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林国夫妇的云计划创富平台故事说明了什么

看白手起家创业故事,品人生百味。
当前位置:
2014年4月发布的所有日志
最新故事热评故事随机故事
2014年十一月 &(7)
2014年十月 &(29)
2014年九月 &(23)
2014年八月 &(20)
2014年七月 &(23)
2014年六月 &(18)
2014年五月 &(31)
2014年四月 &(23)
2014年三月 &(30)
2014年二月 &(17)
2014年一月 &(35)
2013年十二月 &(14)
2013年十一月 &(30)
2013年十月 &(19)
日志总数:319 篇
评论总数:15 篇
标签数量:513 个
链接总数:22 个
建站日期:
运行天数:415 天
最后更新:新闻热线5广告热线5
地市频道: |
电子商务: |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5位80后创业故事:青春创业 激越梦想[图]
字体:&& |
| 新闻热线:5
爆料投诉请进入
  非洲菊开风光好
  陶良飞 本报记者 何深宝 文/图
  【采访现场】
  时间:1月25日;
  地点:德安县宝塔乡团山村;
  受访者:孙林国。
  【人物档案】
  孙林国1986年出生在德安县宝塔乡团山村一农民家庭,2008年毕业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先后在江苏苏州的两家花卉公司学习花卉种植技术。2011年,他自主创业种植非洲菊,去年销售收入30多万元,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花仙子&。
  【成功故事】
  &种花虽然艰辛,但再苦再累我也快乐。&1月25日,孙林国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告诉记者。
  孙林国从小就喜欢花草。考上大学后,他勤奋学习,获得了园艺师资格证书。
  2008年7月,孙林国大学毕业后,先后前往苏州两家园艺公司学习和工作,掌握了花卉种植的各种技能。
  2011年,孙林国在花卉基地老板童军生帮助下,在家乡搭建大棚,从山东购进非洲菊幼苗,走上了种植非洲菊的创业路。&创业之初,由于资金困难,所有的活都是自己干,手破皮了,仍继续干;腰累伤了,就咬着牙干&&&回想创业时的艰辛,孙林国深有感触。
  苦心人,天不负。他种植的非洲菊不仅品相好,而且产量高,每支花市场价达1元左右。2011年,他种植10亩非洲菊收入就有10多万元;2012年,他扩大规模种植了21亩,当年的纯收入达到近20万元。
  记者走进他的花卉大棚,一股暖气迎面袭来。&红色的叫红色恋人,黄色的叫黄色风暴,白色的叫玲珑&&&孙林国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非洲菊品种。目前,他种植的非洲菊品种有10多个,俏销南昌、九江等地。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今年,孙林国同村的王恒松和邻村的杨欢准备种植花卉,他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解非洲菊的种植要点、销售渠道等情况,大大增强了他们种植非洲菊的信心。
  展望未来,他信心百倍,打算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今年力争种植非洲菊50亩以上。他说:&种植非洲菊不仅给我带来欢乐,还带来了财富,我一定要带领乡亲们走好种花致富路。&
  【采访手记】
  有梦想,有干劲,有决心,孙林国这名年轻的大学生,在努力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把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作为新的理想和追求,这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品德,是莘莘学子的学习榜样。
  【成功感言】
  城市未必好淘金,农村也有大舞台。年轻人只要肯创业,能吃苦,创业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行越远。图为孙林国在采摘非洲菊。
  【短评】
  知识放飞梦想
  这是一个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活力竞相迸发的时代,新时期的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激情创业的青葱岁月。
  他们有知识,更有梦想;他们有理想,更有实干。网络科技、生态养殖、农村天地&&已然成为一代大学生长袖善舞的创业舞台,不论起点在哪里,他们总在路上不断探索;不管是成败,他们总是激扬青春,用知识牵引梦想的方向,以实干和奋斗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都说现今的大学生就业难,其实他们不拘一格的创业磨砺,便诠释了天之骄子人生事业更为丰厚的内涵&&只有融入火热的社会变革,方能背负时代前行的期望。
  满腹经纶还需亲历躬行。即将置身春季大学生就业招聘大潮、面临如何步入社会的你,在读过这些真真实实的创业故事后,是否有了更为广阔而坚定的选择?
