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流的马桶提升泵,怎么预留水电?

1月17日,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印发《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佛山高新区“十四五”时期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

目标到2025年,佛山高新区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建成全国一流先进制造业园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智造引擎。其中,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75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500家,瞪羚、单打冠军、独角兽(潜在、种子)认定企业数达到400家,上市和挂牌企业数量达到130家,国家级研发机构数量达到50家,争取布局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数达到45家。

另外,在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质增效,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上,将持续完善智汇+智能制造技术众包平台建设,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

佛山高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着重“创新”、“示范”两个关键字,以下为发展规划的第四点“创新驱动,打造创新要素云集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第五点“场景赋能,打造特色鲜明的智能制造产业创新示范区”:

四、创新驱动,打造创新要素云集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一)强化“双高”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制造业单打冠军集群。持续开展单打冠军企业申报认定和政策兑现工作,挖掘一批长期专注于制造业特定细分产品市场、单打产品/服务/技术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或省内前列、生产技术或工艺处于相关领域国内领先水平的企业,并扶持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引导有条件的单打冠军企业申报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建设制造业瞪羚、独角兽企业大湾区总部集聚区。持续开展瞪羚(培育)、独角兽(潜在、种子)企业申报认定和政策兑现工作,挖掘一批高成长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领域,链接国内外创新高地的高成长企业,支持其在佛山高新区设立区域总部、职能总部或分支机构。建设瞪羚独角兽企业服务平台,围绕企业创新发展需求,提供创业培训、场景对接、资源链接等专业服务。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支持种子独角兽企业成长为独角兽(潜在)企业。

  3.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不定期组织企业调研,筛选创新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组织财税、评估、咨询、知识产权等中介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专业服务。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加强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申报各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加快培育大型骨干高新技术企业,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兼并重组、集团化经营、产业链整合、多元化战略、上市挂牌等。

  4.支持大企业平台化发展。充分发挥大企业在创新中的引领支撑作用,着力扶持一批创新实力强、创新效率高、具有全球化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或“链主”企业,推动其进一步做大做强。鼓励总部型企业参股、并购掌握关键技术、具有良好品牌效应、影响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引导智能家居、新材料等领域大企业在科集网等平台发布技术难题,吸引技术人员、科研机构、供应商等提供想法、创意、技术解决方案。支持大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为内外部创客提供研发平台、供应链资源对接、检验检测、投融资、创业导师等专业孵化条件和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搭建技术开源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研发、设计、制造、渠道等资源,搭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圈。

  (二)引凤入巢汇聚百万创新创业名匠

  1.延揽一批高层次人才。加快推动佛山市人才驿站、佛山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建设,深化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合作,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充分发挥佛山高新区海外创新中心(代表处)、海外联络处作用,引进更多掌握先进技术、熟悉国际市场运作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落户。依托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着力引进两院院士、高等院校重点产业学科带头人等。支持企业通过搭建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与高校院所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引入高层次人才。

  2.集聚一批创业型人才。充分发挥佛山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化创业团队专项引导资金作用,引进一批瞄准国内外技术研发前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化创业团队。支持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合作设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吸纳更多优秀大学生到佛山高新区创业就业。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作用,大力引进创业人才、创业团队、创客。依托海外孵化器、留学生创业中心、海外人才驿站等平台,引导留学归国人才、境外科技人才来佛山高新区创业。积极承办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佛山赛区)等双创大赛,吸引国内外优秀创业团队参与。

  3.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高水平企业大学,通过构建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培育和造就一批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支持高等学校与佛山高新区内骨干企业共建共管现代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培养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鼓励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职业院校,开展高技能人才研修培训、高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竞赛等。支持企业员工通过自主学习、接受教育和参加培训等方式,提升学历水平和职业技能。

  4.高标准建设佛中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聚焦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重点突出“智”和“创”,充分发挥高校院所、孵化载体等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持续完善科技研发体系、人才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产业特色载体,推动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打造大湾区西部最具影响力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5.塑造人才服务品牌。构建人才近悦远来政策体系,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给予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有竞争力的奖励、补助,联合市、区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等服务保障。通过购买、租赁、配套建设等方式筹集、建设一批人才住房。强化人本理念,不断完善佛山高新区内部与外围园林景观及生态,加快建设一批教育、医疗、创意文体中心等公共配套设施。

  (三)布局一批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平台

  1.积极争取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争取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及相关谱仪和应用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吸引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和团队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协同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与服务,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高效使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研究。

  2.实现国家级研发机构量质齐升。积极推动季华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聚焦半导体、高端医疗设备、机器人、增材制造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原创性、系统性科学研究。积极争取布局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佛山仙湖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合作,争取布局若干国家级研发机构。鼓励骨干企业自建或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面向行业关键共性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支持佛山高新区内的高校院所、骨干企业发起或深度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等。

  3.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加快推动中国(佛山)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广东省创新药医学转化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佛山高新区内的高校院所、重点企业等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激发新型研发机构效能,对于不同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建立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结果作为财政扶持的重要参考。联合省、市成建制、成体系的引进高校院所在佛山高新区建设高水平创新研究院。

  4.加快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支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发力新工科,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按照“佛山所需、学习所长、双方所能、共建共享”的原则,大力支持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建设工学部。加快推动广州美术学院佛山校区等高校建设。鼓励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先进的理念、标准与模式,建成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

  (四)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质增效

  1.持续提升孵化载体效能。按照国家、省相关标准,支持佛山高新区内的孵化载体提档升级。支持佛山火炬创新创业园等孵化载体专业化发展,聚焦细分产业领域,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造专业服务团队,提升专业孵化服务水平。鼓励佛山高新区内的孵化载体运用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兴技术,搭建开放的智慧服务平台,探索新型孵化服务模式。支持孵化载体开展国际技术转移、离岸孵化等业务,引进海外优质项目、技术成果和人才等资源;探索“海外孵化、跨境加速”新模式,依托海外创新中心(代表处)、海外联络处,建设一批离岸孵化器。

  2.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发挥佛山中国发明成果转化研究院、滑铁卢大学技术转移佛山创新中心、佛山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等平台作用,推动国内外先进技术在佛山高新区转移转化。积极推进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示范基地、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在佛山高新区落地转化。争取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基地,打造高水平、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持续开展科技成果直通车,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源精准对接和有效转化。持续完善智汇+智能制造技术众包平台建设,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

  3.积极探索科技金融创新。按照国务院相关要求,结合佛山高新区发展实际,复制推广一批科技金融创新相关改革举措。依托广东金融高新区、千灯湖创投小镇等,吸引各类金融机构集聚。鼓励商业银行在佛山高新区设立科技支行,围绕科技型企业的需求设计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科技保险等创新型金融产品。持续推进“区块链+”金融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建设,引进“区块链+”金融科技创业团队、知名私募风险投资机构。支持广东佛高控股有限公司、佛山火炬创新创业园有限公司探索设立“双创”基金,充分发挥广东猎投基金等产业基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为佛山高新区企业提供资本支持。研究建立科创板“绿色企业服务通道”,深挖一批科创板后备企业。

  4.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支持成立和引入专利代理机构,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咨询等服务。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引导企业将重点产品技术专利化,鼓励企业积极注册国内外商标,培育一批在专利、商标、版权等方面具有实力的优势企业,鼓励科研院所积极挖掘、创造高质量专利。加强知识产权运用,积极推进专利导航、商标品牌培育等工作,发挥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开展专利、科技成果的转移和产业化,扩大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覆盖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企业知识产权领域信用体系,依托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佛山巡回审判法庭、中国(佛山)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和先进经验交流活动,提升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五、场景赋能,打造特色鲜明的智能制造产业创新示范区

  (一)构建“3+3+X”现代产业体系

  1.全力发展3大主导产业集群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智能装备、汽车整车与零部件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重点突破预测控制、智能优化决策、自适应控制等关键技术。智能装备领域,加大智能装备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推进工业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光通信器件、智能芯片等数据采集设备与智控装置的部署和应用,加快提升陶瓷机械、压力机械、塑料机械、压铸设备、印刷包装机械、铝型材加工设备、激光加工设备、脱硫脱硝设备、废气净化设备等装备的智能化、集成化水平,开发智能工厂、无人工厂装备及整体解决方案。汽车整车与零部件领域,重点发展中高端轿车、自主品牌SUV等整车制造,提升发展变速器、离合器、制动器、悬挂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增强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

  智能家居产业集群。探索发展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智能家居硬件和系统,大力发展智能家电、智能卫浴和定制家具产品,开展家居互联互通、网络/信息安全、无线通讯等共性技术研究。智能家电领域,加快发展智能空调、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机、厨房小家电等智能家电产品,积极拓展新兴品类智能家电产品。全面深化角度传感模块、温湿度传感模块、声控传感模块、语音播放模块等各类智能家电新型传感器在家电产品的植入应用。大力开展低功耗传感节点、中高速传感网系统设备、微处理器的研发创新,加强不同家电产品间的智能连接与远程控制。延伸布局家电产品使用的上游智能显示面板,探索OLED、Micro LED等面板显示技术。智能卫浴领域,研发设计智能马桶、智能浴缸、智能淋浴房等智能化升级产品,加快打造集水温自动调节、自动感应喷淋、远程遥控放水、恒温控制、自动冲洗、浴室魔镜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卫浴整体解决方案。定制家具领域,探索工业大数据采集、分析与管理等技术在家具生产制造全过程的应用,建立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与自动化生产管控系统。

