文萃报》,位于花家地甲1号;《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作家文摘》,位于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少年报》、《中国初中生报》、《中国儿童画报》,位于左家庄北里10号;《中国煤炭报》,位于和平里北街21号;《中国交通报》,位于安华西里三区13号楼;《中国贸易报》,位于静安西街2号;《中华工商时报》,位于东方东路8号;《中国石化报》,位于惠新东街甲6号;《中国中医药报》,位于东兴路7号;《中国集邮报》,位于安苑路11号。有各类杂志103种。其中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杂志有:《人民文学》、《诗刊》、《人民音乐》、《美术》、《民间文学》、《曲艺》、《舞蹈》、《大众电视》、《中国书法》,位于农展馆南里10号;《大众电影》、《电影艺术》、《世界电影》,位于北三环东路22号;《世界美术》、《美术研究》,位于酒仙桥万红西街2号;《前线》,位于和平街转角楼南里甲21号。
出版社截至1995年,辖域内有出版机构20余家。人民日报出版社,位于金台西路2号;军事谊文出版社、中国人事出版社,位于黄寺大街21号;现代出版社,位于安华里504号;中国藏学出版社,位于亚运村住总1号楼;中信出版社,位于新源南路6号;作家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位于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位于西坝河南里17号楼;中国连环画出版社,位于安华里504号;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位于左家庄北里2号;农业出版社,位于农展馆北路2号;石油工业出版社,位于安华里二区1号楼;化学工业出版社,位于惠新里3号楼;中国石化出版社,位于太阳宫路甲1号;航空工业出版社,位于安定门外小关东14号;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劳动出版社,位于惠新东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位于定福庄1号。
新华书店1958年,市新华书店在朝外大街210号设门市部。同年,建双井、定福庄、管庄3个门市部。1959年,成立市新华书店朝阳店,以发行中小学课本为主。到1965年,全区发行点发展到6个。除保障供应中小学课本外,出售各类书籍。&文化大革命&开始,书店业务被打乱,除课本外,其他书籍发行受限制。1978年,双井门市部实行开架售书,被市店予以推广,并获全国新华书店先进单位殊荣。1995年,全区有网点16个,出售各类书籍,并专设中小学课本发行点。全年销售额3000万元。
个体家庭妇女及外地来京打工者在街头摆摊设点销售图书,迅速遍布全区,形成图书市场。到1995年,全区审批个体摊店230户。另有国营、集体书店200个。
图书批发市场位于金台路二道沟。由市新闻出版局和朝阳区政府联合建设并管理。1993年开业。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市场内建有20平方米一间的营业厅176间。图书批发经营单位160多家,图书门类齐全,品种26万种。全市近95%书刊经营单位和个体书摊从这里进货交易,成交量逐年上升。该市场引导从业人员守法经营,凡入市书刊、挂历必须送行业管理办公室把关审批,经营者凭准销证批发。凡未报批自行销售的,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罚。到1995年,审后禁止发行书刊2366种,占审读总量173%。市场开业3年,受用户欢迎。但不时有逃避审读、地下交易、假集体真个体现象,市、区有关部门在监督管理中不断整治。是年,在甜水园北里16号楼筹建新批发大楼。
第二章文学艺术[1]第一节文学与辖域有关的古代诗词燕都古籍《帝京景物略》、《天府广记》、《日下旧闻考》、《宸垣识略》、《人海诗区》中均收入若干首与辖域有关的诗词,内容涉及东岳庙、日坛、通惠河、神木厂、春场、土城、蒯通墓等,作者有元之元好问、宋耿衣,明之吴伟业、李东阳、江盈科、王世贞、徐阶,清之王士祯、爱新觉罗&弘历等。
与辖域有关的作家作品据丁朗《金瓶梅与北京》考证,明代长篇小说《金瓶梅》中多次提到的岳庙,即东岳庙。又据邓云乡、周汝昌等考证:清乾隆年间,曹雪芹在长篇小说《红楼梦》中创造的太虚幻境,其构想引发自东岳庙。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麟庆《鸿雪因缘图记》出版,书中第一集里收入陈春泉为二闸游所配之画&二闸修契&图。1927年9月,沈从文作散文《游二闸》。自1964年起,草明开始在北京第一机床厂体验生活。1976年&四五&运动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16名教师以童怀周名义将搜集的天安门诗抄编印成册。&天安门事件&平反后,该诗集冠名《天安门诗抄》,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0年,第一届全国文学讲习班在朝阳区委党校举办,周扬、邓力群、丁玲、冯至、冯定、徐迟等作专题发言。蒋子龙、王安忆、张抗抗等30多人参加学习。是年,草明根据在北京第一机床厂的生活体验,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神州儿女》,1982年完成,1985年1月由工人出版社出版。曾在北京第一机床厂工作过22年的工人诗人王恩宇结集出版5部诗集,他的抒情诗《中南海,我心中的海》曾被翻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介绍到海外。1984年、1986年,&文化大革命&中从杨闸中学毕业去山西插队的李锐先后创作反映幼时通惠河畔双桥农场生活的中篇小说《红房子》、《运河风》,这两部小说最初都发表在《当代》,后收入小说集《红房子》,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曾就读于白家庄小学和八十中学的刘毅然,曾创作《青春游戏》、《欲念军规》等长篇小说,并导演根据茅盾《霜叶红于二月花》和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改编的电视连续剧。1992年,居住在劲松的刘心武出版描写90年代初期那一地区北京人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风过耳》。刘恒创作的长篇小说《黑的雪》(后改编成电影《本命年》),生活背景在朝阳门外大街到小庄一带。截至1995年,长期生活和工作在辖域的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语言学家唐|、王朝闻、吕叔湘、冯至、冯其庸、严文井、袁鹰、姜德明、管桦、童道明、陈祖芬、李纳等创作了大量不同体裁的作品。
