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瓷砖在中国朝见的哪位皇帝

《马可·波罗游记》回放700多年前的中国真实
马可·波罗(Marco Polo,日—日)
祖籍亚得里亚海的Curzola岛,现归克罗地亚。
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经千难万险,费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及东亚游历了17年(;
忽必烈至元
12年-29年间停留中国)。马可波罗一家人在1295年回到欧洲,定居意大利的威尼斯。当地人很喜欢来听他们讲诉在中国的经历,但是大多并不相信他们说的奇人怪事。1298年马可·波罗在一次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海战中被俘,在监狱里口述旅行经历
,巧遇作家鲁思梯谦(Rustigielo),于是由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笔录的《马可·波罗游记》→ 《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记述了他在中国元朝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马可·波罗游记》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元上都止。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元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地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记录了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书中记述的国家,城市的地名达100多个,而这些地方的情况,综合起来,有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居民信仰,风俗习惯等等
;游记的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马可波罗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最长,他的足迹所至,遍及西北,华北,西南、华中、华东和东南等地区。他在《游记》中以大量的篇章,详尽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以叙述中国为主的《游记》第二卷共有82章,在全书中分量最大
;重点聚焦在忽必烈和元大都(北京城)的描述。
马可·波罗小时候,他的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来到元大都(今天的北京)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他们回家后,小马可·波罗天天缠着他们讲东方旅行的故事。这些故事引起了小马可·波罗的浓厚兴趣,使他下定决心要跟父亲和叔叔再去中国。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直驶中国了。然而,这时却发生了意外事件。当他们在一个镇上掏钱买东西时,被强盗盯上了,这伙强盗乘他们晚上睡觉时抓住了他们,并把他们分别关押起来。半夜里,马可·波罗和父亲逃了出来。当他们找来救兵时,强盗早已离开,除了叔叔之外,别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
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来到霍尔木兹,一直等了两个月,也没遇上去中国的船只,只好改走陆路。
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是让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却步的路。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波斯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新疆。
一到这里,马可·波罗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丽繁华的喀什、盛产美玉的和田,还有处处花香扑鼻的果园,马可他们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目睹了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经玉门关。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们离开意大利已经过了四个寒暑了!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大汗介绍了马可·波罗。大汗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并携他们同返大都,后来还留他们在元朝任职。
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辽阔与富有让他惊呆了。他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他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后,又详细地向忽必烈大汗进行了汇报。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宠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市井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
