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范君三章写范爱农读后感的感悟

《范爱农》同步练习1(北京版必修1)《范爱农》同步练习1(北京版必修1)&&《范爱农》同步练习1(北京版必修1)发布时间: 浏览:-《范爱农》同步练习(北京版必修1)&一、积累·整合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巡抚(fǔ) 钝滞(zhì) 拟稿(nǐ) 拮据(jǜ)& B揖让(yī) 大圜(yuán) 酩酊(mǐng) 雍容(yōng)C疾病(jí) 吮吸(shǔn) 露马脚(lòu) 遂心如意(suì)D辑录(jí) 恪守(kè) 干细胞(gàn) 数见不鲜(xiān)2、下面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大抵& 诋毁& 淡薄& 淡泊& 愚不可及B 缘故& 原故& 事故& 世故& 倔强不屈C 喧闹& 寒暄& 藐视& 渺小& 天翻地复D 沉沦& 伦理& 境况& 景况& 容光焕发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方永刚既是“知者”,&&&&& 是一个“行者”他通过脚踏实地地&&&&& 党的创新理论,使得党的创新理论的威力通过传播者知行统一的人格魅力更好地&&&&& 出来A.也 躬身 体现B.更 躬行 发挥C.更 躬身 体现D.也 躬行 发挥、下列语句中加粗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儒学是儒家的学说,有孔子所创立薪尽火传,经过漫长的岁月,儒学得以延续和发展B.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然而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声望,他所说的话不应无可置疑C.这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我犯了这点儿小错误,经理没有批评我,你倒挑起我的毛病来了D.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相遇,就刮目相看,从中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5、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玛丽安在路边的碎石堆里偶然发现了几个形状奇特的化石牙齿,兴奋异常,却始终认不出那是属于什么动物的B.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要关注一些行业战线过长、生产力过剩、造成新的资源配置不合理C.日,中国积聚了10年之久的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这在历史上是规模空前的D.早上出门的时候,他看到建筑工地的挖掘机、装卸机和十几辆翻斗车正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挖土6、填空《朝花夕拾》为鲁迅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的结集我们学过的&&&&&&&& 、&&&&&&&& 、&&&&&&&&&&&&&&& 和&&&&&&&&&&&&&& 等课文均选自这部散文集二、感受·鉴赏1& 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学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专爱打听社会上琐事的就看《二六新闻》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安徽巡抚恩铭被 Jo Shiki Rin 刺杀,刺客就擒”大家一怔之后,便容光焕发地互相告语,并且研究这刺客是谁,汉字是怎样三个字但只要是绍兴人,又不专看教科书的,却早已明白了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务,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 一条来自祖国的爆炸性新闻热烈关注的情绪溢于言表& 这是文本与旁批,请认真阅读,为旁批在原文中找答案&&&&&&&&&&&&&&&&&&&&&&&&&&&&&&&&& &&&&&&&&&&&&&&&&&&&&&&&&&&&&&&&&&&&&&&&& 说它是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原文中与之相对应的词语是:&&&&&&&&&&&&&&&&&&&&&&&&&&&&&&&&&&&&&&&&&&&&&&&&&&&&&&&&&&&&&&&&&&&&&&&& &“热烈关注的情绪溢于言表”,原文中与之相对应的词语是: &&&&&&&&&&&&&&&&&&&&&&&&&&&&&&&&&&&&&&&&&&&&&&&&&&&&&&&&&&&&&&&&&&&&&&&& &2后来我回故乡去,才知道一些较为详细的事爱农先是什么事也没得做,因为大家讨厌他他很困难,但还喝酒,是朋友请他的他已经很少和人们来往,常见的只剩下几个后来认识的较为年青的人了,然而他们似乎也不愿意多听他的牢骚,以为不如讲笑话有趣结合文本,说说你对“大家”的理解&&&&&&&&&&&&&&&&&&&&&&&&&&&&&&&&&&&&&&&&&&&&&&&&&&&&&&&&&&&&&&&&&&&&&&&& &3 “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是鲁迅先生《哀范君三章》中的诗句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四句诗的理解,你认为鲁迅是如何评价法爱农的&4阅读《哀范君三章》其一,回答问题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1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奈何三月别,竟尔失畸躬!