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的中国黎州是现在的哪里

四川十大名镇 土桥古镇在哪里
四川十大名镇 土桥古镇在哪里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土桥镇位于四川金堂县境东南端,东邻乐至县良安镇,南傍简阳市五合乡、金马镇,西连云合镇,北接又新乡和乐至县金顺镇。海拔397-589米。人民政府驻土桥场镇,距县城65公里。成南高速公路通车之后,土桥镇融入了成都市“一小时经济圈”。
土桥镇地处深丘,东高西低。土质以紫色壤泥为主,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8℃。平均降雨量800-900毫米,无霜期285天。常年冬干伏旱,秋季雨量集中。现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8000余人,城市化率27%。日,市政府正式命名土桥镇为成都市历史文化名镇。
NO.1中国十大水乡古镇——黄龙溪&  黄龙溪是一座有着1700余年历史的川西古镇,位于成都市东南约30公里处的双流县。&  黄龙溪古镇内,明清时代的建筑比比皆是,仍然保存完好。青石板铺就的街面,木柱青瓦的楼阁房舍,镂刻精美的栏杆窗棂,无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感受。镇内还有六棵树龄均在千年以上的大榕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雄浑厚重,给古镇更增添了许多灵气。镇内现还保存有镇江寺、潮音寺和古龙寺三座古庙,每年农历六月初九和九月初九的庙会,还能再现昔日古镇的喧闹场面。&  幽深的老街,弯弯曲曲,街道两旁有众多小饭店,门前大多飘着一面蓝底白字的酒旗,什么"鱼香子"、"吕回头"、"唐酥店"等,在风中不停地舞动着招徕着客人。古镇的石磨豆花非常有名,几乎每家都会做,但又各有特色。走过一条街,又见一道巷,脚下光溜溜的青石路,乌黑发亮的门板,古 色古香的招牌,透着浓浓古意。NO.2青城后花园——街子场&  街子场在崇州城西北25公里的凤栖山下,与青城后山连接,依山傍水。它既得山灵水秀之惠,又有以唐代古刹光严禅院为中心的32座寺庙等古迹,融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为一体。&  街子场有晋代古刹----光严禅院,凤栖山旅游风景区,千亩原始森林,千年银杏、千年古楠、上古寺、清代古塔,清末民初古建一条街,宋代民族英雄王小波起义遗址,唐代一瓢诗人,唐求故居(唐求纪念馆),有神奇传说的古龙潭,五柜沱、云雾洞等,全镇各种文物古迹二十余处。&  街子场是一个充满隐居传说的地方。据《中国通史》的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章之子朱允文在历史上曾神秘失踪,经民间许多专家考证,朱允文其实就是隐居在街子场光严禅院的上古寺附近。从公元1404年起,一直在山里住了十余年。NO.3南方丝路上的古驿站——上里&  被列为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的上里镇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距市区27公里。上里古镇古时为南方丝绸之路,也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上里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古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石板铺街,还有"十八罗汉朝观音"的18座山丘。以"二仙桥"为代表的8座古石桥历史悠久,风格各异。&   一到上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建于道光19年的"双孝节"牌坊。牌坊为四柱三间出檐多脊石雕坊,高大,精细;梁上还刻有20多组百多个戏剧人物故事。牌坊是封建礼仪的遗迹,是当时宣扬韩氏"不失身不改驾,终身孝敬父母公婆"而建立的。系杨韩氏婆媳两代守节 ,遵诏而建的石牌坊,是我国封建制度制度束缚妇女的见证,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精品。现在镇上还尚存3座石牌坊,即这座省级保护单位"双节孝"石牌坊,还有市级文化保护单位陈氏"九世同居"和陈氏"贞节"牌坊。NO.4清泉石上流——清溪&  清溪北接雅安,南连西昌,东临峨眉,西通康藏。南方丝绸路,悠悠数千年,黎州重城,清溪风韵,因而自秦汉以来,无论郡、州、县、所,各类建制,均设于此,更因其间数道泉水,潺潺涓涓,清扬宛兮,故名清溪。&  清溪古城为汉代始建,历代扩修,唐时已具规模,清时最为完美:城外四围,均有城河,东、南、西三面,天然成堑,城内有九街十八巷,南北走向的大街为主街,其余副之,并有小巷相连,互通互融,城南设县衙,为知县为公断案场所,城东设文庙与学署,文庙为古学子修学之地,学署是督学住地,管理读书之人;因为地理缘故,外来客商一般由北门而入,当地居民则较多从南门入城,因此,朝廷在南北两城门处设有营盘,为驻军之所,管理城门,由此可见,当时的清溪城,主要还是用于军事。最近,人们在城南发现一石碑,文字因年代久远,笔画了了,虽有些模糊,但深刻的勾划之间,却还是让人清楚辨析出,确有"大将军姜维"等字,正好可作鉴别。NO.5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平乐&  平乐古镇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邛崃市西南19公里,历史悠久,人文鼎蔚。早在汉景帝时期(公元前150年)就已形成集镇,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古镇青山层叠,竹树繁茂,发源于省级风景旅游区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经古镇,碧水萦绕,鸥鸟出没,四季风景如画。白沫江两岸古木参天,众多树龄上千年的榕树,远远望去如云盖地。老榕树、白沫江、沿江而建的吊脚、青石铺成的街道,一望无涯的竹海,千百年来共同培育了古镇人田园诗般的山水情怀,涵养着古镇天然清新的乡土文化。NO.6体验回族风情——土桥&  去土桥一定要去东街上的那间老茶馆坐坐,茶馆当街的门面看上去很窄小,堂子里面很深很宽大,清一色的竹椅,清一色的盖碗茶,茶馆里偶尔还有川剧围鼓,那时是茶馆里最热闹的时候。在略显吵闹的川剧唱腔中,悠闲地品着盖碗茶,可以让你感受到一丝古老的情调。&  土桥镇上有一家清真牛肉馆,牛肉馆的阁楼上那几扇伊斯兰风格的彩绘窗户,点缀着土桥的风景。这家牛肉馆称得上是土桥的老字号了,这里所有的菜品都是按伊斯兰传统工艺做成,独创的清真“酥锅盔”在成都很有名气,有点阅历的老成都人都知道。&  每到中午吃饭时分,茶客们就会起坐去对门的清真牛肉馆喝酒,也有个别谈兴正浓的茶客不愿离坐,便从清真馆子里叫来几道牛肉菜,伴着“龙门阵”下酒。NO.7小河古树吊脚楼—柳江&  柳江镇位于洪雅县,地处通往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途中,四周青山环抱,天气晴朗时还可远眺峨嵋群峰。解放前,这里是几家大户人家的统辖之地,每户人家都有特别之处,当地人还给他们取了好记的名字,如谁家房子、谁家谷子等。几家大户构成了柳江镇的基础,这些单体的豪宅与秀美的山水几近完美地组合在一起,加上临水而建的街市,一幅活脱脱的山水画卷,现存的有保存完好的特色建筑曾家大院和老街。&  面观峨嵋群峰的曾家大院曾家大院位于柳江古镇北面,建于清朝年间。大院在设计上花了一份苦心,若从空中俯瞰,也就是说其平面图是一个繁写的“寿”字。绕墙行走,则有犬牙交错之感。大院由两个院落组成,一个大门进出,为两兄弟的共同财产,大院有两块大的空地,中间是一幢三楼一底中西合璧式的楼将大院一分为二。今天的大门处还有一个大石缸,是以前贮存水的。大院内共有三个戏楼,方向、形制各异。早已没有人居住的大院显得空空荡荡,院落里只有几只老母鸡在找虫吃。环顾四周,挑檐、楼廊仍然那么精美,整个大院在当年算是一方豪宅了。NO.8相伴千年古榕——西来&  西来古镇位于蒲江县境内,古镇上保存着许多明清建筑,民居是典型的川西特色。