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袁崇焕之死是怎么死的

闲话袁崇焕之死
  明朝后期,一个叫努尔哈赤的人以“七大恨”为幌子,开始跟明朝过不去,他从建州起事,一点一点地蚕食着大明的江山。这个满怀仇恨的人,所带兵马并不多,却创造了战无不胜的神话,把大明王朝打得难以招架,直到他遇上了一个书生,那神话就再也无法续写下去。碰上这么个书生,努尔哈赤以少胜多的本领变得不灵了,甚至以多胜少都成为了奢望。这个书生名叫袁崇焕,生于1584年,1619年考中进士,1620年被朝廷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随后,他开始关心辽事。当时,“京师各官,言及辽事,皆缩不敢任。崇焕独攘臂请行。”由此可见他的胆识。广宁失守之后,袁崇焕弃文从武,开始打造属于明朝的战争辉煌,他所创造的“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大长了明朝的志气,大灭了后金的威风,是明朝后期灰暗的战争背景中少有的亮色,也是中国战争史上耀眼的篇章。努尔哈赤这样感叹:“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可见,袁崇焕是个响当当的名字。直到今天,说起袁崇焕的名字,有人依然会激动不已,这从袁崇焕的守墓人身上就能得到证明。
  有一个姓佘的人家代代为袁崇焕守墓,一直守了三百七十多年,作为第十七代守墓人的佘幼枝因此成为了“感动中国”的人物。与今天“感动中国”的许多人物故事相比,袁崇焕的故事毫不逊色,甚至可以说更加感人。
袁崇焕塑像
  但袁崇焕并没有感动明朝的中国人,他临终前所能感受到的是北京人的愤怒。1630年,袁崇焕受到了磔刑,他被“千刀万剐”,北京市民生啖其肉。如今,说起袁崇焕的死,许多人往往会联想起“精忠报国”的岳飞的死和“两袖清风”的于谦的死。这也说明,袁崇焕和岳飞、于谦一样,都是令中国人感动的英雄,他们的死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大同中也存有小异。岳飞谋反根本没有证据,定罪的理由是“莫须有”。于谦定罪的理由是“意欲迎立外藩”,对此,于谦说得很透彻:“意欲”与“莫须有”同一矣。很显然,岳飞案和于谦案都是捕风捉影的陷害,这一点几乎可以说举世公认。而袁崇焕“擅主和议、专戮大帅”却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定他“谋叛”似乎是“讲证据”的结果,似乎还透着几分“法律治理”的色彩。这正是后人对袁崇焕案存在争议的原因。
  任何时代的法律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今天我们常常听到“英雄流血又流泪”之类的感慨,这就说明在社会条件大为改善、立法技术大为改进的今天,我们的法律仍存有不少疏漏,几百年前明朝的法律更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即使是不完美的法律也会坚守基本的道德底线,作为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大明律》是用来惩恶扬善,去佞除奸的,这样一部法律怎么会要了大英雄袁崇焕的命呢?其实问题不在“法律”,而在“治理”,说到底是人的问题。置岳飞和于谦于死地的关键人物是皇帝身边的大臣,袁崇焕虽然遭到魏忠贤余党的嫉恨,但真正要他命的却是皇帝。袁崇焕之死与作为一国之君的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性格密切相关。
  后人对崇祯皇帝的评价不乏赞美和同情,说他“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明史》说他“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崇祯皇帝自己则认为造成“逆贼直逼京师”的结果“皆诸臣之误朕也”。平心而论,崇祯皇帝朱由检更像是明神宗、明熹宗之后朱家的一个新家长,而不像是大明帝国的一个新皇帝。评价一个人必须联系其文化背景来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为我们设计了一套做人的方案,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崇祯皇帝即位之后,每天旰食宵衣,夜以继日地批阅奏章,治理朝政,节俭自律,不近女色。从这几点可以看出崇祯皇帝个人修身做得不错,同时,他也比他的前任更加敬业。不过他所敬之业基本属于齐家的范畴,不太像是治国平天下的大业。崇祯皇帝的所作所为,“家”的色彩很浓,“国”的味道很淡。这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体现。他很看重自己的“私房钱”(内帑),轻易不肯拿出来补充军饷。他倚重特务机构。明朝的特务机构有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就像是皇帝的私家侦探,遍布各地。袁崇焕就是被锦衣卫逮捕下狱的。