注释1:白眼:《晋书·阮籍》:“(阮籍)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鸡虫:杜甫《缚鸡行》:“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鸡虫暗指排挤范爱虫的自由党 主持人何几仲,鸡虫,比喻势利小人按绍兴方言“鸡虫”与“几仲”谐音何几仲是辛亥革命后中华自由党绍兴分部骨干分子这里的“鸡虫”是双关语(1)“风雨飘摇日”写出了范爱农的怎样的生活背景:&&&&&&&&&&&&&&&&&&&&&&&&&&&&&&&&&&&&&&&&&&&&&&&&&&&&&&&&&&&&&&&&&&&&&&&& (2)“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解释其含义,并用课文内容加以解说&&&&&&&&&&&&&&&&&&&&&&&&&&&&&&&&&&&&&&&&&&&&&&&&&&&&&&&&&&&&&&&&&&&&&&&& &&&&&&&&&&&&&&&&&&&&&&&&&&&&&& &&&&&&&&&&&&&&&&&&&&&&&&&&&&&&&&&&&&&&&&&&三、思考·领悟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 &&& “哦哦,你是鲁迅!” ? &&&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 “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 &&& “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 &&&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 ? “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 我略略一想,记得的,虽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时是子英来约我的,说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汽船一到,看见一大堆,大概一共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将行李放到税关上去候查检,关吏在衣箱中翻来翻去,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子细地看我很不满,心里想,这些鸟男人,怎么带这东西来呢自己不注意,那时也许就摇了摇头检验完毕,在客店小坐之后,即须上火车不料这一群读书人又在客车上让起坐位来了,甲要乙坐在这位上,乙要丙去坐,揖让未终,火车已开,车身一摇,即刻跌倒了三四个我那时也很不满,暗地里想:连火车上的坐位,他们也要分出尊卑来……自己不注意,也许又摇了摇头然而那群雍容揖让的人物中就有范爱农,却直到这一天才想到岂但他呢,说起来也惭愧,这一群里,还有后来在安徽战死的陈伯平烈士,被害的马宗汉烈士;被囚在黑狱里,到革命后才见天日而身上永带着匪刑的伤痕的也还有一两人而我都茫无所知,摇着头将他们一并运上东京了徐伯荪虽然和他们同船来,却不在这车上,因为他在神户就和他的夫人坐车走了陆路了我想我那时摇头大约有两回,他们看见的不知道是那一回让坐时喧闹,检查时幽静,一定是在税关上的那一回了,试问爱农,果然是的1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A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这里的“笑”是互相的嘲笑,“东京同乡会”上的争执,没有能使对方成为胜利者而发迹,范爱农依然寒素,而作者“在故乡做教员”B 作者记叙了在“税关查检”和“车厢让座”时的不满意:“我很不满,心里想,这些鸟男人,怎么带这东西来呢”,“我那时也很不满,那群雍容揖让的人物中就有范爱农”C “岂但他呢,说起来也惭愧,这一群里,还有后来在安徽战死的陈伯平烈士……”说明了在作者心中范爱农也是一位英雄,他与四位烈士同享追奠D “我都茫无所知,摇着头将他们一并运上东京了”表达了作者对志士仁人的误解的反思,愧悔深矣E “我那时摇头大约有两回,他们看见的不知道是那一回让坐时喧闹,检查时幽静,一定是在税关上的那一回了”其中“一定”是推测,正是在推测中,折射出一种郑重,表达出对志士仁人的缅怀、崇敬与深深歉仄2 