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所敬6666是什么意思思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又作《六方礼经》,内容叙述城中有一长者子尸迦罗越(善生),奉亡父遗命,每日早向六方礼拜。佛告以礼拜方位无益,并示以正确的礼拜方法,即对父母、、妻妇、亲友、僮仆、沙门婆罗门等六种人,应生爱敬心。故应放弃纯粹的礼拜六种方位,而改为去敬爱上列这六种人。此外,并开示在家佛子应受持的伦理道德生活。因此,本经是了解佛陀对家族伦理的看法的重要资料之一。
佛在王舍国鸡山中,时有长者子,名尸迦罗越。早起严头,洗浴著文衣,东
向四拜、南向四拜、西向四拜、北向四拜、向天四拜、向地四拜。
佛分卫,遥见之,往到其家问之:「何为六向拜?此应何法?」尸迦罗
越言:「父在时教我六向拜,不知何应。今父丧亡,不敢於後违之。」佛
言:「父教汝使六向拜,不以身拜。」尸迦罗越便长跪言:「愿佛为我解
此六向。」佛言:「听之!内著心中。其有长者能持四戒不犯者
,今世为人所敬,後世生天上。一者不杀诸群生;二者不盗;三者不爱他
人妇女;四者不妄言两舌,心欲贪 愚痴自制勿听。不能制此四意者
,恶名日闻,如月尽时,光明稍冥;能自制恶意者,如月初生,其光稍明
,至十五日,盛满时也。」佛言:「复有六事,钱财日耗减:一者喜饮酒
;二者喜;三者喜早卧晚起;四者喜请客,亦欲令人请之;五者喜与恶
知识相随;六者 慢轻人,犯上头四恶。复行是六事,妨其善行,亦不得
忧治生,钱财日耗减,六向拜当何益乎?」佛言:「恶知识有四辈:
内有怨心,为知识;二者于人前好言语,背後说言恶;三者有急时,
於人前愁苦,背後欢喜;四者外如亲厚,内与怨谋。善知识亦有四辈:一
者外如怨家,内有厚意;二者於人前直谏,於外说人善;三者病瘦县官为
其征 忧解之;四者见人贪贱不弃捐,当念求方便欲富之。恶知识复有四
辈:一者难谏晓教之,故与恶者相随;二者教之莫与喜酒人为伴,故
与嗜酒人相随;三者教之自守,益更多事;四者教之与贤者为友,故与博
掩子为厚。善知识亦有四辈:一者见人贫穷卒乏令治生;二者不与人诤计
;三者日往消息之;四者坐起当相念。善知识复有四辈:一者为吏所捕
,将归藏匿之,於後解决之;二者有病瘦,将归养视之;三者知识死亡棺
殓视之四者知识已死,复念其家。善知识复有四辈:一者欲斗止之;二者
欲随恶知识谏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劝令治生;四者不喜经道,教令信喜
之。恶知识复有四辈: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者有急倩使之不肯行;三者
见人有急时避人走;四者见人死亡弃不视。」佛言:「择其善者从之,恶
者远离之,我与善知识相随,自致成佛。」佛言:「东向拜者:谓子事父
母,当有五事:一者当念治生;二者早起敕令奴婢,时作饭食;三者不益
父母忧;四者当念父母恩;五者父母疾病,当恐惧求医师治之。父母视子
亦有五事:一者当念令去恶就善;二者当教计书疏;三者当教持经戒;四
者当早与娶妇;五者家中所有当给与之。南向拜者:谓弟子事师,当有五
事:一者当敬难之;二者当念其恩;三者所教随之;四者思念不厌;五者
从後称誉之。师教弟子亦有五事:一者当令疾知;二者当令胜他人弟子;
三者欲令知不忘;四者诸疑难悉为解说之;五者欲令弟子智慧胜师。西向
拜者:谓妇事夫有五事:一者夫从外来,当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当炊
蒸扫除待之;三者不得有 心於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四者当用夫教
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夫休息,盖藏乃得卧。夫视妇有五事:一者
出入当敬於妇;二者饭食之以时节与衣被;三者当给与金银珠玑;四者家
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五者不得於畜传御。北向拜者:谓人视亲属
朋友,当有五事:一者见之作罪恶,私往於屏处,谏晓呵止之;二者小有
急,当奔趣救护之;三者有私语不得为他人说;四者当相敬难;五者所有
好物,当多少分与之。向地拜者:谓大夫视奴客婢使,亦有五事:一者当
以时饭食与衣被;二者病瘦当为呼医治之;三者不得妄挝捶之;四者有私
财物,不得夺之;五者分付之物,当使平等。奴客婢使事大夫亦有五事:
一者当早起勿令大夫呼;二者所当作自用心为之;三者当爱惜大夫物,不
得弃捐乞匈人;四者大夫出入当送迎之;五者当称誉大夫善,不得说其恶
。向天拜者:谓人事沙门道士,当用五事:一者以善心向之;二者择好言
与语;三者以身;四者当恋慕之;五者沙门道士人中之雄,当恭敬承
事问度世之事,沙门道士当以六意视凡民:一者教之布施,不得自;
二者教之持戒,不得自;三者教之忍辱,不得自;四者教之精进
,不得自懈慢;五者教人一心,不得自;六者教人黠慧,不得自愚痴
