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磅推进器等于多少瓦电机?

欢迎使用路亚之家APP!各大市场均有!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WE DON’T CALL IT A DAY!夕阳西下,当水面上还泛着一缕缕夕阳之光时,当有一点时间再作一次抛投时,当你知道,你的鱼儿还在那儿标点游弋,就近在咫尺时,我们不会轻言放弃!这就是每一个钓鱼人的心情,我们深知,并知道你们的装备也不会就此收工。为钓鱼人服务,提供更强、更好、更便捷方便的垂钓装备,这就是MINN KOTA的理念和文化,在MINNKOTA,我们追求永无止境。
OUTDOORS跨国公司创立,品牌自创立以来就已经在为全世界钓鱼人服务,并且多次获得专业大奖,向世界钓鱼人树立其专业、高端的市场定位。作为一个钓鱼人,如何选择一款合适的船用推进器,对于很多新手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如何在品类繁多的种类中选出相应的款型,如何选对额定推力,如何选择轴长,今天,RAPALA芬兰乐伯乐为您答疑解惑。
你在挑选MINN KOTA船用推进器的之前,首先要先回答,你是要挑选淡水系列还是海水系列?淡水和海水系列是MINN KOTA的两大产品系列,有着完全不同的配置和防海水腐蚀性能要求。FRESHWATER淡水推进器系列 BOW-MOUNT脚控推进器
MINN KOTA脚控推进器不是一种工具,它是你路亚必需的武器装备。当你再配上MINN KOTA核心技术的GPS自动驾驶系统和不尽的科技创新,这时,您所配备的MINN KOTA脚控推进器就会也为你战胜对手的利器。MINN KOTA已经武装全球钓鱼人超过80年。
自动驾驶系统是从一个简单的想法开始的,每一个钓鱼人都希望直达标点,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垂钓。I-PILOT自动驾驶系统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帮助你实现准确驾驶,到达你所需要的标点,你可以储存、记忆这些成功的路线,你也可以重走成功之路,可设定巡航控制,等等。你只需告诉你想去哪里,I-PILOT自动驾驶系统会自动将你带到那里,这一切你只需按一下按钮。I-PILOT自动驾驶系统在军火库中为你配备了五大功能,这些功能能够帮助你实现轻松垂钓。SPOT-LOCK电子标点可锁定6个最佳标点,你在垂钓时,只需按下PUSH按钮,I-PILOT驾驶系统会自动测算风向和水流,将钓船操控、固定在标点区域。选定好你希望的标点,即使你的钓船在5英尺(16.4米)开外时,I-PILOT驾驶系统会自动启动推进器,将你带回标点。
自动驾驶系统,可记忆6条最佳垂钓路线(每条路线最长可记忆2英里)你只需按住“RECORD(记忆)”按钮,沿着你理想中的垂钓路线行进,I-PILOT驾驶系统就会将此路线储存下来,最高可储存6条最佳垂钓路线。当你下次需要重返这些路线时,你只需按下PLAYBACK按钮,I-PILOT驾驶系统会自动驾驶着你的船钓沿着记忆路线行进。ADVANCED AUTOPILOT升级版自动驾驶系统利用GPS技术帮助你按照事先设定的路线准确驾驶,当行进时,你只需调整好船头的位置,将船头朝向行进方向,按下N按钮,自动驾驶系统会根据实时风速和水流,按设定方向前行。

CONTROL巡航控制器,可以按照你所需的巡航速度,更完、更完美地展现拟饵在水中的泳姿,并且你可以通过手持的遥控器调增或调减(按每小时1/10英里代表一格)钓船行进速度。当你到达标点水域,关闭马达,准备进行垂钓时,CO-PILOT遥控操纵系统,可以使你不需用脚控来控制你的钓鱼艇,你可以在船上的任何地方进行垂钓。通过CO-PILOT遥控器,你可以轻松关闭和开启你的推进器、转向和控制速度。CO-PILOT遥控器小巧,使用便捷,并赠送一个可挂于颈部的系索,即使遥控器掉入水中,也不需要担心,遥控器是防水,可漂浮的。

配置i-POLIT LINK全新集成式自动控制系列的高端脚控推进器,TERROVA机型55LB国内现货供应。


POWERDRIVE是MINN KOTA推出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产品,拥有澎湃动力,符合人体力学的设计成果,POWERDRIVE预装I-PILOT自动驾驶机型,55LB,国内现货供应。
MAXXUM推进器,此款推进器经过众多大赛检测,拥有澎湃动力,配备众多创新型设计,国内70LB机型现货供应中。

MINN KOTA的EDGE是最经典款脚控推进器,是一款应对全天候的船用推进器,配置坚固、航海级抗腐蚀极脊柱和防撞机身,轻松驾驭。国内55磅和45磅现货供应中。 当你要为你的船配备舷外推进器时,就要选择TRANSOM-MOUNT,即舷外推进器,就如上图所示,舷外推进器是装置在船尾,为船提供动力推进的。MINN KOTA舷外机,是全世界占有率最高的舷外机品牌,尤其是最经典的ENDURA C2,你可能会在上个世纪的无数次的比赛中看到过钓手们在使用着ENDURA船用推进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ENDURA C2现货销售,经济型推进器,性价比高。每一个钓鱼人都可以消费得起的价格,美国原装进口。
ENDURA MAX机型,是ENDURA的升级款,无级调速,并配置了高效能电子调节技术,一次充电可以较普通推进器使用长达5倍的时间。70LB机型,国内现货供应中。

享受平静湖面,一览无余,不受噪声、柴油外挂机油烟排放的干扰,动力达到2HP的E-DRIVE船用推进器,为PONTOON浮船提供航速达到5MPH,一次充电,可以行驶2小时。国内现货供应。悬置式船用推进器ENGINE MOUNT当你在驾驶着你的游艇,在平静的湖面或海湾开过,是否想过要将你的游艇轻松转化变成一艘全功能的钓鱼艇,ENGINE MOUNT悬置式船用推进器能够满足您的愿望。你不需要安装专用的钓鱼船推进器,你只要将ENGINE MOUNT悬置式船用推进器,安装在你的油推发动机的外侧机架上,不会占用到你的甲板空间。ENGINE MOUNT悬置式船用推进器分为淡水型和海水型两种,额力推力从160LB到55LB。