区属作者创作1964年,区文化馆邀请赵树理与业余作者见面,调动业余作者的创作积极性。1979年4月始,区文化馆编辑出版文学小报《芳草地》,到1990年共出版89期。1985年5月,成立区文学创作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丁玲寄来贺词。协会下设通惠河文学社,会员108人。协会曾邀请作家徐放、李陀、韩少华等传授诗歌、小说、散文写作知识。1989年,文学创作协会结集《我还没有西装》,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年,内部发行朝阳区民间文学选集《酒仙桥的传说》、《朝阳区农民作品选》、报告文学集《亚运&朝阳》、散文集《沸腾的凉水河》。年,区属作者个人创作的诗歌集《第一串脚印》、纪实文学《回族英雄马骏》、散文集《远去的天》和集体创作的《三地集》先后出版。1993年,文学社会员在市级以上书报刊发表文章300篇左右,其中12月在北京日报&京华周末&生活之友版发表散文8篇。同年,区属作者创作的纪实文学《北京老字号传奇》、散文集《跳舞去》出版。1995年,区属作者创作的《马骏纪念文集》和爱我中华知识丛书《可爱的朝阳》出版。到这年年底,文学社会员发表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800万字以上。
〖BT3]第二节音乐与舞蹈
新中国建立后,辖域内群众性音乐舞蹈活动一直活跃。1958年,创作排练表演唱《我们在毛主席身边歌唱》,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并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同年,创作表演唱《村史》。1966年夏末秋初,东大桥小学音乐教师牛福生署名勤耕创作的歌曲《万岁!毛主席》在全国广为传唱。六七十年代舞蹈《抗旱歌》、《沙窝里飞出金凤凰》、《养猪姑娘》、《龙口夺粮》在市文艺汇演中被评为优秀节目。舞蹈《春燕展翅》参加全国调演。80年代,三人舞《见义勇为》在全市汇演中获奖。1982年夏,东坝乡70多位农民组成合唱团参加北京合唱节,演唱的二部混声合唱《金色的田野美丽的家乡》受到热烈欢迎,并被《音乐创作》、《耕耘者之歌》杂志刊载。1983年6月,北京钢琴厂与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二中始办星海青少年钢琴艺术学校,由周广仁任校长。招收5至12岁儿童,每周授课两次,每年一期120人,先后办6期。经培养有近20名学生考取专业艺术院校。同年,成立区农村词曲研究会。1984年,南磨房乡一农村女青年购买一架星海牌钢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联播中报道此事。同年3月,举办全区青年业余歌手独唱比赛,从中选拔参加北京市青年业余歌手独唱比赛的10名演员全部获奖。其中获三等奖的来广营乡乡办企业服装厂女工刘秀清后来被中央歌舞团破格聘用为合同制演员。同年,《中国民歌集成》北京卷朝阳分卷编辑完成。1985年,区文化艺术辅导中心、区文化馆、团结湖街道文化站联合主办&五月的鲜花&民歌独唱比赛,全市9个区县120多人参加,18人获奖。同年,在全国电视歌手大奖赛上,市汽车五场职工姜庆林获业余组一等奖,区文化馆干部阎冰获业余组特别奖。年,农村词曲研究会创编《农村歌声》11集126首歌。1988年,在东坝乡举办&五月的鲜花&群众歌咏活动,全区300多名歌手参加,辖域70%以上企业参加活动。同年,《中国民间器乐集成》北京卷朝阳分卷编辑完成。1989年9月,由区文化馆干部徐伟编导的民间歌舞专场《凤朝阳&乡风民俗展示》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后获文化部颁发的纪念奖。1990年1月,八十中初一学生杨雪菲参加第32届东京国际吉他演奏大赛获特别奖。日,在朝阳体育馆隆重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9支百人合唱队,200多人的舞蹈队和10多名歌手参加《颂歌献给党》大型文艺演出。演出共分五场,以朗诵、舞蹈、合唱、领唱为主连接组合。同年,区农村词曲创作研究会和中国音协等十几家专业音乐机构为王文和、孙启金举办音乐作品演唱会,演唱歌曲26首。中国音协合唱团等参加演唱会,国内二十几家新闻单位报道此事。舞蹈《扫晴娘》、《姥姥家看大戏》参加市民歌民乐民舞比赛,双双获创作一等奖,并获全国七大古都民间歌舞比赛优秀节目奖。1992年,《姥姥家唱大戏》(编导贾欣、何淑华)和徐淑霞演唱的《绣春箩》(徐伟词,牛福生曲),在全国民歌民乐民舞比赛中,分别荣获繁荣奖、二等奖。1994年,在朝阳体育馆举行&五月的鲜花&群众歌咏演唱大会,3000余人参加。此台晚会由北京电视台转播。同年夏初,首届夏日文化广场活动在工人体育场北门广场拉开序幕,每逢双休周末晚举办,活动时间持续到10月。主要形式有舞会、演唱会、音乐会等,并邀请驻区文艺团体助兴。各街乡举办辐射全区的分广场活动。当年的广场活动被评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最佳活动。1995年,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城区组织10支合唱队演唱革命歌曲,农村组织3万人秧歌表演和千名乡村歌手大奖赛。
〖BT3]第三节戏剧与曲艺
清道光年间后期,京城曾流行取材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京东灵官庙丑闻的灵官庙马头调,揭露灵官庙中公伯王侯种种秽行,反映人民对鸦片荼毒之甚的深恶痛绝。清末民初,朝外大街路北鸡市口内有隆和园,路南芳草地有芳草园。两戏园白天都有演出,当时三庆、四喜、瑞胜和、庆顺等戏班都曾在两戏园演出。1954年春天,以农民生产自救为题材的歌剧《纺棉花》,先后在区工人俱乐部及高碑店乡娘娘庙前演出。演员、乐手均为农民。1955年,关厢文化馆干部辅导市交通大队演出自创相声《父女俩》。1958年,受市委托成立工农兵艺术学院。1963年,成立区工人业余话剧队,队员30名,创作及演出剧目20余个,主要有《岗旗》、《十六条枪》、《中秋之夜》、《一架缝纫机》、《美国佬必败??根元》、《柜台》、《南方来信》、《向秀丽》、《年青的一代》、《三代人》、《千万不要忘记》等。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业余话剧队解散。1979年,区文化馆先后演出话剧《假如我是真的》、《救救她》、《学习剧目》、《于无声处》等多部,陈祖芬编剧、纪小英导演的《人生舞台》获市首届业余话剧调演一等奖。1984年,十八里店乡农民业余话剧队排演话剧《姐妹之间》、《落潮总有涨潮时》,报刊、电台、电视台作了大量报道。年,区文化馆与中央戏剧学院合作,先后举办3次编导表演讲习班及辅导班,学员400余名。1990年,《对不起》获市第十届戏剧小品汇演优秀奖,《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获市首届法制小品电视大赛二等奖。1994年10月,组织纪念梅兰芳大师诞生100周年&金秋戏迷乐&文化周、京戏票友演出活动。90年代后,戏剧、曲艺演出逐渐被综合艺术演出所替代。
〖BT3]第四节美术与摄影