两百多米长的老街全是木质结构的瓦房,街道平整,这是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  西来古镇最让人称奇的是临江的古榕。这些古榕分布在古镇老街背面临江的地方,河堤上排列着11棵树龄在千年左右的榕树,姿态婆娑。古榕枝叶繁茂,挡住夏日灼热的阳光,因而临河的坝子成了古镇人的聚会场所。在苍穹之下,与古镇一起相伴千年古榕,临溪江水在眼前穿流不息,定能让你神思飞扬。NO.9中国德孝城——孝泉  孝泉是川西平原的一大古镇,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记载,这座以“德孝”闻名的古镇几经沧桑,如今依旧散发着它那独特的气息。&  孝泉古镇地处川西平原西部,距成都75公里,距德阳19公里,是千古流传的"二十四孝"之一的"一门三孝"姜诗,庞三春,安安的故乡。&  孝文化中心-中国德孝城气势宏大,古朴,整洁的青砖瓦房,悠远宁静。古镇内有非常之多的文人遗迹,姜孝伺,姜公坟,白衣阉,临江桥等。还有道教的道场,佛教的寺庙,儒家的祠堂,清真寺等等。充分体现了这里文化的的多容性。NO.10 西部客家第一镇——洛带&  洛带古镇位于龙泉镇北10公里,坐落在龙泉山脉中段的二峨山麓。建于三国蜀汉时期,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镇上居民中客家人有2万多人,占全镇人数的9成; 故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称。他们常用一种叫客家话的方言,这种方言里保存着一些古汉语的音韵,洛带人称其所讲客家方言为"土广东话",与客家方言标准音广东梅县话一致,比如穿衣,他们的话为"着衫"、下雨为"落水"等 。&  洛带古镇保存着较完整的客家文化,古镇及周围的乡民多为广东移民的后裔,走入其间能感受到浓郁的客家传统。洛带古镇上有着诸多建筑精美的古建筑群落,有名的是广东会馆、江西会馆等。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旅游领域专家您所在的位置:
关于尔苏藏族历史源流的初步构想
作为一个族群的历史源流的线索,需要有众多的口头传说。尔苏藏族无通用文字,族群的历史源流线索,以宝贵的口头文化遗产的形式存在。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他们的历史
[责任编辑:
  作为一个族群的历史源流的线索,需要有众多的口头传说。尔苏藏族无通用文字,族群的历史源流线索,以宝贵的口头文化遗产的形式存在。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他们的历史。“民族生活”及“民族迁徙经过等”,“都是口头文学的内容,都借口头文学代代相传”[1]16。大量的民间传说都蕴含在尔苏藏族人民的口碑资料之中。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故去,这些宝贵的口碑资料濒临消失。保护好尔苏藏族的历史传说和各家族的迁徙路线记忆,把高度濒危的口头文献抢救并记录下来,固化在纸本文献中,存贮在电子文献中,是抢救藏族尔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在西昌学院研究生资助项目的支助下,课题组深入到石棉、汉源、甘洛、越西等县开展田野调查。对在外地居住、工作、学习的尔苏人,采取网上交流、电话采访等形式进行访问。访问数百人,采录了流传于尔苏藏族文化圈内的民间口传文化。笔者根据收集到的弥足珍贵的民间传说,提出关于尔苏藏族历史源流的初步构想。供专家学者斧正,更需要今后的考古学证据来验证。
  一、当前尔苏藏族的地域分布
  尔苏是使用尔苏语东部方言的藏族支系,相对聚居于川西南的南丝绸之路零关道大路旁。包括雅安市的汉源、石棉,凉山州的甘洛、越西四个县。
  学界认为,有三个藏族支系使用藏语尔苏话。上述四县的藏族使用尔苏话东部方言;冕宁县、木里县和甘孜州九龙县的里汝藏族使用藏语尔苏话的西部方言;冕宁县东部的多续藏族使用藏语尔苏话中部方言[2]44。本文指称的尔苏藏族,特指使用藏语尔苏话东部方言的人群。由于自然灾害、战争、民族排挤等原因,历史上曾出现过频繁的民族迁移。尔苏文化圈内,部分民族人口则是在战争、屯垦、戍边、移民、经商等社会原因影响下入川定居下来的。尔苏藏族人口16,000余人[3]3。具体分布在甘洛县的则拉乡、蓼坪乡、团结乡、玉田镇、平坝乡、新市坝镇,计4000余人;越西县的保安藏族乡、梅花乡、板桥乡、西山乡、越城镇,计2800余人;汉源县的小堡乡、河南乡、新县城,合计2000余人;石棉县的蟹螺乡、宰羊乡、迎政乡、美罗乡、永和乡、擦罗乡、回隆乡和新棉镇,约7000人;移民搬迁到绵阳市、眉山市等地的尔苏人约有1000人。尔苏藏族,自称尔苏(ersu)、部日(bw ssyi)、布尔日(bw er ssyi)。自先秦以来,尔苏先民就活跃在古牦牛道一线。史书上称为“河道七场四十八堡”之中的二十九个堡。
  二、藏族尔苏人族姓的口碑资料
  尔苏人关于族姓的口诀归集起来有四条:1“.蒲车巴尔擦啥盘策蒲啊呃直。”(pryi ce ba er casa panci pryi a ngd zzhyid )[p55he33pa55er55ha55sa33 pha55 nhi33p55a55e3333],意思是:蒲(pryi)、车(ce)、陈莫(che mo)、巴尔(ba er)等十三姓家族源于(pryi)。(pryi)是普米(尔苏人认为,普米和藏族是一回事),表示这十三姓是从甘青藏方向迁徙来的。他们来源于蕃区或蕃族。2“.俄急哦瓦布擦啥盘策扎啊呃直。”(o jjo wabbu casa pa ncinzza a nge zzhyi) [o55o33wa55bu33ha55sa33pha55nhi33na55a55e3333],意思是:俄[o33]、急哦[o33]、瓦[wa55]、挖布[wa55bu33]、阿数[a33u33]、阿依[a33ji33]、普哟[phu33jo33]、三皮[sa55nphu55]、昂股[a55ngu55]、阿塔[a55tha33]、阿朵[a55du55]、塔社[ntha55e33]、抛哦[phao55]等十三姓氏是从东方的大小金川、邛崃、成都等汉区方向迁徙来的,源于汉区。3“.伊莎耍日啊苟日(yisha suassa ngge o ssyi),吉满阿虐哦苟日(jji mae a nyo nggeo ssyi),伊莎吉满呢部诺啊呃制(yisha jjimae nebbunua a nge zzhyi)”[ji33a55ua55za33 nge33o33z55,i33m33a55o55nge33o33z55,j33a55i33m33n33 bu55 nua553333],说的是伊莎家族九弟兄(九个家姓),吉满家族九兄弟(九个家姓),他们从南方来,源于彝区。又说,这些家族是土着居民。
  三、关于尔苏藏族历史源流的初步分析
  川西南藏族先民的主体为古羌人,先秦以前自青藏高原河湟地区顺河南下进入三江流域。又有川中古蜀民迁入。唐蕃大战时期大量的吐蕃兵丁及家属的融入以及苯波教徒的徙入,有甘青的羌人迁入。“一部分吐蕃从西藏、青海、大小金川、邛崃、成都等地迁来三江流域”[4]186融入当地原住民。也有少数附近汉族和彝族的融入。石达开兵败大渡河以后部分士兵融入西番藏族中。所以西番是多元一体的民族融合体。尔苏藏族作为西番的一个支系,是多元一体、多元融合的族群。其族源构成复杂,迁徙路线不一。
  (一)西来支系
  公元783年双方会盟于甘肃清水县,盟约中划定了唐与吐蕃的界限。大渡河以南为吐蕃界。有甘青藏等地随军而来的吐蕃在黎州定居,形成民族融合。扎拉瓦(za ra wa)[a55ra55wa33]、洛瓦布(lua bbu)[lua55bu33]、卓必(nddro bbyi)[no55bz33]等家族皆是。洛瓦布、卓必、尓帕等家族的口碑资料说:他们是从西藏迁徙东进的。汉源扎拉瓦(za ra wa)家谱也记载他们的祖先是从西藏来的。
  如上述,兑巴(ddo ba)、扎玛(nzza mar)、阿朵(a ddo)等家族是战争期间来到东蛮,融入西番的吐蕃。随族群的融合,族称逐渐过渡为尔苏藏族的家姓:兑巴、扎玛、阿朵等。甘洛越西的尓帕(ryi pa)家族自称是西藏的僧侣,到邛州(西昌)来朝圣并留居下来的。这说明尔苏藏族中的一部分家族来自西藏。
  (二)北来支系
  目前家族庞大的如:抛(pao)、蒲(pryi)、车(ce)、陈莫(cemo)、巴尔(ba er)是由甘青方向南迁来的。