。沙门道士教人去恶为善,开示正道,恩大於父母,如是行之,为知汝父
在时六向拜之教也。何忧不富乎。」尸迦罗越即受五戒,作礼而去。
鸡鸣当早起 被衣来下床 澡漱令心净 两手奉花香 佛尊过诸天
鬼神不能当 低头 塔寺 叉手礼十方 贤者不精进 譬如树无根
根断枝叶落 何时当复连 采华著日中 能有几时鲜 放心自纵意
命过复何言 人当虑非常 对来无有期 犯过不自觉 命过为自欺
今当入泥犁 何时有出期 贤者受佛语 持戒慎勿疑 佛如好华树
无不爱乐者 处处人民闻 一切皆欢喜 令我得佛时 愿使如法王
过度诸生死 无不解脱者 戒德可恃怙 福报常随己 现法为人长
终远三恶道 戒慎除恐畏 福德三界尊 鬼神邪毒害 不犯有戒人
堕俗生世苦 命速如电光 老病死时至 对来无豪强 无亲可恃怙
无处可隐藏 天福尚有尽 人命岂久长 父母家室居 譬如寄客人
宿命寿以尽 舍故当受新 各追所作行 无际如车轮 起灭从罪福
生死十二因 现身游免乱 济育一切人 慈伤坠众邪 流没于深渊
勉进以六度 修行致自然 是故稽首礼 归命天中天 人身既难得
得人复嗜欲 贪 於意识 痛想无厌足 豫种後世栽 欢喜诣地狱
六情幸完具 何为自困辱 一切能正心 三世神吉祥 不与八难贪
随行生十方 所生趣精进 六度为桥梁 广劝无极慧 一切蒙神光佛陀在王舍国鸡山中。当时有一位大长者的儿子,名字叫做尸迦罗越。早晨起来,庄严头饰,洗浴并穿着文雅的衣服。向东面拜四拜、向南面拜四拜、向西面拜四拜、向北面拜四拜、向天拜四拜、向地拜四拜。
佛陀来到国城中,远远地看见了尸迦罗越所为。就来到他的跟前问他,你为什么向六面礼拜呢?这个是哪一种法规呢?尸迦罗越回答说:“我父亲在世时,教我向六面礼拜,我也不知是属什么法规。如今父亲过世了,我也不愿意违背他的教导。”佛陀对长者子说:“你父亲教你向六面礼拜,真正的意义不单单指用身体礼拜。”尸迦罗越便长跪在佛陀面前对:“愿佛陀为我解释向六面礼拜的真正意义。”:“细听,记在心里。若有德才福寿居众之长和有智慧的人,能守持四戒不犯,今世为人所敬,后世生天上。一是不杀害一切众生;二是不偷盗;三是不爱慕别人的妻子;四者不说妄语及不两舌。私欲、贪婬、、愚痴,当自制不随妄念。不能控制这四种心意的人,他的恶名每天都能听到,就好比月亮快要缺尽,光明也就会稍稍地暗下去。能制止自己恶心意的人,就好比天上的月亮,在一个月中第一回升起,光明稍稍明亮,由缺转圆一直到十五日,就会饱满明亮光明大盛。”
佛言:还有六种事,使钱财一天一天的损耗减少。一是喜好饮酒;二是喜好赌博及游戏;三是喜晚起;四是喜欢相聚一起大吃大喝;五是喜欢跟随恶知识在一起;六是骄傲无礼轻慢别人。犯上头的杀、盗、淫、妄四种恶,又作此酒、赌、睡、吃、玩、慢六种事情,妨碍自己的善行,又不能关心治理生活。家中钱财一天一天地耗减,向六面礼拜有什么益处呢?
佛说:恶知识有四种。一是内有怨恨心,表面却假装成一个好人;二是在人当面说好话,背地里说;三是别人有急难时,他在人面前愁苦表示关心,背地里高兴欢喜;四是表面上表现得对人亲近厚道,内心里面去怀着怨恨算计人。
善知识也有四种。一是表面看起来像似怨家,内心里面实是对厚;二是在人当面直言规劝,在外面说人好话;三是病瘦弱者有官事惊惧,能给予排忧解难;四是见人贫穷与低贱也不舍弃,常常想办法欲使人富裕。
恶知识还有四种人:一是很难劝他去作善事,总是与恶者在一起;二是教他不要与喜饮酒人为伴,偏要去跟随嗜酒人在一起;三是教他反而更加多作事非;四是教他与良善之人作朋友,偏要跟浪荡子亲厚。
善知识还有四种:一是见人贫穷缺乏,就帮助人治理生活;二是不与别人斗诤计较;三是每天都去关心别人;四者不论坐或起来,都能想念到人家。
善知识还有四种:一是被官差抓捕,悄悄回来将人藏好,过后想办法化解灾凶;二是对於病瘦无人怜顾者,带回家中治疗照顾;三者朋友亡故无人料理者,买棺木收殓之;四是朋友死后,还能眷恋友情关心他的家人。
善知识还有四种:一是有准备斗争者能制止;二是跟随恶知识的能劝告制止;三是不想治理生活的劝令他治理生活;四是不喜经道的,能教导使他喜欢。
恶知识还有四种:一是有小小的侵损到他,便大怒;二是有急事想找他,他不肯去做;三是见到别人有急事避着人走掉;四是见友人死亡舍弃不去探视。
佛言择其善者从之,恶者远离之。我与善知识相随,自致成佛。(此句为原经文)佛说:向着东方拜,是指子女侍奉父母。应当有五种事:一是应当关心思虑治理家庭生活事务;二是早早起床,分付奴婢,按时作饭食;三是不去增加父母亲的忧虑;四是应当思念父母亲的恩德;五是父母有疾苦,应当心中担忧恐惧求医师诊治。父母亲对待自己的子女也有五件事要做:一是应当时时想到要使子女去恶就善;二是当教子女识文晓义;三是当教化子女奉持贤圣经戒;四是当早与子女完婚;五是家中所有当供给与子女。
向着南方拜,是指弟子奉事师长。应当有五种事:一是应当恭敬赞叹;二是当念师长教化之恩;三者听随师父教导;四是对师父不生厌烦;五是在师后称师美誉。师父教导弟子也有五件事要做:一是当使弟子快速知晓;二是当使弟子胜过别人所教的弟子;三是想办法使弟子知后而牢记不忘;四是所有疑难全部为其解说明白;五是希望弟子的智慧超过自己。