1979年4月,在日坛公园举办全区美术作品展,展出油画、国画、版画、水粉画、宣传画共205件。6月,区文化馆举办庆祝建国30周年美术作品展。10月,区文化馆举办《朝阳风光》美术作品展,展出国画、油画等150件。11月,在市外事局礼堂举办《朝阳区美术作品展》,送交展出作品180件,有油画、国画、版画、水粉画等。同年,由张仃、肖慧祥、袁运甫、袁运生等分别创作的首都机场壁画《哪吒闹海》、《科学的春天》、《巴山蜀水》、《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宣告完成。其中,袁运生创作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中大胆绘入三个沐浴的傣家女裸体,画作经邓小平首肯展出。壁画出现后一个多月,首都机场门前广场上停满载客前来参观的大巴,人们拥进裸体女人壁画所在的餐厅,迫不及待地一睹究竟。但是,时隔不久,袁运生与他的壁画便卷入风波。美术界中开始有人对画作中出现的裸体表示质疑,赞成者与反对者相持不下,争论逐渐升级,上升到政治层面。《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中三个裸体从此披上一层透明纱衣。日至6月5日,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朝阳区美术作品展》,展出油画、国画各60件,版画50件,插图10件。1982年,成立区书画研究协会、区摄影协会。9月,区文化馆举办全区美术作品展,展出油画、国画、版画各20件。12月,朝阳区举办农民书画展,10个公社参展作品92件。同年,在王府井举办《朝阳区第一届摄影艺术展》,参展作品200多幅。同年,首都机场壁画《泼水节》前立起一堵三合板做的假墙封住浴女画面。1983年6月,在朝阳展厅举办朝阳区农民画展,展出17个乡作品300件。同年,中国美术馆《北京市农民画展》展出朝阳区送展作品18件。1984年9月,朝阳展厅举办《金秋节美术作品展》,展出油画、国画180件。同年,在市政协礼堂举办《武士春剪纸展》;朝阳区4幅作品入选全国艺术摄影展,李学峰、于根泉获铜牌奖;举办《朝阳区风情影展》,参展作品200余件。1985年9月,在朝阳展厅举办《金秋节民间艺术展》,展出剪纸30件、随形雕20件、木雕20件、面塑40件。同年,小红门乡摄影协会成立,次年,27名会员近百幅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86年,成立朝阳美术工作者协会。同年5月,在朝阳展厅举办《十人画展》,展出国画、油画、装饰画100件。同年9月,在朝阳展厅举办《金秋节美术作品展》,展出油画、国画、版画120件。1987年6月,朝阳展厅举办《七人作品展》,展出油画、摄影、国画、篆刻、书法198件。同年8月,中国美术馆《北京市文联系统美术作品展览》展出朝阳区作者油画、国画6件。9月,日坛公园《金秋节工艺美术展览》展出随形雕60件、剪纸30件、现场雕刻8件。1990年12月,三里屯三小学生栾岳的摄影作品《金色童年》在第三届世界青少年时代摄影赛摘取金牌。同年,首都机场《泼水节》壁画前假墙拆除。日,在炎黄艺术馆就赵之中赤金小楷书法召开新闻发布会。赵之中赤金小楷书写的陆羽《茶经》被史学家、书法家和茶文化专家称为&稀世国宝&。同年,赵之中创作的金书《孙子兵法》捐献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该作以《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为蓝本,王献之小楷为法帖,并以奇数章法布局,每行17字,每页7行,共13篇55页,册页款式,寿字图案,金丝楠木作封面,背面以长城、战车为背景,耗金29克。1994年,李松编著的《草书技法》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年,朝阳区每年举办一次美术作品展,共展出国画、油画等作品445件。1995年,宋晓珊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展出作品40余幅,其中瓦当系列、汉字系列,被《中国文化报》、《中国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多家报刊报道。同年,李松书法1件在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获奖。截至1995年,曾在女四中任教的画家梁树年,曾长期在辖域工作的漫画家方成、英韬、苗地,画家贾浩义、魏铁生创作了大量美术作品。
第五节民间艺术
地秧歌小红门乡红寺村太平同乐秧歌聚会,成立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经道光六年(1826年)、光绪五年(1879年)、1925年三次重整,表演艺术日趋完美。新中国建立后,1957年曾作为北京市代表团节目,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其表演形式是北京民间花会中唯一不上跷的纯地秧歌。全部角色16人,其中文扇、武扇、渔翁、樵夫4大角色各1人,陀头、小二哥均2人,锣鼓均4人。整个演出分堆山子、走场、别篱笆、逗场和演唱5部分。舞蹈动作根据陀头8套基本动作而变化出64套,动作幅度大,节奏鲜明,刚劲沉稳,粗犷有力。舞蹈中大量吸收戏曲表演技巧,形成鲜明风格。&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寺村秧歌表演所用彩衣、头饰、器物等险些付之一炬,幸得卢德瑞一家和老艺人们分散保护,一部分才免遭劫难。1979年吸收部分青年入会,在老艺人带领下练功学艺,地秧歌得以恢复。
高跷会高跷分高中低三种。辖域内各村高跷会多为中跷,高三四尺,表演时变化队形,并伴以歌唱、舞蹈。其源自秧歌艺术变型,高跷会又称为大秧歌会。演出角色有陀头、公子、花旦、小二哥、文扇、武扇、渔翁、渔婆等共12人。他们扮装滑稽,边唱边舞。辖域内旧时高跷会很多,解放后仍存下来的有王四营乡唐家坟村秧歌老会、高碑店村高跷老会等。高碑店高跷,已有100多年历史,曾名噪京华。舞技高超惊险,表演者足踏85公分高木跷翻滚跳跃。到1995年,高碑店乡、将台乡、来广营乡、楼梓庄乡高跷会较有名气。
狮子会耍狮子分少狮、太狮两种。少狮为一人扮小狮子,太狮为两人合扮一个大狮子。东坝北门和二闸村各有一档狮子会,都是两人合扮太狮。除两个狮子外,还有一个人扮武士,手持彩球引逗狮子做各种表演,动作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也有跳跃、登高、腾转等勇猛动作。东坝北门狮子会成立于明正统年间,两只狮子一青一黄,狮头面具一重70多斤,一重60多斤。清代曾被乾隆皇帝召入宫内献艺,被封为&金铃祖狮&,为清代京城13档太狮之首。它出动时,各路狮子都要闭目颔首,伏俯在地为其让路,每逢年节必为群众表演。1979年,一对青黄太狮被首都博物馆收藏,现东坝狮子为仿制品。通惠河畔二闸村船户组织的狮子会,旧时每年走会必在二闸桥上戏水表演。民国时期曾享有&二闸狮子会凫水&之美誉。会中一对太狮为明朝正德年间由宫廷传到二闸。舞狮时,颈下13只铜铃声震遐迩,并由善水船工舞狮于河中,场面壮观,吸引京城成千上万百姓前来观看。
民间吹奏乐新中国建立初期,辖域内民间吹奏乐艺人约30多人,散居于平房、东坝、东八间房、马房寺、洼里等村。乐器有唢呐、大小管子、笙、笛及打击乐器锣、鼓、镲等。6人以上即组成一支小型乐队,经常被聘参加民间喜庆和丧葬活动演奏。乐曲主要以民间曲调为主,加以口笛等,也可演奏河北梆子。1954年,老艺人组织一支22人乐队,研究整理民间乐谱。1957年,作为北京市代表团成员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他们挖掘整理的河北民间乐曲《放驴》受到很高评价。日,这支民间乐队集体参加天安门国庆活动文艺大军百人唢呐队。&文化大革命&期间,乐队被迫解散。1979年,当年民乐队队长、平房村人苏岐山组织7人,经常参加东坝、平房两个文化站组织的演出活动。1984年,以这支乐队为主,吸收训练150人组成唢呐队,参加庆祝建国35周年游行。此后,东坝、平房有苏岐山,洼里有蓝士礼等老艺人吸收部分青年民乐爱好者组织起两支民间乐队,经常参加区、乡文艺演出。