17年很快就过去了,马可·波罗越来越想回家。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父接受忽必烈大汗的委托,护送蒙古皇族
阔阔真公主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大汗答应了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
1295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四载的亲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东方带回的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使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史载: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9月7日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Rustigielo),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
1999年美国组成一个科学考察队,重走当年马可-波罗走过的道路,不过是用现代交通工具代步,然而旅程同样十分艰辛。考察结束后,10位考察队员和22位提供后援的专家们一致认为,马可-波罗通过这条路来中国“
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一万名曾经对马可-波罗深信不疑的网民看过美国科考直播后举行投票,65%认为马可波罗很可能根本就没有到过中国!国际学术界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学派,即肯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肯定论者”
和怀疑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怀疑论者”。双方激烈争辩。其实这种争辩意义不大。提起哥伦布,可能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发现了美洲。不过,这只是我们后人的想法,就哥伦布本人来说,他至死都认为他发现的不是美洲,而是印度,所以,他坚持称他航海中于美洲附近所见到的第一片陆地为“西印度群岛”。哥伦布不是个骗子,马可·波罗也不是有意要撒谎,他可能像学者
克鲁纳斯所认为的那样,只到过中亚的某些国家,而他则把这些国家当成了中国。不过今天绝大多数学者还是相信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被当作“天方夜谭”。但《马可·波罗游记》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假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和约翰逊、马丁·罗比歇等众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纷纷东来,寻访中国,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中国了解和认识西方世界。最早可以追述到周穆王西巡。尽管周穆王西巡的故事充满了荒诞和神话色彩,但至少反映了中国人已开始去了解和认识西方,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之后,一条从中国经中亚抵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出现了,中国对西方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一大批西方的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更深入了。但直到13世纪以前,中西交往只停留在以贸易为主的经济联系上,缺乏文字记录。而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在13世纪以前,也一直停留在道听途说,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非常肤浅。因而欧洲人对东方世界充满了神秘和好奇的心理。《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世界进行了夸大甚至神话般的描述,更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从此,中西方之间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的新时代开始了。马可·波罗是一个新时代来临的象征。
马可波罗在书中详尽地介绍元大都,突厥语称为汗八里(Qan-baliq),意即大汗都城。1215年,成吉思汗攻占金中都(今北京),复旧称为燕京,作为蒙古贵族统治汉地的重要据点。窝阔台开始在这里派驻断事官,建立行政机构,统辖汉地诸路,时称燕京行台或行尚书省。四十多年间,燕京见证了内斗动乱,遭受严重破坏。