  崇祯皇帝还倚重宦官。明朝宦官乱政是出了名的。崇祯皇帝即位之初把魏忠贤阉党除掉了,并禁止宦官干政。但后来他觉得“诸臣误朕”,于是又重新起用宦官,用宦官控制军队,宦官实际上是皇帝的家奴。导致袁崇焕下狱的皇太极的那个离间计就是借由宦官之口得以完成的。特务机构和宦官都是皇帝的贴心人,所以,崇祯皇帝对他们百般信赖,而对国家的文武百官,皇帝却总是充满怀疑,在任用上不停地换人。他在位17年任用了50位内阁大学士,他还把许多大官打入大牢治罪。在保卫北京时,袁崇焕因为军队疲惫不堪希望进城休整,竟然未得到崇祯皇帝的允许。崇祯皇帝的家国观由此可见一斑,他实际上是把大明王朝当作朱家家庭来操持的,这样,崇祯皇帝对文武百官不信任也就容易理解了,因为这些文武官员属于“国”,而不属于“家”。袁崇焕之死对于中国古代存在于一些爱国人士中的国家观念是个沉重的打击。在他们的观念中,爱国并不等同于忠君,岳飞精忠报国所念叨的是国家。南宋末年文天祥拒不降元,直到最后被俘的宋恭帝也出面劝降,他置之不理,心中想的就是国家。明朝“土木堡之变”发生后,也先动不动就拿皇帝明英宗说事,于谦扶持明景帝登位,坚持抵制也先的要挟,组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为的也是国家。在他们的心中,“社稷为重,君为轻”,国家高于皇帝。袁崇焕带兵打仗,只考虑军事谋略,不考虑个人得失,不考虑皇帝的好恶,甚至在被捕之后还含泪写信要他的部下祖大寿以国家为重,也是这样的国家在“作怪”。崇祯皇帝心中没有这样的国家,所以他难以理解袁崇焕的心思。
佘家秉义守忠墓,自明至今300年
  崇祯皇帝心中没有国家,自然也就不会有真正的法律治理。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自古以来,法总是跟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崇祯皇帝勤勉工作,他过日子很节俭,这属于修身齐家的范畴,与法律没有什么关系。修身讲的是正心,要解决的是一个人与自己的关系问题,无法通过法律来治理,因为法律是用来调整人与人关系的。齐家讲的是一个人在正己的基础上无偏私地对待家庭成员,是一种人与人关系问题的内部解决,是自己定规则自己执行,不是真正的法律治理。有时我们能够听到“依法治家”的说法,这已经超出了齐家的范畴,是站在国家的立场来谈家庭问题,说的是治国技术,是对家庭关系问题的外部解决。崇祯皇帝心中没有国家,也就很难进入治国平天下的语境,对他所遇到的各种现象也就很难作出符合法律精神的解释。袁崇焕议和以及斩杀毛文龙是其军事战略的具体体现,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恢复明朝失地,与谋叛八竿子打不着,被定为谋叛显然不讲“犯罪构成”,不是“法律治理”,所以袁崇焕死得冤。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行动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一个人在现实中应该有怎样的抱负,要视其境遇而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个穷困潦倒之人,能“独善其身”就不错了,而一个显达之人,就应该有更高的境界、更高的追求。何谓达,何谓穷,其实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一落到具体问题,可能会出现向左走、向右走的情况。但不管怎么走,皇帝身边那些握有权柄的大臣都走不出“达人”的圈子,而皇帝则是这个圈子的核心。作为“第一达人”,皇帝有责任“兼济天下”,这里的“天下”就是国家。崇祯皇帝没有“兼济天下”之志,难以站在国家的高度进行有效的法律治理,结果导致他由达转穷。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利器,没有有效的法律治理,使得明朝末年社会治安混乱,社会秩序失控。法律具有可预测性,人们可以通过司法判决预测自己某种行为将会受到何种处理,人们从袁崇焕之死中感受到了崇祯皇帝对将士的态度,投降渐成风气,世间再无袁崇焕,很多著名将领相继投降清军。崇祯皇帝终于走到了穷途末路。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2010年第10期 责任编辑: 谢先红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悬赏20爱心点
分享到微博
明朝的袁崇焕是一个怎样的人?谢谢!