MINN KOTA海水推进器系列分为三大类别,包括BOW-MOUNT脚控推进器、TRANSOM-MOUNT舷外推进器和悬置式船用推进器ENGINE MOUNT。 RIPTIDE ST船用推进器是海钓领域使用最广泛的一款产品,由于MINN KOTA的静音科技,当RIPTIDEST船用推进器推动钓船进入钓点的时候,鱼儿们都不会察觉到。RIPTIDE ST船用推进器,动力充沛,发动机额定推力可达101磅。80磅预装I-PILOT LINK自动驾驶系统的RIPTIDE ST机型,国内供货销售中。TRANSOM-MOUNT舷外推进器
在海上垂钓充满变数,但当你使用RIPTIDE船用推进器时,一切变得皆有可能。55磅RIPTIDE海水船用推进器现货供应中如何根据您的船型选择合适的推进器动力,在RAPALA中国微信公众号发送"MINN KOTA参数”,即可详细阅读。想要咨询以上款型的经销商,可以发送“渠道加盟”,联系相关业务负责人。
}


每日风电:中国风电新闻网旗下品牌栏目

近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告第89号》,对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269项、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240项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763项予以受理。其中,共有5个风电项目获提名。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告第89号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已结束,我办共收到有关单位和专家提名的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272项,技术发明奖项目306项(通用项目247项,专用项目59项),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913项(通用项目793项,专用项目120项)。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对形式审查合格的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269项、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240项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763项予以受理,在科技部网站()和我办网站()同时公布。专用项目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形式审查不合格项目45项不予受理,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技术发明奖8项(通用项目7项,专用项目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34项(通用项目30项,专用项目4项)。

自受理项目公布之日起30日内,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公布项目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及提名材料真实性和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持有异议的,应当以书面方式向我办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客观公正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个人提出异议的,须写明本人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和详细地址,并亲笔签名;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须写明单位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和详细地址,由单位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本单位公章。我办按有关规定对异议提出者的相关信息予以保护。

联系方式: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政策研究处(督查处)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面向低风速区的风力发电关键技术及应用

学科专业评审组:机械与动力组

项目名称:面向低风速区的风力发电关键技术及应用

我国低风速资源面积占全国风能资源区的68%,技术可开发量达到10亿千瓦。该项目在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的持续支持下,围绕着我国南方低风速区能量密度低、山地风电场运行环境复杂及配电网侧接入稳定性等一系列国际性难题,发明了矢量变换风电机组独立变桨控制理论与方法,提升了风电机组能量捕获能力,解决了低风速区的能量密度问题;发明了高增益风速观测环境自适应风电机组优化控制技术,实现了机组在各种低风速环境条件下稳定可靠及高效运行;发明了高比例分散接入配电网稳定控制及主动支撑技术,确保了风电机组的可控性及其对配电网的主动支撑性,从而突破了低风速风电机组关键核心技术,开启了我国低风速区风力发电新阶段。 项目获发明专利31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17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4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SCI、EI收录论文36篇,他引4100余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主要技术发明获国际权威机构的高度评价。专家鉴定认为: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成果的推广应用,使得年平均风速6m/s以下的广大地区具备开发价值,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极大拓展了我国风资源的利用范围,支撑了我国风能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经审阅,推荐书及附件材料全部内容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填写符合要求,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等材料齐全,经公示无异议。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行政职务:总工程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工作单位: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的总负责人,主持完成了低风速型风电机组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是关键技术的主要发明人与基础理论的奠基人,发明了基于矢量变换的独立变桨控制技术,解决了超大叶轮的不均衡载荷问题;提出了建立风速观测器获取叶轮扫掠面上有效风速的方案,对主要技术发明中第1、2项发明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发明专利:附1.1、附5.1、附5.8-[1];软著:附5.7、附5.8-[39][40][41][42];著作:附5.10、附5.11、附5.9-[47];论文:附5.9-[1][30][34][38][39][40];标准编制:附5.26、附5.2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工作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的主要发明人,负责风电机组并网运行控制及试验研究,完成相关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工作。对发明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1.共同发明了准确反映气动-机械-电气特性的并网特性联合仿真系统,主持开发了风电机组并网特性试验系统;2、共同发明了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和谐波及谐振抑制控制方法。代表性知识产权:ZL.4、ZL.2、ZL.9等;代表性论文:附5.9-[2][3][4]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大型风电并网运行与试验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个人排名第4,2013-J-217-2-02-R04

工作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的主要发明人,负责风电机组稳定并网控制的理论与方案设计。对发明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明了基于多自由度协同控制、比例积分谐振调节器及动态锁相同步的并网控制方案,实现了低风速风机并网的可控性及其对电网的主动支撑性。代表性知识产权:ZL.8等,是核心专利3的第一发明人;代表性论著:《并网双馈异步发电机运行控制》附5.12,附5.9-[10][23]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行政职务:技术中心副主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工作单位: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的主要发明人,负责低风速风电机组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应用,对发明点1、2做出创造性贡献。1、共同发明了独立变桨控制方法,并在国际上首先实现商业化应用;2、共同发明了基于ADALINE技术的风力发电机组系统辨识方法。代表性知识产权:ZL.6、ZL.0等;代表性论文:附5.9-[30][31][32][33]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的主要发明人,负责低风速风电机组的系统辨识和控制器设计。对发明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明了大型风电机组的在线系统辨识和有效风速估计技术,实现了低风速风电机组环境自适应控制。代表性知识产权:ZL.3、ZL.0、ZL.8;代表性论著:附5.9-[17][18][19][20]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行政职务:副总工程师/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工作单位: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的主要发明人,负责低风速风电机组独立变桨技术开发,863课题第1完成人,对发明点2、3做了创造性贡献。共同发明了大型机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解决了超大叶轮平面不均衡载荷的识别和控制问题;共同发明了风电多机接入弱电网条件下系统故障后的稳定控制方法,解决了非工频振荡问题。代表性知识产权:ZL.8、ZL.6等;代表性论著:附5.9-[30][31][32][33]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风电装备变转速稀疏诊断技术

