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日,学而不思则罔通假字,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通假字后面字怎么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写下这个题目,是因为看到论坛上,有太多父母为孩子“学什么不学什么”感到疑惑,尤其是对所谓国学。看上去,孔子这句话离回答这个问题很远,没关系,慢慢来。
  学习是什么?没有大道理,作为人的原初行为看,就是后人模仿前人。学是模仿前人的交流技能(比如语言文字)和思维方式(比如逻辑),习是模仿前人的行为模式。没有写学习知识技能,因为这是现代理解,不是当初儒家的内容。不要把这种人的社会实践,搞得很复杂。当然这是原初状态,作为后人能不能自有所得,或者说创新理解和运用前人的知识积累呢?这就是我上面写下的这句话。
  先说说模仿。语言、文字,作为人学习的主要工具,是首先需要学习的技能,假如就从听、读、认、写这些基本技能看,学什么不重要,能成功的模仿很重要。如何能让孩子成功的模仿?一、靠孩子自己的兴趣;二、靠坚持不懈。我常常听见父母们说,孩子四岁时能认多少字,会背多少诗,但是,到了小学前,又在抱怨孩子都忘了。是孩子的问题吗?不是,是家长的问题。我们都说,孩子是白纸,但孩子不是写字上去就擦不掉的白纸!而且,孩子自己的记忆会排斥那些被强加的东西。为什么孩子对于玩具的名称、对于游戏的人物,记得很牢,但是对于那些家长很希望他们记住的,却记不牢呢?因为兴趣有差异,有了兴趣孩子还会主动复习。复习是对记忆的不断强化,在早期教育中比什么都重要。
  1、创造条件,让孩子去接触、去听、读、认、写一切他感兴趣的事物。不要怕所谓孩子学“坏”。孩子的自律是靠规则教育培养出来的,是自觉抵抗诱惑,不靠没有诱惑。比如,“女人是老虎”的教育,最后会怎样?
  2、要引导孩子的兴趣。比如男孩子喜欢汽车武器,那么就多识认武器、汽车的名称。女孩子早期教育,问题明显比男孩子要少,但还是要注重她自己的兴趣开发。
  3、孩子最直接也是最多的模仿对象,是自己父母,家长要以身作则。指望孩子自己去学,家长不跟着念念读读,如果真能这样,你要感谢上苍。自己主动学习,这种自律,大多数家长都不具备,而你的孩子已经先天具备了。我就不说破真相了。
  上面说的是早期教育。观点很明确,读四书五经也罢,读十四行诗也好,三字经、弟子规、甚至金庸琼瑶,只要孩子有兴趣,就让他读、认、写。孩子普遍的兴趣是故事书,对抽象的不容易感兴趣,所以,比如故事会之类,只是家长站在自己角度认为的不入流。再如,不读琼瑶书,将来孩子依然可能爱得死去活来失去理性,这和琼瑶姐姐的书是没有关系的。那些书在适当的时候,在恰逢其时的时候,才会有助涨助跌的作用,所以前人说什么“少不看红楼,老不看三国”之类(其实我还是不赞同这种堵的教育方法,我赞同疏)。
  写的太长。解释一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模仿学习前人经验,不自我思考会罔。罔有两个意思:蒙蔽或没有,都可以用在解释中。只知模仿前人(以前人的正确为正确),不主动思考,就被前人蒙蔽了,自己一无所有。其实前人没有欺骗后人,是后人自己蒙蔽自己。
  光自我思考,不模仿学习前人的经验会殆。殆也有两个意思:懈怠或危险,也都可以用在解释中。光自我思考,只知思量“对错”“好坏”,不学不习,这种空想只会让自己懈怠(丧失践行的勇气)。当然我更赞同解释成危险,因为空想不学是儒家的大忌,被称为“独”,而君子慎独。
  可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这是所有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期望),需要自觉地学而思,需要主动地学而习。在此过程中,人也在不断的自我改变,自适应于时代。这种习惯需要从家长就开始养成,然后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潜移默化的传递。老是去想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的“正确”,这是自己把自己蒙蔽了。
  举个例:
  如果,孩子听了桃源三结义的故事,也要和别的小朋友做生死不改的兄弟,这是模仿。家长可以问他:以后你答应小朋友的事情,是不是也应该做到呢?这是在启发他模仿后的思。
  厚积薄发,这是知识积累的必备过程。看过一千首诗词,强于死记硬背十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是被人逼着背万卷书。家长自己都没学深学透过,就敢毅然排斥这学那学,只会让孩子的学习之路越走越窄。
  要说到对学习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比中国传统文化更系统和更全面的了。孩子未必要学所谓国学,家长却需要向至圣先师学学“学习之道”。孩子如果养成了自我学习的习惯,作为中国人,长大后会忽略国学吗?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多少家长在抱怨应试教育把孩子教死了,但不是还有那么多家长同样在讨论“应学”教育吗?没经历过西方教育,就感凭感觉说这条路才是正确的,呵呵,这个推论其实来源于,这种家长认为自己的受教育经历是失败的。不仅逻辑推论错误,而且他们忘了,“教学”“教学”,学才是主要矛盾。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个常识,没有教也可以学成材,但没有学再怎么教都不可能成材!    中国古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只写“劝学”的文章,没有“劝教”的道理。  
  古语有云:爱之深,责之切。我这样理解那些外寒内热的人,当然,也反过来理解了一下自己。我有心吗?奇怪,可能我的感情也跟我注意力一样,属于特别专注的吧?    刚刚看新水浒(听我们一个进修大夫的推荐看的,那厮也是个我佩服的人,真是个永不停止的工作机器啊!)的前几集,的确有点意思。靠之,说了几句我同事的闲话,忘了该说什么了,囧。
  我想起来来了,是有关自我实现的。