  新材料产业集群。加速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重点打造以新型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前沿新材料为核心的国内新材料产业高端集聚区。新型金属材料领域,针对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家居、轨道列车等制造领域基础材料需求,重点发展铝合金和高强钢。进一步巩固铝合金领域基础优势,重点发展建筑、家装、汽车型材等领域的高强度铝型材、铝合金中厚板、高性能特薄铝板和铝挤压材料。围绕汽车轻量化和高强度的发展需求,重点发展马氏体钢、双相钢、复相钢和淬火延性钢(QP钢)等高强钢。高分子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建筑、汽车、船舶等领域的无污染、耗能低的高档水性涂料、高科技工业涂料以及刚性防水材料,纺织业领域的优质染料、助剂和有机颜料,以及面向光电产业、新能源领域的高分子表面材料。新能源材料领域,重点发展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双极板材料等正负极材料以及隔膜材料、质子交换膜材料和光伏背板基膜材料等高性能膜材料,探索发展高电压高容量富锂材料、高电压耐受电解液、耐高温隔膜等新型材料。前沿新材料领域,加快发展汽车领域的碳纤维增强塑料和弹簧钢板、传动轴等碳纤维主承力部件。围绕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的需求,探索发展仿生骨、仿生皮肤等智能仿生材料。围绕新能源产业的需求,布局应用于新能源电池等领域的石墨烯材料。前瞻布局强电、弱电及抗磁性领域的碳纳米管、铜氧超导体、铁基超导体、硼化镁超导体等超导材料。

  2.积极培育3大特色产业集群

  电子核心产业集群。持续布局电子核心生产制造环节,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做大半导体照明和集成电路两大重点细分领域。半导体照明领域,大力发展家居、工商业、公共、户外等各类场景和用途的智能化照明产品。加强SMD(表面贴装器件)与COB(板上芯片)等关键封装技术的研发;完善LED外延片以及智能照明驱动芯片等上游产业链关键环节,着力提升芯片性能。集成电路领域,积极布局芯片设计环节,加快发展高精度半导体固晶机、倒装机、高密度焊线机、板级/晶圆级封装装备、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系统、工业激光打标机等先进封测设备及材料。

  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加快集聚一批产业高端项目,大力推进健康食品、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创新。生物医药领域,加大对创新药物研发的支持力度,培育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罕见病的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领域,支持开展复杂仿制药与新型制剂研发。健康食品领域,大力拓展健康、安全食品市场,支持现有优势企业延伸布局健康调味品、健康休闲食品、自热食品、低糖/零糖食品等类型食品。医疗器械领域,巩固牙科综合治疗台、牙科手机、牙科光固化机等口腔医疗器械的竞争优势,培育发展养老康复器械、残疾人康复器械、术后康复器械等康复医疗器械,探索发展激光治疗设备等高端医疗器械以及口腔材料、3D打印医用耗材、高值医用敷料等医用耗材。智慧医疗领域,探索推进生物安全战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医疗和生物安全领域创新应用,发展云计算药物设计及靶点预测、电子病历、在线问诊等新业态。

  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质量,重点发展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科技金融、智能物流等细分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多元化、高端化发展。科技服务领域,加快发展科研服务、成果转化服务、企业服务、垂直领域技术服务等类型的科技服务,引进或支持本地研发机构拓展业务范围,重点发展新型研发、检验检测认证、技术转移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咨询、创业服务、人力资源与培训等专业服务。工业设计领域,积极引进全球高水准的工业设计公司或平台,着力增强工业设计服务本地供给能力。重点发展智能装备设计、汽车及零部件设计、智能家电设计、定制家具设计、机器人设计、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支持陶瓷设计、产品包装创意、纺织服装品设计等领域创新发展。科技金融领域,鼓励佛山高新区内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工具、产品和业务创新,积极发展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供应链金融。鼓励商业银行、科技支行、科技小贷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利用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搭建金融数据信息平台。智能物流领域,谋划建设专业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搭建大数据物流平台以及智慧物流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完善智能化仓储分拨系统、末端配送网络等,提升物流园区智慧化水平。支持第三方物流机构开发物流整体应用解决方案,引导传统运输仓储向服务于制造业和产业集群的专业产业物流转变。

  3.加快布局X个新兴产业集群

  机器人产业集群。重点推动机器人向轻型化、柔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传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积极培育发展检测机器人、AGV、协作机器人、建筑机器人等机器人本体。强化机器人集成创新,重点发展面向汽车、机械加工、家具家电等领域的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打造自动化生产线、建设全自动物流分拣系统。加大服务机器人及应用系统的研发及生产,大力发展餐饮机器人、扫地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加快突破智能人机交互、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核心技术,开展下一代自然智能机器人相关基础理论、芯片、操作系统等方向的研究。

  增材制造产业集群。着力开发应用于智能装备、汽车、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的砂型无模铸型(PCM)增材制造装备、精密喷射成形(PSF)增材制造装备等。围绕选区激光选区融化成型(SLM)、面曝光等关键增材制造技术进行联合攻关,重点研制扫描振镜等核心器件。推动增材制造关键材料制备技术及装备研发,积极布局铝合金金属粉末、PLA、ABS、尼龙等增材制造专用材料,构建设备、材料、软件、工艺、应用为一体的增材制造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开展驱动电机和电机控制器、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汽车电子系统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着力突破高效高密度驱动电机系统、车规级芯片等关键技术。探索氢能、纯电动整车等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开展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设计、智能能量管理控制、轻量化等技术攻关。前瞻布局智能网联汽车,积极引入和应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自动驾驶等关键共性技术。

  氢能源产业集群加快突破电解水制氢、光解水制氢等先进制氢技术,积极探索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固态储氢相关工艺及设备,同时开展超高压氢气压缩机、加氢枪、站控系统等加氢站关键核心设备的自主开发与国产化。围绕氢燃料电池关键产业链环节,加快布局催化剂、质子膜、“四泵四器”(即空压机、氢气循环泵、无离子水泵、氢气增压泵、燃料电池控制器、增湿器、DC/DC、辅助低温启动器)等核心材料及部件。

  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引进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引导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加入广东省、佛山市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引导制造企业、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平台商、运营商等合作搭建“实体制造层+边缘层+云网层+平台层+应用层”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突破数据集成和边缘处理技术、IaaS技术、工业数据建模和分析技术、工业大数据计算技术、平台安全技术、应用开发和微服务技术等。开发满足制造业应用场景需求的工业SaaS和工业APP。

  4.打造“一园一特色”产业新格局。充分挖掘各园比较优势,引导各园基于自身产业基础打造产业特色品牌,实现特色化错位发展。积极推动各园区深度契合、互补联动,促进产业系统协同发展。禅城园充分利用主城区良好的城市配套优势与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优势,积极推动园区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发展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细分领域,加快发展半导体照明、智能装备等细分领域,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等细分领域。南海园充分发挥智能制造基础雄厚、创新创业资源集聚的优势,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佛山高新区智能制造原创中心。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汽车整车制造两大高端装备制造细分领域;加快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主的电子核心产业,以新型金属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定制家具为主的智能家居产业;培育发展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氢能源、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增材制造、工业互联网、科技金融等细分领域。顺德园充分发挥家电产业链条完善的基础优势、以及“中国家电之都”的区域品牌优势,重点发展以智能家电为核心的智能家居产业领域,加快发展智能装备、机器人、高分子材料等细分领域,培育发展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科技服务业、工业设计等细分领域。高明园立足本地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比较优势,聚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打造健康食品细分领域特色品牌。重点发展以健康食品为主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领域;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材料等细分领域;培育发展智能物流等细分领域。三水园立足土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围绕增强佛山高新区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智能家居产业集群以及重要细分产业链关键配套能力,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两大高端装备制造细分领域,以及智能家居配套环节,加快发展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汽车等细分领域,培育发展增材制造等细分领域。

  (二)实施智造场景创新示范计划

  1.系统谋划佛山高新区智造场景建设。建立场景统筹机制,设立佛山高新区场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佛山高新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下设场景工作专班,各办(局)、各园管理局主要负责人作为专班成员,全力推进佛山高新区“全景化”开发。探索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建设模式,以企业为主体,调动平台型大企业、投资机构、智库机构、协会、联盟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场景建设。设立场景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场景挖掘、建设和宣传。率先在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居等主导产业领域开展场景试点,同时以未来视角在机器人、氢能源等新兴领域开展场景中远期规划,为场景创新留白。

  2.探索建设产业数字化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探索联合专业机构建设佛山高新区产业数字化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研究编制佛山高新区场景清单和配套政策,公开征集场景解决方案。按不同场景方向举办场景沙龙、对接会等主题活动,促进供需双方精准对接。支持企业联合专业机构、技术供给机构为企业提供游学培训、诊断、规划、项目打磨等全链条服务,打造一批智造场景示范项目。面向全球举办“智能制造新经济应用场景”发布大会,采用短视频、直播、微博、公众号、线下发布会等多种渠道,及时、全面、准确宣传佛山高新区场景建设成果,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和参与,营造良好场景生态。