学科专业评审组:机械与动力组

项目名称:风电装备变转速稀疏诊断技术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该项目在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基础上,针对随机风载导致风电装备变转速运行,使得故障征兆与振动干扰强烈耦合,难以分离、难以提取、难以诊断等难点,发明了“故障模式分离—故障信息提取—故障定量诊断”三位一体“逐层去扰”的诊断新技术,研发了相关产品与系统,解决了上述难题,保障了风电装备安全高效运行。 该项目相关成果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6)、自然科学一等奖(2017)各一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4项,出版风电故障诊断专著2部,发表SCI论文56篇,其中6篇ESI高引论文、1篇ESI热点论文、1篇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论文,SCI他引总计1086次。特邀在IEEE期刊上首次撰写“风电监测诊断在中国”专题文章,在中国首次承办第29届国际故障诊断大会。研制的监测诊断系统,已在100多个风场10000余台风电装备上使用,近三年新增销售额3.63亿元,维护成本降低40%以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解决了变转速风电装备监测诊断的国际性难题,保障其安全运行,推动了机械故障诊断学科发展。符合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提名条件。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 该项目的总负责人,对发明点1、2、3、4均有重要贡献。发明了频率跟踪加噪的故障模式分离技术、故障信息的匹配稀疏提取技术、加权稀疏定量诊断技术及相关软硬件等,具体制订了总体方案与具体实施计划,主持了该项目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工作。 (2) 佐证材料:ZL.x(附件2)、ZL.7(附件3)、ZL.9(附件31)、ZL.8(附件31)、ZL.4(附件32)、ZL.x(附件32)、ZL.5(附件33)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大型回转机械结构裂纹的动态定量诊断技术与应用,第二完成人,2009-F-216-2-03-R02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 该项目的重要规划及贡献者之一,对发明点1、4均有重要贡献。发明了频率跟踪加噪的故障模式分离技术及相关软硬件等,组织了该项目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工作,负责关键技术的方案论证、攻关组织工作,负责协调与合作单位间的技术交流,为该项目顺利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2) 佐证材料: ZL.4(附件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 该项目的重要规划及贡献者之一,对发明点1、3有重要贡献。发明了频率跟踪加噪的故障模式分离技术、加权稀疏定量诊断技术等,为该项目顺利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2) 佐证材料:ZL.9(附件31)、ZL.4(附件32)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大型机械设备变工况非平稳动态分析与监测诊断关键技术,第五完成人,05-3-007-05 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大型回转机械结构裂纹的动态定量诊断技术与应用,第三完成人,2009-F-216-2-03-R03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 该项目的重要规划及贡献者之一,对发明点1、3均有重要贡献。发明了频率跟踪加噪的故障模式分离技术、加权稀疏定量诊断技术等,为该项目顺利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2) 佐证材料:ZL.9(附件31)、ZL.4(附件32)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大型回转机械结构裂纹的动态定量诊断技术与应用,第四完成人,2009-F-216-2-03-R04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 该项目的重要贡献者之一,主要参与了发明点4的大部分研究工作,发明了相关软硬件,参与了典型故障机理研究工作、系统的实施及具体搭建工作等,是发明点4的重要贡献者。 (2) 佐证材料:ZL.5(附件33)、ZL.5(附件33)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工作单位:北京汉能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北京汉能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 该项目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对发明点1、4有重要贡献,参与发明了频率跟踪加噪的故障模式分离技术及相关软硬件等。主持并负责了测试系统的实施,参与了系统的具体实现。 (2) 佐证材料:ZL.7(附件3)、ZL.0(附件3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我国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

学科专业评审组:动力电气与民核组

项目名称:我国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

提名单位意见:为加快抢占全球风电技术制高点,填补我国海上风电领域空白,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发展,2008年国家发改委核准了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示范工程,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正式并网运行。 项目组结合我国海域特有的台风天气、淤泥地质条件以及东海大桥海域独特的通航需求,通过协同攻关与自主创新,建成了我国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全面实现近海大型海上风电场关键技术国产化。 该项目研制了我国首台海上风机,攻克了强台风海域风机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难题;首创了多桩混凝土-钢组合式海上风机基础,攻克了软土地基低载荷能力的影响与通航条件下的防撞难题;首创了大型海上风机整体安装技术,攻克了海上有效施工期短、漂浮式平台上安全快速吊装高型重型设备的难题;创建了大型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优化技术,解决了近海海域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与海洋多功能区的交叉穿越问题。 该项目技术国内首创,实现了我国海上风电从无到有的关键转变,掌握了海上风电自主技术,形成了海上风电相关技术71项专利、17项标准,实现了我国海上风电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我国海上风电技术进步。项目的成功示范,直接促成我国海上风电的爆发式增长。项目成果推广应用至2600MW海上风电场,占国内海上风电市场的60%,为国家能源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工作单位:上海电力学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技术负责人,对第1、2、3、4项科技创新均有贡献,对1、4项有重大贡献。作为示范工程特聘技术总监,负责项目技术策划与指导,制定技术路线、解决技术问题、进行成果评价等。领衔电气团队,负责海上风机电气系统研发、接入系统优化等内容。完成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1、5(附件1.1,2.23);软件著作权2项(附件2.25);完成IEEE Trans.顶级期刊论文:A

