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写去国行和港行的区别时的背景

《拜伦诗选》
拜伦是一名在文学体裁上涉足广泛的诗人,他的诗作包括短篇抒情诗、长篇诗体小说、叙事诗、长篇讽刺诗和诗剧等,《拜伦诗选》收入了除诗剧以外各种类型的诗作,可分为短诗、长诗选段和长诗3个部分。&&&&&&&&&&&&&&&&&&&&&&&&&&&&&&&&&&&&&&&&&&&&
1,短诗部分内容多为悼亡、怀古和爱情及身世的慨叹,另外还包括了一些政治诗。《》是其中的一首佳作。对女性的描写是拜伦的抒情诗中另一个常见的题材。他笔下的女性总是具有动人的形态和神态,并与大自然的美融为一体。如《》:
2,《诗选》第二部分是长诗选段,主要摘自拜伦的两部代表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唐璜》。前者足代表诗人诗艺成熟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开头两章写于欧洲大陆旅行时,年一出版便使拜伦蜚声诗坛,按诗人自己的说法是一夜醒来就成了“诗坛上的”。《唐璜》是拜伦最后一部长篇作品,尽管未能完成,但仍然是拜伦一一生中丰碑似的作品。它内容丰富、气势宏伟,因其犀利的批判锋芏而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的积弊”的百科全书。第三章中“哀希腊”部分可以独立成篇,气势悲牡、音节铿锵,充满慷慨激昂的情感。
3,《诗选》最后一部分包括了《》《》《》《》和《》五首长诗。《贝波》讲述的是威尼斯的狂欢节中,一个久别家乡的丈夫回到家中,却发现妻子另寻新欢,最后以一杯咖啡解决纠纷的故事。笔凋亦装亦谐,将狂欢节的热闹气氛和人们在爱情、婚姻上的轻浮风尚渲染得淋漓尽致。《青铜世纪》讽刺并揭发了年召开的“”会议。
《拜伦诗选》 -
《拜伦诗选》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GordonByron)(-),是英国文学的杰出代表。出生于伦敦破落的家庭,10岁继承爵位。他曾在和读书,深受的熏陶。成年以后,正逢欧洲各国民主、民族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反对专制压迫、支持人民革命的进步思想,使他接近英国的,并成为19世纪初欧洲革命运动中争取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的一名战士。& 拜伦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第2部诗集《闲暇的时刻》&& (1807)出版后受到《爱丁堡评论》的攻击,诗人乃答之以《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一诗,初次显露了他卓越的才华和讽刺的锋芒。1812年发表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1、2章)是他的。1816年,拜伦因私生活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愤而移居。在意大利,他写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3、4两章(年)。这部抒情叙事长诗和未完成的巨著《唐璜》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本诗选是收录其诗歌最全面的版本。&& 拜伦还写了一系列长篇叙事诗,如《异教徒》(1813)、《海盗》(1814)和7部诗剧,如《曼弗雷德》(1817)、《该隐》(1821),以及许多抒情诗和讽刺诗,如《审判的幻景》(1822)。& 1823年初,抗土斗争高涨,拜伦放下正在写作的《唐璜》,毅然前往希腊,参加希腊志士争取自由、独立的武装斗争,日死于希腊军中。他的诗歌在欧洲和中国都有很大的影响。&
《拜伦诗选》 -
