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正面与侧面与曾昭凤是什么关系?

曾国藩:官经谋略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曾国藩:官经谋略本词条缺少概述,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ISBN&2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开&&&&本16&正文语种中文&
; 第1版 () 平装: 308页 条形码: 2曾国藩:官经谋略用鲜活的故事和充满哲理的语言集中展现曾国藩生前阐述最多的人际方圆智慧以及在他身上体现最突出的处世功夫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他在做人做事做官方面的理念经验和方法间接地获得一些智慧也可以通过曾国藩:官经谋略对他的重要著作如冰鉴挺经以及大量笔记和日记的介绍触摸到曾国藩思想的精髓部分曾国藩:官经谋略审时度势智慧圆融对人际曾国藩处世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集中体现方圆出入刚柔并济自身心理的矛盾以及内心与现实生活的冲突都被曾国藩用方圆的手段予以解决他自身也就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际学大家他经世致用在学习工作中在官场战场上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处世方法获得了成功上篇 以灵活多变的方法处世打拼
曾国藩的处世之道具备一体两面一面是儒家中庸思想一面是道家方圆智慧交相运用因时而变化应势而取舍做事不过分以免过犹不及善于权衡利弊拿捏分寸圆融中有刚毅卓厉中有柔情他相信天意更相信人力做任何事都尽其在我即锐意进取成功与否听凭天意如果只是坐等天意那么即使一事成功也是偶然的决不会事事成功所以他困知勉行把主观努力放在第一位
第一章 将相无种豪杰无种只要能立志做什么都可以成功
1.坚卓之志
2.独立之志
3.规模气象
4.强毅之气
5.日进无疆
第二章 情韵趣味生机盎然方法可以变恒心不可以变
1.历久不衰
2.用志不分
3.无恒内耻
4.困知勉行
第三章 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努力提高自己的识见能力
1.以识为主
2.先贵审力
3.器识为先
4.识量颇远
5.毋求近功
第四章 忽主忽客忽正忽奇变化中掌握做事的主动权
1.因时变通
2.宽利严礼
3.愚明柔强
4.能立能达
5.避长击短
第五章 一龙一蛇岂拘一格进退方圆增大人生的格局
1.善退善进
2.人神同钦
3.豁达冲融
4.绰有余裕
5.善刀而藏
6.以迂为直
中篇 以方圆隐忍的策略与人竞争
曾国藩从一介书生成长为清朝的中兴之臣并且没有因权力太大而招祸没有因威势太强而亡身他的做官之道必然有独到之处他认为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耐烦才能汲取儒道思想中有价值的部分中庸为体方圆为用才能事功立功勤政爱民忍辱负重廉洁自律进退有据灵活变通等等从而他一次次排除了个人发展过程中的颇多险象在权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赢得了令后人推崇备至的较好名声
第六章 勤奋之道无价秘诀放下身段才能更好地投入
1.以勤报君
2.勤可补拙
3.勤思善问
4.克勤小物
第七章 仁者爱人救人难中用仁爱之心拓展自己的进取之路
1.爱民第一义
2.如待子弟
3.见谅于下
4.体恤之念
5.挺膺负责
6.留人余地
7.剀切劝导
第八章 天缘遇之人力求之用好了他人必然成就自己
1.多选替手
2.不拘一格
3.在人不在器
4.不没其长
5.中兴得人
6.褒之若甘雨
7.以类相求
第九章 坚忍待定能硬能软忍辱负重是成功者必备特质
1.不负初心
2.隐忍于中
3.终日惕厉
4.忍是取势
5.打脱牙和血吞
6.小忍待定
7.浑含应之
第十章 降低欲望平淡求福避免受人伤害的自律方法
4.以廉服众
5.不蹈危机
国藩治心经
下篇 以低调圆融的姿态赢得人脉
曾国藩认为人际关系并非都是积极的因为人际社会太复杂一个人以什么样的姿态和形象与人相处决定了其是否被社会接纳高傲蛮撞者实为消极分子即使不想躲避也会被人孤立所以做人最好低调一些即最要虚心才能学会在人海中游泳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这样的人何尝不会更好地融入社会
第十一章 省心缜密见理皓明始终保持一颗冷静的心
1.养心静体
2.变化气质
3.宁静志远
4.静思默想
5.收啬生气
第十二章 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与人交往需要以诚相待
2.笃守诚意