  我觉得基本越有学问的人越开放,虽然这样说可能是倒因为果。
  虽然LZ话不多,但总觉得值得我们思一思。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所以教育下一代也是一门哲学啊。
  实际上,我这张帖子,是想告诉家长们,应试教育的弊端是可能导致“学而不思”,这个弊端不是由学习内容决定的,是由学习方法决定的。    现实是,当中国开始广泛宣传素质教育后,有些家长却在用“思而不学”去矫枉过正。即一知半解,仅靠舆论靠好坏判断,去决定孩子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捣乱知我,核心是开放的胸怀。家长有开放的胸怀,乐于学习,孩子不会差。只有知道和学习了123,才能靠自己去判断1怎样、2怎样、3怎样,才能靠自己去选择去取舍。童年时,越是被家长禁锢的孩子,长大后越是逆反,因为以前没有选择,长大后为了多个选择支(未必合适),都会与家长翻脸。男孩尤其。
  举个“学而思”的事例: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若以行来论,家贫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行不论心,若以心来论,世间无完人。    前几天,我贴了这两句话在别的帖子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能不能再多想一点呢?完全可以。比如思考到人的社会行为上。    把具体的孝和淫拿掉,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具体的行为方法:    对于善,表扬和称颂,是可以个人心证的,只要个人价值判断即可。因为这对于他人无害。  对于恶,批评甚至是责骂,必须是实证的,要指出事实,不能靠个人感觉,因为这对于他人有弊。    你们看,中国古人就知道,罪行指控是必须讲证据的,而不是凭价值判断和个人好恶乱来。真能明白这个,并以此去规范孩子的行为,孩子以后就会懂得情感的赞美和事实的批判,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各有其适用的领域。  
  然后再用这个思考说一个现象:    一个人赞美国学;一个人批判国学。  批判国学者能用理性和实证去消除别人的称颂情感吗?赞美国学者能用历史情感的缺失去批评别人的理性和实证不对吗?都不能。换言之,都不能用自己的方法去证明对方的“对错”。    那么能交流什么呢?  交流国学的事实是什么,国学的现实是什么。这是内容和内涵试图达成共识的交流。  交流国学的现实有什么利,有什么弊,判断标准是什么。这是对国学现实理解的不同观点的交流,可以求同可以存异。    总而言之一句话,实事求是。  比如,我觉得《道德经》的思想很值得每个人自己揣摩体会,这时我好像是支持国学派,但同时,我又认为没社会经验也没知识底蕴的孩子,去学《道德经》纯属浪费时间。  至于弟子规(这是国学吗?)之类,不如学学现代法律意识和社会规则,搞那古董是假古董干得活。要想孩子有孝道,全看父母这一榜样如何行孝。
  大家一起来三思三思
  越有学问的人越开放  ===========================  这样说可能刻薄了:这两个某种程度上是互为因果。
  作者:纯心捣乱
回复日期: 19:53:00    我觉得基本越有学问的人越开放    ----------------------------  谢谢夸奖~~~~~
  呵呵,版主厚爱。就再说两句。    孔子一生以“有教无类”之心,提倡学习,所以被中国古代尊为至圣先师,这不仅是对儒学真正内容的认同,更是对其做人方法启蒙的认同。    有些家长,对孩子一片爱心,恨铁不成钢,恨不得孩子按照自己设想的爱心轨迹,一点不走样的发展。结果呢?说不定孩子不仅体会不出这种父母之爱,而且还逆反的惊人,甚至长大后恨父母。前人有无总结和方法指导?有。    孟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什么意思?光有爱心是不成的,如果施爱的行为结果和愿望不统一,就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了。  这是简单解释,因为没有“诸己”的“诸”字,上面解释只是“反求自己”。    诸:许多的意思。  为什么要反思许多的自己呢?自己不就是一个吗?呵呵,“他人有心,予揣度之”。其实别人的感受,同样是人的自己也是能感受的,只要你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和反思,别老是按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那么就能理解别人或孩子了。就能找到自己行为的改进方法了。    这一方法,在今天被称为换位思考。我不觉得“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但最少,在方法思考上,人类史上“新鲜事”不多。前人都不行,就自己行,这种人不在现实中撞透南墙,是不会换位思考的,是不会真正学习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一个现实运用吗?里面都用到了换位思考。
  再说道德。    道德首先需要的是自律,这道理都被儒家讲烂了,因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可曾说,见不贤而要别人省?    如果大家都自律,那么自然就创造出了“个别人需要自省”的环境,个别人不自省,那么就没人与其社会合作,由此道德在社会层面成为了行为规范。法律作为契约强制规则是其的社会演化。    这一对社会道德的理解错了吗?我看2000多年的西方哲学才明确的理解这点,当然,对于契约,西方又比东方先理解。  至于现实中,打着道德的幌子,行自己私利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是需要的揭露,需要的是现实的批判,和儒家的道德理论有什么关系?说一套做一套的中国人多了,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难道要到祖宗身上去推卸责任?