拜伦是一名在文学体裁上涉足广泛的诗人,他的诗作包括短篇、长篇诗体小说、、长篇和等,《拜伦诗选》收入了除诗剧以外各种类型的诗作,可分为短诗、长诗选段和长诗3个部分。短诗部分内容多为悼亡、怀古和爱情及身世的慨叹,另外还包括了一些。 是其中的一首佳作。18l1年拜伦回到英国后重访过去的恋人赛莎,才知昔日的芳容已付黄土,在深深的哀愁和遗憾中,诗人想要借纵酒悲歌来麻木寂寞悲痛的心,然而,怀想起旅途中对魂牵梦系的思念,他触物伤情,难忍悲凉: 给我拿酒来吧,给我摆上筵席, 人本来不适于孤独地生存; 我将作一个无心的浪荡子弟, 随大家欢笑,不要和人共悲恸。 在美好的日子里我不是如此, 我原不会这样,如果不是你 逝去了,把我孤独地留下度日; 你化为虚无——一切也失去了意义。这首诗情思缠绵、哀婉凄楚,哀极而乐的凄凉和起伏波动的情感把失去恋人的苦痛、无尽的怀念和不渝的忠诚表现得分外感人。对的描写是拜伦的抒情诗中另一个常见的题材。他笔下的女性总是具有动人的形态和神态,并与大自然的美融为一体。如 : ,像夜晚 皎洁无云而且繁里满天: 明与暗的最美妙的色泽 在她的仪容和秋波里呈现: ……………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诗选》第二部分是长诗选段,主要摘自拜伦的两部代表作和。前者足代表诗人诗艺成熟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开头两章写于欧洲大陆旅行时,1812年一出版便使拜伦蜚声诗坛,按诗人自己的说法是一夜醒来就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唐璜》是拜伦最后一部长篇作品,尽管未能完成,但仍然是拜伦一一生中丰碑似的作品。它内容丰富、气势宏伟,因其犀利的批判锋芏而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的积弊”的百科全书。第三章中“哀希腊”部分可以独立成篇,气势悲牡、音节铿锵,充满慷慨激昂的情感。《诗选》最后一部分包括了和五首长诗。《贝波》讲述的是威尼斯的狂欢节中,一个久别家乡的丈夫回到家中,却发现妻子另寻新欢,最后以一杯咖啡解决纠纷的故事。笔凋亦装亦谐,将狂欢节的热闹气氛和人们在爱情、婚姻上的轻浮风尚渲染得淋漓尽致。《青铜世纪》讽刺并揭发了1822年召开的“神圣同盟”会议。值得一提的是,拜伦的诗作中有许多以东方为背景或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诗篇,如等,它们都充满了东方情调和富有浪漫气息的华美想像与激情,而这得益于长期的漂泊生活带给他的广阔的视野。知名篇章《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3章第113一114节是闪烁着思想和意志光辉的一段诗章。诗人借主人公之口宣泄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和对真、善、美的祈盼。反复、排比的诗句和澎湃的激情使之充满巨大的震撼力。我没有爱过这世界 我没有爱过这世界,它对我也一样; 我没有阿谀过它寓臭的呼吸,也不曾 忍从地屈膝,膜拜它的各种偶像; 我没有在脸上堆着笑,更没有高声 叫嚷着,崇拜一种回音;纷纭的世人 不能把我看敝他们一伙;我站在人群中 却不属于他们;也没有把头脑放进 那并非而又算作他们的思想的尸衣中, 一齐列队行进,因此寸被压抑而致温颐。 我没有爱过这世界,它对我也一样—— 怛是,尽管彼此敌视,让我们方方便便 分手吧;虽然我自己不曾看到,在这世上 我相信或许育不骗人的希望,真实的语言, 也许还有些美德,它们的确怀有仁心, 并不给失败的人安排陷阱;我还这样想: 当人们伤心的时候,有些人真的在伤心, 有那么一两个,几乎就是所表现的那样—— 我还认为:善不只是空话,幸福并不只是梦想。
拜伦一生为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理想而斗争,而且努力创作,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和艺术价值,他未完成的长篇诗体小说《唐璜》,是一部气势宏伟,意境开阔,见解高超,艺术卓越的叙事长诗,在英国以至欧洲的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拜伦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第2部诗集《闲暇的时刻》(1807)出版后受到《爱丁堡评论》的攻击,诗人乃答之以《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一诗,初次显露了他卓越的才华和讽刺的锋芒。1812年发表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1、2章)是他的成名作。