  为梦想喝彩,用知识尽情放飞属于你的梦想吧!
&&相关新闻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2
江南都市报
新参政文摘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备案号:
江西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新闻热线5广告热线5
地市频道: |
电子商务: |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德安大学生返乡创业成“花王” 带领乡亲种植大棚鲜切花致富
字体:&& |
新闻热线:5
订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到,移动用户发短信JXB到,3元/月
爆料投诉请进入
  中国江西网讯 3月11日,记者走进德安县宝塔乡团山村十三组,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白茫茫的大棚。里面种植的可不是一般的秋菊,而是一年四季都会绽放颜色各异的非洲菊。花的主人是一对返乡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夫妇。现年28岁的孙林国夫妇靠着两双勤劳的手,自主创业,仅用了三年时间,他们就成为当地闻名遐迩的&花仙子&。
孙林国在大棚里采摘鲜花。
孙林国夫妇抬着采摘的花。
  从小就与鲜花结缘
  1986年出生的孙林国,从小就对花草有着超乎寻常的感情。&从小,他就特别喜爱花花草草,每逢春季,别的孩子都在玩捉迷藏、丢沙包等游戏时,他却会独自到附近的山上挖些野百合、金银花、杜鹃等带回家,在院子里栽种。&德安县宝塔乡团山村委会一名孙姓负责人戏称,孙林国从小就是&花痴&。
  2005年填报高考志愿时,孙林国特意选择了一个有园艺专业的学校。在大学期间,孙林国还顺利地获得了园艺师资格证书。
  种花只为圆一个梦想
  2008年7月,孙林国毕业后,经亲戚介绍,来到苏州玫瑰园园艺公司打工,在这里,他也结识了现在的妻子魏丹丹。当时刚从武汉生物工程技术学院毕业的魏丹丹,也在这家公司工作,因为共同的专业,共同的爱好,他们由相识到相恋。
  因花而识,因花而爱。2010年,江苏徐州籍的魏丹丹与孙林国喜结良缘。之后,夫妇二人一起来到孙林国的老家德安县宝塔乡团山村。
  在德安县河东乡一个花卉基地,孙林国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种植技术。而当他看到老板童军生一年能赚几十万元,孙林国心里萌发了创业梦想。
  2011年,童军生借了1万多元的钢管材料给孙林国,还帮他从山东购进了大量非洲菊鲜切花小幼苗。就这样,孙林国和妻子魏丹丹一道在宝塔乡团山村承包十余亩耕地种植大棚非洲菊鲜切花花卉,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
  成为当地鲜花种植大王
  &创业之初,由于资金困难,除草、病虫害防治、施肥等苦活累活都得自己干,手破了皮,仍继续干;腰累伤了,就咬着牙干。&孙林国回忆称。
  孙林国种植的非洲菊不仅品相好,而且产量高,每支花市场价在一元左右。他2011年种植10亩非洲菊收入就有10万元,2012年种植了21亩,40余个大棚,当年收入30多万元,纯收入20余万元。
  昨日,记者来到他的花卉大棚。&红色的叫红色恋人,黄色的叫黄色风暴,白色的叫玲珑,紫色的叫菊香。目前,种植的非洲菊品种有10多个,俏销南昌、九江、共青城等周边市场。&孙林国如数家珍,在大棚里边走边向记者介绍非洲菊品种。
  德安县宝塔乡政府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孙林国种植大棚非洲菊鲜切花花卉共有21亩,年销售收入达30余万元,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大棚鲜切花种植大王。
  富而思源回报乡亲
  如今,孙林国腰包鼓了,但他不忘奉献社会。节假日,他经常来到德安县敬老院,为孤寡老人带来猪肉、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资;教师节,他来到当地一些偏远学校,向老师敬献自己种植的一束束鲜花,赢得社会广泛好评。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孙林国还带领农民种花,帮助农民致富。今年,他同村的王恒松和邻村的杨欢,准备种植花卉,他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解大棚种植非洲菊的种植要点、销售渠道和投入成本等,大大增加了他们种植非洲菊的信心。
  文/图 江南都市报陶良飞 记者冯训太
&&相关新闻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2
江南都市报
新参政文摘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备案号:
江西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科技创富
养殖周期6个月每只饲料成本60元
孔雀被称为百鸟之王,是最美丽的观赏鸟,是吉祥、善良、美丽、华贵的象征。要观赏孔雀往往要去动物园。其实在山东省诸城市就有一位孔雀养殖者,他就是百尺河镇桃园社区王海廷。近日 ...