  3.建立包容审慎开放监管机制。以监管沙盒开展新业态测试,适当放松对场景内的新业态监管约束,通过加强政府采购、开放政府数据资源、协助申请行业牌照等多形式,加强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支持。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智能家居、氢能源、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产业政策突破与场景创新机会,为佛山高新区企业提供场景创新的机会与条件。制定兼顾监管与促进发展的配套政策,创造对场景落地相对包容的环境。

  (三)打造一批智造标杆应用场景

  1.试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类应用场景。支持装备制造企业深化与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VR、区块链等新兴产业融合,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化生产线;促进新型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等智能装备的集成应用,实现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自适应控制以及设备的远程运维等;发展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持续实施“机器换人”,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加工设备、工业可穿戴设备等智能制造装备的规模化应用。

  2.试点打造智能家居类应用场景。加快照明、家电、影音等家居产品智能化改造,推出相关智能家居产品。支持家电、家具、陶瓷等领域企业联合互联网公司、智能硬件企业以及网络运营商、视频网站、大数据企业等,以各类家居产品的互联互通为核心,提供整套智能家居解决方案,打造智能照明、家庭安防、智能控制、智能影音、智能家电等智能家居产品全景。引导龙头企业独立或牵头组建新技术应用场景实验室,重点突破机器视觉、边缘计算、安全加密、隐私安全等关键核心技术。打造“线上+线下”零延迟销售渠道,支持开展直播带货,搭建电商、渠道和消费者社群。

  3.试点打造园区综合场景试验场。按照未来高技术社区标准,以佛山创新灯塔社区、禅城千亩加速器、南海高端产业加速器、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水现代产业园为试验、示范,开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项目,推动企业新技术、新产品与园区项目的融合应用,建设智慧社区、智慧零售、智慧交通、智慧节能管理、智慧安防、智慧物流等。以企业服务中心、人才公寓、孵化平台为载体,率先应用佛山高新区内企业的智能家居产品,打造智能会议、一站式办公、“懂人性”的居住空间。围绕主导产业,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科技创新企业、研发机构等,配套建设智能化的标准厂房、中试生产车间等。

  4.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全域覆盖。加快5G基站建设及普及步伐,提升5G网络密度和覆盖深度。推动腾讯工业互联网粤港澳大湾区基地、工业富联佛山智造谷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部署建设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互联网应用IPv6升级,强化基于IPv6网络的终端协同创新发展;推动窄带物联网(NB-IoT)、工业过程/工业自动化无线网络(WIA-PA/FA)等技术在重点领域的应用。引导佛山高新区内企业应用边缘计算、5G等新型网络技术改造建设企业内网。

  (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1.健全产业链招商机制。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聚焦10个重点智能制造产业链,由市政府、佛山高新区相关负责同志担任产业链链长,负责调研梳理产业链发展现状、制定产业链图谱、优化产业链政策措施、培育重点企业、协调推进重点项目等。创新开展投资型招商,发挥国资投资平台作用,主动与各类金融机构、投资机构联动,形成机制灵活、广覆盖的招商引资基金丛林。积极探索场景招商,联合专业化机构,吸引一批新物种企业落地。增强招商队伍业务能力,筛选任用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作为招商攻坚力量,强化针对产业与招商工作的学习培训,培养锻炼一批懂产业、懂招商的后备力量。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招商模式,探索“云路演”“云签约”等云端招商模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举办数字招商展览会,使用直播平台举办招商推介会;建立健全项目库、载体库管理机制,实现项目从线索到落地的全流程、全链条管理及对项目引进过程的跟踪、评价。

  2.加快园区绿色化改造。研究制定绿色发展五年行动方案,明确“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路线,争创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示范园区。制定发布绿色技术推广目录、绿色技术与装备淘汰目录,设立绿色技术创新重大专项,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制定并执行项目准入制度,从产业技术水平、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经济效益等方面设定准入指标,严控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入驻。鼓励企业开展新一轮治理设施、节能技术升级改造,引导企业利用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环保超市”等平台对接环保解决方案提供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强化园区安全生产。

  3.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高标准规划建设佛北大型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先导型经济,充分发挥南海、三水两地资源优势,着力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典范,为佛山市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空间、新动能。积极争取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林地指标等,优先用于佛山高新区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按照“政府引领、市场主导、拆建并举、专业运营”的模式,通过政府直接征收、政府统租统管、企业长租自管、企业自主改造等方式,释放产业空间。优化“三旧”改造政策,盘活利用各类低效建设用地,支持利用“三旧”改造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引入高科技高成长企业。打造一批“摩天工厂”,鼓励土地资源紧缺的园区探索“向天”“向地”拓展空间,发展轻加工、环保型、低能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

  在当下社会,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能源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xx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厅苗还利总工程师带领山西省各地市煤炭系统相关人员,参观了冀中能源三座矿井采用充填式开采的综采工作面,详细聆听了各矿井关于本矿充填开采技术的详细汇报。结合本次参观所见所闻,形成此次参观冀中能源充填采煤调研报告。

  一、三座煤矿采用的充填方法

  冀中能源三座煤矿成功应用了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技术、矸石膏体充填技术、高水材料充填技术。

  二、充填采煤工艺简介

  固体充填采煤是利用洗煤厂的矸石和电厂的粉煤灰通过投料管直接投入到井下,用胶带机运到工作面机尾,通过充填输送机运送到工作面采空区,充填采用空间。为提高对顶板的支撑强度,支架后部安装有夯实机构,使松散的充填材料形成一个整体,控制采后顶板的下沉。

  2、矸石膏体充填采煤

  矸石膏体充填采煤是先把大块矸石破碎加工,然后把矸石、粉煤灰、专用胶结料和水等4种物料按比例混合搅拌,制成膏体浆液,再通过充填泵把膏体浆液输送到井下充填工作面,充填由液压充填支架和辅助隔离措施形成的封闭采空区空间。

  3、高水材料充填采煤

  高水材料充填是将A料、B料制成浆体,通过各自的泵送系统输送到工作面副巷,以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后,流入工作面采区进行充填。

  各充填采煤方法由于使用材料、充填工艺不同,系统组成也是不同的,一般都是由制备系统、输送系统和工作面充填系统组成。

  固休充填系统主要由矸石、粉煤灰仓、钻孔,井下储料仓、输送系统、充填输送机,充填支架等组成。充填液压支架具有捣实机构;后输送机悬吊在支架后尾梁下,采用中槽开天窗式充填输送机。

  膏体充镇系统主要由矸石破碎系统、配比搅拌系统、管道泵送系统、检测监控系统、钻孔、充填支架等组成。

  高水材料充填系统主要由上料搅拌系统、泵压管路输送系统和混合系统组成。

  由不同充填系统的组成可以看出,高水材料充填不需要在地面建筑专门的制备站,不需专门打钻孔,其他3种方式均需在地面建筑充填制备站,用于充填料的加工,但需要有两套制浆系统;固体充填不需要专门泵送系统,支架和后运输机是专门制作设备;膏体充填与似膏体充填从系统上相近,只是似膏体自流充填不需要充填泵。

  充填材料及配比的选择对充填开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充填材料的就近取材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减少矿井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开采;合理的配比可以有效地保证充填体的强度,满足采矿工艺要求,同时也便于加工、输送,简化施工工艺。

  固体充填主要由矸石、粉煤灰、水3部分组成,充填材料的含水率为13%,充填体的强度可以达到24MPa。

  矸石膏体充填材料由胶结料、粉煤灰、煤矸石和水组成,质量浓度控制在80%以上。通过对固化剂的不断改进,目前已经做到可泵时间2.5h。初凝时间4h,很好满足了工作面采充循环作业的需要。

  高水充填村料有A,B两种物料组成.A料主要以铝土矿石膏等独立炼制并复合超缓凝分散剂构成;B料由石膏、石灰与复合速凝剂构成,水占体积比的95%~97%,强度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满足井下充填要求。

  从初期投资情况来看,固体充填、膏体充填和似膏体充填3种方式,由于均需要建造地面充填制备站、打钻孔、初期投资都在两千万元以上;尤其是膏体充填基建工程复杂,设备较多,初期投资较大。高水充填因没有地面充填站,不用打钻孔,初期投资最少。

  六、各种充填方法的特点

  固体充填的特点:充填材料取自本矿的煤矸石和粉煤灰,不使用水泥等胶结料,价格便宜,配料简单,成本较低:充填体强度较高;充填率较高可达95%以上;需专门制作充填支架和后输送机:机械化作业,劳动强度低.操作简单。

  膏体充填的特点:质量浓度高可达80%以上;料浆基本上不沉淀、不沁水、不离析,降低凝结前的隔离要求,无需复杂的过滤排水设施.节省了排水费用,降低了矿井水的污染;充填体强度较高;易于接顶,有利于作业安全:充填体压缩率低;充填系统复杂,初期投资较高;充填成本较高;设备较多,需要大功率充填泵输送桨体:容易堵管:施工工序复杂。