3.推诚守正
4.天道忌贰
5.以诚换诚
6.诚者不欺
第十三章 人无众寡恭敬以平等的态度肯定人用感恩的情怀敬重人
1.须重礼节
2.一于恭敬
3.恭敬不懈
4.敬人敬己
5.敬畏之心
6.礼以居敬
7.敬而远之
第十四章 一言欺诈终不可久把持住个人的言语行为
1.多言多败
2.临渊履薄
3.不栽荆棘
4.须择远大
5.疑信杂生
6.谨小忽大
第十五章 知能容愚博能容浅以开放的心态容纳接受他人
1.谦谨载福
2.和平虚明
3.力除傲气
4.胸次浩大
5.民胞物与
6.不能过谦
国藩论治学在风云际会的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众多可没有人像曾国藩那样至今还被我们频频地关注人们撰写他的传记阐述他的著作分析他的思想……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一个人能博得如此身后名必非历史的偶然而是由于他生前播下了后人所需要的人文精神提供了我们可以借鉴的处世智慧人们这样评价曾国藩德比诸葛功过萧曹文章无愧韩欧实为近百年来难得的圣贤毛泽东同志也十分推崇曾国藩他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的处世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集中体现方圆出入刚柔并济我们了解了曾国藩在的人际方面的思想行为也就差不多懂得了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明白了儒家和道家思想完全可以在一个人身上整合交融成为实用的处世方法人自身心理的矛盾以及内心与现实生活的冲突都被曾国藩利用方圆的手段予以解决他本人也就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际学大家与单纯著书立说宣传先哲思想的文人相比更高出一筹的是他经世致用即在学习工作中在官场战场上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处世方法获得了成功
历史上有智慧的人很多但要么离我们的时代遥远传奇色彩重要么其生活经历不丰富留下的事迹少而曾国藩离现代不算远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书信日记和文章还有朋友同事的书信日记对他的记载所以他的事迹非常丰富并且有一定的真实性加上意识形态的作用与反作用使得他不像诸葛亮那样被送上神坛他作为人而不是神的存在也就与我们的精神距离很近其做人做事做官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就更便于我们参照学习和借鉴
曾国藩以静为体以柔为用以至无所不至无所不遍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可顺可逆在方为方在圆为圆这是一种变通智慧无为不是什么事都不干听之任之而是顺势而为有效而为人际方圆即在识人用人上须圆中有方团结凝聚各类人才在做事上不做无用之功出入有无从而达到无往不胜的化境
梁启超认为曾国藩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因困而知因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这表明梁氏对曾国藩的方圆之功夫非常欣赏和肯定
本书用鲜活的故事和充满哲理的语言集中展现曾国藩生前阐述最多的人际方圆智慧以及在他身上体现最突出的处世功夫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他在做人做事做官方面的理念经验和方法间接地获得一些智慧也可以通过本书对他的重要著作如冰鉴挺经以及大量笔记和日记的介绍触摸到曾国藩思想的精髓部分上篇 以灵活多变的方法处世打拼
第一章 将相无种豪杰无种
只要能立志做什么都可以成功
1.坚卓之志
曾国藩非常坚信这一点做任何事若能立坚卓之志定会成功他在家里排行老大28岁那年考上进士从乡下来到京城工作他的几个弟弟特别羡慕他他写信说人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
弟弟曾国潢嫌在家塾读书环境不好想出外读书曾国藩认为人如果能立志发奋自立那么在家塾里可以读书即使在旷野的地方热闹的场所也可以读书即使是在砍柴负薪或放牧家猪的时候也可以读书如果不能立志发奋自立那么在家塾不能读书即使是在清静的地方神仙的境地也不能读书最后他说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曾国藩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少不自立荏苒遂洎今兹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尚如斯也不其戚矣继是以往人事日纷德慧日损下流之赴抑又可知夫疾所以益智逸豫所以亡身仆以中材而履安顺将欲刻苦而自振拔谅委其难之