  他们古代的迁徙路线已经没有记忆。依现在居住在木里和冕宁的“抛家”族人的口碑资料,他们“瞻对(新龙县)起祖,呷尔(九龙县)落业,三垭插站,苏州坝分房。”经过笔者实地调查,现在三垭已经没有藏族居民。一部分人从撒里玛俄朵西进木里倮波乡和卡拉乡等地区;一部分人南下到“博罗巴(mbbo lo ba)[mbo55lo55pa33]”。博罗巴即冕宁县宁源、大桥、冶勒、彝海、曹古一带。是保留在西番人记忆里和口碑资料里的尔苏藏族集散地。博罗巴是尔苏语地名,汉文献称“苏州坝”。部分人从博罗巴翻越阳糯雪山到达越西坝子,成为现在的尔苏人。
  (三)土着支系
  汉源境内的尔苏藏族大部发源于大树区的各乡镇,古笮都遗址盐官坡、最近发现的麦坪文化遗址都在大树镇。公元前97年汉武帝时改笮都为牦牛县,可见今汉源县的藏族与历史上的笮都羌或牦牛夷有密切关系。公元前111年汉司马相如治蜀时,“诛且澜邛君并杀笮侯”,以其地为沈黎部,置一都尉管十余县,清溪为笮都县。汉诸葛亮南征时取“攻心为上”之策,笮人拜服,遂改牦牛山为大相岭以示纪念 。
  公元777年,唐德宗遣右神策将军李晟赴西川剿杀藏族连战皆捷,追至大渡河外今小堡、河南一带诛杀藏人数万。至血流成河、骨堆成山,并将此地命名“宰猓铁口”。公元830年由杜元颖接任后,因失防务,吐蕃重叛占领州县并围成都。至公元962年时唐灭宋兴。宋太祖以玉斧画界,将大渡河以南划归吐蕃。元、明时期实行土司制。置长官司、安抚司、千户、百户至清嘉庆年间。
  有人认为尔苏人原居西昌地区。彝语中‘西昌’的发音为‘俄祖’,称藏族人也叫俄祖,就是说西昌原是藏族人居住的地方。民国《西昌县志》卷十二夷族志说‘倮罗以西番为山主’。尔苏人传说的尔苏藏族伊莎和吉满两大家族18个家姓的人由南方来的说法,也说明他们是由西昌往北迁徙的。石棉的黄姓抛家族也说,他们的祖先在建昌大石板分房,北迁石棉蟹螺乡的。建昌大石板,今为西昌市海南乡大石板。
  (四)东来支系
  有人认为,尔苏人的先祖是从东方迁徙来川西南的。他们认为,原来的成都平原,是尔苏先辈们居住的地方。持这种观点的人有以下几个理由。
  1.甘洛蓼坪乡王先生说:我们的口碑资料和记忆是先辈们居住在“邛州拦桥十八洞,青石板和黄石板,依铁牯牛为界。”我们祖先南迁到冕宁县苏州坝,后来又从冕宁博罗巴翻阳逻雪山迁到越嶲县瓦岩乡的茶园村。最后北迁搬到蓼坪乡清水村。尔苏人禁止和外族通婚,如果只是一个家族搬迁,婚姻问题不好解决。所以过去搬迁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家族随迁。汪比(va nbbryi)家和挖补(wabbu)家一起结伴来到腊梅营即现在的蓼坪乡,在清水就发展为汪比“尔格巴(ryi gge ba)”、汪比“尔拟巴(ryi nyi ba)”、汪比“汗德(hae dde)”三大家支。是按照住家位置确定的家姓,汪比“尔格巴”是汪比家族大路上边居住的人家;汪比“尔拟巴”是汪比家族大路下边居住的人家;汪比“汗德”是把汪比家族中不善言谈不爱说话的老爷比喻成老熊,所以就是老熊家。其实三个家姓的人都是一个部族的,和竹马王千户家是同宗同源的。只是王千户留守石棉松林地,我们到冕宁县苏州坝打拼发展起来的。搬迁到现在的清水村后,村子最繁华时有360多户人家。
  每天上午,各家各户放猪出来时,许多本村妇女都相互不认识。说明人口众多,人员流动频繁。
  2.甘洛杨先生认为,很久以前,我们曾经住在成都平原,我们的诗歌和唱经里每卷必出现“岷江”、“峨嵋”等地名应是佐证。现存37卷口诵经,尔苏沙巴唱诵沙巴经时,每卷的开头都会念“岷江沱沱哈古什”。这和北方的岷江和峨眉山相联系。他们深信自己的民族与成都平原三星堆文明的主人间有某种割舍不断的联系。西昌的陈先生也认为,尔苏人就是古蜀国遗民的后裔。尔苏先民从青衣江南迁到大渡河南岸。他说了关于杜鹃的民间传说、关于尔苏长尾巴衣服和古蜀人服饰描述的高度吻合……3.尔苏人在给逝者送魂时,认为自己的先祖来自于东方,要把魂送到东方的祖居地,然后送入天、送入云。以下是笔者采集自越西县张子布老人唱诵的尔苏藏族送魂经的一段。
  紧紧跟着祖辈走,光照东方白土地,白地城内有白房,那是先祖的居地。
  喝上路边白色水,望着前边白屋走,看看是否有白狗,祖先家里有白狗。
  房上有无白鸡叫,若有白鸡房上鸣,定是祖先的居所,直奔那里莫回头。
  抛开一切怨与恨,跟随先祖奔故地,驾上白云上天堂,位归先祖佑后裔。
  4.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的先祖来自于东方。他们坚信:传说中讲的他们的祖先居住在成都平原是事实。是一千多年前,因为诸葛亮使诈,让尔人的祖先后退一箭之地,退到康定的打箭炉,退到大渡河以南。他们认为他们的祖先从东边来,是毫不动摇的。石棉县还有尔苏人自称起祖于四川省洪雅县、起祖于雅安。他们都说自己是从东向西来到现在的居住地。竹马王千户的后裔,甘洛县社会福利院的王先生也说他家起祖于雅州。他进一步补充说,雅州就是现在的雅安,藏语意思是牦牛尾巴方向。先祖受封后来到越嶲做官的。
  5.古蜀人后裔之说。陈先生认为,“川西许多带都的地名是尔苏语”,尔苏藏族的火把文化和古蜀国望帝杜宇有关。在川西南地区,从农历三月初杜鹃开始啼鸣,到农历六月中旬杜鹃销声匿迹止。
  不谈婚嫁,不修房造屋,不出兵打仗。尔苏人农历六月十六早上过火把节,就是礼送杜鹃北归。陈先生还说:“尔苏人的其他节日都在白天或晚上过,唯独火把节却规定一早过,天亮就杀鸡煮肉泡坛子酒,就是送杜鹃回归的嘛。”[5]61-62四、结语纵观尔苏藏族各家族迁徙方向的传说,我们不难看出,尔苏藏族具有“多元一体格局的表征”[6]542,是个多元一体的亚族群。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有进(外族融入)有出(融入他族)的亚族群。
  首先,美姑县的俄助家族、越西县抛拉达的部分彝族、汉源县和石棉县的部分汉族,是尔苏人融入其他民族的实例。1.美姑县俄助家族是甘洛县沙岱乡冷土司的属民。是藏族伊莎家族的沙巴世家,因为云游做法事,来到美姑利利土司地界,被土司留置下来专做法事。现在成为有数百人的大家族。2.越西尔苏口碑说,普雄地区原来都是尔苏人居住的地方,后来大量迁移外出。部分滞留普雄的尔苏人全部融入彝族。数十年前,还有人到越西尔苏人所在地认亲戚。3.甘洛县城关镇、苏雄沙岱地区都有一些尔苏人变成彝族的,现在还和尔苏亲戚有密切往来。这部分人在解放前因种种原因,得到彝族头人的保护,融入彝族之中,成为彝族。
  其次,在尔苏藏族中大部分仆人(var)身份的尔苏人,几乎都来自于其他民族。如磨房沟村的尔苏人王某,是被抢劫贩卖到磨房沟的越西黑彝奴隶主,沦为奴隶,最终融入尔苏。现在他的后代,全部搬迁到眉山市居住。又如石达开兵败安顺场后有数百有体力和有手艺的诸如石匠、铁匠、木匠、篾匠和中医的士卒融入尔苏藏族中,成为现在尔苏人的一部分。所以,在尔苏人族源构成方面,既有来自北方的尔苏先民,有来自西方的吐蕃后裔,也有来自东方的成分。还有自先秦以来就活跃在这一带的土着居民。但是,无论是哪个支系,不管你从哪里来,都不会脱离从北向南这个民族迁徙的总趋势。留存在族群记忆里,保留在家族口传文化里的迁徙路线,仅仅是尔苏人以现居地为参照系的家族迁入方向。
  从尔苏藏族现当代传承的民族文化构成来看,无论藏语借词、风俗习惯还是传统节日,都反映出,吐蕃和其他西番支系的融入是族源构成的主流。
  比如甘洛县的射箭节,无论仪式内涵还是仪式符号、仪式象征,都与相隔千山万水的青海藏区的射箭节相吻合[7]75当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需要更加广泛的文献支撑和考古学佐证。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6.
  [2]孙宏开.尔苏沙巴图画文字[J].民族语文,.
  [3]王德和.尔苏藏族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3.
  [4]袁晓文.藏彝走廊中的尔苏藏族人类学研究[A].杨岭多杰.四川藏学研究(十一)[C].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6.
  [5]陈国福.甘洛“西番”尔苏人历史渊源试探[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2).
  [6]李绍明.论藏族的多元一体格局[A].李绍明民族学文选[C].成都:成都出版社,1995.10.
