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7月,曾经泽赴彼得堡马戏团裸体表演谈判,谈判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左宗棠
材料二1880年7月,清政府派曾纪泽赴彼得堡谈判,曾纪泽据理力争,经过半年多交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左宗棠
材料二1880年7月,清政府派曾纪泽赴彼得堡谈判,曾纪泽据理力争,经过半年多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左宗棠
材料二1880年7月,清政府派曾纪泽赴彼得堡谈判,曾纪泽据理力争,经过半年多交涉双方终于签约。但俄国根据这一条约和几个勘界议定书的规定,割占中国西部七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1)材料一的主要主张是什么?左宗棠是在什么情况下上这奏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又是如何实施自己的这一主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材二回答,清政府派曾纪泽赴彼得堡谈判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又被俄国割去了西部七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收复新疆}中国边疆危机加深,李鸿章强调东南海防重要,主张放弃西北塞防。(2)1876年左宗棠率领清军收复新疆。(3)收复伊犁,清政府腐败。河北省正定县第四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综合检测试题(无答案)&北师大版&&人教版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限制普通会员25份/天,赞助会员50份/天。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您。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超值!),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姓名分数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A.反对中国禁烟 B.开展同中国的贸易C.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迫切需要对外开辟商品市场和掠夺原料产地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中俄《尼布楚条约》 B.中美《望夏条约》C.中英《南京条约》 D.中法《黄埔条约》3.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A.1640年6月 B.1893年6月 C.1840年6月 D.1841年6月4.下列陈述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高潮B.鸦片战争前的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正当清朝衰落之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D.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入超地位5.在中英《南京条约》中,侵犯中国经济主权最严重的条款是()A.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B.赔款2100万银元C.割香港岛给英国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6.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强迫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的目的是()A.在中国销售商品和掠夺原料 B.增进中英友好往来C.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帮助中国发展经济7.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天津条约》 D.《黄埔条约》8、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A、虎门销烟危害其利益B.“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C.占领中国首都D.柳条湖事件9、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的时间是()A、1854年 B、1856年 C、1860年 D、1855年10、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清政府的武器装备落后 B、清政府制度腐败C、当时中国社会经济落后 D、清政府临战时战和不定11、“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所以保卫京师。”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强调西北塞防重要 B、强调东南海防重要C、主张放弃塞防 D、中国西北边疆形势严峻12、“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反映的是。()A、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B、左宗棠收复新疆C、关天培抗英 D、林则徐虎门销烟13、八国联军的侵华时间是()A.1899年B.1900年C.1901年D.1902年14、《马关条约》中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碍最大的一条是()A、赔款白银二亿两 B、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给日本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增辟通商口岸15、甲午战争时,在黄海海战中英勇牺牲的爱国的将领是()A、洪秀全 B、关天培 C、李秀成 D、邓世昌16、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为了镇压()A、禁烟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C、戊戌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17、《辛丑条约》中,最能反映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一项规定()A、赔款4.5亿两白银 B、拆毁大沽炮台C、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18、下列条约中,清政府的赔款数目最多的是()A、《南京条约》 B、中俄《改订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9、在下面外国侵略者发动的侵华战争中哪次攻进了北京城,并大肆抢劫()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20、《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A、开始逐步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B、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C、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21、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同之处是()A.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B.都建立起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C.都提出了明确的政治纲领D.都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22、《辛丑条约》签订时,慈禧太后曾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A.符合当时国际外交形势B.说明中国综合国力、物力强大C.中国必须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D.反映了满清王朝腐败无能23、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动者和时间是()A.1851年洪秀全B.1852年洪仁\C.1851年李秀成D.1852年陈玉成24、日本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又发动侵华的甲午中日战争的目的是()①征服朝鲜②侵略中国③实现称霸世界的梦想④帮助朝鲜国家实现独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5、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决定收复新疆的主要原因是()A.新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B.新疆拥有广大的土地C.新疆物产丰富D.新疆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二、材料解析题(30分)26、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英国《泰晤士报》记载:“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磅。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了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弄丢了,为了拿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材料二:“俄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马克思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中?这次战争的发动者是谁? (2)材料一所反映的遭劫掠和破坏的是哪儿? (3)材料二中与俄国一起参与调停的另外一个国家是哪国? (4)材料中所说的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指的是什么? 