袁崇焕(),明末抗清名将、军事家。字元素。今广东东莞人。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他治军有方,善于作战,曾在宁远大败清军,却被阉党的残余势力所害。
一、毛遂自荐,关外御敌
袁崇焕在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福建邵武县知县。但是他的志趣在军事方面,酷爱阅读历史兵书。所以,在任期间,他经常拜访一些从东北边塞退役回闽的年老士兵,向他们打听东北的地理、地势,还询问边塞军队的设防、训练、作战等各种情况。
天启二年(1622)正月,御史侯恂建议破格使用袁崇焕,提升他为兵部职方主事。不久,东北局势恶化,守卫广宁(今辽宁北镇)的14万明军抵挡不住后金的进攻,守将竟弃城逃入山海关内,宁远(今辽宁兴城)以北全部陷落。明廷闻讯,廷议扼守山海关。袁崇焕立即单骑到山海关,认真考察了那里的情况,说:“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守住此地。”廷臣更加称赞他的才能。于是越级提升为佥事,指挥关外的部队,拨库银20万两给他招募军队。
当时关外的地方,已经全部被哈喇慎各部族所占领,袁崇焕于是驻守关内。不久,各部族归附,经略王在晋命令袁崇焕移驻中前所,监督参将周守廉、游击左辅的军队,管理前屯
袁崇焕(),明末抗清名将、军事家。字元素。今广东东莞人。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他治军有方,善于作战,曾在宁远大败清军,却被阉党的残余势力所害。
一、毛遂自荐,关外御敌
袁崇焕在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福建邵武县知县。但是他的志趣在军事方面,酷爱阅读历史兵书。所以,在任期间,他经常拜访一些从东北边塞退役回闽的年老士兵,向他们打听东北的地理、地势,还询问边塞军队的设防、训练、作战等各种情况。
天启二年(1622)正月,御史侯恂建议破格使用袁崇焕,提升他为兵部职方主事。不久,东北局势恶化,守卫广宁(今辽宁北镇)的14万明军抵挡不住后金的进攻,守将竟弃城逃入山海关内,宁远(今辽宁兴城)以北全部陷落。明廷闻讯,廷议扼守山海关。袁崇焕立即单骑到山海关,认真考察了那里的情况,说:“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守住此地。”廷臣更加称赞他的才能。于是越级提升为佥事,指挥关外的部队,拨库银20万两给他招募军队。
当时关外的地方,已经全部被哈喇慎各部族所占领,袁崇焕于是驻守关内。不久,各部族归附,经略王在晋命令袁崇焕移驻中前所,监督参将周守廉、游击左辅的军队,管理前屯卫的事。不久,孙承宗镇守山海关,更加倚重袁崇焕。袁崇焕对内安抚军民,对外整饬边防战备,成绩非常显著。
二、加强防卫,宁远大捷
天启三年(1623)九月,孙承宗接受了袁崇焕的主张,决定驻守宁远,命令满桂和袁崇焕前往修筑宁远城。第二年工程完竣,宁远便成了关外的重镇。满桂是优秀的将领,而袁崇焕勤于职守、发誓与城共存亡,又关心部下,将官士卒都乐于为他尽力。1625年夏,收复了锦州、松山、杏山、大凌河、右屯、小凌河,从此宁远又变成了内地,收复了200里疆土。十月,孙承宗被罢了官,高第接任,主张撤除守边部队,而袁崇焕说道:“我是宁前道,在这里做官,应当死守这里,我一定不撤走。”高第没办法,责难他,于是撤去锦州、右屯、大凌河、小凌河和松山、杏山的工事,把屯兵全部迁入关内,丢弃了米、粟十多万石。而民兵沿途死去、逃跑的很多。哭声震动了旷野,民众怨恨而士气更加不振。袁崇焕便请求回家守制,不准。十二月,他被晋升为按察使,照旧管理公事。
1626年正月二十五,努尔哈赤知道锦州一带防守撤除,便调整部署,组织人马,兵分四路,重新对宁远城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企图一举拿下宁远城。袁崇焕命令设置在城墙四周的大炮全部投入战斗。哪里敌军多,就向哪里开炮。炮手都是袁崇焕从福建挑选来的,炮打得又快又准。在明军猛烈的炮火下,清兵损失惨重,四员大将当场阵亡,努尔哈赤本人也被打成重伤。袁军出城杀出三十余里,歼敌军一万余人。
三、奸佞当道,屡受排挤
袁崇焕在解了宁远之围之后,也渐渐骄傲起来,和满桂不和,提出要把他调往别处,于是朝廷召满桂回去。又派王之臣专守关内,关外交给袁崇焕,后来王之臣也被召回。
