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虽寿翻译的300感想和理解

您现在的位置: >>
>> 浏览文章
陶行知教育名篇
作者:佚名 日期:日 来源:本站原创 
核心提示:内容简介
  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读《影响学生的101个经典成长案例》
这两天学校发了一本书让老师读。这本书汇集了许多经典的教育案例,对我的启发很大。当读到《师恩难忘》时,不觉陷入了沉思。
这篇文章同时也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书上的一篇课文。时隔40年,作者刘绍棠在写到自己的老师田老师时,感激与尊敬之情溢于言表,令人感动。我想,每个读过书上过学的人,都会在心里对教过自己的老师做出自己的评价。时间越久,这种评价就越真实,越客观。回忆起教过我的老师,其中也有几位令我难忘。
第一位是我小学时五六年级的数学老师周老师。周老师是一位男老师,四十岁左右,个头不高,经常穿一身中山装,一双布鞋。如果换上长袍,形象颇似鲁迅先生。周老师讲话时喜欢用左手托着右胳膊肘,讲话时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时隔十几年,再次回忆这一细节时,心中还是那样清晰,倍觉亲切。周老师除了数学课讲得好,最令我难忘的是周老师那颗宽容的心,和他在我心中播下的信念的火种。
初中时我遇到了一位年轻而博学的语文老师李老师。李老师刚刚大学毕业,第一年教学生。这位女老师个子高高,秀发长长,看上去很飘逸的样子。李老师的脸上有几颗痘痘,算是她的又一个标志吧。李老师非常敬业,每次语文课都要给我们讲很多课本内外的知识,当然我们也要做许多笔记。印象最深的有&联想与想象的区别&、&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形象&等,当时我觉得累,就不愿记。后来我才明白老师的苦心。那时李老师刚刚大学毕业,管理学生也没有足够的办法,有几次班上的捣蛋鬼还把她气哭了。但我知道,李老师其实对他们付出的更多。只是那些学生心中没有种下感恩的种子,不懂得老师的辛勤与不易。后来,李老师不教我们了,但我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依然会找李老师,有时借书,有时借钱,呵呵,现在想来,李老师对我所做的,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位老师应尽的职责。直到上了高中,学习压力加大,思想苦闷时,我还会给李老师写信,也一定会收到她字字珠玑、句句真切的委婉之语。言谈中除了对我的开导,就是一如既往的鼓励。经过几年的磨练,李老师成为班主任,后来升任年级语文组长,后来听说李老师调到了其他学校。李老师的工作能这么出色,早在我的预料之中。想到这里,我难免沾沾自喜。
上了高中,我遇上了喜欢和我讨论文学的班主任马老师,幽默多才、促我独立思考的数学老师李老师。大学里,我遇上了思维缜密、视野开阔的尚老师。人之一生,得一恩师足矣,而我能如此幸运,受到这么多老师的教诲与恩泽。每当想到这里,心中就涌动着阵阵暖流。
而今,我也走上了教师岗位,教育的薪火要代代相传。我们要传递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应该是做人的准则,人生的信念,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当我们的孩子都变得宽容乐观,彬彬有礼,当我们的学生都乐于学习,欣于独立思考,当我们都牢记自己的任务和使命时,我想,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绽放&美之花&的时刻。读《影响学生的101个经典成长案例》,带给我的启示很多。借其中的一篇写下此文,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祝天下的老师教师节快乐。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随笔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智者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意识的交流与认知的碰撞。近来读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本书──《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完之后深受启迪,深感获益良多。
在《学生的精神》一文中,陶行知先生说,要改造社会必须具有委婉的精神。在任何环境里做事不可激进。譬如园丁裁花木,倘只执一镰斧,乱砍荆棘,花木亦必随之而受伤;务必从旁着想,怎样才能使荆棘去掉。读完先生的这些话,我就陷入了沉思;由于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状况、生活背景等存在差异性;从而早就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老师怎样去对待后进生怎样让他们变得更优秀,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事实上改变他们不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需从思想上、人生态度上、价值观上找寻问题的根源,慢慢地去影响,引导他们步入正常的轨道上去;需要耐心寻找符合个别孩子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的方法;当然,这需要耐心,需要&一种委婉的精神&。
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应摆在儿童的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他说:&我们加到儿童队伍里成为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真诚的在情感上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我认为要教育、影响好儿童,就是应该融入到他们当中去,去了解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性格特点、认知水平、生活与成长背景;要做到这些,不知是和孩子在一起就行,而是要融入他们之中,比如要一起真诚而投入地去游戏、读书、讨论问题;当然,这需要爱与责任。
在《民主教育》一文中,陶行知先生提到了:启发觉悟性。读后感触颇多,我认为这是非常有元件的。因为自觉意味着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凡事无例外,只有主动地去做事才可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这就应该从孩子抓起,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能使人终身受益的行为习惯或者说态度。所以,老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健康、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读完此书,深感受益良多,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无处不在于时间和空间;教育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项工程。
解放孩子的潜能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不料,这位老师却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
&补救的方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就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表费就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这个故事中的那位老师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读罢,沉思于心,获益匪浅。
于是,很职业性地想到了老师和学生。
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真实体验:放手教给学生活动的组织权,全交给他们去做,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结果学生把各项活动都搞得有声有色;偶尔有事离开,放学后,没有老师的督促,教室卫生打扫得竟然一点不差&&那么,我们就应该明白,其实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学会更多地欣赏学生,解放他们的潜能,而不是一味地包办代替。陶行知先生提出&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观点我很认同,学校中每个学生的特长不同,如果都用文化学习成绩来测量一个学生,势必会量出很多差生。社会需要不同的人才,学校中的美术特长生和体育特招生的文化成绩肯定比不过其他同学,如果我们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给他们以自信和鼓励,他们的个性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有的学校中的上千辆自行车没有专人管理,却排得整整齐齐,颇有气势。这正是教育者从细节入手,在点点滴滴、润物无声中塑造着孩子的心灵和品格、修养和气质的结果。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告诉我们:&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如果教育者能给学生更多地创造没人监管的情境,让学生学会自治,我想,他们的潜能也许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教育,得慢慢来
以前,我性子很急。认为我们的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在三遍之内,教师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一厢情愿,免不了犯错。既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消磨了自己的自信心。暑假期间,通读《陶行知教育名篇》,不但收获许多理论知识,而且透过陶公的经历,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育得慢慢来。&&&&&&&&&&&&&&&&&&&&&&&&&&&&&&&&
首先,陶公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深刻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但在归国之时并没有选择体面的高等教育,而是投身于基础教育。不是条件优越的城市基础教育,而是条件极差的乡村教育。在当今中国,城市教育尚且发展不平衡,可以想象,在八十年前的旧社会,创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要面对多么大的压力!条件差,压力大。但是,陶公一往无前,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这其中,需要多么强的毅力!一个富有教育理想但是急性子的人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吗?