  今天家长对孩子说一套做一套(哪怕不是对孩子,只是让孩子看到),明天孩子就会对家长说一套做一套。自己做的事,将来自己承担后果。以为这是中国古人的学说导致的结果,这种为自己找托词找理由推卸责任的行为态度,一、等着成为一个社会失败者吧;二、恶果随后就会在自己孩子的身上看到!
  受教!  T生为我解了一个大惑,那就是如何提高孩子的兴趣:   1、创造条件,让孩子去接触、去听、读、认、写一切他感兴趣的事物。不要怕所谓孩子学“坏”。孩子的自律是靠规则教育培养出来的,是自觉抵抗诱惑,不靠没有诱惑。比如,“女人是老虎”的教育,最后会怎样?    2、要引导孩子的兴趣。比如男孩子喜欢汽车武器,那么就多识认武器、汽车的名称。女孩子早期教育,问题明显比男孩子要少,但还是要注重她自己的兴趣开发。    3、孩子最直接也是最多的模仿对象,是自己父母,家长要以身作则。指望孩子自己去学,家长不跟着念念读读,如果真能这样,你要感谢上苍。自己主动学习,这种自律,大多数家长都不具备,而你的孩子已经先天具备了。我就不说破真相了。    -----  目前为止,关于如何提高孩子兴趣的论点里,说到点子上的不多,而T生这段真正说到点子上了:)
  儿子下半年升初中了,学习习惯也很好,成绩不错,特爱看书,家里的书橱实在太满了,特低转小学的部分课外书,有黄蓓佳的儿童小说、西顿、椋鸠十的动物小说,也有林汉达的历史书,还有一些语文书里推荐的书,我不是卖书的,只觉得放着不看可惜了,可支付宝交易,安全放心,有意向可短信详谈
  呵呵,交流国学好不好,不如交流自己从国学中得到了什么,正面的,反面的,都可以。这样,就从个人主观判断的讨论(实际也是无法讨论的),走向了对于现实事实和道理的讨论。    对于孩子也是如此。告诉他结论,不如告诉他,家长自己的思考过程(事实是什么,道理是怎么来的),这就摆脱了应试式的传递(应试教育的本质是以考试通过为目的,强制记住正确结论),而是改为思考方法的传递。    现实的应试教育不可避免,老师也需要对很多孩子的升学负责,所以思考方法的传递重任就需要家长们自觉主动的承担起来。
  喜欢这个贴子, 总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不错的东西.  
可是我又从骨子里反感现在的所谓学经运动. 总觉得哪里有问题,却又讲不清.  今天看到老师了.多讲讲吧!  