  高水材料充填的特点:充填系统相对简单,无需井上充填站和钻孔,初期投资较低;充填料浆以水为主,输送方便;充填与回采互不影响,充填速度快,充填工艺简单,劳动强度低;充填体在干燥环境下易失水粉化;高水材料配比要求严格;充填材料成本较高.不能消化矿井的煤矸石和粉煤灰。

  固体充填、膏体充填和似膏体充填都使用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作为骨料,适于产生大量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矿井;膏体充填使用了水淬炉渣作为胶结料,适于附近有钢厂的矿井;高水充填适于没有矸石粉煤灰、水源充足、地面占地困难的矿井,要求煤层倾角在15°以上,尤其适于大体积隐蔽空间的充填。

  七、充填采煤的社会效益

  采用充填开采,通过完全接顶将采空区充实,能有效解决原来的顶板垮落、采空区回风、超前压力、底板突水等问题,作业环境的安全程度得到极大提高;充填以后形成的以充填体为主的覆岩支控体系,能够有效控制地表开采沉陷在建筑物允许值范围内,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实现不搬迁采煤,充分解放村庄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上下煤炭资源,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充填开采消耗了大量的煤研石、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减少了占地和对环境的污染,促进了煤炭工业的循环发展。

  【调研主题】:关于椒江地区大学四年电力能源及节电知识认识情况的调研报告

  【摘要】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了关于XX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安排通知,今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同时经研究,决定今年6月15日至21日为全国节能宣传周,6月17日为全国低碳日。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宣传节能低碳,让更多人参与到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队伍中来,在全社会树立和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故此次将以椒江大学生、市民、企业为调查对象,深入分析和研究这些群体对能源以及节电知识的认识,同时将与台州学院XX年的“核电与我”暑期社会实践队调研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对比。本实践报告主要从大学生、市民以及企业的角度来介绍他们对椒江地区电力资源及节电认识情况。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节能低碳问卷调查

  (一)问卷题型14道问题,其中2道填空题,11道单选题,1道多选题;

  (二)调查对象椒江地区大学生

  (三)问卷发放情况

  对象 发放数 有效数 发放地点 学生 400 382 台州学院、台州广播电视大学、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二、问卷分析报告大学生对电力能源及节电知识认识情况

整体能源及节电认识情况研究本次调研我们向台州椒江地区的三所主要大学――台州学院、台州广播电视大学、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发放了400份问卷,在有效的382份问卷里,男女比例约为1:1。根据上图分析得出,大学生对发电能源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不了解发电能源的比例高达44%,大家在使用电时对电的来源关注程度较低,可以看出大学生接受这一方面的信息的范围狭窄,但是仅16.31%的大学生认为节能宣传可以得到很大的成效,这说明节能意识的加强要靠个人的自觉和周围人的影响。同时大学生中仍有11.04%的人大量存在着“不是自家电,无所谓节约”这一想法,在这方面学校要加强教育。此外,大学生中仅26.60%的人对于节约寝室用电是因为费用问题,因此通过提高寝室费用来增加学生的节电意识这一制度的实施效果不明显,综上所述,合理的宣传活动、身边人的带动以及合理的节电奖惩制度多方面结合才可以加强大家对能源和节电重要性的认识。

性别差异产生的能源及节电认识情况研究对于台州地区主要的发电能源了解程度,女性中有50.36%表示完全不了解,而在男性中这一比例为36.36%。有24.48%的男性了解3种及以上的发电能源,在女性中这一比例仅15.11%。可以说明男性对发电能源更了解些,理工科类男性大学生由于课程等方面的影响而对发电能源更感兴趣。男性中有51.75%的人认为他们时有存在“不是自家电,无所谓节约”的想法。女性中选择时有存在的比例为28.78%,相反有50.36%的女性表示不存在“不是自家电,无所谓节约”的想法,从而可以看出在男性的群体中浪费公家电的现象比较严重。男女性中会阻止同学浪费用电现象的比例分别为92.31%和99.28%。与此同时3.54%的人从不主动在离开教室时关闭教室电器开关,虽然这一比例在总人数的比较少,但其中2.83%的人群均为男性,占男性总比例的6.99%。综合上述数据可以初步推断出女性的节电意识比男性强,因此我们应该适当加强在男性中的节电宣传力度。

年级差异产生的能源及节电认识情况研究此次调查对象中大一、大二、大三比例相似,大四所占人数比例仅为14%。根据数据统计后分析得出,各年级大学生对于电力资源以及节电认识方面总体想法差不多,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略微差异。对于生活中浪费电的现象,普遍学生会偶尔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但是并不会每次都去关注。近66.67%的人对于用电高峰期时城区需拉闸限电这一情况普遍认为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还有一小部分认为应该靠国际来加快大坝建设。综上所述,对于各项问题,四个年级的看法大体相同,个别存在略微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各年级同学都普遍认为环保和节约用电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积少成多,节约用电,但是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忽略了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节电问题,拥有节电意识却没有落到实处。作为学生,他们对于浪费电的现象会及时制止,但偶尔缺乏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随着接受教育程度的上升,个人节约意识会随着对其他物质、文化因素的逐渐关注而有所衰减。

系别差异产生的能源及节电认识情况研究根据上图分析可知,无论是哪个系别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不是自家电,无所谓节约”的想法,但只有较少比例的人大量存在这样的想法。此外,大部分大学生的节电意识比较强(文史类的同学相对薄弱一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小部分人群存在着不合理的理念,因此针对这部分人群应该采取有效的宣传措施,而且从某一系别的差异来看,此部分学生集中存在的“节约无所谓”的思想可能与周围人的影响有关,所以可以通过“蝴蝶效应”来达到一个网状式的节能理念普及效果,针对部分具有代表性人群的宣传活动更有利于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此外,根据上图分析可知,每次都会阻止同学及舍友浪费电的学生仅占很少一部分,这是由于中国人长期受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思想观念,因为面子的问题,好朋友之间如果一直强调节电问题,可能会影响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很多人转向“偶尔会”的选择方向,这既能够起到一定的阻止作用,又不会恶化关系。所以这反映了一个在中国的普遍社交情况,人情和面子相对重要。因此在宣传节电时要注意人的面子和人际关系,不可强制性进行节能要求,尽量满足被宣传者的内心需求,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三、大学生对能源以及节电知识的认识的总结

  大学生对发电能源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可以看出他们接受这一方面的信息的范围狭窄,学校及政府对这一块内容的重视度不够。

  四、对各方的建议汇总

  1、对民众的建议l加强自身的节能意识,向拥有节能环保习惯的周围人看齐,同时及时阻止身边浪费能源的现象。l在用电的同时积极关注发电能源,了解清洁能源和带有污染性的能源,增加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l在追求更高物质享受时时提醒自己应保持节能环保意识,不可缺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l日常生活中多使用节能产品,尽量避免使用耗能大且对环境有污染的电器设备等。

  2、对政府的建议l加强对企业的能源审计工作,及时关闭效益低、能耗大的企业,并通过合并中小型企业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来进行集中式的管理。l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来控制企事业单位的大规模“浪费型”生产运作,把节能环保落到实处。l进行有针对性和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群进行节能宣传,从而普及宣传教育,加强民众对节能环保的重视度,进一步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五、结语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绿色是生命的底色,和谐是社会的基石,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强音。追求“绿色的体验”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做的努力很多很多。可以相信,当绿色、环保、生态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时,一种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就能全面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就能得到更大的发展,我们的家乡就能更加美好。

  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了关于XX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安排通知,今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宣传节能低碳,在全社会树立和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经研究,决定今年6月15日至21日为全国节能宣传周,6月17日为全国低碳日。因此,节能环保依然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所不可缺少的部分。“绿色正能量”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将通过这种实践调研的形式,用热情传播绿色理念,通过媒体向社会传达绿色理念和绿色行动,为建立绿色社会、发展绿色经济做出一份小小的贡献。

  亭下水库生物质能源工程项目研究

  宁波原水集团有限公司邬文明

  亭下水库林场拥有15000亩山林,20xx年、20xx年在奉化市农林局的补助下(补助额度为200元/亩),分别对800亩、1200亩山林的林下物进行了清理,根据亭下水库林场工作人员测算,林下物(蕨类枝叶及各种枝柴)的拥有量达到1吨/亩以上。

  20xx年世界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产量已经超过了420万吨。美洲地区110万吨,欧洲地区300万吨。现有大型生物质固体燃料成型厂285个。瑞典生物质燃料的产量约141.1万吨,消耗量约为171.5万吨,位居世界首位;除定点供应发电和供热企业外,还以袋装方式在市场销售,已经成为许多家庭首选生活用燃料。目前,国外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及设备的研发已经处于成熟,相关标准体系也比较完善,主要以木质生物质为原料生产颗粒燃料,形成了从原料收集、储藏、预处理到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产、配送和应用的整个产业链的成熟技术体系和产业模式。

  20xx年8月,国家发改委提出了生物质开发利用的主要目标:到20xx年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达到100万吨,20xx年,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达到5000万吨,同时,压块成型加工设备已列入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目录,对购置压块设备可获得一定的资金扶持。