1816年,拜伦因私生活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愤而移居意大利。在意大利,他写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3、4两章(年)。这部抒情叙事长诗和未完成的巨著《唐璜》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拜伦还写了一系列长篇叙事诗,如《异教徒》(1813)、《》(1814)和7部诗剧,如《曼弗雷德》(1817)、《该隐》(1821),以及许多抒情诗和讽刺诗,如《审判的幻景》(TheVisionofJudgement,1822)。 1823年初,希腊抗土斗争高涨,拜伦放下正在写作的《唐璜》,毅然前往希腊,参加希腊志士争取自由、独立的,日死于希腊军中。他的诗歌在和中国都有很大的影响。1.Thepublicationin1812ofthefirsttwocantosofChildeHarold’sPilgrimage,broughtByronfame.拜伦早期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一,第二章(1812)。2.InGeneva,hewrotethethirdcantoofChildeHaroldandthenarrativepoemThePrisonerofChillon.在日内瓦,拜伦写下了《哈罗德游记》第三章及叙事诗《齐伦的囚犯》。3.heproducedtheversedramaManfred,thefirsttwocantosofDonJuan.他创作了诗剧 ,《唐璜》的前两章。4.DonJuanisByron’smasterpiece,agreatcomicepicoftheearly19thcentury.他的代表作《唐璜》是19世纪初期的著名讽刺史诗。5.ByroninvestsinJuanthemoralpositiveslikecourage,generosityandfrankness,arevirtuesneglectedbythemodernsociety.拜伦在唐璜身上开发出勇敢,慷慨,诚恳直白等优点。6.thepoet’strueintentionis,bymakinguseofJuan’sadventures,topresentapanoramicviewofdifferenttypesofsociety.诗人的创作意旨在于通过唐璜的游历来体现不同的社会情形。 7.Byron’ssatireontheEnglishsocietyinthelaterpartofthepoemcanbecomparedwithPope’s;andhissatireismuchlesspersonalthanthatofPope’s,forByronishereattackingnotapersonalenemybutthewholehypocriticalsociety.拜伦在诗的末尾对英国社会的讽刺与相媲美,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拜伦讽刺的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整个的虚伪。8.AsaleadingRomanticist,Byron’schiefcontributionishiscreationofthe“Byronichero,”aproud,mysteriousrebelfigureofnobleorigin.SuchaheroappearsfirstinChildeHarold’sPilgrimage,andthenfurtherdevelopedinlaterworkssuchastheOrientedTales,Manfred,andDanJuanindifferentguises.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拜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创造了“拜伦式”,高傲,神秘,反叛却带有贵族血统。这种拜伦式英雄出现在《哈罗德游记》,《》,《曼弗雷德》及《唐璜》等多部作品中。9.ActuallyByronhasenrichedEuropeanpoetrywithanabundanceofideas,images,artisticformsandinnovations.拜伦以丰富的思想,想象力,形式和创新欧洲的诗歌得到了发展