  [7]王德和,古涛.凉山州甘洛县尔苏藏族射箭节现状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
·····
·····
·····
·····
·····<input type="text" value="5" title="输入页码,按回车快速跳转" onkeypress="if (event.keyCode57) {event.returnValue=}">
到第<input type="text" value="" name="floor" class="jumpfbox" maxlength="7" onkeypress="if (event.keyCode57) {event.returnValue=}">楼
> “八音鱼:)的长征”(1.7更新)
来自:保密
.6月25日(《我的长征》第56日) 晴间多云 进入贵州省黎平县境内 当日行军:洪州镇(出发地)——瓶铺村(午饭、午休)——中潮镇 黔东南之中潮镇 古文有云:“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黔之驴》) 《我的长征》进入贵州,终于有“驴”,队员小驴(查雪琴)来了,“你知道我们队伍中,谁走得最好吗?”随队著名徒步旅行家李亚平(《我的长征》探路组成员)说,“从她的走路姿势,和负重的感觉,还边走边玩,她很能走。” 和小驴聊天,说我们进入云贵之后,日子会越来越苦,走的路也越发困难,小驴爽朗地笑,“这正是我们想要的。” 黔东南属富足之地,24日进入洪州,正式踏入贵州。 乡镇,成规模的超市时常可以看见,街边,服装店比邻接肩,除了原生态侗寨旅游业之外,经济药材的种植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中潮,街边有一家收购茯苓的店,他们以每公斤2元价格收购湿茯苓,尔后切成四方小丁,晒干,再以每公斤6元左右的价格卖出去,每公斤湿茯苓可以晒得克0.4公斤干茯苓,每公斤可赚得差价0.4元钱。 “我们全县,每年茯苓的产量是200吨左右(湿茯苓),”付姓店主说,“而每年我们收购干茯苓达500吨左右,所以,黎平县的产出远远不够,我们就去广东采购,成品卖到河北等制药之地。” 茯苓是一个好东西,中成药,几乎每一副中药里都有茯苓。 它的种植方法大概是:以马尾松为种植载体,砍倒,去掉皮,晾干60%左右,放到地里,再在上面种上茯苓种苗,等其长大。 中潮小镇印象: 中潮镇,简单的小镇子,超市等各项设施齐全,集市上卖的商品也非常齐全.发现不少服装店,仔细一看,居然还有苹果金狐狸等品牌,走进一家地毯店,老板告诉我,这里的地毯品质绝对一流,新疆的手织地毯也有,只是太贵,没摆出来. 蔬菜肉类非常便宜,比城里来得更新鲜 西红柿黄瓜之物,买来拿水一冲即可入口,清凉解渴 没有城市里的喧闹,中潮镇更多的还是偏向山里的小村子,宁静而安详地躺在环绕的群山中.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幸福的,和我聊天的老乡中,十有八九家中是做着买卖的.除此之外,乡下的地,家里也有人在种,吃穿不愁. 听说我们是走长征的,孩子们显得非常兴奋,有几个还自告奋勇写了&我的长征&给我们拍.为了让我们知道他们有多了解长征,孩子们拿出课本指给我们看,天真的小脸上,写满了自信和骄傲,没有什么可以难住他们.附件:附件:附件:附件:.
来自:保密
.6月26日(《我的长征》第57日)行军日记 雨转晴 经过一夜的电闪雷鸣,天,终于在26日中午左右放晴,太阳迷迷糊糊地露面。 几天前,被不知名的小虫子亲了一下,感觉有点痒,像是蚊子的近亲干的,没怎么在意。过了没一天,被咬处周围有几处皮下出血,有点肿,咨询随队大夫,大夫说有可能是过敏,建议抹药观察。 昨天(25日)下午,提前到驻地准备工作,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发烧。躺在床上不想动,盖了衣服还是冷得要命。有同事看到躺在床上的我,大为惊讶,说“铁人终于病了!” 需要说明一下,在《我的长征》节目组里,几乎所有部门都可以轮换,比如三个摄制组,就分班上前线(一周左右),回大本营用一周的时间做片子,然后休息一周,再回前线。而我们宣传组,留在前线的只有俩人(还有一个记者跑公益组)不可能轮换休息。 照我和胡吗个的说法,我们从前线回大本营这一路途,就是休息,除此之外,都在战备状态。所以节目组的同事们都叫我们俩“铁人”,说我终于病了,不容易。 不过,我还是挺高兴的,参加长征快两个月了,该病一次了,不然真有点儿不像话。这次发烧于我来说,大大有好处,再过半个月左右就该爬雪山过草地了,提前生病,可以产生抗体,再翻雪山,就不那么容易感冒生病了。 提起雪山,这是继老山界之后,队伍里提及频率最多的一个词。据前方探路组的同事们说,本定一周的时间,翻五座雪山(当年红军也是爬了五座雪山),但实地探查情况后,为保险起见,将预定时间增多,改为两周。 烧终于在26日中午时分退去,奉随队蒋大夫之命,一大早赶到黎平县人民医院做检查,确认实为感冒引起发烧后,放心离去。 下午恢复神清气爽,“铁人”开始工作,到黎平县的黎平会议旧址所在地——翘街去转转。顺便做些当地采风。 翘街和我们的古文化街大同小异,同属古风浓郁一类,我在翘街街口发现一家“狗不理”字样的小店,馋虫大发,赶忙跑过去,结果令我大失所望,原来是“狗不理灌汤包”。仔细一问,老板说没有包子卖,要吃,只有灌汤包,郁郁离去。 翘街两旁有好多手工艺品小店,老板一面做工,一面卖货,银饰、服装、日常生活品等应有尽有。 和其中一个年轻的女老板攀谈,她说自己曾在北京做了三年买卖,因受不了北方干燥的气候,不久前,回到老家贵州。提及北京的生意,女孩脸上浮起期待,连称北京生意好做,有得钱赚。我们连称自己也是从北京来的,想套个近乎多划些价钱,没成想女孩老成得很,道理一套一套的,讲得我们不好意思再讲价,赶紧交钱拿货走人。 黎平县县城是个较为繁华的小城市,干净整齐,气候湿润温和,十分适宜居住。这里出租车起价2块,没有发票。 问了几个路人关于长征的事,答得头头是道,基本先反问我知不知道黎平会议。看来想在这方面难住他们,肯定没戏。关于《我的长征》,他们知道的不比我们少,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哪天要到什么地方,说得一清二楚,听得我们面面相觑,不敢再问下去,赶紧回驻地看资料。附件:附件:附件:.
来自:保密
.6月28日(《我的长征》第59天) 【行军简报】 路线:黎平县敖市镇——锦屏县八寿村——剑河县县城 里程:25公里公路+80公里水路(坐船) 天气:早间多雾,白天炎热暴晒,下午有阵雨 一年之后,我们所宿营的城市将不复存在,永远沉入水底,除非有怀旧的故人潜水入城,看看昔日买菜的市场,或者打牌的杂货铺,估计那时,故地重游,只能凭记忆想象,整个城市已被泥沙淤满,几千年的小镇被淤的了无痕迹。 这个城市就是剑河县城,6月28日晚,《我的长征》队伍夜宿于此。 这一日清早,队伍从黎平县敖市镇出发,经25公里公路之后抵达锦屏县八寿村,在八寿村登船,经近80公里的船行,在晚7:10抵达了剑河县城。 剑河,隶属黔东南州,位于乌下江中游拐弯处,因为下游三板溪大坝的修筑、蓄水,导致水位上涨,整个县城将被淹没。 (注:当地人将这条江称为乌下江,书中资料则标明清水江。) 剑河,一座即将废弃的城市,显得有些自暴自弃,破破烂烂,垃圾随处,我们所住的汽车旅馆,蚊虫猖獗,床边满是蜘蛛网,一楼房间里的蚂蚁忙着搬家。 大清早从敖市出发,雾浓且大,带队制片李亚平说,“不好,雾大暴晒”,果然如此,在8点左右,雾渐渐散去,太阳暴烈起来,幸好风光秀丽,走得不至于苦闷。 下午一点左右,队伍抵达乌下江边的八寿村渡口,乌下江原来只是一条小河,一条小路沿着河底蜿蜒前行,1934年,红军就是从这条路走过的,但因为现在筑坝蓄水,当年的红军路已经陷入水底,队伍只好坐船巡着当年的线路前进。 现在的水位是第一期蓄水水位,等大坝修筑完成,整个水位还将上涨50米左右。 沿途风景很是养眼,群山、白云,偶尔有苗寨铺在山间,霎是壮观。 河边的水面,随处可见露出的树尖,在2005年,它们还完全被阳光照射、茁壮成长。在河面往上20米左右,山间蜿蜒公路还在,只是已经没有车辆行走,再往上70米左右,就可以看见的新路和桥,与之并列前行。 新县城即将搬到革东镇,那儿已经在修建成条成条的房屋,一条通往湖南的高速路从上面穿过,像一条城间高架轻轨。附件:附件:.