向着西面拜,是指媳妇侍奉丈夫。有五种事:一是丈夫从外面归来,当站起来相迎;二是丈夫出门不在家,当洒扫、洗净、做饭等待他;三是不得对别的男人有淫心,若丈夫有斥责之语不得还嘴作恶相;四是使用丈夫的教示,所有物品不作私藏;五是丈夫休息,为丈夫检视衣被毕才卧。丈夫对待妻子也有五件事要做:一是出入应当尊敬媳妇;二是提供饭食,按时节气候供给衣被;三是应当给与金银珠玑;四者家中所有交付妻子;五是不得在外面作邪业畜养应召女子。
向着北面拜,是指人对待亲属朋友。应当有五种事:一是见到作罪恶,在或屏蔽处,规劝制止他;二是有小小的急事,应当前往救护;三是有私密之语,不得说给另外人知道;四是应当互相恭敬赞叹;五是所有好的物品,应当适当地分与众人共之。
向着地拜,是指做官员的对待奴客婢使。也有五种事:一是当以按时提供饭食及衣被;二是有病瘦应当请医生给治疗;三是不得随便殴打;四是奴婢有私物,不可抢夺去;五是分发下去的物品要平等。奴客婢使侍奉官员也有五件事:一是当早起不要让作官的呼叫;二是应当作的事,自觉的用心去做;三是应当爱惜官员之物;四是官员出入应当送迎;五是当称誉官员的优点,不得说他坏话。
向着天上拜,是指人们奉事沙门道士。当使用五种事:一是以善心向着他;二是选择适当的话讲;三是以身礼敬;四是应当思恋敬慕;五是沙门道士是人众中的英雄,应当恭敬侍奉请问度世的事。沙门道士当以六意对待众人:一是教人布施,不得自;二是教人持戒,不得自犯;三是教人忍辱,不得自;四是教人精进,不得自懈慢;五是教人一心,不得自散乱;六是教人智慧,不得自愚痴。沙门道士教人去恶为善,开示正道,恩大於父母(此句为原经文)。象这样子去做,为知你父亲在世时六向拜的教导啊!何愁不富呢?尸迦罗越即受五戒,作礼毕走了。佛说(偈颂):
鸡鸣当早起 被衣来下床 澡漱令心净 两手奉花香 佛尊过诸天
鬼神不能当 低头 塔寺 叉手礼十方 贤者不精进 譬如树无根
根断枝叶落 何时当复连 采华著日中 能有几时鲜 放心自纵意
命过复何言 人当虑非常 对来无有期 犯过不自觉 命过为自欺
今当入泥犁 何时有出期 贤者受佛语 持戒慎勿疑 佛如好华树
无不爱乐者 处处人民闻 一切皆欢喜 令我得佛时 愿使如法王
过度诸生死 无不解脱者 戒德可恃怙 福报常随己 现法为人长
终远三恶道 戒慎除恐畏 福德三界尊 鬼神邪毒害 不犯有戒人
堕俗生世苦 命速如电光 老病死时至 对来无豪强 无亲可恃怙
无处可隐藏 天福尚有尽 人命岂久长 父母家室居 譬如寄客人
宿命寿以尽 舍故当受新 各追所作行 无际如车轮 起灭从罪福
生死十二因 现身游免乱 济育一切人 慈伤坠众邪 流没于深渊
勉进以六度 修行致自然 是故稽首礼 归命天中天 人身既难得
得人复嗜欲 贪 於意识 痛想无厌足 豫种後世栽 欢喜诣地狱
六情幸完具 何为自困辱 一切能正心 三世神吉祥 不与八难贪
随行生十方 所生趣精进 六度为桥梁 广劝无极慧 一切蒙神光佛祖在《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中从做人态度、待人接物和处世风格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尸迦罗&含有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等诸义。当然,佛祖所讲的&善知识&,是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人行正道的人;&恶知识&则是品行不端、会误导他人的人。本文所说的&善知识&,意为好知识;&恶知识&意为坏知识。实际上,好人之所以好,是因为他头脑中的好知识比较多;坏人之所以坏,是因为他头脑中的坏知识比较多。人与知识本是一体的。在做人态度方面,有四种恶知识:&一者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二者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言恶;三者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四者外如亲厚,内与怨谋。&
在做人态度方面,也有四种善知识:&一者外如怨家,内有厚意;二者于人前直谏,于外说人善;三者病瘦县官为其忧解之;四者见人贪贱不弃捐,当念求方便欲富之。&在待人接物方面,有四种恶知识:&一者难谏晓教之作善,故与恶者相随;二者教之莫与喜酒人为伴,故与嗜酒人相随;三者教之自守,益更多事;四者教之与贤者为友,故与子为厚。&
在待人接物方面,也有四种善知识:&一者见人贫穷卒乏令治生;二者不与人诤计;三者日往消息之;四者坐起当相念。&在处世风格方面,有四种恶知识:&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者有急倩使之不肯行;三者见人有急时避人走;四者见人死亡弃不视。&
在处世风格方面,也有四种善知识:&一者欲斗止之;二者欲随恶知识谏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劝令治生;四者不喜经道,教令信喜之。&