  交流国学好不好,不如交流自己从国学中得到了什么,正面的,反面的,都可以  -----  赞成!与其在争论某个东西好不好,不如来讲述某个东西带给了我什么。  同理:与其笼统地讨论该怎样对待孩子,不如从细节处详细述说如何对待孩子
  对于孩子,品德教育很真不需要长篇大论的学。一、家长身教,孩子模仿;二、守住底线。    比如:周星驰在电影《长江七号》中,对孩子反复说了三遍的台词:  “我们虽然穷,但是不能说谎,也不能打人;不是我们的东西,我们不能拿;要好好读书,长大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既包括了做人的底线,又包含了对自己的鞭策。需要高深“文化”吗?需要经史子集吗?都不需要。要的是人从自己内心而发的“真”。  不怕明说,我本人幼年时,父母对我的品德教育就没用嘴说过,无非就是上面这几条。比如,有说谎的苗头就严惩,他们也没对我说过谎。      去问问小孩子,帮助人会不会自己感到快乐?说谎是不是难受?当然是的。要不然为什么说小孩子最真。很好,让孩子保持住这种本真,就是家长的责任。    为什么人长大后,走上社会,撒谎张嘴就来?一、已经习惯了,早丢了谎言说不出口的本真;二、撒谎能获得暂时的好处。但这是在透支自己的社会信用!儒家早说了,“人无信不立”。    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我更主张家长们向孩子去学学“人的本真”。孩子会让家长们看到,所谓的社会阅历,自己究竟改变了什么。    下次就拿一段弟子规说说。
  以前国文的启蒙读物,《千字文》太难,《百家姓》和《三字经》孩子有兴趣可以学学,一个是识字启蒙,一个是常识启蒙。至于《弟子规》,基本不能学。我还推荐一个给家长学的——《增广贤文》,这本是中国古人社会经验和各种国学的基本启蒙读物。以前算启蒙,现在却有难度了,所以需要家长先学,然后有选择的讲解给孩子听。
  先选《增广贤文》中的几句话讲讲。    “逢人且说三分话, 未可全抛一片心。”  首先自己别读歪了。这是说社会复杂,需要自己保护,不是让人说谎。因为可以选择不说,可以选择对你吃不准的人保持距离。    “谁人背后无人说, 那个人前不说人。”  这是如实归纳了一种社会现象。不是鼓励人去说人,而是让自己放平常心去看待这种现象。换言之,如果你不想背后被人说,那么就不要背后说人。更不能人前说一套,人后说一套。    “人无横财不富, 马无夜草不肥。”  这也是如实归纳了一种社会现象。不是鼓励人去追逐横财。因为,同样是想富,“追逐横财”还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自己可以选择的。    我为了写这段,又将《增广贤文》看了一遍。提醒,大部分是对社会现象的概括,如何选择却是自己的。至于有深刻道理的语句,需要一辈子去体会。  
  还有点时间,一次写完算了。    《弟子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全篇主要是对别人言行的规定。我们知道,言行一被规定,那么就没有选择余地了,其实选择中包含了人的自律。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有自我选择的可能,那么一旦独立或部分独立,会如何?刚考进大学,没人跟在屁股后面逼他读书的学生,就是个佐证。大学一年级往往是那些一直被逼着读书的学生的坟墓。换句话说,就是那些没有自律能力的孩子的学业终点。    具体说一段《弟子规》: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我也主张孝道,但我主张的孝道就不是这种玩意儿。我在别的帖子上说过,孝的核心是尊重父母,还举了《礼记》上曾子说的: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好嘛,这孝的具体规定,整个是安排了皇上对臣子的做法,“我”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到哪儿去了?别人喊我,我应该回应,这是尊重别人的礼貌,岂独父母?也只能从尊重角度去提倡。    这里,《弟子规》实际提倡的是什么呢?  一些人对另一些天生有权利,而另一些人对这些人只能有义务。社会等级制也就是这样从血缘等级开始扩展到社会的,这符合儒家理论的社会逻辑。这样的弟子规,明显是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服务的。  当然,我要指出,这不是儒学原典的内涵,是后人搞出来的。《弟子规》成于康熙年间,这种思路成于宋明理学。    糟粕并不一定一直是糟粕,往往是以前合理(符合社会要求),现在不合理。《弟子规》从今天看,就属于糟粕。虽然其中也继承了儒学原典的精华词句(孩子无法分辨),但总体而言,它的社会逻辑,与今天的民主平等和自由选择现代思想格格不入!
  现在有些家长为什么也提倡《弟子规》?我要来揭破这个真相。其实就是想让自己孩子听话,管起来方便。完全是站在自己利益角度的提倡。这种家长,自己是孩子时,还不知会如何自私,不听家长话呢。
  上面所说,其实也间接回答了ID好懒的MM猪的问题。    道理是好的,但是在现实中,再好的道理都会被利益屁股当工具使。你的问题,是言和行,道理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所导致的。
  虽然我觉得T生还是比我强上许多,但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嘛,哈哈。
  28#回复 作者:T生
回复日期: 19:01:00    上面所说,其实也间接回答了ID好懒的MM猪的问题。        道理是好的,但是在现实中,再好的道理都会被利益屁股当工具使。你的问题,是言和行,道理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所导致的。  ---谢谢,好高兴啊! 能不能再讲一讲&论语&. 我其实觉得论语挺好的,而且浅显易懂.
但不知道小孩子多大学比较合适.   
另外,有没有好的版本推荐. 我希望是那种没有解释,但有比较准确的注释.   
我个人觉得从字面上论语还是比较好理解的,更不喜欢一些翻的乱七八糟的白话文.
  20#回复 作者:宝贝你是最好的
回复日期: 13:35:00    赞成!与其在争论某个东西好不好,不如来讲述某个东西带给了我什么。    同理:与其笼统地讨论该怎样对待孩子,不如从细节处详细述说如何对待孩子  ----强排!
  有道理,mark
  杨伯峻《论语译注》
  在这个社会还是    厚
  作者:纯心捣乱
回复日期: 21:26:00    杨伯峻《论语译注》  ----谢谢答复,可是我不喜欢的正是这种,我不想要这种带翻译的.   我觉得这个就和唐诗一样需要用心体会,有些句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多译成白话文后,完全偏离了原文.