看来,做教育事业,得慢慢来。欲速则不达嘛!一旦想通此中关节,我的心一下子平静了许多。新学期开始了,每当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我干脆喝水,水能灭火嘛。平静之后,想想我还可以怎么做才能改善,而不是一味地怒吼和宣泄。这样我发现教学效果比以往还要好。更重要的是,我和学生的心情更放松了,关系也更融洽了。甚至学生也敢跟我开玩笑了。说戴老师一微笑,帅呆了,酷毙了,具有教师味了。其实我们的学生要求一点也不高。我欠了他们许多的微笑!
总之,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教师在慢中润物细无声,学生在慢中群雏又成长。教育就是师生在智慧的花园里共同&慢&步的过程。亡羊补牢,这一点心得还不算太晚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 &&&&&&&&&&海秋英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写出的。现在,我主要想对陶行知先生关于&儿童教育&的一些文章,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
儿子幼儿园老师曾郑重的告诉我们每位家长:每天一定要拥抱孩子三分钟。这也是说明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很怕孤独,怕被人忽视。因为这个心理,也就有了经常被忽视的孩子出现咬手指甲现象,这是医学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而且,被忽视的孩子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很可能会做出另人不喜欢的动作或说些难听的话,即使得到的是呵斥的话却也乐此不彼,因为这是满足了其简单的、要人重视的心理,也就成了大人眼中的坏孩子。这样的孩子是很可怜的。反之,如果对孩子期望过高,不结合孩子的喜好或发育阶段特点,逼着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很可能会照成孩子负担过重,反而一事无成。在前几天的一位专家让一个两岁的孩子接电话时说:您好,我是&。我个人不赞同这个观点。这是把成人的观点强加到了孩子身上。我认为,要想让孩子成为绅士或淑女,需要的是我们家长切实的身教,而不只是说教。就像我们整天要求孩子见人有礼貌,可我们自己做到了吗?我们对每一个人特别是不认识的说你好了吗?比如我们要求孩子要有爱心、责任心、同情心,那么要先问问自己做到了吗?所以,我认为,要想孩子优秀,我们家长要更优秀。要想孩子爱学习,家长要更爱学习。这也就有了流行的&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格言了。
所以陶行知先生不愧是大教育家,他说:&旧父母和旧教师,凭主观以儿童之服从;新父母和新老师,客观的根据他们的需要能力以宣导他们的欲望而启发他们的自觉的活动。新父母和新教师,要跟儿童学,教儿童启示自己如何把儿童教得更合理。&要求我们&应该承认儿童的人权&,&认识孩子有力量&,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对我来说,是一次思想的升华,他的思想,在我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将会是一份永远无法用尽的财富。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回头想想自己从事教育这个行业也有几个年头了,有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也略知一
些,每次接触到这些大教育家我都收获许多.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在今天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我们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暑假期间通过认真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我之学校观&片段,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多么贫乏,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真正醒悟到自己的教学理念观点必须大转变。
一、陶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教育。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生活教育也不教学生吃人,不教人升官发财,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自己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做人中人。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最终教育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而是要实施创造教育目的。教育是为了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这就是创造教育所达到的目标,又是创造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陶先生就提出了&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可以这样说,&手脑双挥&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精髓。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到:&人生两块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是他创造教育的目的的集中体现。就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不像宗教家、恋爱至上主义者、美术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教师&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陶先生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又说教师创造教育的目的,是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和创造的理论与技术。我想这是每一位教师最大的理想吧!
