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一六宜不宜烧包

益阳民俗文化 精心收集的各类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益阳民俗文化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农历正月初一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听父亲讲故事之五:
沅江关于节日的民俗风情
在沅江,最最隆重的节日,要算春节了。而春节的气氛,从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小年”的前一天就开始了。在这天前,各家的年货基本准备得差不多了,腊肉腊鱼已熏制好,糍粑正准备蒸,甜酒糯米浆蒸了一锅又一锅。鸡鸭鱼肉,烟酒茶食一应俱全。即使与邻里,亲友之间的帐目也会清算好,调理好。
到了腊月二十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无论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家中里里外外要彻底打扫干净,包括被子,衣物也都要清洗。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过去还要剪贴窗花,内容不外乎“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这一天,又被称为“灶王爷”节。
在沅江,几乎家家都有“灶王爷”的神位,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同时他又被尊称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监督各家善恶情况,一年上天汇报一次。然后玉皇大帝根据灶神的汇报,再来决定这一家来年的吉凶祸福。)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因此,也有称这一天为“灶王爷”节。
到了“灶王爷节”这一天,男子必须在灶台上摆上斋菜、供果、茶水、用麦芽做的莲子糖(意思是让灶神上天多说好话,少说坏话,或者让麦芽糖粘住灶神的牙,无法开口说坏话。)、四块白豆腐(以供灶神上天下地搭脚用,如果灶神心怀不测想害人,就让他上天下地踩塌脚,跌断手脚遭报应,以此伎法促进灶神认真守灶。)、少量的米(在米的中间放上七根稻草)。也有供上一种用米做的斋粑(说是可以糊了灶王爷的嘴,上天只说好话,奏喜事,为民祈福降吉祥。)然后,焚香,点烛祭祀灶王爷。以求他老人家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并口中念语:“没有做好的地方能包涵”,“大人不计小人过”。“年三十再接您老人家回来。”女人在这一天是不能祭祀的,因为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
& 家中有小孩的,怕说话触犯了灶王爷,降来不祥,还会在门框上贴上“小子之言,百无禁忌”的字样。
到年三十的时候,是一定要跪拜祭迎灶王爷的,而且所祭迎的供果不能与祭送时的供果相同,所说的话语也改成了“您回来后请多降吉祥”,“多庇护全家清洁、平安。”
古时候,在“小年”之前,还有一个节日,即“腊八节”。也就是在十二月初八这天杀猪挂腊肉、蒸糯米酒,煮腊八豆,做糍粑及糖果糕点。据说,这一天准备的年货特别好吃,后来,渐渐地不被重视,直至被忽视。
    除夕
“大人望插田,小孩望过年”。
小孩最“望”的这个“年”,便是除夕。到了这一天,不管多远地亲人,都会尽量从外地赶回来,合家团聚。
从这一天开始,直至整个春节期间,不吃药、不打针;不言“破”、“坏”、“病”、“死”、“鬼”、“输”、“穷”等字眼。吃饭时不讲“酒醉饭饱”,不讲“有了不吃了。”要说“等会再吃”。忌讳泼油、忌讳打烂家什,如果万一失手打碎了家什,得以最快的速度、最吉祥的字眼“圆话”为“打发打发,越打越发。”夜间忌讳猫叫,欢迎狗的来临,说是狗是为送财而来。