来自:保密
.船行江上,两边风景如画,空气清新湿润。 吃过单兵食品,当地党史办的工作人员为我们讲解发生在这一带,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 红军故事1: 日,红军中央纵队从这里离开往河口方向走,从这里到河口有20多公里路,他们21号赶到河口。红军在河口打过仗,准备抢渡河口,国民党派王家烈的2个团驻守,红军派了2个团用炮和他们打,最终抢到渡口过河。 红军故事2: 当地一个苗族老人病了,毛主席去看他,还派了人来给他打针治病。毛主席要房东在山上打一种叫马齿苋的野菜给他吃,这种菜既可以吃,又能做药,有止泄功能。 红军故事3: 有一段路,最早叫冉西路,是红军要走的,国民党派人给拆了,两个村子无法通往,红军又把路修好,这条路叫红军路。 红军故事4: 乌下江有两个红军牺牲了,老百姓把尸首埋了,这次涨水,村里人自发把这两个红军的坟往高处迁,还立了碑。(事情原委:渡乌下江时,一个首长,4个警卫员,4个民工,一匹马。首长先过河,然后派船来接他们,马在船上受惊跳下水,把船打翻,4个战士落水,他们都不会游泳,最后两2个被救,还有两个不幸牺牲。) 红军故事5: 在八寿,有2个女战士被国民党杀了(在锦寿死了20多个红军战士,有的是掉队了,不能走的,交当地老乡家)。被杀害的女战士当时不知道是女的,因为红军缺乏营养,身体严重瘦弱,死后搜东西时才知道是女战士,国民党兵把尸首扔到河底,至今没有打捞上来。 红军故事6: 1957年,八瓢村,搜集出八挑红军遗物,都送到了遵义纪念馆,其中有一副铜筷,是当地村民捐赠给政府的。 当年长征时,红军的一个侦察连12个战士,在一个叫龙禀虔的人家里住了七天,他们给红军煮饭、服装,红军在四周侦察敌情。当地有个叫吴蛮子的人,组织了60个地方上的人,要来收拾这12个红军。龙和母亲就跟吴谈判,吴:60个人打12个人,绰绰有余,要把他们的武器没收过来。龙就想办法不让吴成功:人家在外面不容易,也为了他们的事,请你们不要这样(对他们)。最后龙自己出了五挑谷子,几十斤油,送给吴,请他们打牙祭,不为难红军。家里人还帮红军洗衣服。红军十分感激,离开时非常感动,当时身上没有钱,就把一双铜筷送给了龙,现在它在县档案馆收藏。 红军故事7: 当地,保存一张署名朱德、毛泽东的传单,大概有了400字左右的内容,非常珍贵。这份传单只有2份孤本,一份在遵义,一份在锦屏,为了保存传单,费了不少事。传单最初在启蒙乡,保存的人家发现有(国民党)的兵和乡长派人来收来抄,就把它辗转放在亲戚朋友家,经历了许多苦难,东躲西藏很久。家中的老母亲,也因为颠簸而去世。1957年,政府来调查红军长征历史时,就捐献给国家了,上面有“向往革命”等字样。 红军故事8: 杨和钧,一个侗族青年。为了救留下的红军伤病员(其中有一个姓吴的排长),自己(杨和钧)上山采药,给两个红军医疗,为了他们的安全,还转送到两边的亲戚家。后来,这事被国民党乡保卫队长发现了,把两个伤病员给杀了。杨和钧写了很多诗(自由体),有《八板壁上的指南》等作品,被收录为黎州革命烈士诗集。后来,他按吴排长的指示,西上剑河,南下黎平广西寻找红军,(为了寻找,在家里卖田卖地,把老人的寿材也卖了)。到黎平后,联合当地进步人士开展地下活动,最后不幸被国民党乡兵抓住,当天就杀害了。1936年11月遇难。82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附件:附件:.
来自:保密
.6月30日(《我的长征》第61天) 美丽的苗侗“小京州”——凯里印象 29日下午,从前线回到大本营。 初进凯里,惊叹不已,好久没看到过公共汽车站、出租车、斑马线,走在街上,真的很不适应,不过,看到红绿灯的反应还算正常。 凯里印象: 凯里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以景色绝美而出名,古时有“小京州”的美称,被誉为“苗岭明珠”、“芦笙故乡”。 “凯里”一词是苗语中的“吉祥”之意,建治已有约五百年的历史,是一处古老而神秘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清水江环绕凯里城,苗寨、侗寨围在城边,多不胜数,南花苗寨、郎德苗寨、西江苗寨、猫猫河苗寨、三宝侗寨、晚寨等,又有舞阳河、雷公山、百里原始阔叶林、旧州古镇、飞云大峡谷、黎平古城翘街等地均为各地旅游者上上之选。 凯里地区通火车,以东经镇远、玉屏进入湖南省,西可至省会贵阳。 凯里有1-12路公共小巴,可到达市内任何角落,票价7毛;从火车站去哪里都很方便,因为火车站到市中心只有一条线,所有的中巴和公共汽车都是往市中心走的,不管叫1路还是2路,招手即停,上车即可。 在凯里市区,出租车非常多。乘出租车不用打表,夏利3元1次,捷达4元1次。基本上城内是不会超过5块钱的,距离短还可以砍价;出市较远则5元。晚上坐出租车市内都是10元。 去吃酸汤鱼之前打了一辆车,是夏利7131,坐上去感觉特亲切,所有东西都再熟悉不过,就只司机的口音不对。 和司机师傅聊了一路,他说,现在凯里的出租车有夏利、捷达,相比之下,夏利的性价比要高些,便宜好用。他现在开的这辆车快到年限了,准备换掉。 酸汤鱼 到了凯里,就必须要吃酸汤鱼,快活林的酸汤鱼是凯里数得着的美味佳肴。29日下午回到驻扎在凯里的大本营,便立刻计划起晚饭——酸汤鱼。 酸汤鱼是一种本地火锅,用贵州特有酸汤来煮那贵州产的鲤鱼,味道极为鲜美。据当地人介绍,酸汤鱼是用糯米汤做成的,糯米泡过后,留下米汤,放入佐料,也就成了酸汤了。鱼肉鲜嫩爽滑,配以酸汤的味道,实为上品。火锅还有豆腐、大白菜等配菜可以添加。 身上还沾着前线的泥土,没人顾及,每个人都盯着锅里的鱼,笑咪咪的,眼睛里冒着莫名的光。 在前线,每顿可以吃掉至少两碗米饭,再加一碗汤,撑得饱饱的。但是饭是什么味,就想不起来了,好像为身体加油,没有色香味,只有饥饱。 这餐酸汤鱼,把大家吃得满头大汗,不住叫好,在前线所有的疲倦劳累,都跟着热腾腾的锅一起蒸发掉。在后方做完小崔和公益组的采访,就要回前线了,一想到这,恨不得把筷子都嚼了咽掉,赶紧再夹两块鱼下肚,前线的单兵食品,怎能和这美味相比。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
来自:保密
.7月5日(《我的长征》第66天) 【长征轶事】之旧州印象 旧州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侗自治州黄平县城西北,距县城约25公里,距州府凯里约79公里。旧州全镇总面积22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84米,平均气温在15.7摄氏度左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湿润宜人。 旧州古城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城镇,有史可考可上溯2500年,在周、春秋战国时为“且兰”国古都,秦汉时期置郡,三国时置州,后以历代王朝相继在此建郡、州、府、司、卫、县等治所。 走在旧州小镇街道上,会有一种仿佛置身远古时代的感觉。石板搭成的小路,时时跳进眼睛的古建筑群,等等这一切仿佛和我们述说着这座文化古城的历史。 旧州古城既是“且兰”古国的国都,也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 旧州又是中央红军和红六军团长征经过的地方,日和12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中央领导分别在旧州住过,并在旧州召开济贫大会和在旧州仁寿宫戏台举办文艺演出。还在天后宫、中全巷、万寿宫、仁寿宫的墙上填写了“红军是民众抗日战争的主力军”等宣传口号。 【旧州之长征故事】 旧州另一有名之处——教堂,位于旧州古镇东门出口处,1903年由法国天主教会及当地宗教信徒出资修建而成。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先遣部队经过旧州时,这里曾是红六军团的司令部。 当年10月1日,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在这里发现了悬挂于教堂中内墙上的一张详细的法文版贵州地图,当即取下叫人请传教士法国神甫勃沙特连夜译成中文。此图为红军转战云贵、走出贵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黄平县委宣传部提供的曾刊登在《人民日报》(日)和《瞭望》(日)的有关文章,得知这位传教士的经历很不平凡,曾在长征的红六军团中生活了18个月,他极有可能是参加过长征的第一个外国人,比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的共产国际顾问李德还要早。原来,当年红军出于行动需要保密及缺少经费、药品等方面的原因,在勃沙特翻译出地图后,告诉他暂时仍不能离开红军,要在为红军筹措一定的经费和药品后才能得到自由。从此,勃沙特与红六军团一起开始了艰苦的行军。期间,他先后接触到了红军高级指挥员萧克,贺龙等,并对红军产生了好感。日,他获得释放,当时肖克还亲自请他吃了一餐饭。 勃沙特回国后,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了一本《抑制的手》,书中对红军的非凡能力和严明的纪律印象进行非常细致的描述。该书于1936年8月在伦敦出版,当时红六军团还在长征途中,这本书也有可能是外国人关于红军的最早记录。 【旧州之朱家大院】 “这个房子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从祖上传下来的”朱家大媳妇说。 朱家在旧州的历史,有照片为证的可以追溯到朱家大哥的太爷爷辈,照片上,朱家大哥的太爷爷着清朝官服,但朱家大哥说他的太爷爷只是当时旧州一个教师。 这个大院就这么传了下来,在上世纪60年代,浩劫来袭,朱家大哥的父亲,为了保住祖先的财产,把横匾、窗棂、宫灯等一切可以藏起来的东西都藏了起来,作为“牛鬼蛇神”虽然没能躲过游街斗巷,但祖先的东西总算保存了下来。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中期,朱家把这些东西翻找出来,横匾挂上,窗棂镶上 ,雕花水缸摆落于院落中……恢复原貌,供游客们观赏,韩国人来了,拍照留念,德国人也来,瞪大眼睛看。 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所有保护维缮都由朱家人自己来做。 现在朱家院落,住着朱家三兄弟,各自有家庭,共同拥有祖先的财产。 【天后宫】 很奇怪,在旧州居然还有天后宫。 天后宫,作为祭祀妈祖的庙宇,多在我国沿海城市出现,据说保持最好的只有两座,一座在台湾,一座在天津古文化街。 旧州的天后宫现在有两重身份,一是作为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临时医院供游客观赏,一是作为旧州镇文化站供大伙娱乐。 我们进去时,只见四五桌麻将正在开打,以老年人为多,桌边摆着搪瓷茶杯,看来是常客,当地人告诉我们,以往这儿晚上还开舞会。 一个叫张兆华的老人告诉我们,这儿曾是福建会馆,第一修建于乾隆51年(1786年),这样一想,在内陆云贵高原出现妈祖天后宫不足为怪了。旧州天后宫第二次重建于1901年,差不多就是现在的景象,只是戏台已经被拆毁,拆下来乱石快堆于院中,闷闷不乐。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