  20xx年7月,甬财政工(20xx)752号印发宁波市推广应用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试点示范项目暂行办法,在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制造环节:收集利用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原料,生产加工成型燃料产品,并向市场推广的企业实行“以奖代补”,对年实际销售生物质固体成型能源产品达1000吨及以上企业,经市环保局、市财政局认定为试点示范企业(附:20xx年试点示范企业名单),凭相关手续,给予100元/吨的奖励,每家企业最高奖励不超过50万元。据宁波市环保局法规处夏宁()透露,第一期以奖代补已经结束,以后补助政策未定。

  20xx年10月,奉化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奉化市划定禁止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区域的实施方案,到20xx年底,在划定的区域范围内全面淘汰煤炭、重油、直接燃烧的生物质等高污染燃料,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及成型生物质燃料,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城区大气环境质量。20xx年1月至20xx年底需淘汰的锅炉为80.05蒸.吨,20xx年1月至20xx年6月需淘汰的锅炉为145.71蒸.吨。据业内有关专家推算,1蒸.吨锅炉一天需要燃烧4吨的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才能满足生产需求。

  生物质固体燃料前景

  开发利用生物质固体燃料是保护水质的现实需要,提高上游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流入,极大地提高生态涵养程度;减少林下物,极大地降低森林防火隐患,健全生态公益林建设;开发利用固体生物质燃料对节能减排,推进低碳发展,减少大气污染,优化能源结构将作出一定的贡献,又废物利用,变废为宝,为社会创造价值,又为社会提供了就业岗位;又生物质燃料燃烧后的有害物质排放远低于石化燃料,二氧化碳是零排放,二氧化硫的排放仅为燃煤的1/5,氮氧化物的排放是燃煤的1/2;使用生物质固体燃料替代原煤,相当于安装了脱硫效率为80%,脱硝效率为50%的减排设备。产生的环境效益不可限量。

  1、根据相关专家预测,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的生产和使用成本至少要高于原煤20%以上,但环境成本要远远低于原煤;现行政策性补贴标准过低,或者难以落实;

  2、绿色环保机制没有真正建立,据宁波市环保局夏宁介绍,第一期以奖代补已结束,以后可能就没有了。

  3、财政补助政策门槛太高。

  4、政策整合协同作用不够。

  生物质能源工程预算

  一、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生态能源工程的厂址进行了调研,仍确定在亭下水库大竹斑,根据现有道路情况,大竹斑厂址与浒溪线大晦岭路口相距750米,道路需要拓宽3米才可以双向通行,这样需要征用山地2亩左右,有2支坟墓需要迁移,暂估造价在180-200万元;

  二、生物质能源工程的主要原材料是亭下水库林场的林下物,以20xx、20xx年林下物清理情况,据林场工作人员测算,蕨类枝叶和各类枝柴的拥有量在1吨/亩以上,还可以联系集团公司下属的分、子公司,与林业部门联系挂钩,可以收集周边的死树及枝柴,但需要加强与林业部门的沟通和联系,枝柴的砍伐,需要经林业部门批准,发放砍伐证。另外还可以种植美国竹柳。是速生物种,生长快,又吸附有害物质,净化水质,是两全其美的物种。

  三、原料的价格和产品销路

  根据现在锅炉在燃烧的直接生物质燃料,一般在350元/吨,林业部门批准的收购点的收购价格也在0.17-0.18元/斤,加工成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的价格在950元/吨,据相关专家测算,比燃煤成本高20%,这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奉化对禁燃区锅炉的改造补助为0.5蒸吨及以下的5万元,0.5蒸吨以上1蒸吨及以下的10万元,1蒸吨以上的10万元/蒸吨;

  四、目前国内各类固体成型技术:

  1、环模压辊,适用于农林生物质,燃料成颗粒、块状,维修成本高,适合大规模生产;

  2、平模压辊,适用于农林生物质,燃料成颗粒、块状,设备简单,适宜小规模生产;

  3、机械活塞,适用于农林生物质,棒状,噪音大,润滑污染,适宜工业锅炉;

  4、液压活塞,适用于农林生物质,棒状,易“放炮”,生产能力低,适宜工业锅炉;

  5、螺旋挤压,木质生物质,空心棒状,套筒、螺杆磨损严重,维修成本高,适宜中小规模,加工成机制炭。

  根据嘉兴市新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提供的每月60吨机制木炭企业投资可行性报告,单从原来价格来说毛利润就要减少一半,他们把原料定为200元/吨,现实中350元/吨是真实的。新角公司提供的制棒设备报价为98.6万,属于螺旋挤压技术,我们希望新角公司能提供过硬的制棒设备。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新角公司制造的设备中螺杆技术不够成熟。

  1、原材料:市场采购价350元/吨,湿干比1.5:1,成本525元/吨,

  2、水电费:1.0元/源统计渊源较深的统计人,深感能源统计工作之重要。现结合县级实际,从一个能源统计业务人员角度,谈谈当前能源统计工

  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改进县级能源统计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以求抛砖引玉。

  一、能源统计历程及现状

  1、能源统计工作历程

  我国的能源统计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80年代至90年代初:80年代初期,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计指标体系中设置了能源统计指标,并建立了能源统计机构,隶属于物资统计。至90年代初期,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统计机构和统计指标体系。

  (2)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能源供应形势的逐步好转和几次大的统计制度改革与调整,相继撤销了能源统计机构,能源统计作为工业统计的一部分,归属于工业统计管理。

  (3)20xx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统计逐步进行了恢复性的调整、完善和加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节约能源作为基本国策,要求到20xx年,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开始显现。特别是20xx年以来,在省辖市以上统计部门逐渐建立了专门的能源统计机构,配备了专业统计人员,县以下能源专业统计机构也正在逐步建立。

  2、现行能源统计报表制度

  现行能源统计报表制度是在工业能源统计制度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目前,县级统计部门只负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源统计工作,统计范围仅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能源加工转换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工业企业等。统计内容为能源产品的生产、购进、消费和库存等情况;设置的报表周期为年报和季报,主要表种有: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和库存表、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和库存附表、主要能耗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情况表和工业企业水消费表。

  除工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还没有完整的能源统计报表制度,只能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进行推算和估算。第二产业中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也还没有建立能源统计制度,有关能源资料是根据经济普查或其他方面的资料进行推算的。

  二、县级能源统计存在的问题

  1、政府重视不够,机构设置不到位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同样,能源统计工作也不是哪一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通力配合。然而现在的状况基本是国家、省、市高度重视,到县级则变为任务的简单分解,没能从思想根源上重视起来,没有形成全社会同心协力、力促节能降耗的氛围。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往往还在考核工业用电量指标,无疑就造成了各级政府对节能减排、能源统计工作的忽视。“节能降耗”的重大责任,最后简单地落到了专业人员身上。可现有的能源机构设置已不能满足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

  当前,县级统计部门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统计任务,除了常规统计任务外,又增加了全面小康监测、服务业、能源等统计任务,统计部门的力量与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县级及县以下统计部门,基本没有能源统计职能科室,大多没有专职的能源统计人员,能源统计力量极为薄弱,矛盾更加突出。本人所在的县统计局已多次向县政府的编制部门打报告,要求增设能源统计科,增加能源统计编制,可在短时间内依然未获批复。

  2、县级能源统计方法制度未建立或不健全

  当前,县级统计部门对能源统计工作未能建立全面的统计报表制度,仅有规模以上工业报送季度报表,一产、三产、规模以下工业单位均没有报表制度,尤其是对煤、电、油的生产和运输企业未能建立健全报表制度,无法掌握全县的煤电油运等全面情况。仅靠编制能源平衡表来编报数据,其数据来源,除了规模以上工业能提供一套基层数据外,其他数据都是推算、估算、测算数据,可靠性得不到保证。目前,县级能源平衡表编制工作由于部门能源统计资料难以收集等因素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全社会能源平衡表的数据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能源统计的“双基”工作薄弱

  一是企业基础资料不够健全。调查发现,大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还能提供一些较为完整的能源资料,但一产、三产、建筑业等其他行业的能源统计基础工作尤为薄弱,几乎没有能源方面的统计资料。如石油、煤炭等经销部门和商业企业,经过改革、改组、转制后,规范完整的统计机构已被削减,能源消耗统计几近瘫痪。二是能源管理不严,管理渠道多头。在一些能源消费相对较少的企业,如电力消费由财务部

  门管理,油料消耗由运输部门管理,其他能源品种具体由相关的使用部门管理,整个企业没有完整的能源消耗数据,统计人员只在填报能源年报或能源季报时搜集指标数据,不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产量能耗等参考资料。三是能源统计人员不固定、不专业。目前普遍存在基层单位能源统计人员不固定、不专业的情况,操作技能比较欠缺,还有其他部

  门人员兼职的现象,“双基”工作亟待加强。力量配备与工作任务明显不协调,使能源统计工作无力深入开展。四是基层单位工作量大,资料精度不高。能源消耗统计的基础在企业,企业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不能专心从事某一项工作,对于各种报表也是疲于应付,加之对能源统计的重视程度不高,缺少专门的能源统计核算机构,能源消耗资料采集困难,统计数据填写随意性大,精度不高。