工作单位:上海东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工程实施负责人,对第1、2、3、4项科技创新均有贡献,对1、2项有重大贡献。作为示范工程项目单位副总经理,参与项目技术策划与指导,制定技术路线、解决技术问题等,并负责示范工程具体技术实施。完成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5及专利:海上桩基的连接结构、海上风电场风机基础结构共3项(附件2.18,2.25);软件著作权1项:海上风电场运行维护软件1.0(附件2.25);完成论文2篇:基于派克矢量轨迹椭圆度的海上双馈电机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早期故障辨识等(附件2.19-20);参与制定标准2项: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设计要求(国家标准)、海上风电场工程设计概算编制规定及费用标准(行业标准)(附件2.3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行政职务:宁波分公司副总经理
工作单位: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第3项科技创新有重大贡献。负责海上风机整体吊装、施工方案的总体技术路线制定及具体方案实施。完成专利5项:风力发电机海上安装软着陆系统(附件1.3),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安装用机座安装结构、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整体安装用平衡梁结构、一种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整体安装自动定位对中装置、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柔性安装系统(附件2.25)。参与制定工法: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专用工程驳上整体运输施工工法(国家级)(附件2.18)、近海风场风电机海上整体安装施工工法(省部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专用工程驳上组装施工工法(企业级)(附件2.30)。完成论文:大型风电机组叶片吊装工艺及专用吊具等2篇(附件2.29)。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工作单位: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第2项科技创新有重大贡献。负责东海海域条件勘探工作、多桩混凝土-钢组合式海上风机基础的设计与施工。对海上风机地基基础工程特性的基础理论开展研究,对阐明海上风机地基基础工程特性和主要设计原则做出重要贡献。完成专利:基于多桩承台基础的风机塔筒与桩基础之间的连接结构(附件2.23),海上风电场风机基础结构、海上桩基的连接结构(附件2.25)。完成论文:海上风电机组高承台群桩基础设计特点及关键力学问题等7篇(附件2.29)。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工作单位:大连德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第1项科技创新有重大贡献。海上风电机组研发部总负责人,负责海上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实验与调试工作。提出含风、涌、浪、流四种非定常流体耦合作用下的海上风机载荷计算方法,研发了综合紧凑型传动链与载荷分流、多级过滤与温湿度控制、状态监测与运行控制、及大部件自维修等多重技术的一体化海上风机。完成专利:风力发电机组分段式风轮叶片及其装配方法(附件1.2),控制绕流的叶片及方法和具有该叶片的的风机、用于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维修吊车等10项(附件2.23-26)。参与制定标准: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设计要求(国家标准)(附件2.3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工作单位:上海电力学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第4项科技创新有重要贡献。开展大型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全寿命周期优化研究。解决了海上特殊约束条件的模型处理,网络结构(含设备参数)与潮流、短路电流分布相互耦合的问题,完成电气设备选型、海上变电站选址定容、网络拓扑优化。完成专利:风机叶片振动位移及其威布尔分布拟合方法(附件2.23),软件著作权:海上风电场集电系统优化软件1.0(附件2.25)。完成论文:交流海上变电站设计相关研究综述、大型上海风电场电气接线方案优化研究等国内外顶级期刊论文10余篇(附件2.19,21,27-29)。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行政职务:电气工程学院 副院长
工作单位:上海电力学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第1、4项科技创新有重要贡献。建立了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成本构成多样、约束条件复杂的优化模型并进行优化求解,构建了风电机组电气故障模型并给出了诊断方法,与SCADA系统结合,为海上风电场全面监测提供有效的故障预警方法。完成专利:风机叶片振动位移及其威布尔分布拟合方法(附件2.23),软件著作权:海上风电场集电系统优化软件1.0(附件2.25)。完成论文:基于拟序阻抗的海上双馈电机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早期故障辨识、大型海上风电集电系统拓扑结构优化与规划等国内外顶级期刊论文10余篇(附件2.20-21,2.27-29)。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行政职务:子公司总经理
工作单位: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第4项科技创新有主要贡献。为示范工程推进实施的负责人,负责示范项目预可研及运行工作。完成大规模海上风电场接入对上海电网的影响及其协调控制研究,制定东海大桥风电场风机检修规程、风机运行规程。参与制定规程:风电场风机运行管理手册(企业标准)、风电场风机检修管理手册(企业标准)(附件2.22)。完成软件著作权:海上风电场运行维护软件1.0(附件2.25)。完成论文:我国近海风电场电价水平分析和建议(附件2.29)。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工作单位:上海东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第4项科技创新有主要贡献。作为上海东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为推进该工程的顺利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负责协调技术人员进行海上风机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制定了有效的海上风电场运行维护策略。参与制定规程:风电场风机运行管理手册(企业标准)、风电场风机检修管理手册(企业标准)(附件2.22)。完成软件著作权:海上风电场运行维护软件1.0(附件2.25)。完成论文:海上风电机组分阶段预防性维修策略等2篇(附件2.29)。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行政职务:宁波分公司总经理助理
工作单位: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第3项科技创新有主要贡献。负责整体安装技术实施,完成专利:风力发电机海上安装软着陆系统,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整体安装用机座安装结构、平衡梁结构及自动定位对中装置。完成专利:风力发电机海上安装软着陆系统、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整体安装用机座安装结构、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整体安装用平衡梁结构,一种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整体安装自动定位对中装置、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柔性安装系统等7项(附件1.3,2.23,2.25)。参与制定工法: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专用工程驳上整体运输施工工法(国家级)(附件2.18)、近海风场风电机海上整体安装施工工法(省部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专用工程驳上组装施工工法(企业级)(附件2.3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单位名称:上海东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该公司为示范工程项目公司,是示范工程具体实施单位。完成示范工程预可研、可研等前期工程,并完成示范工程建设与运行。详细内容包括: 结合示范工程具体情况,结合国外海上风电、国内陆上风电技术现状,确定示范工程实施的技术需求,制定技术路线,并负责具体技术实施。协同华锐风电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完成我国首台海上风机研制;协同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完成新型海上风机基础设计与海上风机整体安装技术的研制;协同上海电力学院、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完成电气系统优化与电网接入技术研究。 在示范工程基础上,形成了我国海上风电开发相关的技术与标准。并已推广应用至东海二期工程、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二期示范项目等。与多家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培养了一批海上风电建设与运行的专业人才,成功完成该项目的示范作用。