来自:保密
.7月6日(《我的长征》第67天) 猴场会议:一会跨两年 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乌江南岸瓮安县猴场镇(今草塘镇)。当天下午5时许,中央政治局在距离猴场镇西1公里左右的下司村宋家湾宋家大院召开会议,会议一直开到日凌晨,是长征史上惟一一次“一会跨两年”会议。 据资料记载,猴场会议旧址原为宋氏住宅,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四周用青砖砌成墙,内屋全部用木板搭建,高约7米,内有正厅5间,厢房、下厅齐全,共有大小房间32间,石嵌天井,为标准的四合院,墙左侧有碉堡、马房、正厅后面有花园,桶墙右侧竹林掩映。 1948年,宋家与他人发生产业纠纷,该房屋被拆卖。1997年,瓮安县委、县政府决定重新修建“猴场会议”会址,并多次组织人力从民间收回原房屋建筑材料,2003年,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猴场会议”会址按原样修复竣工,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风貌。日,在猴场会议召开70年纪念日这天,“猴场会议”旧址正式对外开放。 会址一楼为展示区,图片、文字等资料展示红军了长征的历程,出席会议的领导人住室在二楼。而毛泽东的住所并不在此,而是在距会址约1公里远的傅家祠堂。 猴场印象: 提及猴场名字来源,当地人说,这是由12生肖名字得来的,现在周边还有几个动物名字的场。而“猪场”则早已改名为“珠藏”。 离猴场不远,便是当年红军抢渡乌江时的渡口,而在旁边的山坡上,还存有当年国民党阻击我军的雕堡。站在雕堡上往下看,各个角落的都能被瞧得一清二楚。据工作人员介绍说,因为这里要修改水库,雕堡将在2年后可能被淹掉,他们正在想办法,准备把雕堡搬到高处。 在猴场会议旧址,可以清楚地看到周恩来、李德等人当年用过的东西,睡过的床。提及床,恐怕里面要数周恩来的床最为精致大气。问起来才知道,这张床是被当地政府的人在100多公里外的小村庄找到的,没有加工,没有仿制,就是当年周恩来休息时的床铺。工作人员给了村民一部分钱,将床运回会议博物馆。 猴场的旅游资源很是丰富,除了红色旅游点外,当年还有溶洞、岩洞、石林等,猴场现改名为草塘镇,商业发达,交易快。 据工作人员表示,猴场会议旧址和其他旅游点一样,不收取任何门票费用,完全义务开放。每年,都会有许许多多的旅游者来到猴场,浏览猴场会议旧址。 红军三过瓮安 7月6日,随摇臂组探路,行至瓮安县城,由于天色已晚,我们一行人便在瓮安留宿。这是继黎平、凯里之后,在贵州停留的第三个县城。 瓮安是个平静的小县城,没有太多的嚣闹嘈杂,没有太多来来往往的车辆,人们过着安静平和的生活,波澜不惊。 瓮安是一个革命老区县,红军长征曾三过瓮安。 一过:1934年9月,红军第六军团突破了固陂、城口、宜章的三道封锁线后,于日下午三点左右进入瓮安县城,为突破前三道封锁线,红军损失了2.2万余人,从出发前的8万蜕减为3万余人。而蒋介石此时布下“口袋阵”,意将红军引入圈套。对此,红军中央领导人于日,在湖南通道召开了通道会议,确定毛泽东在红军中领导位置,以及此后一段时间,红军战斗的走向。 二过:日,红一方面军经老坟嘴与瓮安县城。在此期间,红军中央纵队抵达猴场,并召开了跨越两个年头的猴场会议,时间从12月31日下午5时左右开始,一直开到次年1月1日凌晨。除此之外,红军还在此后进行了著名的突破乌江战斗,建立了红军进入黔北的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及武装——珠藏桐梓坡农会、桐梓坡游击队。 三过:日,大年初一,红军第二军团进入瓮安县城。 猴场会议资料: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黎平会议,确定了中央红军向黔北进军的正确战略方针。 黎平会议后,毛泽东参与最高领导层工作,红军在周恩来、朱德的直接领导下,按毛泽东“避实就虚”的正确主张行动,挥戈西进,战士们认识到“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给红军带来危害,认识到毛泽东的正确,而掌握红军领导权和指挥权的李德、博古仍顽固地坚持北上黔东、再入湘西的计划,毛泽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即将进行的乌江战役。 12月下旬,蒋介石得知红军向乌江南岸前进,急忙改变兵力部署,命湘军陈光中师和赵梦炎旅由黎平进驻剑河,命薛岳兵团吴奇伟纵队四个师、周浑元二个纵队尾追红军至镇远、施秉、黄平、三穗一带。同时,令黔军王家烈、犹国才4个师集于福泉、马场坪、重安江等地阻截,以图阻止红军“赤化黔北”,他们沿江烧毁民房和船只,自以为乌江天险“扼险固守,可保无虞”。 面对这一严重局势,李德、博古仍不放弃去湘西的意图,提出要红军“一是不过乌江”在南岸打游击;“二是回头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为此,中共中央在红军到达猴场的当天下午5时左右召开著名的猴场会议,会议至日凌晨结束,史称“一会跨两年”。通过激烈的争论,再次否定李德等人回头东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错误主张,重申黎平会议决定,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基本结束李德、博古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权,初步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军事指挥中心,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奠定了基础。猴场会议一会跨两年,更跨出了红军长征的新篇章。附件:附件:附件:附件:.
来自:保密
.7月5日(《我的长征》第66日) 住在庙里的人们 有关这事,还得从旧州人谈论庙宇说起,旧州人说,从前这里的庙很多,有40多个,现在只剩下1个,就在红军烈士纪念碑边上,于是约着一同去看。 庙在一堵破墙之后,从外根本看不出是庙宇,更多像一个废旧的仓库。说到这座庙,当地人有些语焉不详,说是庙,又说是以前的两湖会馆,这是下殿,上殿已经毁掉。 不管是庙也好,还是会馆也好,总之是一个类仓库的大房屋。 走进去一看,只见里面有灶台,有木板夹起来的小隔断,那就是一个仓库,旧州人说,这儿住人家,两个人家,一家姓钟,一家姓杨。 问,为什么要住庙里?说,没有房子呗。 钟家在庙的里头,用包装袋夹的房屋,像大桥下面的施工区民工临时窝篷,里面的电视声大作。 老钟,钟家男主人,54岁,是个罗锅,瘦小,双眼有神,解放前家庭应该不错,老钟说他的父母是地主。至于家道中落,没有提起。 老钟有一双儿女,儿子上初中,成绩不错,前不久还得了200元的奖学金,女儿上小学,才9岁,推算出来,他应该是中年得子。 在屋里看电视的是老钟的老婆,是个傻子,还是哑巴,老钟说是(ha bao),家里的一切负担都落在老钟身上,他靠捡破烂维持家庭生活。 小镇很小,没有足够多的垃圾让老钟来拾捡,老钟说,不好的时候,一个月总有几天会饿肚子。 老钟本来有一点地,不多,半亩,但是因为身体残疾,耕种困难,就将地租给了别人做砖瓦厂,每年给他350元钱和600斤谷子。现在孩子还小,学费问题还能解决。说起孩子,老钟说,哪样够呢?尽量呗,让他们多读些书。 庙里没有自来水,老钟肩不能挑背不能扛,每天早上,总能看见老钟两口子抬井水,一前一后,把水往屋里奔。 钟家的邻居杨家住在庙的门口,杨大婶是苗族,51岁,娘家人就在旧州。30年前嫁到福泉水洞村,育儿育女,生养孩子5个,有地有户,生活得过。 13年前,杨大婶的哥哥,她称为孩子舅爷的人在旧州做镇长,旧州镇作为黄平的老县城,交通经济各方面都要比水洞发达很多,舅爷跟妹妹说,你的全家搬到镇上来过吧!在镇上给找了房子,弄了地,于是杨大婶携夫带子回到娘家旧州。 四年之后,也就是9年前,杨大婶丈夫因病过世。之后一些年,哥哥年老退休,日子紧巴起来,不过幸好孩子们慢慢长大,已能外出务工,挣钱补贴家用:大女儿嫁到了四川,在浙江打工,二女儿在广东打工,老三是儿子,在凯里市打工。 三年前,春节刚过,四女儿随老乡去广东打工,家里只剩下小女儿,读书。 三年前的6月间,阴历,杨大婶接到了四女儿打来的电话,四女儿说,她的老乡们偷了东西,卖了不少钱,她分得6000块,要妈妈给办个卡,杨大婶说她哪会办卡,还要说偷东西不好!四女儿就说她忙得很,待会儿再打来。 电话不久,四女儿又打来了,说钱已经寄给了舅爷,也就是杨大婶的哥哥,叫杨大婶注意查收。杨大婶想问明白怎么回事,四女儿又说她“忙得很”,以后再说。 第二天,四女儿打来电话,说,妈妈,不好了,他们偷东西被老板发现了,要把钱退回去,因为这笔钱已经寄回来了,所以要杨大婶先借6000块钱给她寄回去,等她寄的钱一到,就还给别人。杨大婶说她去哪儿借这么多钱,跟四女儿商量,看她能不能先找老板求个情,她一收到钱,马上就给她寄回去,再还上也不迟。四女儿说不行,现在很紧急。 又一天,四女儿的电话又打来了,电话那头只是哭,杨大婶说你哭哪样啊?四女儿只是说找6000块钱过来,剩下就只是哭。杨大婶挂下电话,就到街上借钱,借一天钱也没借得。 7月份没打电话。 8月份,四女儿的电话又来了,杨大婶的邻居小伙子接的,就说她已经喝药死了,叫她不要再打了,电话那头变成一个男人的声音,四川口音,说,你女儿在我们手里,不拿钱来,就把她卖到新加坡做小姐。 邻居小伙子与四川口音男子对骂起来…… 而后数天里,双方对骂数次,没有报警、根本没想过报警。 一年的时间,四女儿没来电话,直到去年五月,四女儿打来电话,说她在新疆,找到事做,叫杨大婶不用担心,然后匆匆挂断电话,此后,再也没有音信。 “你看,我的女儿嘴上有个胎痣,生下来就是这样。”杨大婶翻出四女儿的照片来,“因为有这个痣,她爸爸给她取名杨美,你们走的地方多,若见到她,帮我找她一下。” 此后,四女儿再无音信,至于那6000元钱,也从来没有收到。这个暑假,小女儿高中毕业,去了县城,在饭馆里刷盘子。杨大婶现在靠租种别人的地为生,3亩地,租借费每年1000斤谷子。 杨大婶一直平静地说这些事,只是在说女儿哭的时候,眼睛湿了一下,其余的时间,一直很平静,就像在讲别人的事。 钟家和杨家8年前搬至庙中生活,除了两家的隔断屋外,还有一个鸡笼,抬头就可以看见屋顶,瓦片稀疏,夜里可以看到星星,雨天漏雨,冬天漏风。 末了,问了一句很傻的话,你们对这样的生活满意吗? 他们笑着说:不满意也得过!附件:附件:.