  4、能源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素质不强

  当前,县级统计部门及基层企业大多没有专职能源机构和统计人员,且企业统计人员流动性大,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同时,在现有能源消耗统计人员中,大都为“半路出家”,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水平极需加强。加之上级业务部门在能源统计知识及业务上培训较少,兼职的统计人员平时工作又较为繁忙,以致对能源统计知识不熟悉、不全面,在报表中出现差错。这将严重影响能源统计工作的开展和能源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

  1、充实能源统计力量,加强能源队伍建设

  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给予支持,充实和强化能源统计队伍建设,要给机构、给编制、给人员。要加大节约能源的宣传力度,积极组建专业化的能源消耗统计机构和网络。健全部门能源统计制度,疏通能源统计渠道,发改、经贸、交通、建设、电力、石油、统计等部门要同心同德,密切配合,配备业务精湛的专职统计人员,各尽其职,切实做好能源生产、消费、流转、销售等多环节的统计工作。基层能耗单位是能源数据的源头,是实施gdp能耗公报制度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各能耗单位要有专门人员负责能源统计工作,为圆满完成能源统计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以适应日益繁重的能源统计工作。

  2、完善能源统计方法,构建能源统计体系

  建立全社会能源消耗统计体系是获得全社会能源消耗量和三次产业以及国民经济主要大类行业能源消耗量的基础,是编制地区能源平衡表的先决条件,是掌握地区能源降耗指标的关键。一要完善能源统计报表制度,建立符合本地情况的数据采集体系。在现有面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的基础上,将能源统计范围扩大到全社会,加大对一产、建筑业和三产的能耗统计,采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多种统计方法分类调查,科学搜集有效的能耗资料。二要逐步建立部门能源统计制度,以重点部门统计为骨干,将部门统计延伸至相关企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建筑业、批零贸易业、住宿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在能耗普查的基础上,采取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三要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建立能源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总体把握能源统计数据质量。

  3、规范能源统计基础,破解能源“弱基”难题

  政府统计是“节能降耗”目标实现的统计者和检验者,企业是节能降耗的主体,也是能否完成目标的关键。一要成立县级统计部门能源统计机构并配备专职的统计人员,增强能源统计工作力量。二要规范企业原始资料,统一台账格式,严格上报制度,力争数出有据,来源可靠。三要落实企业能源统计机构和人员。企业要安排专人负责能源统计工作,按时上报各种各类能源调查表,确保企业的能耗数据有据可查。

  4、强化能源业务培训,提高能源统计水平

  能源统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事能源统计工作的人员,既要有专业的统计知识,也要有能源消耗与计量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市场经济下能源的生产、销售、消费、流转等环节非常复杂,要及时、详尽地反映能源利用状况必须加强对能源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只有不断提高能源统计人员业务水平,才能满足对能源统计工作新要求。目前,县级及县以下企业统计人员业务素质都较低,水平急需提高。要通过培训学习、交流经验、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提高统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水平。同时要培训计算机网络知识,配备先进的统计设备。只有不断提高能源统计人员业务水平,熟练掌握核算方法,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有效保证能源核算数据质量。

  一、对xx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考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整体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近年来,xx市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立足全市、全省、全国实际,调整和完善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明确了新能源产业定位,初步形成了合理的产业布局,推进了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一)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以工业园区、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为载体,突出主导产业,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服务功能,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聚集度,真正发挥了园区培育企业集群、打造工业增长极的平台作用。xx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xx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和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建设取得明显突破。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目前已编制完成了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资源评价报告;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初步配套。已引进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的企业15家,累计完成投资xx亿元。xx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聚的优势,以打造新能源装备(光伏装备、光热装备、风能装备和绿色照明装备)为核心,重点构筑新能源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发展光能、风电上下游关联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和产业资本,已开工建设重点项目25项,总投资46亿元。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积极探索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进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集聚区承载吸纳能力,一批国字号能源巨头和制造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共引进项目20多项,总投资达xx亿元。

  (二)光伏产业发展迅速。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甘电投1mw示范电站项目、甘电投10mw光伏发电项目、中节能一期10mw光伏、中节能二期20mw光伏发电项目已建成投产。甘肃昱源矿业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氟化氢一期2万吨生产线项目、中国风电集团武威9mw光伏发电项目、中电国际特许权招标项目正在抓紧建设。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华电红沙岗10mw光伏发电项目、国电红沙岗9mw光伏发电等项目已成功并网发电;浙江正泰一期50mw光伏发电项目、常州天合红沙岗50mw光伏发电项目、华电三期40mw光伏发电项目、甘肃汇能红沙岗二期50mw光伏发电项目、北京能源50mw光伏发电项目、国电电力武威30mw光伏发电项目、中国国际能源50mw光伏发电项目、四川光量新能源有效公司50mw高倍聚光及光伏发电、100mw光伏制造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

  (三)新能源装备制造、风电发展态势良好。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已签约的光伏组件项目规模达20xxmw。规划到XX年,将形成年产1500mw光伏组件、1000mw逆变器的能力。引进的荣宝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只led太阳能路灯生产线项目、武威海润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00mw光伏组件项目、湘电风能(甘肃)有限公司年产200台套2.5mw及以上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宁波百事德武威久源光伏构件发展有限公司年产300mw支架及100mw光伏组件生产线项目等20多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中广核一期49.5mw风力发电等项目已成功并网发电;中广核二期49.5mw风电项目、大唐新能源49.5mw风电项目、武威洁源红沙岗58.5mw试验风光互补项目、常州天合49.5mw风电项目等正按计划进度抓紧建设。

  (四)生物质能运用前景广阔。生物质能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新能源,能够有效缓解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压力。目前,武威市的生物质能利用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农村沼气。农村沼气的应用,起步较早,技术较为成熟,采用集中或分散式的处理系统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今后开发生物质能燃料、利用生物质能发电前景广阔。

  三、新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规模不大,缺少行业旗舰企业。尽管有大唐武威新能源一期20mw光伏发电项目、特变电工9mw光伏发电项目、中节能三期130mw光伏发电项目、国电甘肃59mw光伏发电项目、中广核50mw光伏发电项目等一批发展势头很好的企业,但这些企业仍然处于成长期,与国内同行业排头企业相比,规模不够大、整体带动力不够强。

  (二)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业配套能力较差。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且产业链不长也不完整。

  (三)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新能源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部分企业由于自主开发能力较弱,资本积累缓慢,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和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四)产业链条发展不完善。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发电、led节能照明等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但整体上仍处在产业链片段发展阶段,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企业间的关联性较弱,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

  (五)电网建设相对滞后。电网建设的相对滞后成为制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电网的通达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未能得到有效保障。随着金太阳新能源高新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园区的建设,急需建设新能源电力输入输出配套设施。

  四、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对策建议

  依据未来新能源发展趋势及武威实际情况,加快新能源发展步伐,必须充分利用国家重点扶持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契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实施规划带动、园区集聚、项目拉动、科技推动、政策驱动的战术举措,多方位推动新能源产业向纵深发展。

  (一)科学谋划定位,统筹规划新能源产业发展。

  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宏观引导,立足国家产业政策,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在分析产业现状、行业优势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围绕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的优势,明确产业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确定集群发展的主攻方向;要科学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适应,与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要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打破城乡和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规划新能源产业集群布局,科学定位新能源产业园区功能,实行相对集中的开发建设,注重引导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形成区域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前后配套、链接紧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新能源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优化,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快园区建设,搭建新能源产业发展平台。

  工业园区是推动生产要素集聚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招商引资的战略平台。武威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吸引工业要素的空间集聚和产业提升,是加快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之举。在园区建设上,要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点线结合、横纵拉伸,合理调整产业内部分工,使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互衔接;要完善提升园区基础设施,突出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创造良好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培育一批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园区,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要坚持主导产业引领关联产业、主导企业带动配套企业,以合理布局项目和完善产业体系为主线,鼓励新能源企业向园区集中;要改善和优化园区投资环境,规范简化各类审批手续,推行“一企一策”和“一站式服务”, 增强园区的集聚效应,把园区打造成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高地、政策洼地、创业福地、投资宝地。当前要重点抓好四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一是加快推进金太阳新能源高新集中区建设。充分利用该区域连接东西的交通优势和330千伏变电站开工建设的并网条件,在312国道、高速铁路及连霍高速公路两侧建设若干光伏发电示范项目,为武威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建设树立样板和标杆。二是加快推进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重点构建“4+3+2”产业发展体系,打造以新能源装备(光伏装备、光热装备、风能装备和绿色照明装备)为核心,以常规装备(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和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为辅助的循环产业链,配套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以房地产为主的消费性服务业。三是加快推进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建设。重点引进发展风电产业和光伏发电产业,最终形成风光互补,全天候连续发电示范园区,力争形成民勤城东工业园区高载能产业的电源供应基地。四是规划建设天祝松山滩风电产业园。尽快开展该区域测风评估工作,以风电项目为依托,配套完善电网设施,力争在“xx”末将松山滩建设成为百万千瓦级的风电产业园。