《拜伦诗选》 -
拜伦可以说足最充分地利用笔墨为武器与黑暗和专制作斗争的诗人。同时,他的抒情诗:《》、《今天我度过了二十六岁》、《乐章》等等,也以它对形象美的捕捉和强烈的感情而成为不朽的名篇。他的诗歌所显露出的无穷的力量、大胆的想像、美好的自然景色、尖锐而机智的讽刺、动人的词句以及他对人类自由的真减的热情,使他拥有一代又一代人的景仰和热爱。
《拜伦诗选》 -
同为19世纪,和的诗歌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后者将的未来寄托于普遍的爱,从而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显得甜美、温和。拜伦则感于唤醒人心的艰难而采用批判和嘲讽的方式,抒发自己内心的痛楚和愤懑,在阅读时应注意体会。
《拜伦诗选》 -
《拜伦诗选》我看过你哭——一滴明亮的泪/涌上你蓝色的眼珠:/那时候,我心想,这岂不就是/一朵紫罗兰上垂着露。(《》)
我的日子飘落在黄叶里,/爱情的花和果都已消失;/只剩下渍伤,悔恨和悲哀/还为我保持!(《》)                                          
善不只是空话,/幸福并不只是梦想。(《》)
《拜伦诗选》 -
乔治·戈登·拜伦()是贵族。日出生于伦敦。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十
拜伦岁时,拜伦家族的世袭及产业(纽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成为拜伦第六。年在学学文学及历史,他是个不正规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和著作,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打猎、游泳等各种活动。1809年3月,他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他出席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这些发言都鲜明地表示了拜伦的的进步立场。  从,拜伦出国作东方的旅行,是为了要“看看人类,而不是只方书本上读到他们”,还为了扫除“一个怀着狭隘的偏见守在家门的有害后果”。在旅途中,他开始写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其他诗篇,并在心中酝酿未来的东方故事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在1812年2月问世,轰动了,使拜伦一跃成为社交界的明星。然而这并没有使他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妥协。他自早年就自到这个社会及其统治阶级的顽固、虚伪、邪恶及偏见,他的诗一直是对这一切的抗议。  年,拜伦一直在生活在不断的感情旋涡中。在他到处受欢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场作戏的俯拾即是,一个年青的贵族诗人的风流韵事自然更为人津津乐道。拜伦在1813年向一位小姐求婚,于1815年1月和她结了婚。这是拜伦一生中所铸的最大的错误。拜伦夫人是一个见解褊狭的、深为其阶级的伪善所宥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伦的事业和观点。婚后一年,便带着初生一个多月的女儿回到自己家中,拒绝与拜伦同居,从而使流言纷起。以此为契机,英国统治阶级对它的叛逆者拜伦进行了最疯狂的报复,以图毁灭这个胆敢在政治上与它为敌的诗人。这时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写出象《》那样的诗,表示向他的压迫者反抗到底的决心。   拜伦在1916年4月永远离开了英国,一个传记作者说他“被赶出了国土,钱带和心灵都破了产,他离去了,永不在回;但他离去后,却在的激流之旁找到新的灵感,在的天空下写出了使他的名字永垂不朽的作品。”  1816年,拜伦居住在,在结识了另一个流亡的诗人,对英国发动统治的憎恨和对的同好使他们结成了密友。  拜伦在旅居国外期间,陆续写成《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故事诗《锡雍的囚徒》(1816)、历史悲剧《曼弗雷德》(1817)、长诗《青铜世纪》(1923)等。