分条解说“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的原因是什么&&&&&&&&&&&&&&&&&&&&&&&&&&&&&&&&&&&&&&& &&&&&&&&&&&&&&&&&&&&&&&&&&&&&&&&&&&&&&&&&&&&&&&&&&&&&&&&&&&&&&&&&&&&&&&&&&&&&&&&&&&&&&&&&&&&&&&&&&&&&&&&& 3 根据原文概述作者对“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原因的分析与叙述&&&&&&&&&&&&&&&&&&&&&&&&&&&&&&&&&&&&&&&&&&&&&&&&&&&&&&&&&&&&&&&&&&&&&&&& &&&&&&&&&&&&&&&&&&&&&&&&&&&&&&&&&& &&&&&&&&&&&&&&&&&&&&&&&&&&&&&&&&&&&&&&4 用一段话概述二人分手后到再见时范爱农的生活境况&&&&&&&&&&&&&&&&&&&&&&&&&&&&&&&&&&&&&&&&&&&&&&&&&&&&&&&&&&&&&&&&&&&&&&&& &&&&&&&&&&&&&&&&&&&&&&&&&&&&&&&&&&&&&&&&&&&&&&&&&&&&&&&&&&&&&&&&&&&&&&&& 四、应用·拓展1.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北京一号”小卫星去年10月27日发射升空试运行,今年6月已经正式运行,具有侧摆功能,在轨寿命5年,每季度拍摄一幅分辨率为4米、覆盖六环内地区的遥感地图本市拥有“北京一号”的完全自主控制权,各个委办局用它掌握全市范围内的各种资源“北京一号”在试运行期间已为奥运场馆建设、周边道路以及绿化建设的进度控制提供了监测,并为北京水资源调查、北京沙尘发源地变化调查等项目试拍摄了大量遥感图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一号”将直接为奥运会提供服务最近,国家文物局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专家聂跃平等人通过对“北京一号”小卫星采集的数据研究发现,其4米分辨率的全色波段能够识别北京怀柔北部黄花城附近的砖长城“北京一号”小卫星在数据获取、时间重访率等方面都有较大优势,可以为长城普查提供很好的遥感数据但对于土质长城和保存不是很好的砖长城,其4米全色波段能否识别,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论证&2.把下面4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义连贯的一段话墨学沉睡了2000年,这2000年,正好是中国帝王集权专制的2000年&&&&&&&&&& 墨家作为中国最富创造力的古代精华,其复兴与重新受到重视,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①当封建专制面临解体时,思想上的专制罗网也被撕开一角②墨学的道义,注定其本质精神无法苟合于集权的专制政体③墨学的重兴,也必然要等待君王集权制的崩溃④墨子的学说,在晚清时期重新被重视,这全然不是偶然的巧合&&&&&&&&&&&&参考答案&一、积累·整合1 A& 2 C& 3 B&& 4 A[解析] 【A项,“薪尽火传”,薪:柴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B项,否定不当,“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前面加“不应”就把意思弄反了C项, 弄错对象,“大人不见小人怪” 旧谓位高或有德者对位低或无德者的过错不见怪,语境中“小人”是自己,非“你”D项,望文生义,“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5 C&&&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二、感受·鉴赏1辟头;一怔、容光焕发、互相告语、并且研究2大家,指的是“皆醉”的众人,是不能理解范爱农理想追求的人3范爱农之所以爱喝酒是在受封建反动势力排挤、压迫后的借酒消愁,并借酒兴来“论当世”范爱农虽然爱喝酒,但并不是嗜酒如命的酒徒“小”在这里用作动词,含有小看、蔑视的意思对于那些一味滥饮、糊里糊涂的酒徒范爱农是看不起的当时整个中国的昏乱迷醉,即没有真正唤醒民众革命为酩酊的民众所不理解,真正的革命志士又为黑暗的社会现实所不容相比而言范爱农较之普通的国民要清醒多了,在这昏昏噩噩的国度或许只能算是“微醉”吧!4(1)当时险恶的环境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时局动荡不安,人民颠沛流离(2)“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然而世态炎凉,辛亥革命的斗士范爱农在革命胜利之后却尝尽了“世味”之苦,苦得就象秋天的老菜(即“秋荼”)在所谓的“人间”,由于“直道”的“傲骨”,范爱农时时碰壁,就象在给鲁迅的信中所写的那样:“自知不善趋承,断无谋生机会”在诗中,鲁迅对范爱农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控诉他去日本留学,“后来没有了学费”;回故乡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只好躲到乡下,“教着几个学生糊口”在这种情况下,他只有喝酒,“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以释心头郁闷三、思考·领悟1.A B2 他现在爱喝酒是由于他生活中的困顿与人生中的不得志他的衣着反映了他的寒素,而他“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又表现出他认识的不得志3在税关查检时,翻出一双绣花弓鞋,我很不满,也许摇了摇头;在客车上又让起座来,我那时也很不满,连座位他们也要分出尊卑,也许又摇了摇头范爱农认为这摇头就是看不起我们,于是讨厌作者4 由于没有学费,不能在留学,回到故乡之后,又受到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四、应用·拓展1北京小卫星发现新功能(又长新本事),拍摄遥感图片可作(助)长城普查(3点“新功能”“遥感图片”“长城普查”各一点)2.