来自:保密
.行军简报】 路线:天坪镇——乌江江界口渡口——瓮安县珠藏镇。 里程:上午14公里,下午18公里,全天共32公里。 路况:上午湿滑山路,难走,打保护绳。下午省道公路。 11:30,《我的长征》全体队员抵达江界河大桥,渡过乌江。 随后,队员完成第10号任务令——《乌江渡口的昨天、今天、明天》,要求队员在乌江渡口、江界河大桥等位置出镜介绍当年红军强渡乌江的历史故事、介绍使得天堑变通途的江界河大桥、介绍即将蓄水的构皮滩水电站。 江界河大桥就是红军当年长征中的战争要塞地,如今已建成通畅的大桥,即将在此修建电站。桥面距水面达263米,水库蓄水后水面上升150米,渡口遗迹将淹没于水底,此桥是亚洲第一的单跨桥。 中午,队员和工作人员在江界河大桥边的震天隧道中吃午饭。 【长征历史】 强渡乌江 乌江是贵州省最大的一条河流,水深流急,两岸悬崖绝壁,难以攀登,素有“天险”之称。红军渡过湘江后,西入贵州。 日,红四团到达乌江边。乌江是贵州第一大川,也是遵义、桐梓南面的天然屏障,夹岸悬崖对峙,高不见顶,江流翻滚,恶浪滔滔,江上浓雾弥漫,又值大雪之后,天寒地滑。对岸驻敌,凭险据守,后有强敌紧追不舍,红军处境十分困难。军团长林彪向耿飚亲自下达了突破乌江的任务。他们决心徉攻渡口大道,主攻上游500米处的小路。在寒冷的江边,红四团度过了1935年元旦。元月2日,渡江尖兵队的8位勇士首先跳进刺骨的江水泅渡乌江。但遭敌阻击,试渡失败,一位福建籍战士牺牲。入夜,突击队利用竹筏夜渡。三连长毛振华带五位勇士上了第一只筏子。3只竹筏相继出发。半小时后两只竹筏撤了回来,一只下落不明。红四团扎制了60多个竹筏,次日开始强攻。敌人猛烈的炮火企图封锁住江面。突然,对面江边响起了一阵枪声,守敌一片惊慌,立即掉转枪口。竹筏乘机靠岸。原来,毛振华和5位勇士昨夜偷渡成功,却等不到后续部队,头上距敌人工事仅几米,因此未敢打手电筒与对岸联系,便潜伏下来伺机而动。第一批强渡的同志与毛连长会合后,第二梯队一营又迅速过江。这时,敌人的预备队开了上来,借助优势火力向红军猛扑,一营被迫撤至江边。紧急关头,师长陈光调来炮兵连长赵章成和指导员王东保。所谓的炮兵连其实只有一门炮,5发炮弹。赵章成四发四中,准确地将炮弹射到了敌群中。敌人四散奔逃。滩头部队乘势反攻,红军终于完全占领了乌江渡口。突破乌江天险,打开了通往遵义的门户。 据史料记载: 日,红1军团第2师进抵乌江南岸,其前卫4团逼近乌江界河渡口,进行火力侦察,准备渡江。 国民党“追剿军”第2兵团总指挥薛岳到马场坪,与贵州总指挥王家烈商定黔北部署。 1月2日,红军右纵队红1军团主力和红9军团,在余庆县箐口附近的回龙场渡口击溃黔军第8团万式炯部,渡过乌江。9时,红1军团2师4团在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在江界河用竹筏强渡乌江未成功。入夜后,4团再次强渡乌江。突击队乘坐竹伐,在炮火的掩护下,奋勇前进。第3连连长毛振华率4名战士登上北岸。 1月3日9时,红军在江界河发起猛烈攻势,击溃江防黔军第3旅林秀生部第5、第6团,强渡乌江成功。红军干部团、工兵连在渡口架设浮桥。军委纵队及五军团渡过乌江。毛泽东走上浮桥,不住声地赞叹:“真了不起,我们工兵就地取材,用竹排架成这样的桥,世界上都没有。”左纵队红3军团于茶山关渡口过乌江,进驻遵义尚稽。17时,红1军团2师先头连占领黔军“前敌指挥部”所在地猪场(今珠藏)。 1月4日,红1军团2师第6团接受夺取遵义的任务,在团长朱水秋、政委王集成的率领下,向遵义团溪方向前进。 1月5日,红9军团占领湄潭,黔军第8团溃退凤岗。红3军团进入遵义懒板凳。红1军团第2师第6团由团溪经龙坪向遵义进发,在深溪歼黔军第1营。22时36分,中央军委电令我各路红军迅速休整,准备进入反攻战。24时,红一军团向所属各部队下达《关于进城执行政策的规定》。 1月6日,红1军团第2师在遵义城外桑木垭至丰乐桥之间与黔军侯汉佑部交战。晚黔军溃败,红军将黔军俘虏押在遵义城南门。俘虏叫开城门后,红军冲进城内与黔军激战。黔军教导师副师长、遵义城防司令侯汉佑从遵义北门退往板桥。红5军团集中猪场,并以一部扼守乌江袁家渡、江界河、孙家渡渡口。同日,红3军团也由茶山关顺利地全部渡过乌江,并向遵义及老君关前进。至此,中央红军和军委纵队全部渡过乌江天险。国民党军队围歼红军于乌江东岸与南岸的企图化为泡影。附件:附件:附件:附件:.
来自:保密
来自:保密
.7月11日(《我的长征》第72天)行军日记: 遵义体检 进入遵义第一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体检。 早上7:30集合,个个都忐忑不安,乘车前往遵义医院,队员和前线工作人员开始分组体检。 在护士的带领下,开始验尿、拍X光胸片、做B超、验血、做心电图、内外科检查、耳鼻喉检查、检测视力。每做一项,都小心翼翼地问大夫“我怎么样?合格吗?”看到大夫轻轻应了一声,笑着点一下头,心里就轻松一点。随着检查逐渐跟进,大家的心也慢慢放松下来,“正常”“正常”的声音响起,看来大多数人都能顺利拿到雪山的通行证了。剩下的,只有等着验血和其余几项的最后结果。 结束了体检,可以开始仔细的看看遵义这座红色城市。 我们住的是解放军招待所,在市中心,周围比较繁华,环境很不错。最重要的是,推开窗户,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对面,有一群古朴的木质楼房,那里,就是著名的遵义会议旧址——遵义会议纪念馆。 昨天进城时,几座化工厂的大烟筒和滚滚浓烟,吓坏了我们。遍地黑土灰尘,一点没有城市的样子,大家走得目瞪口呆,心想这个红色城市怎么会是这样? 问了当地人,得知遵义共有大小工厂三十余个,化工厂两个,分布在城市周边。他们说遵义市里会干净得很,而且非常繁华,听得此言,不禁加快脚步,以每小时近6公里的时速往城里奔。 进了遵义市区,果然,被眼前这座喧闹的城市深深吸引。 各色商铺分布城市之中,弯弯的湘江,横穿遵义市区。 走着走着,突然有人大叫“肯德基”,扬头一看,果然,在市中心的喷泉边上,熟悉的广告牌闯进大家的视线。自从长征以来,第一次看到肯德基,也第一次切身感觉到——我们的长征,离现实并不遥远。 商场、专卖店、音像厅等一系列城市标志性建筑,分设道路两旁,一时眼睛有些不够使,想看得更仔细一些,突然听到耳边响起刺耳的喇叭声,一辆威乐出租车从我面前飞快地驶过。看到家乡的车,还未来得及激动一下,一身冷汗已经冒了出来。或许是我们在野外走得太久,已经不适应都市的生活,对来来往往的汽车,反应有些漠然,甚至像是农民进城一样,不知所措。 最后,还是在警察同志的帮助下,一群人排成一列,飞快地穿过马路才作罢。路边的行人,注视队伍的目光,一如看着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而我们,何尝不也是以这种眼神回望他们。 作为红军长征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遵义对于长征,对于红色教育尤为重视。许多店铺取名“长征”,街上也随处可见有关发扬长征精神的标语牌,就连我们去的医院商店,工作人员也有佩戴红旗、长征形状字样的徽章。再问问当地人有关长征的历史和故事,他们更是如数家珍,了解的东西,并不比我们来得少。 自5月1日开拔以来,记者随同《我的长征》已经走行1600多公里,经江西、湖南、广西三省,进入贵州后,路况和相应环境都越来越困难,令我感到骄傲自豪的是,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每日新报》在全国的同行里,是惟一一家随行长征的媒体,也是惟一一家从瑞金走进遵义的报纸。两个月的随军报道,使我对长征这段历史和今天的长征路,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后面的路也充满了期待,希望所有人能和我一起走,在今天的新长征路上,重温那段历史,一起探寻发现长征中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沿途新农村的民情风光。附件:附件:附件:.