&&& 二、&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这句话正是他为人类、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宣言。育才学校是陶行知创办的成绩最大的学校,学生主要是保育院的难童,对学生不收学费和生活费,因而经费非常困难。有人问陶行知&你何必背着石头过河呢?&,陶先生说&我背的不是石头,是爱人&。是啊&我背的不是石头&,这是个涉及人们如何看待自己负担的态度问题。当你把肩上的担子看的跟自己生命中的爱人一样重要,这个担子也就不再是物理学上的重量了,而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当老师很辛苦,尤其是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更是让老师们苦不堪言。但正想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当成自己的一个爱人,朋友,一个亲人,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去帮助对方,这份负担可能就成了自己教师职业生活的意义和来源。大概我们生活中所说的&幸福的负担&就是这个意思吧!&&
&&& 三、把自己变成个小孩子。陶行知先生在《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中有这样一首耳熟能详的小诗:
&&&&&&&&&&&&&&&&&&&&&&&&& 人人都说小孩小,
&&&&&&&&&&&&&& &&&&&&&&&&&谁知人小心不小,
&&&&&&&&&&&&&&&&&&&&&&&&& 您若小看小孩子,
&&&&&&&&&&&&&&&&&&&&&&&&& 便比小孩还要小。
我们在对孩子教育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平常我们所讲讲的&蹲下来看孩子&和&换位思考&,强调的也是这个道理吧!教师和孩子交往中,如果能以孩子的眼光来审视,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很多时候学生都会惹我们生气,然后就是我们被惩罚。可是学生却是屡教不改,好像还觉得很好玩。也许那正是因为我们并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想问题。也许学生只是希望你老师可以多注意他一点,多关心他一点而已。可我们总是盲目地去批评他们,效果甚微。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们的想法,就不会再盲目地采用这样的教育方法了,相反我们会冷静地考虑孩子需要什么?因为只有知道了孩子的需要,我们才能正确有效地满足他们的需要。
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当学生犯了错误需要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教育的艺术性显得更加的重要。陶行知先生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深知教育的这种艺术性,用一种表扬的方式去批评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恰当,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常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也许教育最高境界就在于此。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严厉呵斥和纪律去管制学生的身体,而是用启迪和信任去感化学生心灵。
教育即生活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试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教育名言,直到今天,仍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陶公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便是&教学合一&,这些观点似乎也是现在新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
陶公高举&教育即生活&的大旗,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是伪教育,脱离实践经验的知识是伪知识。但如今我们的教育教学脱离生活已越来越远。孩子们进学校似乎就像进入了舞台,把自己装扮起来,做一个老师喜欢的好孩子。
其实,我们过于功利地学习陶公的教学法,并不是&善之善者也&。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的&为大事来,做大事去&这才是陶公精神的本源,没有这些精神,所有的教学法都是苍白的。
&&&&&&&&&&&&&&&&&&&&&&&&&&&&&&&& 走近陶行知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国人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教育思想,直到今天,对我们的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是一种创造性的、又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教育理论。它包括三大主张:
&生活即教育&
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在我们今天的工作中,也非常重视&实践&,强调教育与生活相联系、相一致,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成长。而且,&生活即教育&是终身教育──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便是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
&社会即学校&
在陶行知看来,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他的这种主张,所强调的是扩大学校的教育范围、对象和学习的内容,让人民大众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主张好的教师不是让学生去读去记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动&、&自得&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我们现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也正是强调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让学生成为听的机器,而是教他们学会&学&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且,陶先生也提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仅如此,我们做教师的还&须一面教一面学&,&教学相长&,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推动了教育发展,为革命事业走出了贡献,他的师范教育思想也深深地触动着我们的内心。他说:&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他重视农村教育,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去到那些边远的地方搞教育。他有着一个宏愿,便是&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他从小学教师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小学教师之好坏,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兢兢业业地工作,像陶行知先生一样,为我们国家、为我们民族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陶行知无愧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光荣称号。而我,也以身为一名中国的教师而自豪!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 &&牟莉娜
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大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自由言论,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出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是啊,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一定要做到既尊重小孩子们的个性又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多方面表现自己。
在课堂中通过老师的不断提示启发学生回忆、联想和获取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在英语学习方面就更是如此。
在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主要是通过兴趣、食物、情景等学生能够感知的方面进行学习,在中年级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解放学生的嘴,可能有人会说,英语就是要说,怎么解放学生的嘴成为你的方法了?很简单,学生的来源不同,方言对于他们来说有时不可避免成为他们的障碍之一;另外,有的家长在家也是经常说方言的,会影响学生的语言学习,所以在能创造的环境中我尽量去用自身的优势去感染和影响学生的语言学习。
在高年级的学习中,联想就显得更加重要。综合知识的学习,使得高年级的学生会显得不耐烦,慢慢失去兴趣,学习变得理性的同时,老师在教授学生学习时,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去联想,激发学生兴趣再去学习,会更有效果。
英语教育,尤其是低龄的英语学习,在某种程度上与艺术教育类似,她就是有那种魅力,让人自发地去发开人类的智力、情感、思维、创造等有利于人的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到;更重要的是,她让人学会了一种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能,是多么是件令人开心的事情!
让我们用于发掘孩子的潜能,租金个性学生性格正确发展,努力培养新人才而尽自己的力量!