27、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左宗棠材料二:1880年7月,清政府派曾纪泽赴彼得堡谈判,曾纪泽据理力争,经过半年多交涉双方终于签约。但俄国根据这一条约和几个勘界议定书的规定,割占中国西部七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请回答:材料一的主要主张是什么?左宗棠是在什么情况下上这奏折的? (2)他又是如何实施自己的这一主张的? (3)根据材料二回答,清政府派曾纪泽赴彼得堡谈判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又被俄国割去了西部七万多公里的土地?28、阅读下列材料(10分)1902年,在北京的一家四合院,一位祖籍香港岛,1880年曾移居台湾,1897年移居北京东交民巷的75岁高龄的老人在给儿孙讲自己的经历。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听众,请你根据表格把老人的讲述精要整理出来。(提示:三次战争名称、三大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重要影响、对老人居住权或户籍的影响,从这一过程中得到的教训等)战争条约重要影响教训《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三、问答题(20分)29、《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有哪些?(10分)30、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为中华民族做出过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同时也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除镇压太平天国外,还亲率大军平定新疆叛乱,粉碎了英俄侵占新疆的阴谋,他还力主洋务运动……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左宗棠?(10分)
亲!请或新用户?
版权声明:1、本站资料大部分为网络收集整理、购买、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本着友好方式发邮件给我们,我们均无条件删除。无共享精神者,也请勿使用本站资料!2、部分资料为收费会员下载,目的促进资源共享,您可以通过提供原创或自编资料获取。如有任何因为资料搞事者或者勒索本站者,本站将坚决奉陪。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八年级历史上册表格知识点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3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八年级历史上册表格知识点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79中国近代史-第5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79中国近代史-5
人设立燮昌火柴公司,资本5万两,生产木梗火柴,所;力的压制和摧残;权分立”的政治学说,郑观应在八九十年代之交提出在;蒙思想家;历》);起,作为近代社会信息传播工具的报刊,也开始在中国;第四章中法战争和中日故争第一节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约》、《北京条约》所规定的特权;
人设立燮昌火柴公司,资本 5 万两,生产木梗火柴,所需化学原料从欧洲购买,木梗、箱材等使用日货,每日生产硫磺火柴 20 余箱,但质量较差。产品多销售于江西、安徽等内地省份。此外,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地还有少数小规模的商办企业,有些忽开忽停,举步艰难。从 19 世纪 60 年代末期到 90 年代初,历时 20 多年,在中国出现的近代商办企业,可说是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经济汪洋大海中的若干小岛,不但进程缓慢,而且投资和规模很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产品也主要是日用轻工业商品。但它们毕竟是近代中国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极其困难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外国资本主义势力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了多处通商口岸,操纵了中国的海关,降低中国进出口税率,控制了中国沿海和内河航运,把中国变成了它们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而这种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都不是在平等互惠的条件下形成的。外国资本主义不但不能促进和支持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还凭藉种种特权限制和打击这种发展。中国资本主义企业,无论在产品销售或原料收购方面,都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巨大压力。当这些初生企业的产品出现于市场的时候,外国侵略势力不借采取降价倾销的办法,予以打击。中国企业所需的原料,也受到外国洋行抢购的威胁。外国洋行通过中国买办商人,在原料产地广设采购站,力量薄弱的中国民族资本企业无法与之竞争。事实证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扼制打击之下,中国资本主义企业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企业在受到外国侵略势力打击的同时,还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压制和摧残。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取得清政府的正式承认,在设厂、经营和产品销售方面,没有任何法律的保障,完全听任地方官吏随意处置摆布。例如,1881 年南海知县徐赓陛以继昌隆丝厂“专利病民”、“夺人生业”、“男女(工人)混杂,易生瓜李之嫌”为由,①下令予以封闭,该厂被迫迁往澳门。直到徐赓陛调离后,才又迁回南海。又如 1893年武举出身的李福明在北京东便门设立机器磨坊,被清朝官吏视为“不安本分”的”刁商”,“经都察院奏准,饬令撤去”。②而许多地方官吏,还对商办企业横征暴敛,敲诈勒索,大大加重了这些企业的负担。在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双重压迫困扼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举步维艰,困难重重。许多企业为了生存,免遭破产,不是乞求外国资本主义的庇护,就是寻求封建势力的奥援。对这种庇护和奥援,都要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这种情况,就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既有其社会历史的进步性,又有其先天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①②第五节
新阶级的出现和思想文化的演变一、新阶级的产主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社会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也开始发生新的变化。尽管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的道路艰难曲折,但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还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这是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两个新的阶级力量,它一经产生。就必然要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引起新的变化。中国近代第一代产业工人,最早是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和外国轮船雇用的中国海员。由于外国资本相继在中国开设工厂,兴建各种建筑工程,中国产业工人的队伍也随之扩大。随后在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和中国民族近代企业中,工人的人数也日渐增加,至 1894 年,除了码头工人缺乏统计数字之外.产业工人共有 10 万人左右。在约 10 万工人中,外国资本企业中的工人约占 35%;洋务派经营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工人约占 37%,民族资本经营的企业的工人约占 28%。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无产阶级的发生和发展,不但是伴随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生和发展而来,而且是伴随着帝国主义在中国直接地经营企业而来。因此,从产生的时间上说,中国无产阶级要比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早了近三十年。而中国近代工业大部分不是从工场手工业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国无产阶级的前身也主要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工人转化而来,而是破产的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早期的中国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虽然在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几年,还没有登上政治舞台,但它却是一个最有希望、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两个来源,一是由那些投资于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及商办企业的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转化而来;另一个来源则是由那些采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主转变而来。