第三章文化活动与文化交流[1]第一节文化活动元天历年间,东岳庙始有庙会,至明清时车马不断,商旅如流。20世纪初,在朝外大街坛口以荣盛轩茶馆为中心,除旧货市场、风味小吃、茶馆、饭铺外,有小戏园演出京剧、梆子、奉天落子(评剧)等,当时奉天落子演员小荷花在立川轩演出,红极一时。40年代中期,东岳庙庙会逐渐冷落,40年代末中断。解放前后,朝外坛口仍有民间艺人摆地摊演出相声、戏法、武术、摔跤、耍猴、气功等。双簧哑脖子(艺名)和评书演员连阔如、袁阔成曾在此献艺。1958年,星火农业社中心俱乐部购买一台五四型16毫米电影放映机,建起电影放映队。1978年春节龙潭庙会全国花会大赛,高碑店乡高跷、小红门乡地秧歌、黑庄户乡云车获&龙潭杯&优秀表演奖。1979年春节,区文化局、区文化馆组织农村文艺汇演,4个乡参加,演出歌舞、曲艺节目82个。1980年,日坛公园举办春节游园庙会。15个公社花会组织参加,有高跷、地秧歌、五虎棍、小车会及民间吹打乐等,参加走会农民近千人,游园观众约8000人。日至21日,举行首届金秋艺术节。全国政协副主席肖华、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副市长陈昊苏参加开幕式并剪彩,贾作光、李光羲及文化部老干部合唱团、中国煤矿文工团、中国杂技团参加演出,3场共演出节目54个。1985年,在双桥举办元宵节闹花灯联欢大会,有9档花会表演,花灯近300盏,组织各类游艺和致富技术咨询、双桥建设成就展览等,铁路文工团、管庄街道和双桥文化站业余文艺演出队联合演出,约有35万人参加活动。区文化馆组织迎春乐园活动,各文化站制作的100余盏花灯在馆内展出。同年9月23日至10月6日,举行金秋艺术节,朝阳剧场为主会场,三里屯街道设分会场,区工人俱乐部、王四营乡、将台乡等设演出点。主会场举办民间艺术展览、朝阳画友联展、《朝阳风情》摄影艺术联展,各分会场举办民族音乐会、民间乐曲演奏会、京剧晚会和综合文艺演出等。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副市长封明为参加开幕式并剪彩。中央歌剧舞剧院参加演出。日至10月8日举行的金秋艺术节列入首届中国艺术节系列。活动内容有民间花会表演、文艺演出、民间工艺展销、书画展销、文物摄影展览、民间体育表演等。日坛公园内设15个活动点,组织21场文艺表演,近3000名演员参加,接待游人3万余人。日,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凤朝阳》首演仪式暨朝阳区金秋艺术节开幕式在朝阳剧场举行。《凤朝阳》是一台反映京东乡风民俗的歌舞节目,是北京市唯一参加中国艺术节的民间艺术节目,共演出3场。本届金秋艺术节历时一个月,有35个文化站举办各类演出及农民书画、摄影展等,参与人数约8万余。日至4月14日,举行朝阳区首届农民艺术节。24个乡开展书法美术摄影比赛、各类演出和文学作品征集等活动,编辑出版十余万字的《朝阳农民作品选》。8月18日,北京国际民间艺术节在朝阳剧场举行,凤朝阳民间艺术团参加演出。是年12月至1991年3月,举行朝阳区第二届农民艺术节。活动内容有农村年俗大赛、农民词曲作家作品音乐会、民间花会表演。日,在楼梓庄中学举办全区首届民间花会大赛,参赛花会14档,演员近500人。5月,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50周年,组织各类演出、比赛300余场,演出各种节目7000多个;举办书画摄影展览、笔会等30余次,创作书画、摄影作品1200余幅;举办专题演讲会、讲座80余次;区文化馆干部下基层辅导300人次,直接参与演出和展览等活动的演员和作者11万余人次,观众近18万人。9月19日至10月4日,中国民族婚礼表演金秋游园会在日坛公园举行。游园会荟萃16支婚俗文艺表演队,同时有大型民间花会表演、民族歌舞演出、民族工艺品展销、民族风味小吃、民族婚礼服装展示、摄影等活动。是年,全区举办歌会300余场,参与人数14万人次。1993年,选拔23支合唱队参加以&争奥运、迎七运&、&OK朝阳&、宣传朝阳&三一工程&为主题的全区合唱比赛。6月至12月,全区开展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有文艺演出、书画图片展览、毛泽东像章摄影展、&红太阳卡拉OK&和电影周、诗词朗诵会、征文比赛、报告会、座谈会及瞻仰毛泽东遗容、读&毛选&谈心得体会、参观中南海、逛京城等项活动,参与群众近20万人。12月28日,朝阳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文艺大会在朝阳体育馆隆重推出。500余人的专业、业余文艺队伍,演出大型歌舞《峥嵘岁月稠》、《朝阳花烂漫》、《红太阳颂歌》、《迎接新曙光》,12月31日,北京电视台整场播出。1994年农历腊月二十八,在朝外大街组织迎春花会表演,三个表演区荟萃全区街道、农村和部队20档花会,600余名演员。6月27日,日坛小学和中央乐团创办的小荷花儿童民族乐团创办两周年专场音乐会在保利大厦国际剧场举行。当年国庆节,朝阳公园和中华民族园分别举行大型游园活动。1995年农历正月初二、初三,区文化文物局在工人体育场举办文化庙会活动,有4场文艺演出、17档花会表演及书画笔会展卖等。9月,举行金秋朝阳杯群众艺术大赛,包括卡拉OK、京剧、中老年秧歌、交谊舞,分别在朝阳体育馆、赛克赛思俱乐部、区文化文物局排练厅举行。全市各行各业2000余人参加比赛,年龄最大者80岁,最小的5岁。北京电视台将获奖节目制作成专题片转播。
〖BT3]第二节文化交流
1979年,朝阳区庆祝建国30周年美术作品展百余件作品在内蒙古赤峰市展出。1983年,朝阳区选送油画、国画、水粉画和宣传画共48件,参加在海淀区举办的《朝海丰三区农民画展》。1985年,区书协与日本深邃篆会在朝阳区共同举办《中日书法篆刻联展》,黄苗子、尹瘦石、王遐举、刘炳森等参加。1986年,区农村歌曲创作研究会主持发起全国农村歌曲征集活动,收到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参赛稿件一万余件,出版《农村歌声》两册、音带《田野上的吉他》一盒,后者被人民音乐出版社评为全国15盘优秀音带之一。同年9月,在朝阳展厅举办北京五区江西三市一区美术作品联展,朝阳区参展油画、国画50幅。次年4月,南昌举办北京三区赴江西美术作品展,朝阳区参展油画20件、国画30件。1987年、1988年,浙江省舟山市、湖南省株洲市分别举办《北京市朝阳区美术作品展》,展出油画、国画共200件,并在两市日报刊载。1989年12月,香港举行《中国艺术大展》,朝阳区送交展出美术作品20件。1990年8月,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民间艺术节期间,朝阳区舞蹈《年年有余》、《红盖头》代表北京市与12个国家16个民间舞蹈代表团同台献艺。同年,辖域内京剧票友参加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京津联谊活动。1992年,挪威国家图书馆和西班牙安达鲁西亚中心图书馆工作人员到区图书馆参观访问。1992年、1993年,分别举办北京第一届中韩书法展、第二届北京东京书法联合展,朝阳书协均有作品入选。1995年,来京参加世妇会的加拿大、厄瓜多尔两国总统夫人在朝阳剧场观看中国杂技团表演的专场演出。