努尔哈赤在宁远败回沈阳后,伤、病并发而死。袁崇焕派使者前去吊唁,借机观察对方的情况,以利再战。朝廷内部魏忠贤指使他的党羽抨击袁崇焕,无耐,袁崇焕请求辞官回了家。
四、重入京师,功臣冤死
不久,熹宗驾崩。崇祯帝即位,魏忠贤伏法。廷臣争相请求召用袁崇焕。
崇祯元年七月,袁崇焕入京师,他计划五年之内,金辽地都可以得到收复。听了这话,崇祯帝对袁崇焕说道:“等收复了辽地,朕不会吝惜封侯的赏赐。”言罢,皇帝下去休息,给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五年能收复辽地?”袁崇焕随口说道:“皇上焦急劳累,姑且用这话安慰他罢了。”许誉卿说:“皇上英明,怎么可以随意应付?他日按期责问成效,怎么办?”袁崇焕自觉失言。
1629年,大清兵数十万分道进入龙井关、大安口。袁军出战清军,双方互有杀伤。清军杀入遵化、三屯营被攻破,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国彦自尽,大清兵越过蓟州向西进发。此时,朝廷内部谣言四起,魏忠贤旧部及与袁有旧仇的人说是袁崇焕与敌方内外勾结,崇祯帝信以为真,中了大清设下的离间计,便把袁崇焕下了诏狱。崇祯三年(1630)八月,袁崇焕在市中心被施以磔刑(肢解),其兄弟妻子都被流放三千里,抄了家。袁崇焕没有儿子,家里也没有多余的财产。天下的人都觉得他冤枉。
袁崇焕刚死,祖大寿兵败,武经略满桂战死。自袁崇焕死后,边关的事更加没有人管理,明朝的灭亡也就注定了。
回答数:975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您(@)目前可用积分:11011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袁崇焕之死与明朝之亡
4247 次点击
15:07:03 发布在
 && 百 志  明朝的明天  明朝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朝代!在极度的君主专制中走向国力的顶峰。他的文化,上可融合儒释道,出了朱熹、王阳明那样的圣贤,造就一代讲气节的官僚;下者出现通俗文化,通行三言二拍、四大奇书那样的小说。中国的修炼传统,深植于明朝人心里!  这样的朝代依旧逃不过历史的安排,因为明朝的戏已尽了!缘也尽了!世上没也不散的宴席,新大陆正等著呢。问题是,明朝到底要如何淡出历史的舞台呢?明朝的亡国史,到底要留给后人甚么教训呢?我迫不急待地想知道!  想不到,上天安排了明末出现四个不可思议的昏君,各自具足了爱财、吸毒、昏庸、懒惰、放任、自是、妒忌等等卑劣的性格。如果他们只是布衣,倒也无甚危害,问题是:他们掌握著至高无上的君权,四周阴伏著把持乱政的宦官阉党。于是,诺大的朝代就在众臣的纷扰、无奈中,谢幕而去!  袁崇焕崛起了,他远离家乡广东东莞,来到东北。他面对的是战无不胜努尔哈赤,这个男子汉正领著女真的精兵,横扫东亚。他连著三次以寡击众,大败明军。可是,袁崇焕背后却是腐败的朝廷,昏君、宦官、奸臣、言官。这些不懂军事,贪生怕死的长官们,到底是支柱还是敌人呢?袁崇焕死后多年,我们看一看,还真是难下断论。  声势悬殊,这仗到底怎么打呢?明朝的明天会如何呢?  袁督师崛起  他是一个书生,熟读诗书。不过,他更多的是豪放的气质,他就像李白那样的人物。他当了多年的举人,考了多次的进士。不过,他胸有大志,只认为是未逢时遇主而已,反而利用赴考途中,遍游山水,四处游历。该他的必然就是他的,万历四十七年,他中了进士,随后便被分派到福建去做知县。  怀才不遇时,他如何能意气风发呢?他的一首诗〈下第〉说出了他的心情:「遇主人宁易,逢时我独难。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这首诗用了的「八千」、「三十」两个数字,其实南宋名将岳飞也用过:「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我不知道袁崇焕是否有意自比于岳飞,不过他们征讨女真人的经过,与被构陷的奇冤,竟是如此地相似。不同的是,岳飞是中兴名将,面对的是盛极而衰的金国,他直捣黄龙,还我河山;而袁崇焕则是明末的悲剧英雄,面对的是即将入主的大清,他一夫当关,守土有责。  天启二年正月,他被破格起用,担任兵部职方主事,用现在的观点看,就是国防部某单位的文职主官。当时明朝决定守在山海关,袁崇焕却单骑出城,观察关内关外。来后,他发出豪语:「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袁崇焕的性格便是如此,既有本事,又毫不掩盖他的本事。