这两部分人,形成中国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层,即上层和中下层。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大部拥有规模较大的企业,经济力量比较雄厚。他们与外国资本和国内封建势力的联系比较密切。其中不少人都在清政府的一些机构中取得一定的官职头衔,或者在农村占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具有亦官亦商或绅商兼备的多重身份。例如,1887 年创办宁波通久源纱厂等企业的严信厚,1891 年在上海创办华新纺织新局的唐松岩、聂缉耍谔旖虼窗熳岳椿鸸镜难钭阱ィ保福福 年在上海创办公和永丝厂的黄佐卿等等,就是早期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性人物。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所办的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资金也较少,有的则是由手工工场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虽然也采用机器生产,但大都机器设备陈旧落后,经营状况也远远不如资产阶级上层所办的企业,他们不但得不到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官僚势力的帮助和扶植,而且还经常受到排挤和打击。因此,他们与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矛盾比上层较大,联系比上层为少。尽管他们也想让自己的企业得到发展,但是却很少有这种可能和条件。早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虽然有上层和中下层之分,但是作为一个新兴阶级的整体,仍然是一种新的经济力量,并且必然要成为新的政治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又是一个带有两重性的阶级。它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具有反对外国侵略和反对封建压迫的要求,希望中国能够独立富强,为民族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它又同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缺乏彻底反侵略、反封建压迫的坚决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带有其历史的进步性和一定程度的革命性,同时又带有先天的软弱性和动摇性。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产生,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洋务运动的产物。而这两个新的社会阶级的产生,结果又导致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反抗和对洋务运动的否定。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没有按照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意图行进;洋务派“求强”、“求富”的主观意图也没有实现。新的阶级将要开辟新的社会道路。二、思想文化的演变思想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影响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思想文化也必然要随之发生变化。19 世纪 70至 90 年代,随着资本主义近代企业的产生和资产阶级的出现,反映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早期维新思想随之兴起,一些近代教育文化设施相继建立,中国思想文化开始了由古代到近代的明显转换。(一)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及其特点随着洋务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一些依附于和积极参与洋务事业的开明的士大夫,日益增加了对西方资本主义近代生产方式、科学技术乃至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了解,也痛感中国的落后。他们主张更多地向西方国家学习,不但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实行某些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希望中国能够变成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这些开明爱国的士大夫们,逐渐形成了一个知识分子群体,也就是早期的一批维新思想家或维新派。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其代表性著作分别为《|园文录外编》、《筹洋刍议》、《适可斋纪言纪行》、《盛世危言》。早期维新思想家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他们谴责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对不平等条约中所规定的有损中国利权的片面对外国的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等条款,表示愤慨和不满。认为这些规定严重地损害了中国主权,并给中国带来了无穷的祸害。他们认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是造成中国贫弱的主要原因。从而主张中国不但应当讲求武备,加强国防,以抵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兵战”,而且必须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早期维新思想家们在反对外国侵略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民主思想。他们初步认识到中国的贫弱落后,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果。认人随着社会的进化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也应该随之变化。他们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与中国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作了比较,认为前者远比后者进步。王韬介绍了西方国家“君主”、“民主”、“君民共主”三种政治制度,认为“君民共主”制度最善;薛福成介绍了英国资产阶级议会中的两党制:马建忠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郑观应在八九十年代之交提出在中国实行议会制的主张。他们认为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是最好的政治制度,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虽然他们对议会、民主等还不能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来意义上去了解,但是在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和初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方面在当时却起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作用。他们的这些言论主张,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的愿望和要求。早期维新思想家们对封建顽固派的守旧思想,作了相当尖锐的批判。他们认为在万国竞争、弱肉强食的时代,“闭关自守”、“故步自封”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必须进行变革,发愤图强,才能适应新的世界潮流。王韬斥责顽固派说:“至此时而犹作深闭固拒之计,是直妄人也已,误天下苍生者必若辈也!”①郑观应则谴责顽固派是“一事不为,而无恶不作”,“泥古不化”,“甘守固漏以受制于人”的愚昧误国之举。②这些早期维新派思想家们,通过他们的言论、著作,在洋务运动后期,掀起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洋务派思想境界的新的社会思潮。早期维新思想家大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拥护者,有的还直接参与了洋务活动。在开始的时候,他们是作为洋务思想理论家的姿态出现的,在思想上与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们并无明显的区别。在“求强”、“求富”的指导思想和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等问题上,都同洋务派的主张一致。但是这些思想家们一则对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了解较多,对中国的封闭落后也更感痛切;再则他们的思想比较敏锐,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也较快。而随着社会经济和客观形势的变化,他们再不能满足于洋务运动所能容纳的范围了,于是逐渐从洋务派中蜕化出来,并且对洋务运动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满,进行了批评。比如,他们指出洋务派首领们建立的海军“有南、北、闽、广之殊”,编练的陆军“有湘、淮、旗、绿之别”,这种缺乏统一军制和统一指挥的海陆军,不但不能抵抗外国的军事侵略,而且会“见哂于外人”。他们对官督商办的态度,也由支持变为反对,纷纷揭露官督商办企业的种种弊端和腐败情况,认为靠这种办法,根本无法办好企业,求得国家富强。只有发展商办企业,才是振兴民族工业的唯一出路。早期维新思想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在登上政治舞台前夜的政治心态和政治要求。然而,这些思想家毕竟还是从洋务派营垒中刚刚脱胎而来的带有封建士大夫气味的近代中国早期的先进知识分子,还不能摆脱封建传统道德伦理观念的束缚。他们的思想同洋务派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他们主张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折衷中西,取长补短。