&&&&&&&&&&&&&&&&&&&&&&&&&&&& 教育让世界绽放光彩
&&&&&&&&&&&&&&&&&&&&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正推行&科教兴国&战略,由此可见,教育在国民进步与国家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更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观念与思想的转变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理论与经验,为我国教育现代化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读了本书,让我们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我们今后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教育,就是继续经验的改造。有人说,生活既是教育。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让他们养成&自主、自立、自动&的能力去谋求幸福。
&&& 通过读本书,我了解到,陶行知先生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很富时代特色,受到了不少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瞩目,它的视野宽广,研究问题深入,他所讲的&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我们是现代的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受现代的教育,不要过从前的生活,也不要过未来的生活;若是过从前的生活,就是落伍;若要过未来的生活,就要与人隔离,只有现代的生活才是适合现代人的。所以,如今办校的也当办今日之学校;使小学生过今日之生活,受今日之教育,让教育时刻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作为教师,我们的职务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而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的教学自由才能构成理想的教育。希望每位老师都能以&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为做人做事的宝筏,以此作为道德修业的参考,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自信、自立、自动&的优秀人才,努力做到教学合一,使教学相长,让我们的教师天天进步,让我们的学生天天快乐,让我们的生活天天开心,让我们的世界绽放光彩!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 &&&&任俐霜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的了解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实用功能,有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标。不过这些事情也是在我看过了这本书才对陶行知先生有了这样的了解。
其实,不幸的是,陶行知先生正在我们的记忆中远去或走样。他正在被过分的学术化,正在被圈定在研究所和某些学会的电脑或纸上,供研究者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而服务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现在听来,恍若隔世。孩子们进入学校似乎就像进入舞台,把自己装扮起来,做一个老师喜欢的好孩子。合适追求过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抒发过自己心中的情感。
在《学生的精神》中,陶行知先生强调了三点: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这也是老先生一直以来强调的&真&的精神,他要求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些疑问,切不可以无端盲从。尤其我们研究科学之时,碰到问题,如若自知哪里不知的地方,那将还会有知的那一天;如若自知什么都知的话,那么不知道的终究没有知道的日子了。
要改造社会就要具有委婉的精神。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面做事,不可过于急进。既然我们要改造社会,也需要用委婉的精神,走到民众前头,慢慢地领他们向前走,并且还要告示他们向前走的方法。
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们处在任何环境里面,必抱有坚强人格,不可自由动摇,尤其到了利害生死关头之时,必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因此,可以看到陶行知先生处于&五四&前后,在言行中带有一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元素,但在&求真&&求实&中和时代的联系则不大。它仍应该为我们所应当追求并传达给我们的孩子们的。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忘记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快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您立刻发现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您以为不能做的事。&&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能做小孩子的先生。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颇多。
工作六年了,到现在为止,都觉得自己依然没有真正的从学生变为老师。因为我不如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老孙能抱定&学一个长生不老&,我们天天在教学,可我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我甚至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知道上好每一课是我的任务,却忘记了教书育人的道理。
诚然,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学生,你会觉得他们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觉得他们太贪玩,一点不求上进;觉得他们怎么那么不开窍,反复讲过的东西却还是不记得;觉得他们幼稚,好动,不稳重。你眼里的学生没有一个让你满意,要么行为出格,要么乖巧懂事却学习不开窍,要么顽皮捣蛋整天给你惹乱子&&唉!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出在我们教师自己身上:试想;一个孩子不调皮,那叫孩子吗?一个孩子不爱做梦,没有一点狂妄的想法,这个民族还有什么生机和希望?在孩子的头脑里,要学的东西那么多,每位老师都说那是重点要牢记,那么他要记的的东西就不是一点点了,还要加上想玩想吃想偷点懒,(孩子的天性)那么一些孩子学习上疲软也不奇怪了。再说,教师自己比他们多经历了那么多,无形中你却要他们和你在资历和学问上划等号,这个等号能划平吗?你眼中的世界能和他们眼中的一样吗?他们的未来能让你去规划设计吗?决不!那么,先生说得有理: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
&&& &陶先生用简单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生活教育&,这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很是有启发。教育改革虽然没有改掉纠缠了几十年的应试的根本,但在一些小处还是向传统教育作出了反抗。就从小学的课本上来看,语文新课标教材中的课文越来越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开始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再看课程的设立,多了综合活动、校本课程等综合课;最后看学校的制度,逐渐从管理学生转变为学生自律,通过与社区的合作,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校与社会结合,让学习与生活结合。
&&&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 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
&&&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坚持到底,矢志不渝!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拿到《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不由得翻起了目录。当我看到&师范生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这个题目时。不由得被这个题目所吸引。自己也曾经是个师范生,对这个词语还是比较敏感的,于是不由得先看了起来。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的方法。他说:&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以为,做是教学的中心,任何事情脱离了实际不去操作实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这种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给我们指出了教育发展的道路,明确了才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发点。
我们说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把人教活亦可以把人教死,可以把人教好亦可以把人教坏。那么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就很明显了,作为教师从孙悟空身上可以学习什么精神呢?
第一,学习他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
第二,学习他拜师有目的。
第三,学习他求学有目的。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陶行知始终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的一生看成一个整体,也把教育与生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待。他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因此由于生活的内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应体现出全面性。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留给我们不朽的精神财富,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我们要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只要我们不断努力,相信我们会取得累累硕果。
我的&每天四问&
今日再原汁原味地看陶行知先生的演讲词&每天四问&,感受却真像面对一位循循善诱的、温和敦厚的学者,听他徐徐道来人生真谛,细细思考做人做事的境界,满怀敬仰地频频点头,再点头&&
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陶公倡议我们建立自己科学的&健康堡垒&。是啊,谁都从年轻时来过,精力充沛时每一个零件都锃锃发亮,全然不知头疼脑热、腰酸胃痛为何感受,可当零件耗损,身体出现警告时又以种种借口原谅自己的疏忽,不肯坚持为自己的健康存折里添加,执着于光怪陆离的花花世界的诱惑,空耗着身体的能量,等到身体不堪重负时再怨天尤人又有何用呢?&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人的生命自有尽时,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呀!所以不要忽略自己的健康,不和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借用现在好的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劳逸结合,才不枉父母给予的珍贵生命啊!