高宗斌手捧新一季玉皇菇高宗斌,金堂县赵家镇翻山堰村九组村民,金堂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留守农村,扎根农业,虽一再强调自己的成功得益于 “幸运”,但内在却是一个执着的人。  如今,他是一家年产值2 ...
青岛工学院机械设计专业大三学生刘嘉达是个90后,从小就对发明感兴趣,初中毕业开始搞研发,高二就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成功研制出养殖环境加湿降温消毒一体控制系统。目前已就读大三的小刘已申请8项专利,他经营的公
1974年,他出生在云南省嵩明县一户普通农民家庭。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县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厨师专业。技校毕业那年,他没去当厨师,而是进了一家叫做“云南阳光”的蔬菜公司,成了一名送菜员。   工作很辛苦,但 ...
黑冠、黑毛、黑皮、黑肉、黑骨、黑内脏,甚至连血都略带黑色的鸡,你听说过吗?这种鸡在江西被当地人称为“六黑鸡”。前日,记者在第12届中国(厦门)国际食品交易博览会上看到了它和它的绿壳蛋。就在这个月,60亩的 ...
“这叫良种杏花鸡,是以广东产的杏花鸡和漳州斗鸡杂交而成的良种杏花鸡。跟普通的鸡相比,它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强,产蛋率要高。”大学生村官杨媚介绍起这些良种鸡,俨然就是一位专家。去年年底,在杨媚的发动下,4 ...
“你们来的真巧!我的蚯蚓今天是第一次卖。”3月20日上午,荷花园家庭生态农场主人林盛鸿高兴地对笔者说:“下午要发300斤到南京,明天济南有一个客户来要500斤。从现在开始,蚯蚓每天收七八百斤不成问题。”  种 ...
“在办公室里是找不到这一切的,要深入到客户中去找真实的需求。”(史蒂夫-布兰科)   如果一个创业团队将持续的客户发现植入到他们的DNA之中,那么他们将超越他们的投资人,并建立成功的企业。   之前我曾在专栏 ...
每个环保降解袋全身共230个孔,经过80到90天精心培养,黑木耳会从孔里长出来。(图)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黑木耳是生长在朽木上的一种食用菌,说起黑木耳,人们就会想到东北,但在山东省临沂兰山区汪沟镇的昊林食 ...
罗伟最穷的时候,身上只有不到60元钱,连坐摩托车都要“赊账”。   这位辞职躲进山里种蓝莓的海归博士自称从来没动过放弃的念头。在无数个数星星的深夜和4点半爬起床查看树苗的清晨,他看到的 ...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邻玉街道漕溪村的农民赵先勇,通过给大葱“洗洗澡”成为享誉一方的创业楷模和百万富翁。经他企业加工后卖出去的大葱,占领了隆昌和内江大葱 ...
孙林国在大棚里采摘鲜花。   3月11日,记者走进德安县宝塔乡团山村十三组,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白茫茫的大棚。里面种植的可不是一般的秋菊,而是一年四季都会绽放颜色各异的非洲菊。花的主人是一对返乡创业的大学毕 ...
走不同于其他省和县市的特色农业之路,这就是未来的泸西农业的发展方向。泸西县农业局局长李云福这样说。   喝着矿泉水的蔬菜直销深圳香港,泸西高原梨等4种农产品成为国家地理地标保护产品,泸西蔬菜水果受到沿海 ...
一米六五的个头,憨厚瘦弱,第一眼看到张长合,很难看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可他从2004年开始,在北海经济开发区马山子镇下泊头村发展庄园经济,并创下惊人的壮举:一人独揽400多亩盐碱地,一年纯赚40余万元。
黎远培在观察小鸡生长情况   在开县南门镇镇西村3组的三眼角,有个5000平方米的养殖场,这里没有商品鸡,养殖的是刚出蛋壳几天的小鸡苗,有个60多岁的人在场里帮助添加饲料、水、打扫卫生,忙个不停,他就是养殖场 ...