企图以这样的思想模式,使中国走向近代化。郑观应说:“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①薛福成则说:“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②虽然他们已经注意到在求得中国的独立富强、走向近代的实践中,必须解决“中学”与“西学”、“器数之学”与“周孔之道”的关系问题,但由于时代历史条件和阶级思想的局限,还不可能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尽管如此,由他们掀起的新的社会政治思潮,曾对①②①②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并且为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二)洋务运动中兴办的文化教育事业“洋务”本来就是与西方近代军事、工业、技术、外交等各方面有关的事务,也是学习西方近代国防、经济、技术各项事务的措施。要兴办洋务,就需要通晓洋务的人才,而传统的旧式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都无法满足洋务事业的需要,因而兴办新的教育事业,培养洋务人才,就成为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现有材料统计,从 1862 年奕?奏请创办北京同文馆和 1863 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到 1894 年在烟台创办烟台海军学堂,30 多年间,洋务派共创办新式学堂 24 所,其中培养各种外语人才的有 7所;培养工程、兵器制造、轮船驾驶等人才的有 11 所;培养电报、通讯人才的有 3 所;培养陆军、矿务、军医人才的各有 1 所。由于当时科举制度尚未废除,旧的教育制度基本未变,这些新式学堂又缺乏足够的师资和经费、设备,学生人数并不很多,但毕竟打破了旧式教育和科举制度的一统天下,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军事人才和知识分子,并且在文化教育方面起到开通风气的作用。在兴办新式学堂的同时和稍后,有的官员还主张向外国派遣留学生,但一直搁置未办。到了 1868 年,经蒲安臣之手签订的《中美续增条约》,才明确为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提供了条约依据。同年,早年赴美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容闳,抱着“教育救国”的志愿,向江苏巡抚丁日昌提出了派学生出国留学的计划。1870 年,经曾国藩同意并向清廷奏准,派江南制造局、上海广方言馆总办陈兰彬为留美学生委员(监督)、容闳为副委员(副监督),又经与李鸿章磋商之后,制订了《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十二条。1872 年 8月,第一批 30 名幼童乘轮船离上海赴美。1873、1874、1875 年,每年又各派 30 名。这四批幼童赴美入学之后,成绩优良,品行端正,深得美国社会人士赞许。但陈兰彬、区谔良、容增祥、吴嘉善等与留美学生屡生冲突,并且也同容闳不能合作,于是以留学生“抛荒中学”、“多半入耶稣教”、沾染“外洋风俗,流弊多端”等为由,建议总理衙门逐渐将留学生撤回。结果,总理衙门定议“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1881 年,94 名中国留美学生分三批回国。在回国的 94 人中,只有两人得学士学位,其中一人就是著名的杰出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就在第一批留学生赴美之后第二年(1873 年),总理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也正式向清政府奏请派遣船政学堂优秀学生出洋留学。他建议派前学堂的优秀学生赴法国留学,“深究其造船之方,及其推陈出新之理”;派后学堂中的优秀学生,赴英国深造,“深究其驶船之方,及其练兵制胜之理”。清政府批准了沈葆桢的建议。1874 年,他又提出了实施方案,并设计了留法、留英学生的学习大纲。1877 年春,议定了《选派船政生徒出洋肄业章程》十条。同年 3 月,华监督李凤苞、洋监督日意格带同随员马建忠、文案陈季同、翻译罗丰禄和学生、艺徒前后共 35 人出洋。其中留英学生 12 名,除 1 人因病先期回国外,其余 11 名均取得优良成绩,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方伯谦、林永生、叶祖、萨镇冰、严复等,都呈这批留英学生中的佼佼者。在14 名留法学生中,除 1 名病故外,其余都取得能胜任总工程师的文凭,其中魏瀚、陈兆翱尤为成绩突出。而严复在甲午战争之后,则成为著名的近代启蒙思想家。1879 年经李鸿章奏请,于 1881 年又派出留欧学生 8 名,其中留法 5 名,留英 2 名,留德 1 名。1886 年又派出第三批船政出洋学生 34 名,其中包括天津水师学堂优秀学生刘冠雄等 10 名。20 名留英学习海军,14 名留法学习造船、建筑、法律等。这批留学生,经六年努力学习,也都以优异成绩学成归国。学习海军的留学生许多都成为北洋水师的指挥骨干,在参加甲午中日黄海大战的 12 艘北洋水师战舰的重要指挥官中,就有半数是首届船政留学生。(三)翻译西书和创办报刊洋务既然是西方的近代事物,兴办洋务就需要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在同文馆和广方言馆等建立以前,除了西方传教士向中国介绍过一些两方科学文化知识外,中国人通晓外国语言文字的人极少,面对西方近代科学文化也十分陌生,甚至格格不入。因此翻译西书,就成为兴办洋务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北京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特别是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馆,成为洋务运动期间主要的译书机构。译书是同文馆的重要活动之一。1883 年以前,该馆师生共译辑各种书籍22 种,包括法学(如《万国公法》、《公法便览》、《公法会通》、《法国律例》、《新加坡律例》等),经济学(如《富国策》),外国历史(如《俄国史略》、《各国史略》等),物理学(如《格物入门》、《格物测算》等),化学(如《化学指南》、《化学阐原》等),数学(如《算学课艺》),天文学(如《天文发轫》),生理学(如《全体通考》),外交知识(如《星轺指掌》),外国语文(如《英文举隅》、《汉德字汇》等),历法(1877年―1879 年《中西合历》)。这些书籍为教材性质,也可以说是一些“西学”的入门书。上海广方言馆也培养了一些外语翻译人才,而翻译西书成绩最显著的是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据英人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记载,从 1871 年到 1880 年,已刊印译书 98 种,235 册。译成未印者 45 种,140余册,尚有 13 种未全部泽完。在已刊和未刊的译书中,绝大多数为自然科学书籍。这些“西学”书籍的翻译出版,虽然数量有限,内容浅近,但对当时中国知识界来说,却是一种新知识和新学问。后来许多投入维新变法的骨干人物,很多都是从这些泽书中受到了启发和影响。它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变所起的作用,远远超出这些译书本身的价值。在自然科学技术的译述和介绍中,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李善兰(1810―1882 年),字壬叔,浙江海宁县人,对数学造诣颇深。他翻译了《几何原本》后九卷、《代数学》、《重学》等数学、物理方面的书籍。所著《则古昔斋算学十四种》,其中《万圆阐幽》已独立地达到了微积分的初步概念。华蘅芳(1833―1902 年),字若汀,江苏金匮县(今无锡市)人,翻译了代数、三角、微积分、概率论等书,共 60 多卷。著有《行素轩算稿》6 种,共 23 卷。徐寿(1818―1884 年),字雪村,江苏无锡县人,研究物理、化学和机械制造。他同华蘅芳等编译了这几方面的科学著作,数量很大,刊行的有 13 种,其中《化学鉴原》和《西艺知新》两书较为著名,对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起了先导作用。与翻译西韦同时,创办报刊也是洋务运动期间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文化事业。中国近代最旱的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其后伍廷劳虽然在 1858 年创办了《中外新报》,但因为刊行于香港,对内地影响不大。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作为近代社会信息传播工具的报刊,也开始在中国出现。1872 年在广州创办了《羊城采新实录》,1873 年在汉口创刊了《昭文新报》,1874 年在上海创办了《汇报》,1876 年又在上海创刊了《新报》。这些由中国人办的近代早期的报纸,虽然不可能与外国人办的《申报》、《新闻报》相抗衡,但它们毕竟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新闻事业。随着时代的变化,近代报刊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后来的维新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都把创办报纸杂志作为最主要的宣传工具。(四)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念的逐渐变化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冲击,社会风气也定会有所改变。以往的“重农抑商”、“重本抑末”和“士”为“四民”之首、商为“四民”之末的传统观念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在近代工业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中,商人和商业的社会地位比以往明显提高,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僚和士大夫,不但开始重视工商业,而且亲自投身于官督商办或商办企业任职。在对西方世界和中国自身的认识上,很多开朗的官僚和士大夫也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再不被认为是“师事夷人”之举,而被看成是求强求富的重要手段。对西方的技术制造和各种器物,再不被认为是“奇技淫巧”,而被看做是“制造之精”。