单位名称:上海电力学院

单位贡献:该单位主要负责示范工程电气系统优化与接入系统技术研究,提供示范工程电气系统接线方案。具体包括: 针对示范工程独特的地理条件,提出考虑地理信息与柔性区域边界的海上变电站集电区域优化方法,提出基于超网络理论的大型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优化问题的数学描述;构建了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全寿命周期成本优化模型并进行优化求解;形成兼顾经济性、可靠性与可行性的示范工程电气系统方案。开发了大型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优化软件,实现了示范工程电气系统投资成本16.2%,可靠性提高47%。 该单位已经与华东院、上海院、山东院等甲级设计院在不同海上风电项目中开展合作,相关技术已推广应用至10个海上风电场,为我国海上风电场大规模开发提供技术基础。

单位名称: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该公司主要负责海上风机安全快速安装相关方面的技术攻关,针对示范工程海域特点,进行海上风机安装方式方法研究与具体实现。具体包括: 率先实现大型海上风机整体安装;针对我国东海海域台风侵袭频繁,以及东海海域海底表面覆盖有20米淤泥,分体安装方式可能存在自升式船舶或平台的液压支腿下限过深无法拔出的风险,构建初定位、软着陆与精定位的一体化大型海上风机整体安装技术。 研制了海上风机整体安装定位与缓冲系统;针对海上风电场建设中首次采用的高桩承台式基础结构,研发吊钩GPS定位系统、软着陆系统及精定位自动对中系统,实现整体风机安装时,重达650t的风机机组底部法兰与基础法兰在2-5分钟内快速对中,定位精度<2mm。显著减小了风浪作用下的摇摆碰撞载荷,满足风机特定部位冲击加速度的要求。 提出了一种海上风机整体安装过程中撞击加速度测试方法。运用无线触发、数据高速采集与本地存储、在线多通道实时数据监测、脱机分析等技术,实时监控风机整体安装过程中重要设备部位受撞击状况以确保安装质量。 该公司顺利完成东海大桥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的安装施工,创造了一个月在工装船上组装10台、海上吊装8台的记录。整体安装技术已推广应用到东海大桥二期项目,使我国海上风场规模化施工由单机容量提升至3.6MW。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国内海上风场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与宝贵的经验,对我国开发海上绿色能源项目具有深远的意义。

单位名称: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该公司承担了我国第一个海上风电场——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工程的设计和关键技术研究工作。为了探索在我国深厚软弱地基海洋环境、台风侵袭以及海上施工安装条件下的海上风电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数值分析、物理模型试验、现场试验研究,首次提出基于多桩混凝土基础的新型海上风机基础结构型式,基础钢管桩与现场安装的塔筒连接段之间的特殊连接方法以及风机连接塔筒安装精确定位和调平方法,海上风机地基基础设计的强度、变形和频率控制原则和基于CFD的海上风机基础结构分析方法,研制了一套海上风机基础自动安全监测系统。 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应用到上海东海大桥100MW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中,风机基础结构已经受10次强台风的侵袭(其中梅花、海葵风力达14级),结构运行安全可靠,为该示范项目的成功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本基础结构现已推广应用至东海大桥海上风电二期项目及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为上海提供了绿色能源,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单位名称: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该公司主要负责海上风机研制。具体包括:自主研制3MW、5MW海上和潮间带系列风电机组并实现了规模化生产;针对传统方式海上风机维护费用高的难题,全球首次提出机内设置大部件单元自维修系统,解决了海上孤立环境、有限空间下的大型设备维修问题,大大降低对850t大型起重船的依赖,可有效缩短维护时间,提高机组可用率;研制适应我国台风海域运行需求的海上风机形式,主要包含带有冗余的机组运行可靠性控制技术,紧凑型风电机组载荷分流技术,海上风电机组的防盐雾腐蚀技术,维护技术开发和设备研制,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的海上风电机组控制技术,复杂海况下风电机组安全运行控制成套技术与系统的开发等技术。 该产品已成功应用于示范工程,并推广应用至江苏如东、射阳等海上风电项目。该机组的安装研制和批量生产,实现了我国海上大功率机组关键核心技术及设备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的生产能力,树立了我国进军世界海上风电领域的信心。

单位名称: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单位贡献:该公司承接了国家发改委核准的我国首座海上风电场——东海大桥100MW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的建设工作,公司专门成立研究组并立项支持对海上风电场规划、电气设计、并网运行相关方面进行科技攻关。具体包括: 项目开展初期,该公司结合上海市电网结构与潮流数据,在风资源勘测的基础上完成风电场建模、风电场并网运行以及示范工程选址定容等前期研究工作。 项目建设阶段,主要完成海上风电场无功补偿配置、海上风电场开发与并网关键技术研究等准备工作,完成示范工程并网变电站的设计与施工工作,建设配套的电网送出工程。 项目运行阶段,为了更好的消纳海上风电场的上网电量,为今后更大规模海上风电场并网提供借鉴,完成大规模海上风电场接入对上海电网的影响及其协调控制研究,结合不断更新的并网标准进行风电场并网控制研究。并协同示范工程项目单位完成风电场并网运行与维护相关规程的编制工作,为其它海上风电项目提供示范。 项目形成专利、论文与规程等成果,其中部分成果已推广至本地的东海二期及临港海上风电项目,也与其它地区电力公司进行交流,进一步推广示范工程的技术与经验。

单位名称:上海交通大学

单位贡献:该单位主要负责解决海上风机整体安装过程中风机与海上“底座”之间的平稳对接问题,与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合作研制了海上风机安装对接过程中的“软着陆系统”,保证精密的风机设备不会因为安装对接的过大冲击而损坏。具体包括:开发采用液压油缸与皮囊式蓄能器相结合的结构方式,设计了油缸中特殊的节流芯棒,经大量的前期试验,该系统能确保海上风机安装对接过程中的缓冲性能和复位性能要求,不仅能大幅降低因风机与基座的初次碰撞而引起的冲击,还能避免由于海上环境可能引起的反复撞击。 该系统所采用的软着陆技术还可广泛应用于其他超大装备安装过程的防撞装置中,并成功推广至东海大桥海上风电二期项目、国电舟山普陀6号海上风电场2区工程、江苏响水近海20万kW海上风电场等项目。