②③④① &&&上一篇:下一篇:你可能还感兴趣的相关文章10/0908/2607/0406/2706/2702/2412/0310/2510/2510/2510/2510/2510/2510/2410/2409/1212/2006/3009/2609/0205/1112/2509/1803/1312/0607/0302/2605/1110/1603/25鲁迅:哀范君三章
哀范君三章
  (1912年)
  风雨飘摇日①,余怀范爱农。
  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②
  世味秋荼苦③,人间直道穷。
  奈何三月别,竟尔失畸躬。
  海草国门碧④,多年老异乡。
  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
  故里寒云恶,炎天凛夜长。
  独沉清冷水,能否涤愁肠?
  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
  大圜犹茗[艹丁]⑤,微醉自沈沦。
  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⑥。
  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我于爱农之死,为之不怡累日,至今未能释然。昨忽成诗三章,随手写之,而忽将鸡虫做入,真是奇绝妙绝,辟历一声,群小之大狼狈。今录上,希大鉴定家鉴定,如不恶,乃可登诸《民兴》也。天下虽未必仰望已久,然我亦能已于言乎?二十三日,树又言。
  原诗最初发表于1912年8月21日绍兴《民兴日报》,暑名黄棘。1934年鲁迅把第三首编入《集外集》时题作《哭范爱农》,“当世”作“天下”,“自”作“合”,“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作“幽谷无穷夜,新宫自在春”。许寿裳《怀旧》:“先兄读了,很赞美它;我尤其爱‘狐狸方去穴’的两句,因为他在那时已经看出袁世凯要玩把戏了。”
  ①《诗?鸱[号鸟]》:“风雨所飘摇。”
  ②白眼:《晋书?阮籍》:“(阮籍)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鸡虫:杜甫《 缚鸡行》:“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鸡虫暗指排挤范爱虫的自由党主持人何几仲,故“奇绝妙绝”。
  ③荼苦:《诗?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④李白《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海草三绿,不归国门。”
  ⑤大圜:《吕氏春秋?序意》:“爰有大圜在上。”
  ⑥绪言:《庄子?渔父》:“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哀范君三章 古诗赏析
暂无相关赏析
帝王也风骚
元曲四大家
唐宋八大大家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祝允明徐祯卿
明代三大才子《哀范君三章》赏析
资源简介:
  约5300字。哀范君三章 (1912年)  其一  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  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  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  奈何三月别,竟尔失畸躬!  其二  海草国门碧,多年老异乡。  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  故里寒云恶,炎天凛夜长。  独沉清泠水,能否涤愁肠?  其三  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  大圜犹茗艼,微醉自沉沦。  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  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注释: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二年八月二十一日绍兴《民兴日报》,署名黄棘。稿后附记说:“我于爱农之死,为之不怡累日,至今未能释然。昨忽成诗三章,随手写之,而忽将鸡虫做入,真是奇绝妙绝,辟历一声,群小之大狼狈。今录上,希大鉴定家鉴定,如不恶,乃可登诸《民兴》也。