  中华书局 的论语 怎么样?
  杨伯峻是搞语言的,主要是注解,你还没看,怎么知道不是你要的?我其实觉得论语需要注解的地方非常少。如果理解有困难,读杨的注解还不如不读,建议读于丹的版本。
  我上古汉语课的时候,真是一节课不去,虽然古文照样读得,但考试就是不成。杨版,这个,读的时间很久了,我觉得基本就是这个意思。
  /techforum/content/666/578.shtml    呵呵,我在天涯写过关于《论语》的帖子,上面就是。  学习前人,是为了自我的行动。所以,要在现实中去体会那些前人的经典,落实在自我实践上,这样才对自我有益。如果,仅是得到了“对错”的个人评价答案,我认为不如不学,有这时间去谋生、去历练,可能对自己更有帮助。  
  举个事例:  从小,吃饭时,如果我帮母亲拿了双筷子,母亲多半(由于次数太多,不敢担保是全部)会对我说:谢谢。  我想问,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说出“谢谢”这个词有多困难?    没有什么“该不该”的,母亲谢我,是尊重我,哪怕是孩子。获得帮助而言谢,是礼,无上下之别。礼的背后藏着尊重别人的本心,形而上的理解“尊重别人”就被孔子概括为“仁”。    不顾事实,随意褒贬他人,是尊重别人吗?过誉和贬低,都不是真正的尊重他人,同时也是自己对自己言行的不负责任。这种“言论自由”,是只有自己的自由,没了别人的自由。个人自律需要从这里开始训练起。  
  教育孩子,从让他有尊重别人的习惯做起。具体方法我建议,就从“请”、“谢谢”、“对不起”这三个词入手,分别代表了请求帮助、答谢帮助、拒绝或损害别人后的致歉,这也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三种社会关系。没必要搞那些连家长们都吃不透的复杂道理。
  作者:纯心捣乱
回复日期: 9:45:00    杨伯峻是搞语言的,主要是注解,你还没看,怎么知道不是你要的?我其实觉得论语需要注解的地方非常少。如果理解有困难,读杨的注解还不如不读,建议读于丹的版本  ----我翻过一下,没仔细看.好像是节选, 后面翻成了白话文(可是很多好像翻得意思完全变了)
  杨伯峻《论语译注& ,好像这位是权威,改天我再仔细看看.
我没读过完整的论语. 只是东一下,西一下.觉得看到的都受用.
我小时候看的是那种古文节选汇编,很多册按年代编的.我记忆中的是前面讲背景,中间是正文,后面是对重难点词的注释.
没有翻成白话文的.其实读起来不太难.不过,我当时只爱山海经, 碾玉观音什么的.还喜欢对着子虚赋幻想.
只有离骚真是看不懂啊!  
  杨伯峻,我记得他当代是注解左传的大家,现在好像公认左传第一人.他的书没看过.但他有个师侄注解的四书五经.明显能看出差距来.    把那左传玩的风生水起,总是在你迷惑之处点拨几下,恰当好处而不拖泥带水.让人爱不释手,屡读不厌.    而其他各经纯粹凑字数的,当你对A处有不解,他就注解B处,顺带搞糊涂了C处,一大锅粥.    所谓术业有专攻,看来不假.      我读的是朱熹注的四书,其实并非那么存天理,灭人欲的.只是后代的标准答案,有意识的往灭人欲上引导,朱熹的注解通篇都很平和,那些意犹未尽之处,还是文言文的注解更会意些,现代人们没有语言的大背景,半文半白的很罗嗦.  
  如果给孩子读的话,蔡志忠的漫画体挺不错的,老庄孟子论语的很轻松现在可能不流行了.不过一直在找那种字体比较大的,还没找到.    小朋友读嘛.读个启蒙,读得哈哈一笑不厌倦,兴趣未灭就足够了.
  谢谢高人指教!
蔡志忠的漫画我有一本菜根潭.       
  哈哈,有孩子的父母都是高人,而孩子就是我们的导师.呵呵    个人认为,:好懒的MM猪,如果时间宽裕的话,可以各种版本混合着读,因为四书五经不是说朱熹注解的就是绝对正确的唯一的标准答案,那仅仅是朱熹的理解而已.尔我们最终为了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那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你可以看看朱熹的,翻翻杨伯峻的,如果蔡志忠把你逗乐了,也不要有愧疚之心,书该放松的读,    时间多的话,白话,古文的乱读,看看人们如何理解,再看看自己如何体会.往往你自己的心得才是其中真味.    有所读,有所得,多好.......