最后,佛祖说:&择其善者从之,恶者远离之,我与善知识相随,自致成佛。&佛祖以上所讲的只是一般的做人道理,他却说自己因为这些方面做得好,所以&自致成佛&。可见做人是人生的根本。做事先做人,把人做好了,从事任何事业就有了深厚的根基。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什么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_百度知道
什么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提问者采纳
恶口、三毒:人身量八丈,过一百年减一岁,但又恐被人所杀,又死了百分之九十九。这样无论男女,五味也隐没或变味了,人们相共又生起一念中品的厌离心,把人们饿死百分之九十九。从八万四千岁,一握手高的,身量高八百四十丈,也没有什么军政领袖.,人们也知道孝顺父母、好的房廊屋舍等,恭敬沙门,如获摩尼宝珠一样。如是经七年七月七日大旱无雨。到现在为止,身量增一寸,都认为过去是由于不善心,杀心.,离两舌;而变为粗质的五谷杂粮,人身量剩二尺多高:这是劫运,过一百年减一岁。未完的!得病即死,(人身量亦减短一寸)一千年减十岁,以为自己不杀人;今后宁可共行善法,千年增十岁,渐渐由蜜酥妙味,统起来也不过一万多人了,因他尚有一念“惭愧”心。如是经七个月零七天,几万岁,十岁人为上寿,严加守护,便被人所杀,人心残忍到极点,身形由三尺减至二尺高,没有好饮食,都成了杀人利器,没有文化.。既知行善止杀可以得好报、嗔;手,衣食丰足,如是互杀互砍。经过上面所说的饥馑,城镇败坏,连粗质的五谷杂粮也开始渐渐没有了。这时继之而来的便是瘟疫灾病,万年减一百岁、种种出现,没有高低不平。)这时地面平正,行十善法、因果观念,把原来那一念下品的厌离心又失掉了,希望从此永远离苦得乐,先离杀业、痴,(思离苦得乐的心比前还重)如是慢慢经过一千年,弥勒佛始出世,七宝。这时人们的道德伦理,将来减到人寿三十岁时,人寿减到十岁时,人寿起初以八万四千年为本位,经过八百四十万年。偶尔得到一粒麦谷等、离贪。只有以稗充饥.,不重引)。大家同起了上品厌离心,然后再化同缘(详见上列诸经论。这时刀兵劫降临,想看完请百度,这时大家相共起了下品的厌离心;以铁为至宝、三种灾劫之后。普通活七八岁的。因业力所感、绮语,洒洒落落的相去很远,为庄严中第一,惟有行十恶法者为人所敬,丧失殆尽,逢人必砍,增寿命。普通应用物资。最初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祛十恶法。由十岁起,十岁生子,也是众生的业力所感,身形才一尺高,像杀神附体样,为衣中第一,还有一&#57480.唉;以发褐遮体,一点力不用费,龙华三会说法,井河悉皆涸竭!无论父母妻子,为食中第一,在这次瘟疫劫中,致令亲族人类残杀殆尽,也有心里怀“惭愧”心的,减至八万岁时,所谓草木皆兵,视如亲友,随便拿起一件什么东西来,寿命也由一百年增一岁,饮食衣服卧具等都是自然而至,渐渐增至二十岁。走起路来个月二十天遇不到一个人,几千岁,因果观念,由三十岁减至二十岁时,只有一些小的村庄,隐于山野,增到八万四千岁为止,世界上所剩下的,于是再进而离不与取的盗业,离杀业已,于是铤而走险!按佛经说,下生来五个月就结婚、五味。(是谓刀兵劫末)在这时,恐人偷去这里有说明弥勒菩萨过多久会来人间。国土空废,三四岁的不等,到那时人类的道德伦理,在上次饥馑劫中所剩下来的那一分人数。到这时原来那一念中品厌离心又失掉了,兄弟眷属等,福报享尽,藏在箱子里、珍宝、瘟疫:摘自倓虚大师《影尘回忆录》----第十八章 西安大兴善寺办学经过,经过七日七夜,不欲杀人,寿命也长(活八万四千岁)身量也高(八百四十丈高)福报也大.,互有杀害心。后来因为人们的“分别”“执取”心重,原先隐在山野的那些人,(想离苦得乐)这样经一千年慢慢度过,像獐鹿逢打措的一样,身量也由一尺增至二尺,也渐渐破坏没有了,亦无医药相救。(法灭尽经谓。由于饥荒缘故,便相煎人皮朽骨为宴会,五六岁的。这时大家的共同心里。这时早已没有国王、刀兵:关于未来世界的介绍(太可怕了;或是人身增至八丈时,渐渐增长起来,人们总还有得五谷杂粮吃,从山野出来之后。灾病劫过后,互相亲爱,护法善神护持他、妄言,遇到人便相抱痛哭,度释迦佛灭后遗法种福之人。于是见人必杀,即不再增,地面上都是七宝,比现在霍乱症还厉害百倍,如是次第往下减。按诸经论所说,几百岁,过一百年增一岁,离邪淫业
弥勒菩萨现正在兜率内院说法,等待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教化56亿年以后,他就成为下届的法王了;因此弥勒菩萨现在的地位,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布袋和尚是他的化身。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不知名氏,来历不详的布袋和尚,自称“契此”,他是五代明州奉化人(或说四明...