巨著《唐璜》是拜伦最重要的一组诗,半庄半谐、夹叙夹议,有现实主义的内容,又有奇突、轻松而讽刺的笔凋。第一、二章匿名发表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英国维护体面的报刊群起而攻之,指责它对宗教和道德进攻,是“对体面、善良感情和维护社会所必须的行为准则的讥讽”,“令每个正常的头脑厌恶”,等等。  但同时,它也受到高度的赞扬。作家瓦尔特·司各特说《唐璜》“象一样地包罗万象,他囊括了人生的每个题目,拨动了神圣的琴上的每一根弦,弹出最细小以至最强烈最震动心灵的调子。”诗人歌德说,“《唐璜》是彻底的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辛辣程度,温柔到了优美感情的最纤细动人的地步……”。《唐璜》写完第十六章,拜伦已准备献身于的民族解放运动了。  这是诗人一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辉的一业。他既憎恨发动的“神圣同盟”对欧洲各民族的压迫,也憎恨对希腊的统治。1824年,拜伦忙于战备工作,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腊人民深感悲痛,全国志哀二十一天。 
《拜伦诗选》 -
1 苏曼殊&&&&&&&&&&&&&&&&&&&&&&&&&&&&&&&&&&&&&&&&&&&&&&&&&&&&&&&&&&&&&&&&&&&&&&&&&&&&&&&&&&&&&&&&&&&&&&&&&&&&&&&&&&&&&&&&&&&&&&&&&&&&&&&&&&&&&&&&&&&&&&&&&&&&&&&&&&&
(年),近代、诗人、翻译家,广东(今广东中山)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1903年苏曼殊留学,曾在东京预科,成城学校等处就读,并利用假期到、等国游历,在日本期间,参加过中国留学生的爱国组织革命团体青年会和拒俄义勇队,倾向于。学成后回国,任上海《国民日报》的翻译,不久即于惠州出家为僧。1907年赴日组织亚洲和亲会,公然反抗帝国主义,后与等人合办杂志《新生》,但未成功,此后远赴。后归国,对现实悲观失望。,苏曼殊在病逝,年仅34岁。
晚清时节,译风大盛,而因中国是诗歌帝国,二则诗歌文体翻译较难,当时译诗并不多,译入最多的是拜伦等的西方浪漫主义诗作。苏曼殊在西方浪漫主义诗歌译介上可谓独步译林,因此,RamonWoon(翁聆雨)、Irvingy(罗郁正)合撰的PoetsandPoetryofChina'sLastEmpire,以、林纾、苏曼殊为清末三大翻译专家。1906年后,在诗坛、画坛及界名声大骚的苏曼殊进入文学译介高产期,先后出版四个诗歌译集,全首刊海外:英译汉诗集《文学因缘》,1908年东京博文馆印刷,上海群益书社翻印时改名为《汉英文学因缘》。它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最早的中英诗歌合集,搜集英译汉诗非常广泛,包括Candlin、JamesLegge(理雅各)所译《诗经》全部和伯夷、叔齐、百里奚、箕子等的大量诗作,还收集了MiddleKingdom、FrancisDavis的译本,“以证异同”;Giles翻译的、、班固、、张籍、的名篇,Mercer的《采茶诗》等;另有诸篇取于群集,没有传译者姓名。1911年东京神田印刷所出版了苏曼殊的《潮音》之后湖畔诗社翻印,上海出版部寄售。《潮音》主体第一部分为英汉诗曲互译,第二部分为英吉利闺秀诗选。该选本收汉译英诗又收英译汉诗、收曼殊自己译作又收他人译作、收中国人译诗又收外国人译诗。苏曼殊为作序两篇,一英文,一汉文,后序收入1914年《拜伦诗选》时又被称为《〈拜伦诗选〉自序》。两篇序高度评价拜伦和雪莱,特别是论述诗歌翻译的理论问题,表现了苏曼殊的文学审美观,颇有研究价值。1914年,曼殊将一些西译汉诗和自己的汉译西诗,由东京三秀舍合集为《汉英三昧集》,泰东书局翻印时改为《英汉三昧集》。
《》曼殊最重要的翻译诗歌集就是《拜伦诗选》。这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本外国诗歌翻译集,苏曼殊也因之成为将拜伦、雪莱诗翻译到中国来的第一人。这本诗集包括《哀希腊》、《赞大海》、