  T生和纯心捣乱都是专攻论语的,利害的很.  那我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其实看论语的话,孔子本人对礼或是孝都是相对中庸的态度.    我们看子路问礼那段,子路说姐姐过世,我们姐弟情深,我想多为姐姐带几天孝可以吗?    孔子道,礼或是孝,其目的不是为了少数人作秀的,而是让多数人不太费力就可以达到的,所以先人将礼制设定在君子小人之间的平均线上,这样德行高洁的低就一下,而普通百姓颠个脚尖就可以够到,如此一来礼便不是高不可攀,而是触手可及,人人可为的.    所以孔子时代礼制与后代变态的礼教差距极大.    而当初秦汉时代的儒者认为礼须从人之常情出发,那些极端的非人的礼教已经不是早期的礼教了,汉代大儒公孙弘就认为,凡是违背人之常情者,多为奸盗,不可提倡.  
  而至于24孝之类的疯狂,连2000年的汉朝都不推广,反倒2000年后的人们开始推广了,这就可笑的很了.    如果我们了解24孝的推广背景,心里就明了了.其原因在于人才选拔制度的混乱和民间人才的上升通道的堵塞.    为何24孝多从东汉末期开始,因为民间百姓报国无门.    西汉不守孝,一直到东汉大部分时间都是三年守孝,以天代月,一共守36天.    但东汉末期王廷混乱,政局动荡,而人才的选拔优先向孝廉倾斜,即由孝廉起步,直达中央秘书处,而后出来就是县长,从而为晋升省长部长敞开了大门.    而孝廉完全依靠长官的推荐制,因此成为各级权贵的自留地,能留给百姓的机会不多了.所以面对有限的名额,相对没有背景的民间人才希望通过各种极端的方式来获得进入官场的通行证.    结果你守三年,我十年.你杀老婆我宰儿.一波一波的PK中,人就不是人了.    但结果就是,曹操这样老爸是总理的,即便偷鸡摸狗他也是孝廉,而那些没背景的,无论你守孝20年,还是一家全杀光,机会总不在那里.      只有后代对24孝的宣扬,我只能理解为,当统治者面对极端不稳定的政局,多会采用极端的制度,选拔极端的人才,推广极端的忠孝理念.      如此看来,如果孔子生在满清,他必定是个落魄者.如果参加论语考试的话,估计也是0分.如果运气不好的话,多半会被砍头.如果还敢宣扬自己对论语的解读,肯定株连九族.论语的主人死在论语上.  
  @黄药师看天   如此看来,如果孔子生在满清,他必定是个落魄者.如果参加论语考试的话,估计也是0分.如果运气不好的话,多半会被砍头.如果还敢宣扬自己对论语的解读,肯定株连九族.论语的主人死在论语上  -----哈哈,排!
  说的好精辟啊,笑死我了.
  @好懒的MM猪 ,宝贝你是最好的     两位都是认真地妈妈,我们也顺口一说,主要为了孩子教育的可操作性.      看见有人讨论国学该不该学的问题,我说国学不自觉地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至于是否深入,可以自由发挥.      一般我们把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指四书五经之类.史指26史,子大概诸子百家,集是诗词歌赋.    因此说国学,不仅仅盯着经,经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类似于古代宪法之类的极富理想化的纲领性文件,距离现实很遥远.    而相对现实的在史,对经的删减采用会在史上有所体验.    如果我们光盯着五经的话,那我建议直接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幸福的离天国一步之遥.如果时光倒流,2000年后,人们同时挖出美国宪法和中国宪法,那也许会轻易得出中国人民比美国幸福5倍的观点.  但现实中有美国人号称他只比我们幸福5倍,我就狠扇其大耳瓜子,你小子后边加个0会死啊,良心让狗吃啦?      而唐诗宋词,哪个孩子不读,几个家长不教点?  没看见谁痛打的.再说现在的爸爸妈妈,当年的情书不加点,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片冰心,两行浊泪的字句,你好意思出门?      那么你在讨论该不该时,已经在学了.        有人说唐诗宋词太简单,想给孩子来点高深的,其实未必.    如果单看字数的话,一首诗词几十字,但拓展开来,深挖其当时的人物和时代背景,那不得了了,也有意思多了.    因为诗词不懂,就拿自己还算了解的苏东坡来说,宋词一个没几个字,孩子都会背了,没意思了.    但如果你配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那没首词就没那么简单了.  当时的写作背景,作者心态以及相关后果,不自觉中都通了.看着好玩还不累.        所以说把防线前推,找几本好书,不强求正确,不强求标准统一的话,家长孩子都不累.    