其他类似问题
弥勒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弥勒菩萨未来定当从兜率天内院下生到人间成为尊贵的弥勒佛
就是弥勒佛呀,就是那个笑咪咪的胖佛,是佛教中未来佛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页免费30页免费30页5下载券4页¥2.0019页免费18页1下载券22页2下载券18页免费14页免费9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9页免费22页2下载券24页1下载券18页1下载券16页免费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项羽与刘邦(第2部)_正版电子书在线阅读_百度阅读
项羽与刘邦(第2部)
支持以下平台(点击下载客户端)
畅销飙升榜
项羽与刘邦(第2部)
亚马逊评分:
您也可能感兴趣
《项羽与刘邦(第2部)》内容简介为:从来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如此精准地解读项羽与刘邦胜败兴亡的真正原因!从来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如此惊心动魄地解读这对中国历史上最悲壮又最伟大的对手!两千多年来,关于楚亡汉兴的历史玄机,尚无一部作品能够达到司马氏《项羽与刘邦》的高度、广度与深度!
《项羽与刘邦(第2部)》编辑推荐:推荐购买《项羽与刘邦(超越《德川家康》,日本销量最大的历史小说:首次精准解读楚汉兴亡的历史密码)》
将开创伟业的谋篇布局、群雄并起的雌伏出击、逐鹿中原的运筹帷幄、伴君伴虎的为臣之道、深不可测的帝王心术熔于一炉……司马辽太郎对楚汉兴亡研究之深令人叹为观止。 本书首次从政治、经济、组织的高度,精准解读楚汉兴亡的历史密码!
作者:(日本)司马辽太O 译者:王学东司马辽太郎 日本著名作家。1923年生于大阪,原名福田定一,因自小酷爱司马迁的《史记》而更名“司马辽太郎”,取“远不及司马迁之太郎”意。1996年病逝,享年72岁。 自幼饱览群书,崇尚英雄人物,逐渐形成从高空俯瞰大时代、从历史长河观察历史断层、从大历史中审查英雄人物的创作形式,一反日本先前“时代小说”的平铺刻板和私人视角,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写史方法;尤其重视在历史长河中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英豪,善于将他们置于“大历史”的环境中,立体地书写其“励精图治”和“文治武功”。 一生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主要有代表作 《项羽与刘邦》、 《坂本龙马》等,先后斩获直木奖、菊池宽奖、读卖文学奖、日本文学大奖学艺奖、NHK放送文化奖等, “各项大奖仿佛专为他而设”。1993年,获代表日本文化界最高荣誉的文化勋章。 《项羽与刘邦》在日本出版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对中国历史尤其是秦末汉初之际的研究之深可谓前无古人,关于“中国”对日本读者影响之广更可谓“后无来者”。图书出版之后,在日本引起巨大轰动,始终雄踞各大年度畅销书排行榜,读者群几乎涵盖了政治家、商界人士、学者以及贩夫走卒在内的所有民众,从而成为一个时代罕见的文化盛事。
第一章 兵发彭城第二章 丧家之犬第三章 汉王使臣第四章 陈平之毒第五章 纪信救主第六章 背水一战第七章 郦生说齐第八章 半渡之战第九章 虞姬第十章 辩士往来第十一章 平国侯潜逃第十二章 汉王百败第十三章 乌江之畔后记(司马辽太郎)通过历史上的典型探讨威望的奥秘(谷泽永一)
通过历史上的典型探讨威望的奥秘谷泽永一透视《史记》的洞察力《项羽与刘邦》清晰地展示了人与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力学关系。个性鲜明的人物在这出惨痛激烈的戏剧中发光发热,故事在结尾处迎来高潮,然后如弦断一般戛然而止。这部作品的构思体现了我国历史意识的一种传统。众所周知,从文化发展的初期开始,日本就致力“引进汉字、汉书”。通过这种引进,“日本开始记录自己的历史”,但“在展示人间世相百态时,比起自己社会的实例,更爱借用汉文典籍中登场的中国古代典型历史人物”。这是日本人历史意识的一大特色。《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汉书》,很久以来就并称“左国史汉”,作为中国史书的代表被奉为必读之书,日本人并不因它们是外国历史而觉得有隔阂。其大前提在于,对日本人来说,历史本身反映了包罗万象的人间,史书作为具有普遍性启示意义的典籍,为人所敬,为人所亲,故被奉为最重要的古代典籍。引用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夏目漱石在《文学论》这篇艰难晦涩的序中说道:“我少时好读汉籍。虽浸淫未久,但文学究竟为何物,懵懂之中从左国史汉中似有所得。”也就是说,一流的中国史书本身,甚至代表了日本广义的文学概念。特别是到了近世,正如中村幸彦。评价的那样,日本的汉诗文才是具有思想性的文学,才担当了与大众文学相对应的纯文学的角色。汉诗文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不用说主要是来自汉籍。最具典型性的项羽和刘邦的故事,甚至成为日本文学的素材。元禄三年作序、七年作跋的《通俗汉楚军谈》,与同为元禄年间成书的《通俗三国志》,并称“中国军事演义双璧”广为流传,并被收入明治末期的《通俗二十一史》、大正时的《有朋堂文库》等,被多次印刷出版。日本民众早已熟悉其中的人物角色,并通过这些人物角色思考着人类的历史。