高效低风速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发和大规模工程应用

学科专业评审组:动力电气与民核组

项目名称:高效低风速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发和大规模工程应用

提名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提名单位意见:发展风电已成为世界推进能源结构转型的核心内容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国家能源局《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中东部和南方地区是我国风电持续规模化开发的重要增量市场,但这些地区普遍属于典型低风速区域,风资源能量密度低、气候环境复杂多变,因缺少适应低风速区域的高效风电机组,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缓慢。 在全球范围内无先例和经验借鉴情况下,该项目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开展了高效低风速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创建了基于流固耦合多体动力学的低风速风电机组叶片-整机一体化产品设计平台,并在关键承载部件制造、先进控制策略研发、安全运行技术四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了风电行业技术进步。 该项目突破了低风速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瓶颈,在低风速风电机组设计、制造、控制、运行等方面自主创新,引领了全球低风速风电技术发展。项目成果实现大规模应用,近三年新增销售收入216亿元,促进了我国低风速区域风电大规模开发利用以及风电装备制造品质提升。由黄其励院士、韩英铎院士和世界风能协会原主席贺德馨等行业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项目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低风速双馈风电机组的叶片-整机一体化设计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经认真审核,我单位确认提名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填写符合要求。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行政职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工作单位: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总负责人,全面负责低风速风电机组设计、制造、控制和运行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提出了高效低风速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总体思路,制定了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重点解决了低风速风电机组叶片-整机一体化设计、关键部件制造、先进控制策略研发、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技术4方面难题,是2项省部级一等奖的第一完成人,3项核心知识产权的发明人。对创新点1、2、3和4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1.1、附件7.1、附件7.2、附件12.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行政职务: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工作单位: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负责低风速风电机组控制技术研究,协助负责机组设计和运行部分研究。提出了基于桨距角预补偿的动态推力消减控制策略和分段线性和加速度柔性变速率收桨控制策略,开发了机械载荷均衡化控制算法。提出了机组功率最优增益自适应控制方法,实现了低风速段的最大风能捕获。研发了风电机组健康状态监测与智能预警系统。对创新点1、3和4做出创造性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1.2、附件7.1和附件7.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行政职务:总体系统设计所副所长
工作单位: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负责低风速风电机组设计技术研究,协助负责机组制造和运行技术研究。提出了基于自适应协方差矩阵演化策略的全局寻优方法,创建了流固耦合的叶片-整机一体化协同设计平台,提出了轴承承载力、摩擦力矩与结构、工况系数间耦合规律。对创新点1、2和4做出突出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1.3和附件7.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工作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负责低风速风电机组运行技术研究,协助负责机组设计技术研究。提出了风电机组传动系统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评价方法,是专著《风力发电场》第一完成人。对创新点1和 4做出突出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4.1、附件6.3、附件9.1和附件9.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行政职务:技术中心主任
工作单位: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负责低风速风电机组制造技术研发。提出了风电轴承随机时域载荷无损处理及柔性边界约束设计方法,攻克了风电轴承保持架整体冲压制造、滚动体置换技术难题,研制了具有整体保持架的高强度、大锥角圆锥滚子主轴承,实现了具有负游隙、低摩擦力矩差值的偏航、变桨轴承自主制造。对创新点2做出重要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4.2、附件6.1、附件6.5、附件7.3和附件12.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行政职务:控制系统设计所副所长
工作单位: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核心人员,协助负责低风速风电机组设计技术和控制技术研究。提出了基于电磁阻尼的传动链减振控制策略,主动调节发电机电磁转矩增加传动链阻尼,有效抑制了传动链的振动,降低了传动链机械载荷。对创新点1和3做出重要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4.3、附件7.1和附件7.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行政职务:风力发电试验与检测室副主任
工作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核心人员,协助负责低风速风电机组运行技术研究。提出了风电机组载荷评估参数选择方法,建立了多源信息载荷模型,实现机械载荷实时评估。对创新点4做出重要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4.4和附件6.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工作单位: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核心人员,协助负责低风速风电机组设计技术研究。提出了基于自适应协方差矩阵演化策略的整机与子模块嵌套寻优方法,获取了低风速机组整机全局设计帕雷托最优设计参数,解决了传统子系统割裂设计无法实现整机寻优的行业难题。对创新点1做出重要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4.5和附件7.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工作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核心人员,协助负责低风速风电机组控制技术研究。建立了变桨控制系统切换T-S模糊模型,发明了基于非脆鲁棒稳定变桨控制算法,实现了风电机组在高湍流情况下变桨控制稳定高效运行。对创新点3做出重要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4.6和附件7.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行政职务:叶片设计所副所长
工作单位: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核心人员,协助负责风电机组设计技术研究。构建了气动流体域和结构固体域两相界面交互平衡的气弹分析数值方程,提出了流体场和固体场间的机械载荷传递、几何变形传递及耦合求解分析方法,获取了叶片与整机在耦合场中的气动力特性和固体动力特性,解决了超长叶片、超高塔筒等柔性部件造成的大变形、易共振等问题。对创新点1做出重要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4.7和附件7.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单位名称: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项目主持单位,全面负责高效低风速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发和大规模工程推广应用,对创新点1、2、3和4具有创造性贡献,在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推广应用中发挥了首要作用。提出了基于自适应协方差矩阵演化策略的全局寻优方法,创建了流固耦合的叶片-整机一体化协同设计平台;参与风电机组关键承载部件制造技术研究;发明了风电机组风能捕获自寻优控制等系列算法;参与风电机组运行技术研究。 项目研制的全系列风电机组已累计推广应用至14家电力集团公司,涉及全国23个省份的115座风电场,并出口美国和南非,确立了我国在低风速风电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单位名称: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项目第2完成单位,协助负责低风速风电机组运行技术研究,对创新点4做出突出贡献。提出了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法的风电机组载荷评估参数选择方法,建立了基于数据挖掘理论的运行数据、测试数据、CMS监测数据等多源信息与风电机组关键部件载荷的神经网络模型。采用运行工况自适应识别、载荷传递路径模型互校验、神经网络加权系数动态修正等方法,优化了载荷评估模型,提高了风电机组载荷评估的精度。