中国再不是立于世界“中央”的“天朝之国”,也不是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华夏”之邦,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不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的认识,比兴办洋务以前,都有了明显的改变。由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西学”在士大夫的心目中,已不再是“夷狄”之物,而成为中国求强求富不可缺少的学问,顽固派视为“奇技淫巧”的声光化电,不但用于军事和军事工业,也用于民用工业和城市社会生活,从而在城市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传统的风俗习惯有了一些改变。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初到 90 年代中期,洋务运动历时 30 多年。它以“求强”、“求富”为目的,在军事、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文化教育等许多领域,向西方国家学习,在中国走向近代的道路上跨出较大的一步。然而它又是以失败告终的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决不会愿意也不可能允许中国通过兴办洋务富强起来。因此,在表面上扶植、支持洋务的同时,又不断采取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乃至军事的手段进行侵略和控制。而洋务派的某些重要首领,对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力,又多是采取妥协退让的办法。没有国家的独立,不能保障民族经济的发展,“求强”、“求富”的愿望也就只能落空。而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又生怕洋务的发展危及他们既得的权势,在政治上、经济上和舆论上多方钳制和阻挠。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和腐败性,也使洋务运动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诸如企业的衙门化、官僚化、贪污中饱、挥霍浪费、任用私人、侵吞商股等等现象相当严重而普遍,这就自我窒息了洋务事业的发展。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由洋务派发动的一次变革试验,历史记下了这次变革的成绩,也记下了它的失败,而且也做出了结论:洋务运动不能救中国。第四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故争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一、新疆的收复和《伊犁条约》的订立1864 年,新疆爆发了反清武装起事。由库本回族、维吾尔族群众首先发动,乌鲁木齐、莎车、塔城、伊犁等地纷起响应,迅速扩及全疆。各地反清武装的领导权大多被宗教和民族上层分子所掌握。他们建立了许多互不统属的封建神权割据政权,以排满、反汉、卫教(杀异教徒)等口号欺骗、煽动民族仇杀,并且相互攻伐,争战不已。新疆陷入割据纷争的混乱局面,造成了浩罕军官阿古柏和沙俄军队入侵的可乘之机。1864 年夏,原塔什米力克(今疏附县南)的行政官柯尔克孜族人思的克,在当地回民支持下攻入喀什噶尔回城(今喀什市),遭到维吾尔族人的反对;又因久攻汉城(今疏勒)不下,便派牌素巴特(今伽师)的回族封建主金相印等赴浩罕汗国(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请求把匿居浩罕的大和卓之曾孙、张格尔之子布素鲁克等遣回新疆,以便利用他的旗号。浩罕汗国摄政王派军官阿古柏与布素鲁克在洽罕搜罗了一批武装力量,于 1865 年初侵入南疆。阿古柏随即驱逐思的克,又先后攻占英吉沙尔、疏勒、叶尔羌(今莎车),并于 1866 年底吞并了以和田为中心的割据政权。1867 年夏,又消灭了以库车为中心的割据政权,势力到达喀喇沙尔(今焉耆)和库尔勒一带。阿古柏把布素鲁克逐出新疆,宣布成立“哲德沙尔”(七城汗国),自称“巴达吾来特阿孜”(意即“洪福之王”)。①1870 年,阿古柏又进占乌鲁木齐和吐鲁番盆地,消灭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清真王”妥得U(即妥明,回族)政权,势力伸展到玛纳斯。至此,南疆全部和北疆部分地区都被阿古柏所侵占。阿古柏对我国新疆各族人民进行野蛮压迫和恣意拽刮,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阿古柏成为英、俄阴谋分裂我国新疆的工具。英国不断派遣官员、间谍到南疆活动,笼络收买阿古柏,送给他一大批枪枝弹药和军械修造设备。从1866 年至 1868 年,沙俄与阿古柏约定,双方互不干涉对方的行动,互给对方入境追捕逃犯的权利。沙俄借阿古柏北进之机,于 1871 年 5 月大举进犯伊犁,7 月 4 日占领固尔孔(今伊宁市),扬言“伊犁永归俄辖”,②实行军事殖民统治。沙俄挟其军事威势,于 1872 年 6 月与阿古柏订立“通商条约”(即“俄阿条约”)。俄国承认阿古柏为“哲德沙尔”领袖,换取俄国在南疆通商、建立牙行、商队过境、设置商务专员等特权;还规定俄国货物的关税为2.5%。此后,俄国商货、军火不断输入南疆。英国对此极不甘心,通过日益沦为其附庸的土耳其苏丹,煽惑阿古柏臣属于土耳其。终于阿古柏尊奉土耳其为“上国”,土耳其苏丹封阿古柏为天山南路的“米拉胡尔巴什”(即“艾米尔”,意为统治者),送给他大批武器,派去军官、顾问。1873 年秋,英印政府任命弗赛所为全权使节到喀什噶尔,随带英国女王致阿古柏的信,以①②及大批枪枝。1874 年春,双方签署了“英阿条约”。英国正式承认阿古柏的“艾米尔”地位,从而取得了在喀什噶尔设立领事、通商、驻使等特权,规定了英货只纳值百抽二点五的进口税,而从印度进口的英货则免税,超过了沙俄所得的特权。清政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西北边疆的严重局势认识不足,甚至一度曾为阿古柏“报效”清朝、“助中国讨贼”等谎言所动。俄军强占伊犁,两月后方通知清政府,清政府始感事态严重,令伊犁将军荣全速赴伊犁与俄方谈判接收事宜。俄方百般推托,直至 1872 年 5 月中俄代表在塔城附近举行谈判。沙俄代表避而不谈交还伊犁问题,反而节外生枝,提出一系列无理要求,为荣全拒绝。清政府转而在北京与俄国公使交涉。与此同时,日本侵略我国台湾,东南海防顿形紧张。在清政府内部,要求加强海防的呼声也随之高涨。直隶总督李鸿章借口“海防西征,力难兼顾”,①主张放弃新疆,“移西饷以助海防”,竞说“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②陕甘总督左宗棠则力主规复新疆。认为“若此时即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宜以全力注重西征,俄人不能逞志于西北,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③他主张:“欲杜俄人狡谋,必先定回部(南疆);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然后明示以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④清政府一面加强海防,同时也接受了左宗棠的主张,于 1875 年 4 月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 年 3 月,清军三路进疆,仅半年多的时间,就收复了北疆大部分领土。1877 年春,清军乘胜进军南疆,在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三战告捷,阿古柏仓皇逃走,在库尔勒身亡。英、俄又扶植阿古柏之子伯克胡里在喀什噶尔称汗,继续顽抗。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保存伯克胡里、立为保护国的荒谬要求,被拒绝。12 月 18 日,清军收复喀什噶尔,伯克胡里等放火烧城,裹胁我国居民 5000 多人向俄境逃窜。1878 年 1 月 2 日,另一路清军收复和田,处决了金相印。至此,清军收复了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1878 年 6 月,清政府派崇厚为使,前往俄国谈判索还伊犁的问题。崇厚在沙俄的胁迫愚弄下,于 1879 年 10 月 2 日擅自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即《里瓦基亚条约》,简称《崇约》)。条约规定:中国偿付沙俄“代收代守伊犁兵费”500 万卢布(合白银 280 万两);割让霍尔果斯何以西及伊犁南境的特克斯河流域的大片领土;将喀什噶尔及塔尔巴哈台两处边界作有利于俄国的修改;俄商在中国蒙古地方及新疆全境免税贸易;增辟两条由陆路到天津、汉口的通商线路;俄国在嘉峪关、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古城(今奇台)、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地增设领事。消息传来,群情激愤,“街谈巷议,无不以一战为快”。①左宗棠上奏清廷,表达他对“崇约”的“叹息痛恨”,提出“先折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①②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②的对俄方针。清政府于 1880 年 1 月将崇厚革职拿问,定为“斩监候”。2 月,清政府照会俄国政府:崇厚所议之条约“违训越权”,“窒碍难行”。③同时,另派驻英、法公使曾纪泽兼任驻俄公使,谈判改订条约;并再次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调兵备战;还在东北边疆加强了防务。清政府宣告“祟约”无效后,沙俄一面向清政府虚声恫吓,一面调兵遣将进行军事讹诈。左宗棠作了三路出击收复伊犁的部署,并于 1880 年 5 月移营哈密。但清政府在沙俄和英、德、法、美的压力下,于 6 月间“暂免”崇厚“斩监候”之罪,并命曾纪泽“知照俄国”。8 月间,又把左宗棠调离新疆,并宣布将崇厚“加恩即行开释”。1880 年 7 月,曾纪泽赴彼得堡谈判。在谈判中,沙俄代表声称:不但《崇约》“只要照办,无可商议”,而且要“中国沿海地方作为补偿”,增加赔偿“兵费”,还以开战相恫吓。①曾纪泽据理力争。经过半年多的“虎口素食”般的反复交涉,双方代表于 1881 年 2 月在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当时称为《改订条约》,亦称《圣彼得堡条约》)和《改订陆路通商章程》。中国虽然收回伊犁地区,取消了在《崇约》中割让特克斯河流城和松花江航船到伯都纳等条款,但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两岸原属中国领土划归俄国所有。规定俄商只能到嘉峪关,免去到西安、汉口通商;允许于嘉峪关、吐鲁番两地增设领事,派驻军队,购置土地。俄商在新疆各城贸易,改“均不纳税”为“暂不纳税”。条约规定斋桑湖迤东一带中俄边界“有不妥之处”,要两国派员“勘改”;所有尚未安设界牌的中俄各段边界都要派员“勘定,定设界牌”,为沙俄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制造了依据。