来自:保密
.今天的遵义 站在窗前,看着远处的中心广场和遵义会议旧址,越发喜欢起这座山城。 和当地人攀谈,对遵义有了更多的了解。 遵义古称播州,位于贵州省北部,南临省城贵阳市,西与四川接壤,北面紧靠重庆,是大西南通江达海的重要通道。全市面积30762平方公里,人口684万人,海拔一般在米。 遵义是自然资源宝库,全市森林覆盖率33.1%以上,药用植物2018种,名贵中药材杜仲、黄连、天麻、黄柏、吴萸以及经济林木油桐、乌桕、蚕桑、五倍子等均为贵州的主要产区。现已探明有60多种矿产,其中锰、铝、汞、硫铁矿、硅石、钼、钡为优势矿产,储量在全省或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全市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为428万千瓦,现已开发的水电站装机容量70.58万千瓦,已探明的煤炭储量63.31亿吨,总储量预计193.5亿吨。 另外,遵义也是中国名酒之乡,国酒茅台位居老八大名酒之列,遵义还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 遵义是久负盛名的黔北粮仓。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在全省乃至于全国都具有一定优势。粮、油、烟、畜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列,1999年粮食总产量319.65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强。遵义为全国四大优质烟区之一。 遵义有着神奇而又诱人的旅游资源,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全市拥有一个国家级和四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近千处文物景点,既有神秘古朴的赤水河旖旎景色,又有竹海、飞瀑等大自然风光,既有地球同一纬度保存最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生植被带长嵌沟,又有堪称“生物活化石”的桫椤、银杉、珙桐等珍稀植物;既有被称为“西南石刻艺术宝库”的杨粲墓,又有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四渡赤水渡口等革命纪念地。得天独厚的长征文化、独具特色的酒文化和原始生态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使遵义旅游风光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 遵义市辖地,战国时期在蹩国境内,秦汉至南北朝,先后属犍为郡、柯郡、平夷郡、平蛮郡。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属播州。彼此逐渐形成的遵义城遂为历代州、府、县治所驻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朝迁平息播州土司杨应龙之乱,结束杨氏29代724年的世袭统治。次年,废除土司制度,以原播州长官司大部分辖地置遵义县,属遵义军民府,录四川省。清雍正六年(1728年),遵义县随府改录贵州省。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遵义县城,即以城区六镇辖地设立遵义市。1951年1月改为遵义县城关区,直属专员公署。1952年7月恢复遵义市建置。1955年3月,经政务院内务部批准,遵义市改为省辖市,由专署代管。1984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遵义市经济计划单列,赋予地区级经济管理权。1989年,遵义市辖10个街道办事处、8个乡和1个工农管理区。 遵义历史 历史中的遵义: 清同治八年至光绪十年(年),少数天主教徒依仗法国神甫势力胡作非为,角怒市民,三次引发围捣天主堂的宗教案件。遵义人民以大无畏精神维护民族尊严,开展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民国8年(1919年),北京爆发“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出,遵义立即掀起以学生为主并有工人、商民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声势浩大。民国15-16年(年),安顺人黄齐生于遵义出任省立三中校长,宣传民主自由,开启一代新风。受其影响,一批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 长征中的遵义: 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博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 、陈云、洛甫,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也参加了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中共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军事顾问李德和翻译伍修权。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揭露和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严重危害,对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进行了总结,通过了张闻天根据毛泽东的发言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以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问题上的一系列错误主张。会议对中央和军委领导成员进行了改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在行军途中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统一指挥红军的行动。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注:长征中的遵义,可否与明天(12号)我们参观遵义会议旧址的稿子一起发?) 今天的遵义: 1982年2月,国务院首批公布遵义市为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因盛产董酒、珍酒等名酒,1988年10月在西安市举办的首届中国酒文化教育节上获得中国酒文化名城称号。其后,三次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唐代文学家韩愈作(柳子厚墓志铭),中有“子厚曰:‘播州非春所居’”之语。然而,历史和现实皆证明播州(含今遵义市地)早已是人所乐居的好地方。 今天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 今天(12号),《我的长征》所有队员和工作人员将到遵义会议纪念馆参观,对所有人来说,今天,都将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这幢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建于本世纪30年代初,是当时遵义城里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高墙垂门,巍巍峨峨。1935年1月初,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这里是红军总司令部驻地。1月15日至17日,著名的遵义会议(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在主楼楼上原房主的小客厅举行。会议室呈长方形,面积27平方米,室内陈设,基本上是当年开会时的原貌。会址大门临街,大门正中高悬巨匾,毛泽东1964年手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苍劲有力,金碧辉煌。 遵义会议会址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遵义老城杨柳街28号的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位于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址,均属遵义会议会址的组成部分。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
来自:保密
.7月12日(《我的长征》第73天) 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早晨7点起床,天气晴朗,碧空万里。到著名的遵义会议旧址参观,这是历史上长征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地方,也是《我的长征》最为重要的一天,这一天中,除了参观会址外,队伍还通过投票,选出了自己的新队长。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原为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房子是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建于本世纪30年代初,是当时遵义城里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1935年1月初,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这里是红军总司令部驻地。1月15日至17日,著名的遵义会议(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在主楼楼上原房主的小客厅举行。长方形的会议厅为27平方米,室内基本以当年开会的原貌陈设。会址大门临街,毛泽东1964年手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悬挂其上。 长征中的遵义 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博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 、陈云、洛甫,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也参加了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中共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军事顾问李德和翻译伍修权。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揭露和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严重危害,对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进行了总结,通过了张闻天根据毛泽东的发言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以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问题上的一系列错误主张。会议对中央和军委领导成员进行了改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在行军途中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统一指挥红军的行动。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参观完会议旧址后,老解放军洪炉及其夫人——伍修权(李德翻译)的女儿伍亦曼为《我的长征》队员们讲解了有关红军长征的一些故事。 因原队长任期已满,12日下午,《我的长征》全体队员召开了选举大会,选举了新队长,张巍峰、布和、韦燊三人分别以13、9、7票当选队长,开始负责队内事宜。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
来自:保密
.图片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
来自:保密
.7月12日(《我的长征》第73天) 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早晨7点起床,天气晴朗,碧空万里。到著名的遵义会议旧址参观,这是历史上长征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地方,也是《我的长征》最为重要的一天,这一天中,除了参观会址外,队伍还通过投票,选出了自己的新队长。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原为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房子是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建于本世纪30年代初,是当时遵义城里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1935年1月初,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这里是红军总司令部驻地。1月15日至17日,著名的遵义会议(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在主楼楼上原房主的小客厅举行。长方形的会议厅为27平方米,室内基本以当年开会的原貌陈设。会址大门临街,毛泽东1964年手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悬挂其上。 长征中的遵义 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博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 、陈云、洛甫,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也参加了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中共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军事顾问李德和翻译伍修权。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揭露和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严重危害,对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进行了总结,通过了张闻天根据毛泽东的发言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以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问题上的一系列错误主张。会议对中央和军委领导成员进行了改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在行军途中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统一指挥红军的行动。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参观完会议旧址后,老解放军洪炉及其夫人——伍修权(李德翻译)的女儿伍亦曼为《我的长征》队员们讲解了有关红军长征的一些故事。 因原队长任期已满,12日下午,《我的长征》全体队员召开了选举大会,选举了新队长,张巍峰、布和、韦燊三人分别以13、9、7票当选队长,开始负责队内事宜。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附件:.
<input type="text" value="5" title="输入页码,按回车快速跳转" onkeypress="if (event.keyCode57) {event.returnValue=}">
到第<input type="text" value="" name="floor" class="jumpfbox" maxlength="7" onkeypress="if (event.keyCode57) {event.returnValue=}">楼
> “八音鱼:)的长征”(1.7更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放前的中国农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