单位名称:华北电力大学

单位贡献: 项目第3完成单位,负责低风速风电机组运行技术研究,协助负责低风速风电机组设计技术研究,对创新点1和4做出重要贡献。提出了风电机组健康状态实时评价方法和传动系统状态诊断与预测方法,建立了风电机组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参与风电机组气动-结构非线性耦合机理研究,并应用于系列低风速风电机组,为提高风电机组在复杂环境下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技术支撑。

单位名称: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项目第4完成单位,负责低风速风电机组关键承载部件制造技术研究,对创新点2做出重要贡献。研发了轴承“滚动体置换”负游隙控制技术,风电主轴轴承特大型整体保持架技术,突破了风电关键轴承高精度制造和变形工艺控制等技术瓶颈,实现了轴承国产化,大幅提升了低风速风电机组经济性。 项目研制的系列风电偏航、变桨和主轴承广泛应用于我国主要风电装备企业,实现了我国风电装备系列轴承国产化,轴承国产化率达95%以上,全面替代进口。

单位名称:河北工业大学

单位贡献: 项目第5完成单位,协助负责低风速风电机组控制技术研究,对创新点3做出重要贡献。建立了准确反映机组特征的变桨控制系统切换T-S模糊模型,发明了保证稳定性前提下的性能优化变桨控制器,实现了风电机组在高湍流情况下变桨控制稳定高效。

超大型自航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关键设计与建造技术

学科专业评审组:交通运输组

项目名称:超大型自航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关键设计与建造技术

提名单位意见:海上风电是可再生清洁能源,具有风能密度高、靠近工业中心输送距离短、电网消纳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本项目立足于国内外海上风电场建设对风电安装专用重大装备需求,创新性设计建造出世界首座超大型自航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该平台集海上风电机组装载运输、重型起重、动力定位、自升作业等功能于一身,是船舶与海工平台结合体,是一种全新海洋工程高端装备。 本项目针对复杂海况下风电安装需求,创新性的完成了作业水深45m/55m的2型4座超大型自航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设计及建造;首创桩腿切割、焊接及变形控制技术和总成建造技术,实现了100mm的E690超厚超强板焊接桩腿一体化成型及100%无余量免机加工建造;突破提升控制技术,可满足20000吨以上船体提升;攻克了海上风电专用装备整体建造关键技术,实现了超大型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平地高效建造,比国际同类产品建造周期缩短3个月。 本项目构建了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体系,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其整体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国际领先,对实现国家海上新能源开发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我国海上风电场建设、提高海上装备自主开发建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申报材料内容真实,材料完整,附件齐全,完成人员排序合理。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工作单位: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项目立项论证、设计及制造方案、安全建造分析,提出整体设计及建造方法,发明一种八边形桩腿的桩靴(创新点1和创新点4);解决了桩腿桩靴结构的不利于站桩和拔桩的技术难题(创新点2);实现了项目的顺利交付。 旁证材料: 授权发明专利6件:ZL.4(第1发明人)、ZL.5(第1发明人); ZL9(第1发明人)、ZL.5(第2发明人)、ZL.8(第3发明人)、ZL.6(第4发明人)、ZL.9(第2发明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工作单位: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完成提升控制技术的研究(创新点3),提出重量控制理念,开展船体结构、桩腿桩靴结构的优化设计和稳性计算(创新点1和创新点2);通过控制厚板、优化电缆、管系布置和焊接工艺等措施,有效控制整船重量(创新点4)。 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9件:ZL7、ZL2、ZL9、ZL3、ZL6、L9、ZL9(均为第1发明人),ZL7、ZL1(均为第2发明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工作单位:中远船务(启东)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风车船项目建造技术负责人,对全船的总体优化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创新点1),为本项目合理布置和综合优化设计提供了关键决策,并为解决海水提升,起吊设备、升降装置等众多复杂设备在船上合理布置的难题解决起了核心作用(创新点2、创新点4)。 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6件:ZL1、ZL 0、ZLX(均第1发明人), ZL2、ZL3(第2发明人),ZL 4、ZL9(均为第3发明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工作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海上风电吊装和运输专用工作船研发”(BE2009118)技术工作,开展风电吊装船航行性能研究和结构强度分析和优化的工作,完成一中型海上风电吊装和运输专用工作船设计方案。配合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参与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大型海上风电安装的作业平台”(BA2011005)完成了超大型海上风电平台的性能计算、水动力性能和结构强度分析等工作。 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1件ZL(第1发明人),论文5篇.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带领江苏大学技术团队,协助企业进行产品试验研发,包括桩腿一次性切割无修正工艺研究、超厚板焊接工艺与厚板焊接反变形控制工艺和方法研究、抗腐蚀表面处理工艺研究、以重量控制为目标的船体结构优化研究等(创新点1、创新点2)。