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说来惭愧,曾经有过警觉,自己的内耗严重,知识枯竭,缺少灵感仅仅是在活着,忽略了&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陶先生提出了五个字,即&一&&集&&钻&&剖&&韧&,只要做到,在学问上一定会有豁然贯通之日。学习环境很重要,在我的周围,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或研读古文经典,或流连名家名篇,或紧随前沿潮流,或执着专业成长,所幸我也是会汲取他人之长的&海绵人&,每每交流沟通后总有&时不我待&的感受,加大力度争取融入,使自己的学习能力能与时俱进。
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是啊,&工作的好坏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都是影响很大的&。完形教育说:生命即关系。关系的好坏影响着你的生命质量。原先总以为工作家庭是截然分离的,其实不然,你的工作态度、做事原则、与人交往都会在家庭中无一遗漏地表现出来,影响着你的家庭关系,反之亦然。做到&站牢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工作敏捷正确,有工作的效力&&做到好为止&。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糊涂着敷衍着工作就等于浪费着损伤着自己的生命,明白这一点就能更好的为自己在工作上的成就多做一些努力。
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这个我可以毫不愧疚的说,真是进步了!虽然建筑自己的&人格长城&费了些时日,但从小都自诩与人为善,希望和谐共处。不管是不是性格的原因,以往与人多了一些争执,武断,个人私利上有了一些计较,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更加明白&公德心&的重要,不还在单位还是在家庭,却又发现看似你的退让其实为你赢得更好的评价和更优厚的收获,生命本是平衡的,&不争不等于没有&,还是更好地修身养性,稳稳当当地过即将到来的&不惑&之龄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 &&& 王金娟
在很早的记忆中,就有陶行知这三个字,知道他是教育名家,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很有指导意义。这次共读一本书,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是:生活即教育。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给我最多感动和爱的是我的学生们,我想大概是我平时很小的一些关于爱的举动影响了他们吧。我看了孩子们的作文,在我看来很小很小或许已经不记得的小事,在孩子的心里就是那么大的爱。我看着他们的作文,心里美滋滋的感动着&&我的生活中基本上是在学校工作、回家睡觉,所以我的快乐里来自于孩子的爱是最多的。我的每一次开心、每一次感动,我都要感谢我的学生们。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我们这所学校老师们在校长的指导下,都很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孩子心理的感受,这点也许可以说我们在向生活即教育迈进。我想起我们班的学生和老师们之间的很多事情:我们家搬新家了,去我们家做客吧?我们周末举行化妆舞会,老师你来吗?我们想去绿荫公园玩,老师一起来吧?下课的时候,学生会过来说:老师,我帮你发作业吧,老师你有啥事还没做我帮你吧?有时有的家长来教室找孩子,其他学生会热情的呼喊着阿姨好、叔叔好&&我和李老师坐后面没事的时候,可喜欢聊一聊孩子们之间的趣事,想起他们感觉真好。暑假在家两个月不见,还真是想他们呢。我觉得我的生活中学生给与我的太多太多,我享受着这样的爱,每天很快乐!我在去班级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就会将一些自己觉得好的习惯、好的方法、好的别人的故事将给他们听,给他们好的建议,好的提议,我愿意尽我的力量去和孩子们在一起。
生活中有爱在,心里才舒坦快乐。心中带着爱去教学生,学生会把学到的爱放大的给予你。有爱在心中,教学起来更轻松,有爱在心中,和学生的交流更贴心,有爱在心中,这份师生情更浓。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也充满爱,让我们把爱播撒出去吧&&
倾听爱的教育
写在前面:
将所读教育书籍的理论运用、指导于实践,提高日常教学质量,使学生和老师都受益,这就是学校布置我们读教育书籍的目的吧,所以这次读书笔记,我想把自己的读书所得运用于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写下来,敬请查阅的您不要苛责我的文章格式、结构吧!