除夕一到,从清晨开始,不管孩子多调皮,父母也不会打骂,笑眯眯地忙着净门庭,敬祖宗,换门神、贴春联、(即使是畜禽栏处也要贴上“吉祥兴旺”之类的红字。)准备丰盛的“团年饭”。“团年饭”是一定要全家团聚在一起吃的。而且饭菜都要有剩余,寓意为来年丰衣足食,“年年有余。”鲤鱼是更不能少的,因为鱼同“余”谐音,而且有“鲤鱼跳龙门”之说,所以,鲤鱼一定要大,而且最好是只看不吃的,因为它象征全家吉庆有余(鱼)、年年有余(鱼),若戳烂吃了,今年就没余(鱼)啦,被认为这是一个坏兆头,全家人也不高兴,所以吃年饭前要告诉小孩子,要自觉维护“年年有鱼”,以保家庭幸福。“鱼”不能吃,鸡脚却是可以多吃的,因为鸡脚在这一天也被称为“抓钱爪。”吃得越多,来年“抓”的钱便会越多。
吃“团年饭”前,要燃放鞭炮,越响越好,越响越寓意来年兴旺发达。有的人家在吃团年饭时,还将米饭盛上一碗,放在神龛上,燃香焚烛,向天神拜揖祈祷。拜完后再用另一只空碗将饭覆盖,等到正月十五日,再将碗盖取下,察看饭粒的颜色。饭粒的颜色若为黄色,则预示来年五谷丰登。若饭粒上有生了霉点,则这年有干旱。有的人家在吃饭前要祭祀祖神,先酒后饭再茶,一一敬拜礼毕,才可入席就坐。
这一天最好不窜门,如果窜门时,遇上别家正在吃“团年饭”,不管肚子多饱,是一定要上桌吃饭吃菜的。
吃完“团年饭”,主妇会忙着为除夕的“守岁”升上一盆很旺的火。俗话说“堂火越旺,富贵越长。”最好是用干的树蔸或者木炭,最好无烟,如果有烟将人的眼泪熏出来,便会“圆话”说:“烟跟着谁跑,就说明谁会更有钱。”家中的灯也要全部点亮。
“守岁”又叫“熬夜”。一家老小通宵达旦或闲聊家常,或打牌娱乐,或看春节晚会到黎明鸡叫。如果实在“熬”不住了,也不能说去睡觉,而要说去“挖告”(沅江方言)。意思是去窖洞里挖金银财宝。
孩子们这一天是最快乐的,不仅仅有长辈给的“压岁钱”,更有燃不尽的鞭炮尽情玩耍。如果嘴馋了,父辈准备的瓜子、花生、糖果等零食也应有尽有。
如果有欠债的,最好是在这一天全部还清,否则初一到十五被人追债是很不吉利的。相反,如果有人上门还钱,债主是非常开心的,因为这预示着人财兴旺,更为吉祥如意。
农夫这一天最喜欢观牲畜的动静,以此推测猪牛这一年的兴衰。老人们则更喜欢观天象。如果这天天上星星多,则认为来年棉花收成不会好,因为“有天花,没有地花。”这“地花”就是指的棉花。再是看晚间刮的风的风向,如果是南风,则来年会涨大水,要提前预防。因为“发南风,篱笆脚里躲虾公。”另外,还要看除夕之夜的天够不够黑。因为“天越黑越好,平风息浪。”预示来年将五谷丰登。
除夕子夜一过,也就是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烟花,辞旧迎新,驱邪消灾。并打开堂屋门,俗称“开财门”。然后整衣外出,朝拜天地,这便是“出天行”。然后再点香烛拜祖先,拜完祖先后,再是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平辈互拜,拜时还要一边说些吉祥祝福的话语。
随着除夕夜那一声鞭炮响,新的一年便带着美好的祝愿来到千家万户。
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不买新扫帚(扫帚星之意),不戴白帽子(戴孝),不穿白鞋子,不说不吉利的话。初一到初三不向外倒垃圾,不向外泼废水,都收集在一个指定的地方,名为“聚宝盆”,为“聚宝”之意。扫地也要从外往里,不能从里往外扫,财喜只能扫进,不能扫去。
初一出门,先要鸣炮,说是出门大吉。
出门拜年也有一定的规定:“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四方,拜年拜到初七八、扫了扫,抹了抹。”
拜年时,被拜的一方要燃放鞭炮相迎,如果有小孩前往拜年,长辈还得给“压岁钱”。
初三初四,名家忙着准备酒席,宴请亲朋好友,称为“接春客。”
在沅江,春节走亲访友的活动要延续到正月十五。在这期间,走街串巷的“渔鼓”、“地花鼓”、“三棒鼓”、“舞狮”、“舞龙”的节目也会来到各家各户。
“渔鼓”是一种民间曲艺,传说来源于道教徒吟诵道教故事为题材的“道情”。一般的“渔鼓”是截竹筒三尺,一端蒙上皮革或油膜,左臂将鼓抱在怀里,用右手三指鼓去下方鼓膜,再配合筒板,击节为拍,自唱自伴,又唱为主,说为辅。