我想,若说性格决定命运,他的失败便在于他的性格太冲,触怒了皇帝。他这种把话说满了、把事做绝了的习气,正是他日后冤死的主因。  一夫当关,清人难犯  熹宗继位后,每天忙于作木工。明朝竟把持在一个流氓出身的宦官-魏忠贤手上。说起这个魏忠贤之祸,唐朝的推背图早有预言,说十八女鬼乱朝纲。十八女鬼就是「魏」字,指的就是魏的党羽。  朝政虽糜烂,但是边关得人,满清对明朝还是客气的。可恨的是,明朝荒唐、主帅无能,明朝的态度是退,不是战,袁崇焕不得势的情况,满清人也看在眼里。朝廷忌惮边关将领,要钱没钱,事事牵制,袁崇焕心里必然有说不出的苦。  经过数年的懦弱,明朝养敌成功,大清已兵健马肥,兵员达十三万。天启六年,努尔哈赤挥军攻宁远。明朝主帅高第早已决定弃城,袁崇焕知道,自己只有兵员一万,不得增援,螳臂如何挡车?  袁崇焕决定死战了!他把母亲与妻子接到城中来,决心与诚意是他最大的力量。这一战,袁崇焕打破众人的眼镜,守住宁远城。这一仗,提振了明朝的士气,不过清军主力却丝毫未损。  努尔哈赤大败后不久,便死了!继位者却是同样精明的皇太极。面对这位大清英主,王气隐隐起于东北,袁崇焕并不轻松。  说也奇怪,女真人的索求纯粹是经济性的,他们只希望能保有所占有关外苦寒之地,希望明朝给予承认。他们自愿比明朝低一级,议和的条件只是交换他们需要的物事。不过,大清最后的获得是政治性的,他成了中国的一个朝代。  熹宗崩,崇祯皇帝继位,魏忠贤一伙被清理乾净。明清步入了一个新的局面,清朝和议之声不断,袁崇焕也主张一边和议,一边在边关筑城、屯田,拉长国防纵深,强化防御。  可是,朝代越是积弱,就越是爱面子,不顾现实。袁崇焕赞成和议,是因为他对大清知之甚详,知彼知己,为国设谋。可是一谈到和议,人们往往便避开,似乎和议便等于投降,便等于叛国,这顶大帽子,除了袁督师愿意顶住,谁敢冒天下之大不讳去承受呢?那么攻打无力、和谈不成,只能不降、不和、不战,保持漠然,不去面对。  袁崇焕是儒将,风度比外交官都好。他一边打仗,一边和敌人书信往返,寻求最大利益。当初宁远血战,双方死伤无数,努尔哈赤退去后,袁遣使,修书一封至努尔哈赤。这就是中国文士的古风,努尔哈赤,乃至皇太极不仅是震慑于袁督师之用兵,更心折于他的气度。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将,岂是朝中不明边防,不知兵事的官员所能了解于一二的?  满清入关建立朝代,这是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若不是朝政腐败,天下大乱,吴三桂开门揖盗,他们说甚么也难进得来。要不是明朝降将当先锋,帮著满清打天下,中国只怕在那时又会陷入战国之局面。说到头来,这一切上天都安排著呢!  君臣的矛盾  可笑的是,明廷对满清是忌惮的,但态度却是高傲的。皇太极致信袁崇焕求和,照例重申大清之七大恨,信中说,明朝官员到辽东时,自以为中国皇帝是在天上,欺压弱小部落,他说用兵的理由是:「我们忍无可忍,才起兵反抗!」皇太极给崇祯的信更是谦卑。  此时,崇祯皇帝对这个关外大敌根本不予承认,不予理会。我想,崇祯皇帝知道,只要袁崇焕在,大清是不足为惧的。  一开始,崇祯重新起用袁崇焕,两人处于蜜月期。袁崇焕向崇祯提出三项基本策略,循序渐进,以克竟全功。他上疏还表示,希望皇帝全力信任、支援,不要听信朝臣的妒忌之言。皇帝自然满口答应,还给他蟒袍、玉带与银币,前二者袁崇焕以尚未建功,辞而不受。  崇祯皇帝能够当上明朝的亡国之君,绝非偶然。他自私、固执、妒忌、狠辣、小气、无能、缺乏心胸与见识,缺乏作一位皇帝应有的种种美德,却在命运的摆弄下当上皇帝。崇祯没本事却爱面子,最要命的是,他不相信自己的臣子。  我重看这段历史时,心里面有一个想法,崇祯皇帝内心真正的假想敌或许不是大清,而是袁崇焕。  袁崇焕由红转黑,不仅在于他那蛮子的脾气,更在于他和崇祯之间的心结。他知道,明朝边关重任,就在他自己身上。我认为,以他的处境,他很难不以岳飞、诸葛亮等人的情况自许、自怜。矛盾的是,他自己越强大,满清人越怕他。可是,崇祯皇帝也越怕他。在压制他的力量这一点上,崇祯和皇太极的战线竟是统一的。  金庸先生写〈袁崇焕评传〉时指出,崇祯皇帝杀袁崇焕不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而是两人的性格冲突。我深感其然,不过,更多的是,明朝的君臣矛盾,已成为一个结构上的败因。  袁督师的处境,本就是崇祯的处境,弄到崇祯杀他,只能说是私怨。