暑假里,学校布置在假期中要读一本教育书籍,我选择的是《爱的教育》,它是一部教育类小说,但我认为它带给我的启示不逊色于我读过的任何一部理论性的教育著作。再加上我考虑到暑假开学后就是六年级了,根据以往带毕业班的经验,六年级的孩子往往是学校管理上的难点,因为现在的孩子叛逆期提前了,加上毕业的压力,特别容易滋生浮躁,我希望用这本名著做一剂不苦口的&良药&,做好预防,在问题没有&发展壮大&之前,给孩子的心灵注入更多健康上进的&营养&,增强他们对消极、懈怠、浮躁&的抵抗力。
一、读书活动启动会
暑假里抱着书又细细地读了一遍,仍不时被感动着,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以及读书时迸发的在开学后进行阅读活动的灵感,开学了,家长会上,布置了购书的任务后,第一周我先给孩子们上了一节《爱的教育》&读书活动启动会&。以往的共读一本书活动经验告诉我一定要在读书前把孩子们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我把这次阅读课的主题命名为&感受爱、撒播爱──《爱的教育》读书活动启动会&。
利用课件出示一张张幻灯片:
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4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7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其间还包括父母为他写的许多劝诫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通过塑造一个个看似渺小,实则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荡起一阵阵情感的波澜,使爱的美德永驻读者心中。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指名让孩子读一读,同时强调,这本书所写的正是人间最可贵又最朴实的&爱&,心中有爱的人读了会引起深深的共鸣。
(第一张幻灯片的目的是想首先激起孩子们阅读欲望。)
接下来出示第二张幻灯片:
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例话。自1886年该书诞生到1904年的短短20年里,就印刷了300多版。100年来,始终畅销不衰,目前已有一百多种文字的译本,并且多次被改编成动画片、电影、连环画、影响遍布全世界,成为一部最富爱心及教育性的读物,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
不仅如此,本书实际上还涉及到9-13岁的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可以使你了解到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成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不仅是对家庭,还包括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相信通过阅读此书,亲爱的孩子,你会受到人类全部美好品德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第二张幻灯片的目的是想让孩子初步了解这本书的大致内容,我让孩子们大声齐读&可以使你了解到如何为人处事&&你会受到人类全部美好品德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再一次激发阅读兴趣。)
最后我给孩子们介绍这本书的翻译者夏尊,他在序言中谈道,初得这本书的日译本,一边读一边流泪,他说把自己为父为师的态度和小说中写的相比,惭愧地流下泪,又说小说虽是虚构的,但是觉得世间要像小说里写的那样才好,又感动得流下泪。当时就许下愿心一定要把这本书翻译出来,不光是给孩子们读,还要介绍给父母们和教师们读,让孩子、父母和教师都跟他一样流一些感动的泪。我告诉孩子们就让我们一起用这本书来给自己的心灵做一次净化,在书中品味这世上最真挚的父母爱、师生情、朋友谊,受到世间最美好品德的熏陶,学习如何为人处事,成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
二、第二周读书活动
第二周的读书活动,因为部分孩子还没有把书本准备好,所以我把我的书放在投影上,读给孩子们听,这次我们重点朗读的是《灾难》《义侠的行为》和《贫民窟》。
《灾难》主要讲学年刚开始的一天,二年级的洛谛为了救一个一年级的孩子被街车轧伤脚骨,父兄们、学生们、先生们都齐声称赞他的故事。我告诉孩子们,这样的故事在我们小的时候是被大张旗鼓地提倡的,现在我们不再大力地号召做一些自我的牺牲,但爱人之心、助人之行、帮人之举仍要种植于心。
《义侠的行为》讲的是几个孩子欺侮卖野菜人家的残疾小孩子克洛西,并侮辱克洛西的母亲,克洛西忍无可忍,将墨水瓶掷向欺侮他的孩子,结果恰巧砸着了从门外进来的先生,先生生气地问:&是谁?&同学卡隆站起来说:&是我。&帮克洛西承担责任,先生不信,克洛西哭诉了经过后,先生批评那些欺侮他的孩子:&你们欺侮无罪的人了!你们欺侮了不幸的小孩,欺侮弱者了!你们做了最无谓、最可耻的事了!卑怯的东西!&先生说着走到卡隆的旁边,将手摆在他的腮下,托起他俯下的头,注视了他的眼说:&你的精神是高尚的!& (先生的态度多么可亲!这也提醒了我:赞美孩子时,不仅要有热烈或温柔的语言,而且要真诚地注视他们的眼睛与他们进行目光交流,同时还要用手轻抚他们,表示爱抚。)卡隆附拢先生的耳,不知说些什么,先生突然向着四个犯罪者说:&我饶恕你们。&
读完这则故事,孩子们在谈感想的时候各抒已见:
&恃强凌弱是最可耻的,咱们班里如果有这种现象大家都会看不起那个欺侮别人的人!&
&卡隆的品格真高尚,他是一个有担当的人,而且他肯定是在对先生说请先生原谅那些犯错的孩子,所以他还是一个宽容的人,我愿意和这样的人交朋友,我也愿意成为这样的人。&
孩子们的语言虽不并精彩,却是那么地纯净。看,良好的班风、正气不知不觉间氤氲开来, 孩子们的心田就像应季的沃土一样,此时最宜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呀!
《贫民窟》讲述的是母亲带安利柯和姊姊送布给贫民窟的一位可怜妇人,母亲送布给那妇人时,安利柯才发现在暗黑的房子里苦读的那妇人的孩子原来竟是自己的同学克洛西,他轻轻告诉母亲,母亲叮嘱他不要作声,&如果他觉到自己的母亲受朋友的布施,多少难为情呢。不要作声。&
可是,恰巧那孩子回头时发现了自己的同学,安利柯不知如何是好,母亲向他背后一推,安利柯就进去抱住克洛西,两人亲热地交谈起来。与克洛西的母亲一番交谈后,母亲把钱囊中所有的钱都拿出来送给她,出来几乎哭了,对安利柯说:&安利柯啊!你看那个可爱的孩子!他不是很用功吗?像你,是什么都自由的,还说用功苦呢!啊,真的!那孩子一日的勤勉,比了你一年的勤勉,价值不知要大多少呢!像那小孩,才是应该受一等赏的哩!&
我让孩子们齐读母亲的话,引导他们的谈感想自己的感受,孩子们都谈到要珍惜自己现在良好的学习环境,有的孩子谈道和克洛西一比自己觉得很羞愧,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以后也要勤勉一些刻苦一些。也许有些孩子的感动不能持久,但是多一些这样的温馨的感动与教育而非我们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慢慢地不是把孩子这种自己悟来的教益强化了吗?