天下虽未必仰望已久,然我亦岂能已于言乎。二十三日,树又言。”这里是根据周作人《关于范爱农》一文中所记当时在绍兴《民兴日报》发表时的原题;许寿裳《怀旧》一文中又题作《哀诗三首》。《鲁迅日记》一九一二年七月二十二日:“夜作均言三章,哀范君也,录存于此:风雨飘摇日,……。”华颠《后汉书 崔骃传》:“唐且华颠以悟秦”。‘颠,顶也。’华颠谓白首也。”白眼,《晋书 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鸡虫,比喻势利小人。杜甫《缚鸡行》:“鸡虫得失无了时”。按绍兴方言“鸡虫”与“几仲”谐音。何几仲是辛亥革命后中华自由党绍兴分部骨干分子。这里的“鸡虫”是双关语。海草国门碧李白《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海草三绿,不归国门。”其三曾另收入《集外集》,与此处所收稍有不同。大圜即天。  [解读]  这是一组悼人的诗。诗篇三章,各五言八句,每章融景、情与被悼者的形象于一体,分开时各自独立,合在一起又上下贯通,气韵相连。全诗从社会、自然环境写到人物的外在形象,从相知相交的过程写到微妙的内心世界,从情趣爱好写到世态炎凉,道出了作者在面对亡友身亡事件上极其复杂的心态和深刻的人生体验。  诗篇开始,就用“风雨飘摇”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鲁迅作本诗的夜晚适值风雨大作,这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实录,也暗示了时局的动荡不安,着意烘托了范爱农致死的社会原因。作者把自然的风雨与政局的飘摇融合在一起,造成凄冷哀痛的氛围。紧接着两句展示了一个头发花白、精神不振却傲骨十足的知识分子形象,显示出作者以形传神的深厚功力。白眼,语出《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白眼看人表示藐视和蔑视。鸡虫,鸡和虫,无关紧要的东西,这里指趋炎附势、争夺小利的无耻之辈。而且“鸡虫”与“几仲”谐音,绍兴府学堂的何几仲正是范爱农的死对头,鲁迅这里一语双关,真乃神来之笔,自己也觉得“奇绝妙绝”。颈联从范爱农的处境继续写他“生成傲骨”的精神。范爱农所饱尝的“世味”,像秋天的老苦菜那样苦涩,而他所处的“人间”,就因为他的正直不阿而使他处处碰壁。尾联的感慨令人动容:怎么才分别了短短的三个月,你这样一位不同凡俗的人就不在了呢?表达了对范爱农不幸遭际的深切同情,对反动势力强烈的鞭挞和控诉。“畸躬”一词,再次强调了范爱农的不同凡俗的个性。畸,通奇,奇异也。躬,身体,这里用以指人。  惊叹了好友之死对自己的震撼之后,第二章进一步揭示造成范爱农死因的社会原因并对其自裁方式发出疑问。先从留学异国写起。“海草国门碧,多年老异乡”,一下把我们引到当年他们在日本留学的情景。为了追求新的知识、思想,寻求救国途径,他们孜孜不倦,意气风发,“海草三绿,不归国门”。回到祖国后,辛亥革命的爆发和绍兴的光复,点燃了他们许多希望。但是,旧有势力对革命政权的掌握以及“换汤不换药”的轮番执政,给满腔热血的知识分子以沉重打击。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范爱农悲剧的社会根源。鲁迅以深刻的眼光,看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并把它和范爱农的死联系到一起,增强了全篇的社会意义,提高了范爱农自杀的社会价值。“故里”句将镜头回落绍兴,从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抒发了对故乡险恶环境、污浊空气、人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下载说明: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关于《范爱农》、《水浒传》的人物问题~_百度知道
关于《范爱农》、《水浒传》的人物问题~
请按格式写出范爱农(要从鲁迅写的《范爱农》中看出来的),唐僧,沙和尚,猪八戒的人物性格(格式:孙悟空
三打白骨精 嫉恶如仇)←(人物 典型事件 人物性格)~~好的再追加100分,不符合规格的,一律不给分~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范爱农》是鲁迅先生作于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收录于《朝花夕拾》。在《范》文之前,鲁迅曾以“黄棘”的笔名于日在绍兴《民兴时报》上发表了《哀范君三章》的悼亡诗篇。无论何者,都体现了鲁迅执着于现实人生,注重于社会文明批判的文化思想家的特点。也为我们了解当时轮训的真实思想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范爱农(1883——1912),名肇基,字斯年,号蔼浓。浙江绍兴黄甫庄人。他诞生于一个破落的幕僚家庭,三岁丧父,5岁失母,与妹妹靠祖母抚养成人。范爱农在浙江绍兴府学堂求学期间,在徐锡麟的教诲下,范爱农思想进步,学习勤奋,成绩优良,是绍兴府学堂的高材生,也是徐副办的得意门生之一。 1905年冬,范爱农随徐锡麟夫妇赴日留学。当时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应陈子英之邀前往横滨迎接,就在这时开始与范爱农相识。见面之际,由于一些琐碎小事(如衣箱中的绣花鞋、汽车让座等),鲁迅与范爱农之间产生了误会。