条约还规定伊犁居民,“或愿迁居俄国入俄国籍者,均听其便”,为沙俄劫迁大量中国各族居民造成借口。赔款增至 900 万卢布(合白银 500 万两)。这个条约和《崇约》相比,在界务和商务方面,中国争回了一部分主权,但它仍然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此后,根据条约规定而签订的中俄《伊犁界约》等几个边界议定书,沙俄共割占了中国斋桑湖东北、霍尔果斯河以西、特穆尔图淖尔(伊塞克湖)东南和阿克赛河源等 7 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从 1881 年至 1884 年,伊犁各族人民“胁迁而去者十之六七”,①达 10 万多人。清政府收回伊犁后,于 1884年在新疆建立行省,设置州县。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沙俄进一步加紧对中国西部地区的侵略,甚至违约侵占中国的帕米尔地区。沙俄从 1876 年至 1890 年的十五年间,不顾我国边防哨卡和当地各族人民的制止和阻拦,以游历、考察为名,非法越境,先后派遣十一批武装“探险队”窜遍整个帕米尔地区,达到最东部的塔什库尔于谷地。在 1884 年签订的中俄《伊犁条约》五个勘界子约之一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中,俄国将边界向南推进到乌孜别里山口;又规定从乌孜别里山口起“俄国界线转向西南,中国界线一直往南”,把我国帕米尔分为三部分:“一直往南”走向线以东的部分仍属中国;而“转向西南”走向线的西北部分被圈进了俄国的版②③①①图;两条走向线之间的三角地带则成了“待议地区”。然而,沙俄并不遵守这个它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清朝新疆地方当局见帕米尔形势危急,在帕米尔设卡伦七处,1889 年又在伊西库尔湖北苏满塔什添卡伦一处,并派队巡查内外卡伦。1892 年 6 月,沙俄派出一营步兵、三个哥萨克百人队,大举入侵帕米尔,赶走中国柯尔克孜族牧民,占领苏满塔什。继而又窜到阿克塔什,毁掉我国所设卡伦,又在我六尔阿乌卡伦附近建立帕米尔斯基哨所(即木尔加布堡),进而侵占郎库里、阿尔楚尔,强占了塔格敦巴什以南的中国帕米尔。清政府提出抗议,沙俄反而要求“以山中水分流处”划界,①以先占后议的惯用手法,强迫中国承认既成事实。从 1892 年秋开始,沙俄强迫中国谈判帕米尔划界问题。沙俄又暗中勾结英国,背着清政府在伦敦非法谈判帕米尔问题。中俄谈判进行了很久,毫无结果。为了防止沙俄继续侵入,清政府只得沿萨雷阔勒岭与俄军对峙布防。1894年 4 月,清政府被迫同意俄国政府的建议,暂时保持双方军队各自的位置,但声明:“在采取上述措施时,并不意味着放弃中国对于目前由中国军队所占领以外的帕米尔领土的权利。它认为应保持此项以 1884 年界约为根据的权利,直到达成一个满意的谅解为止。”②自 1894 年中俄两国就帕米尔问题换文以后,双方再也未就帕米尔问题进行过谈判。沙俄始终霸占我国萨雷阔勒岭以西 2 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于是,中俄两国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帕米尔未定界的问题。1895 年 3 月,沙俄背弃信义,私与英国订约,擅自瓜分了萨雷阔勒岭以西的帕米尔。当时清政府坚决不予承认,并再度声明,“后日必重申前说”,③明确表示了中国的严正态度。二、日美侵犯台湾、《烟台条约》和英俄进窥西藏在我国西北边疆危机的同时,侵略者又在我国东南海疆和西南边疆造成了严重危机。早在 1853 年,美国海军统领皮雷率舰队窜到我国台湾,向美国政府建议占领台湾作为海军根据地。1856 年,美驻华专使巴驾向其国务院提出一项由美、英、法三国分别占领台湾、舟山群岛和朝鲜的计划。1867 年,美船“罗佛”号在台湾南部琅■(今恒春)附近触礁沉没,船长等十余人被高山族人所杀。美驻厦门领事李仙得率海军到琅■寻衅,被击退,美国再派海军将领贝尔率军舰两艘入侵,副舰长马肯基率陆战队在琅■登陆,高山族人民击毙马肯基,打退了美军的进犯。1871 年 11 月,有琉球渔船因遇飓风飘流至台湾,被高山族人误杀船员50 余人,12 名生存者由中国政府送回琉球。此事与日本毫不相干,日本竟以此作为对外侵略的借口。1872 年,日本要求琉球国王接受其藩王的封号。1873年,日本向请政府进行讹诈,清政府说明此事与日本无关。1874 年 5 月,日本在美国帮助下,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兵 3000 余侵犯台湾,日本在琅■劫①②③掠焚杀,高山族人民据险反击。日军退踞龟山,设立都督府。清政府一面和日本文涉,一面派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军赴台,部署防务。10 月,清政府接受英、美、法等国站在袒护日本立场上的“调停”,被迫与日本订立《台事专条》(即中日《北京专约》),日军限期从台湾撤退,中国“赔偿”日本兵费 50 万两。日本利用《北京专约》上有台湾居民“曾将日本国属民等妄为加害”、日本出兵是“保民义举”等字样,作为清政府承认琉球是日本属国的依据。1879 年,日本以武力正式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由于英国侵略缅甸、法国侵略越南,中国西南边境出现危机,云南直接受到威胁。英、法力图分别从缅甸、越南开辟一条经云南至我国内地的捷径。英国先后在 1863 年、1868 年派出“勘探队”窥伺我滇西地区。1874 年,英国派军官柏郎率领近 200 人的武装“远征队”从缅甸出发,到我国云南探测路线;驻北京英使馆派翻译官马嘉理从北京经云南入缅接应。1875 年 1 月,马嘉理在八莫与柏郎会合,带领武装探路队于 2 月初擅自入境,分两路窜至腾越(今腾冲)地区。曼允山寨景颇族群众力阻英人通过。21 日,马嘉理开枪击杀群众多名,群众也打死马嘉理。与此同时,景颇、傣、汉等族群众在班西山下阻击柏郎率领的英兵,把他们逐回缅甸。这就是所谓“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英国利用“滇案”向清政府提出广泛的侵略要求。在谈判中,英国公使威妥玛屡以下旗绝交、增派军舰来华相恫吓。威妥玛还与俄国公使密商筹谋英、俄分别由云南、伊犁进兵。清政府屠杀了 23 名景颇族同胞,将当地文武官员革职,接受了英国所提出的苛刻条件。1876 年 9 月 13 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山东烟台与威妥玛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条》。除了“抚恤”、“赔款”、“惩凶”、“道歉”之外,还允许英人开辟印藏交通,前往西藏、云南、青海、甘肃等省“游历”,规定开放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以及外贸免纳各项内地税、扩大领事裁判权等。《烟台条约》中的这些不平等条款,在许多方面扩大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所规定的特权。英国早就企图从印度向我国西藏扩张。60 年代初,英国侵略势力在进一步伸入中国的两个邻邦哲孟雄(即锡金)和不丹之后,不断派遣侵略分子以传教、游历为名入藏活动。西藏地方官吏和僧俗人民屡加阻挡、驱逐,清政府也下令截回从内地潜赴西藏的外国传教士。《烟台条约》签订后,英国根据其中的另议专条规定,迫使清政府同意它派员入藏“探路”。1884 年,英印政府官员马科雷率领一支约 300 人的武装队伍从锡金越境,闯入西藏,在于坝地方被藏族人民所阻。1886 年,又派出大批军队结集西藏亚东以南边境,进行武装挑衅。西藏地方政府呈文驻藏大臣,历数英国的侵略罪行,表示西藏僧俗人等,“男丁死后,即剩女流,情愿复仇抵御,别无所思”,①并在热纳宗隆吐山要隘建卡设防。1888 年,英军悍然向隆吐山发动进攻。我西藏爱国军民英勇抗击后,转移至亚东山谷。在隆吐山战役中,西藏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实践了“誓死抵御,决无二心”的誓言。②清政府一再命令西藏军民撤出隆吐山边卡,罢黜了力争热纳宗属于我国西藏地方和积极支持抗英斗争的驻藏大臣文硕,说他“识见乖谬,不顾大局”,①②③改派升泰为驻藏帮办大臣,与英国“罢兵定界”,并派总税务司英人赫德之弟赫政充作升泰的助手。1890 年和 1893 年,清政府与英国先后签订了《藏印条约》与《藏印续约》,承认锡金归英国保护,开放亚东为商埠,英国在亚东享有治外法权以及进口货物五年不纳税等特权。从此,英国侵略势力伸进了西藏。沙俄也不断进窥我国西藏。从 1870 年开始,十多年间,沙俄派“调查团”先后五次潜入我国西部地区活动,仍曾两度潜入西藏境内。19 世纪末,“累年以来,俄人入藏者肩背相望,查勘矿山,测量地形,举动至为叵测”。④沙俄还从和藏族共同信仰喇嘛教的布里亚特蒙古人中培植间谍分子,派往西藏,长期潜伏。其中,伪装最巧、潜伏最久的是阿旺?德尔智(俄名道尔济也夫,藏名洛桑姑马)。他利用担任达赖十三世经师的权位,发展亲俄势力,并向达赖灌输“英人将来侵略西藏可畏,中国政府亦不足赖,唯俄罗斯是将来喇嘛的唯一保护者”的思想,①唆使达赖投靠沙俄。1899 年,沙皇遣使到拉萨“访问”达赖十三世。1900、1901 年,达赖两次密派德尔智等去彼得堡晋见尼古拉二世。沙俄对达赖集团的影响因而不断扩大。第二节
中法战争一、法国发动侵华战争19 世纪 50 年代,法国出兵侵略越南。1862 年 6 月,它强迫越南阮氏王朝签订了《西贡条约》,将南圻变为殖民地。1873 年,法军进而侵犯河内地区。越南政府邀请刘永福率领活跃在中越边境的黑旗军援越抗法。黑旗军在红河两岸屡创法军,击毙其统兵官安邺。越南国王封刘永福为三宣副提督。1880 年 9 月,镇压巴黎公社“最可耻的”刽子手茹费理出任法国内阁总理,变本加厉地推行殖民扩张政策,增兵越南,并策划以此为跳板打开中国的西南大门,确立法国在这一地区的霸权。1882 年 4 月,法军攻陷河内,企图打通红河,直窥云南。刘永福誓死不肯相让,将法军围困在河内周围一年多,并在城西纸桥一战击毙其继任统兵官李维业,打乱了法军的北侵计划。刘永福被升为三宣提督。清政府为了阻止法军继续侵略越南,曾先后请求英、美、德等国出面调解,但都遭到拒绝。法国利用这种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快了侵略步伐。1883 年 8 月,茹费理内阁扩大侵越战争,终于逼签《顺化条约》,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此后,法国便把矛头指向中国,一面封锁东京湾,命令侵越法军向北进犯;一面要挟清政府撤退在越南北部的中国军队,召回刘永福,开放云南边界。中法矛盾日趋尖锐。面对法国的武力进逼,清军机处态度软弱,步调纷乱。领班军机大臣恭亲王奕?和他在军机处的支持者宝],惧怕法国的武力优势,没有抵抗的决心。他授意驻法公使曾纪泽和直隶总督李鸿章,分别向法国政府和法国驻华代表寻求妥协,力求避免战争。然而,曾纪泽却屡向法国政府提出抗议,并要求清政府保护刘永福,增援抗法。在他看来,中法的军事力量虽然对比悬殊,但只要我海陆军相互配合,扬长避短,持久作战,法国必将知难而退。李鸿章的政见和奕?相同。他在和法国驻华代表的接触中,屈从于法国的愿望,建议政府召回中国驻军和刘永福,免去曾纪泽驻法公使的职务。