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于开平,在汉地分置十路宣抚司,并在燕京设行中书省,分遣宰执人员,行省事于燕京。后将设在开平的中书省移至燕京,与燕京行中书省调整合并。中统四年(1263)升开平为上都,至元元年(1264)改燕京为中都。四年,正式兴工,在金中都旧城的东北修建新城。城址的选择和规划主要出自刘秉忠,负责工程的先后有张柔和回回人也黑迭儿等。五年十月,宫城成,八年,始建大内。九年二月,改金中都为元大都,定为都城。十年九月,初建正殿及周庑两翼室。十一年正月,宫阙竣工。同年四月始建东宫,十一月建延春阁。至元十三年(1275年),北京城建成。
元大都北连朔漠,南控中原,西拥太行,东濒渤海,地势优越,辽、金两代都选择为京城。忽必烈称帝后,元朝的统治重心已由漠北移到中原。为了巩固对汉地的统治,忽必烈不可避免地要学习汉文化,改行汉法。因此,把都城确定在大都北京,并按汉文化的传统,兴筑新都,是有其必然性与政治意图的。
元大都城周围约 28
600米,呈坐北朝南的矩形,城墙夯筑,外傅苇草,以防止雨蚀。它的南墙濒原金口河,相当于今长安街的南侧,北墙在今安定门与德胜门北八里小关一线,东、西城墙的南段即明、清两代北京的城墙。环城共开十一门:正南为丽正,其东为文明,西为顺承;北面,东为安贞,西为健德;正东为崇仁,其南为齐化,北为光熙;正西为和义,其南为平则,北为肃清(参见彩图插页第82页)。城内海子(今什刹海)东岸有中心阁,阁西面立有“中心之台”的石碑,为全城的几何中心。中心阁地址的选定和中心阁南至丽正门距离的确定,构成全城四至基准,使之能把金代原有的海子、琼华岛风景包括进来,并以此为基点,巧妙地安排全部宫殿和苑囿的布局。规划师刘秉忠摒弃金中都旧城,而把海子湖沿地区选择为新城城址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海子受高梁河贯注,水量比金中都所依赖的莲花池水系丰富,足以满足扩大了的宫阙与城市用水的需要。
城市的布局是根据《周礼·考工记》所说的王都“左祖右社,面朝背市”的原则设计的,城门与宫殿也多取《易经》命名。这同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国号“
一样,都是“仪文制度,遵用汉法”的重要内容。皇城在全城的南部而偏西,跨太液池两岸,周围约二十里。皇城的城墙称为萧墙,俗称阑马墙。由南面的棂星门进入皇城,沿御道至承天门则为宫城。宫城周围九里三十步。宫城内的主要建筑是以从丽正门、承天门达中心阁的正南北线为中轴而排列并对称展开的;南为大明殿,是皇帝的正朝;北为延春阁,皇帝常在这里接见大臣和礼修佛事。宫城之西,隔太液池,南有隆福宫,是太后住所;北有兴圣宫,为太子所居。太液池上有木桥和吊桥与湖心的瀛洲(今团城)相通。瀛洲之北,有白玉石桥与万岁山(即琼华岛)相接。万岁山、太液池是皇城内的主要苑囿区。
城区市集同样按《周礼》所说“国中九经九纬,径涂九轨”的原则,分划成东西与南北向的街道坊衢。忽必烈规定旧城居民迁入新城的,以官高和居职者为先,每八亩地为一份。贵族功臣均受封地以建宅第。新城建成后,旧城并未毁弃,仍是大都的一部分。当时习惯把新城称为北城,旧城称为南城。原旧城居民大多移居新城,因而新城繁荣,旧城萧条。新城中市集三十余处,主要分布在海子、鼓楼附近与西城的羊角市一带,商业十分繁华。至元二十九年,采纳郭守敬的建议,重凿了大都东接通州的漕渠,定名通惠河。南来船只可通过文明门西之南水门,循皇城东墙而北,直驶海子。湖面上船只蚁聚。
管理机构大都路设有都总管府,下领左、右两警巡院和南城警巡院,负责城区坊市的民事与供需。左右两院分领新城五十坊,南城警巡院管理南城坊。大都城郊由宛平、大兴二县分治。南、北两城均设有兵马都指挥使司,各有巡兵一千人,负责城市治安。此外,还设有大都留守司。前代的留守一般是临时设置的,元代的大都留守司则是常设机构,负责守卫宫廷、都城和宫廷的营建修缮。忽必烈定都大都后,上都仍然保存,作为皇帝避暑的行都。每年四月,皇帝去上都避暑,中央各机构都派人随从,临时就在上都处理重要政务;八、九月返回大都。在此期间,通常指定一名宰相在大都留守。《马可波罗游记》中有关中国的介绍占全书内容的三分之一强,其中前半部介绍中国北方,书中称之为契丹(Cathay)
,汉人被叫做契丹人(Cathayans) ,后半部介绍中国南方,书中称之为蛮子(Manzi) ,汉人被统称为中国人(Chinese)
。在讲到契丹时,马可波罗不厌其烦地描述了元朝首都北京的城墙布局,城里壮丽的宫廷建筑,元世祖忽必烈每年举行的节庆仪式和浩荡的围猎活动。虽然他极其尊崇忽必烈
,对其统治方式赞不绝口,但是书中也不时隐隐透露出蒙古征服者的残暴。马可波罗谈到当蒙古人把成吉思汗的尸体从西夏运回漠北埋葬时,一路上杀死了所有他们遭遇的人,共2万多无辜民众死于蒙古人的剑刃之下。他还提到在忽必烈的统治下,所有北方汉族人不但痛恨蒙古人政府,也憎恶受忽必烈派遣来管治他们的西域色目人及回回人,因为这些统治者把他们当作奴隶一样,使他们的生活不堪忍受。有个深得忽必烈宠信,名叫阿合马的穆斯林,贪桩枉法,无恶不作,喜好奸淫汉族妇女,就连守护北京城的汉人军官的妻子女儿也不放过,终于逼使汉人守军反叛,杀死了阿合马。结果当然是忽必烈处死了所有参与反叛的汉人军官和士兵。
马可波罗曾经从北京出发到过四川和云南等西南地区。路过四川时,他一改盛赞中国城市富裕繁荣的习惯性语调,说他看见了许多几十年前被蒙古军队摧毁的城市和村镇至今仍然是断墙残恒,空无一人。马可波罗也提到了著名的襄阳府保卫战。在蒙古军征服南宋杭州前,襄阳守军仍坚持抵抗。整整三年,围城的蒙古军无法攻克该城,忽必烈束手无策。这时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及马可波罗本人向忽必烈声称,他们的随从中有一个德国工匠和一个基督徒,是制作巨型抛石器的能手,而一旦抛石器把大石头不间断地从城外掷入城里,守军一定坚持不住。忽必烈立即让这二人制作了三台能掷300磅石头的抛石器,运到襄阳府城墙外,向城里投掷大石,砸毁许多房顶,也砸死许多士兵,因为城里无处可躲避这些震耳欲聋,不断地从空中砸下来的大石头。中国守军无计可施,于是被迫献城投降。