21岁那年曾国藩经人引荐到衡州府学学习过半年一开始训导师欧阳凝祉是很讨厌曾国藩这个门生的因为曾国藩生长相不雅一副难登大堂之相按麻衣神相的说法这种人将来不是无赖便是恶霸绝难有什么成正果另外曾国藩生了一身皮癣三天一刺痒五天一出血弄得与他在一起学习的人都烦但很快欧阳先生就喜欢上了曾国藩他发现曾国藩不仅做人有礼有让做事也明明白白尤其是人小志大实在了不起透过外貌看到内在可贵的东西之后欧阳先生自然就感到曾国藩身上更有一种魅力于是教导他也就格外卖力甚至产生将闺中长女玉英许配给曾国藩的想法尽管他也知道曾国藩的那身皮癣实难根除但为了女儿的前途为了欧阳家族的书香兴旺统统顾不得了
可见一个人的成功外在条件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在因素我们来看看曾国藩参加科举考试的不凡经历道光十三年1833年曾国藩23岁参加湖南院试被取中列第17名排次属中上人了县学当时的湖南学政为岳镇南道光十四年湖南乡试曾国藩考中全省排名第36名属中上位置这一科钦命主考官为徐云瑞副主考为许乃安曾的房考官为张启庚道光十八年正月曾国藩赴京参加全国会试得中排名第38名仍属中上这一届会试钦派主考官大总裁为大学士穆彰阿副主考为朱士彦吴文熔廖鸿荃曾的房考官是季芝昌道光十八年四月正大光明殿复试曾获一等殿试三甲第42名属下等得赐同进士出身……
曾国藩这一路走来或许还是为了博取功名就像现在人们所说的希望通过考试跳出农门但曾国藩真正踏入社会也就是说进入博弈圈打拼的时候他才清醒地意识到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得树立更大的志向建立更高的目标终身为之奋斗
穆彰阿任军机大臣十几年门生遍天下他之所以喜欢曾国藩乐意做一个汉人的靠山或者有意把一个汉人拉到自己的势力圈子中就是因为看中了曾国藩的志向他说足下以三甲进翰苑实不容易老夫读足下诗文以为足下勤实有过人之处然天赋却只有中人之资但自古成大事立大功者并不是靠天赋而是靠志向信念且刻苦勤实的功夫
曾国藩不像有的人考上进士后便扔掉四书五经之类的敲门砖在官场混行厚黑之学而他却继续在先哲著作中发掘对自己做事工作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天他重温孟子一段内容让他获得了新的感受
孟子上写到齐国大夫公行子到燕国去路上遇见曾元问燕国的国君怎么样曾元说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就轻视事业轻视事业的人就不求贤人帮助没有贤人帮助怎么能胜任国家大事呢他只能像氐族人和羌族人一样野蛮这样的人不担心自己的国家的兴亡而只担心他死后不能沿用氐族羌族实行火葬想的是蝇头小利危害的是整个国家的大事啊孟子曾多次会见齐宣王但并不与宣王谈论治理国家孟子的学生十分疑惑孟子说我要先攻破他只讲功利霸道的坏思想孟子讲仁说义就是要让齐宣王胸怀国家放眼天下
原来志向如何对一个人的事业发展如此重要决定一个人的格局大小曾国藩于是也建立起自己的远大志向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其功在于胸怀坦夷其效在于身体康健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佛家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将此心放得实养得灵有活泼之胸襟有坦荡之意境则身体虽有外感必不至于内伤他意识到自身修养同内圣外王的心灵终极尚有很大距离因此到北京后就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作为座右铭时时以君子当以不如尧舜周公为忧当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
他特意写了一篇立志箴以自励煌煌行哲彼不犹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聪明福禄予我者厚哉弃天而佚是及凶灾积悔累千其终也已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荷道以躬与之以言一尚息活永矣弗谖
有了这样的志向曾国藩在国家的危难之际办起团练拉起湘军与太平军展开殊死搏斗几挫几起最终获得胜利他还办洋务倡海禁励精图治以致成为清朝的中兴之臣曾国藩的一生当然会留下是非功过任人评说但有一点人们大概没有异议那就是他的成功与他的坚卓之志是分不开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有破釜沉舟之志则远游不负若徒悠忽因愣则近处尽可度活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曾国藩的“打掉牙和血吞”。是什么意思?
具体指的是哪方面,什么意思等?