他强调中国“兵单饷匮”,“海防空虚”,即便“一时战胜,未必历久不败,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断不可轻于言战”,而应“遇险而自退”,力保“和好大局”。①李与曾的分歧,既有方针上的不同,又有派系间的鸿沟。奕?采纳了李鸿章的意见,命曾纪泽专为驻英、俄公使,免去了他驻法公使的头衔。李鸿章抑曾求和及奕?对他的支持,引起了湘系首领左宗棠、曾国荃等人的强烈不满。有些御史也上书弹劾李鸿章“张夷声势,侗喝朝廷”,“保位贪荣,因循畏葸”。②他们都极力主战,并强调指出:法国恃强相逼,恣意侵凌,正是李鸿章因循、偷安和长期避战求和造成的结果。军机大臣李鸿藻及清流派也抨击李鸿章,要求增兵西南,对法作战,并举荐唐炯和徐延旭分别任云南、广西巡抚,指挥在越南的抗法战争。但唐、徐指挥无能,作战连遭失败,法军很快占山西,攻北宁,陷太原,于 1884年 3 月逼近中越边界。①②北宁等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举朝震惊,责言四起。但奕?主持的军机处拿不出任何切实可行的应敌办法,仅将徐延旭、唐炯两人革职逮捕,派湖南巡抚潘鼎新接任广西巡抚,贵州巡抚张凯嵩接任云南巡抚。一直与奕?有权力矛盾的慈禧太后,决计借山西、北宁、太原失守事件,把战败责任全部推给奕?,乘机将其赶出权力中枢,以独握大权。她在 4 月 3 日召见军机大臣时,就严词指责他们因循失职,为罢黜奕?埋下伏笔。同一天,左庶子盛显上摺弹劾李鸿藻保举非人,建议给予处分!并说奕?、宝]并非不知内情,却不如阻止,应负连带责任。盛昱上摺的本意,是想让奕?等人振作起来,加强抗法措施。但慈禧太后却利用这份奏摺大作文章,同与奕?对立的醇亲王奕一起策划,以“委蛇保荣,办事不力”的罪名,把奕?、宝]、李鸿藻、景廉、翁同一概逐出军机处,任命礼亲王世铎、户部尚书额勒和布、阎敬铭、刑部尚书张之万、工部侍郎孙毓汶等五人为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为领班大臣,组成新的军机处。又命奕林鞒肿芾硌妹牛⒎馄たね酰谋淞肆彀嗑蟪技孀芾硌妹糯蟪嫉淖龇ǎ苑制淙Α4褥蟀征磙?后,立即谕令军机处遇有紧急事件,会同奕商办。从此以后,军机处的权力实际上掌握在奕和他的心腹孙毓汶手中。在中法战争紧张的时刻,慈禧太后做了这样重大的人事变动,似乎是要与法国大战一场。但是,新的军机处并没有积极组织力量准备战守,只是在慈禧太后的指使下把一些清流派重要人物派到地方上去担任军职。陈宝琛、吴大秩文媳毖蠡岚齑蟪迹排迓谌胃=岚齑蟪迹蟪己稳玷岸铰矢=ㄋΑ4褥蟪て谧萑萏ㄚ纱试槁凼闭耆俏硕笾妻?等人,并不真正重视他们的意见。如今奕?已被罢黜,再不需要这批人在耳边鼓噪生非了,便借“满足”他们的主战愿望为名,“使书生典戎”,把这几位清流派的要角赶出了京城。奕原来曾全盘否定奕?的对外政策,这时也同样希望尽快把大事化小,苟安目前,执行的仍然是奕?的妥协退让政策,而且走的更远。他掌权不久即力排众议,授权李鸿章设法向法国寻求妥协。李鸿章再次请求英国出面调停。英国这时见法国在越南的胜利和封锁东京湾的行动,已损害了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便不再沉默观望,开始就法越战争与法国外交部接触,建议由某欧洲国家或由美国“仲裁”中法争端,以此阻止战争的扩大。法国在德国的暗中支持下,断然拒绝了英国的建议,但又向英国政府保证:法国舰队不会主动攻击中国的通商口岸,不会妨碍英国的对华贸易。英国于是未再作努力,只是带着警惕和厌恶的复杂心情继续观望战事的发展。孪鸿章转向德国求助。德国却抓住这一机会,利用法国此时多处用兵力感不支的困难,委托天津海关税务司、李鸿章的亲信、德人德璀琳,出面为中法两国进行斡旋。在德璀琳的撮合下,李鸿章与法国海军军官福禄诺进行谈判,并于 1884 年 5 月 11 日在天津签订了《中法简明条约》。主要内容有:清政府同意对于法国与越南间“所有已定与未定各条约”,不加过问;中越边境开埠通商;中国军队自北越撤回边界。条约的签订,表明了清政府对法国侵略的妥协屈服。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认为:“它给了法国一张在越南的空白支票,而且是法国?保护?中国的第一步。”①《中法简明条约》签订后,法国迫不及待地要接管越南北部的清军防地,①不等清军撤退的时限到期,就在 6 月下旬进兵谅山附近,逼令清军退回中国境内,并开枪打死清军代表,炮击清军阵地。清军被迫还击,将法军打退。法国制造了这次军事冲突,却反而以此为借口,进行讹诈,要中国立刻从越南北部撤军,赔偿兵费 2.5 亿法郎。法国驻北京代办谢满禄通牒总理衙门,限期照办,否则法国将采取直接行动。同时,法国为扩大侵华做了军事部署,任命孤拔为舰队司令,将法舰调往福州和基隆。清政府深恐和局破裂,决定限期撤军,并派两江总督曾国荃为全权大臣,去上海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谈判;但拒绝法国索取兵费赔偿。谈判时断时续,不时陷于僵局。奕完全寄希望于和谈,不顾法军猖狂挑衅的严重局势,严令沿海各省“静以持之”,“不可先发开衅”。慈禧太后、奕等人的这种态度,使前敌将领们对法国产生了很大的幻想,直接影响了沿江沿海的战守准备。曾经激烈主战的张佩纶,这时也盼望和谈成功。他见法舰频频向闽江海面移动,不仅不做战守准备,而且逐渐把往日的豪言壮语收了回去。7 月 15 日,法海军中将孤拔率领一支拥有 8 艘军舰,总排水量 14000 余吨的舰队驶抵闽江口,向何如璋、张佩纶提出要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停泊。何、张害怕拒绝生衅,影响和谈,竟同意了这一无理要求,并给予“最友好的接待”,希望借此缓和局势。但法舰进入马尾以后,一反前言,日夜监视港内福建水师,不许其移动,声言动则开炮。福建水师在港内有 10 多艘小舰,总排水量 6500 吨,零乱地抛锚江心。广大官兵愤恨法舰持强相逼,他们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多次要求起锚整训,以期自卫。但何如璋和张佩给惟恐妨碍“和谈”,一再以“战期末至”为借口,“不准无命自行起锚”,①甚至下令“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②清朝统治者的软弱妥协,进一步助长了法国的气焰。1884 年 8 月 4 日晨,法海军少将利士比率领三舰进犯基隆,企图以此逼迫清政府接受赔款,并抢夺基隆煤矿,保证战争所需。他们向基隆守军投递劝降书,遭到严正拒绝。次日清晨,法舰炮击基隆炮台。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指挥守军英勇反击。双方相持一小时后,法军轰毁基隆炮台,强行登陆,但遭到守军的截击,被迫退回舰上。法军的侵略行径,使清政府内部主战、主和两派的斗争更加激烈。在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大臣中,阎敬铭、张荫桓等人力主和议,左宗棠等人则极力主战,强调:“中国不能永远屈服于洋人,与其赔款,不如拿赔款作战费。”③慈禧太后和奕在两派争论中,和战不定。一度被撵出中法交涉事局之外的李鸿章,这时乘机奏请朝廷接受赔款议和,不然“战后亦必赔款,为数更巨”。④在谈判中陷于僵局的曾国垄也致电总理衙门,要求李鸿章出来收拾局面,认为“转圜”之事,“非李不能了”。⑤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委派李鸿章与法国驻津领事林椿进行交涉。由于清政府的避战求和,使东南沿海一带的战备没有因为基隆之战而引起足够的重视。①②③④⑤然而,法国侵略者却借基隆事件在国内煽动侵华狂热。8 月 16 日,法国议会决定扩大侵华战争,通过了 3800 万法郎的侵华军费,叫嚣要进行“本世纪最大的一次征伐”。⑥19 日,法国驻北京代理公使谢满禄以基隆事件为借口,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无理要求赔款 8000 万法郎。21 日,谢满禄又故意在清政府答复之前下旗离开北京。法国鉴于基隆受挫,便把进攻的主要目标转向了疏于防备的福建马尾军港。22 日,孤拔即在马尾海港接到了发动进攻的命令。第二天上午,孤拔向何如璋和张佩纶投递了最后通牒,限福建水师于当日下午撤出马尾。何、张以昨日得到李鸿章电报告知议和已有进展,所以既不将法军挑战的实情告诉官兵,又不准备应战,仍继续听任各舰在江心抛锚。直到中午,何、张看到法舰已升火待发,才开始慌张起来,以未做战斗准备为由,派人前往法舰要求改变开战日期。孤拔不仅断然拒绝,而且命令法舰提前发炮。福建水师失去战机,仓促应战,有的兵舰还未来得及起锚就被击沉,或起火焚烧。何如璋和张佩纶弃师不顾,仓皇逃窜。在这种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尽管有部分官兵临危不惧,誓死抵抗,也没能挽回全军覆灭的厄运。福建水师的军舰和运兵船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全被击沉、击毁,官兵伤亡达 700 余人。马尾造船厂也被炮击,一艘正要完工的快船被破坏。事后,法国军舰又沿马江从上游炮击两岸炮台。两岸炮台都是把大炮建在坚固的石灰炮眼里,只能向海面的一方发炮,对来自上游的敌人无法攻击,结果全被法舰轰毁。马尾丧师三天之后,清政府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对法宣战,令滇、桂各军迅速进兵,令沿海各地加强战备,严防法舰入侵。到 9 月上旬,清政府又令新任两广总督张之洞激励各军奋勇抗敌,并将继续坚持和议的张荫桓等六位总理衙门大臣革职。二、中国不败而败1884 年 9 月中旬,孤拔率主力舰队再次进犯台湾,强占了基隆。刘铭传被迫率部退守淡水,认真布防。10 月 1 日,孤拔亲率舰队驶逼淡水港外,次日炮轰淡水炮台,被守军击退。孤拔不甘受挫,于 8 日晨再次炮轰炮台,并有 800 名法军强行登陆,扑向炮台。刘铭传挥师杀敌,经过三个多小时激战,打死法军 17 人,打伤 49 人,其余纷纷逃回海上,因争相上船而掉在水中淹死的又有七八十人。参加这次战役的一名法国军官说,“这次的失败使全舰队的人为之丧气”,“大家的谈话总不能脱开这么令人伤痛的话题”。①为了迫使台湾军民投降,孤拔宣布自 10 月 23 日起对台湾实行封锁,并执行交战国的一切权力。同时,法国还怂恿日本也对华宜战。当时中日关系因朝鲜问题正日趋紧张,法国企图联日侵华,进一步对中国增大压力,并使用日本的港口。由于日本尚无作战准备,法国未能得逞。面对法舰封锁,刘铭传多次电请李鸿章派北洋舰队前来解围。李鸿章奶按兵不动,还说:法舰“毁闽船不过数刻,难与之敌”。②大陆军民痛恨李鸿章见死不救,不断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法舰封锁,奔赴台湾抗敌,或向台湾运⑥①②送物资。正在福州前线布置战事的左宗棠,在没有轮船运输、没有海军护送的条件下,派王诗正率三营亲军乘坐渔船东渡援台。记名提督聂士成主动请缨,亲率 350 余名淮勇从山海关登船启程,直奔台湾。随后,南洋大臣曾国荃也在几经犹豫之后,抽调五艘战舰援台。但在浙江石浦檀头山附近洋面遭孤拔舰队拦截,二舰被击沉,三舰被迫返回。此外,香港的中国商人也拒绝卖给法人食物,码头工人拒绝搬运法国货物,船坞工人拒绝修理法国战舰,并计划把法舰焚毁。焚舰计划虽在香港英国当局的阻挠和破坏下没有成功,法舰却不敢再在香港停留,拖去日本修理。在全国人民的声援下,驻防清军严守淡水,并在基隆河上游北岸的三角地带与冒死赶来的聂士成部和王诗正部齐心合力,联合当地土勇坚持斗争四个多月。为了在基隆山地消耗法军的有生力量,刘铭传还短衣草履亲临前线,与士兵同饮共食,提高了守军的士气,几次击退自基隆向台北进犯的法军,保住了台北。