这篇文章给孩子的教育可不止这些。孩子们忽略了母亲带儿子去贫民窟助人和孩子发现受救济的是同学时对孩子的教育,我提醒孩子们从小要有悲悯的心,给不幸的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要维护别人的自尊,不能以施舍者的姿态自居,因为那不是真正的善举。我说的这些如果只是平淡的叙述或是自己的有感而发也许有的孩子会听不太懂,但是结合着这则故事,我相信孩子们能明白。
说真的,在给孩子们进行说教的时候,我真的感觉自己的灵魂也和他们坐在一起听一位师者循循善诱,娓娓而谈,我的心灵在那一刻也受到了滋养,是那样地恬静温柔&&
每周的读书活动仍将继续,我愿和孩子一起倾听爱的教育!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拿到这本书,序一中说|&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既反对&老八股&教育,又反对&洋八股&教育,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看了这句话,我就问自己:作为一名老师,我是否做到了从&班情&出发,走本班学生需要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是大教育家,他的主张都是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及实践中产生的。那么我呢,有这么多好的书籍可以阅读,好的经验可以借鉴,我用了吗?我认真思考了吗?我的一些好的想法在我的教学中坚持下来了吗?回顾我的教学经历,我很惭愧!但我至少现在认识到了,我应奋力追赶,做到陶先生说的三&新&,仔细研究,细细品味本班学生的大特点,每个人的差异,学生的实际需要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我应从哪方面改变自己才能适合学生的&口味&,我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让他们固执而又偏激的见解在我的引导下合理而又自然的过程中得到矫正。
所以,今年我一再的提醒自己,&慢下来,让学生说完,给学生出错的机会!&但两个礼拜下来,我发现我还有急的时候,我的方法还需要改进!像陶先生说的&在劳力上劳心&,不是在&劳心上劳力&。
在《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一文中,陶行知先生说:&好学生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同学也互相感化。好学的同学能引起别的同学好学。&我自认为我是一个能学而不厌的人,所以我也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我的学生也一定能成为学而不厌的人。我们只要加以时日,耐心的、用心地辅导孩子,我们就一定会胜利。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 ──师范生变个孙悟空、变个小孩子
陶行知,几年前我就知道,遗憾的是只知陶公其人,不知陶公其事,真是惭愧。假期里,有幸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知道陶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陶先生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今天,仍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可见陶先生视野之开阔,研究问题之深刻。
在《师范生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一文中,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读完细品,感悟到:教育的目的就是改变那些存在于人身上不好、无用的事物,如果教育对一个人一点改变都没有,就失去了教育的目的,接受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全然是浪费时间与精力了。与其这样,倒不如不接受这样的教育。师范教育是什么?教学生变成先生,师范生是一个学变先生的学生。书中写道师范生要变成孙悟空的理由: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他抱着目的去访师;他抱着目的求学。想来将教师和孙悟空相提并论也挺有道理,师范生既然选择当老师,确实应该有孙悟空那股认真的劲儿,在学校时需要像孙悟空那样确立好目标和理想,学扎实与教学有关的一切知识,在寻求教育真理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也需要我们像孙悟空一样抱着目的勇往直前,不退缩。只有这样才能为成为教师做好准备,将来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师范生成为老师后更要变成孙悟空,既然老师是孙悟空,那么孩子必然就成了唐三藏。我们都知道,唐三藏虽为师傅,可他许多事反而不如做徒弟的孙悟空看得清楚,懂得透彻。&小朋友是我们的总指导,小孩子学着做人,一身遇着的病魔、恶父母、坏朋友、假教员,个个都是吃人的妖怪,差不多也好比是唐僧的八十一难,&老师需要像孙悟空一样保驾唐僧,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培育孩子成为栋梁之才。联系当今时代,我认为新时代的教师除了要对教育有矢志不渝的热爱与执着以外,我想还要学会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妖怪关上门,孙悟空进不去,就变个小蜜蜂进去。打不过妖怪,他就变个小虫、变个西瓜等等。现今社会是个信息开放的社会,我们的学生生活体验及课外所学知识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教师想给学生一杯水,那就不是要有一桶水那么简单的了,不光要有长流水,还要学会以万变应万变。就拿语文教师来说吧,我们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文字、语言方面的知识,植物、动物、天文、等等,凡是课文里涉及到的,我们也必须略知一二,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班主任就更不用说了,班里办黑板报、布置班级文化阵地,学校开运动会,我们像孙悟空一样变换成画家、设计师、舞蹈家、教练等各种角色。教学中,我们既是引导者,又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爱他们时,我们是慈母,批评他们时,我们又变成严师,沟通时我们又是孩子们的朋友及心理咨询师等等。只有掌握这般&七十二变&能耐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在活动中培养出学生的各种能力,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全面人才。
和&变孙悟空&紧密联系的书中还提到&师范生第二变──变小孩子&,我觉得&变小孩子&就是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走进学生,真诚的尊重学生,与学生共同学习,搭建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与学生交朋友,相信孩子的能力,让孩子的双手和大脑解放出来,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正如陶先生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为真正的先生。&
想到这里我沉思了:教书育人5年了,我变成&孙悟空&&变成小孩子&了吗?&&..