司马辽太郎谈到这种现象时说,古代中国已经成为日本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日本人总觉得,古代中国不是外国,而是自己“曾经隶属的一种文明”。以左国史汉为代表的史书,长久以来成为日本人总结人生哲学的源泉,常常被日本人引以为鉴。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实在无法估量。因此,司马辽太郎在构思《项羽与刘邦》时,想必是怀有多重探求之心。他在介绍故事大纲时谦虚地说,故事源自《汉书》和《史记》――他在参阅文献的同时,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当时的风俗习惯、思考习惯、伦理道德等等进行还原。谨慎的尝试、细致入微的洞察力,造就了这部作品。这种尝试不仅艰难,而且意味着在直接挑战世界上最杰出的史书――《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的表现手法。通过司马迁的眼睛,透视历史记录的背面,对活跃在《史记》字里行间的“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进行更直接更普遍的人性分析。它不是《史记》的演绎或概括,而是完全意义上的重构。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壮举。《项羽与刘邦》里性格各异的典型人物,不是与日本人毫无关系的外国人,而是曾启发我们对“什么是人类社会”进行种种反思的“实例”。从古到今,楚汉人物群像,对日本民众来说早已是自己世界的一部分。在作品中,作者看似无意,但一直在探求一个课题:这些典型人物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个体觉醒的时代司马辽太郎从时代背景出发来考察人物的思考和行动,非常重视中国战国时代社会澎湃的生命力。“战国这个称呼带着杀气,但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社会的成熟。”这个大趋势并非中国独有。回头来看,“日本列岛因大量人口定居较迟,比中国晚七八百年才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因此战国时代的到来也晚很多。”“尽管历史年代有差距,相似之处还是很多。”司马太郎的这些评论引人注意,是对形式本位的时代划分论猛烈的一击。司马辽太郎认为,“必须看到,战国出现的先决条件是:与古代社会相比,农业生产力有了飞跃发展,自耕农明显增多,人们从农奴的地位解放出来,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独立精神,由此产生了亚洲式的'个体'。个体的形成,导致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发明的不断涌现。战国前的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层出不穷,是中国思想史上最绚烂的时代,同样得益于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作者一语点破:“经历了战国和秦朝灭亡的刘邦及其属下,正是那个时代觉醒的个体,他们是由侠义这种相互扶助的精神黏合而成,但后来这种精神在中国消失了。”不过,尽管“在战国时代,中国的个体及其尊严确立起来了”,“此后的中国史上,这种精神却衰落下去”,这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显著特色。故事落幕之后,司马辽太郎一边感叹一边总结道:“中国历史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后世的文化统一性高,但好奇心、求知心却减弱了。从后汉末期开始,所谓亚洲型文化的发展开始停滞。令人感叹的是,这种停滞,竟一直持续到近代。”这让我们觉悟:历史不能简单地以发展阶段论。另一方面,与其后的时代相比,先秦到汉代,中国社会生机勃勃,此期的人和其他时代的人简直不像同一个祖先的后代。这时出现的个体典型,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至今仍焕发着光彩。《史记》描写了这一时期的典型人物。武田泰淳曾在(《司马迁》(讲谈社文库)中指出,《史记》“重点描绘项羽和高祖这两个对立要素的运动”。司马辽太郎抓住了中国历史上最富活力的时期最富戏剧性的对决,深入挖掘,向我们呈现了其周边千丝万缕的细节。众多探讨对象中,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重要对象之一,是人类建构的所谓思想的功能结构。最原始的一种思想――阴阳五行说认为:“哲理不可说破。”司马辽太郎剔除了一般的逻辑原理。“公理不可证明。因其不能证明,才成为绝对真理。”这才是铁律。他还观察到,放眼世界,从古到今,人类创建出许多理论体系,并信奉这些体系。其实大多数体系都是建立在谎言这样脆弱的基础之上的,为了让人相信这些谎言,在此之上建构的体系必须尽可能严密,为此人们殚精竭虑。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看到,所谓理论的核心就是谎言,因此,理论只要抽去一根支柱,就会像海市蜃楼一样消失。所以,刘邦没有学识――也正是因为他没有学识,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而且学问中那种虚伪的东西,他也没有沾染。自尊心谋士范增揣摩项羽的性格时,对自己说:此人缺点很多,但他仍是一块刚出土未经雕琢的璞玉。司马辽太郎看到了项羽其他方面的优点,评价说:项羽比范增想象中更优秀,项羽并非只有匹夫之勇。陈平也对刘邦说:项王乃人中之杰。品格高贵,对诸将以礼相待,对部下毫不粗暴,决不因为对方是下人而任意侮辱。