等四十多首抒情诗杰作,确实是石破天惊的创举。《拜伦诗选》有三个问题需要厘清。第一、《拜伦诗选》的出版情况历来是曼殊研究一大公案。苏曼殊生活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一生又过着托钵游历、动定不居的生活,况且作品多发行于国外,他创作的大量文稿和画作都不得存世,今存最早《拜伦诗选》版本为1914年出版,署“日本东京三秀舍印刷,梁绮庄发行”。此书底页注:“戊申(1908年)九月十五日初版发行,壬子(1912年)五月初三日再版发行,甲寅(1914年)八月十七日再版发行。”但前两版的本子从未发现,故柳亚子、柳无忌怀疑是否有过年本。《〈拜伦诗选〉自序》篇尾曼殊注为“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柳亚子在《考证》中认为曼殊所云“光绪三十二年”(1906)当为“元年”(1909)之误,“戊申”(1908)当为“己酉”(1909)之误,“但不知玄瑛于此书编成及出版之年岁,何以一误再误,殊不可解,岂此中别有玄虚耶?恨不能起地下问之矣。”马以君则据之断定:《拜伦诗选》“当时出版未遂,1911年并入《潮音》,……后于1914年9月,《拜伦诗选》以单行本问世。”(马以君编《苏曼殊文集》P300,花城出版社1991。)鉴于柳亚子和马以君均为推论,而1914年版书底页“注”为唯一确证的材料,本人仍以1908年版为确有。第二,关于苏曼殊开始翻译拜伦诗时间,历来争执颇多。《〈拜伦诗选〉自序》篇尾曼殊注为“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有研究者认为苏译拜伦在1906年已经完成了《》、
,缺少成书时的《星耶峰耶俱无生》,“曼殊再粗心也不可能将‘宣统元年’误为‘光绪三十二年’”,“细读曼殊《自序》”,可知“柳亚子忽略了成书所需要的‘过程’以及成书与出版之间的间隔,将成书与出版的时间都轻率地定在1909年,并因此更改苏曼殊其他活动和著述的时间,这是有违历史真实的。”(余杰《狂飙中的拜伦之歌》,载《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9期。)此言不差,不过该“细读”并没给出充分证据证明被“更改”的活动和时间指什么。杨仁山开设秪垣精舍在1907年,苏在于杭州《致刘三》中写有“兹金陵开设梵文学堂,今接仁山居士信,约瑛速去”和11日所写在秪垣精舍情况,查对《〈潮音〉自序》中言:“去秋,白零(柏林)大学教授法兰居士游秣陵,会衲于秪垣精舍。”“比自秣陵遄归将母,病起胸膈,濡笔译拜伦《去国行》、《赞大海》、《哀希腊》三篇”,可见,1906年已经译完上述三篇是不合史实的。黄侃说:“(曼殊)景仰拜伦为人,好诵其诗。余居东夷日,适与同寓舍,暇日辄翻拜伦诗以消遣。”(《镌秋华室说诗》,见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五)P237。)考黄侃居日时间,可知苏曼殊翻译拜伦的诗大约始于年居日本时。现在可资为证的是1908年编选的《文学因缘》和在《民报》发表的《娑遁迹记》中已有其所译《星耶峰耶俱无生》。第三、《留别雅典女郎》的译者问题。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论曼殊译诗时说:“我爱看他译的《留别雅典女郎》,我尤爱他译的《去国行》。”施蛰存编选的《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上海书店1991)内录署名苏曼殊译拜伦诗6首,亦含《留别女郎》。现在许多引者均以这两位学者的说法为据,实属以讹传讹。该诗并非曼殊译作,在1908年苏曼殊出版的《文学因缘》内即署译者为“盛唐山民”,《〈文学因缘〉自序》中又明言“《留别雅典女郎》四章,则故友译自《Byron集》中。”故友即葛循叔,是苏同乡(《苏曼殊文集》P298注36),写到“曼殊善画工虚写,循叔耽玄有异闻”。1909年曼殊将《留别雅典女郎》编入《拜伦诗选》,1914年版本没有说明译者,当为等误选的原因。苏曼殊不仅首先系统地向中国译介拜伦,值得称道的是他还译介了西方其他浪漫主义诗人如斯、雪莱、豪易特、等的诗作,范围之广无人比肩,特别是《拜伦诗选》等的出版拓宽了晚清翻译文学的路子,使读者能在广阔的视野上了解西方诗歌,影响深远。鲁迅在日本准备创办《新生》时曾邀约已负盛名的苏曼殊作为同人,虽在后来的《杂忆》中有不赞成苏译笔“古奥”之意,但联系上下文,实际上他强调的是曼殊译诗对他的影响:“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往;……可惜我不懂英文,所看的都是译本。……苏曼殊先生也译过几首,那时他还没有做诗‘寄调筝人’,因此与Byron也还有缘。”