私怨之下,国难反倒是次要的。皇帝的妒忌下,国家的安危先摆在一边了。对皇帝而言,亡国是遥远的,可是眼前让自己难受的朝臣却是真实的,袁崇焕是崇祯迫在眼前的敌人。  所谓「叛逆」、「擅杀毛文龙」、「擅主和议」只是藉口,都是不能成立的。真正杀了袁崇焕的法律只有一条:「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这场荒缪剧来自人性的弱点,妒忌、猜疑与残忍。  事实上,袁崇焕主张议和时,群臣皆曰不可,这是犯大忌讳的。等到袁死后,崇祯皇帝私底下,却打算实行袁生前所主张的议和策略。不过为时已晚了。这说明,崇祯心里对袁崇焕是佩服的。所不服的是,他的角色。除了他是皇帝,他哪一样比得过袁崇焕呢?  我想,如果袁崇焕能再忍一忍,把个性的锋棱、尖角磨得圆容些,让少年皇帝以为都是自己办成的,过足英主的瘾,也许局势就不至于恶化。例如,他杀毛文龙时,可奏明后再说,皇帝必然不会心怀怨恨。例如,他向皇帝要钱,也可忠心委婉,那么好讲大道理的皇帝,或许就愿意妥协。  可是,袁崇焕就是那种硬干的个性,他文采、武功、韬略都是不世出的人才,唯一缺少的,是修炼、是道家、佛家的出世境界。汉初张良遇圯下老人,先折其锐气,养其大忍之心。  袁崇焕毕竟少了这种机缘,他不是修道之人,事事便少了超脱的心胸与智慧。于是袁崇焕本事越大、越忠心、越为社稷著想,便越凸显出皇帝的无能。功高震主,袁崇焕又不急流勇退,下场也就可想而知。  国贫欺良将  袁崇焕行事太直是一个原因。但是,国家财政困难,发生种种末代景象,其积弊并非一朝一夕所致。  他一到边关,部队面临的是欠饷。所谓「皇帝不差饿兵」,没给钱怎么打战呢?明朝财政本来富厚,自从贪财聚敛的神宗皇帝搜刮全国财富以充实「内库」(皇帝的私人财产),明朝百姓越来越穷,连军费都积欠不发。  唐朝开国的办法是行府兵,兵农合一。明朝在边关也行屯田,希望自给自足。不过,军费庞大是事实,欠饷不发闹兵变也是事实。可是,崇祯的性格本来就小气,此时国家没钱,他就更斤斤计较了。  他一方面再加税,另一方面以高道德标准要求,希望将士效法唐朝张巡死守雎阳城时,宁以捕雀、捕鼠充饥的死守精神,镇守边关。  这时,国库虽虚,内库却实。袁崇焕眼见欠饷为患,兵变时起。便向皇帝挖肉,要求以内库支应,发出军饷。当时百官众口一词,都赞成拿出内帑,因为国库实在没钱了。  崇祯皇帝固执的个性凸显出来了,他不认为他应该给钱(事实上,这些钱本来都是百姓的),而是袁崇焕应该待下如父子,那么属下必定会怀德而不忍叛。他拿著这种大道理掩盖自己的自私与小气,明朝能不亡吗?他待下如此刻薄,是君父对臣子之义吗?  说到头来,成功的方法各有不同,亡国的途径只有一条。崇祯皇帝太年轻了,他还没学好如何当皇帝,国家已然处于危急之秋。当一个领导者,是需要具备很大的德,要有大忍之心,能舍,能容。他的肚量必须得大,有几个意见是不能视之等闲的。其一是上级(时势或天命);其一是好的部属;其一便是不可忽视的敌人。形势大好时要见其隐忧,形势不佳时要发掘机会,知人善任,肚大能容。这几个条件,往往见于开朝之主,却少见于亡国之君。明朝也不例外。  这些事情,崇祯皇帝都不懂。崇祯不是修道人,可是如果他能如先祖一样,善听修道人的建议,垂拱而治,不教而化,明朝转危为安,有何难哉?  如同刘邦能忍,封韩信为王,以攻打项羽。如果崇祯皇帝能忍一忍,放心、放手交给袁崇焕,明朝的边防便不至溃决。如果他能舍得内库的私人钱财,甚至减少赋税,把财政搞到万历初年时的情境,大清必惧其声威,自来臣服。  天意难违  明朝之亡,或许是天意吧!想当年,朱元璋驱逐蒙古人,重振汉家光,他何尝有什么学识武功,竟能推翻蒙古的铁蹄军。他是皇觉寺的小和尚,竟能使刘伯温、徐达、常遇春等人心悦诚服,还有一班奇人异士辅助他。这难道不是天意?  朝政日衰,廷臣党争于内,大将失意于外,连袁崇焕这样的将领,尚且在对敌之刻,被皇帝召回,关入牢中,后遭千刀万剐,含冤而死。这难道不是天意亡明吗?历史的巨轮依著宇宙的律动而行,这就是天意啊!  朱元璋建立了君主的极权专制,视廷臣如仆役,要打便打,要杀便杀。有明一朝,几乎是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化的过程。太祖、成祖英明神武,故一世之英主也,随后君王江河日下,权臣、宦官把持权柄,为祸不小。神宗初,张居正以大学士掌大权,使明朝国力重振,不过权臣的政治,从此蔓延。  崇祯皇帝之妒忌权臣,其来有自也。君相的权力均衡被太祖破坏了,末代的皇帝对权臣的依赖与妒忌,造成了明朝的衰亡。