第四章广播电视[1]第一节机构区属机构1956年5月成立东郊区广播站,有关部门和各乡都有一两名通讯员。两年后改称朝阳区广播站,除转播中央台和北京台节目外,自办区内新闻、专题、文艺节目及服务性节目等。1971年始,逐年有计划地培训骨干通讯员,开展好新闻评比和评选十佳通讯员等活动。1974年1月,成立区广播事业管理科,与广播站合署办公,除负责广播宣传外,担负全区农村广播事业发展规划、技术指导和广播器材供应等任务。1983年10月,撤销广播事业管理科,改称广播站,下设编播科、技术科、行政办公室。是年,在册通讯员210名。1987年8月,成立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电视台朝阳区记者站。1988年5月,通讯员队伍经整顿登记有261人。日,广播站增设音像管理科。1990年11月,广播站改称广播电视局。同时,成立区新闻中心,负责全区对内、对外新闻报道任务,下设广播站(原编播科)、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暨北京电视台记者站。日,增设广播电视管理科。日,建立朝阳无线寻呼网。日,筹建朝阳有线电视台。日,朝阳有线电视网一期工程建成,开通试播。是年,广播停办,通讯员队伍减少到130人。
双桥491发射台日,北洋政府海军部向日本贷款在双桥建通信电台,1920年4月动工,1923年7月竣工。占地近20万平方米,有日式建筑风格楼房8座。后因无力偿还贷款等原因,由日方霸占。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方将通信电台改为广播电台,以&华北广播电台&名义用华语广播。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成立北平广播电台,10月10日开始播音。后因付不起电费,功率由100千瓦降到10千瓦,职工靠拆塔卖铁维持生计。北平解放后,该台日开始转播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节目。3月25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迁入北平,采用该台设备,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名义向全国广播。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名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又改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截至1995年,发射中央台第二套节目(720)、对台华语和闽南语广播及国际广播电台节目等。
酒仙桥804发射台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发射台。日开工,日竣工后投入使用。到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全部节目都由此台发射。1981年4月,发射台进行扩建。1984年10月,增加调频立体声广播。日,发射台新机房扩建后投入使用,扩建后发射功率达120千瓦。日,974兆赫音乐台节目改上中央电视塔发射。其他节目仍在此台发射。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1981年12月,在建外大街14号开工兴建技术楼。1985年4月落成后,除专题部、社教部仍在辖域外原址外,其他部门迁至新楼办公。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市广播电视局在建外大街14号合建广播大楼。日竣工,电台于12月26日全部迁入??方米。建有用于技术录制、制作广播节目的3层楼1座,供编采人员使用的21层塔式办公楼1座,用于对内和对外服务的5层楼1座及其他设施。
区广播站设备1956年春,筹建农村有线广播,广播站设在区委大院,利用电话线连通全区13个乡72个农业合作社。当年5月开始对农村广播。广播站配置三用扩大机、收音机、话筒、电唱机、两台钟声牌录音机和调压器等。后随着外出录放音活动增多,添置2台L601录音机和1台进口采访机,为在农田水利建设工地开办广播配备一套临时广播设备。1967年10月,区广播站开始架设广播专用线,利用区文化馆舞蹈厅一部分装修播音室、机房、办公室,同时更新部分广播设备。1968年9月,广播站迁入新址。1973年,采用GY2275扩大机替换原来的三用扩大机,先后配置6台L602录音机担负广播节目的录制和播出,并制作录音机遥控器。1974年,制作呼叫对讲机,自行设计制作播音控制台,将前级话筒、录音机、电唱机、对讲机集于一体。同年10月,购置3千瓦汽油发电机。1975年,制作三路输出柜。70年代,先后配备毫伏表、变阻器、信号发生器、试波器、扫频仪、高额信号发生器、失真仪、晶体管测试仪等检测仪器。到1975年,对所有广播设备都能进行维修和大修。1983年4月,开办城区有线广播,机房增设K4前级、K4&800W扩大机、L601录音机各1台。1985年,在六里屯西口新建的区广播站办公楼竣工。办公楼装修1套65平方米录制文艺节目的大录音室、3套17平方米录制语言节目的小录音室和1套45平方米的播出机房。录音室和机房附控制室,设待播室和洗相暗室。同时更新全部广播设备:播出机房安装上海牌2250型扩大机1台,电源柜、输出柜各1套;机房控制室安装北方牌BK&1型播音控制台1台、635型录音机2台、L602录音机2台、日本进口三用机(收音、录音和电视)1台;语言录音室安装635型录音机2台;录音控制室安装话筒两只、话筒控制器和国产双卡录音机各1台。1985年10月,广播站迁入新楼。1986年制作多路输出前级。1987年制作635录音机遥控器和4套监听放大系统。
区广播线路1967年,架设专线采用自制6米水泥方杆、角钢涂漆两线担、3号瓷瓶、12号铁线。干线为三对,自文化馆西门始,向北到机械学院西北角,转向东到金台路东边进入农田开阔地。然后,分北、东、南三路架设。北路线串星火、将台、太阳宫、来广营、和平、大屯、洼里7个公社和东风农场,东路线串平房、东坝、金盏、楼梓庄4个公社和朝阳农场、104干校,南路线串高碑店、王四营、双桥、南磨房、十八里店、小红门6个公社。全线长92杆公里,117对线公里,1968年9月完工投入使用。配合区人防办公室,利用广播专线安装防空警报器和监听喇叭。自此历经十二年,广播专线导线锈蚀,传导性能降低,故障屡屡发生,一处发生故障,几个公社广播不通。1980年4月开始架设新专线,将原来一路一对串线改为一个公社一对线直通。全区共架设17对,仍分北、东、南三路。器材采用水泥圆杆、镀锌标准铁件、1号瓶、8号线,按照全市广播线路统一标准设计、施工。历时两年,完成通往各公社、农场97杆公里302对线公里专线。1985年4月,架设电缆6公里,将新架专线与新建办公楼联通,1985年10月全线投入使用。此后,广播网络覆盖地区建筑物拆迁改建不断,到1990年坚持办广播的乡只剩7个,区至乡使用专线仅剩44杆公里。日夜,广播干线电缆被盗250米。2月1日,区乡联播节目停办。