尤其是在徐锡麟被害后,在要不要“发电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问题上,两人更是发生了正面交锋。鲁迅等人提出“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但这一主张立即遭到范爱农的反对。鲁迅“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认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必须将范爱农除去。”可见当时争执很是激烈。鲁迅还对范爱农作了客观的描述:“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其实,从这俭省的文字里,我们不难看到范爱农冷漠外表下对时势现实的焦虑、担忧、沉思甚至不满,对那些“鸡虫”小人往往报以“白眼”。相传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善作“青白眼”,每给“礼俗之人”即“以白眼球对之”。范爱农的“白眼”,实在是愤世嫉俗的心灵的真实写照。因为范爱农对“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后改为“幽谷去穷夜,新宫自在青”)的现实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所以,当自己的理想和现实发生冲撞而无法实现,社会秩序依然如故时,他所接受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显得苍白无力。他那原先拥有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热情也逐渐降温消褪。于是乎,范爱农变得爱喝酒了,“酒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其实,“疯花”不疯,而是纵论天下时势的言论,爱喝酒的习惯是在受封建势力排挤、压迫后的借酒浇愁,尽管“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复愁”,而且日后的不幸溺水身亡,据说也因为是喝了点酒的原因,但对当时政治上、经济上饱受打击的范爱农而言,也许酒是他排遣郁闷心情的唯一方法。鲁迅先生对比是非常的了解和清楚的,因为鲁迅曾和范爱农共过事,帮过范爱农的忙。鲁迅的“扯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字沉沦”的诗句已触及到了辛亥革命之所以未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没有真正唤醒民众。革命为酩酊的民众所不理解,“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真正革命志士又为黑暗的社会现实所不容。在这种情势下,范爱农到底是怎么死的已不再重要,我们再去计较范爱农死的方式已豪无意义,因为在当时浑浑噩噩的国度里,范爱农的死可能是具有不满现实、不屈不挠而又无力改变现实的心志和性格的范爱农们的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而言,范爱农的悲剧就不是孤立、不是个人悲剧,而是具有典型社会意义了。因为,在范爱农身上鲁迅先生看到了那一代处于彷徨、苦海中的知识分子的身影。 从《范爱农》一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分明可读出鲁迅先生对辛亥革命这一重大事件的深刻反省。鲁迅认为革命只能是“立人”的手段之一,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是不能颠倒的。鲁迅希望通过政治革命掀翻人肉宴席,而不是为了掀翻旧桌子又摆上一张新桌子,或者只是调整一下享用这宴席的食客的座次。因此,鲁迅决不一般地支持或否定革命。革命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它是否能推动人的解放而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我们还分明看到了鲁迅从对范爱农的悲剧开始了新的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懈探索。立人、国民性、唤醒民众……这些重大的社会课题一一摆在了鲁迅先生的面前。“指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就成为鲁迅奋斗的目标,因为“民族的觉醒,首先应该是人的觉醒”,惟其如此,民族才会有一线光明、希望和生机。于是,标志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反思社会现实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便应运而生,《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风波》等概莫如此,而《范爱农》无疑是其中的“前奏曲”。
其他类似问题
范爱农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哀范君三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