Powered by江西日报社主办?江西省发行最大的日报?打开江西暨南昌市场首选媒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德安大学生返乡创业成“花王”
腰包鼓了带领乡亲种植大棚鲜切花致富
  中国江西网讯 3月11日,记者走进德安县宝塔乡团山村十三组,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白茫茫的大棚。里面种植的可不是一般的秋菊,而是一年四季都会绽放颜色各异的非洲菊。花的主人是一对返乡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夫妇。现年28岁的孙林国夫妇靠着两双勤劳的手,自主创业,仅用了三年时间,他们就成为当地闻名遐迩的&花仙子&。
孙林国在大棚里采摘鲜花。
孙林国夫妇抬着采摘的花。
  从小就与鲜花结缘
  1986年出生的孙林国,从小就对花草有着超乎寻常的感情。&从小,他就特别喜爱花花草草,每逢春季,别的孩子都在玩捉迷藏、丢沙包等游戏时,他却会独自到附近的山上挖些野百合、金银花、杜鹃等带回家,在院子里栽种。&德安县宝塔乡团山村委会一名孙姓负责人戏称,孙林国从小就是&花痴&。
  2005年填报高考志愿时,孙林国特意选择了一个有园艺专业的学校。在大学期间,孙林国还顺利地获得了园艺师资格证书。
  种花只为圆一个梦想
  2008年7月,孙林国毕业后,经亲戚介绍,来到苏州玫瑰园园艺公司打工,在这里,他也结识了现在的妻子魏丹丹。当时刚从武汉生物工程技术学院毕业的魏丹丹,也在这家公司工作,因为共同的专业,共同的爱好,他们由相识到相恋。
  因花而识,因花而爱。2010年,江苏徐州籍的魏丹丹与孙林国喜结良缘。之后,夫妇二人一起来到孙林国的老家德安县宝塔乡团山村。
  在德安县河东乡一个花卉基地,孙林国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种植技术。而当他看到老板童军生一年能赚几十万元,孙林国心里萌发了创业梦想。
  2011年,童军生借了1万多元的钢管材料给孙林国,还帮他从山东购进了大量非洲菊鲜切花小幼苗。就这样,孙林国和妻子魏丹丹一道在宝塔乡团山村承包十余亩耕地种植大棚非洲菊鲜切花花卉,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
  成为当地鲜花种植大王
  &创业之初,由于资金困难,除草、病虫害防治、施肥等苦活累活都得自己干,手破了皮,仍继续干;腰累伤了,就咬着牙干。&孙林国回忆称。
  孙林国种植的非洲菊不仅品相好,而且产量高,每支花市场价在一元左右。他2011年种植10亩非洲菊收入就有10万元,2012年种植了21亩,40余个大棚,当年收入30多万元,纯收入20余万元。
  昨日,记者来到他的花卉大棚。&红色的叫红色恋人,黄色的叫黄色风暴,白色的叫玲珑,紫色的叫菊香。目前,种植的非洲菊品种有10多个,俏销南昌、九江、共青城等周边市场。&孙林国如数家珍,在大棚里边走边向记者介绍非洲菊品种。
  德安县宝塔乡政府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孙林国种植大棚非洲菊鲜切花花卉共有21亩,年销售收入达30余万元,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大棚鲜切花种植大王。
  富而思源回报乡亲
  如今,孙林国腰包鼓了,但他不忘奉献社会。节假日,他经常来到德安县敬老院,为孤寡老人带来猪肉、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资;教师节,他来到当地一些偏远学校,向老师敬献自己种植的一束束鲜花,赢得社会广泛好评。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孙林国还带领农民种花,帮助农民致富。今年,他同村的王恒松和邻村的杨欢,准备种植花卉,他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解大棚种植非洲菊的种植要点、销售渠道和投入成本等,大大增加了他们种植非洲菊的信心。
  文/图 江南都市报陶良飞 记者冯训太
中国江西网―江南都市报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2
江南都市报
新参政文摘
江南都市报
新闻排行榜
江南都市报
新参政文摘
江南都市(第56期)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备案号:
江西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富通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