乡(社)广播站及设备1956年区广播站建立后,有电源的乡、农业合作社建广播放大站,没有电源、通电话的在电话线末端接上几个舌簧喇叭,有的从建广播放大站的乡(社)把广播线拉过来接上喇叭。当时,有条件的乡(社)大喇叭进村,小喇叭入户,集体组织安装,还有很多个人自发安装。全区13个乡72个农业合作社很快联网。建立放大站的乡配备话筒、扩大机、电唱机和调压器。配备1000瓦扩大机的乡有平房、东坝、来广营、将台、洼里、高碑店、小红门。配备800瓦扩大机的乡有太阳宫、大屯、王四营、南皋、孙河。配备500瓦扩大机的乡有星火。输出总功率为115千瓦。1958年,各放大站开始增配专职广播员开办自办节目。十八里店乡采用800瓦扩大机,金盏乡、南磨房乡采用500瓦扩大机相继建广播站,部分大队建转播站。到1960年,全区扩大机增加到81台,高音喇叭739只,入户小喇叭15万只。年,农村广播喇叭减少。1962年,楼梓庄公社建立广播站,扩大机采用500瓦。至此,全区17个公社2个农场都有广播站,和区广播站保持联播。1963年后,在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整顿农村广播,1966年喇叭恢复到3300只,覆盖率70%。60年代末,区里给公社广播站各配备1台L601录音机。70年代初期达到每站2台,同时将原有电唱机全部更换为新型四速电唱机。1970年冬至1971年春,组织电灯零线挂接压电陶瓷小喇叭入户工作。到日,全区入户5万余只,入户率95%以上。是年,各公社广播站共有1千瓦扩大机8台、800瓦扩大机5台、500瓦扩大机4台、500瓦以下的5台,总功率为1493千瓦。1973年开始,为公社广播站更换体积小、重量轻、机型统一的K4&800瓦扩大机5台。同年,试制电抗器,保证供电系统安全,提高广播质量。同年5月,市里在朝阳区召开现场会,向全市进行推广。后来,由于农村电工维修供电线路时,经常出现零线、火线倒项,小喇叭不停发出50周交流噪音,打雷时发出感应声。年,区广播站为公社广播站大修7台1千瓦扩大机,淘汰陈旧杂牌扩大机。到1976年,小喇叭减少50%,农村广播以大喇叭广播为主。此后,先后为10个公社装修播音室,新装修播音室都由原来一间房扩大为两间以上,分为播出机房和播音室。有的专设办公室和召开广播会议的会议室,装修水平逐渐接近播音室声学标准。1983年,各公社广播站扩大机除双桥是新型500瓦外,都更换为800瓦以上的共22台,总功率163千瓦。1984年,全部更换为L4&800瓦新机型,同时配备双份扩大机备用。全区农村L601录音机达39台,每乡至少2台。年,各乡再搞小喇叭入户,采用加音量调节开关的动圈式喇叭。1984年5月,楼梓庄乡成为全市第一个普及小喇叭入户的乡。年底,全区入户5520只。1986年,全区扩大机51台,总功率338千瓦(包括村级广播站)。1987年,广播设备升级换代,小红门、十八里店两个乡配备K5&800瓦扩大机和播控台、电源柜、多路输出柜。小红门、金盏、楼梓庄等乡在繁华街道架挂音柱共40余只。全区小喇叭维持在5520只,大喇叭300余只。1990年,平房乡挂音柱15只,建音柱一条街。1989年,全区每百户农民有收音机48台、收录机67台、黑白电视机125台、彩电48台。随着农村收听、收视设备多样和普及,农村有线广播优势减弱,乡级广播站减少,村级广播站增多,1992年达89个。村级广播站以指挥生产为主,不参加区乡联播。
乡(社)广播线路1956年区里刚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网时,乡域内架设广播线路所需资金,由各乡自筹。当时线路导线采用14号铁线,单线传输,电杆都是木杆(有买的廉价桦木杆,有砍的小树干和大树杈)。有的借树挂线,有的顺墙拉线,一遇风雨,不是杆断,就是杆倒,经常中断广播。当时办广播一是资金困难,二是建网、维修所需器材凭指标分配,有指标不一定能买到器材。到1958年开始好转。年,由于线路得不到及时维护,通播率下降。1963年后,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区里筹资8万元,全区共整修广播线路227公里。1965年通播率70%。自1965年始,部分公社采用自制方水泥杆,单线传输改为双线,有的采取广播、电话分线同杆架设,但大部分仍是单线传输。60年代中期后,农村广播器材供应指标增多。1969年底,全区公社至大队生产队线路462公里,其中水泥方杆243公里,广播专线397公里,广播电话合杆65公里。1973年后,全区农村广播线路与电话分杆架设,双线传输,导线加大到12号。1978年,全区实现专杆、专线、双线传输,农村有线广播通播率、覆盖率均80%以上。由于城市建设中的拆迁改建,1987年,乡至村广播线路仅剩1085杆公里,167线对公里。区广播站为挽救颓势,加大工作力度。1990年线路达1385杆公里,200对线公里,维持到1995年底。
广播宣传1956年5月区广播站建立后,区领导经常利用广播召开大会,宣讲政策,指挥生产;区里各有关部门提供简报、撰写稿件向农村广播。1968年架设广播专线后,区广播站除转播中央台和北京台必播节目外,每天播出自办口语节目30分钟,每天30分钟文艺节目经常录制群众自编自演节目。1973年开辟专栏节目。1981年开设&朝阳新闻&,每日播出。1983年,&朝阳新闻&加大当日新闻、昨日新闻量,每日10分钟播出新闻5至7条,并开始电话传稿。同时,设置10个专题栏目,重要节日另辟专栏,每日播出一个专题(20分钟),每周日程安排固定,少数专题隔周播出。每晚播新节目,次日中午重播。另录制评书、小说连播,每日播出半小时。1991年后,区广播站进一步强调每日新闻信息量,强化时间性、针对性和政策性,突出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主题,专栏节目增加到12个。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暨北京电视台记者站、区新闻中心成立以来至1995年,市级以上报刊、电台、电视台共刊播稿件3524篇,有百余篇获全国、市级奖励。
〖BT3]第三节电视
1984年8月,区广播站购进夏普摄像机和录像机(分体式)1套,摄录中共朝阳区第四次代表大会实况并制成专题片为与会代表和各基层单位播放。1987年8月北京电视台朝阳记者站成立后,购置摄像机、编辑机各两台,通过北京电视台宣传报道区内重大成就和活动。到1995年底,随着宣传内容增加和业务范围扩大,记者站先后配置各种型号摄像机5台、编辑机6台。1992年,区里选定小红门乡为试点,建设农村有线电视网。日,全乡6000户全部联网。日,区长办公会议批准发展有线电视网,建设朝阳有线电视台。设备采用美国杰洛德C6系统,带宽550兆,干线采用光缆传输,第一期工程传送20套节目。7月30日,区广播电视局与华讯办公自动化公司签订由公司出钱两家合建协议书,合作期为8年。同年11月8日开工,次年1月24日试播,到2月底,联网5000户,超过原定计划66%。日,双方签订修改合同,区有线电视系统全权归华讯办公自动化公司建设、经营、管理,产权归公司,合同期为15年。1995年底,朝阳有线电视传送28套节目,入网4万户。另有市微波传输用户10万户,闭路电视系统156家。
广播电视管理1991年10月,辖域内广播电视管理工作由工程师办公室兼管。日,区广播电视局成立广播电视管理科,负责区内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规划、建设和管理。具体履行下列任务:1对无线广播、电视频道、波段正确使用的保护及检测。2对卫星广播电视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负责办理申报、审批(初审)及安装后验收;监督、检查按规定收转卫星电视的星制及频道。3对有线电视管理:负责新建、改建闭路电视和共用天线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用料审批、施工后验收;对有线电视施工队管理,每年进行年检、核发施工许可证;处理电视收视方面投诉;监督、管理闭路电视系统播放频道、节目。到1995年底,审批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单位137个(收转卫星转播的52个),发放施工队许可证47个,验收工程31处。