  受教了
  光明正大的回复楼主一次:这就是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有鉴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也没什么丢脸的。(我的逻辑跟谁学的?怎么看起来乱七八糟的?)br/其实不是说了什么的问题。
  据说br/能分段,可能我记错了。说实话我最喜欢的有关论语的版本,还有钱穆与李泽厚的,朱子的吗,哈哈,一笑而过,可能是因为后看的把。李泽厚是我唯一看得懂并喜欢的哲学家。
  反正车上无聊,我也当个手机党。说谎也不必严惩,不过我就没什么经验,因为某人不给我机会。
  囧。少了个中国。。。
  家长教育孩子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  前段时间还在陪女儿诵读《弟子规》,转而发现最大的作用是借弟子规教育了自己,提醒了过往教育中的问题。所以我还是感谢《弟子规》,而且,孩子升五年级,对弟子规里的某些“糟粕”观点已经很有见解了,同学之间也当笑话来谈这些。  对很多正确的观念,读来朗朗上口,在家长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下,还是值得一读。
  小女上学的国学诵读第一年学的就是弟子规,估计是都背下来了吧,有段时间天天说: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我心想:小样儿,我看你觉得什么是圣书?(我的阴暗绝对是有道理的)
  比如,我觉得《道德经》的思想很值得每个人自己揣摩体会,这时我好像是支持国学派,但同时,我又认为没社会经验也没知识底蕴的孩子,去学《道德经》纯属浪费时间。  ========================  以及去背诵文字之美,文学之美的诗歌,不如有选择的背诵《道德经》,学习有个很重要的内隐式学习,《道德经》里面很多思考方法和处世态度可以作为立身之本,最好的状态是,孩子遇到某个事情的时候,脑袋里面忽然映出某一句话。至于《论语》最好还是批判着读,《论语》是治国的武器,以其为标准总觉得假。
  楼上的意思大概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不过,再怎么着,那也不过是半部论语。    正是戴绿眼镜者,所见一切物皆绿也。
  推荐看一下南怀瑾的《论语别裁》!
  纯心不好意思啊,说老子必然踩孔子,谁让孔子也拜老子为师呢,呵呵,孔子要我们讲礼,老子要我们讲理,没办法了,道家从古至近代,不需要“弘扬”也一直存在。  但现代中国,被任继愈之类的大陆学者批批,加上似乎难懂,加上不主旋律,道家精神在中国逐渐失落。但是,老子在国际上的地位要比孔子高得多,《老子》的发行量仅仅次于《圣经》,一本如此晦涩难懂,中国人读起来都头大的书,在德国居然每十户拥有四本的比率。东方,最瞧不起中国人的两个民族,韩国和日本习老子,要比我们学得好得多,都学到骨子里去了。  老子看来在出国留学中,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推荐注本:王弼的肯定是最有灵气;陈鼓应的适合孩子读;林语堂的当小品看也很好看。  
  说说选择是如何包含自律习惯的。    一个人,面对A还是B的选择时,他选了B。这意味着什么?他自己要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负责!  一个孩子,没有选择,2点钟学数学,3点钟背唐诗,4点钟学英语。他为什么要为学习效果负责?他是为家长的选择负责!    孩子从小到大,家长逐渐给其放开自我选择的空间,那么孩子也就慢慢获得了选择和自律的个人习惯。    孩子是有好奇心的,在没有选择的人生轨迹中,就会慢慢丧失了好奇心。而好奇心是人不断求知和勇于新尝试的原动力。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社会现象:    那些一无所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往往最勇于改变自己,做出新的尝试。比如,改革下海潮,知识分子开始就几乎没人敢离职下海,直到看到别人成功后才敢尝试。    用经济解释,是因为各人的机会成本不同,导致各人判断的趋利避害特征不同。能马马虎虎生活的,选择倾向于避害;生活很困苦的,选择倾向于趋利。当然,越是在社会底层,心理上受到旧的约束也越弱,下海是不受旧约束,其实偷盗也是不受旧约束。这是客观现象。对于孩子来说,包办的越多,依赖性越强,避害心理越重,就意味着勇于尝试之心的削弱。
  能马马虎虎生活的,选择倾向于避害;生活很困苦的,选择倾向于趋利。 +1    说说选择是如何包含自律习惯的。
能不能显出选择的优劣是家长的能耐    
从上个帖子追到这里。学习了。讲得真好!尤其是对经典的领悟,很有感触。现在对经典,要么是不问好坏一概学来,要么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唉。
写得真好。受教了。谢谢!  我非常赞同楼主的理论,因为在不自觉中,我把这样的理论已经付诸实践了。比如从一年级,陪着他学习,到二年级,他自己做时间表,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虽然偶然有脱线,但我认为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所以只要大方向正确,就慢慢来吧,我要做的,就是树立起远大的目标,心理上陪着他慢慢地成长。他是个独立的人,小时候我陪着他建立良好的习惯,但最终是要做到他自己管理自己,而不是我代劳。我没有什么理论,凭的是一个母亲的直觉。我要引导他,不是用暴力或者强迫,而是建立一个环境,使用适当的方法,让他自己去感悟......儿子是一个非常温和的小孩,成绩和人缘都不错。我会继续坚持我的方法,也希望能多看到楼主这样的具有启发性的文章。请继续写吧!