工作单位:中远船务(启东)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风车船项目经理对全船的总体建造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本项目建造进度制定作了关键决策,和船东船检供应商作了大量协调工作,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并为解决起吊设备、升降装置等众多复杂设备在船上安装调试等难题的解决起到了核心作用(创新点3、创新点4)。 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5件:ZLX(第2发明人),ZL4(第4发明人),ZL9(第4发明人),ZL9(第6发明人),ZL8(第4发明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超大型自航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船研制与工程应用”项目核心成员,参与了风电安装船结构强度分析、桩腿制造工艺研发,桩腿提升技术优化;参与“自升式风电安装船结构强度分析与优化”、“风车安装船站立稳定性”以及“风电安装船超大型圆柱形桩腿焊接过程的数值模拟”的研究。对创新点3和4做出积极贡献。 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3件:1(第1发明人),ZL9(第4发明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工作单位: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超大型海上风电安装的作业平台”(BA2011005)实施,参与工艺方案策划与实施,提出了风车安装船桩腿和桩靴的连接方法与自升式风电安装船桩腿翻身吊装方法(创新点1)、解决了自升式风电安装船圆柱形桩腿圆度校正、干坞插桩实验等难题(创新点2和创新点3)。 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6件:ZL4(第2发明人),ZL1(第3发明人),ZL2(第4发明人),ZL .7(第4发明人), ZL9(第1发明人),ZL9(第6发明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工作单位: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项目工法负责人,在项目生产设计相关吊装、移运、安装方面,编制了30余份工艺指导文件,参与提出了“一种桩腿销孔圆心的测量装置和方法”、“船用桩腿与桩靴的连接装置”、“一种圆形桩腿定位孔自动打磨装置及方法”等发明专利。 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5件:ZL1(第5发明人),ZLX(第4发明人),ZL0(第4发明人),ZL8(第6发明人),ZL9(第3发明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工作单位: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风电安装作业船的舷外海水提升装置研制及水动力试验研究、提出适合多推进器风电安装船的安全操纵方式、验证了动力定位能力评估计算结果,对创新点1有积极贡献。发表论文2篇,获软件著作权1项。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单位名称: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1、整合企业资源、国际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成立海工平台攻关项目专组,明确分工和责任。与江苏科技大学等7家单位联合研发,落实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制定了项目目标及考核指标,确保了项目顺利推行。 2、在船体结构设计与自重控制技术、桩腿变形控制和总成建造技术、提升控制技术、整船插桩试验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全面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组织联合攻关,围绕大型海上风电作业船船型研究、全船结构有限元分析、重量控制和建造、吊机安装调试、桩腿应力分析和总成建造、全船电液系统调试、控制与动力定位系统集成和调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相关成果已有授权发明专利22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通过实审发明专利13件。对项目的成功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保护了我国相关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 4、负责项目技术成果在国际市场的开拓,成功设计4座海上风电作业船项目,研发成果得到了完善和推广,经过系列化和产业化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单位名称:中远船务(启东)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1、配合南通中远船务组织联合攻关,围绕大型海上风电作业船船型研究、全船结构有限元分析、重量控制和建造、吊机安装调试、桩腿应力分析和总成建造、全船电液系统调试、控制与动力定位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 2、对全船的总体建造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本项目合理布置和综合优化设计、工艺建造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为解决海水提升,起吊设备、升降装置等众多复杂设备在船上合理布置的难题解决起了核心作用。 3、主持4座海上风电作业船项目的安装调试,实现4座产品项目顺利交付。

单位贡献: 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项目实施过程中,l申请发明专利15项,授权发明专利14项,发表论文4篇,对自升式风电安装船工程力学研究和优化(创新点1),风车安装船的站立稳定性数值分析、超大型风电作业船桩腿稳定性的理论研究和数值分析、船用厚板焊接温度场演变规律(创新点2),自升式风电安装船升降系统强度非线性分析(创新点3)等核心问题开展了研究。

单位名称:江苏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 根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海上风电吊装和运输专用工作船研发”(BE2009118)要求,开展了风电吊装船基础和共性技术研究,完成风电吊装船航行性能研究和结构强度分析和优化的工作,吊机构设计和力学性能分析,进行了专用工作船船体平台自升装置研发和设计工作,完成一中型海上风电吊装和运输专用工作船设计方案。 配合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参与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大型海上风电安装的作业平台”(BA2011005),完成了超大型海上风电平台的性能计算、水动力性能分析和结构强度分析等相关工作。

单位名称: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

本单位主要船承担了该风电安装作业船的舷外海水提升装置研制及水动力试验研究。取水装置是海上风电安装作业平台必备的设备,主要用于压载水、消防用水、冷却系统(主机、辅推进器、柴油发电机等)、桩腿提升装置等的供水,以往设计中常用深井系统及相应的水泵来提取海水,结构复杂,投资大。在该风车安装船上首次提出了舷外海水提升装置的设计理念,在船侧安装相应的吊装设备,直接通过相应的柔性水管及水泵直接从海中取水,用于船上设备的供水,能节省占用空间,大幅度降低成本。本单位组织科研人员进行该装置在风浪流自然荷载组合作用下的物理模型试验,验证了该装置的可行性,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案。

江苏大学技术团队在参与海上风电安装船研发项目中,负责协助和指导制定项目研究方案以及试验工艺,以及负责“海上风电安装作业船”制造过程中有关技术、工艺等方面的分析和理论研究;重点进行包括桩腿一次性切割无修正工艺研究、超厚板焊接工艺,厚板焊接反变形控制工艺和方法研究、抗腐蚀表面处理工艺研究以及以重量控制为目标的船体结构优化研究。在项目合作研究过程中,对相关关键技术进行总结,与南通中远合作申报相关技术发明专利14项。

单位名称:南通润邦重机有限公司

配合南通中远船务进行起重量10t~1000t、工作半径15.1m~92.5m、满载速度5.5m/min、起升高度135m的绕桩式海洋风电安装起重装备试验验证,设计了绕桩式360°连续回转结构,解决了目前海洋工程平台起重装备占用甲板面积大、作业效率低、维护成本高等局限性;进一步优化轻型吊臂与多功能稳货绞车一体化系统,确保了货物在起吊过程中的平稳性;采用了嵌入式现场总线和多功能触摸屏控制系统,实现了海洋工程作业全过程的智能监测及远程维护,它的成功研发有效提升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了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提高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抢占了高端海上作业竞争制高点。



来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 品 牌 推 荐 ▽



风电资讯 · 技术动态 · 行业报告 · 统计数据 · 大数据 · 云计算

每日风电 | 中国风电新闻网旗下品牌栏目

一个传播风电正能量的平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55w的安定器启动电流多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