音像市场管理1984年,辖域内音像市场管理由区广播站技术科兼管。1990年3月,区广播站成立音像管理科,负责区内音像制品发行、租赁、销售和放映的初审、检查、年检、换发经营许可证以及卡拉OK歌厅CD、VCD盘检审工作。日起,实行放映单位定点供片制度,同时与各经营单位签订责任书。到是年底,共审批、核发音像放映厅经营许可证47个,检审播放CD、VCD盘歌厅186个,对音像制品销售、租赁摊点审批年检,核发许可证276个。执法检查758次,取缔无照非法经营摊点381个,没收盗版、伪劣、违禁及不健康音像制品48268盘(其中黄色带14盘,淫秽带18盘),没收非法经营工具(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31台。
第五章档案[1]第一节机构1957年,东郊区委、区人委先后设机关档案室,清理新中国建立以来积存文件。1959年4月,上述两个档案室合并为区委机关联合档案室。同年设区档案科,行政上为区人委一个科,编制2人,具体工作由区委办公室主任直接领导,实际上与区委机关档案室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既负责区委、区人委机关文书立卷归档工作,又负责区属各单位档案业务指导。当年全区各直属机关、工厂、基层单位共建28个档案室,有专职档案员58人、兼职档案员161人。1960年,贯彻中央&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指示,全区各单位建统一档案室32个,占应建档案室单位914%。还有10个单位建技术档案室。1961年,全区有统一档案室44个,有专职档案干部75人、兼职档案员171人。1965年,撤销区档案科,建区档案馆。&文化大革命&期间,档案工作遭到破坏,档案机构被撤销,档案专职人员下放或调出,档案工作无人过问。1980年,恢复区档案馆并设区档案科。科馆合一,为区委区革委会直属机构,由区委办公室主任领导。当年,区直属机关有6个单位建档案室。到1982年,全区86个直属单位建档案室63个,有专职档案员23人、兼职档案员61人。1983年8月,区委、区政府分别建机关档案室。日,区档案科改为档案局,列入政府序列,区档案馆与区档案局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两块牌子。1986年,区档案局(馆)设档案保管利用科、档案业务指导科及办公室。1993年增设编研科。1995年增设法规科、征集科。同年7月,区地方志办公室与区档案局、区档案馆合署办公。到1995年底,区直属立档单位131个,其中建档案科的7个。据对118个档案室统计,配备专职档案员125人、兼职档案员1593人。专职档案员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6人、专科学历的56人。有技术职务的33人,其中馆员5人,助理馆员18人,管理员10人。
立卷归档1959年有68个单位收集整理年积存零散文件,整理归档27083卷。1961年,区属108个单位立卷归档57396卷。同年,据对53个大中型企业统计,收集整理技术档案19356卷、技术资料42024卷(册)。年,全区各基层单位清理&文化大革命&以来积存的零散文件,整理归档24312卷。1985年,区内88个单位归档文书档案41344卷,其中永久保管的17876卷,长期保管的14807卷;归档科技档案4141卷,其中永久保管的1691卷,长期保管的1842卷,底图9420张,另有各种资料4778册。1995年底,据对全区118个档案室统计,室存档案676942卷(册),编制案卷目录1572本,全引目录720本,分类目录28本,专题目录124本,专题卡片9万余张,重要文件目录1455本。其中永久保管的57521卷,长期保管的183147卷,音像档案751盘,照片23859张,底图2320张,各种资料10447卷(册)。室藏档案万卷以上的有:公安分局134422卷,人民法院105207卷,工商行政管理局51788卷,司法局47549卷,保险公司41243卷,人民检察院27908卷,房屋土地管理局13769卷,建设银行朝阳支行12642卷。全区118个单位档案室库房总面积2626平方米,配备微机12台,复印机13台,空调机8台,去湿机5台。
档案接收与征集1963年,乡社档案立卷归档3200卷,移交区档案科。1965年前,区档案科与区委、区人委联合档案室合署办公,除接收区委、区人委各部门档案,还接收部分已撤销单位的档案。年,接收农村四清运动档案。1965年底,馆藏档案8138卷。年,区革委会机关档案室接收区工商联、区工业局、区手工业联社、区机械公司等已撤销单位档案,加上各部门档案,总数13800卷。1983年,制定《关于在机构改革中作好文件清理归档和移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接收区属各单位档案资料的意见》两个文件,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档案、1982年人口普查档案、区委区政府各部门积存的档案陆续接收进馆。年进馆档案2800卷。到1985年底,区档案馆馆藏档案182万卷。1983年4月至1995年,征集到地方志2部、珍贵历史照片109张、北京历史画册1本及一些清朝和民国时期房地产契约。年,分期分批接收区级机关和区属78个基层档案室移交的年档案43540卷(册),其中专门档案和科技档案14823卷(件)。新馆库房建成前,档案暂由各单位档案室代管,1994年新馆库房启用后陆续接收进馆。至1995年底,区档案馆馆藏档案69459卷(册)、495件,各种资料4707卷(册),排架长度805米。馆藏档案最早的是清乾隆六年(1741年)的房地契,最晚的是1990年已撤销的机关档案。年,由只有一种党政文书档案,发展为工业普查、农业区划、科研成果、环境保护、水利工程、征地拆迁、基本建设、卫生防疫、人口普查、教学、统计、会计、招工、婚姻、名人全宗等各种不同内容的专业档案28种、28348卷,占馆藏档案总量497%。还有照片1831张、底片1310张、录音录像带45盘,实物档案即各种锦旗、奖杯、奖状等117件。收藏各种图书、资料4707册。馆藏图书13大类1656册,其中有清光绪版《通州志》、1925年发行的《语丝》创刊号等。
档案全宗划分和排列对馆藏档案按照进馆先后顺序编号,到1995年,共划分为96个全宗。按不同门类不同保管条件,将文书档案、专业档案、科技档案、声像档案分别存放。文书档案按立档单位地位、性质划分全宗集中存放。具体分为党群、政治、计划、工交、城建城管、农林水利、财贸、文教、街乡、个人全宗10个系统分别集中存放。存放档案的四个库,分别编有库号,库内柜架排列编有柜、架号,基本做到分类合理,排列有序,便于管理利用。
计算机管理1985年3月,区档案馆被国家档案局、市档案局定为《中国档案分类法》和《档案著录规则》试点单位,著录标则,并对《中国档案分类法》和著录规则提出修改意见,统计出主题词频,供《中国档案主题词表》修改参考。1988年后进两台计算机,到1995年底达17台(套),用计算机建立著录卡片、招工档案、建筑施工审批、征地拆迁档案等数据库,输入数据约10万条,做到一种输入多种输出,从不同角度检索。运用清华大学档案馆多媒体档案及办公管理系统和国家档案局通用性动态档案管理系统,建立了接收档案、销毁档案、征集档案、全宗名册4个数据库。
档案保护区档案馆最初只有两间平房作为档案库房,库房只有测量温湿度的干湿球计和少量干粉灭火器等。1983年开始购置去湿机和自动控制仪、除尘器。1994年新馆建成投入使用,新馆为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总建筑面积2880平方米,其中档案库房和各种业务用房100575平方米。库侧设走廊,窗户为铝合金密封窗,库房门为防火隔热门,墙体、屋顶均作隔热、防潮处理,墙体为加厚墙体,库内安装自动灭火报警设备和紧急情况手动报警器及空调设备。档案入库前用二氧化碳和微波消毒机或臭氧消毒。入库后坚持系统测试和记录温湿度,定期进行分析,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对一些字迹褪变、纸张老化或破损严重的档案,从1982年开始陆续修复。到1995年通过手抄、裱糊等方式,已将1962年前的字迹褪变和破损档案2256卷修复、复制完毕。