10-02-02 &匿名提问 发布
此句出处于:他在湖南招募湘军时,被当地官员的排斥与污辱,他只能忍让。意思是比喻被人打落了牙,也只能把牙和血一起吞下去。还有个故事:    曾国藩》一书中,湘勇攻克武昌、汉阳后,前任军机大臣穆彰阿,送给曾国藩一张条幅,上书“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八个大字。曾国藩看后,倒抽了一口冷气。曾国藩指挥湘勇,一举攻克武昌、汉阳,这是太平天国军队从广西北上以来,清政府的一次大胜仗。按常理,曾国藩是大功臣。然而,曾国藩的恩师穆彰阿没向他表示祝贺,却送来了一幅这样意味深长的条幅。看到这一节,作为一个读者,我也跟着曾国藩倒抽了一口冷气。? 湘勇攻克武昌、汉阳,立下赫赫战功,咸丰帝一道圣旨,任命曾国藩为署理湖北巡抚。曾国藩接旨后,心里还不太满意,觉得与他的赫赫战功不相符,但毕竟还是一个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心里也还能平衡。但是,咸丰帝最后连这点小小的平衡也没给曾国藩。十天后,曾国藩又接到咸丰帝的第二道圣旨。用现代的话说,第二道圣旨免去了曾国藩的湖北巡抚的职务,赏给他 一个兵部侍郎衔。咸丰帝的两道圣旨,对曾国藩是不公平的,而且是一道比一道不公平。这样对待战功赫赫的湘勇统帅,这里面的背景颇令人费解。? 曾国藩的心腹康福领曾国藩之命,秘密进京探听消息。天真的康福一路上还在想,曾国藩拼死拼活组建湘勇,又攻克了武昌、汉阳,朝廷上下一定会是一片赞扬声。康福的思维是一种符合常规的思维。谁知,康福错了!其实不是康福错了, 是这种常规思维错了。曾国藩的赫赫战功,获得的不是赞扬,不是奖赏,而是猜疑和不信任。? 大学士祁隽藻对咸丰帝说:“曾国藩不过是一在籍待郎,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百应,恐非朝廷之福。”“现曾国藩的勇丁已达二万,勇由将募,将听曾国藩之令。这两万人马,已变成听令于曾国藩一人之令的军队。皇上想过没有?现在再授曾国藩巡抚之职,握有地方实权,后果将会如何?”? 曾国藩辛辛苦苦训练湘勇,拼死拼命攻克武昌、汉阳,忠心耿耿效忠亲王朝, 最后是这样一种结果,确实令世人寒心,也令世人泄气。? 这一切与其怪咸丰帝不分青红草白,倒不如怪小人的谗言。? 然而,象祁隽藻这样的小人,象一首古诗所说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曾国藩这种遭遇。也许一千年,一万年以后,这种情况还会重演。我佩服曾国藩不把一时的荣辱放在心上,有“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气慨和胸怀。 既然小人会绝,我们又何必去和他们纠缠?那样,不正中了小人的奸计吗? 如仁兄认为还能看的懂,就给顶一下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三年(1853年)藉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领残的本性。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唾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编辑本段]生平年谱  1811年(嘉庆十六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生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乡天平村, 乳名宽一。   1815年(嘉庆二十年)5岁 在家识字读书。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1826年(道光六年)16岁 春,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十年)20岁 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改号涤生。   1833年(道光十三年)23岁 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十四年)24岁 春,入岳麓书院。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冬,入京准备会试,途径长沙,始与刘蓉交往。   1835年(道光十五年)25岁 4月,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   1836年 (道光十六年)26岁 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长沙,与刘蓉、郭嵩焘在湘乡会馆相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十八年)28岁 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名国藩。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十九年)29岁 夏,出衡阳,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秋,出邵阳,察访武岗、新化、兰田、永丰。12月,子纪泽生,离家起程赴京。本年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不辍。   1840年(道光二十年)30岁 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31岁 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考德问业”,“为义理所熏蒸”。11月,任国史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读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吏治。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32岁 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33岁 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7月,钦命为乡试(四川)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充文渊阁校理。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34岁 8月,郭嵩焘引江忠源来见,结为师生。派充翰林院教习庶吉士。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35岁 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李鸿章入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门下受业。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36岁 1月,充文渊阁直阁事。自书其书舍曰:“求阙斋”。夏秋间,养病城南报国寺,与同寓刘传莹就汉学、宋学深入研讨,知学须返本务要,“执两用中”。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37岁 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11月,钦派武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大臣。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38岁 3月,子纪鸿生。10月,辑录古今名臣大儒言论,按修身、齐家、治国三门分三十二目辑成《曾氏家训》。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39岁 2月,升授礼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三十年)40岁 4月,上《应诏陈言疏》,直揭官场“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今日所当讲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吏部左侍郎。   1851年(咸丰元年)41岁 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5月,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欲罪之。   1852年(咸丰二年)42岁 1月,上《备陈民间疾苦疏》。7月,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行抵安徽太湖县小池驿,得母讣闻,回籍奔丧。10月初抵家。