  (三) 实施项目带动,延伸新能源发展的产业链条。

  一是要以科学的方法精心谋划项目。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围绕壮大新能源主导产业,积极谋划、储备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性强的大型光电、风电产业项目。二是要以创新的方法破解项目发展瓶颈。项目建设的两个关键因素,就是土地和资金。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切实解决这两大难题。在土地方面,要积极研究政策,利用好政策,寻求增加建设用地途径,充分利用荒漠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确保用地供给。在融资方面,要按照boo(即:建设―拥有―经营)、bot(即:建设―经营―转让)、dbfo(即:设计―建设―融资―经营)等多种项目融资模式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着力提高市场融资、提高资金运作水平,政银企三方要合力共为。三是要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抓好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光电、风电重大项目,着力抓好一批生物质发电、生物质制气、生物液体燃料、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重点项目。对正在建设的项目要注重科学运作,制订详细工作推进计划,设定时间节点,最大限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要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方案,一个部门,一包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对各项目单位进行了责任捆绑,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对签约项目,要做好跟踪协调服务工作,尽快促进项目落地建设;对已建成的项目要抓好投产运行工作,使其尽快建成发挥效益,推动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力争在产业集群发展上取得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四是要大力培育引进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大力引进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装备项目,打造集高端装备及零部件与太阳电池及组件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光伏电站和太阳能热电站输出于一体的太阳能产业链;大力引进风电整机制造项目,打造集关键零部件制造、系统集成、风电场开发与服务于一体的优势产业链,着力解决风电并网运行管理问题。

  (四)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形成与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增强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校、研究中心的合作,引进和培养一批新能源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鼓励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建立高标准的技术开发中心,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生产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的产业科技创新梯次格局,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鼓励新能源产业积极培育区域产品综合品牌,提高区域品牌竞争能力,培育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优势。

  (五)抢抓政策机遇,全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推进新能源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配套的政策支撑、优质的服务跟进和强有力的组织推动。一是政策上倾斜。要牢牢把握中部崛起、东部产业转移和国家扩大内需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落实国家在资源、财政、投资、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的特惠政策,制定出台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以优越的政策环境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特别是对引进的重、特大新能源项目、高科技项目、龙头型项目要给予特殊政策;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融资运作上的杠杆效应,拿出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对标志性工程和新能源重点项目进行引导和扶持;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新能源项目,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二是服务上跟进。强化信息捕捉,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国家、省上有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项目申报信息;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建立政府、社会共同推进项目的开发模式,谋划、储备、引进一批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示范项目;早抢早抓快跑,第一时间向项目申报单位提供信息,第一时间组织申报项目,努力提供项目争取的命中率;加强项目跟踪落实,对已上报争取的新能源项目,指派专人负责盯办,积极衔接落实。三是组织上强化。要强化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加强新能源开发队伍力量,统筹协调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项目审批、技术指导、要素供给、协调服务、优惠政策落实等事项,合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按照市政协主席会议部署,在王世清副主席带领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调研组从4月下旬开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活动。听取了市发改委、科技局关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通报,制定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调研方案》,召开了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企业、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和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赴国轩高科、阳光电源、三川自控、国祯环保、同智机电等企业调研;还前往常州、无锡、宁波三地开展比较式调研,考察了广源热电、新誉集团、无锡尚德等企业。经调研组认真讨论,现将调研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关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国内外有多种提法。参考多方面意见,我们认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大致包括: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及产品为对象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和相关配套服务等行业的总和。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水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技术设备研制和服务、节能环保产品制造、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领域。

  近年来,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三大领域初显优势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我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在节能与环保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材料三大领域已初步形成优势。据《合肥市―20xx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82户,超过1亿元产值的企业30家,完成产值240亿元(包括节能家电产值、部分新材料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5%左右。其中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产值约150亿元,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体系的总产值约30亿元,与环境有关的建设体系总产值约60亿元。行业科技人员近2.5万人。

  2、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先后有45家企业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获得各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的有6家,国风集团、东华工程科技、通用机械研究院、国祯环保、继远电网等是我省第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我市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近两年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术攻关计划项目支持的近百项,新产品80多项,申请国家专利近200项,在太阳能光伏、生物能源、锂电池、污水处理、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产业化基础的关键和共性技术。

  3、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结构

  目前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涵盖的技术领域较宽,处于培育成长时期。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产品涉及到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在环境保护方面,产品涉及到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回收利用设备等;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产品(服务)涉及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在环境保护服务方面,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门类和体系。

  4、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集群效应有所显现

  美菱、荣事达两家企业的太阳能热水器进入全国20个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行列,我市基本形成了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产业链;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可完全代替进口装备,荣事达、派雅新能源、景坤新能源、国轩高科、安兴高科等企业积极推进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单晶硅工艺研发和产业化等项目,形成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重要结点;江淮汽车、安凯汽车、英科智控、同智机电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进展,使我市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我市已作为首批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城市。易能生物、格林生物等企业,生物质油生产的设备和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祯环保的销售额排全国第8名(全省第1名),该公司主持或参加编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现已有6项行业标准获批准发布;利特环保、元琛环保等在烟气脱硫、除尘领域有一定的实力,利特环保是全国环保行业百强企业之一。工业节能、绿色照明领域也有一定产业基础,三川自控、云龙科技、大明电子等发展较快。

  二、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目前看,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一是具有较丰富的资源。一是农业资源。我市三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一方面,有利于家禽家畜的规模化养殖和肉类加工等食品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以农业秸秆、枝丫材、垃圾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纤维板、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沼气、生物有机肥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二是工业废弃物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项目的投产,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将增至400万吨,铁渣等废弃物大量增加。其综合利用技术已经成熟,我市每年还消化外地粉煤灰、铁渣100万吨。三是地热资源。据地质勘察发现,我市周边存在地热带,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为地热供暖、地热种植养殖提供条件,为深度开发地热温泉、洗浴、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是具有较广的本地市场需求。一是新能源需求量大。随着一批重化工业项目的投产,全市用电量还将剧增。近几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已接近或达到大规模商业生产的要求,生物质能的技术不断突破且商业利用成本不断降低,符合节能环保要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二是节能环保产品需求旺盛。随着中盐合肥化工基地项目、安徽桑铌公司年产200万吨重油深加工项目、德国大陆轮胎合肥项目、京东方6代线项目、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项目的陆续投产,一方面,因技术和装备先进改变了我市原有重化工业“高能耗、低产出”的现状,另一方面,增加了我市能源消费总量,我市的节能环保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节能环保工作压力的另一面,又是我市节能环保产业面临的现实市场需求。

  三是具有较强的科技支撑。我市拥有一批具有雄厚研发实力的`科研机构和学科,如: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大气环境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新型薄膜太阳电池重点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国家制冷设备检测中心;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拥有国家、省重点学科8个,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是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和省里高度重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有望近期出台;《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正在抓紧制定。这些意见在发展的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人才队伍建设、优势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投资和财税优惠政策、市场环境的营造等方面都将提出明确的支持政策。我市出台了《合肥市―20xx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近期又出台了《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和《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即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政策保障范围涵盖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是企业总体规模不大,缺少行业旗舰企业。尽管有阳光电源、国祯环保等一批发展势头很好的企业,但这些企业仍然处于成长期,与国内同行业排头企业相比,规模不够大、整体带动力不够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都是从自主知识性研发起步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数企业面对新兴市场,开发能力相对较弱,资本积累缓慢,企业发展资金难以筹集;企业对技术的衰减周期认识不足,引进社会资本时犹豫不决,担心股本结构中技术份额被低估,往往错过最佳利用时机,由于不能及时果断引进战略投资,企业竞争力不强。资金的缺乏导致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当新兴市场迈入成熟阶段时,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将面临生存考验。

  二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为数不多的企业,其产品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可以为国内龙头企业配套,但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重大带动能力较弱。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或不能持续,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且产业链不长也不完整。

  三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推广难,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一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些核心关键技术的应用存在生产成本高、产品性能不稳定的问题,这些高科技产品受到传统习惯或管理因素的影响,难以得到应用推广;另一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目前属于政府政策驱动型市场,没有各级政府政策的强力驱动,市场启动困难,步入成熟市场时间较长。而且国内外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

  四是产业规划指导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层面确定的,市政府所作的产业规划如何与国家、省里规划衔接协调,市政府如何出台具体政策促进和扶持本地产业发展,不仅仅是制定政策的问题,更是体制机制建设的问题。近年我市也制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由单一部门制定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在统一协调、先导性、成体系方面尤其是具体落实上存在不足,企业反映规划指导的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

  三、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同时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见附件。

  四、推进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1、加强组织协调,着力规划引导产业发展

  首先,我市要尽快成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工作。成立“节能环保产业专家委员会”,广泛吸纳我市以及省内外专家,把脉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现状、前景和规划,组织业内专家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诊断,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对重点项目和引进项目进行识别和市场前景预测等,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合肥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xx―20xx年)》和重点领域行动计划,并做好与国家、省里相关规划的衔接,明确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各行业的优先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切实发挥规划引导发展的作用。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扎实有效的产业推进机制

  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驱动和保障机制。对国家和省里鼓励发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项目要优先立项,优先安排土地;对符合国家标准、通过权威机构认定的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落实好我市刚出台的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所规定的各项政策,并希望出台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文件。