档案鉴定1965年,对区委区人委归档的5219卷进行审查鉴定,确定永久保存1527卷,长期保存960卷,定期(即15年以下)保存947卷,不作为档案但可以作为内部资料保存的116卷,没有继续保存价值的1669卷。1979年10月,区委办公室组织人员对原划定期以下的档案重新审查,除留下300余卷需进一步整理归档外,其余2400卷经登记造册、领导批准销毁。1982年,对原区革委会档案2520卷进行鉴定,确定永久保存1562卷,长期保存776卷,短期保存182卷。对一些已撤销单位的档案,如原区工业局、区机械公司、区知青办、区落实查抄政策办公室等单位的档案,结合整理进行鉴定,划分保管期限。
宣传贯彻《档案法》日,召开全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大会,对学习、宣传和贯彻《档案法》进行动员和布置。4月5日,召开由各单位主管档案工作领导和档案员参加的宣讲《档案法》会议,邀请中国档案学会副秘书长到会宣讲。《档案法实施办法》颁布后,区档案局先后购买1000余册发至各级主管领导和档案干部。5月,区档案局会同区法制办公室对全区95个区属单位检查《档案法》贯彻执行情况。1991年3月,组织全区档案员100余人宣讲《档案法实施办法》。5月17日,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档案法》自颁发实施以来贯彻落实情况,听取和审议区档案局贯彻《档案法》情况报告。同月,区档案局会同区法制办公室对全区95个区属单位检查《档案法》贯彻执行情况。6月,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人大代表视察《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贯彻执行情况。7月,对全区区属机关、企事业单位检查贯彻《档案法实施办法》情况,全区纳入档案业务指导范围的115个单位,95%以上制定并完善各项档案管理制度。1995年7月,区人大代表视察呼家楼街道、区劳动局贯彻落实《档案法》情况和档案管理工作。是年,区档案局执法人员由3人增至5人,聘请基层单位档案执法人员8人,确定执法联络员173人,同时建立档案法规执行情况汇报制度。
档案专业教育1985年,开办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档案学专业班,有正式生32名,视听生61人,除区属单位学员外,还有东城区及在朝阳区的中央、市属单位学员。76人坚持上完3年课程取得大专学历。年,举办文书档案业务讲座6期、科技档案业务讲座2期,学员约2100人次。1988年后,举办档案工作人员基础业务专题培训、兼职档案业务讲座、档案员继续教育、计算机基础培训等培训班20次,学员约2400人次,同时为企业培训档案工作人员约1100人次。组织档案员参加市档案局文书处理、档案管理、科技档案工作、档案保护技术等培训班,先后参加学习的约300人次。年,组织指导北京市文秘档案职业学校3届毕业班学生约300人到区档案馆实习。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从1959年档案科建立到1995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共拟定档案业务工作文件44件约10万字,其中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分别由区委或区政府批转下发。
档案管理定级升级工作1990年始,在区直机关进行档案管理定级升级工作。同年12月,选定区人大常委会、区水利局和区副食品公司作为机关档案定级升级工作试点单位,经市区档案局联合考评,确认达到北京市区县机关档案管理工作二级标准。企业档案管理升级考核由区档案局、区计经委和各企业主管部门共同进行。同年,有两个企业被评为北京市企业档案管理先进单位,26个企业验收合格。1991年,有3个企业被评为市级档案管理先进单位。1995年8月,区档案馆经市档案局组织评审,晋升为市二级档案馆。同年12月,全区105个有申报资格的档案室全部通过定级升级考核,达一级标准的5个,达二级标准的100个。
专业职称评审年,朝阳区档案专业技术职务共评审95人次,其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80人次(助理馆员48人次,管理员32人次),向市档案局中评委推荐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5人次。档案开发利用区档案馆通过对满30年的12890卷档案进行审查,确定有8010卷可向社会开放。经区委区政府批准,1995年9月起向社会开放第一批区级机关和街道办事处、乡政府档案5501卷。区档案馆向社会发布开放档案公告和具体实施意见,编制可供自行检索的开放档案案卷目录50本。并采取多种方式为社会服务:提供档案原件,在阅览室查阅;根据利用者不同需要,提供档案复制件;通过口头、电话、信函等形式提供档案有关情况;提供档案馆编辑的档案参考资料。馆内设有对外开放和内部查阅两个阅览室。馆内建有案卷目录、全引目录、专题目录、分类目录和介绍性检索文具5种,322册。备有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辞典、英汉双解辞典及笔墨、纸张等服务工具。年,到区档案馆调阅档案的1892人次,调阅档案21359卷次,其中修志编史7125卷次。1995年,到全区各档案室调阅档案的14758人次,利用各类档案27284卷次,其中修志编史利用1953卷次。
档案编研1963年和1964年,为配合农村四清运动,对全区1949年农村土改运动中形成的档案编写专题索引,供各公社四清工作团参考。1980年区档案馆恢复以来,配合党和政府各个时期中心工作,编辑档案参考资料,如历次党代表大会参考资料、历届人代会参考资料、防汛工作参考资料等。其中档案馆编写16种43万字,与其他部门合作编写5种。此外,区副食品公司档案室编写了《副食行业资料汇编》、《组织沿革汇编》,区公安分局档案室编写了《朝阳分局基础数字汇编》、《朝阳分局大事记》等。
表29-年朝阳区档案馆编研资料一览表
资 料 名 称年限字数(万)完成时间档案参考资料(1&23期)990北京市朝阳区大事记9935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大事记9935朝阳区政府工作大事记9935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组织机构沿革9936朝阳区政府组织机构沿革9936中共北京市朝阳区代表大会会议简介9936北京市朝阳区人代会会议简介9936北京市朝阳区政协会议简介9936朝阳区工会代表会议简介19936朝阳区基础数字汇编9936共青团北京市朝阳区代表大会简介9937朝阳区妇女代表大会简介9937朝阳区耕地占用及居住区建设情况汇编9938朝阳区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9938档案利用实例选编993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档起步技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