而且,他还清楚地记得曼殊把译诗编入“绿面金签的《文学因缘》中”。民国时文学史家张定璜在《苏曼殊与Byron及Shelly》中评价:“苏曼殊还遗下了一个不太容易认的,但确实不太小的功绩给中国文学。是他介绍了那位《留别雅典女郎》的诗人Byron给我们,是他开初引导了我们去进一个另外的新鲜生命的世界。在曼殊后不必说,在曼殊前尽管也有曾经谈欧洲文学的人。我要说的只是,唯有曼殊才真正教了我们不但知道并且会悟,第一次会悟,非此地原来有的,异乡的风味。……唯有曼殊可以创造拜伦诗。”1923年,杨鸿烈在《苏曼殊传》中说:“中国这几十年介绍欧洲诗歌成绩非常之坏!……现在白话诗盛行,……但介绍欧美诗歌是目前最迫切的事,我希望大家在译诗上面都要以曼殊的信条为信条。”这些文字给予曼殊译诗的高度评价,代表了当时知识青年的共同感受。从1902年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首开译介拜伦之风,到苏曼殊系统翻译其诗和1907年在《摩罗诗力说》中从理论上阐发拜伦的“摩罗”精神,再到1924年《小说月报》发行“诗人拜伦的百年祭”专号,拜伦以其现代个人的情感表达成为这个古老国度的“灵之音”,成为追摹的精神偶像。 日本学者藤井省三在《鲁迅比较研究》之《鲁迅与拜伦》一章中,以对拜伦的接受为主线,给予苏曼殊高度评价,认为“鲁迅与苏曼殊切开了近代文学地平线”,此言当为知人之论。
&&&&&&&&&&&&&&&&&&&&&&&&&&&&&&&&&&&&&&&&&&&&&&&&&&&&&&&&&&&&&&&&&&&&&&&&&&&&&&&&&&&&&&&&&&&&&&&&&&&&&&&&&&&&&&&&&&&&&&&&&&&&&&&&&&&
&2 铮&&&&&&&&&&&&&&&&&&&&&&&&&&&&&&&&&&&&&&&&&&&&&&&&&&&&&&&&&&&&&&&
查良铮(),笔名,祖籍浙江海宁袁花,生于天津,我国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近年被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中学时即开始写诗著文,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40年代出版了三本诗集,是当时著名的青年诗人.1948年赴美国在攻读文学.1953年回国后在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之后的五年内翻译出版了、雪莱、拜伦等人的诗集十余册.他的译诗文字简炼,韵律和谐又忠实传达了原意,因此赢得了我国广大读者的喜爱.1958年以后道路坎坷,但他仍然勤奋译作不已;这本诗集的增译校改工作就是他在逝世前几个月完成的.其它主要译著有《普希金叙事诗选集》、《欧根·奥涅金》、
查良铮(穆旦)作品《》、《拜伦诗选》、《唐璜》等.早在五十年代中期,查良铮就先后翻译了普希金的主要作品,其中包括《普希金抒情诗一集》和《普希金抒情诗二集》,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于1957年出版.
其后二十年间,查良铮继续以介绍优秀外国诗歌为己任.长夜孤灯,他在翻译拜伦巨著
的同时,又增补修订了普希金抒情诗共四百余首,总为一集.译诗本是一桩吃力而难得讨好的工作,译普希金的诗就更加如此了.译诗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幸好查良铮精通俄语,熟谙文学,尤其难得是,译者本人也是一位卓越的抒情诗人.自然,这并不是说,这些译诗必然是"无懈可击"的.假如译者今天还在人世,他一定会欢迎朋友们对译文提出这样那样 的意见,进行商榷.为了使译者生前经过多年锤炼而译出的这本诗集能够完整地同读者见面,我们在整理遗稿的时候,无意妄加改动.我们希望把这本诗集作为查良铮留下的宝贵文学遗产的一部分,呈献给他毕生热爱的和人民.相信深情的读者自会作出公正的论断的.&&
《拜伦诗选》 -
[2] 拜伦诗选—内容—快乐学堂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2次
参与编辑人数:10位
最近更新时间: 08:09:18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苹果6国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