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9月攻长沙,10月取决岳州。   1853年(咸丰三年)43岁 1月21日,接帮办湖南团练旨。经郭嵩焘力劝出保桑梓。30日,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3月19日,太平军攻占江宁,定都为天京。9月,奏准移驻衡州练兵。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派人赴广东购买洋炮,筹建水师。   1854年(咸丰四年)44岁 2月25日,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发布《讨粤匪檄》。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5月,兵败靖港,投水自裁获救。7月25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丰帝令其部署理湖北巡抚。7天后收回成命。改赏兵部侍郎衔。12月2日攻陷田家镇。   1855年(咸丰五年)45岁 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1856年(咸丰六年)46岁 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杨、洪内讧(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元气大伤。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1857年(咸丰七年)47岁 2月27日,其父去世,偕弟国华回籍奔丧。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咸丰帝准许。是年建“思云馆”。   1858年(咸丰八年)48岁 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弟国华入李幕。7月13日,接上谕命其出办浙江军务,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与胡林翼会商进兵、筹饷之策。11月15日,李续宾、曾国华死于三河之役。12月,作《爱民歌》以训湘军。   1859年(咸丰九年)49岁 1月,李鸿章来建昌进谒、留营襄办军务。是月,曾国葆改名贞干,入湘军,为其兄国华报仇。2月,作《圣哲画像记》。11月,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   1860年(咸丰十年)50岁 5月,辑录《经史百家杂钞》26卷,“取精用宏”,“尽抡四部精要”。6月,左宗棠来营,留住两旬,商讨东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7月,委授两江总都,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10月18日与胡林翼、李续宾商筹北援之策。上疏请求带兵北上扫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愤”。12月,祁门大营两度被困,太平军距大营仅20里,“危险万状”。   1861年(咸丰十一年)51岁 8月23日,是《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25日,移住安庆。11月20日,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12月,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岁 1月31日,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7月18日,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陈利害:“岛人借助剿为图利之计......而中华之难,中华当之”,决不能让洋人以助剿来“蹂躏中国之土地”。9月,为死于战乱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东树、戴钧衡6人立石修墓,妥为安葬。12月,其弟曾国葆病死于雨花台湘军大营。年底,华衡芳与徐寿父子试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曾国藩见后,于当天日记中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国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二年)53岁 1月28日,安庆军械所造出我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曾国藩登船试航后,喜而命名“黄鹄号”。5月7日,致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谓“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势;华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处可怯之地”,反对购买要由海军上校指挥控制的船舰。9月,与容闳见面,商筹建立一个可以灾圃旎器的工厂。12月3日,交容闳68000两银赴美购买机器。   1864年(同治三年)54岁 1月,派李凤苞测量江浙外海各岛屿沙线。5月,江浙藏书遭兵动多有毁损,定刊书章程,即于安庆设书局,刊刻各种经史。6月3日,洪秀全病逝天京,其长子继位。7月19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7月,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15日,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10月,行辕移驻安陵。11月,奏准停征厘舍、亩捐。12月,主持修复江南贡院,补行江南乡试,会考江南优贡。   1865年(同治四年)55岁 1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文》。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己养廉银中捐款课奖。5月26日,接上谕:率军赴山东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书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9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榜招员。10月,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   1866年(同治五年)湘军总领曾国藩奉令进驻周家口,以钦差大臣的重权身份,督师剿捻。   曾国藩根据捻军行踪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采用了“重点防务、坚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但最终全部失败。后来,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线”,企图借此天堑消灭捻军。   一天,曾国藩从《商水县地图》上看到曾庄、曾楼村的村名,随修书差人送至商水城西曾庄,邀了几个老翁赴周口议事。议事间,曾庄来人知道是曾国藩的用意是与他们认宗。这也是求之不得的事,能有这么威武的同族亲近人,曾庄人还愁什么光不能沾到呢,于是他们齐跪在地拜见曾国藩。   宴餐三日,曾国藩随曾庄曾氏族人至曾庄曾氏祠堂祭拜了先祖曾参肖像,又去曾氏坟茔洒酒扫墓。之后,他把一面上书“全权钦差大臣曾国藩”的黄绸旗子留作纪念。直到解放初期,这面黄绸旗子才被查禁销毁掉了。   1867年(同治六年)57岁 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5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6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1868年(同治七年)58岁 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月31日,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8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师,陛见那拉氏与同治皇帝。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曾国藩正面与侧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