  设立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里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以外,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给予政策支持。一是税收优惠。参考上海做法,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技术转让,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资金和投资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新能源产业招商引资的重大项目和关键项目,采取由政府性投资公司出资、跟进投资、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全力推动项目落地。三是市场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在我市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的新能源项目系统集成商采购我市新能源企业产品,以及我市的新能源企业之间采购产品或委托加工服务,在一定年限内,给予资金补助;按照新能源企业出口额给予国际市场拓展费补助;对列入商务部“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进出口结构资金目录”的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政务支持。市县区政府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办法,及时帮助解决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加快建设,尽快投产,进入市场销售,满足消费需求。

  支持应用项目建设。实施阳光学校(宾馆)工程,支持学校和宾馆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农村推广适用太阳能热水器,落实家电下乡补贴政策。扩大新光源led节能产品在城市、乡镇景观照明和宾馆饭店等方面的应用,生产企业投资,节约电费由生产企业与使用单位分享,实行合同管理。鼓励符合安装条件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安装大型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其中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应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论证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具备安装条件的,必须进行一体化设计,市建设部门结合建筑节能工作,每年安排一批项目,通过市场驱动,引进大型光伏企业。市电网企业要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积极提供并网的条件。根据《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市财政应给予资金补助。对能耗大、占地面积大的公益建筑、大型工业厂房和商业建筑,逐步强制要求采取节能措施,帮助推荐好的节能产品和实施方案;对城市新建住宅小区,要求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或预留管道以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循环水利用。借鉴“三市”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我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

  支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对在本市生产的拥有专利技术的或经国家、省和我市认定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凡符合相关规定的,支持列入《合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对列入《合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鼓励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政府支持新建和改造公共建筑、环保项目时,应予以优先采购。

  3、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信贷品种和创新抵押方式,加大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选择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鼓励企业通过bot(建设/经营/移交投资)、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先进经营模式,加快企业发展。支持和鼓励企业拿出优质资产或技术吸引国内外企业参股、控股或收购,不断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企业。通过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快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欢迎和鼓励境内外各类投资主体在我市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机构,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进行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

  4、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一些先发城市经常组团来我市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沟通联系,我市更要注重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形成多方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程序,建立起省级和国家级的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有效实现对资源的整合共享,加快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作,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提高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5、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标准规范

  鼓励发展以工程建设、技术咨询、检测认定、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为主的产业服务体系。加快制定、修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产品,在能效、建设、设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产品和工程标准体系,完善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方面建设。加强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品的宣传教育与知识普及,倡导绿色能源消费理念,增强社会认同,营造有利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6、加快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

  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加快循环经济园建设,尽早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打造绿色电池产业基地,加快我市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与电动汽车发展相配套;规划建设环保产业基地;根据产业发展,视情规划建设光伏产业园、生物能源产业基地。完善产业基地准入标准,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入驻。

  分行业筛选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产品链条较长、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打造一批龙头企业。鼓励引导企业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兼并重组,尽快建立起产业带动效应大、辐射作用强的大企业集团,强化产业基地的竞争优势。

  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与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对接和配套。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加工服务。

  7、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加大人才培养引进的投入,重点培养和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这方面我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关键在于落实到位。对引进的高端人才,愿意在本地落户的,可优先解决住房与孩子入学问题;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国有独资或参股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公司改制时,可规定将国有净资产增值中不高于40%的部分作为股份,奖励有贡献的企业骨干人员。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和分红权的激励。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面向产业基地建立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构,培养多层次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专业人才;鼓励产业基地与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支持企业自己开展人才培训,政府给予补贴。

  牵头领导: 王世清

  调研组长: 石新民

  调研组成员:金维平 方 敏 李 保

  张 红 金 萍 徐 易

  王 勇 胡 斌 袁德跃

  附: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由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兴产业,各地在统计口径上不尽相同。我们所到三地,在统计上相当一部分产值统计到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新光源产业产值中,与我市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

  一、三地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生物柴油、动力电池、核电设备等领域。目前常州市已有30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拥有天合光能、亿晶光电、华盛天龙等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比较完整,配套能力很强;风电产业已形成较为系统的风电设备产业链,相关制造企业40多家,拥有新誉风电、卓润风能、天山重工等骨干企业;生物质能产业、核电设备产业,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常州市新能源实现产值198亿元,光伏产业产值为160亿元,风电设备实现产值30亿元。

  常州现有节能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452家,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在环保设备生产、水处理、垃圾焚烧、污泥综合利用等领域,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的高新企业。

  无锡市的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和风能两大产业,已经形成以尚德、远景等为代表的,技术水平先进,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无锡新能源产业的产值达到372亿元, 光伏产业302亿,风能产业7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30%和40%。目前无锡光伏太阳能产能产量、出口贸易额均居全球首位,是最大的光伏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为龙头,近40家光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无锡风电制造业已经有完备的体系,风电设备企业30多家,核心部件电机设备配套率可达70%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无锡市倾力推动的新兴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宜兴的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国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环保科技工业园。,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约1350多家,上市企业4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营业收入200多亿元,税利收入30多亿元。无锡市与全国7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启动建设了全国第一批国家认可资质的环保水处理设备(产品)检测中心、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检测和支撑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环保产业的研发创新体系。

  在宁波,无论是风能、太阳能、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还是环保节能产品的生产以及生产设备的节能改造,都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参与。,宁波市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企业55家(未包括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新光源等领域企业),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是177.2亿元。宁波市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照明基地,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是宁波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太阳能热水器研制,环保电池,风力发电,沼气工程,地热采暖等领域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涌现出以宁波韵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宁波风神风力公司等2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在行业内处于强势地位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宁波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及系统,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现有500兆瓦的生产能力,除出口到欧美等地外,还参与国内中西部地区太阳能光伏的建设。led产业基础较好,目前全市已有4000多家中小型半导体照明企业,其中近150家具备一定规模和产品开发能力,形成200亿元产值。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并重在应用。在固体废物方面,全市无工业危险废物排放,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7.27%;四座垃圾污泥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

  二、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有:

  1、常州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

  常州市曾经大力推动it、基因产业发展,但成效不大,而太阳能、风能和输变电等特色产业却长足发展。原因在于,后者根植于常州发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化工、电子、材料等产业基础之中。由于常州市积极调整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从传统优势产业中精心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了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常州市捷足先登,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较早研制兆瓦极风电装备,使常州占有战略先机;华盛天龙由小五金厂发展为光伏设备制造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多晶硅浇铸炉、单晶硅生长炉、单晶硅切断机、单晶硅切方滚磨机等设备。金坛晶磊石英为光伏企业配套生产石英坩埚、石墨热场;世界顶尖光伏装备企业瑞士hct,将华东砂浆回收中心建在常州。由于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形成独特的思路,即培育静脉产业链推动动脉产业链发展。新能源作为动脉产业,回收利用“三废”使之再资源化的产业可称为静脉产业,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循环链条。动脉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静脉产业的支撑力度。从光伏产业来看,回收氢气经纯化处理后继续使用,可大大加快反应的速度;回收利用单晶锅底料、残次料、砂浆、切削液等废液废物等,能大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多晶硅生产产生大量的四氯化硅,是可利用的感光材料和光纤预制棒等产品的原料,回收利用并形成产业化,可大大提高副产品的附加值。常州市目前正致力于催生出一批专业化的“静脉”企业,提升动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壮大环保产业集群的规模。

  2、无锡运用政策强力推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

  一是人才战略显现成效。无锡市自5月启动“530”计划(即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以来,已有276个“530”项目在该市落户发展,累计引进电子信息、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各类人才近13万人,其中“双高”人才5388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3000多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这些落户无锡的人才和项目,成为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无锡市财政三年来用于人才工程建设的资金超过5.5亿元。

  二是积极牵手风险投资公司。无锡境内外上市企业50家,在无锡注册的创业投资和管理机构已有22家。早些年,无锡市政府担当风险投资基金,深度介入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尚德模式,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桥联风电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5家投资机构联合完成了桥联风电7000万美金的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桥联风电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无锡从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方面全面向创新型经济倾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市级财政统一设立15亿元重点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全市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已达到72亿元。无锡市确定了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电集团第58研究所、省血防所3家科研机构作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向“530”企业开放,企业只需支付较少费用即可享受产品检验、数据分析、技术咨询等专业配套服务。

  3、宁波重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示范项目推广

  在全国率先建成风力发电场,金轮集团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合资建成慈溪杭州湾风电场,总投资6.43亿元,一期工程运行当年发电量9567万千瓦时。该风电场通过英国碳交易所,首次交易金额约300万元人民币,一年能“腾”出9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太阳能应用也走在前列,目前太阳能建筑光热应用面积达800万平方米,在建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500千瓦。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全省推广变频螺杆式空压机,宁波地区应用此项技术的3600余台空压机,一年可节约近2亿千瓦时电能。在企业节能改造投入方面,全市改造节能项目共283项,总投资110.7亿元,项目可实现节能170.8万吨标煤。作为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得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7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为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提供了动力。今年市政府拟在节能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示范项目的补助,通过示范推广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和抢占先机,推动宁波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4、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三地已形成相当规模

  常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3月正式进入商业运营。该项目日均处理生活垃圾75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27万吨,可处理常州市区80%的生活垃圾;每天向华东电网输送电量20万度;排放达到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能马桶水泵安装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