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换了50个宰相,14个国防部长。他眼见北京即将失守,还在案上写下:「文臣人人可杀」,他对臣子的恨,可见一斑。其实,明朝之始,  于是,皇帝的权力,就在各种稀奇古怪的人心驱使下,葬送整个朝代。  国王的妒忌,袁督师的冤死,岂是偶然的吗?  百年孤寂后,重看历史,我不禁掩卷思索。历史似乎重演一遍,然而大多数人只是眼睁睁地看著。明朝之亡,非亡于外族,非亡于昏君,非亡于权臣,乃亡于无道,国无道,于是上下交相亡,明朝谢幕而去矣。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太祖的大板床]
[transmitter3]
[第一英俊万历]
[咸鱼9翻身]
[不要二分法]
[上海发展扎根]
[新义州明太鱼]
[土改工作4队]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16:15 &&
17楼说的好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44:04 &&
“只要袁崇焕在,大清是不足为惧的。”这话就过了,早在熊廷弼、王化贞兵败失地之后,就有人看出辽东已是“无局”,就是说,大局既定,后来袁崇焕坚守宁远,洪承畴鏖兵松山,现在看来都是最后的努力,类似国共内战的辽沈锦州战役前的局面。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56:39 &&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代皇帝哪一个能超脱自己,谁主尘浮还看今朝吧。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29:12 &&
该信息已被管理员屏蔽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9:14 &&
王阳明不是明代的是宋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27:46 &&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10:27 &&
我刚刚看完查大侠的《袁崇焕评传》不知这位仁兄读过没有?你和查大侠的观点,行文相似极了,我建议你写武侠小说吧。不过要说明下,查大侠没有不朱熹说成是明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19:34 &&
朱熹是明朝人吗?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6:53 &&
朱夫子做了明朝人,推背图成了唐代货--这等文章,倒也有意思。  我也说两句吧:  明末的中国,是一个彻底崩溃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远不是什么政治、经济的败坏,而是整个社会全方面地走向崩溃,社会的主体--几乎所有的国民都生活在无理想,无信念,丧失道德与是非善恶标准中,整个社会强烈地散发着极端利己,而且是极端短视的利己气氛,这样的社会里,好人、好事、牺牲精神、英雄主义等等一切可归于高尚的人类行为都已成为众人眼里的大傻冒和不可理喻,这才是袁崇焕悲剧的根源。  我们从袁崇焕的最后一战中,可以鲜活地看到这种极端的短视的疯狂的利己到了什么程度:十余万敌人陈兵京城外,远道赶来的9000名袁军是全城上下唯一的救世主。为了赶路来救全北京的人,轻装出发的袁军只带了简单的轻武器和路上的干粮,他们要口粮,主管的户部经手官员却因拿不到回扣,拖着不给,用正常手续领大炮和炮弹,经手的太监却按每门炮和每发炮弹来要回扣,少一点都不行。这是官僚部门,老百姓呢?袁军因为一时领不足口粮,只好向百姓买,京城的老百姓却按当时北京的习惯,要高价(当时的北京,凡卖给外地人东西,价格习惯地要贵二成左右,这习惯今天的北京好像也在继承,只是形式花样有所翻新),袁军想借住百姓家,没人肯收留,只好出钱租房,但京城的百姓却嫌外地人脏,不肯把房租给臭当兵的,出钱也租不到,全军只好露宿城墙上下,因为买不起战马的草料,有几名袁军晚上去偷老百姓家的草,竟被一街的老百姓围攻而活活打死。  当敌军杀到城外时,全北京的人已经明白大祸临头,乱成一团,袁军的及时赶到,让官民人等大松一口气,百姓曾给进城的袁军沿途烧过香,可就在这种情况下,这支区区7000人的军队(有2000人在城外的第一场保卫战中已经牺牲),在自己的首都,面对上百万自己拼命来救援的本国人民,居然陷入了冻饿交加,要杀战马裹腹的地步。