永远的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读此书,一悲一喜。悲的是早在陶行知先生生活的年代,教育界就有了&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这一通病,可见此顽疾生长之日久,到今日,它对很多药都产生了抗药性了,因此实难治愈。喜的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倡&新教育的方法&在现行的教育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根基是以人为本,从他对&学生&一词的理解不难看出。&&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先生说什么,学生也说什么,那便如学戏,又如同留声机器一般了。&生&字的意义,是生活或是生存。学生所学的是人生之道。&
他还强调榜样的作用。&农人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农人自己队伍里最进步的农人!工人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工人自己队伍里最进步的工人!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
这些教育思想现在都是真理,陶先生知此应该是高兴的。
看到本书中所讲&吃人的教育&,我颇有感触。陶行知先生说的&吃人的教育&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教学生吃自己,一种是教学生吃别人,这和鲁迅先生笔下的&吃人的社会&很相似,&吃人的社会&上无非就是自吃的看客、愚人和吃别人的政客、官僚,旧的教育在其中充当了制造者的角色。
掩卷来思当今的教育是不是也&吃人&。
如果不&吃人&,为何生性活泼好动的少年儿童要整齐划一地端坐于一室就叫课堂?
如果不&吃人&,为何青春年少的少年要被不间断的测试折磨得毫无生气?
如果不&吃人&,为何千千万万的学子要挤着、踩着别人过考试的独木桥?毕业了,也失业了。正如某招聘会上一大学生的感慨:&我拿着一麻袋钱去上大学,换来了一麻袋书;毕业了,用这些书去换钱,却买不起一个麻袋。&
这可真是教育的悲哀。
在越来越色彩斑斓的世界,教育的外衣也越来越华丽。其实,不管是&生活教育&这列火车还是&素质教育&这架飞机,都有一个不变的目的地,那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用之人。我们得常问自己行走的方向有没有错,毕竟&南辕北辙&也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陶行知先生给了我们很多思考。
&大家&仍须仰视而见,其教诲常闻仍新,这就是永远的陶行知。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以往只知陶行知先生是位大教育家,平日里虽然也能道出几句陶公的名言,例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但是却不曾对陶公有深入地了解。近期,有幸读完此书,真是佩服至极。早在90年代初期陶先生就提出了相当有见解的教育改革良策,可见其眼光之深远独到。
&我觉得陶校长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会上提出的&每天四问&值得我们深思,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一个忽略身体健康的人,就是在和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一个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的老师会带出一批批阳光少年。只有懂得爱惜自己的人才懂得关爱别人,因此,我觉得作为教师,平日里不但要加强自身体育锻炼,还要引导、带领同学们热爱运动,养成不挑食、讲卫生等良好习惯,保证每天都拥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以良好的心态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每一个黎明的到来。
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陶先生早就提出了&活到老,学到老&的主张,七八十岁的老翁还矢志不渝地坚持学习,何况我们正是青春年华,更应该投入到无止境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向书本学,向导师学,向同事学,向学生学,只要有时间就要投入到一切可学之事中。相信有好学的师长,才能教育引导出好学的学生,一定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每天进步一点点,以少积多,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能成为博学之才,博学之师,令人敬仰。
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只有敢于创新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富于创新精神的学生,如果我们在工作中无论干什么都是走老路,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工作很难有起色。作为教师,我们要敢于去尝试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融会贯通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同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达到活学活用,从而使班级各项工作稳中求进。
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也需与日俱增,对待学生要有爱心,要有耐心,每天要不断反思修正自己。作为年轻教师,有时孩子们在学习和纪律方面犯了错误时,我们往往不能心平气和地去了解情况,去引导、沟通、教育,而是爱吵、爱批评孩子,殊不知这样势必会挫伤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时调整好心态,以一颗宽容的心接纳每一个天真、活泼的孩童,让他们内心充满阳光与快乐,时刻感受到老师爱的温暖。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进行&每天四问&,相信长此以往每个人身体会有大的进步,学问修养会有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会有大的进步,道德品质会有大的进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 &&张惠茹
在放假之前,我有幸拿到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原来是本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开始阅读的,可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却不知不觉深入其中,让我认识到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下面是我对读了这本书之后的几点零碎感想:
一、培养意识,自主学习
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让学生愿意学、认真学、开心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因此我觉得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很有必要。本学期一开学,针对四年级的孩子,首先我要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减少以往的催、找、罚的现象,要让他们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此外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尽力使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去。
二、尊重学生,沟通心灵
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和心里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包括孩子在心里的基本需要中,得到尊重使极其重要的。因此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着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因为对学生的尊重,有时也表现为宽容。
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所谓&师者风范&,就是要求老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只有在各个方面严于律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在学生心中有较高的威望,自己讲的学生才容易接受,才能照着去做。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时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做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新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好朋友,而不只是做他们的老师。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获益匪浅。生活即教育;爱的教育。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使我感到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
从陶公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陶公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还较低,总的来讲,以具体形象记忆仍占主导地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来源于生活实际,而个体又是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对于不少事物也有了自己初步的看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生活教育。
教学与生活教育是双向互动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采取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等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乐趣。生活是教育的海洋。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即教育之场所。有生活就有教育,让我们的教育伸张到大自然,伸张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当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习惯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爱学生,给予学生幸福,使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人格是一个人的最高学位。&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感谢陶行知,感谢《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们在陶先生的经典教育理论中提升对教育的理解,热爱教育,了解学生的期盼,做一个好教师。学习陶行知,学习《陶行知教育名篇》,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指引我们在教育之路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上一篇: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龟虽寿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