最常见的是“地花鼓。”,简单而耐看。仅需一男一女二人便可以完整演绎故事片断。常常是女子夸张地浓妆艳抹,穿上大红大绿的衣裳,拿把折叠着的小花布扇,一边唱一边舞。男子则扮成渔夫或者小丑,手拿大布扇,搞怪地紧围女子,身体半成蹲跪式边唱边舞。而最耳熟的要数“刘海砍樵。”一句“胡大姐,”一句“刘海哥。”飘着浓浓的地方特色。
“三棒鼓”则是一人就能表演。通常是由一男子,带一三角杈,一鼓、一锣、三根棒或者三把尖刀,来到住户人家。用三角杈架起鼓,击两下,再敲一下锣。随着这“彭彭锵”的节奏响起。男子便边令人目不暇接而又提心吊胆地飞舞手中的棒或尖刀,边唱着吉祥词。
“舞狮”有“文舞”和“武狮”之分。所谓“文舞”就是舞蹈者做着搔痒、舐毛发、打滚、抖毛等温柔、可爱的狮子形象。而“武狮”则是做一些跳跃、跌扑、登高、腾空、踩珠的刚勇动作。
“舞龙”的队伍最壮大,“龙”的制品也最多,有布做的,有用板凳扎成的,还有用稻草扎成的。其中,草龙最“大”,别的“龙”见了必须让道。龙的节数有长有短,但一定要单数。“舞龙”时,多是“舞龙”的指挥者手持珠叉戏龙作舞。其过程多为绕花、叠背,也有戏龙者骑上龙背,来个“麒麟送子”。舞龙品种共有四种:香草龙、夜游龙、地滚龙、王龙。香草龙为敬拜天地之龙,用稻草、青藤编织,上插线香,舞时要请师公发猖,叩卦,随着“噢呵”声响,舞龙人即舞起草龙,大家跟着打“噢呵”,与此同时,锣鼓、唢呐一齐奏响,热闹非凡。然后到各家各户围着宅舍转圈,到厅屋祭神向主人讲好话;夜游龙是驱邪避疫、祈祷五谷丰登之龙,每节龙身用竹篾制成灯箱,用皮纸裱糊,内置蜡烛,舞灯龙主要在晚上进行,其形式与五香草龙一样。
以前,除了这些节目还有扎高脚、比武术、送春牛等活动,不过现在都渐渐淡出了民间的视线。
“三十晚上的火,元宵晚上的灯。”
元宵节这天,家里必须通宵达旦的点灯。家外灯笼高高挂起。傍晚时分,晚辈要到祖先的坟上去送灯,在田头燃火,放鞭炮(啪元宵)。以驱邪崇,除虫害。
这天,家中的男女老少都要吃一种以糯米、糠馅做成的食物----“元宵”。寓意为一家人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元宵节这天,沅江的街道上最热闹,灯市、灯谜吸引观者如潮。
在农村,元宵节的到来,也意味着从除夕以来的休闲日子结束,新一年的劳作开始。
“三月三,地米菜煮蛋顶仙丹。”
“三月三,藕出簪;地米菜,当灵丹”。
“吃了地菜煮鸡蛋,鹅卵石头踩得烂”。
三月初三是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又称‘修锲节’)”。传说,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后始定为阴历三月三日。古代人们在此日要在净水河畔洗涤,目的在于卫生与保健,后来便演化为在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
沅江也一直传承着“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只是原来“洗涤祛除”的内容与意义已被演练成了吃地米菜煮鸡蛋的习俗。据说,吃了地米菜煮的鸡蛋有去风湿,强身健体之功能。
地米菜又称荠菜,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索以及蛋白质、钙、磷、铁多种元素,性凉。功能凉血、止血,主治吐血、尿血、崩漏、痢疾、肾炎等疾病。将它和鸡蛋煮熟后,需要加点红糖。喝汤吃蛋,蛋可吃一个或者三人,必须是单数。
也有将地米菜用开水烫过后做菜,或者做汤当茶饮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公历4月5日前后,称为“清明节”。在沅江,“清明节”一是指农历节气,清明过后,农村就要进行春耕生产,一年的忙碌正式开始了。一是指风俗节日,是人们吊唁祖先、祭祖扫墓和踏春的节日。与之前1-2日的“寒食节”几乎融为一体。
“清明节”这天,各家各户都会来到自家祖坟上,将一个用红绿纸条及彩球制成的“清明吊”系于树枝尖端,插在祖坟的顶端。然后除草、植树、培土、燃放鞭炮、供奉祭品、点上香烛、焚烧纸钱、叩头、祭奠祖先。俗称“挂山”或“扫墓”。
“清明节”这天还有插柳植树的活动。说是“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节”这一天的天气也关系着一年的收成,如果这一天风和日丽,则这一年内都会风调雨顺。如果这一天大雨滂沱,则暗示着一年内必有水灾发生。