我也想了解了解!!!先顶一个
  日,多吉祥的日子,T生在家有学童版开蒙。  回头读读,发觉自己太是唐僧了,几年都是一个调子。  每个孩子,出生后就有数不完的提问。  孩子学习生涯的最后,却往往没有提问了。  这个事实看似知识越学越全知,所以提问少了。但是,前贤说,越学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究竟哪个对呢?T生找到了一个提问。
  曲高和寡。
  我也一直在想,发帖不爱用第一人称而爱用自己名字或lD的都是啥样的人?心理学好的出来解答一二。  
  马克  
  这是第二次来问了。自打楚贝勒对着T生,搞出这么个八卦,跟着这种思路走的人还有吗?T生以前不回答,是厚道。  既然没明白,如果自己脑子里预设了答案,于是看什么都像答案,不明白疑邻盗斧究竟是什么,那么,就列几个回答(虽然没一个是真正的标准答案),让不通的脑子疼一下。  1、你看着不习惯?人类表述中绝大多数是第三人称为主语,少数才是第一人称,你不知道?就算自传,也有很多是第三人称。陶渊明知道不?太古。张爱玲知道不?太中国。海明威知道不?不够典型。亨利亚当斯写的《亨利亚当斯的教育》知道不?  2、第一个回答有用知识砸人之嫌,换个接地气的。苏三站在台上唱:苏三离了洪洞县……苏三是啥样的人涅?“心理学好的出来解答一二”。  3、“发帖不爱用第一人称而爱用自己名字或lD”,这是统计事实吗?不是说,看不懂不看的吗?  4、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在变成心理问题之前,一个人应该去学学它们的用法和区别。这种知识对自己有益,而“猜心”八卦对自己无益,尤其是遇上钢板时。  5、T生喜欢!这个回答够自由,够个性。嘴皮喜欢自由主义的某些人,只喜欢把这个回答用在自己身上,却不会用在别人身上。  6、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所有语言都只是形式。
  写得挺好的。  但注定埋没。  多数人是来这版娱乐的。  严肃思考一些问题的能力是少数人的专利。
  @北冥逍遥鱼1 78楼
22:40:00  多数人是来这版娱乐的。  -----------------------------  所以我有“风气不正”的感觉。@平淡女子 有劳平版、MM版等各位版主,多多支持下热衷于探索思考教育本质的家长们。
  作者:@青青草浪 时间: 10:30:00  北冥逍遥鱼1 78楼
22:40:00  多数人是来这版娱乐的。  -----------------------------  所以我有“风气不正”的感觉。@平淡女子 有劳平版、MM版等各位版主,多多支持下热衷于探索思考教育本质的家长们。  ---------------------------------  多谢提醒。  但我真的觉得学童版比其它版块好太多了,而且涉及人性方面的版主也确实无能为力。  @T生 一直是我偶像。:)
  回复第77楼(作者:@T生 于
21:31)  这是第二次来问了。自打楚贝勒对着T生,搞出这么个八卦,跟着这种思路走的人还有吗?T生以前不回答,……  ==========  关我P事  几年后又提我!  自从知道你是五毛发生争执后  我在版主之位时见你的唐僧贴都绕道而行  何时再与你这五毛有过新交集?  对你关于教育的学识倒是一直讚赏顺便给你的帖子加过红脸  但也仅此  倒是老鱼玩造谣时你在后面踹黑脚的行为让人不耻  天天讲德的人也许正因为缺德  与你再次交集不过是我讲市场的逻辑你攻击轮媒而已  你师徒二人配合默契  耻与不耻  不在自圆其说  有文化也可以做流氓  
  楼主:T生 时间: 17:48:00  呵呵,版主厚爱。就再说两句。  孔子一生以“有教无类”之心,提倡学习,所以被中国古代尊为至圣先师,这不仅是对儒学真正内容的认同,更是对其做人方法启蒙的认同。  有些家长,对孩子一片爱心,恨铁不成钢,恨不得孩子按照自己设想的爱心轨迹,一点不走样的发展。结果呢?说不定孩子不仅体会不出这种父母之爱,而且还逆反的惊人,甚至长大后恨父母。前人有无总结和方法指导?有。  孟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什么意思?光有爱心是不成的,如果施爱的行为结果和愿望不统一,就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了。  这是简单解释,因为没有“诸己”的“诸”字,上面解释只是“反求自己”。  诸:许多的意思。  为什么要反思许多的自己呢?自己不就是一个吗?呵呵,“他人有心,予揣度之”。其实别人的感受,同样是人的自己也是能感受的,只要你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和反思,别老是按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那么就能理解别人或孩子了。就能找到自己行为的改进方法了。  这一方法,在今天被称为换位思考。我不觉得“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但最少,在方法思考上,人类史上“新鲜事”不多。前人都不行,就自己行,这种人不在现实中撞透南墙,是不会换位思考的,是不会真正学习的。  --------------------------------------------  T生对“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解释早已有之,独到的见解。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而不思则罔通假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