孤拔在封锁台湾的同时,又率舰队骚扰浙江镇海。浙江提督欧阳利见早在镇海海口严密布防,钉上木桩,沉下石船,虚其中流以通出入。口外设水雷,并在各要隘密布地雷;在南北两岸增修长墙,添筑炮台,分兵扼险驻守。欧阳利见还亲驻南岸行营,督率兵勇奋战。沿海渔民也自动协助查获奸细。1885 年 3 月 1 日,法舰炮轰镇海招宝山炮台。守将周茂训当即开炮还击。双方发炮至数百发,法舰受伤而退。3 日,法舰再犯招宝山,守备吴杰指挥兵勇再退法舰。第二天深夜,风雨交加,法舰乘机用小船偷袭港口炮台,又被守军击退。鉴于几次失利,法舰不敢冒险入口,于 14 日改在口外遥轰炮台。由于炮台已事先“换石为土”,炮弹入土,不易发挥威力,损失不大。孤拔被迫率舰队退踞澎湖,不久即死在那里。镇海军民日夜严阵以待,直到战争结束,法舰虽“欲蹈瑕伺间,以图一逞,卒不可得”。①在西南边疆,法国不断向中越边界增兵。前线清军统帅广西巡抚潘鼎新,自 6 月谅山退敌不久,就接到李鸿章“败固不佳,胜亦从此多事”的指示,不敢再“一意与战”,采取了战胜不迫,战败则退的消极方针,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将士的斗志。法军专攻潘军,迫其退回边境,于 1885 年 2 月 23 日占领了中越边境上的重镇镇南关(今友谊关)。守将杨玉科(白族)力战牺牲,清军纷纷后撤。法军得意地在关前插立木柱,竟用汉字写上:“广西的门户已不再存在了!”镇南关人民忍无可忍,也在关前插立木拄,用同样大字写上:“我们将用法国人的头颅重建我们的门户!”①镇南关失守后,潘鼎新被革职。在张之洞的推荐下,七十岁老将帮办广西军务冯子材自募“萃军”18 营,赶到镇南关附近,就任前敌主帅。他大力整顿溃军,团结各军将士,准备收复镇南关。法军被迫炸毁镇南关,退驻关外三十里地的文渊城。冯子材随即移师关前隘。该地离镇南关十余里,两旁高山峻岭,形势十分险要。冯子材在隘口抢筑了一条横跨东、西两岭的长墙,并在东西两岭上赶修炮台。墙外挖有深堑,命王孝祺军驻守,以为犄角;命苏元春屯驻幕府,互相呼应;命王德榜军驻在关东三十五里的油隘,准备抄袭来犯敌人的后路。冯子材周密布防后,便先发制敌,出击文渊城,打乱了法军的侵略部署,提高了将士的战斗情绪。3 月 23 日,法军分三路直奔隘口,以两路进攻东岭炮台,一路猛扑长墙。①①法军很快占领了东岭的三座炮台,然后居高临下掩护部队向长墙进攻,“炮声震天,远闻七八十里外,山谷皆鸣”。②冯子材率部下死力阻敌,号令全军:有进无退,誓与长墙共存亡。王孝祺军从小路抄袭敌人背后,牵制了敌人正面火力。苏元春军也及时赶到东岭,与法军争夺炮台。王德榜军按预定计划袭击法军据点文渊,切断敌人的补给线。各军合力夹攻,与法军激战至 24日,炮火愈来愈猛,“药烟弥漫,至不辨旗帜,弹积阵前逾寸,墙后且被毁”。①这时,法军已经扑到墙下,有些已经爬上长墙,局势万分危急。冯子材大呼一声,手执长矛跃出墙外,奋力杀进敌阵。全军感奋,一齐涌出,肉搏冲锋,将法军逼离长墙,压下山谷。王孝祺和王德榜军也都先后赶到东岭支援苏元春军。经过“七上七下”的激烈拼搏,终于夺回三座炮台。当地壮、瑶、白、汉等族人民和 1000 多名越南义军也前来助战,从四面八方把法军重重包围起来。25 日,冯子材发起总攻击,各路将士勇猛冲杀,毙敌 1000 多人。法军全线崩溃,残兵败将狼狈溃逃,至“被杀急,则投枪降,去帽为叩首状,以手捍颈”。②这就是威震中外的镇南关大捷。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整个中法战局。冯子材亲率大军乘胜追敌出关,和越南军民互相配合,接连光复文渊、谅山、谷松、威坡、长庆、船头等地,进而攻郎甲,袭北宁,沉重地打击了侵越法军。同时,刘永福的黑旗军也在越南人民的支援下,在临洮大败法军,接连光复广威、黄岗屯、鹤江、老社等地。法军在镇南关惨败的消息传到巴黎后,引起了法国统治者的巨大震动和惊慌。3 月 30 日,对茹费理内阁久怀不满的法国人民成千成万地涌上街头,游行示威,包围议会,高呼打倒茹费理的口号。茹费理内阁于当天晚上倒台。然而,正当抗法斗争胜利在望的时候,清政府竟向战败的法国求和,于1885 年 4 月 7 日命令前线停战。原来,李鸿章等人在清政府被迫宣战后,虽不敢再像以前那样公开地进行求和活动,但暗中仍不断散布法国惯于“因愤添兵”和“不胜不休”的妥协舆论,①多次建议慈禧太后适可而止。慈禧太后、奕等人担心战争长期打下去会激起“兵变”或“民变”,也希望能够寻找机会与法国议和。自 1884年 10 月以后,李鸿章就在慈禧太后等人的支持下设法继续与法接触,或明或暗,一直没有停顿过。对李鸿章的乞和,法国开始断然拒绝。但到 1885 年初,法国改变了态度。当时,法国正大举侵略马达加斯加,已在那里陷于困境;同时又为争夺埃及,和英国大有火并之势;侵入越北和中国的法军也不断受挫,一时难以取胜。茹费理内阁内外交困,疲惫不堪,开始愿意在有利于法国的条件下,尽快与中国议和。为此,它曾作出种种姿态,诱使清政府进行谈判,诈取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英、美、俄、德等国为了本身的利益,这时也都争相“调停”。他们深知结束战争的关键在于满足法国的贪欲,因此群起压迫清政府向法国妥协。俄国见对华战争给法国带来了内政、外交和财政上的重重困难,唯恐其盟友②①②①因对华作战失利而被削弱,使它在欧洲失去牵制德国的力量,曾多次威胁总理衙门尽快向法国妥协。德国在法国侵略中国本土以后,虽然一改幕后支持而为公开撑腰,但它不希望法国将侵华战火扩大到东南沿海,以免引起英国不满并迁怒于己,因而也劝告中国对法妥协。美国为了在东南沿海扩大贸易,并防止法国占领自己久已嘱目的台湾,几次通过驻华公使杨约翰煽动总理衙门及早结束战争。拥有对华贸易绝对优势的英国,这时既恼怒法国违背承诺炮击东南沿海,影响了自己在华的既得利益,又担心抗法斗争的胜利会鼓舞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志,急欲插手干涉。它公开反对法国扩大战事,强硬表示:“不希望中国市场由于长期战争而枯竭!”①法国看到英国态度骤然强硬,又因国内已出现了兵员短缺、财政匮乏、政局不稳等许多困难,表示愿意接受英国的调停。于是,英国政府便在 1885 年 1 月初,惜法军攻占谅山之机向清政府施加压力,授意总税务司赫德在中法之间奔走。一直对德璀琳插手中法谈判耿耿于怀的赫德,这时抓住机会建议总理衙门,授权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的英人金登干,让他借到巴黎交涉中国海关巡逻艇“飞虎”号在台湾海峡被法国海军劫走一事,面见茹费理,直接为中法两国进行疏通。清政府对赫德、金登干和茹费理的秘密联系十分信赖,镇南关的失守又使其对战争能否取胜失去信心,便于 1885 年 2 月 27 日正式授权金登于代表中国与巴黎外交部进行秘密议和。镇南关大捷前夕,金登干同法国的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战场形势的急剧变化,使中国在军事和外交上都处于有利地利。赫德唯恐清政府变卦,一面不断以长期作战会引起国内“民变”和列强干涉来恐吓清政府,建议立即与法国缔结和约;一面电促金登于相机行事,设法签字,造成既成事实。清政府在镇南关大捷后,对议和之事曾有过犹豫,担心军民反对,也怕一些大臣不满。但李鸿章等人却主张“乘胜即收”,致电总理衙门说:“谅山已复,若此时平心与和,和款可无大损,否则兵又连矣。”②慈禧太后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决意乘胜求和,并于 4 月 4 日授权金登干和法国签订了《巴黎停战协定》。议定双方停战,法国解除对台湾的封锁,双方派代表在天津或北京议订条约细目。对此,连法国政府都感到非常意外,惊呼“简直不能想象”!4 月 7 日,清政府命令前线各路军队于 4 月 15 日停战,25 日撤兵。前线将士闻汛,“皆扼腕愤痛,不肯退兵”,①“拔剑斫地,恨恨连声”。②张之洞接连电奏缓期撤兵,竟遭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生活休闲娱乐、中学教育、行业资料、高等教育、79中国近代史等内容。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_社会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华东师大版教材大事年表――2010 届《高中历史》大事年表〃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年代 1838 年底...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大全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大学.中国近代史考试试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题库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6 月 26 日是国...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1. 鸦片战争为什么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  《马关条约》的签订 B.《瑷珲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2012?山东泰安)17.在中国近代史上,某不平等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 设工厂,极大阻碍了中国...  中国近代史纲要答案详细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自己精心编排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必备哈,绝对管用。中国近代史纲要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近代史 时间轴 时间表――2014 届《高中历史》大事年表〃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年代 1839 年...  ――2010 届《高中历史》大事年表〃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年代 1838 年底 1839 年 6 月 1840 年 6 月 (第一次鸦 片战争开始) 1841 年 ...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准官方版 V1.0) 【上编:综述】 Q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1)战争后...  03708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_管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自己以前2010考试整理用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配套复习题 1(附答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彼得堡罗要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