“立夏吃蛋,石头都踩烂;立夏吃它,石头都踩破。”
“立夏”这天,沅江习惯吃一种不加馅的汤圆,俗称“立夏它(tuo)子”。说是能增强脚力,强身健骨。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或“蒲节”。
这天,家家户户会吃一种以糯米为主料,辅以裹豆沙、枣泥、什锦、腊肉等粽馅。再采用新鲜粽叶包制的食品---粽子。有的还会饮雄黄酒,在门户窗的两旁悬挂菖蒲、艾叶或葛藤。以驱鬼避邪,保全家平安。有的还用艾叶煮水给小孩洗澡,或用夏枯草煮蛋吃。在沅江,端午节还兴吃咸蛋和麻花(当地人叫“油绞”)。孝顺的儿女会带上礼品前去看望父母,共享天伦之乐。
端午节最隆重的活动要数“赛龙舟。”
关于这个活动的由来,要成爱国诗人屈原说起。自屈原在汨罗江怀沙自沉,以身殉国后,人们便开始制作一个个粽子投入江中,以供他食用。但是,又担心江中的鱼群会抢走粽子。于是,人们便在江中划船、喧闹,以赶走鱼群。后来,这一活动就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龙舟。”
龙舟是用优质杉木打造的特种木船。船身直挺而狭长,船头船尾高翘且尖削。龙头龙尾均用木头雕制而成,形象逼真。小龙舟长约10多米,大龙舟有的长达 30至50米,宽约1至1.5米。船尾安置一把又长又窄的木制舵,名曰“棹”。船身外侧及龙头龙尾用油彩涂画过。远远看去,如同一片片闪闪发光的龙鳞,仿佑真龙一般。中舱会安放一面大桶鼓,在撬着的绳索上还吊有一面特大的铜锣。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便有专人在击鼓打锣助威。
“六月六,晒红绿。”
农历六月六这天,据说是太阳光线最强烈的一天,爱惜书的人会在这天晒出自己收藏的书画。勤劳的主妇则在这天将家中的衣物全部找出翻晒,可以除去虫蛀。而男子则喜欢在这一天用冷水洗澡,说是可以除去痱子。
人们称这一天为“天赐节。”
中元节是指农历七月十五日,在沅江,这一天又被称为“烧包节”,“鬼节”“亡人节”。传说农历七月初一,冥府“开鬼门”。七月十五,冥府“关鬼门”。所以,每到中元节前“鬼门大开”之时,陆陆续续便有人开始忙着烧包祭祖,鸣炮燃烛。
因为七月十一日烧的是“金包”,所以这天烧包的人较多。而所谓“烧包”,就是找一个水边或者空地上,点上香,燃上烛,给亡人焚烧包好写有他们名字的纸钱、纸衣、纸鞋、纸帽等。
“烧包”的这天,还得“接老客”,又称“接亡人”。就是备上鱼肉佳肴,在桌上祭奠,意为接他们回来吃一餐饭,同时向亡故的亲人告知即将“烧包”的地址,请他们到那里去领取。
“烧包”时,一定要将包架好,一次性烧完,不能拔动。同时,还要在所烧包的周围烧些散钱,以供孤魂野鬼使用,祭奠的酒饭也同样要撒在烧的纸钱周围,这样,亡故的人的“包”就无人抢夺,能全部享用了。
“月到中秋分外明。”
八月十五是传统的团圆节,这一天,沅江人会带上爱人、牵上孩子,奉上月饼,和父母共享天伦。
除了传统的月饼,沅江还喜欢用糯米做成糍粑和发粑粑。家人团聚时,即可当主食,又可当零食。
九月九日这天,叫重阳节,又称老人节。说它叫重阳,是因为个位数中九为最高数,而这一日,日、月都是九,故也叫重九。又据阴阳五行之说,九是阳数,所以,九九又为重阳。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了此说法,据《楚辞.远游》记载:集重阳于帝官司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重阳节这天,有游山登高的习俗。称为“重九登高”。传说这一习俗来源于东汉,东汉时有个叫恒景的名士,九月九日那天必率领全家登高遍插茱萸,共饮菊花酒,意图辟邪。后人便以此为俗并被演绎为只有这样才能免除一年之灾。因此,也有将此节日称作“茱萸节”,“菊花节”。
当然,在民间,“登高”之举更多的是为了“高中。”只有老人更关注节令,说是此节前后,多有大风,“年年九月九,无事莫到江边走。”(6227字)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历七月初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