在蝇头小利和“京城人”的高贵面子面前,所有百姓和官员似乎都忘了城外的敌人,忘了这支军队是自己唯一的救星--他们不是不知道利害,不是不知道如果城破,自己钱再多也只有死路一条,只是身处末世的人民,眼中只有短暂的眼前的利益,你可以让他惠而不费地烧香表示欢迎,但绝不能让他少赚一分钱,多出一分力,反正大家都在捞,不捞白不捞。在这种疯狂的心态下,不管你是不是他的救世主,是不是在舍生忘死地保护他,他眼里,你都只是活该被他盘剥的工具。  所以,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他们的英雄举动,是在与整个社会加速沦丧的方向相抗衡,他们的失败与身败名裂,是必然的。  一个社会,不能整体陷入沦丧,口头的道德与实际社会生活不能彻底脱节,否则,一旦崩溃,就不可逆转,无人能救。  今天的中国,也有这个问题。怀念袁崇焕,我看首先要想一想,我们的社会,离明朝的程度还有多远。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54:36 &&
朱熏、王阳明啥时候成了明朝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4:25:28 &&
这不仅仅是明朝的问题。而是那个时候的制度问题。纵观中国历史,哪个朝代没有岳飞那样的忠臣,而哪个朝代没有高宗、秦桧那样的昏君奸臣。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45:56 &&
主帖还是老套,把国家兴亡归于个人,昏君和贤臣,其实仍是想掩盖实质性的问题--制度问题。崇祯其实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并非亡国之君,。虽然有他个人的缺陷,但主要是制度造成的。最根本的,天下是朱家的天下,其他人都是雇员,而雇员是会跳槽的,跳槽雇员的危害远比竞争对手严重。特别是,天下是抢来的,兵权在握的人是最有资格抢的,这都使的:“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够立功于外者”成为千古名言,其中的权臣改成皇帝就更加贴切了。如果整个京城只靠这一支救兵,那么这支救兵要造反了怎么办。向外族(国)统治者投降,可能还有性命在,如刘阿斗。但如被国内的叛乱者抓获,不可能活着,只要旧皇帝在,新皇帝就不会安枕。所以杀袁比抗清要重要的多,而且很明显,由于当时山海关还在明军手中,清兵自己都只打算骚扰、削弱明朝,并无当时就灭明的打算,所以真的攻下北京的可能性也不大,杀袁更是至关重要。说皇帝妒嫉大臣我很难想通,大臣是他任命,妒嫉他干什么?就象岳飞被杀一样,这是利害分析,是制度决定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17:05 &&
说得好, 冲贞嫉妒袁大将军干嘛.&&明朝的灭亡不在于杀了袁重换. 明朝是整体道德的败坏. 灭明朝的不是满清, 而是农民军. 清兵入关不是什么”辽沈战役”的结果, 而是吴三龟的叛变. 白拣个馅饼!! 设想李自成吴三龟不自毁长城, 新王朝一建起来, 绝对是西汉对凶奴的重演. 先取守态装孙子, 最后灭尽胡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24:31 &&
杀了个袁重换, 还有千千万万个NB大将, 反正中国有的是报效祖国的人. 吴三龟就很不错, 有他守关清兵也没什么办法嘛.&&说什么”重换死, 明亡征决矣” 不过是清朝统治者给自己贴金, 把自己吹得很强大
共 4247 次点击,18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2595375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4494 / 昨日发帖:34582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袁崇焕之死与明朝之亡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袁崇焕之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