马可波罗曾经数次旅行到江苏和浙江等华东地区,对沿途所见到的中国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兴盛,物产的丰饶有详尽的描绘。但他也提到蒙古大军初进江南时,首先遇到的5座城市,都不愿投降,居民们关闭城门誓死抵抗,蒙古骑兵攻城不下,只好绕道袭击第6座城市,终于攻破该城,屠杀了全城居民。此后,蒙古军如法炮制,一连攻下12座城市,直逼极其富丽繁华的南宋首都杭州城下。南宋幼帝带着一千艘船只逃往东海及海岛上,而皇后和大批守军向蒙古人献城投降了。
马可波罗对杭州有详尽细微的描述,称她是世界上最优美和最高贵的城市,共有一百六十万栋房屋,街道宽敞,有运河交通,又有石砌的沟渠排放生活污水。城里的主要大街上有十个大市场,而沿街小巷则有无数个小市场。杭州人对来贸易之外国人很亲切,待遇周到,辅助及劝导,尽其所能。杭州人特别爱卫生,天天洗冷水澡,但对外国人,则提供热水澡服务,全市有3000座公共澡堂。马可波罗欲言又止,说杭州城内有无数的青楼女子,她们的工作就是收费陪乐
……& 他亦提到杭州城外美丽的西湖,湖面上的大小游船如织,以及船上陪伴客人的漂亮女子
;杭州人也喜欢坐马车游览全城,常有十几个女子相伴,喝酒唱歌,真是人间天堂!&
虽然马可波罗在叙述中常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赞美杭州,但他很清醒地观察到蒙古统治者对南方汉族人民的蔑视,蔑称中国南方汉人是蛮子,而忽必烈大汗唯一感兴趣的是从富庶的南方能得到更多的捐税和钱财。显然,马可波罗所看到的元朝初期中国江浙一带的富裕繁荣是从南宋延续下来的,因为他说过:如果南宋朝廷是一个主战的政府,凭他们的人力物力财力完全可以收回整个北方
! 马可波罗特别提到杭州人同样敌视蒙古士兵,认为这些蒙古兵使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正常生活
;在蒙古军队占领南宋全境后,忽必烈下令拆毁所有南方城市的城墙,以方便蒙古军队剿灭汉族人的起义反抗。政治立场上马可波罗是站在蒙古统治者一边的;他自称能讲4种语言,但汉语显然不是其中的一种。他说常州居民阴险狡猾,在外城放置了许多好酒,使攻城的蒙古军喝了大醉不醒,然后在夜里出城杀死了这些蒙古兵。进攻南宋的蒙古军统帅听到这个消息后,派出一支骑兵攻进了常州实施屠城
,整个常州人口被灭绝 ……
自从《马可波罗游记》七百年前问世后,即不断有人对其内容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特别是马可波罗本人是否真的来过中国一直存在争论。在现存的元朝官方史料中,没有记录马可波罗这个人的蛛丝马迹;虽然他在游记中声称曾在杨州做过三年的盐务小吏
,但是杨州地方县志上却找不到他的名字?
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十七年之久,可是他的游记却没有提到汉族文化中最能唤起外来人好奇心的独特风味——长城、中医、筷子、茶叶、毛笔字、女人缠足等等
?所有这些都被人用来作为否定马可波罗曾到过中国的证据。然而,如果仔细阅读全书,这些疑问都可以有很好的解释。无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如何自我吹嘘
,他仍然是个小人物,中国史料中没有他的名字是毫不奇怪的。长城在元朝远远没有它在明朝时重要,也没有象现在那样雄伟壮观,是个旅游热点;蒙古人从不用中医,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忽必烈朝廷里的御医是个希腊人;马可波罗在中国主要同蒙古人、色目人和西域穆斯林人交往,因为他们都是征服中国的统治者,由于马可波罗不会说汉语,远离汉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这可能是书中没有提到筷子、茶叶、毛笔字、女人缠足的原因吧
虽然元朝的蒙古人对汉族人的福祉不屑一顾,但是出于统治的需要,对当时民间社会的风俗习惯显然有所让步
,而马可波罗作为元朝上层社会的一员在其游记中也谈到了某些细节。他说中国人出生时,他的父母会记下当时的时辰和天上的星座。当他长大成人后,每次出远门都要先找星象家根据自己的生辰和星座算吉利,以决定是否成行。中国人死后,他的亲属会烧纸钱、纸人、纸牲畜、纸房子、纸家具,相信死者在阴间照样能享受这些财产过舒适日子;中国女孩出嫁时,夫家婆婆以鸽子蛋尺寸来检验她是否仍是处女?所以还未嫁人的汉族少女
,只能在屋内活动,偶尔外出时,一定要有家人陪伴;只能低着头行走,不许侧视偷窥看人……
;马可波罗特别提到汉族人动辄自杀,尤其是当他受到地位比他高的人当众羞辱时,常常选择在夜里跑到仇家门前上吊,以此报复 ……
游记中还有一段关于中国人生病时不找医生,却请一伙巫师“ 跳大仙”
祛鬼的生动有趣的描写。很难想象,如果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他能够对中国人的风俗习惯知道得如此清楚 ?
总之对于《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学术界的结论是: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来程4年、停留17年、回程3年
,如何能信口胡编?大唐高僧玄奘去印度留学取经18年,也能轻易怀疑是真是假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马可波罗在中国朝见的哪位皇帝_百度知道
马可波罗在中国朝见的哪位皇帝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忽必烈,马可波罗行记
元世祖忽必烈
应该是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
元世祖 忽必烈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可波罗瓷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