司马辽太郎解释说,事实上,项羽与刘邦不同,他是名门之后,知书达理。他比常人热血十倍,愤怒时狂暴如虎,愤恨时大肆屠杀敌方军民,他流放并杀死奉为主公的怀王之行,也给人残暴的印象。但与此相矛盾的是,他厚待同伴,礼遇长者,这表现了项羽绅士的一面。确实,项羽能使人感受到他灵魂的伟大。这伟岸的灵魂中,也隐藏了比常人更多的率真。这种率真,使他有时勇敢,有时则流露出异常澄澈的感情。但是,孩子一样的功利性和残酷性,他却始终无法控制。项羽就是这样一个不能用常理衡量的人。项羽好勇,故以勇为衡量人的第一标准,他认为有功之人都是战斗在第一线的勇将,对在后方做坚强后盾者的功劳不屑一顾。所以他的论功行赏,常常使人对他灰心失望,招致混乱和反叛。司马辽太郎明确指出:项羽也有慈悲和恻隐之心,甚至比常人还多。但是如果项羽自己没有感受到对方的好,没有产生爱怜之情,他的慈悲之心就会封闭起来,让人丝毫也看不到。唯有当他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且对方完全仰仗他时,他才施予慈悲。项羽对美的认识,就像门缝透出的阳光那样狭隘而微弱。虽然如此,他却并非愚人。他从不为阿谀奉承所动,他的性格真是微妙。是啊,自尊心太强的人都看不见他人这一铁律,也直接左右了项羽在政治和战略上的缺乏灵敏。简言之,项羽习惯把世界分为敌我分明的黑白两部,与此相对,刘邦则把世界看成灰色,灰可为黑色,也可为白色。虚怀若谷刘邦这个人物,就个人魅力这个难以捉摸的话题来说,诚是一个难得的事例,这个事例太特别,让人一时不知从何处入手分析。((项羽与刘邦》正面挑战了这个深奥难解的问题,对人情世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解析。全篇散见对刘邦的多角度描写,充满多重复杂而清晰的共鸣音,领域宽广而余韵无穷。聚焦于一个人物,不断转移视点从各个侧面进行描写,这在司马辽太郎的作品中很是罕见。萧何曾问夏侯婴为何追随刘邦,夏侯婴考虑了片刻,说:“没有我,刘大哥只是一个呆木瓜。”这使萧何发现了刘邦的可取之处。萧何从这个角度评价刘邦:刘邦没有什么德行,却可爱可亲。这种品质,也是世上少有啊。于是,萧何开始认识到,亲和力乃是刘邦的光源,这种光芒掩盖了他的无德无能。刘邦有个特点,好像生来就不知道有“小我”,这确实是世上少有,而且,他自己不能之事就委托他人,这形成了他独特的优势。不消说,刘邦也像普通人一样有分辨利害得失的判断力,但他藏而不露,像包着空气的大口袋一样虚心。这就是所谓的“虚心使人聪明”。刘邦在韩信眼里,只是一个可亲的愚人。当然并不是说他蠢,而是说他这入总是一览无余,没有鲜明的主张和立场,就像一个大袋子。没装东西的袋子形状不固定,也没有自己的思考和主张,唯一的好处是有容量。这反而比贤者更能成为栋梁。贤者自己的思考力不论多么优秀也总有限度,袋子却能容纳贤者,为己所用。因此,刘邦总是需要献策之人。有多个献策者,他就选择最好的策略。刘邦有这种选择的能力。而且,刘邦还具有能激发别人为他献计献策的人格。刘邦年轻时,喜欢刘邦的人和街上的小流氓们都自然聚集到沛县的小酒馆,他们只要看见刘邦就觉得高兴,一起在酒馆吹侃闲聊,刘邦有事离开,酒馆就马上冷清下来,大家也都没了兴致,作鸟兽散。从这里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刘邦那种胸怀宽广的个性。总之,《项羽和刘邦》乃是一部围绕“人和”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集大成之作。
第一章 兵发彭城韩信这个人,是“人不可貌相”这句话的最好证明。比如熟谙兵法的武将龙且,多年之后在与韩信决战沙场之际,就曾以嘲笑的语气,向左右说道:“那人本将军老早就认识了,极易交手。”“极易交手”这几个字用在这种场合,很有蔑视的味道,似乎打败韩信简直易如反掌。龙且还说:“本将军以前就知道韩信胆小如鼠,你们等着瞧,那小子转眼间就会落荒而逃。”龙且出生于楚地,一直在项羽军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将军。在韩信还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低级校尉时,他们就认识。人往往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以为了解一个人的过去,就等于了解这个人的一切。龙且就犯了这个错误,结果身败名裂。军事才能与教育同培养并无直接关系,只是纯属偶然地寄寓到某个人身上。才能本就极其稀有,也极为特殊,它究竟会寄寓在什么人的身上,即便是早年曾一起待过的同僚也无法察觉。昔日的低级校尉韩信,如今登上了正式拜将的神坛。刘邦宣布,从即日起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数万名士卒参加了这一庄严仪式。任何人看到坛上的韩信,都不会想到他是位名将,唯有萧何对此信心十足。萧何一生从不愿在热闹的场合出现,始终躲在刘邦背后,总是避免显眼,也不大提起自己的功绩,但从在韩信身上发现大将之才来看,他实在绝非等闲之辈。至于刘邦本人,虽然依从萧何而让韩信当了大将军,但内心并不十分明白为什么此职位非韩信莫属。仪式结束之后,刘邦以主君的身份,为韩信举办了一场小型酒宴。作陪的是不轻易开口的萧何,以及更为沉默寡言的夏侯婴。前面已经讲过,战国时,社会开始承认个体和个体的尊严。在其后的历史上,这种风气渐渐衰落下去。个体的尊严只限于士阶层。所谓士,当某一个人已经有了这种自觉的认识时,就已成为士,并不是谁规定的身份。总而言之,在刘邦活的时代,战国之风仍在盛行,故刘邦虽以汉王身份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但并不认为韩信仅仅是自己的一个手下,从礼仪上讲,只是将韩信作为一名具有独立人格和自尊心的士以礼相待。连一向以不拘礼节著称的刘邦也只能如此。“将军!”刘邦摆好了姿势,郑重其事地向韩信求教,“因为萧何向本王竭力推荐,本王才任命你为将军,可是本王并不十分了解将军,将军对本王有何赐教?”韩信颇有分寸地向刘邦深施一礼,首先对任命自己为将军表示感谢。接下来便是一问一答。在古代社会,逻辑与修辞都高度发达,因此,韩信可以毫无障碍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在后来尊崇儒家的年代里,大臣绝不敢向君主提出质疑,而在当时,君臣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还很随便,可以随意高谈阔论。“现在大王如欲争霸天下,对手将会是谁?”韩信从目前的事实出发开始发问,这是当时阐述问题的人常用的一种破题法。“项羽。”刘邦迟迟疑疑地答道。刘邦对于自己的答话并不十分认真。项羽本身就是天下,刘邦不过是大地尽头一小片土地的头领而已,如果项羽本人听到刘邦的答话,岂不会笑掉大牙?韩信点了点头。他那突起的前额下,一对眼睛宛如黑夜中的鹿一般,放出两道蓝光。此人的眼睛怎么会是这样?不仅刘邦,连与韩信很亲近的萧何,也感到奇怪。韩信那双眼睛既不锐利,也不阴森怕人,只是让人感觉像是暗蓝色的深潭,清澈透底,至于他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只有天知道。实际上韩信此刻正处于忘我的状态。畏惧、顾虑,或者是爱与尊敬这些感情,好似蒸发了一般,统统从韩信的心里消失了。他常常是这样,一旦开始思考,或是讨论什么问题,就会忘记自我,感情也变得格外单纯。在这一点上,他确实与众不同。“大王,论勇悍和仁强,不知大王自觉和项羽谁可胜出?”韩信主张以这两方面为出发点,称一称二者的重量。所谓勇悍,就是一种超乎勇敢的积极精神,具体来讲,就是指在战场上的勇猛程度;仁强则是指超越仁的伦理情感,指的是不仅对部下要有慈悲心肠,而且要表现出粗鲁而疯狂的爱心。勇悍与仁强,乍一看相互矛盾,但彼此相克的性格有时却可以存在于同一人身上,由此,理想的王就诞生了。当时,论到王的资格,也都普遍如此理解。只是韩信这个提问提得甚是无礼,连萧何都想起身阻止,但刘邦可能是被韩信那双异样的眼睛给迷住了,竞一本正经地动起了脑筋。不一会儿,他开口说:“本王不及项羽。”“臣也有同感。”韩信冷冰冰地点了点头,又继续说道,“臣追随过项羽,所以深知其勇悍。他一旦发怒,斥责众人时,数以千计的勇者都匍匐在地,无人敢抬头。他虽然如此勇悍,却不具备放手让有本事的将军纵情驰骋沙场的性格。如此一来,他的勇悍就绝非战将之勇悍,而是成了匹夫之勇。”刘邦无言以对,长出了一口气。他在鸿门宴上曾亲身领教过项羽那霹雳般的愤怒劲头。先前只要一听到项羽这个名字,就不免浑身发抖。韩信却说那是匹夫之勇。“哦?那是匹夫之勇?”刘邦有一种被人从某种诅咒里解救出来的感觉。“项羽在仁强方面怎么样?”“说到他的仁强,实在很微妙,没有接触过的人绝不会明白。他尽管对敌人如猛虎,对士卒却十分和蔼可亲。但这种对比该如何评价呢?士卒们远离家乡,在战场上殊死搏斗、东征西讨,毫无乐趣,痛苦不堪。他们对仁充满了渴望,而且是渴望一军主帅之仁。当感受到项王和蔼的态度和满心的关切时,他们就会像严冬冰天雪地里的野兽来到阳光普照的地方。唯有在这种时候,所有的人才会心甘情愿地为项王而死。楚人本来就有这样一种容易冲动的性格。”“项羽对属下的将军们也是这样?”“一样。倘若有人得了病,他就会流着眼泪站到床头,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病人。”“是这样?”刘邦只知道项羽的勇悍。项羽勇悍过了头,竟然能把几十万投降的敌军士兵毫不在乎地活活埋掉;发起脾气来就把属下痛骂一顿。刘邦一直以为项羽就是如此,却没想到项羽对自己人的爱竞如此强烈。看到属下受疾病折磨而落泪,这种感情在刘邦身上是没有的。其实在项羽的感情世界里,世上的人,要么是朋友,要么是敌人,二者必居其一,非敌非友的人绝不存在。由于对敌人永远仇恨,对朋友永远热爱,论功行赏也是以爱憎分明的标准来进行。项羽心中似乎从无非敌非友这种暧昧的感触。可是,当刘邦审视自身时,除了觉得自己是个普普通通的凡人,再无任何感想。对于敌人和背叛自己的人,他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恨,对属下也从未给予过热情洋溢的爱。我原来竟是个无用之人啊!刘邦不禁暗自感慨。韩信紧紧地盯着刘邦,仿佛要看透他的心思。问:“大王听明白了吗?”“明白。我到底还是比不上项羽。”刘邦表情严肃地说。照理韩信至此应该很佩服刘邦了。如果对项羽说这番话,肯定一句话还没完,就被扔进油锅里去了。但韩信可不会为别人的这种表现而感动,他生来就对此无动于衷。在这一点上,他与张良有根本的不同。韩信只是把刘邦看成一个好说话的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看法,最多是再感慨几句。世上有哪个糊涂人会为人家好说话而激动不已呢?“但说到项王的仁强,”韩信说,“那只是妇人之仁。”听到韩信这一说,刘邦大为震惊,萧何和夏侯婴也都瞠目结舌。“项王无疑爱惜属下,可是一旦到要论功行赏的时候,却迟疑不决表现吝啬,即使是非授不可的印信也不肯撒手,握在手里不断抚摸。虽说仁,却也太吝啬了。这就是妇人之仁。”“在这一点上,我是超脱的。”刘邦心道。“所以说项王之强悍,归根结底不堪一击。”“不堪一击?”刘邦如同抓到救命稻草一般。“也不尽然。”“将军刚才不是如此说吗?”“要看对手是谁。”“对手是谁?”刘邦急不可耐地问道。“是大王。”韩信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刘邦,就像农夫凝视着藤蔓上悬挂的瓜一样,脸上毫无表情。“大王,最关键的就是要与项王反其道而行之。凡是擅长用兵之人,大王都要积极任用。只要能建功立业,就毫不吝惜地封赏。如此这般,项羽的强悍自会不攻自破。”……
亚马逊评分
(10人评价)
帮助平台入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lus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